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老实和聪明
弗先
我常常想:我们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实人,不要做一个虚伪的聪明人。
有的人,一味老实,怎样看到就怎样说,怎样想到也就怎样讲。但一则,看到的未必是事物的本质,想到的也未必是客观的真理,总不免有错处;二则,即使看准了,想对了,但不问时间、地点和条件,无保留地直说出来,有时会对环境发生不良影响,而自己则碰了钉子。这种人叫做“拙诚”,是有缺点的,但基本的品质是好的。老实人之老实,在于不说假话;聪明的老实人,则话要说得准,不但内容准,而且时机、方式和分寸都要讲究,不随便说。
虚伪的聪明人,则是所谓“独任才智,不敦诚悫”的“巧诈”者。三国时魏的刘晔,就是这样的人。他曾以“明智权计”,为皇帝所亲重。但后来,有人向皇帝建议道:“刘晔只是善于窥测上意,一味迎合,不是尽忠。陛下可以试一试,把自己的意见用反话说给他听;要是他反对,那就真正与圣意相同了;要是他赞成,他就是不老实了。”皇帝试了一试,果然发现刘晔是不老实,从此疏远了他。刘晔因此发了狂,以忧死。晋的傅玄,对这事作出结论道:“巧诈不如拙诚”,对极了。
从做人方面说,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教导人做聪明的老实人的哲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了解,而并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份”(恩格斯),这就教人老实诚恳。辩证法“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列宁),这就教人聪明、灵活。所以,唯物而辩证,这就老实而聪明。有些人,唯物而不辩证——也就是唯物主义不彻底,态度是老实的,但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局限于“拙诚”。另一些人,不重唯物而喜辩证,一味卖弄聪明和灵活,结果是歪曲了辩证法,如列宁所说,主观地应用灵活性,只等于折衷主义与诡辩。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革命的人,总须以诚为本,也就是以德为本;所以,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时候,首先必须切实掌握唯物主义的精神,然后进而学习“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固然是统一的、不可割裂的哲学,但领会和确立唯物主义的精神是比较容易的,学会辩证法却较难;在还没有完全学会辩证唯物主义的时候,则宁可偏于“拙诚”而不可流于“巧诈”。
使得刘晔上当的那个建议者,想的办法实在妙;而那个能够采用这建议的皇帝,也还不失其聪明,知道刘晔之类的巧诈者对自己的迎合并不是尽忠。现在倘若还有个别的领导人,把不顾事实,一味迎合自己的人当作好干部,那么,他就是既不知道这类“好干部”首先是对革命事业未必忠诚,也不知道这类“好干部”对所迎合的领导人也未必是忠诚的。
但干部之迎合上级,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巧诈”。“人民日报”上曾发表过一篇小品文“在上级面前”,里面说,有的干部,当上级说计划订得太保守了的时候,他就也说保守了;而当同一上级对同一计划忽然说是做得太冒进了的时候,他也就说冒进了。这样的干部,自然是有严重缺点的;但我们能够只怪他的妄自菲薄、不老实或巧诈么?我看不能。在一味喜欢别人迎合的领导者手下而产生这样的干部,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或者甚至于主要责任。“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老话还是有道理的。
领导者如能容纳拙诚的干部而警惕巧诈的干部,这对于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是大有帮助的。


第8版()
专栏:

看侯永奎的“单刀会”
唐湜
侯永奎先生的“单刀会”,是一个出色的昆曲节目。在这出戏里,侯先生非常准确地塑造出了胸襟浩大、时近暮年的英雄人物——关羽的形象,按曲品的说法,这可算是近于神品的演出了。
在杨小楼晚年时,侯永奎先生的“夜奔”就已经名重一时了。杨小楼是以“夜奔”为他平生最得意的杰作的,有这么一位武生的宗师在,侯先生居然能以“夜奔”见长,和杨小楼一起被人称为“一时瑜亮”,使晚年的宗师感到后生可畏,就可见侯先生功夫之深了。侯先生的“夜奔”,几年来,我看过不下三、五次,觉得一次比一次好。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我觉得它已称得起是“绝活”了。那真是“豪华洗尽见真淳”,毫无火气,毫不卖弄技巧,却充分地把一个有智量的英雄的气概表现了出来。但我觉得他的“单刀会”也不弱于“夜奔”。在这个戏里,他不屑于表演一些武生的一般舞蹈,一般关公戏中的吹胡子、瞪眼睛的动作和一些装模作样的舞刀姿势,只着重表现这个人物的磊落气概和老当益壮的精神,而且表演得神完气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神采奕奕,美而且有力。这正是以神胜,正符合我国传统艺术的传神的特点。侯先生在这个戏里只有一两个关羽横刀却立的舞姿,非常凝炼,非常矫捷,把跃动的气势一霎时凝定于宁静的姿态,我觉得这就已经够了。要知道,关羽这时已是须眉苍然了,有周仓在旁为他舞起青龙偃月刀,也就可以衬托出他的英武了,自己实在可以不必轻动刀枪。如果再多一些,再“火”一点,那倒不像近于暮年的关羽了。这决不倒偷工减料,恰恰相反,侯永奎在演出中没有一刻松气,全身也没有一处懈怠,他的关羽的形象是饱孕着精力的。有时一掀长髯,两个手指向前一指,指尖上就仿佛有千钧之力。在一般京剧里,关羽这个人似乎一生未脱火气,但在关汉卿的这个戏里,他虽不服老,却是一个成熟的英雄。我觉得,侯永奎先生的表演在这方面分寸掌握得很好。他出场时一站,一说“波涛滚滚渡江东”,一唱“大江东去浪千叠……”我们就可以从他的眼神里领略到烟波浩渺、白浪山叠的江景和能容纳这一片大江的豪杰胸怀。关羽的眼睛平常不大张开,这时一张开,也就显得异样光采,当鲁肃说“名将必有宝刀”,关羽要以酒祭刀时,周仓直把刀舞到鲁肃面前,关羽却不动声色,甚至连对刀说“刀吓刀,想你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今日蒙鲁大夫请某饮宴,倘席上有不平之处,须要劳你一劳”时,神态稳如泰山,但那威势却真如泰山压顶般直压到鲁肃头上来,使他勃然变色。当关羽对鲁肃叙说当年辞曹归汉,五关斩将,千里独行之事时,侯永奎的不多的一些舞姿也非常洗练,凝结着全身的力量,同时又显出了节制的特点。
侯永奎先生的唱也有这种节制的特点的。他现在的歌音仍和少年时一样高亢嘹亮,但更沉雄有力了。他不以迂回曲折的腔调取胜,反之,他的唱腔是平直浑朴的,但他唱得“饱”,唱得“满”,我觉得演关羽是应该这样唱的。关羽不比林冲,林冲还在壮年,是个“失路”的英雄,虽在忍辱含耻,但不免有时还要吐吐胸中之气;关羽却成熟多了,他虽然是一个壮心未已的英雄,胸怀的壮阔却非林冲可比,因为他是个“匹马单刀镇荆襄”的名将,眼见过“长江今经几战场,恰便是(似)后浪催前浪”的人物。侯永奎先生的唱的沉雄苍劲,正好显出了这个人物的气象阔大,证明他能单凭一刀来探这“千丈虎狼穴”,确是有必胜的把握的。


第8版()
专栏:

阿狗娘乘飞机
沈伟鹏
李招大是上海华成烟厂一车间的扯叶女工,许多人都不知道她的真名实姓,却称她“阿狗娘”。阿狗娘在厂里是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她出名在活儿做得慢,一般扯叶女工一天要扯九十来斤烟叶,而阿狗娘最多扯四十斤烟叶已经算了不起。
半月前,女工们推选代表到上烟四厂去观摩劳动模范吕阿珍操作法,回来有人告诉阿狗娘说:“阿狗娘!吕阿珍扯叶子真快得不得了!一天产量二百斤,而且质量呱呱叫。我们车间里也在劳动竞赛,你一天只做三、四十斤,弄得不巧还要,倒夜壶’,一直下去总不是事情,也得加把油学习学习。”阿狗娘眉头皱紧说:“唉!五十多岁的老太婆,手骨死僵僵的,不像你们年青姑娘使得出力,学不像了。”
这天,一车间放饭工铃响,女工们都赶紧吃完饭,喜气洋洋。车间里挂上红旗,就像办喜事般热闹,有的女工还特地到厂门口去候。候谁?候吕阿珍。原来这位劳动模范今天到厂里来表演操作法。吕阿珍来了!她的操作台周围拥满了人,人头重重叠叠,有的人爬上了桌子。阿狗娘也早已听得这事,她肚里寻思:“人家扯得这么快,主要是劲道粗,这也没啥稀奇,我们车间里小妹一天产量一百四十多斤,你看,人长得柏油桶那样结实,干起活来穷凶极恶,汗水直淋。”阿狗娘看到今天这么热闹,技术科同志来了,支部书记也来了,她想:“有看没看,譬如不看,看一下吧!”挤到人堆里一看之后,她一双眼睛就像被吸铁石吸牢一样,盯住吕阿珍轻快敏捷的操作不放。“怎么?这么快!又那么干净利索,一双手就像弹钢琴那样灵活轻松,一点不似小妹那样死花力气,这操作倒真有道理。”于是她使劲挤到最前面,直看到收场。
放工后,阿狗娘回到家里坐在床沿上纳鞋底,脑筋里总丢不开吕阿珍操作法。她看到引线要穿过厚厚的鞋底,手里一定要使软硬功,光靠蛮劲不中用,引线穿不过,弄不好还要断在鞋底上。“扯烟叶也同样,光靠蛮力无用,只要掌握好操作。吕阿珍费劲不大能扯好叶子,我老太婆力气用不足,不用担忧,只要学会技术,保险提高产量。”又一想:“学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老太婆的手又没有小姑娘家的灵活,不要现世了,算了吧!”
过二天,阿狗娘听说许多人学了新操作法后产量都有提高,使她特别关心的是小妹也学习了新操作法。现在小妹做起活来姿势自然,少花蛮劲,而产量却提高了百分之五。阿狗娘还不大相信,下午扯了二把烟叶,拿了个搪瓷杯假装到工场门口倒茶,经过扯叶弄堂,实在是去看看小妹究竟怎样操作。一看呵!的确好,非但那股穷凶极恶的丑态没有了,外加连过去一直挂着汗珠的前额也光滑滑地不出急汗。阿狗娘回到座位上,旁边青工施英打趣似地问她:“阿狗娘,你出去倒茶,在工场里兜了一圈,看看人家操作,一定学着不少先进经验!”阿狗娘急忙回答:“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但是她手里却按着吕阿珍操作法做起来,施英一眼看见,差些“噗哧”笑出声音,紧接着说:“对!这样做,稍为抬高些手臂……。”说也奇怪,阿狗娘过去扯了十斤叶子,手臂就像缚上了十斤重的铁块,又重又累,现在,一个下半天扯了三十斤烟叶,也不感疲劳,一双臂膀像长了翅膀一样,又滑爽又灵活。
今天,一车间又像办喜事般热闹。技术科同志来了,党支部书记也来了,连厨房间大司务也来凑热闹,庆贺阿狗娘学了新操作法产量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大家都说:“阿狗娘快得像乘飞机了!”


第8版()
专栏:

镇江金山寺(国画) 黎雄才


第8版()
专栏:

带路
纪鹏踏过千重山,涉过万条
溪,测线员探索着前进的道
路;密林遮天,满山绿雾,迷失在丛山中,不知走
向何处。他轻敲着一座茅屋的窗
棂,里边走出一位须发斑白
的老人;帽上的红星唤起老人的
回忆,他认出久别的亲人,当
年的红军。老人带着测线员在山路
中奔走,忽而沉在树海,忽而浮
现云头:“打白军时,我就是你
们的向导,修鹰厦线时,我又给大
军带路。……”


第8版()
专栏:

一笔固执的交易
德国 亨利希·海涅
匈牙利某省城里有个叫索勒的老头儿。那城里驻扎着一团轻骑兵。索勒老头常向轻骑兵团的军官们放债,兼带着还代他们买卖物品。军官们对他不光是很喜欢,而且也很信任。他们信任他到了这种地步:不论谁一旦被调往另外的防地之后,有什么事总还是找老索勒,多少年如一日。
有一回,一位被调到远地某处的青年军官,忽然急需现款。他手头有一只很值钱的家传古老戒指,决定卖掉它来救急。不用问,他要找的不是别人,正是老头儿索勒。说办就办。他把戒指装在一个红色的旧皮袋里寄给那位放债的人,附了一封口气坚决的短信:“随信寄上家传古老戒指一枚。如能汇下三千古尔盾,戒指可归足下。否则盼将原物退回。还价免议,吾不愿减让分文也。”
隔了两天,来了这么一个电报:尊物不值三千,最多能出两千。军官立刻回电:价三千,还价免议。
第三天,老头儿又打来一个电报继续议价:“愿出二千五。决难再增。”
军官回电说:“戒指定价三千。还价免议。原物立盼退回。”
又过了两天,军官收到邮局送来的一个小包裹。他将包裹打开,发现了那只红色皮袋,袋口的捆扎和漆印完好如初。另外还有一封信,内容如下:
“中尉足下!本人谨以行家身分奉告,此戒指实不值三千。尊驾访遍全球亦难求如许重价。本人充其极能出二千八百古尔盾,即此已是体念足下困难。如愿照此价出售,可勿庸开启皮袋,原装寄下,次日当将款汇至。若不愿以二千八之价出售,则请仍留尊物,吾不拟购也。”
军官念着这封信心里大为生气。可是,他决意不将戒指削价出让。他打开了皮袋:里面没有戒指,却有个小纸条:“好吧,就算三千!”
(纪琨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