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河南农村工作会议研究了农村新形势
提出争取大丰收的方针和任务
新华社郑州25日电 中共河南省委员会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通过全面总结1956年的农村工作,分析和研究目前农村的新形势,大大坚定了到会干部对于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的信心。会议还制定了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的方针、任务和措施。
会议以异常丰富的事实,有力地批评了当前有一些人对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认识不足,因而对于继续整顿提高农业社争取今年大丰收缺乏足够信心的错误。会议指出,去年全省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第一年,大部农业社的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都很薄弱的情况下,连续受到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但是全省粮、棉总产量仍都比丰收的1955年有所增加。这一事实生动地证实了农业合作化是保证增加农业生产的最可靠的道路。全省大部分社员收入显著增加。新乡专区的重灾地区,也有59%强的社员 增加了收入。此外,全省一般农业社去年平均积累了价值在七千元以上的公共财产。在去年冬季整顿农业社中,各地普遍推行了包工包产制,建立和健全了社内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去年生产中所没有的有利条件,对于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有很大的意义。
在总结去年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会议还强调指出了全省推行农业技术改革和农田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例如,棉花产量一向很低的南阳、新野、邓县等九个县,去年抓紧帮助农民改进植棉技术,结果使每亩棉花产量比1955年提高了一倍多。商丘专区抓住变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的措施,去年新推广的四十八万亩玉米,平均每亩比原来种植高粱多收了四十斤到八十斤。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去年全省积极推行打井、下泉和修小水库等,使每个农民平均增加了六分多水地;全省新打的一百零四万眼水井中,真正的废井只有五万眼。会议批评了当前有一些人片面夸大去年推行农业技术改革和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缺点,而一味评头品足和无休止地指责错误,并且要求全省农村工作干部认真地总结和吸取去年的经验教训,争取在今年的农业技术改革和农田水利建设中赢得更大的胜利。
到会干部一致同意中共河南省委员会提出的河南省1957年农业生产计划。计划规定,全省产粮食(包括大豆)二百八十五亿斤、棉花四百二十万担(皮棉)、油料九百五十万担,分别比去年产量大约增加9%、25%、34%;牲畜(不包括猪)发展到七百四十五万头、猪发展到六百万头,分别比去年大约增加6%和66%。中共河南省委员会还提出,争取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省所有农业社的社员收入基本上达到或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平。到会干部也都表示要努力实现这个目标。不少县的干部在会上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自动修正了原来过低的生产指标,并且要培养一批粮食、棉花等大面积丰产的农业社。去年增产很多或者连续几年丰收的地区的干部,改变了过去认为“已经顶上开花、无产可增”的消极思想。连年受灾和去年受灾较重的地区的干部,也扭转了过去认为灾区困难多,增产没有保证的悲观情绪。
会议认为,当前要认真地教育全党和全省人民深刻认识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的重大政治意义和有利条件,要继续深入展开一个大张旗鼓地以宣传动员生产为中心的宣传运动,使今年全省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和措施真正达到家喻户晓,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工作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要坚持贯彻以生产为中心,继续整顿巩固农业社,以提高农业社的经营管理和加强社内的政治思想工作,争取在一年内认真解决落后农业社的问题。会议还提出了具体衡量一个农业社是否巩固的五条标准:一、社内党组织能起核心作用,有坚强领导骨干,确立了贫农的领导优势;二、社员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树立了以社为家的思想;三、社的经营管理已经按高级农业社示范章程走上了正轨;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有显著增加,社内有比较多的公共积累,社员收入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富裕中农的水平;五、基本上完成了扫除文盲的任务,普遍提高了社员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会议要求全省农村工作干部继续艰苦深入工作,争取在三、五年内使全省农业社真正得到巩固。
这次会议从12日开始,到21日结束。参加会议的有全省各地委书记、县委书记、农村工作部长、财贸部长、专员、农业科长、水利科长和各县重点乡、社的党委(支部)书记等共一千八百多人。


第3版()
专栏:

江西省委书记号召以最大力量和决心组织一个广泛的增产运动
新华社南昌24日电 在农业高级合作化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增加社员收入,做到共同富裕,并且努力争取在两三年内使江西全省农户能够达到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这是中共江西省委员会书记杨尚奎21日在江西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向全省农业社所作的号召。
杨尚奎说,全年江西省计划粮食总产量达到一百四十亿斤左右(去年一百三十亿斤左右),棉花总产量达到皮棉四十四万担(去年三十七万五千担),油料作物总产量达到三百九十万担,毛猪达到四百万头,以及相应地增产其他各种经济作物和发展农村副业生产。为此,全省必须以最大的力量和决心,组织一个比去年更加广泛更加热烈的增产运动。
杨尚奎在分析江西省今年农业生产的条件时说,实现今年的计划是完全可能的。他指出,去年干部还缺乏领导集体生产的经验,农民也缺乏集体生产的习惯,有些地区还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全省粮食总产量仍超过了丰收的1955年,75%左右的农业社增加了生产,75%左右的社员增加了收入。一些经营管理较好,又未遭受自然灾害的农业社,增加收入的社员达到85%到90%,甚至在90%以上。今年全省已经有96%的农户参加了高级社,而且已经积累了一些大生产的经验。全省在农业生产上,还存在着巨大的增产潜力。目前全省的粮食每亩平均产量只有三百多斤,而有些高产地区却达到了一千斤左右;棉花每亩平均产量只有皮棉三十多斤,而有些高产地区却达到了一百多斤。全省土地的复种指数还比较低,并且有大量的荒山荒地可以逐步开发利用。农村的副业门路也很广,尤其是山区资源丰富,过去还没有很好开发。现在全省农业高级合作化的实现,已经为充分发挥增产潜力创造了条件。
杨尚奎也谈到完成今年农业生产计划中的一些问题。他说,由于去年干旱,今年备耕工作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抓紧时机,加倍努力,就可以克服困难。目前有些干部和农民对农业合作化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以致影响到完成今年农业生产计划的信心和热情。这就必须耐心地宣传教育,帮助他们坚定信心和提高生产积极性。
为了完成今年的增产任务,争取全面大丰收,杨尚奎号召全省各农业社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继续贯彻勤俭办社、民主办社方针。他说,在制订今年的生产计划中,要认真贯彻“在保证粮棉增产的基础上,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生产”的方针,并且妥善安排社员的家庭副业生产,以达到既保证完成国家计划,又从各方面使社员增加收入。要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劳动力,做好全社全年的和分季分期的劳动规划。除妇女劳动力较强、又有从事农业劳动习惯的地区外,一般来说要组织她们搞好副业生产和家务劳动。农业社内部要坚决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办法是逐步实行工作定额。每个社都要实行包工制,并且积极稳步地推广包工包产制。对于先进的增产经验和技术改革,仍要因地因时制宜,积极而稳重地逐步加以推广。在保证农业社增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厉行节约。
杨尚奎最后要求各农业社在当前充分做好各项备耕工作。他提出,在最近对备耕工作普遍检查一次,开展社和社、队和队之间的评比竞赛,突击完成整修水利、积肥等工作。他还勉励全体农业劳动模范经常保持虚心谨慎态度,力戒骄傲自满,密切联系群众,在各项工作中继续发挥带头、骨干作用,带领群众努力完成今年的增产任务。


第3版()
专栏:

湖南和凉山培养出一批
少数民族农业社会计
本报讯 在中南民族学院农业合作会计干部训练班的湖南省二百多个各少数民族会计员,学习半年,已经在1月间毕业。
这批学员中,有70%的人不但能胜任高级农业社的主管会计工作,而且还能担任互助网的领导工作;其余的人也全部能担当高级社的主管会计和助理会计的工作。这批学员包括苗、侗、瑶、回等民族。
这批学员受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照顾:湘西苗族自治州为学员拨了四千多元发到各县,专门解决他们的家庭生活困难。
学员们领得毕业证明书后,都分别回到湖南各地。他们满怀信心去搞好会计工作。 (梁远兴)
又讯 凉山地区已经培养出有史以来第一批彝族会计员。从去年7月开始,凉山民族干部学校即从学员当中抽调四十人学习会计。经过七个月的刻苦学习,这批学员已经学完了新彝文、算术、珠算和会计学。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他们都以万分高兴的心情给家里的阿打(父亲)阿妈、喜摩(妻子)报喜讯。在七个月以前,这批会计员都是刚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的娃子。他们面黄肌瘦,穿着麻布裤,披着破毡衫,一字不识,有一些人在入学考试时连手脚的指姆都数不清,现在都成了彝族人民中新型的、有技术知识的人了。 (熊鹏业)


第3版()
专栏:

纳文嘎查的达呼尔族农民
家家成为余粮户
本报讯 在大兴安岭脚下的内蒙古莫力达瓦旗纳文嘎查(嘎查——即村子)的达呼尔族农民,在实现高级合作化的第一年,已由缺粮户变成了余粮户。
这里是达呼尔族人民聚居的山区。往年生产出来的粮食不能自给,要由国家供应。1956年春天,这里建立了一百户的高级社。由于采用了扩大耕地面积、增施肥料、推广新的耕作技术、使用新式农具和种植高产作物等项增产措施,这个社去年比丰收的1954年还增产40%,并且全社卖给国家的余粮达二十六万斤。同时社里经营了拉脚、打猎、打鱼、打柴等大型副业;社员家庭经营了种烟、养猪、做靰鞡等小型副业,单家庭副业收入平均每户也约为一百元。因此,100%的社员增加了实际收入。(思勤蒙和)


第3版()
专栏:

教授和农业社之间
南京农学院教授组织的支援农业社技术联系小组和南京郊区的农业社保持着经常的联系,交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是南京农学院的教授们来到了红光农业生产社的小麦田,和社干部研究小麦田间管理问题。
新华社记者 许必华摄


第3版()
专栏:

“混农造林”好处多
栗元周
我国营造混农林的历史很久,早在明朝以前,长江流域的山区群众已开始在杉木幼林内大面积地种植农作物。混农造林,也有人把它叫做林粮结合的造林方法,就是在刚刚造林以后的头几年,在林地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
在林地上可以种植很多作物,粮食、油料、棉花、蔬菜、药材等都可以种。作物种植的年限,一般是三年到五年。少数作物因与树木共生共长,收获期较长。各种作物播种时间不同,一年四季都有种有收。
近几年来,随着山区农业和林业的发展,混农造林的地区日益扩大。从前混农造林仅限于南方山区,目前北方某些山区用“鱼鳞坑”的办法,在林地种植农作物,取得较好的经验。某些国营林场,看到群众混农造林好处很多,也开始在新造林地上种植杂粮。湖南省武冈林场在1954年,林粮结合生产的山地面积共五千四百亩,收获粮食一百二十万斤。
广大山区群众喜欢采用混农造林方法,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是混农造林可以增加粮食生产。山区荒山多,农田少,平均每人只有耕地一亩左右,单单依靠少量农田增加粮食收入是不够的。长时期以来,山区人民除了提高农田产量外,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增产:开陡坡种杂粮,然而结果是造成严重的水土冲刷,甚至冲毁农田、庄园,得不偿失;另外是在新造林地上种植农作物,年年造林,年年收粮,既不破坏水土保持,又可增加群众当前收益。南方山区群众用这个办法已在粮食增产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福建尤溪龙尺乡在1953年,农田产谷六十二万八千多斤,只能供给全乡群众二百二十六天的口粮;1954年,在林内混种杂粮一千六百二十七亩,收获粮食二十四万四千多斤,只此一项就可以够全乡人民吃一百零五天。由此可见,混农造林确是增加粮食生产的好办法。
第二,混农造林可以克服林木生长期没有收益的缺点。南方山区群众在栽植杉木的同时点种了油桐,在头三年混种杂粮,第四年油桐开花结果,连收三、四年桐籽,杉木已逐渐达到郁闭,油桐衰败,再过十多年,杉木已长成了大材,就可砍伐利用了。又造林,又收粮食和油桐,又砍木材,逐年更替,循环不断,很受山区群众欢迎。江西婺源洪源乡第一农林合作社采用农林混作的造林方法,目前每年可收玉米三百六十担,价值二千七百多元;油桐每年收入一千担,合一万四千元;杉木每年可产二千根,值三千元;这些收入成为了这个社的主要收入。各个地区混种作物的种类和混种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当年有收益的生产、短期有收益的生产和长期有收益的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同地混作,分期收益。
第三,混农造林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加速生长。四川彭县宝兴乡农民廖洪富在1950年到1955年,每年种植柳杉二千到二千六百株,混农造林的成活率达百分之百。湖北来凤林场1955年在三百亩新造杉木林内种植了玉蜀黍,根据1956年8月中旬的检查,混农的杉木平均高达35.29公分,为抛荒地所造杉木的一倍半到二倍,为荒山穴垦造的杉木二到三倍。其他各地,都有类似情况。
混农林之所以成活率高、生长快,主要是因为在经营农作物翻松土地和中耕除草的同时,也对造林起了全面整地和抚育的作用,给幼树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现在,我国正进行着绿化祖国的伟大事业,同时在山区又需要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粮食生产,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提倡混农造林,无论对国家对群众都是有利的。


第3版()
专栏:

湖南醴陵、衡山等十个县
近千个农业社争取成为千斤社
本报讯 本报记者黄驭白报道:湖南省从2月上旬起到2月20日止已有六十九个县先后召开了县的扩大干部会。各县在会议上经过热烈的讨论,制定了今年的农副业生产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增产措施,并研究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问题。著名的双季稻产区醴陵县,决定继续开展千斤丰产运动,在全县94%的水田都种上双季稻;稻谷产量争取比去年增加26%。去年旱灾严重的邵阳、衡阳两专区均提出争取在1955年的基础上增产一成以上。洞庭湖滨的常德地区计划水稻比去年增产13%。著名的生猪产地望城县,计划养猪五十三万头,平均每人养猪五头多,比1956年增加33.1%。仅据醴陵、衡山、湘潭、望城等十个县统计,有近千个农业社提出要争取成为粮食千斤丰产社。
今年湖南各地在组织大生产运动中,特别加强了思想工作。邵东县去年受旱最重,部分乡社干部在讨论今年生产计划时,认为困难太多,对今年能否增产有怀疑,有的还打算少种或不种双季稻。会议上分析了几年粮食减产的真正原因,认为由于去年遭受大旱和农业社经营管理工作上的缺点,的确给今年生产带来了不少问题。但是争取今年丰收的有利条件还是很多,全县水利冬修已完成70%以上,大大提高了今年的抗旱能力。种谷供应已作了准备,其他积肥、犁田工作虽然比去年同时期差,但是从现在起到清明还有一个多月,可以抓紧解决。全县乡、社干部已有了一年的领导农业社进行生产的经验,加上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只要经过艰苦的工作,充分发挥高级社的优越性,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会议根据这一精神,计划全县粮食作物比1955年增产10%。衡山县在扩大干部会上经过反复讨论算账,有店门前、南狱和白莲寺三个乡提出了争取实现千斤丰产乡的计划。此外,还有九十个社和四百三十个社的六百一十个队,分别提出了实现千斤社和千斤队的计划。
会议开得较早的县,已经将会议精神贯彻到乡和社。与此同时,全省各地正在继续抽调干部下乡,加强基层领导力量。许多县都选定了不同类型的生产重点,在这些点上配备干部,加强领导,用重点示范的办法,带动全面,搞好生产。


第3版()
专栏:

积极推广岱字棉良种
金熙彬
岱字棉15号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优良品种。1950年全国种岱字棉的棉田总计不过三十三万亩,1956年已扩展到二千八百四十一万亩,七年间增加了八十五倍。这对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起了显著作用,同时增加了棉农的收益。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岱字棉的适应性很大。在石家庄、邯郸、萧县、洛阳、运城、遂宁、简阳等地,种植的岱字棉的生长情况良好,在吴桥、郑州、商丘等地,岱字棉的产量都居第一位。
1956年,全国棉花良种的种植面积已占总棉田面积的89%,今年全国计划继续推广棉花良种一千六百多万亩(包括第二次换种面积),其中岱字棉约占70%。如果完成今年棉花良种推广任务以后,良种面积将达棉田总面积的96%,基本上可以实现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的要求。
完成岱字棉的推广计划,是完成今年推广棉花良种计划的关键。去年在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新推广岱字棉地区的增产都很显著,普遍受到了群众欢迎。所以在适宜种植岱字棉的地区,积极扩大岱字棉15号良种是有有利条件的。
今年推广岱字棉良种的情况,一般说是数量充足、质量也好。但是个别地区推广岱字棉的计划仍未最后确定下来,有的地区良种准备不足。现在距棉花播种只有一个来月的时间,如果不赶快确定推广计划或不能按计划完成掌握良种,就会使今年推广良种的计划不能完成。在没有掌握足够岱字棉良种数量的地区,农业部门应该进一步结合棉花采购和油脂部门,设法获得更多的良种,积极轧花保种;同时还可尽量从这些地区的农业社中,换出农民自己留作食油原料的优良岱字棉种。在试种、示范成熟或已栽培岱字棉种的边沿地区,也可组织今年计划改种岱字棉的农业社,向存有多余岱字棉种的农业社进行互换。总之,在已经确定岱字棉15号良种适宜栽培生长的地区,应该抓紧时间,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推广岱字棉良种。


第3版()
专栏:

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绚烂
——记全国农业展览会农作物二馆
本报记者 艾玲
全国农业展览会农作物二馆的入口处,好像一片雪白的棉花的海洋。朵朵棉絮笑盈盈地迎接着客人。大厅的两边陈列着的是麻类、桑蚕、茶叶、烤烟,以及用这些产品制造出来的光洁的麻纱,艳丽的绸绢锦缎……。那金黄色的烟叶,那淡淡闪光的蚕茧,五光十色的水果蔬菜,像画屏似的草药,珍贵的鹿茸、人参,……相互辉映,琳琅满目。我国的经济作物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的色彩就越来越绚烂,生活的趣味也就越来越浓厚。这里的展品,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创造它们的劳动农民的尊敬。
展览会告诉我们,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栽桑养蚕和缫丝。中药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遗产之一,栽茶也有二千多年历史,麻和棉花在我国栽培也很悠久了。我们真要感激先人为我们培育和传播了这么丰富多采的经济作物。
今天展览会上表现出来的我国几年来在经济作物生产上的巨大成就,可以向我们的祖先告慰:我们这一代并没有辜负他们千百万年的辛劳。
让我们首先看看我国棉花生产的成就吧!
从1949年到1956年,全国棉花总产量由八百八十八万担增加到三千一百零一万担,全国总平均每亩产量由二十一斤增到三十五斤。1956年全国有一千七百万亩的棉田,每亩生产皮棉超过五十斤;其中有三百万亩,每亩产皮棉达到一百斤。这是多么巨大的成就!
这里陈列着十几种棉花新品种。讲解员告诉我们,要穿质量好的布,必须种良种棉。以前就因为用的是退化品种,所以产量低,只能织出市布和斜纹布。现在全国都在推广新品种。棉花的纤维比过去长了近四公厘,能织出府绸、卡叽和华达呢等优美的布了。还有一种有特殊用途的细绒棉,可用它作飞机汽车轮胎里的线帘布,现在已试种成功了。1956年,我国棉花良种的面积占全国棉田的总面积,由1952年的10%普及到90%左右。
棉籽也有很多用处哩!这里陈列着一些留声片、电话机、透明梳子、人造丝、肥皂……都是用棉籽经过化学方法制成的。
棉花增产的成就鼓舞着人们,同时推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1956年的棉布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一倍多。1949年平均全国每人只合得十二点二市尺布,1956年每人已合得二十八点五市尺布了。过去,农村里很少有人穿上花布新衣,现在哪个年轻姑娘没有一两件新花布衣服呢?
人们以尊敬和羡慕的眼光观看那些棉花大面积丰产区的图片和丰产经验的典型。新疆吐鲁蕃县的五星农业社植棉一千八百亩,当地气候干燥雨少,由于采用灌溉和选用“斯三一七三”和“八五一七”品种,使一千六百五十六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一百零九斤,其中二十亩地每亩产皮棉达三百斤以上。其他地区也都出现了一些县、区、乡、合作社的大面积丰产记录。
在南方,有收完一季棉花再收一季粮食的地方,并且还连年获得大面积的丰产。浙江省的慈溪县有五十二亩棉田,除了一般技术措施做到之外,还给棉田普遍种植了绿肥。结果亩产八十五斤皮棉和一百二十斤小麦。
许多丰产单位的自然条件并不是很优越的。山东省夏津县大部分都是旱地,施肥都不顶用,每亩平均产量不过二十余斤皮棉。合作化以后,农民们抓住当地干旱多风的特点,加强了防旱保墒、增施肥料等措施。1956年四百六十五万亩棉田丰产了,平均亩产皮棉七十斤,比丰收的1955年还高了40%。还有这样的棉区,陕西省的泾惠渠一带(包括五个县)有四十二万亩棉田,是一个古老的灌溉棉区。当初旱地得到渠水灌溉,产量显著提高;但连年种棉花,有机肥料施得少,又用大水漫灌,土壤碱化,棉花产量逐渐下降,1952年每亩皮棉产量竟降到二十五斤。以后,农民们进行了综合技术改进和地力的培养,棉花产量才逐渐提高,1956年获得大面积的丰收,平均每亩产皮棉九十三斤。有人怀疑受灾害的低洼碱盐地是不是也能增产,展览会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山西省的曲沃县太子滩盆地,是历史上有名的荒草滩,群众用一首歌谣来形容说:“荒凉水泊太子滩,狼虫毒蛇藏草间,空庄孤庙人烟少,辛勤劳动度日难!”1955年根除了水害,改良了土壤,使地势平坦后,在二万二千多亩耕地上种了八千多亩棉花,1956年每亩平均收获了七十九斤皮棉;荒草滩变成了“金银滩”。像安徽省砀山县陇海农业社的五千余亩碱地,江苏省南通县贡安乡的盐垦田,受着严重自然灾害的江西省彭泽县的江北区……都是因为发挥了集体经营作用,因地制宜地抓住了增产的关键,施行了合理的技术措施,而获得了丰产。
这里展出的丰产典型事实告诉我们,增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农民改变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耕作习惯,需要作艰苦的工作。湖北省天门县小庙乡的农民在麦田间作棉花,一向习惯“撒播”、“抛天花”,结果棉苗被麦苗遮挡得“暗无天日”,长得像芽菜一样。1950年只收棉花三十斤,麦子九十斤。经过多次的评比、观摩、实际试验,才把撒播改为“条播”,采取“小麦宽窄行播种、棉花套种在宽行里密植,提早播种”等等措施(都是经过相当长时间实践成功的),现在全乡不仅劳动效率提高了,增产速度也很快,1956年平均每亩产皮棉一百零九斤,小麦二百斤,增产了数倍。
这些丰产典型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棉花增产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只要继续努力,“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的指标——从1956年开始,在十二年内,棉花亩产皮棉按各地情况,由1955年的三十五斤(全国总平均数)分别增加到六十斤、八十斤、和一百斤。一定能够实现。
蚕桑部分用多种多样的产品吸引住每个参观者。我国几乎到处都能生产蚕桑。这里展出的有家蚕、柞蚕、蓖麻蚕,几年来,蚕茧的总产量、出丝量都有显著提高。1949年只有八十六万担,1956年提高到二百七十一万担了。而且大都能生产甲级以上的优等生丝。看,这里陈列着的绢丝,多么鲜艳夺目!
令人振奋的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成就,已经在桑蚕生产中得到有效的运用。例如,蚕种有许多都是经过科学研究再经过国家严格选择以后繁育的。这里,我们看到一个丰产典型:江苏省震泽县曙光社,用稚蚕高温感光的科学养蚕法,仅二十二天就能得到高额产量。
糖料部分件件展品都向人提出了值得注意的问题,使看的人都入神了。一株丈把高的甘蔗,是台糖一三四号良种,像个健壮的小伙子;旁边是又低又瘦的土种甘蔗,像个饿坏了的孩子。看到这个对比,谁还不愿意选择良种呢?甜菜密植个儿虽小,稀植个儿虽大,讲解员叫人不要从形式上看,密植的每公顷多产一万斤,含糖率高0.8%。另一个有趣的模型告诉我们,收获时把甘蔗低砍一些,全国每年就可增加五万吨糖。目前,糖料比解放前增加了一万五千六百余担。在这里,我们了解到甜菜的叶、茎、废丝原来是多汁的牲畜饲料,全国每年可产二百三十八万吨。甘蔗甜菜的副产品还可制成酒精、纸、纤维板(可以隔音)、酵母、蜡等等。
我们来到千红万紫的水果蔬菜部。水果的种类真多,就以梨子来说,有香得扑鼻的香梨,耐久藏的冬果梨、产量高的雪梨、还有不论形状和味道都像苹果的苹果梨。蔬菜部有大得出奇的大白菜、大萝卜、三四尺长的山东大葱。蔬菜是我们日常所必需的,但是,菜的季节性最强,旺季时集中上市,淡季又不够供应,这是各地城市工矿区副食品供应工作者最感头痛的问题。旅大推行了排开播种、分期收获、平衡供应的办法以后,使市民终年能吃上新鲜蔬菜。哈尔滨等地建立了温室,利用工业废热取暖种菜,即使在严冷的冬天,也能吃上价廉的新鲜蔬菜,这真是工人市民的福音。我们还感到有趣的是,四川省西光农业社聪明的社员们,竟在一块土地上套种了九种蔬菜,获得了亩产三万斤的高额产量!
麻类、烤烟、茶叶、药材等都是有很高经济价值的作物。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些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提高。棉花、麻、糖料、烤烟等作物都是轻工业和手工业的原料,丝绸、水果、烟、茶叶是外销的主要出口物资,几年来,国家不但适当供应了国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要,而且出口了一部分,用它们换回来许多钢材、机器。六年来出口的丝绸总值相当于全国铁轨的价值。出口的水果比1950年增长了十几倍。茶叶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产量是出口的,1955年比1949年增长了318.5%。可见,发展这些经济作物生产,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经济作物生产在农业中有着重要地位。目前各地农民都在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农民生活的门径之一。农作物二馆在介绍种甘蔗的时候指出,这是一项投资小获利大的生产。广东省1950年到1955年在良种方面投资十一万元,收益竟达一千五百万元。种植多种多样的经济作物,对于山区更有特殊意义。农作物二馆特别指出果树、桑、麻、茶叶等等都是可以“上山”的。在这里,我们看到浙江省于潜县乐平乡七坑农业社在山区发展桑蚕的成绩:这个社不到一百户社员,社员们利用荒山大规模地种植桑树育蚕。1956年有四万七千七百株桑树上山,这一年养蚕收入了三千八百元。他们订出了五年规划:开始“以农养蚕”,继而“以蚕养蚕”,最后“以蚕养农”。只要山区农民努力不懈,“荒山变桑海、穷山变宝山”的事实一定会在祖国更多的山区里出现!
我们还看到辽宁省复县得利寺农业社的创造性的成就。他们在土质瘠薄的山地上栽植苹果,由于做好保土工作和严格地加强技术管理,1956年收获苹果一千一百三十三万三千三百零一斤,这在过去难道是可以想像的事吗?
祖国的资源是那么富饶,勤劳的农民已经积累了那么多的宝贵生产经验,我国经济作物的发展前途,是多么远大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