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闭幕词
农垦部部长 王震
同志们:
今天,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胜利地闭幕了。这次会议开得很好,收获很大,对于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的大生产运动,必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会议中,邓子恢副总理、薄一波副总理给了我们重要的指示,各部门负责同志,苏联专家和中国的农业专家也给我们作了报告,各地代表通过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广泛地交流了经验。大家一致反映:通过这次会议,对于办好合作社,搞好全面生产,学到了许多新东西,因而大大地提高了争取今年大丰收的信心。
各地代表用许多生动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我们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取得了极其伟大的胜利。不仅一般地区获得了显著的增产,就是在许多受灾地区的合作社,由于发挥了集体力量,积极向自然灾害作斗争,也还能够获得较好的收成。有些合作社虽然因为遭受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了,但是由于副业生产搞得好,社员总收入仍然有所增加,有些贫瘠的山区,过去每亩地一般只收几十斤粮食,一年要缺半年粮,而去年在合作化以后就开始改变了面貌,仅仅经过去年一年的大生产,好多缺粮社变成了余粮社。许多地区由于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多方挖掘肥源,大量施肥,因地制宜地推行耕作制度改革等措施,全社全场以至全县按耕地计算每亩产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要求的粮食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和棉花六十斤、八十斤与一百斤的指标。这些生动事例,充分说明农业合作化比起小农经济具有巨大优越性。
同志们:今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农业生产任务是很重的,但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来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大家可以想想看,如果说,去年在生产计划和技术改革上还不善于进行全面安排和因地制宜,那么今年在这些方面就会有很大的改进。如果说去年刚刚实行合作化,在合作社的组织建设和生产经营上经验还不足,在组织劳力上还存在窝工浪费、效率不高等现象,那么,今年在这些方面就已经积累起比较丰富的经验了。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就一定能够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取得更大的胜利。
会议闭幕之后,各位代表就要分别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了,现在我想提出下面几点希望:
第一、各位代表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后,应该向广大群众,进行深入的宣传活动,把这次会议的精神贯彻到群众中去,以便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个全面高涨的更加踏实的大生产运动。
第二、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骨干作用,就必须把你们所在的合作社、农场、牧场、推广站、拖拉机站办得更好,把你们乡、县的生产领导得更好,把粮食、棉花各种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渔业、副业生产都很好地发展起来,把你们自己所担任的科学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这样作出好的榜样,才能更有利于吸引广大群众向你们学习,共同提高。
第三、应当永远保持劳动模范应有的谦虚态度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关于民主作风和民主制度问题,邓子恢副总理已经给我们做了深刻的指示,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要切实把对党和上级负责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只要我们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并且学会善于同群众商量,坚决依靠群众,就一定能把合作社办得更好,把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搞得更好。
同志们!紧张的春耕生产就要开始了,有的地方已经开始了,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为争取今年的农业大丰收而奋斗吧!


第3版()
专栏:

四川将按自然流转路线调剂耕牛
去年供销社按行政区划统一调剂和包揽经营的作法造成很大损失
据新华社26日讯 四川省供销合作社今年将按照耕牛的自然流转路线,调剂耕牛十万九千多头,比去年全省各专区间调剂和从省外购进的耕牛总数多一倍。
各地根据过去工作中的缺点改进了今年的耕牛调剂工作。四川省由于各地土质差异和耕作制度的不同,多年来耕牛的流转已经形成一定的规律。如山地达县专区所产的耕牛拉力不强,中间必须在南充专区丘陵区耕作一两季后,再运到川西平原等地才能适用。但是去年四川省供销社采用按行政区内各地余缺情况进行统一调剂的办法,对耕牛实行了包揽经营,违反了耕牛的自然流转路线;再加上干部缺乏鉴定技术,只是见牛就买,结果不能适应群众需要,造成全年亏损一百万元的损失。
今年四川省决定采取“组织调剂为主,直接经营为辅”的方针,各地供销社将大力组织农业社按照过去的习惯到产区或转运区去直接采购,同时并组织各地原有的牛贩进行贩运,活跃耕牛市场,供销社一般不直接经营。为了帮助各地作好调剂工作,四川省供销社,对耕牛产区和主要集散市场今年可能的供应量,事先作了调查,提供给缺牛区参考,并准备在营山、綦江、广安等三个较大的市场,举办大型耕牛交流会,供各地前往采购。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吉林
供应外省大批耕畜
新华社哈尔滨26日电 国内主要耕马产地的黑龙江省,今年第一季度将要供应河南、河北、江苏、辽宁四省一万三千匹耕马,支援这些省份的农业生产。河南、河北、辽宁三省的采购员已来黑龙江省选购。
计划支援外省的这批马,质量都比较好,都在四岁到五岁之间。
本报讯 吉林省本着既保证省内需要,又大力支援兄弟省发展农业生产的精神,对耕畜进行了全面规划,积极地进行了省际间的耕畜调剂。1956年就调给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江苏等省各种耕畜二万八千头,今年还将继续调出各种耕畜二万五千头,支援春耕生产。
 (孙立国)


第3版()
专栏:

陕西各地农业社
增强畜力迎接春耕
据新华社西安电 陕西全省三万多个农业社目前正在采取“少使、加料”的办法,来恢复和增强畜力,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耕。
许多农业社为了使耕畜在春耕前能得到较多的休息时间,现在正采取各种办法减少耕畜的劳役。蒲城、大荔、长安等县,开春以来近处的送粪工作都用手车推和人担,远处才使牲口。渭北高原上已有不少村庄新打了许多水窖,解决人畜的用水问题,减少了牲畜到远处山沟驮水的劳役。秦岭山区许多农业社正在安装水磨,据估计,设备一个每天磨面六百斤的水磨就可以节省下十个畜工。
陕西省去年丰收,耕畜的春季饲料一般都贮备充足。大多数农业社进一步推行了老、幼、弱畜“分槽喂养”的办法,除了给一般牲口每天加料半斤到一斤外,还对幼畜和弱畜加以特殊照顾。


第3版()
专栏:

用药物抑制甲状腺机能
生猪育肥可以加快
本报讯 长春兽医大学药理教研室主任郑藻杰和讲师杨智奎、罗景桂用药物肥猪的研究工作,已经获得成功。他们在长春食品公司畜产商店第一仓库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曾经先后试用药物喂了二百五十多口猪,每口猪每天平均长肉一点三四市斤,而用一般饲料喂的猪每天每口却只长肉零点六二斤。每口猪可以喂药物期间是五十天,共能长肉六十七斤,比不用药物喂的猪多长肉三十六斤。
这些用药物喂养的肥猪,据屠宰场鉴定是上等肉,即净肉可达毛猪重的76%。在显微镜下观察,肉内脂肪细胞增多,毛细管稍扩张。在外观上,脂肪层和瘦肉层间隔分布,比不用药物喂的猪脂肪层厚,肉色新鲜,且味道和不用药物喂的猪肉一样香。药的作用是抑制甲状腺机能,使新陈代谢降低,防止能量消耗以达到肥育的目的,所以没有任何副作用。


第3版()
专栏:

在全国农业展览会增产措施馆种子室里,陈列着数百种优良品种。人们正在这里聚精会神地参观。 本报记者 刘长忠摄


第3版()
专栏:

走群众路线的一个障碍
董竞戎
我看了人民日报1月11日所载“社主任学会了新的领导方法”一文以后,感到像何政文同志以前那样生搬硬套地执行上级的指示,是当前农村干部工作中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学会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来做好工作,是当前农村干部一个共同的要求。
我是湖南岳阳县广兴洲乡的总支书记。我是非常渴望学会走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的。但是,我总认为农村干部的生搬硬套是有些被迫的,要学会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有困难的。我可以用几件亲身经历的事实来说明这点:在去年春耕生产的时候,为了实现“千斤区”的要求,不顾群众的反对,把双季稻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1%扩大到83%;最多的社种到94%。插下去以后,由于肥料缺乏,早稻生长不良,眼看收割季节就要到了,部分田的苗还是扁草,没有着胎。如果要收早稻,每亩只能收六、七十斤,并且晚稻又要错过季节;如果要犁掉改插糯稻或提早赶插晚稻,每亩可产四、五百斤。因此,群众纷纷要求犁掉早稻改插糯稻或晚稻。我们听到了群众的意见以后,随即把需要改插的田亩和改插的理由,用电话连续三次上报县委,县委指示:要加工培育,坚决不许改插。我被群众不断的反映所逼,同社干们到田间进行了察看之后,违背县委的指示,勉强答应群众改插,犁掉一千三百多亩早稻。随后我就遭到了县委的严厉批评,开三次县扩大干部会,都把我当作典型来批判。可是,结果怎样呢?全乡的早稻连好的在内平均每亩只收二百二十斤,晚稻收一百六十斤;而改插的平均每亩却收了四百七十斤。普兴社社员王庆生说:“我们不是壮起胆子改插几十亩早稻,险些要饿肚子。”
去年7月,正在抢收早稻插晚稻的时候,为了弥补早稻减产的损失,县委书记亲自和群众商量,找到了抢插二千二百亩洪田、增收一百一十万斤稻谷的门路,只要排干洪田渍水就可实现。随后情况变化,久晴不雨,二万多亩良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江湖水位低落,不能灌溉,内湖水源断绝,要靠洪田蓄水抗旱,不能赶插稻谷。我们又两次用电话向县委反映情况,县委还批评我们不坚决。直到县委委员兼副县长李朗秋亲自下来察看,在群众意见的压力下,才停止了洪田渍水的外排。这一次,仅浪费了一些人工,没有遭到更大的损失。
这些事实使我总感到:生搬硬套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出了偏差,问题倒还不大;根据本地情况灵活地执行上级指示,倘若出了偏差,谁负责任?这是我们基层干部如何从实际出发、学会走群众路线的方法来搞好工作的一个障碍。
如果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认为:一方面基层干部要加强主观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多倾听群众意见;另一方面,上级也不要把下面的工作步骤规定得太死,要大胆地放手地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还要很好地多多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倾听一下基层干部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否则,单要基层干部改进工作方法,那是不可能的。


第3版()
专栏:

十个省农业部门的干部和几十个农业专家
讨论水稻耕作制度改革问题
共同认为:去年实行改革后增产的地区,今年要巩固成绩并继续推行,其他地区应创造条件试行
新华社武汉23日电 农业部在武昌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举行的水稻改制技术座谈会,讨论了增产粮食的重要措施——水稻的改制问题。
去年全国单季稻改双季稻、间作双季稻改连作双季稻、籼稻改粳稻的面积共比1955年增加五千多万亩,连同旱田改水田在内,一共增产粮食六十亿斤以上。座谈会在肯定上述成就的同时,还指出:由于改革范围大、经验不足,也发生了问题,这就是:有些地区超过可能条件,在不适宜的土地上进行了改种;有些地区由于改制面积过大,不仅劳动力比较紧张,而且造成准备的种籽不够,以致种了质量较低的种籽影响了产量。针对上述情况,座谈会提出:去年改种双季稻和粳稻增产的地区,今年主要巩固已有的成绩,在可能条件下适当发展,条件较差或不具备的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继续试种,试验证明确有成效,再进行示范种植,然后逐步推广。改制中对主要粮食、油料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要根据国家计划和人民需要作合理安排,以达到全面全年增产的要求。
座谈会上对学术界争论已久的太湖地区和成都平原发展双季稻的问题也作了分析:这些地区在几年来试种的基础上,去年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双季都比一季稻增产,今后继续努力还可提高。座谈会认为在上述地区如能对原有耕作制度,进行适当安排,将栽培双季稻作为增种一季来看待,对增产是有益的。
过去在发展双季稻时,曾出现的劳力紧张现象,往往造成延误农时影响产量。座谈会认为除改善劳动力的组织外,可以采用成熟期不同的丰产品种或分期育秧的办法,将插秧和收获期错开。去年武昌县同力社,就用这个方法解决了劳力紧张的问题。
对发展粳稻的问题,座谈会一致肯定去年各地推广粳稻基本是成功的。江苏、湖北、湖南等省大部地区的晚粳都获得了丰收,江苏省六百五十万亩粳稻增产了七亿斤。虽然个别地区早粳产量不高,但从两季的收获计算,并未减产或者减产不大,而不少地区还出现了许多高额丰产的范例。因此,因地制宜、因田制宜地发展粳稻,是增产粮食的重要措施之一。
去年,部分地区的早粳曾经提前抽穗,据会议分析,这种现象不是阶段发育没有通过,而是通过的太快,生长条件跟不上去,所以减产。会议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认为在适宜的田地采取早播、早插、早追肥等措施,来满足其前期生长的需要,是可以避免过早抽穗、获得较好收成的。因此,不仅晚粳可以增产,早粳中粳也有其发展前途。
这次座谈会是在14日到21日举行的,参加座谈会的有苏、浙、皖、闽、赣、湘、鄂、粤、桂、川等十个省的农业部门的干部和华东、华中、西南等六个农业科学研究机关和教育机关的专家、教授等三十多人。


第3版()
专栏:

提水工具不足怎么办
常化民
去年在兴修农田水利运动中,全国各地打了各种灌溉井四百五十万眼;这些水井都必须安装上提水工具,才能浇地。但是,在去年只安装了七十多万部畜力水车;加上农业生产社自制简便提水工具,也不过一百多万部。这就是说,还有三百五十多万眼井没有提水工具。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春灌季节就要来到,各地必须采取各种办法,使这三百五十多万眼井都能安装上提水工具。
为发展水井灌溉,去年国家已经生产了一百八十万部畜力水车,已销售了七十多万部,现在还有一百万部左右的水车存在全国各地供销部门,没有发挥作用。各地领导和业务部门应该抓紧时间,积极发动群众,依靠农业生产社集资购买水车,使这部分积存水车能发挥作用。去年有些地区的农业社因遭受自然灾害,购买力不足又急需提水工具的,应适当给予贷款支持,使它们能买到必须添补的提水工具。
今年提水工具缺数很大,除了应该有计划地增添一部分新的提水工具以外,在有井灌基础的地区,应特别重视发挥现有各种提水设备的潜力,把现有水车和其他容易搬动的提水工具,一部用到两眼或三眼井上,轮流使用。以往有些地区,为解决提水工具不足的问题,提高水车利用率,曾采取日夜轮浇的办法,作到“歇人歇马,不歇车”;并用快牲口拉水车、慢牲口做其他农活。这种办法现在还可以采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用“集水并流远浇”的办法,减少提水工具设备,节省水量多浇地。在一些井浅水源充沛的地区,为提高工具的机械效率,也可以改装一些多管水车,以增加出水量。
去年有些地区,为解决提水工具不足的问题,曾发动农业生产社利用旧有的各种提水工具(如戽斗、吊杆、轳辘鸳鸯罐、压水唧筒、抽水竹筒、滑车、龙骨水车等)浇地,起了很大作用。其中有些经过当地农业、水利部门选形和鉴定,认为可以由农业社自行加工试制。山东、河南、辽宁等省还发动农业生产社自制并创造了五十来种木质提水工具,这些简单的提水工具既能及时浇地,又为国家节省了不少钢材,这也是值得提倡的。


第3版()
专栏:

无穷无尽的增产潜力
——记全国农业展览会增产措施馆
本报记者 裴国勋
我国农业生产力在几年之内连续两次得到大解放:先打破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的沉重的双重枷锁,又突破了分散生产的小农经济制度的狭小的笼子。这几年,农作物的产量增长的速度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1956年的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一千五百二十四亿斤,并且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1957年的生产指标;1956年的棉花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二千一百六十一万担,比解放前棉花产量最高年份还增加了一千三百五十二万担;……在目前还没有较多的化学肥料和拖拉机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高的产量,不能不说它是“奇迹”。
这个“奇迹”是怎样出现的呢?增产是不是已经到顶了呢?能不能如期把粮食和棉花等产量提高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的1967年的水平呢?全国农业展览会的增产措施馆的许多大幅图表、照片和各种各样的实物,对这些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回答:这几年的增产,是在工人阶级从政治上到经济上的支援下,发挥组织起来的力量,兴修水利、增施肥料、改革耕作制度、扩大复种面积、改进耕作技术、推广先进经验的结果。这些方面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决不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挖掘完了。十一年内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增产水平的主要根据,仍然在于从这些方面作更大的努力。
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努力扩大灌溉面积,是增加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措施。在这个方面的巨大的成就,丰富的经验和发展的远景,人们看了展览会的水利馆以后就会了解。人们在增产措施馆可以了解到的是农田水利以外的几项重要措施。
肥源挖不尽
农民常说:“有水有粪,不用问人。”可见增施肥料,是水利之外保证增产的最重要的措施。增产措施馆的图表告诉人们:1952年全国施肥面积只占总耕地面积的70%,到1956年就扩大了85%;一般每亩施肥量也从1952年的一千五百斤,增加到1956年的二千五百斤。这就使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产量的逐年提高得到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但是,目前有些人认为,合作化以后,肥源挖尽了,没有什么肥料可积了。这是事实吗?请看:增产措施馆的展品台上和高大的玻璃框内陈列出的几十种城市杂肥、海肥、杂饼肥、矿质肥、草灰等;再看:图表和照片中介绍的利用水面、作物行间、荒坡隙地、休闲田可以分别种植水浮莲、革命草、金花菜、紫穗槐、紫云英、草木樨等绿肥作物;还有养猪积肥……。这能说没有什么肥料可积了吗?这能说肥源挖尽了吗?问题是在于能不能利用合作化的这一优越条件,去因地制宜地发掘肥源。只要能这样作,肥源是无穷无尽的。
只注意多积肥料,不注意保肥和合理施肥,也会造成不应有的浪费和不能充分发挥肥料的效能。讲解员在向人们说明:人粪尿如果贮存不好,其中所含的氮素就容易变成气体跑掉;接着,就介绍了河南孟津县张本资创造的采用瓦瓮式茅池保肥的经验,并请观众看了这种茅池的模型。另一个讲解员在向围拢来的观众介绍合理施肥的经验:河南洛阳试验站采取不同的方法每亩对比施肥一千五百斤的结果,条施的每亩增产八十四斤,撒施的每亩只增产二十斤。可见合理施肥,既能充分发挥肥料的效能,又能提高作物的产量。
湖南醴陵县实行“四勤八有”(即勤扫、勤垫、勤出、勤烧,牛有栏、猪有圈、田有绿肥、四季有氹、粪有池、灰有屋、人有厕所、鸡鸭有窝)的常年积肥办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个县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方法,1956年全年平均每亩田施各种肥料二百多担,比解放前增加了六倍还多,产量也逐年提高。去年虽遭到一百二十多天的长期干旱,仍然比1955年增产7.1%。
一亩地当几亩用
依靠合作化的力量,实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努力扩大复种面积,对于增加农业生产来说,意义也是很大的。增产措施馆的图表和照片表明:江西省四年来推行“三变”(一季稻变两季稻、旱地变水田、荒地变熟地)的结果,尽管这个省四年来连续遭受不同的水旱灾害,仍增产粮食十亿三千多万斤。
增产措施馆的图表和照片还表明:全国土地的复种面积,随着合作化的发展,几年来有了明显的扩大。五岭以南地区利用冬闲田扩种冬播作物;五岭以北长江以南地区利用秋闲和冬闲田地增种一季;长江以北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利用冬闲田地实行一年两熟;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利用夏闲地增种秋季作物;长城以北地区因地制宜地实行套种。采用这些办法,1956年全国的复种指数已达到141%。
观众们对江西星子县扩大复种面积的成就很感兴趣,他们聚精会神地倾听着讲解员的讲解。这个县过去只种一季中稻,中稻收获后就把田闲起来,到冬季再种上绿肥、油菜或小麦。一季中稻的每亩产量只有二百斤左右,最高也不过四、五百斤。从1952年开始改种一亩一分双季稻,到1956年就扩大到九万四千多亩,比一季中稻的增产数量也从1952年的四百三十斤提高到1956年的二千五百三十四万斤。因此,这个县已由缺粮县变成了余粮县。
我国有许多肥美的沃土;可是也有不少土地质量不好,产量很低,光是盐碱地就有三亿亩以上,此外,还有不少红壤、洼地、沙地……。要把这些不好的土壤改成好土壤,使农作物能得到良好的成长,自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也不可把这件事看得十分艰难,以至不敢动手。增产措施馆展出的图表、照片中,就出现了不少改良土壤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事例。讲解员告诉观众:河北省天津专区共有一千五百六十万亩土地、洼地即占去九百三十万亩。据解放后五年来的统计,共淹庄稼三千五百万亩,减产粮食四十亿斤,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从1955年起,这个专区就开始在团泊洼等地进行了洼地改造的试验,取得了良好成绩。1956年依靠合作社的力量进一步扩大改造洼地面积四百四十四万亩,在这些土地上修筑了很多涵闸、渠道、围埝等水利工程,同时推行改种工作。去年虽遭空前大水灾,仍收获粮食六亿六千多万斤,比改造前增产了三倍,不仅不再依靠国家供应粮食,还出卖给国家三千五百万斤粮食,来支持工业建设。广东葵潭农场,1950年每亩水稻只产一百五十斤,进行了红壤改良和其它增产措施后,1955年每亩就产到一千零九斤……。人们听到这里,自然就会想到:只要是我们祖国的一块土地,我们都能使它为我国人民生长出更多有用的东西。只要人们能因地制宜地不断进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努力扩大复种面积,尽力改良土壤,就能使一亩地顶几亩地用。
让作物更健壮地生长
有一种不需要增加很多成本而对于增加生产却有很显著的效果的方法,就是选用良种。增产措施馆的一张电动图表显现出:水稻良种到1956年,已推广到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44.5%,小麦良种是57.6%,棉花良种是88.9%……。仅已推广的南特号水稻、碧蚂一号小麦和岱字棉三个良种,几年来就为国家增产粮食约二十一亿五千五百万斤,皮棉八十五万多担。
农民和科学家们辛勤地劳动着,并且已经发掘和培育出不少的优良品种。照片纪录了西北农学院教授赵洪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蔡旭、劳动模范陈永康等在田间工作中的情形。由于他们的努力,最近又有一些新的品种育成。像“51—93”甘薯品种,就是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薯选种专家张必泰等研究人员,经过五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来的。这个品种,比“胜利百号”产量高,而且所含的营养成份也比“胜利百号”丰富的多。
去年仅二十三个省、市征集到的各种作物品种,就有七万七千多个,并从中评选出不少的可以推广的优良品种。这里陈列着五百多种已经推广的主要良种、农家良种和新选育出的品种。另外,还陈列出上百种的稀有和名贵的品种。其中有米质优良、在当地有“一家煮饭十家香”之称的香粳稻;一粒谷中有三个米粒、质量好、出饭多的四川温江县的怀儿谷;粒大、皮薄,用以制作上等粉的湖北宜昌、天门等县的“美人脸”豌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培育更好的品种的源泉。
我国农作物的品种是为数众多的,而且大多具有各种各样的优良特性,只要人们注意发掘它、培育它,并善于运用农业社的种子地繁殖它、普及它,这方面的增产潜力,也同样是无穷无尽的。
要使作物健壮地生长,先要注意选种;种子发了芽,成长起来了,还要好好保护,使它不受侵害。
种类繁多的农作物病虫害,已经或正在被我们消灭。七年来,没有让飞蝗成灾,就是防治病虫害战线上的一大胜利。增产措施馆的一幅巨型油画表明:在1950年到1952年的三年期间,先后发动和组织了一亿三千万农民,在五亿多亩土地上防治了各种病虫害,挽回农作物的损失约折合粮食三百多亿斤。这笔粮食,可供六千万人吃一年!讲解员还告诉人们:从1953年开始,国家一年比一年多地供应农民以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农械。仅1956年一年,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面积已达四亿亩以上。由于防治病虫害工作的大力进行,甘肃省春小麦区的腥黑穗病发病率已从1950年的18.1%压低到1.23%,江西省的水稻螟害亦由解放前的10%—30%压低到现在的0.1%—0.2%,从而大大减轻了病虫灾害。随着我国工业建设的发展,国家将以更多更好的农药、农械来支援农业生产,再加上更广泛地组织广大农业社社员积极防治,所有作物病虫害将不断被消灭,受害作物的产量也将逐步得到保障。
在技术改造的道路上
在增产措施馆的室内和室外,陈列的一百九十多部新、旧式农具和农业机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研究出的“水稻插秧机”,磁铁般地吸引着许多观众。这里有古老的西藏犁,也有新式的双轮双铧犁,还有现代化的拖拉机牵引的五铧犁。尽管目前我国还不能生产拖拉机,旧式农具在生产上还起着很大作用,然而新式的畜力农具正在逐步代替着旧式农具。1950年到1956年的七年中,我国已推广了新式步犁(包括改良犁)一百九十三万部,双轮双(单)铧犁一百五十多万部,播种机四万八千部,……。全国用新式步犁和双轮双铧犁耕地的面积,在1956年已达到一亿八千万亩。
有一些人怀疑:使用双轮双铧犁耕地究竟能不能提高产量,甚至说我国农业只实行社会改造就可以增产了,有的是人力,何必再追求机械化、实行技术改造呢?请看增产措施馆的一幅“双轮双铧犁耕地增产多”的图表所介绍的事例吧:甘肃省径川县“八一”农业社在相同的条件下,用旧犁耕地种的小麦,每亩只收二百五十六斤,用双轮双铧犁耕地种的小麦,每亩就收到了三百一十六斤;江苏射阳县陈洋区第一农业社用旧犁种的棉花,每亩产二百一十斤,用双轮双铧犁种的棉花,每亩就产到三百三十斤。……不积极推广使用或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研究改进就一口否定它的功效,就只能说是保守思想在作怪。
事实上,我国农业正在技术改造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前进着。除了初步的技术改进——使用新式农具以外,增产措施馆的巨幅图表和照片,还介绍了我国拖拉机站的发展情况,以及目前服务的耕地面积。它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远景,也鼓舞了人们向明天迈进。如何既要机械化又能保持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固然是一个尚待继续努力研究解决的问题;可是,这决不是不能解决的。
看了全国农业展览会的增产措施馆,人们很自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国的增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几年来推行的先进的增产措施和技术改革绝大部分是正确的。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去年推行先进的增产措施和技术改革的时候,不是走群众路线、因地制宜地去大力推行,而是采取官僚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来对待这个工作,结果在一些地方造成了减产的结果,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事后,他们又不积极总结工作,肯定成绩,吸取教训,而是束手束脚,甚至放弃了技术改革。究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请他们到全国农业展览会来好好看看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