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7-02-06

1957-02-06新闻联播 文字版

福建省全面安排了今年农村工作 省委决定面向山区,把积极发展多种经济作为全省的一个重要任务 进一步发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争取大丰收

第3版()<br/>专栏:<br/><br/> 福建省全面安排了今年农村工作<br/> 省委决定面向山区,把积极发展多种经济作为全省的一个重要任务 进一步发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争取大丰收<br/> 本报讯 本报记者雷普报道:福建省今年的农业生产、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整顿干部作风等项工作都作了安排。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在省委最近召开的扩大会议上报告:去年福建灾情较重,但全省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九十亿斤,比1955年增产十三亿斤,农业总产值增加10%;今年省委预计全省粮食产量达到九十四亿三千多万斤,包括林业、茶叶、渔业、果类及其他副业生产,全省农业产值要比1956年增加19%。<br/> 这次会议充分估计了今年农村工作中的有利形势:农民经过一年的试探,已经从各方面积累一些经验,这是基本的有利条件。去年由于缺乏经验,省委和地方党委对农业生产曾一度只抓粮食生产,在不同程度上放松了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下半年省委纠正了这个错误,但部分地区又迁就少数农民“重副轻农”的思想。这些应该引为警惕。去年福建在改良农田耕作制度和实施农业技术改革方面绝大部分是适宜的,今年只要运用去年成功的经验,就会比去年取得更大的胜利。<br/> 会议认为加强农村政治思想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农村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去年农村工作有不正确的估价,看不到新的变化。一部分人认为去年有“合作化高潮”、“全面生产规划”等工作,今年没有什么新的动力和办法了;因而等待观望;山区部分农民认为“山区没有前途,社会主义上不了山”。因此,会议要求干部深入群众,帮群众算细账,鼓舞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br/> 福建省多山地,省委已决定面向山区、开发山区、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把这列为全省的一个重要任务。全省整个农村经济的比例是:粮食占45.61%,多种经济占54.39%。按照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来看,去年粮食生产的速度已经超过五年计划的指标,所谓“福建是缺粮区”已经成为旧话。今后优先发展粮食生产仍然还是正确的,但是全省的增产潜力是山区比平原大,经济作物区比粮食作物区大,特别是由于部分地区忽视山区生产,使一部分经济作物和山区土特产直到现在没有迅速恢复起来,或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对于发展多种经济是应当特别重视的。为了迅速改变山区面貌,省委要求劳动力多、土地少的闽南各地在劳力方面大力支援山区;要求各地方在制定计划、安排生产方面确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粮区发展粮食,经济作物区发展经济作物;林时务林,农时务农,并且动员农民在山区安居乐业。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强调说:“福建的山是‘宝山’”,“福建发展生产的主要出路就是上山。”<br/> 巩固和提高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这次会议的一个中心议题。福建省农业合作化已经基本完成,入社的农民基本上是安定的;但是由于时间短、部分农民思想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再加上缺乏经验,部分农业社经营管理不善,去年有20%的社员没有增加收入,其中少数还减少了收入。而这些并不是当前工作中的主流。<br/> 省委认为,必须进一步发扬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改进干部的领导作风,调整国家和农业社、干部和社员的关系。这次扩大会议着重研究了两个方面的问题:<br/> 第一,在安排国家生产和收购计划的时候,要给农业社一定的机动权。也就是说,农业社应该按照国家计划生产,完成国家分配的收购、统购任务,但是,还应该保证农业社自己有安排和处理生产的权利。<br/> 第二,结合农业生产,有步骤、有计划地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中整顿作风。据调查,绝大部分农村党员作风正派、工作积极,能够紧密团结群众,但是部分干部却有着强迫命令、脱离群众的作风;今后要在干部中贯彻“同工同酬,同甘共苦”的精神;农村干部的整风将和整社工作结合起来。<br/> 会议还决定今年春耕前陆续抽调省、专区和县三级机关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协助群众展开生产运动,同时检查领导机关下达任务执行情况,倾听群众和基层组织对领导机关的意见。

“售货员就是宣传员”

第3版()<br/>专栏:<br/><br/> “售货员就是宣传员”<br/> 有些人把商店里的售货员的工作看得十分简单,仿佛他只要把顾客要的、而货架上又有的商品卖出去,就算尽职了。其实,一个好的售货员在为顾客服务上面值得做的事情还多着哩。<br/> 据新华社报道,“把柜台当作宣传台,售货员就是宣传员”,这是中共天津市公私合营中原公司支部最近向全体售货员提出的号召。现在二十七个售货小组已经把作好对顾客的宣传解释工作作为先进工作者运动中的保证条件之一。当有些商品供应不足的时候,售货员们就向顾客问明用途,主动介绍其他可以代替的商品。比如做衣服里子的条格布公司供应不足,花布柜的售货员就给顾客解释:“花布每尺比条格布只贵两三分钱,买一件衣服里子也不过多花一两毛钱,可是花布质量好,还不掉色。”这样,顾客都乐意买了。许多顾客采纳了花布柜售货员们的建议,买了可以代替的布匹。<br/> 一个热爱商业工作的售货员,永远不会以仅仅记住几十种商品的名称或价钱为满足,他会不断地吸取关于各种商品的有趣的知识,用来为消费者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希望在各个商店里看到更多的这样值得尊敬的商业工作者!

以讹传讹

第3版()<br/>专栏:<br/><br/> 以讹传讹<br/> 不久以前,广东省茂名县分界区的农村里发生了一场关于收购鱼鳞的风潮。事情是这样的:县供销合作社在去年9月发出了关于收购土产品和废品的通知,分界区收购站把这份通知翻印后当作宣传资料又发到下面去。但是,这个站的收购员黄广兰在翻印的时候,把鱼鳞的收购价每担十五元九角写成每斤一元五角九分。大塘乡仁里收购站收购员麦沛接到这份资料后,不加查对,就按照它收购起鱼鳞来了。<br/> 卖鱼鳞有厚利可图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大塘乡的农民纷纷要求乡干部给开证明出去贩运鱼鳞,有些人到六十里以外的电白县水东镇去抢购鱼鳞。为了收买鱼鳞,有些人甚至把口粮、小鸡都卖出去了。12月20日,是仁里的墟期,到收购站门前卖鱼鳞的人多得使收购员应接不暇。分销社主任李毓铭看见这般情景,心里疑惑,叫麦沛再核对一下上级通知的原文。这一核对,可糟了!原来收购价高出了九倍!鱼鳞收购了几百斤,眼前就损失五百多元。停止收购吗?不成。改按上级的正确牌价收购吗?也不成。鱼鳞是农民辛辛苦苦从远地用高价收买来的,如果那样做,就坑了农民了。最后只好付给农民比正式牌价高一些的价钱。<br/> 这个差错本来是很容易查出来的。比如,有人看到鱼鳞价格高得这样惊人,觉得其中有些蹊跷,但是,另外的人却想当然地回答说:“这东西顶有用。”意思是说:理应这么贵。但是,好几个月里,谁也不肯去查一查上级通知的原文。<br/> 这场风波,看来好像不过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可是,日常生活里有好多看来像是偶然的祸害,不恰恰就是人们的粗心大意和想当然的作风造成的吗?

高级社的好处打动了山西一万多户单干农民的心

第3版()<br/>专栏:<br/><br/> 高级社的好处打动了山西一万多户单干农民的心<br/> 新华社太原4日电 新华社记者杨义报道:高级社的好处打动了初级社社员和个体农民的心,山西各地从去年秋季到目前止,有近千个初级社转办起高级社,一万五千多个体农户分别加入了高级社。现在,山西省高级社已由去年春季合作化大发展高潮时的97%强发展到99%,全省个体农户仅留有五千多户。长治、榆次两个专区的农业社,已经全部升为高级社。晋南专区的九千多个个体农户也大部加入了高级社。现在,许多地区已经很少有个体农户了。<br/> 各地初级社和个体户在去年一年中,曾经清楚地看到了高级社的优越作用,例如,开展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水土保持、积肥造肥运动和改变耕作制度、耕作技术等,特别是顽强地和自然灾害斗争。他们亲眼看到的这些重大成就,更促进了这些农户参加高级社的决心。曲沃县北董乡李玉棋等四户个体农民,去年思想顾虑较大,但去年一年间在同样情况下,农业社丰收了,自己却减了产,吃了观望的亏。今年三番五次申请入社,表示无论如何不再单干了。

改造半成井

第3版()<br/>专栏:<br/><br/> 改造半成井 赵起<br/> 前年冬天和去年春天,许多地区在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当中打了很多井。只河南、山东、山西三个省在这个时期打的井就有三百多万眼。由于准备工作不够、缺乏地下水源资料和技术指导跟不上,这些已打的井有一定数量是水量不足的半成井。据河南省调查,新打的一百零四万眼井有近半数是浅的和水量不足的半成井。把半成井改造好,是今年兴修农田水利当中的一个重要任务。<br/> 已有的经验证明,改造半成井费力较小,收效很好。据河南内黄县试验,用下砖套筒办法改造一眼半成井只要三十多元,和大约八十个工。半成井改造好以后,水量一般比以前增加三、四倍,有的甚至八、九倍。内黄县卞庄村一个半成井,原来水深二公尺三;经过下砖套筒,水深增加为八公尺五;用动力水车提水,每小时能出水三十多吨。经过改造,一个出水不多的半成井,变成了可以浇地二百二十亩的深井了。投资小、收效大,是我们兴修农田水利应该遵守的原则。今年春耕以前,许多井灌区的农业合作社农副业繁忙,有些社生产资金又不多。改造半成井就更适合它们的要求了。<br/> 改造半成井和打井一样,技术的高低决定质量的好坏。改造半成井的技术问题怎样解决呢?内黄县的经验是:在群众中找。内黄县由于很好地总结了群众打井经验,先后找出三、四种改造半成井的办法。打井下泉在北方各省早有习惯,只要走群众路线,一定会有更多的适合当地情况的经验出现。<br/> 利用井水灌溉是农业生产上战胜干旱的重要办法之一。河北、山东等省的许多地区都有井灌面积占到总灌溉面积一半以上的情况。西北、东北和南方若干地区近年来也都在积极地通过水井利用地下水源。战胜干旱,农作物的单位产量就能得到保证或提高。北方一些干旱地区的井灌地的产量,在平常年景一般比旱地高一、二倍,如遇旱灾,它的效益就更显著了。必须使所有干部认识用井水灌溉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改造半成井的工作迅速开展。<br/> 按一般情况,改造一眼半成井可以扩大灌溉面积十亩到二十亩。如果能在今年改造好一百万眼半成井,我们就可以扩大灌溉面积一、二千万亩。今年全国扩大灌溉面积的任务还是很大的,改造半成井正是扩大灌溉面积的一个重要方法。<br/> 前冬去春的打井工作虽然有不少缺点,但是成绩毕竟是主要的。这个时期扩大的井灌面积,几乎等于这个时期以前我国有史以来的井灌面积。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打井运动,井灌事业哪能这样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了巩固和扩大在这件工作上的成就,为了克服以前在这件工作上的缺点,也应该把改造半成井的工作做好。

河南内黄县改造好半成井五百多眼 改造以后出水量一般可以增加三、四倍

第3版()<br/>专栏:<br/><br/> 河南内黄县改造好半成井五百多眼<br/> 改造以后出水量一般可以增加三、四倍<br/> 本报讯 根据1月上旬的统计,河南省内黄县已改造了半成井五百三十多眼,占该县预计今年春耕前改造半成井总数的一半以上。据内黄县副县长李恒才说,经过改造的半成井的水深一般增加五市尺到八市尺、出水量一般增加三、四倍。<br/> 内黄县在1955年冬季和1956年春季的兴修农田水利高潮当中,打了一万三千一百多眼水井、购置了四千零五十部水车。内黄县的水利效益面积因此由两万亩增加到三十万亩。但是这些已打的水井当中有半数是半成井。<br/> 内黄县在改造半成井工作上曾制定了一个计划:由1956年麦收以后到1957年麦收改造好两千眼;其他的在1957年麦收以后到1958年麦收改造。三年内把五千四百眼半成井全部改造完。<br/> 为了推动这一工作,内黄县领导部门先后举办了五次训练班,训练了三百五十多个农民水利技术员;在成关、井店、东庄、楚旺等地组织了四次总数有三千人的参观,现在内黄县差不多每个农业社都有一个会改造半成井的农民水利技术员了。<br/> 这个县在改造半成井当中发现了不少改造半成井的好方法。现在在河南省推广的可以改造半成井,也可以修建新井的下砖套筒的打井法,就是吸取内黄等地的经验经过提高而产生的。

每户平均收入一千七百多元

第3版()<br/>专栏:<br/><br/> 每户平均收入一千七百多元<br/> 本报讯 海南岛万宁县新民亚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合作社,是由二十四户归国华侨在去年4月组成的。这个社一建成,社主任王东钊便领导四十六个社员向荒地进军。经过社员们艰苦的劳动,开垦了四百七十九亩荒地。他们除种了四十八亩水稻外,其余的都种上了经济作物。计:香茅四百零八亩,咖啡十七亩,毒鱼藤六亩。<br/> 由于社员们辛勤的培育,再加上他们修筑了一座水坝来引水灌溉,水稻和经济作物成长的很好。收获以后,只香茅一项,就收入四万三千二百四十元。连上毒鱼藤、稻谷等收入,全社的总收入达到四万六千三百元。除掉成本和基本建设费用,再扣掉公积金和公益金,纯收入就有四万二千六百七十元,平均每户收入一千七百多元。<br/> 随着收入的增加,社员们的生活过得很好,他们的生产情绪就更高涨了,纷纷提出扩大种植的要求。社里根据社员的要求,计划今年扩大种植面积一百五十亩。现在,他们已经又开垦了五十亩荒地,并培育了六千棵香茅苗。社主任王东钊兴奋地说:今年的生产计划实现以后,社员们的收入比去年还要多得多。 (黎子方)

违法乱纪的羊街农场

第3版()<br/>专栏:读者来信<br/><br/> 违法乱纪的羊街农场<br/> 我们怀着愤懑的心情,来揭发云南省地方国营羊街农场几年来一贯违法乱纪、蛮横无理的现象。<br/> 羊街农场设在羊街坝,这一带水利条件很差,过去曾流传着“要土地一家给你百亩都行,要水比要肉汤还难”的说法。羊街农场从1952年建场以来,不顾一切地侵犯群众利益。远的不说,单是1956年的事情就举不胜举。4月间李海寨的农民为了抗旱,用二百多个工挖了一个“白沙塘”来关水,准备救八十多亩田。但农场却不顾农民的反对,派了六十个人挑了半天,并在出水的地方把水头挖断。5月间下雨的时候,农业社筑坝堵水栽秧,被农场四次挖断,社里因此少栽了八十亩水稻。秋天羊街乡农业社关了二十二塘水,现在已有七个塘受到农场的侵犯。马王庄塘子因水被农场用掉,农民少栽了水稻二百亩。秋天农民又把水关满了,农场又在塘边挖了十多亩菜地栽起来;现在已用掉了大约可栽一百亩水稻的水,到栽秧的时候,靠这个塘子灌溉的五百亩田又可能要荒芜了。农民给他们井,他们嫌远不要。农民主动团结他们一起兴修水利,他们不干。有一次村干部和他们讲了很多道理,好容易才答应修涵洞的时候出几个石工;但到时候一个工也不出。曾经因为乱挑农民塘里的水,农民不允许,还殴打过农民。<br/> 他们还经常偷挑农业社的肥料,曾把李海寨的肥料挑了一万多斤,把木头寨的草肥挑了三万多斤。农民田地里的肥料有时也被他们挑走。农场和农民交换土地以后,栽上了界桩;但农场又强行扩张,占了农民的十多亩地,不征得农民同意,就在农民的地上盖起了房子。去年4月,他们要盖医务室,农民答应给他们一块地基,但地基上烂房子的石头不给;结果他们却把人家的石头全部用光。<br/> 他们借了农民的东西,常常是几年不还,有的就不认账了。<br/> 他们为了便于连片经营,把农民常走的三条道路截断;而他们要过路的地方,不管农民栽了什么都乱踩一气,踩出几条路来。<br/> 在生产上,他们不执行国家计划,并大量隐瞒产量。去年县里需要花生种子,他们说调三万斤有困难;但后来他们却出卖了十五万斤花生米。国家分配给他们二百八十头生猪上调任务,只完成了四十五头;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完成,而是把大量的肥猪自己宰了。此外,他们还不按期交纳税款,并拒绝税务局去检查。 李家璋、阳 明

凉水河上的北京鸭

第3版()<br/>专栏:<br/><br/> 凉水河上的北京鸭<br/> 北京市食品公司养鸭场,建场以后自孵自喂的第一批产品——肥嫩的大填鸭,陆续在首都菜市场、大饭馆、烤鸭店里出现,供应首都人民的需要。<br/> 这批大填鸭,瞟肥肉厚,平均每只体重五市斤以上。它们诞生在去年10月间,用养鸭场种鸭的第一批卵孵出来的,全部饲养过程仅仅八十多天。<br/> 过去由私人分散喂养填鸭时,每到入冬以后便是填鸭的淡季,春节时在市场上不易买到填鸭,质量也很差。原因是一般养鸭户为了多赚钱,见种鸭在春、秋两季产卵率高,孵出的鸭子又好养,便控制种鸭在春秋两季产卵、入冬后停产,结果便造成季节性生产和长年需要之间的矛盾。国营鸭场成立后,便用人工控制种鸭产卵,推迟歇窝换毛周期,使种鸭在一年四季内循环产卵,保证每季有填鸭供应市场。有三十多年饲养经验的养鸭技工来福说:“过去在这个时候,谁要养这些鸭子呢!国营鸭场就是处处为消费者着想。”<br/> 首都南郊凉水河,一年四季都是微波荡漾,严冬也不结冰。左图是养鸭场的鸭群正在游水;碧波红掌,相映成趣。 唐兴庚 摄(附图片)

灾村无灾情

第3版()<br/>专栏:<br/><br/> 灾村无灾情<br/> 新华社记者 冯建伟<br/> 太行山南麓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偏僻山村白羊峪,实现农业高级合作化已经有一年了。春节前夕,记者到这个山村作了访问。这里原是山多地薄,自然条件很差的地方,去年又遭受百年来少有的洪水和雹、虫等灾害,估计农民生活可能是很苦的。但是,当我走进白羊峪村里,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村里有一百多盘石磨和碾,都在昼夜不停地转动;各家除制作大量年节食品外,还要准备好农忙时吃的米面。尽管离春节还有好多天,街头上早有成群儿童,穿着鲜艳的花布衣服,点燃爆竹。村供销社门口整天拥挤着顾客,花布、呢帽、大衣和粉条、油、酱、年画等都是畅销品;社里添了几次货,还是供不应求。据说有的人还远出到县、乡去办年货。深夜,各家窗口都闪着灯光,妇女们忙着赶作新衣新被。这个只有一百多户的山村,差不多每人都添了一套新衣,单是花被就作了六十多条。村里近四十年没有盖过新房,现在盖了五十多间。这些新房大多是灰瓦白墙,装有大玻璃窗。房主大部分已经搬进新居,还有几户也正在忙着粉刷和安置门窗,准备迁入新居过春节。<br/> 记者连日访问了许多遭灾的农民,发现他们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相反地却增加了不少。一个普通的农户王文彦在最近十七年内三次遭灾。1940年和1946年那两次,他都是依靠变卖家产和人民政府的救济,吃着糠菜树叶度过的。去年原来属于他的三亩好地被水冲坏,十多亩坡地也遭到冰雹的袭击。加上他妻子肺病发作,真是天灾人祸,贫病交加。但是秋收以后,他却分到了三千一百多斤粮食,一百二十多元现款和大量蔬菜。他花了八十多元给妻子打针吃药,制止肺病的发展。他的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母亲养病期间喂着奶粉。现在他一家还添了些新衣,买了肉、粉条、油、酱等,准备过春节。王文彦对记者说,要不是高级社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三亩好地被冲坏就算打破了他一家人的“老饭盆”,妻子看病和孩子喂奶还得借一百多元的债,三年还不清,十年也翻不转身。在情况和王文彦类似的几户社员家里,记者看到家家丰衣足食,都在忙着筹办过春节,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愁苦的样子。<br/> 村里有七户杨姓农民,都是过去外省来的逃荒户。他们住在这里的五六十年中,都过着开山荒吃野菜的日子,是村里最穷苦的人。去年秋收以后,七家四十口人平均每人分到了四百五十二斤口粮和大批现款、蔬菜;除一年吃用外,还有富余。杨八丑劳动好,分到的粮食够吃两年,手里还存两百多元。现在他正筹办砖瓦木料,准备春节后盖新房,改变祖辈三代穴居山洞的生活。杨八丑说:“过去一年受灾十年穷,现在依靠高级合作化,天灾人祸都不怕!”<br/> 解放以前,遇到灾荒歉年,那些老弱残废农民只有等死。现在,白羊峪五户孤寡老残农民都是农业社的“五保”户。他们都从社里领到了粮食、衣服、煤炭和零花钱。最近,每人还有几元过节费,有的买了油盐粉条,有的添补了衣服和鞋袜。被人称为“聋老人”的王改英老妈妈,还给社里放羊和做其他杂活,收入就更多。记者去看她的时候,她正在一间有玻璃窗的房子里赶面条。她身上穿着干净的黑布棉衣,炕上还放着春节穿的新衣服。如果不是跟前缺少儿孙,谁也想不到她是“五保”户。双目失明的六十岁老鳏夫王登春,常常对人夸赞农业社“养老院”的生活,还经常参加社里开会、听广播、读报。他对记者说:“别看我眼瞎了,心灵耳乖,我知道现在这社会对哟!”<br/> 最近,白羊峪的五二先锋农业社已经把最后一批现款分给社员。至此,去年总收益便结算完毕。全社农田平均每亩产粮食四百十一斤,超过1955年105%;林业收入两万五千多元,超过1955年四倍;畜牧业和副业生产也都有发展。全社总收益超额完成计划,比1955年增加一点六倍。分配的结果,全社一百零四户,户户增加收入。其中有九户的收入比1955年增加六百元到八百元,有的增加一倍到三倍。李本玉、陈炳义等三户老中农,在取消土地分红的头一年,收入也增加60%以上。全社每口人留口粮五百多斤,比1955年增加五分之一。原来估计受灾后需要由国家供应粮食,现在全社反而出售余粮一万五千多斤。解放以前,每遇大灾小难,村里总有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留下来的人也要借债度日和挨饿受穷。去年这里的农民除偿还全部六百多元借款外,还存入信用社三千多元。崔文玉过去因出葬两个老人而拖欠的一百七十多元债款,几年还不了,去年一次还清。他高兴地见人就说:“真没想到高级社头一年就摘了我的愁帽!”<br/> 为什么能够遭灾不成灾呢?农业社主任王殿俊告诉我:“就是因为咱高级社贯彻了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的方针!”他说:农业方面,去年3月播种的时候,因为地里干旱,劳动力不足,所以在上级党委的指示和社员们的支持下,坚决把八百亩坡地停耕造林。同时,接受老人们的批评建议,扩大高产作物“金皇后”玉米的种植面积,实行玉米地带豆等间作混种,改正1955年过分密植的缺点。因此,春苗都出的很齐全。耕地面积缩小以后,每亩施肥量相对增加了二十多担,并且有力量加强了农田管理。遭灾以后,及时补种、改种。秋收的时候抢收抢打,避免了刮大风抛撒损失。结果,虽然农田减少八百亩,又被水冲毁三百多亩,粮食总产量还是比1955年多一万多斤。在林业、畜牧业和副业方面,生产也都很得利。他们有五十多个劳动力长期搞林业和畜牧业生产。所以,林业生产就比1955年增加了四倍;畜牧业卖老的、换小的,计算下来十个里头也能赚七个。<br/> 王殿俊最后再三指明去年工作中的缺点。他说:“我们停耕造林八百亩,一下把耕地砍掉一半,缩小了油料作物和小麦的种植面积,社员们很有意见。今年准备在一部分停耕造林的地里种植马铃薯和油料作物。另外,去年非生产用工多了些,劳动潜力也发挥得不够,使三百亩河滩地的修建发生了困难。”他又说:“缺点还有很多,最主要的是领导赶不上去。五个主任都不识字,管理财务和改良技术都有困难,再加上倾听社员意见差一点,所以就没有把社办得更好。”

在一个重灾社里

第3版()<br/>专栏:<br/><br/> 在一个重灾社里<br/> 本报记者 于明<br/> 去年,整个夏天和秋天,安徽省怀远县曹老集一带的房屋和田地,泡在漫漫的大水里。坐津浦车经过淮北的人们,看到这种情景,不知说过多少关心这里农民生活的话。我在车厢里,不只一次地为这种亲如手足的情谊深深感动。<br/> 今年1月中旬,淮北连降大雪,天气变得特别寒冷起来。灾民的生活,要算这时最为困难。我怀着和千千万万旅客同样的心情,访问了这个重灾区的淝光一社。<br/> 这个社有六百多户。去年夏季和秋季的庄稼,都遭到了严重的涝灾,全社的粮食,减产近90%。全年所收的粮食,只够全社四个月的口粮。这是极少有的灾害。许多社干部和社员,在遭灾后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只想到两条出路:出外逃荒,或者坐待政府救济。<br/> 但是,高级社的优越条件和这个社的领导者具体深入的工作精神,却使这个社走上了生产自救的道路。全社没有一个人逃荒。绝大多数的社员,在遭灾后两个多月,就完全不要政府救济了。在这个隆冬严寒的季节里,我在这个重灾社看到的情景是:人人有事做,每户社员都知道自己怎样度过灾荒。虽然水退的较迟,但社里的小麦却比往年还种得早。现在一万六千多亩葱绿的麦苗,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夏季丰收有望了。社里帮助中学生小学生解决了读书的困难,社里上学的青少年比丰收的1955年还多。全社在遭灾以前,社员私人饲养的猪只有三百多头;现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四百多头,母猪比遭灾前增加60%多。现在,大雪封门,但是社员们却没有被严寒所困,社里同煤建公司订了合同,煮饭取暖有煤炭有柴,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穿着厚厚实实的棉衣。家家户户门口都堆放着一堆苇秆。用苇子编席,一张能得净利五角钱,这是冬天在家里进行的一项很好的副业生产。<br/> 我问这个社的一位负责同志,他们怎样把社员引上了生产自救的道路。<br/> 他说,这个社有一千二百多个劳动力,遭灾后,能够抽出搞副业生产的就有八百多个,可搞的副业生产有十多种。这些副业生产的收入,能够使得全社基本上做到自救。<br/> 农业社的领导方面,除了给社员指出生产门路,组织他们去生产以外,还时刻关心解决社员生活上的具体困难。灾后社里马上把十八万斤小麦和三千元副业收入预支给社员,使社员没有在生活上感到大困难。社员的房子倒塌的很多,社里就把公有的草,拿给社员用,并支给他们麦秸,组织泥水匠为社员修理了一百多间房屋。社员子女求学和家庭的烧煤问题,都由社里统一解决了。全社有二百多人得了病,社里请了医疗人员为社员看病,给病人吃细粮,流行病很快被消灭了。社员们感动地说:“过去,平常看病都困难,何况大水封门?这集体的力量,真是大啊!”就在这种严重的灾情下,社里每月还支给十五斤细粮给产妇,照顾母亲的身体健康。由于社里对社员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使社员充分发挥了生产积极性。十三种副业一起开展起来了。<br/> 我在淝光一社很少看到社员到社的办公室里要求借钱借粮的事。在这样一个重灾区看到这种情况,我不能不感到惊奇。社里的另一个负责同志给我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哪家缺粮,哪家缺烧,社里在下雪以前早检查过了,粮票和钱早送到社员的家里,棉衣已经发过四次。另外,社里供给苇子,用苇子打席就有钱用;砍草的人能得奖励;打鱼的人有卖鱼的钱;给社里拾粪,一天也能拿到一两角现款。他们有吃、有烧,有零用钱;社里的底细,社员明了;社员的困难,社干部知道;有许多问题都在生产中解决了,哪还需要到办公室来吵吵闹闹!<br/> 许多社员拿1952年的灾情同去年相比。他们说,那时候的灾情和现在差不多,但是,1952年从遭灾到第二年夏收,几乎家家都是靠政府的救济,而现在有了合作社,大多数社员只要救济两个月就行了。那时候养的猪都杀掉了;现在有了合作社的支持,猪反而增多起来。往年,水退得这样迟,就是政府贷种籽,也种不上三分之一的小麦,今年高级社里,因为劳力统一使用,割苇子、捕鱼、砍草、治淮、木工、铁工什么都照样进行,还把麦子种得又早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