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湖南水利冬修正在加紧进行
许多民工特别重视工程质量和降低修建成本
本报讯 湖南计划新建和整修的重点水利工程以及大部分一般水利工程,都已经先后开工,其中水库已经完成七百六十四座,占计划任务的31.8%;一般的塘、坝、圳、沟等已经完成十九万多处,占计划任务的26.6%。规模较大的重点水利工程都已经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广大民工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在水利冬修工作中发挥了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当冰雪把大树的枝干都冻得折断了的时候,不少水库工地上的民工仍然用稻草裹住凿石用的钢钎,用锤子击破冻结在工地积水地带的冰块,继续坚持施工。在安乡县张九台移堤工地上,一条长达二十六里的新堤堤线中有十六里长的堤线要穿湖过港,湖港的底层尽是淤泥,施工非常困难。英勇的民工便把这些湖港的积水排干,用松木编成簰,把又稀又软的淤泥“压”住,然后再在上面筑堤。有些水库工地上的民工,用“一寸不紧,万丈不牢”的格言警惕自己,采取“薄填土、紧捶硪”的办法,把坝身筑得结结实实。有些地区在水利冬修工作中注意节约,降低了修建成本。如宁远县仁和坝灌溉工程工地炮工童彪创造三角钢钎来代替一般钢钎打炮眼,使一个炮工一天能干两个炮工的活;木工张锡斌发明和改良十多种工具,为国家节约了七千多元。


第3版()
专栏:

采取按劳付酬办法提高修水利的积极性
本报讯 据河南日报报道:信阳县长台乡在兴修水利中实行按劳取酬的办法,掀起了社员兴修水利的热潮。
这个乡共有十八个农业社,去冬计划修塘二百六十个、堰三十二处、坝九条。开始由于工分不合理,社员们对兴修水利不积极。金星农业社六大队高寨小队,三个人担,九个人挖,一天只搞一方多土。各社管理委员会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调整工分,采用包工制的办法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复兴农业社规定:二十五丈以内担一个土方是八分,三十至三十五丈是十二分,五十丈以内的十六分。这样以来,大家都很满意。社员张开元原来一天担不到零点三土方,现在每天能担一点二土方。全乡十天的统计,共修塘八十六口、堰两处、坝四条。社员们保证旧历年底完成冬修计划。


第3版()
专栏:

四川龙泉山上兴修水库
在紧邻川西平原的龙泉山上,正在兴修五个灌溉农田的水库;另外还勘测了七个水库的地址,将在今后逐步兴修。这批水库已经有两个在1956年内完工,并开始蓄水,一到春耕就可以灌溉农田。这五座水库全部完工后,可使五万五千多亩无法灌溉的地势较高的田实行自流灌溉。
这批水库是1955年冬和1956年春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龙泉山周围三百多个农业社联合要求兴修的。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附图片)
左:今年元旦建成的罗家湾水库已开始蓄水,一到春耕就可灌溉农田。
下:正在建设中的山门寺水库的引水涵管。这个水库的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尺,可灌田二万亩。


第3版()
专栏:

勤俭修水利
本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惠安县杏林乡在兴修水利中注意勤俭,现在全乡已节省工程费用一千一百多元,等于全部工程费的25%。
杏林乡的美仁、塔仔内等村新建的五个山塘、谷坊,原计划溢洪道砌石块,后来经过详细勘查设计,把溢洪道建设在坚实的基础上,单这项就省掉三百多元。同时,他们还创造了用“工字闸”来代替转动门闸,这样不但放水便利,而且还可节省五百多元。在不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条件下,这乡还提出“叫旧石翻身、把死宝变活宝”的口号。现在全乡群众已收集了旧石头四千多块,这也省下了一部分的开支。


第3版()
专栏:

陕西冬灌工作又快又早
兴修水利劲头很大,许多工程可以赶上夏灌使用
本报讯 陕西各地普遍抓紧了冬灌工作。到1月15日止,国营各渠道灌溉面积约有一百七十万亩;各小型渠堰和水车水井灌区,据汉中、商雒两个专区和关中二十四个县不完全统计,冬灌面积为一百零五万亩。冬灌的特点是:灌得早、快、多。关中地区一般较往年提前二十天,国营各渠灌溉面积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咸阳县在12月底完成夏田面积的95%灌溉任务以后,在渭惠渠灌区的两万亩田地上,还灌了第二遍。
在紧张的冬灌中,农民情绪高涨。西安市五星社的社员们,为冬灌编了顺口溜:“五星五星放金光,社员日夜浇地忙。井内没水修新渠,还要提水上高梁。争取麦田都见水,保证丰收多打粮”。
冬季兴修水利的劲头也很大。关中地区蓄贮雨水第一个水库工程——盩厔县的仰天河水库,在去年10月中旬开工以后,农民们坚持在严寒中施工。这个工程预定在4月底竣工,可浇地二万二千多亩。汉中专区到1月10日,开工的水库有二十六座,山湾塘库十七座和大量堰塘工程。这些工程大部分都可以赶上今年夏灌。预计夏灌可扩大面积十万多亩。所有工程,今年都加强了技术指导。工程所在地区的乡和农业社,今年也普遍建立了施工组织,专门负责修建任务。


第3版()
专栏:

桂西早春作物开始播种
新华社南宁6日电 在春雷喜雨中,桂西僮族自治州各族农民开始播种早春作物。全州计划种植的两百多万亩早玉米、春荞麦等早熟作物,现在已经种下三十多万亩。
接近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靖西、宁明等县,春种开始得最早。靖西县罗果农业社的社员们,1月中旬就忙碌地在单季稻田里播种早玉米。宁明县领导机关在春种开始后,强调领导干部下乡,县、区干部已经先后深入到农业社的生产队里,和社员共同安排生产。这个县在春节前已经积得农家肥料近百万担,平均每亩春种作物能施肥料二十二担。
去年受旱比较严重的邕宁和宜山地区,许多农业社为了增产更多的粮食,度过春末夏初缺粮季节,抢种早熟作物已经形成热潮。来宾、柳江等四个县,几天内就抢种玉米、荞麦、小米六万多亩,犁田三十万亩。
在播种早春作物当中,各农业社继续推行了一些切合当地条件的先进技术,并且稳步地改进了某些落后的耕作方法。百色、德保等县大部分农业社和去年一样,坚持改变不施肥料的习惯。忻城县训练了大批的农业社技术员,推行各项必要的技术改革。


第3版()
专栏:

十多个省市有了贸易货栈
抬价争购现象已经扭转,供求关系得到合理调节
本报讯 河北、山东、河南等十多个省、市已经普遍恢复和建立了贸易货栈。仅据湖北、河南两省不完全统计,已恢复和建立的贸易货栈即有一千二百多个。大部分贸易货栈服务周到,收取手续费不多;有的货栈还负责招待农民食宿,因此,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这些贸易货栈在市场上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北京、河南、山东等地有些货栈,在市场上某些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即采取合理分配货源的办法,根据各需货单位需货的缓急,结合货源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北京永定门干鲜货栈,曾在某些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召集国营商业,供销社,公私合营商店和小商贩等需货单位座谈,采用协商的办法,扭转了抬价争购的现象。货栈同需货单位还建立了联系,经常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货,需要多少,什么时候需要。并积极同产区联系,组织货源。当某些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货栈就积极帮助卖主到机关、学校、公私企业等单位推销;在当地推销后仍有剩余部分,即向外地推销。如浙江余姚县阳明镇货栈,曾发动小商贩向外地推销西瓜一百五十多万斤。
贸易货栈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农民贸易健康开展。不少地区在开放自由市场之初,有些农业社和农民盲目跑大城市运销产品,反而受到损失。贸易货栈成立后,这种现象大大减少。农业社和农民到货栈交易,小商贩,公私合营商店等需货单位到货栈进货,这就扭转了需货单位到农业社抬价抢购,农业社盲目运销的现象。
贸易货栈对协助市场管理机关管理市场亦起了配合作用。福建省龙溪县角美镇和河北省怀来县等地,有些货栈协助市场管理机关了解市场情况,遇到农民在统购期间出售国家统购物资(如粮食等)或国家统一收购物资(如柑桔等),就及时报告当地财贸小组,由市场管理委员会出面进行适当管理,这样既可以监督农业社和农民执行国家政策,又可以协助市场管理机关掌握市场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管理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李黎)


第3版()
专栏:

适应市场情况改善经营管理 迟俊成
各地开放自由市场以来,许多国营商店和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上的某些缺点暴露得更加明显了,这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经营环节过多。目前省际调剂的商品,一般要经过五个到六个环节;省内县和县之间调剂,至少是四个环节;就是在一个区范围内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商品,也要经过三个到五个环节。例如:山东和河北省的苇席,运到辽宁省的消费者手里,要经过六至七道环节。山东省滕县的黄梨,产地收购价每斤只六分,运到南京、上海等地每斤批发价即达二角四,等于产地收购价的四倍,如扣除运杂费,包装费和损耗,经营者的利润仍达二倍以上。广东省顺德县的桔柑,运销广州市经过六个环节,每百斤增加费用和利润十一元八角八分,购销差价达169%。类似的事各地都有。
其次是费用宽打窄用,利润不合理。有些地区的商业部门计算商品费用不从实际出发,宁多勿少;把本来可以用几次的筐、篓、麻袋等包装用品都按市场零售价一次计入商品的成本之内。这就必然要加大商品的成本。山东省供销社济南干鲜果批发站,收购济南近郊的苹果,也按远从数百里运来的烟台苹果计算费用,共加费用和利润43.56%,而实际费用只20.7%,纯利达22%之多,显然极不合理。
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的经营管理不善,经营环节过多,费用过大,就必然要压低产地收购价和扩大地区差价,这就挫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造成短途贩运有利可图的条件,使部分商贩获得暴利,有些农民因商业收入大于农业,就弃农经商,农业社和农民也不肯执行与供销社签订的推销合同了。国家掌握不了货源,就无法通过供销业务来领导自由市场。如山东桓台生产的苇席,各邻县所需要的部分本来可以通过供销社内部组织基层社之间直接调拨,但也要采取基层社代购,省、县两级经营,销地的县社批发,基层社零售的办法。因此,苇席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里,就需要经过五道环节。这样,从桓台调到距离四十里的邹平县,购销差价即达70.13%。因地区差价过大,贩运有利,仅桓台六区吕埠一个村就有五十多人推着小车以每领席子高于收购牌价三至四角收购后,运到邻近的邹平、齐东等县低于销售牌价一元左右出售,一次即获利四百多元。群众对供销社很不满意。
商业部门在经营管理上暴露出来的缺点,说明某些经营单位在业务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营思想。他们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考虑的少了些,对本身的赔钱和赚钱考虑的多了些;不研究商品的自然流转规律,什么赚钱干什么,因而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争业务、争利润。在利润分配上自己多、下级少,挫折了基层单位的经营积极性。如山东省长清县万里基层社,收购一百斤鞋底要赔一角二分四,而县社的利润却高达50%以上,基层社的工作人员说:“收购越多,赔钱越多。”河北省张家口专区供销社,有不少商品自己不插手经营,只转转账就要加经营管理费1.5%,纯益2%,这种做法引起县社特别是基层社的不满。商业机构过于臃肿,人员过多,也是经营环节多、购销差价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广东省阳江县织篢区的实际调查,全区共有十个批发机构,六十四个零售门市部,五百二十名商业人员。其中包括国营粮食、油脂、专卖、贸易、百货、食品、针织品七个国营商业的九个批发部和两个粮食供应点,七十六名干部;供销社有一个副食品批发部,九个专业门市部和十个分销店,一百二十九名干部;公私合营、合作小组、手工业社(组)和小商小贩共有四十二个零售门市部,三百二十四名从业人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是很低的,据统计每个商业人员平均只服务七十个顾客(和全区人口的比例),从1956年第二、三季度的经营额来看,供销合作社每人每月平均零售额为八百三十三元,其中十个分销店每人平均只卖四百五十元,最低的仅二百六十元,六个国营公司虽然都是整宗的批发和采购业务,但每人每月的平均卖钱额也只不过一千一百多元。有些公司和供销社的分销店,由于人员多,业务小,所获得的差价还不够工薪开支。为了弥补开支不足,这些机构为了找事干,就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经营环节,加大了商品流转费用,使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相差悬殊。
社会主义商业部门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缺点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的。根据各地初步经验,改善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积极组织农民贸易,对地产地销的商品,应尽先组织农民贸易进行调剂,同时要发挥基层单位的经营积极性。地产地销的商品,一般具有数量零星、分散的特点,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经营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对这类商品如果插手经营,就会提高销售价或降低收购价,对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都是不利的。要通过恢复或整顿农民贸易市场,建立为农民贸易服务的交易所、农民服务所、代理行栈等办法,来领导农民贸易。这样不但可以进一步活跃农村市场,而且也能促使国营和合作社商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在上下级的分工上,应发挥下级机构的积极性,对基层单位能够经营的商品,尽量支持它们去经营。对县内区与区之间和邻县之间商品的调剂,在合乎商品流转方向的原则下,也应该允许基层单位(包括供销社、合营商店、合作小组、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直接与产地挂钩进行购销,县级各部门不宜插手经营,这样做对各方面都是有利的。湖北省襄阳县欧庙区产的土硝,自从改由基层供销社自营后,收购价每担提高一元三角,销售价降低一元二角,基层社由亏本转为赚钱。广东省阳江县把地产地销的商品下放给基层供销社自营后,降低了费用,缩小了购销差价。如一个区所产的土纸由县社经营委托基层社代购的时候,购销差价达52.5%,下放后缩小为24.2%,零售价格降低了18%左右。但是有些商品在基层单位经营有困难,县级国营和合作社商业还应该积极地按照商品分工,负责进行地区调剂或季节储备。并应在当地党政的领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把经营范围大体上划一条界线,以避免因盲目乱跑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最后,还应该根据既方便群众购销,又合乎经济核算的原则,在地方党政部门统一领导下,把现有的商业机构和人员进行一次普遍检查,本着精简节约的原则,把一些不必要的部门或机构撤销或合并。


第3版()
专栏:

怎样保证市场供应?
沈阳市的办法好:就地发掘货源
本报讯 沈阳市有些商业部门,扭转了单纯依靠几个大城市供应商品的思想,运用各种方法向当地工业、手工业生产部门组织货源,已获得成效。
沈阳市文化用品公司的职工深入生产单位调查以后,发现第一文教用品生产社生产三角尺的工人,有生产元珠笔的技术,而第二文教用品生产社生产塑胶的机器又能生产元珠笔,便建议他们试制市上缺销的元珠笔,现在已经试制成功。东关塑胶第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过去生产云形规、三角尺、化学丁字尺等产品,合作化以后,生产云形规的机器没有使用。文化用品公司便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沈阳市医药公司帮助德丰化工厂试制氢化纳成功后,解决了过去在市场上买不到这种商品的困难。沈阳市煤建公司由于主动深入到清原、辽阳、凤城、旅大等石灰厂,帮助它们算细账,挖掘生产潜力,这些厂因此增加了生产量。
沈阳市经营生产资料的专业公司,在当地一些厂矿的呆滞材料中,找到了一些急需的产品,又组织各厂矿调剂有无,解决了某些厂矿找不到原料的困难。例如去年第四季度化工原料公司在各厂矿的呆滞原料中找到了市场上缺乏的氧化钙、磷酸等二十九种物品,便大大帮助了好些有关工厂的生产。
沈阳市上述商业部门,通过种种方法向当地生产部门挖掘货源以后,已使某些产品供不应求的紧张情况得到缓和;有的产品除供应本市市场需要以外,还可以供应全辽宁省的需要。 (车轰)


第3版()
专栏:

对批评的反应
铁道部来信:1956年12月8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登的“大家都来反对年终乱花钱”一文中,有“铁道部已经批准一个干部学校把原来用企业奖励基金盖的房子,改在基本建设中报销”一段批评。我部企业奖励基金,按照规定只能用于建设职工生活福利方面的房屋;用来建设干部学校,本来是不恰当的。
我部于11月1日批准了这个干部学校的校舍建筑费用改在基本建设项目中报销,纯系纠正企业奖金使用上的错误;事情发生在10月、11月初,并非年终赶着花钱。


第3版()
专栏:

北方蜜蜂到广东作客
本报讯 河南、湖北、湖南等省的养蜂场,国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已把大批蜜蜂运送到广东去过冬。现在,在珠江、韩江和北江两岸各县的国营农场和农业社里寄养的蜜蜂已有六千多箱。
冬末春初,河南、湖北等地冰雪尚未溶化,养蜂颇为不利。但是,这时候,广东田野上蚕豆花、油菜花正在盛开,蜂儿处处都能找到鲜美的食料,继续结蜜。蜜蜂采花使作物的授粉率得到提高,广东农民认为这是蜂儿捎来的一点礼物。
(肖俊城)


第3版()
专栏:

二十六万亩农田产量为什么一年增加了一倍
方文举
合作化,人翻身,穷人变富人;
旱改水,田翻身,黑土变黄金……
这是江苏省阜宁县去年大规模“旱田改水田”获得了普遍丰收以后,在农村里普遍流传的歌谣。
阜宁县本来是个旱田地区,每年约有80%以上的耕地都是种植玉米、大豆等旱作物。境内河道较少,易旱也易涝,经常发生涝灾,大部农田广种薄收。解放几年来,虽然大力兴修了水利,但是水源还是不足,作物仍然以种低产旱谷为主,农民的贫困生活还没根本改变。
1955年秋季,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鼓舞下,全县掀起了一个兴修水利的高潮,这就给旱田改水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党和政府领导阜宁县农民根据已经开挖的灌溉总渠和已有的水利设施,把全县划分为三个灌溉区,并根据灌溉需要做出水利规划。前年冬季到去年春季,全县动员了八万五千多农民,开挖渠道、建设涵闸、筑水坝,共做土方一千一百五十余万公方,相当于过去五年来兴修水利所挖土方的总量。这些水利工程,使灌溉水源扩大了,使二十六万亩旱田改为水田。去年改种的水稻,无论是沙土、泥土、肥田、瘦田都长得很好,平均每亩单位产量达二百五十斤,较历年种植旱谷增产一倍以上。特别是全县八万四千亩自流灌溉的稻田,因灌溉及时,产量更高。三灶区联合一社的三千五百多亩旱田改水田,平均每亩产量为三百六十六斤,最高的十五亩田达到七百五十斤。据粗略计算,全县去年旱田改水田二十六万亩,共增产粮食约三千七百四十万斤。因此,群众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们形容自己的生活说:“过去的生活是吃不饱,苦连连;现在的生活是大米饭,炖鸡蛋,鱼虾螃蟹常常见”。
把旱田改为稻麦田,这是耕作制度的根本改革。中共阜宁县委除了对群众进行深入的宣传动员以外,还解决了一系列的复杂的问题。首先是技术问题,在一向习惯种植旱谷的地区,农民一般没有栽种水稻的技术。阜宁县领导方面采取组织训练班、参观、师傅带徒弟等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全县共训练了十万多个技术骨干、三万九千多个栽秧手,并在县内抽调水稻区的农业社长六十多人、技术员一百二十多人到三灶、陈集等旱田改水田的重点区进行指导帮助。使一般农民初步学会了种水稻的技术。
旱田改水田还需要很多的农具,这些农具从哪里来呢?阜宁县的农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要靠自己”。除了政府从外地调拨来支援的链式风车一千多部、水车一千多部以外,农民们把所有的旧式龙骨水车,提水工具都拿了出来;并组织了当地的木匠自制水车三千多部,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其他劳动力不足、种籽调剂等问题,都是采取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办法一一解决了。
旱田改水田是江苏省徐淮一带的旱田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向。中共阜宁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在总结去年旱田改水田的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制订了三年规划,要求1957年改三十五万亩,1958年基本完成。同时,要充分利用灌溉总渠的水源,大力发展自流灌溉。到1959年,不仅全县将改变为稻麦区,还可成为全面自流灌溉的高产地区,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贫困的面貌。
不久以前,全县的水利冬修工程已经全面开工。五万多劳动农民,已于去年11月中旬陆续进入潮沟河、苏咀、渠北等水利工程工地。到11月底,已经完成了五十余万公方土方。冬春两季的水利工程完成以后,预计有五十多万亩农田可以受益,三十五万亩旱田改水田的计划可以完成。


第3版()
专栏:

旱田变水田,灾荒变丰收
惠明深
去年12月间,我访问了河南偃师县的岳滩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这里,我看到战胜灾害获得了丰收的社员们正在精神奕奕地为了争取今年的小麦丰收而紧张地劳动。
这一带连续三、四个月都是干旱天气,但是麦苗却生长得很旺盛。全社二千二百二十四亩小麦有一千七百三十多亩浇过了“封根水”,缺苗的地方正在移苗补栽,看到叶儿嫩绿而肥实的麦苗,人们哪能想到这里正在干旱之中呢?
1956年的秋季,岳滩农业生产合作社曾遭受了严重的水灾,二千二百七十余亩秋庄稼被水淹了一千五百亩,其中四百七十亩塌到洛河里去,几个月的勤劳付之东流了。但是社员们没有泄气。他们积极地进行了排水抗灾,使秋季作物仍有三十二万多斤的收成。加上夏季的二千四百多亩小麦空前丰收,除因雨霉烂的损失外,每亩平均实收三百七十五斤。在受灾的情况下,去年全年比丰收的1955年还增产十三万多斤。丰收的原因很多。如旱田改水田,采用优良品种,合理密植,战胜吸浆虫和风沙,分期合理施肥,等等,都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旱田改水田。可是如果没有农业合作化,在岳滩要把旱田改成水田是很不容易办到的。
旱田改水田是岳滩人多少年来的理想。农业合作化后,一个冬天就实现了。
1955年冬季以前,岳滩的农民不知经过多少年的努力,井浇地只发展到五百六十一亩。水地在这里是很珍贵的。社长刘应祥诙谐的说:“从前外村的姑娘‘提媒’到岳滩,只要男方有五亩水地,这门亲事就八成中啦。”打一眼井是很不容易的。这里土层薄,底下是沙土,井筒必须全部用砖圈起来;再加上一部水车,打成一眼井不下三百元。因此过去打井的户寥寥无几。
提起水,岳滩的人们总是怀着一种既羡慕又畏惧的心情。羡慕的是井水,害怕的是河水。座落在黄河支流伊河、洛河之间的村庄,人们统称它“夹河滩”。岳滩紧临伊河、洛河汇流处,三面环水。伊河、洛河给岳滩人民带来的是“三年两灾”,谁也没敢指望过从伊河、洛河里得益。
1952年刘应祥组织了第一个互助组。他曾大胆地想到利用伊河、洛河的水灌溉田地。他看见有人在水渠上用“秤杆”提水浇过地,他就琢磨:伊河、洛河的水能不能用“秤杆”提呢?这个打算很快被自己否定了:大面积的灌溉用“秤杆”是无济于事的。
就在这一年,报纸上介绍了做成手摇水车的消息。刘应祥兴奋极了。从此,他就研究水车。1953年在县建设科发现了一个解放式水车的废旧轮子,他向建设科里同志说明了他的打算,要了轮子来。正当他满劲试验的时候,无情的水灾淹坏了庄稼。他们全力投到生产救灾上去了。1954年春天度过了灾荒,岳滩村的第一个初级社建成了,刘应祥当选为社长,秋季的庄稼长的格外好;可是,又遭受了比1953年更大的水灾。
那两年,他们是在组织起来战胜灾荒的情况下度过的,改造自然的农业基本建设还顾不到。
1955年的夏季,农业社的小麦空前丰收,每亩平均三百四十一斤(在这以前,每亩地能收到二百斤小麦,就是大好的收成)。这个振奋人心的创举把许多农民吸引到社里来了。秋天,这个三百五十二户的村建成了六个初级农业社。这时候,变旱田为水田成了合作化后的岳滩农民迫切的要求。
刘应祥重新拿起了放了两年的手摇水车来研究。在槐庙铁业生产合作社的帮助下,第一部手摇水车做成了;接着又解决了水里带泥沙的问题,用手摇水车提河水成功了。一部手摇水车一天可浇地五、六亩,比解放式水车快两倍。于是,一个群众性的规模壮阔的水利建设运动形成了。社员们根据勘查好的地形、河岸情况,宜挖引水渠的挖引水渠,不能挖渠的打透河井。三个月的时间,就开成了十三条引水渠,打成十眼透河井,安上了三十部手摇水车,地里垅起了蛛网般的流水道,扩大了水浇地一千七百五十亩,使全社水田扩大到二千三百一十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5%。办这么多事,只花了一千八百元。1956年,90%左右的小麦浇了地温水、返青水、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创造了大面积的丰收。
秋季作物因地种植,玉米种的“白马牙”,稍高的地种谷子,低地种高粱。秋天遭受了水灾,社里及时组织社员排水抗灾。和水斗争了两天,挑成壕沟,使低下地里的水顺沟流到河里去,保证了一千五百亩庄稼的较好的收成。同时,社里立即组织了副业生产,并做好了种麦工作。
我在这里看不出秋季遭受了严重水灾的样子。一间一间的新房子盖起来了。集体经营的木业、竹业,一面生产,一面推销。社里的农业和副业,副业中的集体经营和个人经营,都有合理的分工,全社要在冬季副业生产中收入三万多元,可以弥补受灾的损失。
社长刘应祥告诉我:“过去一见河涨水,就打下外出的谱,水落了,任凭下地的庄稼浸到水里也没人管,经太阳一晒,庄稼就被‘煮’死了。1956年我们积极排水,救活了在往常年不能活的庄稼,减轻了灾害。那几年水灾后,政府又救济,又统销。1956年受了灾,我们社没要政府救济,也没要国家统销一斤粮食。1954年是受灾年,购销相抵国家净供应了十九万斤粮食;1955年没受灾,购销相抵,只卖余粮四万多斤;1956年也是受灾年,我们社卖余粮十五多万斤,一斤也不用国家供应。合作社有力量增产,也有力量抗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