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广东省冬季生产工作出现新气象
冬修重点水利工程进入紧张阶段、一万多宗小型水利设施完工、积肥成绩良好、稻种准备充足
本报讯 最近二十多天以来,广东省先后派出了五千多名干部(包括副省长、厅长、中共地委书记、县委委员等)下乡,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的力量,广泛宣传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大大地鼓舞了群众生产的热情,农村的冬季生产普遍出现了新的气象。
前些时候,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冬季生产的劲头不如去年。不少群众仅仅看到办社和技术改革中的缺点,而看不到主要的成绩。特别是在开放自由市场,提倡发展副业生产以后,有些农民对农业生产不感兴趣,热衷于临时收入多的副业或商业活动。不少农村干部在前一段时期经过批判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强迫命令的作风以后,表现束脚束手,不敢发动群众搞生产。加上部分地区对互利政策执行得不好,整社、普选、征兵等中心工作同生产又结合得不好,使得冬季生产曾经一时停滞不前,农田基本建设迟迟未动工,许多冬种作物因缺肥而黄萎。
各地大批干部深入农村以后,和群众同食、同住、同劳动。有些干部脱鞋下田,帮助农民积肥挑粪,有的干部肩膀挑肿了,仍然坚持下去。基层干部领导生产的信心提高了。群众搞生产的劲头大了。过去有些社员日上三竿还不愿出工,现在天不亮就出去,天黑了还不愿收工。
目前,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生产高潮。全省冬修的重点水利工程,已经有80%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有一万多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完工或即将完工。突击积肥工作也获得良好成绩。曾经获得粮食千斤县的潮安、澄海、潮阳、揭阳、普宁等五县,大部分农业社的早造基肥已经准备好了。去年1月底全省休闲田翻土犁冬和挖毁稻根的面积只有一千二百多万亩,现在已经超过一千四百多万亩。大部分地区的冬种作物也已经中耕除草、追施了肥料,以前生长不好的甘薯、小麦经过加强田间管理以后,现在大多数可望增产。全省春耕所需要的稻种也基本上准备充足。 (李少球)


第3版()
专栏:

以增产粮食为中心发展多种经营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谈山区生产的方针
本报讯 “山区生产仍然应该以增产粮食为中心,来发展多种经营,为国家储备和运送粮食。”这话是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同志在最近召开的四川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讲的。
四川省各地在1956年纠正了不注重发展多种经营以后,有些山区的农业社片面地强调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经济林木、土特产和其他副业,但对于粮食生产,有人主张“够吃就行了”。这样发展下去,势必要影响山区的粮食增产。
为什么山区要以粮食增产为中心呢?廖志高同志说:“第一,山区经济绝大部分还是粮食和与粮食不能分离的畜牧业;第二,不少山区每人平均收入的粮食就有八百斤左右,如果只提够吃,那就会使山区农民放松粮食增产,去搞停耕还林,去搞多种经营,使粮食减少,这对国家、对人民生活都不利。”这是一个涉及到四川山区生产方针的问题。
出席会议的代表们完全赞同这个意见。在这个问题上犯有偏差的农业社,都决定回去纠正过来。安县有个山区农业社的代表,在会议期间就写信回去。这个社总共有五百二十七亩田,原来准备拨出二百七十亩停耕还林、种核桃树,连树苗都培育好了。这位代表写信回去,建议社里把核桃树改栽在荒坡上。
山区代表们研究了山区增产粮食的办法后,认为四川山区增产粮食的潜力是很大的。一般说来,山区土地不缺,肥料不缺,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这样好的自然条件,黄河以北的一些地区都是赶不上的。有些山区,一年能够收两熟、三熟,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3版()
专栏:

乐满棉田(年画) 李慕白、余雪尘


第3版()
专栏:

保证安全渡过凌汛
黄河下游展开打冰沟撒土工作
新华社讯 黄河下游从河口利津到开封附近黑岗口,除少数河段外已经全部封冻。下游的防凌准备工作已开始进入紧张阶段。
今年,黄河下游封冻较往年为早,而且冰厚。一般河段冰厚达六公分到三十公分,最厚的达到五十公分,还有不少地方河内封冻达五层。
为了保证安渡凌汛,黄河下游地区特别是山东省有关部门已经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据了解,齐河、济南以下各地正普遍进行打冰沟撒土工作,经过训练的二十八个爆破队也已分赴指定地点。
若干炮兵部队已于18日携带武器、弹药开往险要地段,协助防凌。必要时,空军方面也要协助。


第3版()
专栏:

总结工作成绩·确定工作方针
西藏召开第一次农林畜牧会议
据新华社拉萨30日电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1月22日到28日召开第一次全区性的农林畜牧工作会议。
会议汇集的情况表明:西藏地区农林畜牧工作几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成绩。自1952年起,拉萨、日喀则和昌都农业试验场共引进和试种了八十四种农作物、蔬菜,包括近五百个品种,大部生长良好。高原上过去没有种植过的黍、稷、玉米、豆类、麻和多种蔬菜,也都能在露天地里生长。几年来全区共发放无息农牧贷折合粮食有三百五十多万斤,昌都地区发放无偿铁质农具四万六千多件。机关、部队的生产已经可以保证蔬菜自给和可以解决部分粮食的供应。到目前为止,西藏各重要城镇和牧区,已经建立起二十个兽疫防治等机构。去年建立的三个林业管理站,开始对西藏地区丰富的林产进行合理的采伐和管理。
会议在研究今年工作计划时指出:加强调查研究,吸取和总结群众性经验,做好试验示范工作,积极指导和扶助群众生产,是发展西藏地区农林畜牧工作的重要方针。会议强调没有藏族干部是不可能发展西藏的农林畜牧事业的,因而决定除了在拉萨继续开办训练班以外,还要抽调学员送到内地专业学校培养。


第3版()
专栏:农村新事

农村新事
一位老大娘从一口猪起家
只要提起养猪的老大娘李二女,山西省岢岚县曙光农业社的人都会说她是一个喂猪的能手。
老大娘是从一口猪起家的。1949年冬季,她用四斗小米买了一口小母猪,每天像抚养小孩一样的饲养。小母猪长大了,第二年就生下了二十八只肥胖的小猪娃。从此,老大娘家里养的猪一年比一年增多了。每年除了出卖两窝至四窝小猪外,家里还养着好几头大猪。
老大娘家里,在解放前经常是无柴少米的。几年来,因为她大量养猪改变了这种贫困的状况。几年来光是卖给西豹峪、阎家坪等村的仔猪就有两百多只,收入九百多元。今年养猪的收入达三百五十多元。现在,老大娘家里盖了新房子,添置了许多新的家具和衣服。她经常对人说:“听政府的话一点也没错。我要不是凭着多养猪,怎能盖新房子、添置这些东西!”她还说:今后每年要保持养一头公猪、两头肉猪、两头母猪;每年卖给国家两头肉猪。这样,她每年至少可以收入四百五十多元。所以村里人都说:“李二女真是一个喂猪模范!”
·檀万元、任子明·
阳希贤三年贡献大 创造十六种新农具
湖南省沅江县南竹山乡先锋农业社社员阳希贤,从1954年以来,创造和改装了十六种新式农具。这些新农具经过有关部门技术鉴定后,大部分都在全省内进行推广。
阳希贤是一个中级师范学校快要毕业的学生,1952年底因病回家后,就在家里安心农业生产。几年来,他用自己所学得的知识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他制造的积肥工具“畜力刨草器”,比人工刨草的效力提高十五倍;施肥工具“点肥器”,比用手点灰快三倍;又如在旱灾严重的时候,他又制造了一种计工准确的水车转速计,当时为农业社解决了统一车水工分的迫切问题。
1955年,阳希贤被评为湖南省特等农具改良模范,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6年由于他又创造与改进了七种农具,又被评为沅江县特等农具改良模范,再一次光荣地出席了湖南省1957年1月召开的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年青的阳希贤得到了很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他从不骄傲自满,相反地变得更加虚心和刻苦了。他在1955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去年3月他制定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五年规划,准备争做取一个红色专家。 ·夏胜千·


第3版()
专栏:

人财两旺迎新春
朱显忠
春节前夕,黑龙江省讷河县讷谟尔河南岸,获得农业高级合作化以后第一个丰收年的农民们,都在欢欢乐乐地准备过春节。移民董成有比谁都快乐。全家七口人,都穿上了新衣服。屋里糊得洁白如新。新宰一口大肥猪,除把一时吃不了的肉用冰冻起来以外,挑出肥的准备包饺子,瘦的准备作菜。他自从社里打下稻子以来,平常都能吃一半大米饭,最近又磨了一些好大米,准备过节吃。他当着屯里人说:“我这回算落到福地了,来北大荒头一年就闹的人财两旺!”
董成有所说的“人财两旺”,原来是这样的:去年4月,他从山东省来到北大荒,在讷河县鲁民乡有利农业社落了户。来后不久,他老伴一胎生了一男一女。这本来是他到北大荒以后的第一件喜事,但是他却把它当成了忧愁。原因是他已经五十二岁了,不能干硬活。以前生的三个孩子都不大,只有大女儿还能帮助一把子。老伴又被孩子缠的脱不开身。他家生活本来就很困难,现在添了人口,负担更加沉重了。于是,他和老伴合计好,准备把新生的两个小孩送给别人。社员们知道了,便去安慰他们,劝他们不要把小孩送给人,并且表示大家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社员们一活动,就给他们送去一百多个鸡蛋,还有一些大米和现款,给董成有的老伴坐月子吃用,同时帮助解决了小孩的吃奶问题。董成有感动地说:“你们对我这样热心,这都是毛主席领导的好。我一定要好好干,在北大荒安家立业!”
过去,这里连年遭受水灾。去年建立高级社以后,把河水利用起来,一部分旱地改成了水田。社里根据董成有身体弱、不懂当地生产技术的情况,给他分配做轻便活。他很努力干,并且让大女儿董四香也参加生产。办高级社头一年,全社水田、旱地都丰收,平均每公顷打粮食五千五百斤,超过当地历史上任何一年,每个劳动日的报酬达四元多。董成有爷女俩共挣两千六百多工分,收入一千一百多元,比1955年在山东省的时候增加收入五倍多。他家除留下足够的口粮、缝制新衣等外,还买了一间新房。
现在董成有的双生小孩长得很好,他给男孩起名叫“保国”,给女孩起名叫“讷孩”。他解释说:“我所以能够闹上人财两旺,主要是有了好国家。以后我要教育我的儿子,长大了去保卫祖国。我来北大荒,正好住在讷谟尔河沿上,这是发财致富的好地方。我要教育我的女儿,长大了热爱这个地方。我们要永远在这里生活下去,建设祖国的边疆!”


第3版()
专栏:

春节前的一个集镇
新华社记者 周哲生
最近,我搭轮船到苏州市外二十多里的吴县商业中心的黄埭镇去访问。在丰收年成的春节前夕,这个农村初级市场显得更加繁荣了。镇上的棉布商店里挤满着买布的农民。六步乡红星十四社女社员施阿巧,带着媳妇来到了公私合营震德第二门市部,一次就买了六丈多花贡呢、白细布、青色花旗布和一床七斤多重的棉花胎。王林乡十一社社员蔡巧金也剪了五尺七寸花布,她说她要把孙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过春节。同行的女社员问她还要买什么年货?她说:“糖、笋干和鲜鱼等年货都办齐了。”门市部主任沈士明对我说,一年前,这个门市部的前身是私营慎昌棉布店。那时生意十分清淡,每年过了腊月24日就把货盘存起来,店员回家过春节。合营后,一切都变了,今天已是腊月25日,还忙得很,一月下旬以来每天要卖五六百元,恐怕到年三十夜也闲不下来。
供销合作社的百货、针棉织品也很齐全,农民一般都可以买到自己喜爱的日用工业品。永昌乡向前十六社的社员戚文标走进针棉织品门市部,要营业员拿件女式卫生衫。营业员一面包扎卫生衫,一面向戚文标问起他家去年收入情况。从谈话中,我知道这个早几年经常靠借贷过活、把春节当“难关”的农民,去年全家三个整劳动力在农业社做了七百多个劳动日,分到近一千元,添置了棉衣、棉被,早两天已经买了糖、笋干、细粉和鲜鱼,还打算蒸几斗米的年糕过春节。在百货合作商店也同样拥挤着来自附近农村的顾客。农民在百货合作商店里买到了在市场上中断多年的金鸡牌绒线、双钱牌短靴和罗缎驼耳山西童帽等二十多种商品。
肉铺子的职工袖子卷得高高的,忙个不停。这天全镇七家肉店共宰了一百多口猪,因为政府规定春节期间每个人凭购油证就可以买到一斤猪肉,买肉用不着排队了。我遇到镇上国营食品公司采购供应站的会计沈希庚,他说经过工农联盟的宣传教育后,农民出售生猪增加了。一月的二十五天中已经收购生猪四百多头,比去年十二月一个月增加两倍多。市场上的土产品、蔬菜、鲜鱼等上市量也日渐增多。家庭主妇们到晚上还能买到活鱼。


第3版()
专栏:农村调查

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的今昔 李景汉
(续昨)
实际生活程度的今昔对比
为了力求清楚、醒目而又能够做到较为细致准确地比较起见,让我以一个常见的普通户、不大不小的五口之家作为今昔生活对照的测量单位。这就是把调查过的大小家庭里面有关生活用途的量值都合成这一单位的量值(类似折合家中一切性别、年龄不同的人口等于多少“等成年男子”的方法)。这个五口之家包括一对壮年夫妇和他们的六至十二岁之间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及一位五十岁以上的老年父亲或母亲。为了在货币上能够比较起见,本文中除特别提明系过去使用的银元外,都是以现用人民币为单位。“昔日”大致系指做过京郊生活调查较多的前三十年的时期。按购买力来说,当年的银币一元约等于1956年的人民币二元六角二分,或1956年的人民币一元等于1926年的银币三角八分。本文所用货币数字都折合过了,所用度量衡也都折合为现用单位计算。
(1)食品
米面 这些乡村家庭的日常消费中,以食品占主要部分,而食品中以米面为主要部分。昔日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全年约用米面一千八百斤,每月约用一百五十斤。其中粗粮约占95%以上,包括玉米面、小米、小米面、荞麦面、高粱和豆类。所吃细粮,包括白米和白面,仅约占5%以下。挂甲屯是产米之村,而种稻的农民反倒吃不到大米,在一年内仅吃到十几次白米饭而已。许多家庭在冷季多吃些白薯,一年用到一千多斤。几乎天天的饭食总离不开窝窝头、小米粥,或在里面加上些菜帮子、老倭瓜野菜等类的东西。不少的极贫户连这样很低的生活程度也达不到。今日的五口之家,在全年所用近二千斤的米面中,细粮约占60%,粗粮约占40%。细粮中白米占60%强,白面40%弱。
菜蔬 在这些家庭的食品中次要者为菜蔬。昔日的五口之家最常吃的是腌萝卜、水咯哒、咯哒缨(即芥菜)、辣椒等几种咸菜,年用一百多斤,每口约合二十多斤,每人每日仅合一两。连北京人最常吃的白菜,在这些家庭内一年也只约用二百多斤,每人仅吃四十多斤。此外,葱、蒜、豆芽、菠菜、萝卜、韭菜、豆腐等合在一起,也不过一百多斤,每人每日仅吃到一两左右。全家全年所用菜蔬的总重量约计四百多斤,每人每日仅合三、四两,每餐一、二两。马连洼本是一个产菜很多的大村,但是亲自种菜的一般劳动者却吃不到够用的菜。今日的五口之家,一年所用菜蔬总量约达一千五百斤之多,约等于昔日同样大小之家用菜量的三、四倍。白菜的比重占第一位。此外常吃的鲜菜有黄瓜、茄子、西红柿、萝卜、菠菜等二十余种之多。每种数量所占的比重,按照各家人口不同的爱好、选择就很有出入,不像昔日彼此差不多的那样单调了。很多家里常吃自腌的几种咸菜,一家一年约用二百斤。在今日出菜区的普通人家,比在昔日能吃到更多的青菜了。
调和 昔日的五口之家所用的调和费中,食油居首位,竟占调和总费用的十分之六;盐次之,约占十分之三;酱、醋、姜、花椒等物合占十分之一。全家一年用盐约三十余斤。食油中以香油为最多,外有猪油、羊油、酱油、虾油等类,合计一年约十余斤。每人每天仅合一钱重的油,且有些家一天连几滴也吃不到。在今日,同样大小的一家,全年除用定量的十五斤香油和花生油外,还用二、三十斤猪油、羊油、酱油、芝麻酱等。一家全年用盐竟达七十多斤,除平常吃外,多用作酱和腌菜。用酱约五十斤,醋约二十斤,且有远超过此数者。昔日极少买的一些“奢侈品”,在今日也渐渐购用起来了,例如一年内肯吃糖几斤。至于花椒、大料等作料是想买就买的。从前只要把粗食填满肚皮就觉着混的不错,而现在不但吃的米面比从前大为顺口,连吃的菜也越来越有香味儿了。
肉类 昔日一般的农民是那样穷苦,只要遇机会吃上一顿肉,就称为“过年”,也就是一次很大的满足。从我过去挨户反复的询问里,很清楚的熟悉:绝大多数的人家,除春节、中秋和端午三节外,几乎一年到头吃不着肉,甚至有的仅在除夕吃到肉,可是,当时几乎每家都养猪。今天的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内吃到二、三十斤猪肉是无足怪的,而且也许还能吃上几斤牛羊肉、几斤鱼虾或几只鸡鸭呢。曾问过一个内当家的:1956年是否比前年吃的肉更多一些。回答是:“要不是这么难买到肉的话,当然要多”。
不仅是肉类,连家里鸡下的蛋一年内也舍得自己用几十个了,尤其是给小孩吃。关于今昔所用其他食品的对比,如水果、闲食,甚至牛羊奶等方面也都显然不同。今昔所用食物里面所含滋养料的量质对比更值得提及,但篇幅有限,只得割爱。
(2)衣服
昔日的一个普通五口之家,如果一年添购三十尺粗布,平均每口仅合六尺,虽然远不够一切人口的需要,说不定也算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一般的人家,除部分鞋袜在家做外,就在京城内外卖破烂儿的摊子上买旧衣裳、旧鞋帽,将就着用于最需要的季节。往往人们刚脱下单裤就穿上空心棉裤,一直穿到次年的暖季才又换上单裤。这类人家每年争取得到施舍的棉衣。今日的一个五口之家,一年中可购用近一百五十尺的普通布,其中以青色者为最多,白、蓝色次之,再次为印花、格、条等较漂亮些的品类。此外,有的人家按照自己需要和爱好的不同,还加购些斜纹、哔叽等类较好的布。今日无须寻买破烂儿穿了,而是恰恰相反,能够选购称自己心愿的织袜、汗衫、衬衣、卫生衣、裙子、帽子、制服等现成的衣着了。挂甲屯村中90%以上的人家里有人穿上了皮鞋、球鞋等物,且几乎每个青年都有制服,女青年穿着四眼鞋。在今昔所穿衣服的量、质上,同食品一样,也大不相同。
(3)房屋和家具
昔日在居住和家具方面,在挂甲屯村由于当时袁世凯家的旧花园和苑宅两处有二百多间的屋子出租,一个普通家庭,多是租住两间屋子,里面仅有一些破旧的用具。炕上的被褥多半具有一二十年的资历,且发挥其一视同仁的温暖。古老壶碗上一串串的锯齿,很能表示出传统的节约美德。这当然比这一带乡村里“家徒壁立”、“贫无立锥”,甚至无家可归的人们还好一些。今日的五口之家,多是住着自己的三间屋子,在院里种些花草和自留地上种些青菜。门口挂着竹帘。使我若有所失的,是“门神爷”不见了。窗上糊着冷布,也安着亮晶晶的玻璃。新炕席上又铺着新凉席。墙上贴着新生活的画,但我不能向昔日所见的“灶王爷”、“财神爷”道一声“久违”了。屋内地面上立着新式的火炉;橱柜里放着些新磁碗、盘碟等物;几案上摆着茶壶、茶碗、茶叶罐、磁脸盆、漱口盂、胰子盒、牙膏、雪花膏、润面油、暖水瓶、酒壶、墨水瓶、纸、笔;绳子上悬着几条干净毛巾,墙角立着雨伞。也有时看见手电筒、自行车或其他昔日比较稀罕的东西。在此,我不能不提一提当我这次到村内的第一个白天里,首先碰巧来到的一个原属贫农的程家。一进街门,就看见对面盛开的花草和清洁的院子。随后主妇把我让到室内,坐在八仙桌旁。当她去预备茶水,我向室内扫了几眼的时候,我不禁感觉异常(系昔日印象的“常”)而起敬。我看到哪一个角落,就觉哪一个角落好。炕角一层层的被褥叠的那么好,各种的家具安置的那么好。总之,屋内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我的这一超乎寻常的感觉也是无足怪的,因为在我一生中我从未碰到过也没想到过能够在这一带村庄里见到像这样一个贫农家庭的面貌。不管别人怎样想法,仅以我个人而论,这种朴素的美好,真使我叹观止矣,也使我理解到这不只是表面形式的变化,而也是根本的实质的变化。当主人谈到她家如何从一个贫农变到今天这样美好境况的当儿,正赶上她的孩子下学回家,一进屋门就把他的整洁上衣脱下叠好,换一件较旧的。母亲笑着说:“现在的孩子真懂事,我没告诉过他这样做。要不是解放,哪能五个孩子、连女孩都上了学!”这一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从一开始就给我打开了认识今日农村新面貌的门,使从昔日留下的种种旧印象都很快的一一让位而告别了。
(4)燃料
昔日的五口之家,多烧秸秆和野外拾的柴草。在冬季得添购几斤煤球做饭,带暖屋子。在昼长的月份尽量少点小煤油灯,仅在夜长的冬季每日才点一会儿,也把灯火捻得小小的,每月用油一二斤。全年约用火柴一百多盒,当时仍有使用火链打火的省钱方法。今日的五口之家,全家除用秸秆、柴草几千斤外,约用煤球、煤块三千斤,不致在冬季像从前冻手冻脚的了。关于照明,挂甲屯的一部分住户已用电灯。用煤油灯的人家全年需油约十五斤。由于上学和识字的人数越来越多,因之用油量也随之增加了。每年所费火柴达四五百盒之多,其中大部分是用在家内两三口人的烟袋锅上,普通每日每人常抽二十多袋。
(5)医药卫生
昔日一般人家多半请不起医生,拿不出药费,也讲不起卫生,因之对这方面的消费是微不足道的。有一年到头连胰子也不用的家庭。脏衣裳多在河边石头上砸洗。今日由于经济能力和知识的大为提高,对医药卫生都随之大为注意了。不少的普通人家,全年医药费竟达二三十元之多,还有不少超过此数者。一个老汉笑着对我说:“今儿的人可娇气喽!有点儿小病也去看大夫。医疗站又有中医又有西医,可方便啦,他们在好人身上还找病呢!对孕妇事儿更多啦,家家生的孩子都是好好儿的。反正毛主席有办法儿,饿不着一个人”。和讲求卫生有关的胰子与碱,许多人家一年内购用三、四十块。大部分青年都有了刷牙习惯。公共卫生也显然比昔日好得多了。
(6)烟酒茶
昔日的平常人家,除偶尔招待亲友外,喝茶的次数极少,全年不过用上一斤茶叶末儿。家内多半有一两个人抽烟叶,一年约用十斤。极少数的人家内有喝点儿酒的人,一年用三、四斤。今日的普通人家都喝得起茶了,一年约用三、四斤。家内有两三个人吸烟是常见的,一年用烟叶约二十斤,也有吸五十多盒纸烟的。平日饮酒的家庭仍占少数。
(7)文化教育
昔日除地主富农等富裕人家外,普通家里的儿童是上不起学的。今日家家的学龄儿童都能入学,大人也都有识字的机会。几乎户户是耕读之家了。全年为文化教育支出的费用约二十多元。挂甲屯已经有购置收音机的家庭了。东方社的图书室有书六千多册。昔日劳动人民的业余生活是很单调的,由于为生计所迫,顾不到娱乐,更谈不到出钱的消遣。今日他们看电影、听戏、参加各种文娱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也有了买票的能力,且所享受的娱乐都是对身心有益的,不再发生从前那种被引诱去赌博、把工资输光的不幸事件。各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有了自己的俱乐部。
(8)亲友应酬及其它
从前对于亲友、邻舍的种种应酬,在一普通之家是日常生活中一项不易免的负担,一年得花一两元银币。今日的一般人家对人情往来上比昔日的经济能力大为提高,全年约用人民币一二十元。
从前一个普通户为灶王和财神烧的香、为祖先烧的纸、为病人许的愿等花销,一年约用银币半元。今日极少的人家尚有这类费用。一般的人家都由信仰鬼神而转变到信仰自己的劳动力了。
(9)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这些家庭里面,由于家庭成员间的经济关系和物质生活的面貌大有改变,精神生活亦随之面貌一新。使我特别理会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因之大为改观。今日在这些村庄里,正在日益增加着一种新型家庭。从前在这些住户里,尤其是在有婆媳、妯娌、姑嫂等关系的人家里,闹人口不和的占大多数。家庭生活和生产都受了很不利的影响。在今日,和睦的、和美的家庭占多数了。昔日的“恶使三年,善使一辈子”、“小姑不贤,抓把盐”、“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三从四德”、“一个女儿两个贼,两个女儿三个贼”等流行在这些村庄里的老话,在今天都失效了。理由很简单,家里的人口,不分男女都能参加生产,挣工分,有经济能力了,因之每一家庭成员就可能得到他或她应得的地位、尊重和温暖。这种向前发展着的和谐家庭,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家庭生活的改善是重要的有利条件。
(10)家庭生活费用总数的对比和分析
具体的事实证明了:今日这些家庭生活的各方面都比昔日大大改善了。究竟今日实际享受的生活费用总数比昔日提高了多少呢?以昔日占总户数最多的贫农户而论,今日这类家庭的全年生活费总数比昔日增加了五分之二左右,其中有的高到一倍以上(在对比时把货币膨胀因素的影响除开了)。许多原来的贫雇农,在土地改革以后变成新中农,现在享受着自己觉得很满意的生活。对于今昔的对照,一位刘老太太说了这样几句话:“还提从前干什么呀,反正就是苦罢!那会儿是地狱,这会儿是天堂!”在她的辞汇中,还能找出什么比这个更能鲜明的表达出她的满足心情呢?这次访问理会到,原来中农的生活费的增加不如贫雇农增加的多。富农生活费的增加更比较少些。今日肯劳动的地主成份家庭的生活水平并不比昔日降低。各种成份的家庭生活程度日益接近,尤其是贫、雇和中农的界限越来越不易分了。但在原来的富农中,有的由于底子好些,且家中又有充足的劳动力,现在的生活享受可能比较高些。自土地分红取消以后,在原来比较富裕的人家中,有的家庭收入减少了一些,如果家里的劳动力又比较差些的话,则生活水平就比一般要低一点儿;劳动力虽比较弱但人口比较少的家庭,还可以维持不错的生活。很清楚的情况是,劳动力成为今天家庭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了。从这几个乡村的整体来看,这些居民的生活水平大致是一齐的上升的,共同向着不止于小康,而是日益富裕的前程迈进。 (未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