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气象事业的后备军
——访北京气象学校
当人们坐到飞机或轮船里的时候,往往会考虑会不会遇到恶劣的天气;农民、渔民或牧民们也害怕他们的自然敌人——水、旱、风、冻的袭击。气象工作者就承担了保证航行和生产上的安全,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袭击的任务。他们研究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规律,为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提供可靠的气象资料,并且随时监视天气的变化,事先做出准确的预报、警报。
为了适应多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扩建气象台、气象站和加强气象工作的研究,需要迅速培养各级气象技术人材。北京气象学校就是一座培养中级气象技术人材的地方,校内设有气象、高空气象和农业气象三个专业。此外,还附设了探空、农业技术、预报和师资等学习期限较短的班级。在这里有汉、蒙、藏、维吾尔、僮、锡伯、撒尼、瑶等十三个民族的一千七百多学生过着紧张、愉快的学习生活。他们入校之前,有的是初中毕业生;有的是机关、部队、农场、边疆和气象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久的将来,这批祖国气象事业的后备军,将出现在农村、边疆和城镇的气象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力量。   
     本报记者 袁毅平摄影(附图片)
北京气象学校外景的一角。
同学们一起观测风向风速。
高空气象专业的学生们,为了解空中不同高度的气压、气温、湿度以及风向风速,正在放出探空气球。
上升的探空气球带有探空仪器,定时向地面发射各种不同的信号。学生正用收报机抄录这些信号,了解高空的气压、气温、湿度和风向风速的情况。
借着直管地温表,可以了解地下不同深度的温度。
同学们在实验室观察太阳辐射仪器。左起第二人是蒙族学生高芳亭,右起第一人是藏族学生任真娜姆。他们由于不熟悉汉语,起初学习上有很大困难,但在教师和同学们帮助下,进步很快,成绩都好。
在这里学习的学生们除分别学完气象学、气象观测、高空学、无线电工学和气象仪器检定等二十余门专业课程外,并且定期进行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这是师资班的同学们在物理实验室进行专业课程方面的实验。
朱明惠是去年的毕业生,已分配到北京西郊机场民航气象台工作。这是他在风向袋下观测风向风速的情形。
这是同学们在实习农场用热电式微测高温表,观测冬小麦分蘖节的最低温度,了解小麦越冬情况,因为冬小麦在过冬时期会不会冻死,主要决定十分蘖节处的最低温度。
云是天空变化的标志,不同的云代表不同的天气,所以观察云彩演变的过程,可以预测未来短时期内天气的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