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农业社怎样进行政治思想工作
山东总结若干经验:定期研究社员思想情况,及时解除顾虑并帮助社干部学习政策,监督管理委员会正确执行政策
新华社济南22日电 山东省各地中共党委的宣传部门,最近总结了一些农业社如何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典型经验。这些典型经验表明:凡是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农业社,办社中的各项方针政策就贯彻执行的比较好,社员们参加集体劳动的积极性就很高,社里碰到困难也就容易克服。
这些农业社的中共支部,都能根据每个时期社员的思想状况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长清县里峪乡农业社的中共支部,建立了定期研究社员思想情况的制度,并且针对这些思想状况,以生产队为单位定期对社员进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去年夏收的时候,这个社有不少社员对小麦预分的政策存在着怀疑。这时,党支部就针对中农、无劳力户等的思想顾虑,分别讲解分配的具体政策,消除了他们的混乱思想。莒南县黄庄乡的三个中共支部从去年春季开始,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对社员进行爱社教育,并且组织开展了队与队、社员与社员之间的爱社竞赛,现在,大多数社员都已经明白了“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大河无水小河里干”的道理,不爱护公共财产、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社员韩廷款有一次向社里投资十二车肥料,被记账员错记为十六车,韩廷款发现后主动地告诉社里改正了这笔错账。有的女社员在分到的玉米秸里找到了玉米穗,也主动地送还给社里。黄庄乡各个社的生产队之间曾经有一个时期闹不团结。各个社的党支部发现以后,首先在党内进行团结搞好生产的教育,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接着又向社员们讲清了“一队减产、全社有份”的道理,并且组织互相有意见的队派代表交换意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现在,当有的生产队忙不过来的时候,邻近的队就会主动地去进行帮助。
帮助社干部学习政策,监督社务管理委员会正确地执行政策,这是各社中共支部进行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招远县山口乡联盟农业社的中共支部,经常组织和帮助社干部学习办社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且帮助社务管理委员会研究如何贯彻执行。去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勤俭办社的联合指示下达以后,这个社的中共支部认真组织社务管理委员会进行了学习和讨论。在下半年,全社就节省了五百多元行政管理费用,减少了近两万五千个非生产用工,并增加了五千多元的副业收入。
这些农业社的中共支部还有另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党的组织生活正常,有定期的党课制度,并且十分重视发挥宣传网的作用,有不少社还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了宣传员小组。因此,这些社内的中共党员都能较好的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


第3版()
专栏:

江苏省订出今年计划
争取养猪一千万头
据新华社南京电 江苏省今年养猪数量将从去年年底的六百五十万头增加到八百六十万头,争取达到一千万头。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处负责人说:江苏省在解决猪的饲料和繁殖仔猪,提高猪的质量等方面准备采取一些措施,克服困难,争取实现这个增产计划。
猪饲料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依靠群众,今年各农业社进行规划的结果,全省约有一百五十万亩地种植饲料作物。全省再利用5%的水面种植水浮莲、水花生等作物,这两项就可出产精、粗、多汁饲料五百五十亿斤,足可供给一千万头生猪的饲料。农业社内恢复一部分农村产品的加工业,增加精饲料。
从贯彻“自繁自养”方针以来,现在全省有母猪七十四万头,全年可繁殖苗猪八百九十万头。今年向外地购买的苗猪将大大减少。为了提高猪的质量,这个省已把出产良种猪的泰县大伦庄等三个地方划为良种猪培育区,建立了三个良种培育站,加强对农业社培育良种猪的指导工作。
江苏省今年将免费注射猪瘟、猪丹毒疫苗,预防猪病。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农民依靠农业社发展农副业
克服了去年洪水带来的困难
五常等县春耕准备工作大体就绪
本报讯 去年黑龙江省发生的有记载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给沿江人民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困难,基本上被已经实现了合作化的全省农民克服了。现在,除重灾社生产和生活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国家稍加扶助以外,一般受灾社的生产和生活都已经有了保证。
水灾发生后,各地农业社在“救一亩是一亩,收一棵是一棵”的口号下,积极地进行了农田抢救工作。安达县组织了近两万人挖掘排水沟,抢救出农田七千七百多垧,收获粮食二百多万斤。五常县在半月内挖出排水壕长达二十四万公尺,排出积水五千多垧,使受灾农田还得到四成收获。在这个时候,许多地区还抓紧补种晚秋作物。泰来县平详乡四、五天工夫,补种了一百五十垧荞麦,四十五垧白菜,插稻秧六垧;这些作物收成都良好。群众反映:“没有合作社,要想抢救出这么多庄稼是不可能的”。
全省各灾区还大力发动灾民开展了副业生产。据三十八个县的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年底,全省的副业收入已达二千九百多元。这些收入可以弥补灾害损失40%左右,也可以解决一百万灾民的一年吃粮问题。预计到今年3月底,全省灾区副业收入基本上可以弥补水灾给人民财产带来的重大损失。目前,副业门路已达一百余种,全省灾区的劳动力约有90%投入了各种生产。
在开展生产自救的同时,各灾区积极地准备了春耕生产。据对五常、双城、宾县、明水、拜泉等七个县的了解,春耕生产准备工作已大体就绪。双城县许多灾区在打场和送粮的同时,就开始进行送粪、添补农具、买马等春耕准备工作。全县五十四个受灾社,已送粪一千六百垧,占耕地面积58%;已买马五十余匹。贮备了种籽一千五百多吨;马草问题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这些生产救灾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巨大优越性。 (孙玉山等)


第3版()
专栏:

扩建水库水渠 检修机耕农具
新疆农业生产部队准备春耕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新疆农业生产建设部队各垦区正在加紧准备迎接春耕。
为了扩大灌溉面积,争取今年丰收,各垦区扩建了一些水库、水渠。大泉沟水库扩建工程在不久以前完工后,容水量已由三千二百公方扩大到四千万公方,灌溉面积增加了三万一千多亩。正在紧张施工中的焉耆垦区一处水渠扩建工程,预计到3月底,可以增加灌溉新开垦的二十四万亩土地。
检修机耕农具和训练技术人员的工作,也在各垦区积极进行中。许多训练班的学员们经过学习,已经能够初步安装、调整和使用方形窝播机,并且学会独立地进行播区规划。
各垦区和农场已经订出今年扩大农牧业的生产计划。乌拉苏农场今年计划种植面积共十四万一千五百亩,比去年扩大68.33%,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186.5%,棉花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58.75%。畜牧业计划年终保留头数,羊比去年增加12.27%,猪比去年增加98%。


第3版()
专栏:

两位植棉能手的会面
前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植棉能手曲耀离(左)和创造全国棉花单位面积最高产量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薛占春(右)在一起交谈植棉经验。
 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摄


第3版()
专栏:

全力抗灾 全面丰收
山西平顺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主任 李顺达
我们这个社是在1955年12月24日,由两个初级社(金星社二百四十三户,黎明社三十户)和八户个体农民在一起组成高级社的。办了高级社以后,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春耕播种季节,在“五年计划抓今年,今年计划抓当前,每亩要产四百五,作好播种是关键”的口号鼓舞下,队与队、组与组之间开展了一个“把春播任务完成的又快又好”的竞赛运动。在这个竞赛中,我们还积极地学习了外地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县委提出的间作、套种、复播、种边岸等四项增产措施,不仅提前五天完成了春耕播种任务,而且在技术上突出地实现了“五变”的增产措施:(1)低产变高产,金皇后玉米由四百二十七亩扩大到七百七十一亩;(2)单作变间作,在一千四百三十亩大秋作物中普遍间作了豆类和高粱;(3)劣种变优种,优种面积由75%扩大到90%;(4)密植变得更合理,玉米等距划行,谷子带尺留苗,作到合理密植;(5)一作变两作,复播面积由35%扩大到65%。
全体社员辛勤劳动,又进行了技术改革,庄稼长的特别好——玉米又粗又黑又高,谷子齐密密地掩住了多半人。社员们都非常高兴,他们说:“几十年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庄稼,十成年景是十拿九准了!”
庄稼一天比一天长的好,眼看再有五六十天就要收秋了。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1956年7月14日下午,却遭受了一场大如鸡蛋小如桃杏的冰雹的打击。这场冰雹从四点半开始,下了一个多钟头才停止。顿时,把全社的庄稼打了个不成样子。经过管理委员会查灾的结果,全社84%的秋庄稼受了灾。其中有三百九十多亩玉米被打的残缺不全,估计减产五成左右;五百多亩玉米被打的披头散发,估计减产三成以上;三百多亩谷子被打的东倒西歪;八十多亩山药蛋的叶子大部分脱落了;一亩红薯、五亩白菜全部打毁,露出了光秃秃的土地。当时,不少社员表现出悲观失望情绪。马海兴就说:“劳动半年一场空,到了秋后喝西北风,等着饿肚吧!”个别社员躺下不干了,单纯依靠国家救济。张洋水说:“雹子打了西沟打不了国家仓库,共产党不会让饿死人,不抗灾也不怕。”
刚被冰雹打伤的玉米,还没有来得及扶起来,7月24日一场暴风又把八百多亩玉米刮的扑倒在地。风灾刚过,7月30日风涝灾害又来了,九十四亩滩地、梯田被淤埋,十三只羊两口猪被洪水冲走,一百二十九间房屋和三十三孔窑也坍塌,粮食被掩埋,燃料被冲走,道路被堵塞。全社有三十四户居住成了问题,二十六户吃不上,六十四户没柴烧,六十二户人家连路也不能走了。这种情形使群众非常不安。据查灾的结果,三次受灾共计减产秋粮三十多万斤,占原计划农业收入的45%;全社将要缺粮二十三万斤,50%以上的社员要比1955年减少收入。
但是,我们金星社的许多社员并没有被灾害吓倒,大家都积极地向自然灾害展开了斗争。
针对当时出现的困难局面,党支部和管理委员会把迅速地妥善地安置社员的生活,作为开展生产自救的首要一环。立即发动社员,调剂和修补了房屋一百多间,社里又从公益金中抽出了二百多斤粮食,乡里也供应了四百多斤粮食,社里还拨出了八千二百多斤柴,同时又组织了二百多个男劳力把堵塞了的道路全部修通。困难很快就克服了。再加上党和政府的领导人来到灾区进行安慰和适当的救济,群众的情绪开始安定下来了。大家都感动地说:“这都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咱们走了合作化的道路的好处。要是在旧社会,谁能给咱们想的这么周到!现在可得积极抗灾,争取不依靠国家供应。”
受灾以后,还是大暑节气,一部分玉米已经露出了脑缨,大部分庄稼正是生长阶段。有些社员看到那被冰雹打的不像样子的玉米,就提出要全部毁种,改种晚秋作物。有抗灾经验的老农民不同意这种做法。张福则说:“你们要懂得,‘一改三不收’,玉米受灾虽然严重,但还不是非毁不行。1929年也下过一次冰雹,那时候玉米都全部抽出了脑缨,我们没有舍得毁,就一边扶苗一边加肥,结果秋后每亩还收了二百斤;毁种成大麦、莜麦的地才只不过收了九十斤。只要我们现在把苗扶起,加锄加肥,收成还是不会坏的。”别的老农也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有的说:“倒了的玉米要赶快扶起来,不然半个穗子也不结籽。”有的说:“烂叶子对灾苗生长不利,应该立即剪掉。”有的说:“有些已经打折了的玉米要拔掉,一窝补种三苗萝卜。”管理委员会综合了大家提出的各种合理化建议,又分析了我们上肥多、庄稼旺、受灾不一致的特点,就归纳出来了扶苗、剪叶、加锄、加肥、补种、改种、消灭小块荒地等七项田间补救办法。接着我们又规划了全社的劳动力,使全体社员都有秩序地紧张地投入了田间后期加工生产。全社有二百多个妇女,五十多个老农和儿童,拿上镰刀和锄头剪叶和扶苗;三百多个男劳力突击锄三遍上追肥;二百多个男劳力配合林业队在山上刨鱼鳞坑,挡水淤泥造林,在坑边上播种晚秋蔬菜,增加当年收入;另有五十个青壮年突击消灭过去弃耕了的小块荒地。在“找回来,补起来,战胜灾害,争取丰收”的口号鼓舞下,很快就把暴风刮倒的二百多亩秋苗全部扶起来了。三百八十亩秋田原计划追肥十五担,这时追加到二十担。四百多亩秋田原计划锄两遍,实际上普锄到三遍。同时,又在五百多亩有少数玉米被打折的地里补种上了萝卜,在九十八亩麦茬地复种了大麦,在新刨的三千多个鱼鳞坑和二十五亩小块荒地上也种了晚秋蔬菜。
虽然顺利地完成了这么多任务,但是社员们还是很担心。他们说:“光靠庄稼还是弥补不了受灾的损失,还得另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和管理委员会又发动全体社员广泛地寻找副业生产门路,开展副业生产。由于充分发扬了民主,人多智广,全社共新添和扩大了十八种副业生产,一共可以增加收入两万元。社里本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精神,合理地规划了劳动力,安排了多种副业生产,响亮地提出了“农业减产副业补,争取减产不减收”的行动口号。全社有一百八十多个妇女参加了养猪、养鸡、养蚕、磨面等副业生产,十多个有作坊技术的社员开办了油坊、粉坊、砖瓦窑,二十多个男劳力出外做工,十多个社员出外赶车。除了新添的这些副业以外,原来经营粉坊的社员们提出:每天要加磨一百多斤,再多喂些猪,争取秋后给社里增加一千一百元的收入。经营磨坊的社员们提出:要再加两盘磨,秋后可以给社里增加八百元的收入。经营砖瓦窑的社员们提出:再增加两个工人,秋后可以多出一窑货,争取给社里增加五百元的收入。充分发挥了每个社员的作用,各项副业生产就顺利地开展起来了。在开展副业生产中,我们还执行了勤俭办社的方针。如油坊、粉坊等,就是利用社里和社员们旧有的东西搞起来的,这也给社里节省了二百五十多元的开支。
我们的抗灾斗争终于胜利了。全社农、林、牧、副业全部生产总值达到八万二千八百二十一元(包括社员个人收入),超过了1955年生产总值(七万零九百七十九元)的16.8%。由于减收变增收,全社二百八十一户中,有93%以上的社员比1955年增加了收入。在农业方面,总耕地一千六百三十二亩二分,其中粮食作物一千四百八十五亩七分,每亩平均产粮四百斤,虽比原计划亩产量(四百五十斤)减产12%,但比受灾以后估计的产量(二百二十五斤)提高了77%,比1955年两个初级社和八个单干户的每亩平均产量(三百六十六斤)提高了9.2%。灾后,全社估计缺粮二十三万斤;现在除每人平均一年可以吃到三百八十斤粮食以外,还卖给国家余粮三万七千斤。在林业方面,植树五万五千株,超过原计划10%,造林一千亩,完成了计划。在水土保持方面,修防洪沟二百八十条,超过原计划12%;打蓄水池九个,超过原计划50%。在畜牧业方面,共繁殖牲畜二十五头,繁殖小羊二百八十五只,都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计划。在副业方面,共收入二万元。另外,还实现了家家养猪一口、养鸡七只的计划。全社共养猪二百八十口,比1955年增加了一倍。
以上这些成就使社员们非常高兴。人人都说:只因为党领导我们走了合作化的道路,我们才有力量战胜灾害吃饱饭,才能做出来这样的成绩!


第3版()
专栏:

英雄不怕天灾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旁听记
本报记者 林里
今年,北京的春天来得似乎迟了一点。直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开幕的那天——2月18日,室外寒暑表里的水银柱还没有跨过零度上边的红线;到处是冰雪,到处是严寒。
春寒,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一些麻烦。但是,出席这次会议的英雄们,却异口同声地提出争取今年大丰收的保证。
英雄们的豪语是可以相信的。这不光是因为他们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十足的勇气,而且他们的确也有了同自然灾害斗争的丰富经验。
就说去年吧。这一年,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相当广阔,受灾程度也着实不浅。可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不但没有减产,而且增产了二百亿斤粮食。这样的成绩是怎样来的呢?
听听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同志的发言吧。去年庄稼正长得茂盛的7月,鸡蛋大的冰雹,核桃大的冰雹,在他们那里一连打了一个多钟头。红薯、白菜被毁无遗,玉米东倒西歪,谷子披头散发的躺了一地。千辛万苦,刚刚把倒了的扶了起来,接着又是一场狂风,暴雨,山洪。……
他们没有在自然灾害面前示弱。他们充分运用集体的力量同灾害抗争。1956年的生产总值,反比1955年增加了16.8%。
山东莒县爱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去年曾跟波兰人民共和国维兰莫瓦农业社进行友谊的竞赛。他们预订的竞赛条件,是每亩平均产量四百零四斤。可是,他们碰上了一连四十六天“连阴天”。往常,这一带每年降雨量是六百六十五公厘,在这四十六天当中,竟超过了全年降雨量的一倍。阴雨使他们的小麦不能按时收割,并有霉烂的危险。社主任吕鸿宾没有辜负社员们的信赖,他组织人们用原始的棍棒打场,用现代化的脱粒机脱粒,利用了一切可能利用的工具,经过四个白天又三个黑夜的紧张劳动,挽救了五万斤小麦的损失。
不久以后,又连续来了风灾和虫灾。吕鸿宾说:台风拔去了古树,刮倒了旧屋,地里的玉米东倒西歪,有20%被刮断;暴雨淹没了五百多亩洼地。以后,玉米又生了钻心虫,棉花地里出现了蚜虫。尽管灾害接连着灾害,爱国社的人们始终坚强如一。他们说:我们既然参加了国际竞赛,就一定要做出个样子;要是做不好,不光给我们爱国社,而且还给全中国的农民丢脸。他们风来了挡风,雨来了挡雨,虫来了治虫。到秋后,超额完成了计划,每亩地的产量是四百零八点四八斤。
浙江镇海三山社,三面靠山,一面临海。十二级的强大台风和巨浪,冲毁了三道海塘,冲毁了一百五十多间民房。水稻被咸潮淹没了两千零九十亩。棉花几乎全都没收成。已收获的七万多斤稻子,连粮带屋一起被冲走,还压死了三十多头猪。在党支部和社长郑明元领导下,他们充分地利用了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开展了多种经营;结果,获得了比空前丰收的1955年还要好的收成。
郑明元说他们当时提出的救灾办法,是“先生产,后修屋,团结互助,克服暂时困难”。他们提出了“海水冲走我们的财产,我们要从海里夺回来”的口号。他们在咸水冲坏了的田里,进行排咸蓄淡;为水产大队新添了三只渔船;又组织高山大队上山培育甘薯;原来的棉花大队改种杂粮和砍柴;同时,帮助社员发展副业生产。结果,总收入比1955年增加了29.8%。每户平均比1955年增加收入九十元六角五分。
在合作化高潮以前,河北省安平县的南王庄村,有一个只有三户贫农办的合作社,毛泽东同志称他们为“五亿农民的方向”。这个社,现在发展成了拥有三百二十五户的高级社,耕地四千七百二十八亩。南王庄社社长王玉坤在会议上说,他们的村庄,原来是一片沙土。春天干燥,刮起风来天昏地暗,有时候白天也要点灯。庄稼产量很低。因为前几年造了防风林,就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去年他们也遇见了史无前例的洪水。一两个钟头以内,就淹没了大部分土地。他们修了六华里防洪堤,保住了村庄,保住了二百多亩庄稼。他们还排除了二千多亩地的积水。有七十三亩脱水后的玉米,每亩打了六百八十斤,比1955年增产267%。南王庄农业社,经过跟洪水搏斗的锻炼,越发巩固了。他们有把握地说:1957年的大丰收,是完全可能的。
努力吧,战胜了1956年各种灾害的英雄们,你们在1957年一定能连战连胜!


第3版()
专栏:

多采的粮食油料丰收图
——记全国农业展览会农作物一馆
邵礼昆
走进全国农业展览会农作物一馆大门,首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那座耸立在大厅中央的用稻穗、麦穗和别的作物穗茎镶制成的展品塔。这个馆的两旁,陈列着一捆捆的水稻、麦子,一尺多长手臂那样粗的玉米穗,一块就有十多斤重的大甘薯,比拳头还大得多的黄色和玫瑰红的马铃薯,种类繁多的小杂粮和油料作物……——多么鲜明、多么美妙的一幅巨大的丰收图!
水稻家族遍全国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五千年前,我国就种了稻子。我国农民有丰富的种植水稻的经验。水稻分布很广,全国除青海正在试种外,没有一个省不能种植。其中我国中部和南部各省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它的总面积的95%。水稻种类很多,有籼稻、粳稻、糯稻,还有陆稻、深水稻。品种更是丰富多样,全国约有一万多个。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南特号、胜利籼、银坊、老来青等五十多个优良的早稻和晚稻品种。此外,还可以看到从云南省和广西省送来的紫得发黑的“紫米”和一粒谷可以碾出三粒米的多胚稻。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的水稻有了很大的发展。图表显示,从1949年到1956年,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了一亿七百三十八万五千亩,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八十八点九斤。按种植总面积计算,1956年平均每亩产量已经达到四百七十二点三斤,总产量已经达到七百零九亿五千万斤。有人以为:丰收是风调雨顺的结果。展览会里介绍的许多典型会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云南宜良县是四面环山的小平坝,海拔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上,历年水源、肥料都不足。1956年,由于在合作化的条件下实行了“两保”“五改”“一防”,全县一万多亩单季稻获得亩产七百七十八斤的高额产量。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积极向自然作斗争增产了稻谷的经验,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个自治州境内很多丘陵、山地,海拔五百公尺左右,年平均温度为摄氏二至四度,无霜期不足一百五十天,自然条件显然是不好的。可是,当地农民因地选用不同品种,提早插秧和普遍密植,全州四十九万亩单季稻,亩产量达到了四百九十七斤。
展览会还展出了陆稻和深水稻的丰产典型。许多参观者对植株高达一丈多的深水稻颇感兴趣。深水稻耐水性强,可以在二尺至八尺的深水中栽植,能随水位提高而不断生长,最高可达一丈五尺。目前全国约有深水稻一百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云南、河北等地,一般亩产二百到五百斤;湖南安乡县安丰社两亩深水稻亩产千斤以上。利用湖沼泽地种植深水稻,是湖沼地区增产粮食的门路之一。
麦子不是“低产作物”
这个馆的第二部分,展出了各种麦类。这里大量的展品告诉人们:小麦和水稻一样,也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它的分布很广,从台湾到新疆,从黑龙江到雅鲁藏布江,除了海拔在三千八百公尺以上的高寒地带以外,各地都有。近几年,小麦生产也在迅速发展。馆中悬挂的图表告诉我们:在1956年小麦的播种面积、单位产量、总产量都提前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并且涌现出许多大面积的丰产典型。在“八百里秦川年年麦丰收”的大字标题下面,陈列着许多金黄色的麦捆和一瓶瓶肥硕的麦粒。从图表上可以看出,陕西省小麦产量增加速度是很快的,成绩是很巨大的。1956年全省共播种二千多万亩小麦;由于推广良种“碧玛一号”和各项先进丰产经验,在遭受了严重雨害情况下,仍然获得大面积丰收,平均亩产一百九十七斤;平均亩产在三百斤以上的有武功、长安、蓝田、渭南、三原、高陵、华县等七个县和西安、宝鸡两个市;其中并有二十六个农业社亩产千斤以上。小麦亩产一千多斤,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能想像的!参观者还怀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心情,观看了甘肃张掖县创造全国大面积小麦丰产新纪录的介绍。这个县由于采用武功“774”良种、改进灌溉管理方法、改撒播为条播、增施肥料和防治小麦黑穗病等等,1956年全县三十多万亩小麦亩产三百八十二斤。
展览会还介绍了有些地区稻麦两熟丰收的经验。江苏震泽县是稻麦两熟区。这个县1956年水稻产量每亩六百二十九斤,全县五万多亩小麦平均亩产二百斤以上,比1955年增加一倍左右。
在这许多材料面前,小麦谁还能再说是“低产作物”?
丰富多采的杂粮
籽粒饱满得像珍珠般的玉米和沉甸甸的谷子,硕大的甘薯和马铃薯,吸引着参观者走到了陈列杂粮的部分。许多参观者看到展览会能用实物对比的方法,介绍利用玉米品种间杂交和培育自交系间杂交显著增产的经验很满意。展品还介绍了:山西榆次县在十一个地方的试验结果证明,人工辅助授粉也是使玉米增产的有效方法。
展览会还展出了许多玉米丰产典型。山东黄县由于精细选种、分期施肥、早种间作和适时浇水,全县二十七万多亩玉米亩产五百斤。河南偃师劳模韩俊昌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特点,采用“三攻”施肥的方法,连续五年保持亩产千斤以上。在这里,我看到特地到首都来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的山西参观团的几个团员聚精会神地倾听讲解员的讲解,还把它记在本子上。
粟谷一向也被认为是“低产作物”,播种面积历年来都在缩小。但是,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山东滋阳县友谊农业社由于改进耕作和栽培方法,自1953年起,每年都亩产千斤以上。可见它的增产潜力也是不小的。
薯类是一种高产作物,近年来发展得很快,并且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高额丰产社。山东范县灯塔一社,在1956年,一百七十多亩春甘薯亩产八千一百五十七斤,七百七十多亩夏甘薯亩产四千三百多斤。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月光花和甘薯嫁接而获得每株的块根重达一百多斤的大甘薯,特别惹人喜爱,在它旁边围满了一层层参观的人们。
在杂粮部分还陈列着形状和色泽繁多而美丽的二十多种豆类小杂粮。其中有著名的安徽明光绿豆,河北大明绿豆、红小豆,四川、青海及张家口的大蚕豆等,都是我们的先人多年来留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它们含有营养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味道又好,是供给人们植物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又可根据不同品种的特点来制成花色众多,营养丰富的副食品。各种豆类既是人民生活中必需品,又是各种作物的良好前作(有根瘤可使土壤肥力增加),还可以利用田边隙地来种植,很有发展前途。
油料有无穷的泉源
这个馆的最后一部分是油料作物。在这里展览的,有大豆、花生等各种油料作物的丰产经验、优良品种标本,另外还有食用及工业用油三十种以上。像茴油、椿树籽油、蓼籽油、线麻籽油、苏籽油、苍耳籽油等等,都是最近几年才发现的,更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大豆为我国原产,已有四五千年的栽培历史。我国的大豆,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久已闻名于世界。大豆用途极广,它不仅是我国人民重要的主食品、副食品和食用油的原料,在许多工业部门中也占重要的位置。展览会陈列了乒乓球、油漆、油墨、人造汽油、香皂、玻璃梳子等,向人们指出:这些东西都含有大豆的成分;目前已知大豆的工业用途至少在二百种以上。
花生,从栽培历史来看,远不及大豆的悠久;但是,因为花生是最富于油份的作物,种子含油量达50%—60%,比大豆高一倍半到两倍,所以发展得很快,1956年播种面积已占油料作物总面积13.54%。花生适应土壤的能力强,在粘土以至砂土上,都可以栽培。这里展览了山东蓬莱县团结、自愿、前进三个社花生亩产三百七十斤以上(比全国平均产量高出一倍以上)的丰产经验。另外,还展出了油菜、芝麻、亚麻等丰产经验。芝麻,是人们最爱用来调味的香油的原料,全国平均每亩产量只有四十九斤;可是,展出的材料说明:它的单位产量也还是可以大大提高的,河南就有一个农业社创造了亩产芝麻三百多斤的新纪录。从这一部分展品可以看出:提高单位产量是油料作物增产的主要关键;另外,利用屋旁、坡地种植向日葵、蓖麻等作物,也是增加油料的途径之一。
农作物一馆有一幅大地图,上面标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的三类地区每亩粮田的产量指标。地图旁边的文字说明:在指标定为八百斤的地区,一年间达到和超过八百斤的县已经有七个;在指标定为四百斤和五百斤地区,一年间达到和超过四百斤五百斤的单位计有五县一市。这些材料充分地说明了,只要各地都能依靠农业社的集体力量,在改进技术上认真贯彻执行因地制宜的方针,积极学习先进丰产经验,积极兴修农田水利和实行别的增产措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所规定的光荣任务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