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云南农村总结去年工作推动了当前生产
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分析缺点,克服了右倾情绪,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本报讯 云南省一百多个县、市的农村里,普遍地开展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总结工作的活动,克服了右倾情绪,使农村面貌为之一新。在总结工作中,他们正确地肯定了合作化以来的成绩,实事求是地检查了缺点,从而保护和发扬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去年,是云南省解放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在合作化的基础上,粮食比1955年增产15.6%,农业总产值增加20%左右,使86%以上的合作社增加了收入,85%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人民的生活也逐步地得到了改善。解放初期,全省每人每年平均粮食五百斤稍多一点,去年达到七百多斤。除边疆少数地区外,基本上结束了以吃糠菜为主的贫困生活。事实证明,去年粮食大增产是实现农业合作化的结果。
在很多地区的农业社里,虽然大多数人增加了收入,可是由于去年春天订生产计划的时候,许的愿大了些,分配时达不到规划数字而产生了一种对社会主义不满的情绪。他们看不到合作社的优越性,甚至有少数人把一些“倒陷”事推到农业社身上,说什么“收入减少了,还不如不入社,不入社还可以‘自由’点”。因此,在一段时间里,不少农民的生产情绪不够饱满,怨言也很多。
中共云南省委充分地认识到,这种对社会主义不满的声音,主要的是来自富农和富裕农民以及过去的小商贩之中。因为他们在合作化高潮中,更多地是从政治上考虑而参加了合作社的。分配结果,有的不能增加收入,有的还减少了收入,有的算正当收入是增加了,但因为不能进行投机或剥削活动,实际总收入是比过去减少了。他们叫喊,他们对合作化不满。同时,在不少地方还发现一些地主、富农在社内乘机耍两面派,拨弄是非,制造不满。这种真正对社会主义不满的人,在农业社里一般不超过10%。至于大多数农民,由于去年增加了收入,对农业社、对社会主义是满意的。但因为对某些工作中的缺点或干部作风中的某些问题有意见,而农村党组织又在相当时间里忽视了对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某些措施产生了误解,因而在一般富裕农民叫喊对社会主义不满的时候,一部分农民也随声附和起来;一部分人站在一边旁观。部分干部和党员在这种新情况面前也表现了迷惑;有些同志只看到某些现象,随风摇摆,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肯定工作中的成绩,而较多地看到工作中某些缺点,甚至夸大了这些缺点;有的由于自己在处理个人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有缺点或自己也有不满情绪,不敢或不能有力地去教育群众,克服群众中的混乱思想。因此,不少基层党委和干部,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压力很大,产生苦闷消极的右倾情绪。
为了克服农村里存在着的右倾情绪,云南省各级领导机关普遍地表扬了先进人物,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干部和群众划清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具体工作中的缺点的界限,认识了这些缺点的性质。这样做了以后,密切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并在接受去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充分酝酿,规划了今年的生产计划,提高了群众争取今年增产的信心,推动了当前的生产运动。
经过群众性的自我教育运动以后,80%—90%的群众很快地就从经济上、政治上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少数富裕农民去年收入虽然没有增加,甚至稍有减少,从政治上算了账以后,他们也很快地转变了态度;剩下极个别的确实对社会主义不满的人,看到社会主义空气在群众中占压倒优势,他们也不敢再叫喊了。
这样作的结果,干部和群众的情绪高涨起来了,农村面貌一新,不仅生产情绪高,其它各项工作推行也顺利了。大理县经过群众性的自我教育后,各农业社的出勤率激增,由原来的50%—60%提高到80%—90%。仁里邑农业社在几天内就收集了三十多万斤松毛,修了一条水沟,改良了八十多亩土壤,开了一百多亩荒地。玉溪、楚雄、曲靖、蒙自等地,农民生产活动热火朝天。玉溪区每天平均出动七万多人兴修水利,形成群众性的勤俭修水利的高潮。到目前止,除十一项中型水利工程以外,已经兴修、整修了一千七百三十九个坝塘和四千零四十六条水沟,可以增灌十万多亩田。曲靖县在十天内,公余粮入仓由一百七十多万斤增加到一千五百多万斤;麦子锄头道由三万九千多亩增加到五万五千多亩。蒙自县红旗农业社的出勤率由40%左右提高到80%以上,有的队达到95%以上。
这种总结工作式的自我教育,目前正在继续深入进行。这对于争取今年更大的丰收将会起重大的作用。


第3版()
专栏:

严重的灾害,空前的丰收 董佑勤
浙江富阳县是个半山区,三十万亩田地大部分集中在富春江两岸。去年5月,山洪暴发,富春江水淹没了十万多亩田地。7月,九万三千亩水稻受旱;地处富春江沿岸的春江、三联等五个乡,有80%的田地受旱。8月又遭到十级以上的台风袭击,一夜狂风暴雨,带来了山洪暴发、江水泛滥,全县二十六个乡,乡乡都遭到严重损失。除了坍房伤人以外,有三万八千亩早中稻、中玉米受到风伤水淹,减产三成;十万亩晚稻有二万八千亩需要改种或者补种;有一万零二百多亩田地变成了沙滩。山区造纸的青竹原料被山洪冲去了九万八千九百来担,平原的坑边纸的原料也损失了七万二千多担。
看来,当时这场洪水,似乎冲掉了富阳县人民的好日子。
灾害没有吓倒全县五万五千户加入了合作社的农民;他们依靠合作社战胜了灾害。全县农副业生产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一百五十七万四千四百三十担,比前年增加了21%多;纸业产值一千零八十万元,比前年增加了19%。全县四百一十个合作社全年分配结果,有83.6%的社做到90%的社员增加收入,有12.6%的社做到8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合作社的社员们,在提起了富春江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对着头一回吃了败仗的富春江,说出了胜利者的豪语:“总以为,一夜洪水见阎王;却原来,风平浪静梦一场!”
农副业生产的全面丰收,给全县农村带来了新的景象。全县粮食征购任务超额完成了27%。农民的购买力超过了1955年的50%,家家户户吃得饱、穿得暖,不再像过去灾年一样,过着讨饭、逃荒、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了。
为什么富阳县在深重而又频繁的灾害中能够获得丰收?
去年春天,富阳县农村掀起了合作化的高潮,全县五万五千户农民全部参加了合作社。
合作社大面积地改变了耕作制度,种植了十三万七千亩双季稻(比上一年多六倍),改变了千百年来只有小量双季稻的种植习惯;在8月份台风和洪水袭来以前,全县已经收到四千多万斤早稻,四百一十个农业社,社社都比前年同期增加了收入。这就使灾后稳定群众情绪,积极地进行抢救工作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加上晚稻的丰收,使得富阳县改变了一向缺粮的情况。要不是合作化,想成片成畈地改变耕作制度是不可能的;没有大面积的改变耕作制度,想获得增产是困难的。不信,请看一看皇天畈的情况吧!皇天畈有三万多亩田,解放前是个“十年九不收”的地方,解放后,国家造了大浦闸,每亩平均只产三百斤;去年合作社把单季稻改为双季稻,冬闲田改为春花田,光水稻就收了一千五百多万斤,比前年增产32.4%。皇天畈变成了“黄金畈”!
去年5月,富春江山洪暴发,淹没了十多万亩田地,合作社发挥了集体力量,在洪水中夺回结了实的春花作物,使得小麦的产量比前年增加了24.7%。7月,旱象持续了五十天之久,合作社组织了群众战胜了旱灾。新民社在抗旱期间,装上了十八道水车,组织了四五十人一起车水、开渠,把远处的江水一级一级地引到田里。8月1日那一次的台风和洪水,合作社事先组织了力量作了防范,在狂风暴雨中动员了一万一千多户农民脱离险境,抢收了七千四百五十四亩早稻,抢出了大批粮食和农具。
在台风洪水过后,合作社紧紧地抓住季节,在秋后五天内,首先抢种籼稻,其次抢种秋玉米;在此以后,又种了荞麦和蔬菜。这样就争取了多打粮食,保证不荒芜田地。
全县到8月10日,不出十天就结束了早稻的抢收工作;改种和补种了二万八千亩晚稻、一万三千六百亩秋玉米;挑去田地上的黄沙四千多亩,并且种上了晚作;修复了一千九百五十三处水利工程;在种有晚稻、杂粮的田地上,也普遍地进行了削草施肥工作;还用药械,人工治除了二千四百亩晚稻的虫害;山区纸业已经有80%的厂槽恢复了生产,另外还削办了大批被台风吹倒的青竹,增加了土纸原料。由于抓紧季节抢救抢种,全县光粮食和副业生产两项就减少了一百二十万元的损失;五万五千户农户,每户平均多收二十二元。
比一比过去和现在灾后的一些情况吧!解放前富阳县也时常遭到洪水灾害,那时候农民半饥半饿地去挑沙,开得起田也救不起命,因此逃荒的逃荒,亡命的亡命,卖男鬻女,妻离子散,田地荒芜。大田村在道光三十年被黄沙掩没了的田地,一直到解放初才挑完黄沙;去年这个村组织了青年突击队,一百九十六个人,“日找料,夜挑沙”,不到半个月的功夫,从潭里、深沙中挖回三千段黄纸原料,挑出了五十二亩沙盖田,恢复了生产。去年灾害比起那时要深重几倍,却没有荒田、荒地,更没有人饿死。农民说:“没有共产党,不组织合作社,遇到去年那样的灾害,讨饭也无路,五年十年也翻不过身来!”
去年在战胜自然灾害中,全县范围内的合作社形成了一支有组织、有领导的劳动军,例如五洲乡曾调动了一千二百多人,支援常安乡挑沙开田,恢复生产;江丰、三联、渔山等乡一声号令,就出动了三百余人,星夜赶到大青、三桥等地抢收早稻;许多轻灾区的合作社也都出人出牛,帮助重灾区合作社恢复生产。灾区的农民普遍反映:天下合作社是一家,风灾雨灾都不怕。
富阳县在深重的灾害中的丰收,就是这样得来的。


第3版()
专栏:

鄱阳湖上捕鱼忙
鄱阳湖各渔港已于去年12月中旬开放。这里所产的鱼远销湖北、安徽、广东、上海等地。新建县扁潭乡渔港渔民们在捕鱼。  新华社记者 漆荒诗摄


第3版()
专栏:

广大农民在合作化的基础上发挥了生产积极性
陕西去年粮棉产量达到新高峰
今年条件更好了,能从高峰上退下来吗?
新华社西安3日电 新华社记者段学泰报道:陕西省去年在农业战线上获得很大胜利。据初步统计:去年全省共产粮食一百零八亿六千多万斤,棉花一百九十九万多担,都超过了这个省过去历史上产量最高的1954年;其他如茶叶、蚕茧和果品等的产量也都比过去有所增加。
去年农业社社员的收入也比往年显著增加。秦川地区的两万一千多个农业社中,有近80%的农户收入比1955年增加。陕南、陕北地区虽然遭受冰雹、霜冻和洪水等危害,但是入冬以来许多农业社积极开展副业生产,以弥补农业生产受灾的损失。留坝县农业社在大力开展冬季副业生产以后,增产户已经由秋季的56%上升到80%,减产户已经由34%下降到16%。
从去年年初起,陕西省农民就卷入争取农业合作化后第一个大丰收年的生产热潮。在“千车万担”的积肥口号下,全省仅去年上半年就积肥一千八百多亿斤,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的全年积肥量。春季陕南地区的干旱,四、五月间陕北地区绥德、米脂等县的霜、雹和干旱,六、七月间秦川地区的棉花虫害等,都在当地农业社的顽强斗争下大大减轻了危害的程度或基本上受到了制止。在改进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方面,陕南地区的汉中专区过去农民劳动力和畜力不足,无法推行新法泡田,而去年一些农业社配合放水时间,安排好劳动力和畜力,使采用新法泡田的面积达到二十五万多亩。据调查,新法泡田比旧法泡田能够增产7%左右。秦川地区的泾惠、洛惠等国营大型渠道灌区,过去农民也受到劳动力和财力条件的限制,很少推行沟灌的方法,而去年农业合作化后,开沟灌溉棉花、玉米的面积比1955年增加了两倍多。秦川地区农业社在去年夏收以后,由于合理地组织和调配劳动力和畜力,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打场、棉田管理等工作,而且创造了复种秋田两百多万亩的纪录。各地农业社为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措施。去年全省国营大型渠道的灌溉面积从1955年的两百二十多万亩扩大到两百八十多万亩。全省小麦、棉花、水稻的密植面积达到播种总面积的70%到80%,玉米也在不少地区改变了留苗过稀的现象。陕西省除继续扩大碧蚂一号小麦、泾斯棉等麦、棉良种的播种面积外,并且开始大量推广水稻和玉米良种。去年水稻和玉米良种的播种面积比1955年增加了二十倍到三十倍。去年全省推广双轮双铧犁、单铧犁近六万部,其他新式农具一万一千多件。此外,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民的劳动效率和劳动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妇女劳动力的解放,表现得十分突出。秦川地区的妇女过去很少下地生产,而在去年已经有30%的农活由妇女担任。棉田管理工作从间苗到收获一系列的活动,几乎全部由妇女包了下来。


第3版()
专栏:

解决渔民用水问题
大陈岛兴建水库
本报讯 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投资七万元,在大陈岛建筑一座水库,以便平时蓄水,待鱼汛到来的时候,供渔民食用和洗涤。
大陈岛的渔场广阔,鱼产兴旺,是一个优良的渔港。由于到大陈来的渔民日益增多,现在蓄水设备不能适应今后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此,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大陈岛兴建一座水库。这座水库,建筑在大陈岛的南磊坑。完工以后,可蓄水二万立方公尺。预计在1957年3月下旬,即可全部动工。
(叶朝田)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出现许多大面积高产纪录
去年有三十多个社粮食亩产量达到四百斤以上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业部门最近统计,自治区去年有三十多个农业社粮食每亩产量达到了四百斤以上。这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要求黄河以北地区从1956年开始在十二年内达到的水平。黄河后套杭锦后旗,有二十四个农业社创造了“千斤百亩”(百亩土地每亩产粮一千斤)的大面积丰产田。这个旗因有灌溉之利,全旗有六十三万一千多亩粮食作物,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三百多斤,比1955年增加30%以上,创内蒙古大面积高产纪录。另外,土默特旗新茂社的六百七十多亩谷子,每亩收了六百四十多斤。通辽县一百五十多万亩粮食作物,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二百三十五斤,其中有一万三千多亩农田,每亩产量达到了六百三十多斤。
内蒙古的农田,过去一向产量较低,大丰收的1954年,全区每亩产量只有一百二十一斤。去年全区农业合作化后,平均每亩产量已经上升到一百三十四斤,粮食总产量超过1955年的39.9%。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从有利于生产出发
——对于联村社的规模及其整顿的看法冯 小风
从实践中产生新经验
经验从实践中来。办合作社这个新的事业,在开始缺乏经验,是不奇怪的。我们所以密切注意和珍视群众实践的经验,正是因为它使我们进一步明白了过去不甚明白的问题,使我们能够把事业胜利地向前推进。
同农业社的别的很多问题一样,在处理合作社的规模问题上,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有一些新的体验。合作社的规模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生产和分配的问题。符合当前生产条件、规模适当的合作社,就会更有利于组织和发展生产,更易于正确贯彻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如果不适当,就会影响到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可以这样说,社的规模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怎样组织生产的问题。因此,决定合作社的规模,首先应该从有利生产这个根本的要求和条件出发,而不应该首先从别的因素来看。根据一年的经验,所谓适当的规模,就是适应生产需要,符合当地经济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客观和主观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其形式可能是一村多社,一村一社,或几个村联合组织的联村社。
在高级合作化运动开始的时候,我们对于处理合作社的规模问题,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经验。在办初级社时期,十户八户的小社,和百户以上的大社比较起来,大社的增产能力是更显著的,因此,高级合作化初期的小社并大社的运动,是有其客观基础的,有些大社确是根据发展生产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但是有些人看到这种情况,就误认为社越大越好,而不考虑是否适合生产的需要。另外,也有的认为合作社应该按照基层行政区划来建立(即按当时的乡来建社);或按即将并乡的行政区划组织农业社,理由是领导方便。这种“社越大越好”和使生产组织去适应行政区划,只顾上面领导方便,不考虑社内领导是否方便的看法,是许多规模过大的联村社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后实践证明,这两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1956年,河北省二万四千二百四十九个社的形式和规模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村多社:五百八十六个社,占总社数的2.5%,平均一社一百八十二户,其总户数占全省入社总农户的1.3%;
一村一社:一万六千一百八十六个社,占总社数的66.7%,平均一社一百八十二户,其总户数占全省入社总农户的36.8%;
联村社:七千四百七十七个社,占总社数的30.8%,平均一社六百七十八户,其总户数占全省入社总农户的61.9%。
根据以上统计可看出:一村多社为数很少,户数不多,在河北这是一种即将过去的形式;一村一社包括农户虽不是多数,但这类社为数最多,是当前条件下最适当的形式;联村大社的比重,虽不是多数,但包括的总农户却在60%以上。这类社对于全省农业增产和社员的收入影响最大。我们所说的整顿农业社的规模,主要是指整顿这一类社。这里所说的整顿,并不是说只用一种办法去对付各种不同情况的联村社。从有利生产的观点出发,整顿至少意味着两个意思:有一部分联村社,规模并不太大,但由于联村而带来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也有条件在原有规模内得到解决,整顿就应着重解决这些矛盾,使组织得到巩固,生产顺利发展;另有一部分联村社的规模过大,矛盾尖锐,只有分办才能解决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分办才能使生产顺畅的发展。
在收益分配中的问题
一年来的经验表明,除开一般合作社共有的问题之外,联村社所特有的问题之一是,按劳取酬原则与保证各村尽可能多的社员比过去增加收入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大集体与小集体(即联村社统一分配和某一村要求多分)之间,小集体与小集体(即收入增加的村与收入减少的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是由于村和村之间的生产和经济条件过分悬殊造成的。
例如,武安伯延联村社,南安庄、北安庄每人平均有四亩二分地,东周庄、西周庄每人平均有三亩地,相差很多;伯延村的棉花,每亩平均产二百斤,而乐峪、伯二庄的棉花不过产一百余斤,相差一倍;伯延、文章有80%的土地是种价值很高的棉花,而东周庄、峪泉的棉地不过40%。由于土地的多少、好坏以及作物种植的不同,村与村之间原来的收入就不平衡。在另外一些地方,由于各村果树、苇田、林木、牧畜等生产条件的不同,也造成了各村原来收入的不平衡。
把许多经济条件不同的村联合在一起,根据按劳取酬的原则实行统一分配,实际上就成为把这种原来收入不平衡的村加以平均,使得原来收入少的村骤然增加收入很多,原来收入多的村不能增加收入甚至骤然减少很多收入。仍以伯延联村社为例,该社杨二庄较前年多收入81%,由他村调来给该村的款共三万四千多元,相当该村纯收入的38.3%,全村近100%的社员增加收入。全村三百零六户社员中,收入增加一倍的达二百十八户,平均每户多收入一百一十一元。北安庄三百零二户社员,则有38.7%的户不能增加收入。如果单独经营,这个村要比统一分配多收入31.3%。类似的情况,在许多联村社里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种情况,使联村社统一按劳取酬的原则,失掉了部分村的支持,因而也就削弱了团结各村的基础。去年许多联村社内各种本位主义现象极为严重,麦季第一次分配后,有些社社内关系一度紧张,社员生产情绪一度低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在这里,联村社遇到了维持统一所必须克服的“小集体观念”(村本位)这个障碍。联村社只有能够生产得更多,能够给予社员更大的物质利益,才会成为它所联合的社员所欢迎的形式。不论什么样的形式和规模,生产的多,社员收入的多,就是最好的形式和规模。思想教育当然是重要的,没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企图只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和反对村本位主义的办法,去克服这种所谓“小集体观念”,来勉强维持统一,效果是不会好的。
我们也看到另外一种情况:有不少联村社巩固起来了。这些社,固然各有自己不同的条件,比如,村和村的经济条件不太悬殊;有些办社没有经验的村,愿意和邻村老社联合,共同发展;有的小村愿意和生产、经济条件好的大村联合,小村能沾光,大村并不吃亏;村与村相距很近,各村土地插花交错,联合起来耕作便利;在办初级社的时候,相邻数村的贫农就组织在一起,成为坚强的核心,高级合作化时,仍联合在一起;进行较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必须数村合作;联合发展多种经营,能够共同受益,等等。不管这些联村社的特点如何,有一点是明白的,即这些联村社有一个根本的条件,就是对生产有显著的好处,能做到对各村都有利。
例如,房山县石楼联村社有六个村,一万七千亩耕地中有56%是洼地,其面积长约八里,宽约三里,常受涝灾,亩产不过六十斤。每年需要国家供应救济粮款。高级合作化后,他们联合起来,挖了总长达六十六华里的渠道和两个水柜,把四千二百亩洼地改造为稻田。去年虽遭水灾,粮食不仅够用而且有余。以后,将能增产更多的粮食,这样的联村社群众是欢迎的。类似的例子,各地都有一些。比如定县韩家洼社,徐水县林水社,晋县周家庄社,遵化县建明社,昌黎县马房营社,等等,这些联村社都因有自己不同的联合条件而办得比较好。
即便是办得好的联村社,也都各有自己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分配问题。现在有不少联村社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也摸索到了一些经验。总起来有三个办法:一是定产适当,定产以内统一按劳分配,超产部分完全或绝大部分归各队(村)按劳分配;一是“大包干”,包工包产、包投资、包财务、包耕畜。收支定额以内的由社统一分配和负担,超过定额的收支,由本队负责。这两个办法,都能使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得到较多的收入;另一个是,以多种经营的收入来平衡和保证各村社员增加收入。这些办法都是坚持了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同时给原来经济条件好的村以适当照顾。
在经营管理上的问题
联村社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大规模生产所要求的周密的计划管理与干部的管理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一般社也存在,但在联村社就更为突出。较大的联村社,由于距离远、面积大、劳力多,带来了三个问题:一、领导不易深入,发现和解决生产、生活、思想的问题不及时,影响领导与群众的联系;二、生产管理要求既集中又机动。但由于土地多,地性多样,多种经营,容易发生不因地制宜,并和群众经验相脱离的现象;三、生产队的组织过大、过多,指挥不便,容易造成窝工的现象,影响劳动效率的提高。有些联村社的队长说:“过去(初级社)当个社长,眼里看着,心里盛着;现在当个队长,成百的劳力,上千亩的土地,眼也看不到了,心里也盛不下了。”
如果对已经办了一年的现有的联村社的情况稍加分析,也不能说只要是联村社,就一定存在着大、多、远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以石家庄专区为例:在全区六百零七个联村社中,一社包括二、三村,村和村相距三里以内、户数在五、六百户以下的联村社,达50%以上。有些联村社户数还不到一百户。另一方面,就全省联村社的情况说,存在着过大、过多、过远问题的,各地都有一部分。如全省千户以上的联村社约有千个,最多的达六千户,有的包括二、三十个村庄,有的山区联村社,村和村相距达七十华里。这样的社,管理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一年来,各地对联村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实践中也有所提高,在经营管理上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如把部分生产经营的权下放到队,使生产队在统一领导下,有一定的经营的独立性;认真执行包工包产、超产奖励的制度;逐级兼职,精简领导机构,干部下放,加强生产队的领导;建立队员大会、社员代表会议的制度,等等。一般地说,凡生产需要,联村不多,经济条件不太悬殊,干部在管理上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能保证实现增产、增收而为群众所欢迎的联村社,就应该尽力帮助它办得更好;相反,如果矛盾很多又不能保证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就应该和社干部、社员商量,采取分办的办法,以便有利于达到保证增产增收的目的。
规模取决于具体条件
就一般情况而言,除因生产需要必须多村联合以外,在社会改造刚刚完成的时期,在实现技术改造以前的手工劳动的过渡时期,不应单纯以“大”求胜。
有人说,只要社干部强,联村社就可以办;也有的说,只要解决了联村社内存在的问题,就行了,不必分开。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有许多联村社解决了问题确是走向巩固了。但是,持这种说法的人,却未看到有些联村社客观存在的矛盾已经妨碍了生产的发展,而这些矛盾并不是就原有的规模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也不是一、二个强的社干部的主观努力所能解决的,这样勉强维持就是有害的。至于认为把某些联村社分办就是倒退的看法,不过是一种误解。因为分办那些必须分办的联村社,对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组织,不但无害,而且有利,怎么能说是倒退呢!
也有的人看到了联村社内存在着一些矛盾,并未进行具体分析,便得出结论说:合作社的规模是“越小越好”,主张把联村社一律划开,认为村社才是应该允许存在的唯一形式;或者不加分析地说,只要群众要求分就分,这种片面的看法,是把复杂情况简单化了,对生产也是有害的。如果有的大联村社不应分办而群众要求分办,应进行说服教育,使群众认识合办的好处。如果一时说不服,群众坚决要分,自然还是应当暂时分开,等待将来用事实教育群众。
许多地方的党组织批判了这两种片面的看法,坚持了从有利生产出发,和群众商量,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的作法,指导和帮助联村社进行整顿,积极帮助解决问题。做到了该分办的就分办,不该分办的就一定不分办。
整顿联村社的规模,是加强合作社组织建设的内容之一。把这个工作做好,就是给生产和团结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