1957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广东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饶彰风的发言
我对于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及周总理的政治报告,表示衷心拥护,对陈叔通副主席的政协工作报告也完全同意,现在我就广东农村工作方面的问题发表几点意见:
  农民们说合作化后农村有八变三几年之内收入可超过上中农
(一)广东是一个富饶的省份,四季常青,生产门路甚多;但又毗邻港澳,海岸线最长,旅外侨胞最多,加以过去与帝国主义接触最早,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性质,因之在广东既富有革命精神,同时资本主义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广的,敌我斗争非常尖锐,是一个很复杂的地方,解放以来,广东省搞土改,搞三反,搞民主改革,搞思想改造,特别是去年搞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所受到的阻力是比较大的。在广东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认识:既要十分勇敢坚定,又要特别谨慎细心。七年来广东工作是有不少缺点错误的,但在中央正确领导下,由于全省人民的努力,确实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去年完成了农业合作化。不仅使全省农民走上集体富裕的道路,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使广东和全国一道战胜了资本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新生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一经诞生,就显示了伟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去年广东自然灾害不轻,约有六分之一的水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初成立的合作社家底单薄,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足,但是依靠了合作社的优越条件,依靠了全体社员的艰苦奋斗,全省农业生产却取得了巨大的丰收,粮食增产二十一亿斤,为解放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全省有70%以上的合作社增了产,75%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千斤县由原有的三个(潮安、澄海、潮阳)增加到六个(增加普宁、揭阳、南澳),千斤社由原有的八百五十个增加到三千六百七十个,全省有一千个以上的合作社赶上了上中农的平均收入水平,其中有的合作社每个劳动日分值达到3.13元以上(如东莞麻涌南洲社),一年之内,二千一百万以上的农民得到不同程度的增收,在广东是史无前例的。东江农民说:
“合作化后农村有八变:瘦田变肥田,荒田变良田,旱地变水田,缺粮变余粮,穷村变富村,穷人变富人,懒汉变劳模,野孩变学生”。这是农民对合作化优越性的生动的总结。
可是还有人减收,还有人退社,这怎样解释呢?去年广东确有15%左右的农户减收,在秋收后少数地区曾经一度出现有六万户退社现象。但是减收的是那些人呢?首先是上中农,上中农在广东农村一般地区占总农户的9%,在经济作物区占15%—20%,他们过去的收入水平比较高。入社后,除个人的劳动技术外,其他条件都不起作用了,所以有相当数量的上中农减收。其次,广东的商品经济是比较发达的,把许多兼业的小商贩和手工业者规划到合作社里来,兼业收入没有了,只有农业收入,因此也有人减收。还有原来土地多、劳动力少的农户,取消了土地报酬后,也减少了一些收入。当然也有不少减收户是因为自然灾害严重和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而造成的。但是,对于上述农户来说,即使工作没有缺点,在最好情况下,也很难做到在办社的第一年就户户增收,不过可以肯定:今后一年会比一年好,三几年之内一定能赶上并超过上中农的平均收入水平。这一点就是一些闹退社的社员也很清楚。所以,在经过一番教育工作之后,闹退社的社员已经大体稳定下来,退出去的六万户中有两万多户又重新回到合作社里来了。
当然,新生的合作社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点,这主要是由于时间短和缺乏经验的缘故,我们相信,由于社员和干部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爱护,这些缺点是一定可以克服的。
  以粮食为主的生产方针收效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争取大丰收
  (二)广东早在土改结束后,即提出以农业为重点的方针,在这一总的方针下,并提出农业生产以增产粮食为主,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经济。这是完全符合广东实际情况的,并为中央所批准,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人说:“广东不提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和在农业上又不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这是忽视广东特点的做法,不是因地制宜的做法”。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是不对的。广东人民所最关心的首先是肚子吃饱的问题,而不愿再看见广东仍旧成为向帝国主义输出贱价原料和购进“洋米”的市场,而1943年饿死百余万人的大饥荒,对广东人民是一个记忆犹新的极惨痛的教训。今天广东已由缺粮省一变而为余粮省,1952年以来,平均每年还能外调粮食四亿斤左右;同时又发展了各种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既保证了农民能吃得饱,打下了逐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巩固基础,又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粮食和工业原料,广东人民十分高兴自己能为我国的工业化大厦加添一块有用的基石。
当然广东在执行农业生产方针方面也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去年上半年开头,曾经一度存在某些主观、片面和急躁情绪,这主要是过分强调了粮食增产,对多种经营强调不够,同时在一些条件还不具备的地区,过早过急地推行技术改革,造成一些损失,对于这些缺点和错误,已在去年4月以后加以纠正。
正由于广东贯彻了农业生产的正确方针,去年农业增产的成绩是很大的:
去年全省粮食(包括杂粮)总产量达到二百四十亿斤,比前年增加二十一亿斤,增产9.8%,比1949年增加50%,比解放前最高年份(1936年)增加40%。
经济作物方面虽然由于去年上半年抓得不够紧,个别项目如蚕茧减产、苎麻没有完成任务,但总产值仍比前年增加11%,特别是甘蔗的增产相当快,使榨糖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去年全省产糖四十余万吨,比前年增加12%,比1949年增加四点二倍,比解放前最高产量(1936年)增加一倍,去年外调糖增加到二十五万吨,而1952年广东外调糖只有十二万吨。
饲养业方面:自实行统购统销以来,数量是减少的,但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显著的恢复。例如母猪数量年初只有三十万头,年底已发展到六十万头,肉猪宰杀量达四百九十五万担,接近1954年五百一十九万担的最高产量。鸡、鸭等发展更快,特别是鸭比往年大大增加,例如新会县1955年养鸭四十万只,去年发展到一百七十万只,增加三倍多。现在除了猪肉供应仍生产落后于需要外,其他鸡、鸭等家禽的货源现在是充足的,牛肉、塘鱼等供应也颇充裕。
林业方面:去年造林五百多万亩,超过计划7%,成活率达70%,是历年来发展最快、成绩最大的一年。
渔业方面:1955年是五十二万吨,1956年是五十三万多吨,而1952年只有二十九万吨。
副业生产:1955年总产值四亿一千万元,去年四亿九千万元,较1955年增加20%。总之,去年农业生产各个战线获得的成绩是很大的,而这个成绩正是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所带来的结果。
有人说:“粮食是增加了,但是经济作物却减少了”。实际情况怎样呢?广东的经济作物总面积是逐年扩大的,特别是甘蔗、油料作物、烟和麻等种植面积去年达到六百万亩,比1952年增加40%以上。只是去年上半年由于贯彻生产方针时的不够全面,在某些地区挤掉了一些零星的经济作物,这种情况去年下半年起已经纠正过来,有的正在纠正。现就甘蔗、黄麻、苎麻与柑子等四种经济作物为例来讲,广东这几年的制糖工业能如此迅速的发展,去年省内供应与外调那样多(糖产量几乎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不是甘蔗的发展与增产,是办不到的。黄麻1955年产量七十三万担,1956年增至九十八万担,我们去年除自用外,外调也增加到十四万八千担(1955年仅九万八千担),苎麻1953年全省只种植五千五百亩,去年已达到七万亩。柑子也是逐年发展的,去年潮州柑也是增产,如果说前年为保证出口,广州市不容易买到潮州柑,而去年则既保证了出口,广州市又到处可以买到,并且可以卖到今年4月份。不错,去年广东全省是砍掉近一万亩柑树,这是因为每年有几千亩须要更替的老树必须砍掉,同时去年黄龙病为害很严重,为防止病的传染蔓延,也砍掉了几千亩。其中极少数是在搞高级合作化时,政策交代不明确,农民不愿将柑树作价入社而砍掉的,这问题发现后即已迅速纠正解决。
总的说来,去年农业增产的情况是:除粮食增产二十一亿斤外,经济作物、家禽饲养业和副业生产,都比前年增加,这个成绩也正是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并不能说,广东的粮食已经没有问题了。目前,每人的口粮还不是很充裕的,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以上(潮安县的下村社去年竟达9%)。饲养业还要大量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粮食,而广东今年扩大经济作物和留足自留地,大约要减去六亿斤稻谷产量与稻田,因此,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方针仍然是丝毫不能动摇的。
为了贯彻农业生产方针,在广东要通过两个主要途径,即提高复种率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广东地少人多,每人平均土地只有一点五亩,部分地区每人平均只有五分地左右。因此,如果不提高复种指数是无法满足增产要求的。(现在全省复种率已达200%)今后准备继续扩大冬种面积,并在条件具备的地区继续实行单造改双造,争取到1962年复种指数达到260%,基本上做到一年三熟。同时,要进行一系列的增产措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广东去年有好几个合作社打破了林炎城创造的亩产二千零一十二点六斤的全国水稻丰产最高纪录,海南屯昌县东岭农业社已达到亩产二千三百六十四点九斤,粮食千斤县虽然增加到六个,但是全省粮食每亩平均产量却只有五百斤,还大有潜力可挖。目前全省正利用和发挥合作社的优越性,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争取今年大丰收,争取1962年在绝大部分地区达到亩产粮食八百斤的目标。
  农民们口粮增加购买力提高继续克服困难提高生活水平
(三)由于农业增产,便更有力地推动了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各方面工作的进步,全省人民的生活正在逐年提高。
首先是口粮增加了。解放前一般农民每人每年除杂粮外只有二百斤至二百五十斤稻谷,现在增加到四百斤左右(连杂粮折谷达五百多斤),沙田地区(珠江三角洲)更达到六百—七百斤稻谷,就是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一般也达到四百—五百斤。
其次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的消费量也大大提高了。单从农村说,如以1956年和1955年作比较,社会购买力总额增加了10.68%,布匹1955年农村销售四百五十七万匹,1956年增加到六百二十一万匹,增加了35.87%,平均每户增加两丈多布;糖1955年销售一百九十六万担,1956年增至二百三十四万担,增加了19.39%;其它如背心、毛巾等均增加了30%以上。
人民生活的改善还表现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上。1956年的文教经费占全省财政支出的30.8%。学生数量是广东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大、中、小学生总共达到四百四十万人。比1955年增加八十多万人;比解放初期增加二百二十七万人即一倍多;去年农村电影队由一百三十队发展到二百八十队,农村俱乐部由四百五十七个发展到一万五千七百个,农村业余剧团由四千多个发展到八千多个。鼠疫、天花、霍乱三种烈性传染病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五万麻疯病人和十万血吸虫患者正在逐步受到治疗。城市和农村的卫生工作均有很大的发展。
城市人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广州市和其他省辖市去年都是相当繁荣的,去年广州市就业人数达十一万二千四百七十一人,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工资改革后城市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
1956年的人民储蓄也是解放以来最多的一年,全省共有一亿零八十万元,比1955年增加27%。
我们完全承认今天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尽管广东去年农业大增产,生产总值由1955年的三十亿元增加到三十三亿八千万元,但是如以60%的纯收入来分配,全省每一农户平均收入不过二百七十元左右。特别是全省有15%的减产户,必须使之逐年增收;去年六百万亩水田受旱,灾区人口近三百万,必须使他们眼前的生活过得下去,并通过生产自救来克服困难;去年冬种劲头不如前年,春节前后一次寒流又使各种作物受到损失,增加完成今年粮食增产任务的困难和春荒的严重性。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干部和农民群众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大大发扬民主精神,提倡勤俭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与主观主义,领导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想出一切办法来克服各种困难,争取今年大丰收,使1957年成为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光辉灿烂的一年。(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克服科学事业发展中的矛盾
  汪猷 苏步青 罗宗洛 张香桐的联合发言
我们是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我们亲身体会到这几年来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迅速成长,这方面已由郭沫若院长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扩大会议发言中部分地反映了。但是在大踏步地向科学进军中也不断地产生了不少困难和问题,有些困难是随时克服了,有些问题则随着发展而更形突出。好几位委员在大会发言中已经谈到了科学事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并贡献了宝贵的意见,我们愿意再就这方面作些补充。
  更好地培养青年科学家
一、如何更好地培养青年科学家。最近几年各个科学研究机构不断地扩大了研究队伍,吸收了成千的刚毕业的年青大学生。他们一般都是热爱科学、工作积极、并已作出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基础科学和外文的水平这二、三年来一般地似乎在下降。这明显地表现在去年应考科学院招收研究生的考试成绩中。例如由各大学保送投考数学研究所的考生中有二门数学考试总分达到七十五分的很少,甚至有得零分的;投考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主要项目有机化学答题得四十分以上的也很少。二所全部考卷中成绩较好的还是大学毕业较久的在职干部。考试题目并不难,大都是由各大学的教授所出。更值得注意的是新毕业学生的外文程度比基础科学成绩更差。他们平常化三、四个小时还难阅读一页外文参考书,据了解这是较普遍的现象。因为这些缘故,近年来研究机构必须开外文补习班、基础学科补习班等来帮助青年们提高基础科学知识水平和掌握研究工具。
有人说这种情况是由于前几年招生只顾到数量没有保证质量所造成。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大学教学方法上是不是没有问题?师资有没有问题?中小学的教学上所存在的问题就没有影响吗?譬如外文教学问题就牵连到中学。听说中学已开始考虑教授俄文或英文,我们欢迎这一措施,我们希望大学里也要增加俄文、英文、德文等外文的必修或选修课。
目前各大学的基础学科课程很少由有教学、研究经验的教授亲自讲课的。就我们所知道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各大学就有这种情况。在前几年这种做法是有它的理由,而现在大学情况基本有所改变,就当重作考虑。在科学先进的国家,基础学科的课都由有经验的教授亲自来教。我们希望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赶快毅然决然地让教授们摆脱一切其他工作重登讲台,让他们至少要有六分之四的时间能够完全由他们自由支配放在教学生与研究上。
要更好地培养青年干部得提高师资,让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的高中级人员更多更好地交流。过去中国科学院有几个研究所和大学已有了一些合作,取得一点成功经验。我们希望更多的研究单位和高等学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交流合作,大学放更多的教授去研究所领导研究,更多的讲师去研究所进修,而研究所也能不断轮派高级和中级研究人员去参加教学。从研究机构方面着想,它的扩张有一定的限度,目前能分配到的大学生并不是完全量材录用的,有些经过长期培养而不适合于研究工作、但已具一定研究经验和相当科学水平的干部宜及时送到更适合的岗位,例如某些教学岗位去。
为了更迅速地培养出新的中、高级干部,我国曾派遣出大批留学生(包括研究生和实习生)到外国去学习,并聘请外国专家来我国讲学和工作。这方面已获得了相当的成绩。这种政策是应当继续执行的。但在以往执行中曾出现许多问题。例如不少留学生被错安排了学校,被迫改了专业。在1955年留苏的学生中有一位青年化学家,原单位计划派他去苏联学习高压有机化学合成的,但是在莫斯科等候了一年半,驻苏大使馆要他改了三次专业志愿,方被安插到莫斯科大学学习放射化学。这位青年颇感痛苦。原单位有意见向高等教育部责问,高教部说应该问驻苏大使馆留学生管理处,而后者又客气地将责任推向高等教育部。我们不禁要问:大家不负责,难道要留学生本人负责。相仿的例子相当的多。我们请有关部门要设身处地的为这些青年想一想!我们建议在派遣留学生之前,派遣单位和主持部门必须摸清对方学校、研究机构的底细,而留学生管理处与高等教育部必须尊重原派遣单位的计划,要倾听有关专家的意见。
聘请外国专家和派遣实习生部分是通过技术合作方式的,过去是由对外贸易部主持,请来的专家有部分不是提请单位所需要的,反之,有些单位提名的并没有邀请到。因此到来的外国专家亦颇有意见,因为他们不能发挥作用,造成了双方被动和损失。选派的实习生有不少每每被拒绝接受,据说没有这些专业,而事实上那些国家是有的,并且他们也乐于接受。我们认为请专家和派实习生不同于商品的进出口,何必有劳对外贸易部,应该由更适当的部门来担任。
  根据统筹兼顾原则发展科学研究机构
二、如何更好地根据统筹兼顾、精简节约的政策来发展科学研究机构。随着科学事业的进展,科学研究机构大量兴起,这是必然的,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争夺干部、抢购图书仪器,竞建大楼。我们同意马大猷委员所提出目前在研究机构设置方面存在唱对台戏的现象。例如在西北武功农业部原有西北农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又设立了农业生物研究所;在兰州农业部原有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也设立了兽医研究室。有什么理由各搞一套?尤其我国兽医专家奇缺,每所各只拥有二个专家。
还有一种偏向是过早地设分院、设新所。在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中,据初步估计,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要设立近九百个研究机构,经过商讨有些削减了,但根据目前情况仍有不正常发展和繁生的倾向。例如中国科学院根据广东省及湖北省政府的意见设立广州及武汉分院,由于计划庞大,执行困难,它们事先都有了基本条件的准备吗?在过去一年中,卫生部门、工业部门等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我们认为新的研究机构是必要建立的,但是应当成熟地考虑主客观的条件。
以上我们所提出的意见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有错的,请各位委员及有关部门指正。(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山东省农村合作化后的新情况
  范予遂的发言
我是在地方工作,听了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的报告,李富春副总理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周总理关于访问亚欧十一个国家的报告,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我感觉很兴奋。
我现在就去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带来的一些新问题,谈谈我个人的意见。
去年全省粮食作物空前丰收
我在去年11月到山东潍县、昌乐两县视察农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的时候,发现有些农民中间正在流行着一种不正常的紧张情绪和不满情绪,他们喊粮食紧、零用钱紧、牲口草料饲料紧等等,他们埋怨盲目推广玉米密植减了产,埋怨种的红薯太多,埋怨杂粮减少,吃的粮种太单调,埋怨打井有的打不出水来,浪费了劳力和财力等等。我开始担心:农业合作社是不是没有办好,不是增产而是减产了?农民的生活是不是比1955年没有提高而是降低?是不是将有不少的已入社的农户,对合作社失掉信心要求退社?我视察后对这三个问题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否定的。合作社基本上办的很好,不但增产,而且增产的比例还是很大。我所看的五个合作社只有一个因为遭受严重水灾减了产,但没有一个社员愿意出社,相反他们都急着赶快把社整顿好,进行冬季生产争取来年的丰收,我问过五个社,只有一人想牵着牲口出社,潍县固堤区东横沟社粮食增产比1955年增27%,超额卖余粮五万斤,昌乐一个半粮食半经济作物的农业社,每个社员平均分粮食四百余斤,现金最大多数每人分三四百元,有的社员分到八百元、九百多元,每个社员都喜气洋洋,笑逐颜开。昌乐全县粮食增产比1955年增15%,据县长说,是多年来未有的丰收。山东去年粮食增产三十亿斤,比1955年增11%,同前五年每年平均增产2.5%来比较,山东去年的粮食丰收,可说是空前的。
为什么山东去年的粮食增产获得了空前的丰收?是农民坚信合作化是摆脱贫困变为富裕的唯一道路,充分发挥了集体劳动的积极性,并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采取了各种增产措施,才获得了这么好的结果。这是问题的本质所在,我想我们中是不会有人怀疑的。我们在实现合作化的头一年,就保证增了产,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把几千年的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这是我们的先人从来没有作过的天翻地复的大事情,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在工作进行中,是不可能不发生一些缺点和错误的。生产关系转变的这样快,有些农民特别是富裕中农和富农,对于这个进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上还会有所抵触,也是很自然的。因此,工作上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就成了这类抵触思想传播的媒介,而把这些缺点和错误片面地扩大化起来,我们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为这类片面的、扩大化了的喊叫所蒙蔽,而看不见农村中的真实的全面的情况。
新问题主要是国家利益、农业社利益和社员利益如何恰当结合
我们在合作化运动中,产生了哪些缺点和错误呢?首先,合作社过于集中经营,应该分散开由社员自己经营的也都集中在社里来,例如有好多社把应该留给社员的自留地或留的很少,或完全不留,把社员的劳动时间也完全束缚在社里,社员很少有自由活动的余地,致使社员不能自己种蔬菜,不能自己种各种杂粮,不能经营自己擅长的副业生产,这不但使农民减少了零用钱的收入,也造成了农民日常生活的很多不便。山东农民习惯吃杂粮,也习惯经营多种经济,我们对这种情况有点估计不足。
其次,有不少的农业社民主作风不够,社里的一切事情主要由社委会和领导干部决定,社员大会很少开,开也多半是形式,社员对社里的一切事情,经常不摸底,到了秋季预分的时候,社员都愿意知道自己一年劳动的所得究竟有多少,而这个时候,最大多数社的会计工作赶不上去,想公布也公布不出来,社员产生着急和不满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合作社对社员的投资要求往往偏高,社员入社的耕畜、农具、水井、池塘、树株等等的作价往往偏低;应分给社员的东西往往过迟;好多社铺大了摊子,生产性的投资和非生产性的开支过大,致使社员按劳取酬的收入相对地减少,他们对于这一些,自然也不满意。
第四,对合作化优越性的宣传,脱离了实际,农民把生活的美好远景,当作一实现了合作化就可到来的现实,到了秋季预分揭开之后,他们感觉吃的还不可能是面包牛奶,住的还不可能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他们也有些失望。
第五,粮食商业部门,偏重于多为国家积累资金,对某些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定的偏低,给农民留的口粮每年每人平均三百六十斤,稍为紧了一些,耕畜和生猪的饲料也留的不宽裕,致几年来耕畜和生猪的繁殖都很慢,远远达不到国家计划的要求。粮食和商业部门过于同农民斤斤计较,容易引起农民的反感,因而在完成国家任务上也往往受到了一定的妨碍,例如去年收购花生的任务,完成的很差,原因不是花生不丰产,而是农民不愿意出售,农民对于口粮喊的紧,也就给粮食统销增加了不必要的困难。
总的说来,合作化高潮带来的新问题中最主要的,是国家利益、农业社利益同社员利益相互结合的好不好的问题,今后也仍然还是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党和政府最应该注意的。
对于农村干部,应该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教育他们克服缺点
我再谈谈我们如何恰当地理解农村干部的成绩和缺点的问题。
有的人,由于在农村中看见了许多缺点和错误,特别是由于有些干部的不民主作风,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不发生的缺点和错误,因而,对于这些干部存在着一种惩罚心理,要课以法律责任,我以为这种意见,是可以商榷的。我们应该把抱着满腔热血,辛辛苦苦全心全意为人民作好事而把好事作坏了的好干部,同甘心违法乱纪的坏干部区别开来,甘心违法乱纪的坏干部是极少数的,这种坏分子,应该受法律制裁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广大干部在工作中发生缺点和错误的原因,主要是经验不够,任务繁紧,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不习惯于民主作风等等。就民主的工作方法来说,遇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从主观愿望出发,遇事要同群众商量,不要专断独行,对群众要耐心说服教育,不要粗暴生硬、强迫命令,看起来好似很容易,但实行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在工作中由于这些原因发生的缺点和错误,只能通过批评教育、学习和工作锻炼的方法来改正,惩罚的方法是不可以的。
广大农村干部,都是后生可畏的青年,现在他们虽然还没有很多的工作经验,还不习惯于民主作风,但是他们的阶级立场站的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着无比的劳动热情,假设没有这批广大青年干部站在农业生产战线的最前列,从事忘我的劳动,这些年来农村各种工作的伟大成就及1956年农业生产的空前高涨,是不可想像的。我们应该肯定他们的功绩是主要的,而且是很大的,他们的缺点和他们的功绩比较起来,是很次要的,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不要挫折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大家都需要从鼓励中保持充沛的积极性,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各位委员,各位同志,我这些意见如有错误之处,请同志们指正。(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关于转炉炼钢的两点建议
  余名钰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标准单位的“全氧顶吹”的转炉炼钢示范工厂,促进碱性侧吹转炉的推广
在最近十几年中,我是一个从事转炉炼钢的工作者;因此,想使转炉炼钢,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经济效果的愿望,是十分殷切的;请允许我对转炉炼钢谈谈我个人的不成熟意见,希望各位委员和同志们给以指正。
由于转炉炼钢法的改进,提高了转炉钢的质量之后,国际间对转炉炼的看法,已经改变以往所抱的放弃态度,而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炼钢工具了。在我国工业建设正在开始而废钢十分缺乏的时期里,扩大转炉钢的生产是很有利的;这是我国大多数炼钢者所公认而得到支持的。这种意见虽然得到各种不同的共鸣,但在事实上还是未曾看到,对扩大转炉钢的生产,有任何积极行动。我个人对这种矛盾的看法,以为是各方面对各种转炉的评价不同所造成的。
在“底吹”、“侧吹”和“顶吹”三种转炉中,支持采用氧和蒸气混合的碱性底吹转炉者最占少数,所以实际上等于存在着“侧吹”和“顶吹”的两种不同主张了。
主张“顶吹”者认为“全氧顶吹”转炉炼钢是目前最先进方法。为了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应该采用这种炼钢法来扩大生产,就不要多走弯路,再去研究改进其它转炉和炼钢法了。
“全氧顶吹”碱性转炉炼钢,对生产磷、氮、氢含量特低的钢,确是有优越的特性,而是现在先进的新成就;我们应该迎头赶上,设法在最短期间内建立一个这种炼钢法的示范厂,一面吸收各国已经成就的方法从事生产,一面再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改进,则几年之后,我国对“全氧顶吹”法炼钢,不独能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还有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可能。
有了这样一个标准单位产量的“全氧顶吹”炼钢示范厂,我们就能彻底分析这种炼钢法的生产成本和应用范围;然后从我国各种钢种的需要量中,得出由这种方法来炼的最经济合理的几种钢种的数量后,才能作出这种炼钢法的推广计划。因此,要采用这种炼钢法来增加产钢量,尽快建立示范工厂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现有的资料,“全氧顶吹”法是采用含磷相当低的生铁来炼成磷、氮、氢特低的钢。若只有这样的成就,则这种方法的推广面还是不会太宽;因为一面受了低磷生铁供应量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一般平炉级建筑钢目前还不需要这样高的规格。因此,对这种炼钢法还有许多研究改进工作可做的。
“全氧顶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炉温高,可以加入废钢以减低成本,这在我们缺乏废钢的阶段就不能发挥这个优点;相反的,在吹炼过程中,氧化物从炉烟中带出量非常严重,这样增加金属吹损量,也就影响到钢的成本了。现在虽经积极地设法收集炉烟中的氧化物,经处理后再加入炉中,还是不能认为基本上解决了这个缺点,而待再进一步的研究改进。
“全氧顶吹”法必须有大型最新式的制氧机,供给成本低廉的氧,否则钢的成本会高到不可想像的。我国现在还不能制造,而国外对这种新型制氧机也还没有大量制造,所以要推广这个方法来增产,不独须付出大量外汇,而且即使允许动用外汇也恐争取不到这么多的制氧机。因此,要推广这个炼钢法,必须在确定其年产量后,着手自制最新型的制氧机。
总结以上各点,我们应该迅速建立一个标准单位的“顶吹全氧”转炉炼钢的示范工厂,至于全面地推广这种炼钢法的条件,是十分不够的。
主张“侧吹”者认为我国在最近几年中,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对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有了相当突出的成就;我们应该尽快地利用这种成就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碱性“侧吹”转炉里可用含磷高低不受限制的各种生铁充原料,炼成合乎国家平炉标准的建筑钢材;也能用含磷低的生铁炼成平炉级的各种优质钢;除了合金钢外,可替代平炉来生产各样钢种,所以推广面能够发展到相当宽。
碱性侧吹转炉在造渣、供风、炉型和吹炼角的正确配合下,金属吹损量是可以降到很低的;在装置设备方面,完全是我国现在所能制造的,这样不独节省外汇而且缩短了建设时间。
总结以上各点,碱性侧吹转炉在经济效果上和生产条件上是值得迅速推广的;但经过两年多的讨论比较,终因各方面对炉型和冶炼法的看法不一致,至今还未得科学合理的比较数据,以致悬而未决,影响了这种炼钢法的推广,对国家在无形中是一种损失。鉴于钢料供应的紧张,为了增产节约的重要,我衷心希望国家计划委员会能考虑这个妨碍碱性侧吹推广的不同意见,通知冶金工业部责成钢铁局组织专门委员会,用实际试炼操作,进行各种竞赛式的比较,从而得出肯定性的数据,使各种意见都能得到一致,以促进碱性侧吹转炉的推广,而有助于钢的增产节约。(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