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组织和国际科学合作
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主席 竺可桢
国际地球物理年将于今年7月1日开始,为期十八个月。它不但是发展地球物理学上的一个巨大运动,也将为国际科学合作开辟出一个新的途径。以规模的宏大而言,它虽远不及原子能和平利用,但它牵涉范围之广、地域之大,在国际科学合作事业中过去实罕有其匹。到去年年底止,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国家已有五十五个。在亚洲的国家中,已有中国、苏联、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锡兰、伊朗、以色列、菲律宾等国家参加。
这次地球物理年的举办,是在1951年经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协会的提议,得到国际科学协会理事会的赞同而发起的。国际科学组织参加这次地球物理年的,除以上两个团体以外,还有天文学协会、理论与应用物理学协会、地理学协会、生物学协会、世界气象组织、无线电科学协会和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等共九个团体,每个团体都选派了代表若干人,组成二十四个人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专门委员会,负责主持一切组织工作,如准备地球物理年观测项目,决定观测的标准,出版观测的结果等等。会长为英国前牛津大学卡普曼教授,秘书长为比利时尼古莱教授。除国际性的专门委员会而外,参加各国都设有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国家委员会,负责决定这个国家参加的项目和台站。观测项目计有气象学、地磁学、极光和气辉、游离层、太阳活动、宇宙线、经度和纬度的测定、冰川学和气候学、海洋学、火箭和人造卫星、地震学、重力测定、大气中放射物性质以及两极地区的探勘等十四个项目。
各类科学的发展,总要靠国际的合作,地球物理学在这方面的需要尤为殷切,无论气象学、地磁学、地震学、海洋学、冰川学统需有一个全球的台站网以取得足够可靠的数据。一个地段若为空白,全盘的整体理论就难成立。世界上水、旱、风、霜的灾害,每年都有,要预防这种灾害,必须有足够的高空和地面的气象资料,才能作出正确的预告。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建立全球的高空气象观测站网,使我们能够知道全球大气环流的概况,而掌握天气流行的规律。同样,要了解世界上洋流的循环,必须探索北冰洋和南极附近洋流的奥秘。二十世纪以来,北温带和北寒带的气候趋向温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带在个别地区向北移动到四十公里之多。北冰洋中司比次保根岛附近航行季节,二十世纪初为三个月,到1940年延长到七个月。空中的候鸟、海洋中的鱼群,其活动地带在北寒带中近三十年来都向北移。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阿尔卑斯山、冰洲,以及北美洲的冰川普遍缩小,雪线向上移动。格林兰岛上的冰川近二十年来向上减缩的速度为每年十公尺。我国新疆天山上的雪线,据新疆农业厅根据老年人估计,近四、五十年来上升了约二百尺。北寒带与北温带中雪线的上升引起气候学家和冰川学家的注意;但在热带的高山上和南冰洲上的冰川是否同样退缩,目前尚乏实测材料,希望在国际地球物理年能建立充分的台站以取得所需要的数据。
为了争取获得北冰洋地区的气候、地磁和极光等材料,各国科学家曾两次组织了国际极年观测,第一次极年举行于1882年到1883年,五十年后举行了第二次极年;举行第一次国际极年时,在北冰洋设立了二十七个气象和地磁站,到第二次国际极年,就设有九十四个站。第二次极年后,从1937年到1955年,苏联科学家先后组织了四个北极漂流站,每个站观测时间从九个月到一年多。从这种坚苦卓绝的探测队所得到的材料,我们对于北冰洋地区的天气变迁、辐射平衡、冰块漂流和风的关系,海底地形、海洋中生物和北极区地磁现象等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南冰洲的情况则迄今仍然茫无所知。所以,南极地区的探测,遂成为第三次国际极年,也就是国际地球物理年,各国以和平竞赛方式来观测的对象。
南冰洲称为世界上第五个大洲。它的面积是一千四百一十万方公里,次于南美洲而大于欧洲和澳洲。它的特点是为冰雪所复盖;既然是终年冰天雪地,所以也无人居住。第二个特点是大陆的平均高度约计为二千公尺,比亚洲平均尚高一千公尺。在十八世纪末英国柯克、十九世纪初俄国倍令耗善曾先后环绕了南冰洲的沿岸而航行。到1911年,挪威阿孟特升和英国斯各特虽先后到达了南极,但直到现在还不知道复盖在南冰洲上的冰雪究竟有多厚,更无从知道其它。所以,南冰洲便成为国际地球物理年探测的重要目标。
组织考察队到南冰洲的国家,已有苏联、美、英、法、比、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阿根廷、智利和日本等十一国。由这些国家即将建立的三十六个至四十个站,成为地球物理探测网。其中以美国和苏联的考察队规模最为宏大。苏联有两只万吨以上的破冰轮“鄂毕”和“连那”号在南冰洲和苏联间轮流行驶。他们于一年前就开始建立台站,并已经建立了茂内站和少年先锋队站。据他们的初步探测,已知道在地质第四纪时代南冰洲的冰川比目前还广泛,沿海岸伸入海中比现在远达三十二公里;在南维多利亚等地,冰的厚度比现在要高出六百公尺。美国南冰洲设站计划最为广泛,他们已决定在南极的地点设站,并组织南冰洲天气观测中心。他们准备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以无线电搜集各方天气报告制成地面和高空天气图,并预报未来天气。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在南冰洲设站各国将广泛应用飞机作为探测工具,并已决定由各国合作绘制地图。
但国际地球物理年观测范围不仅限于地面的海、陆和低空,也将包括了高空和地球内部。从地面起到八公里(两极地方)或十六公里(赤道地方)处的大气层称为对流层,对流层以上到八十公里处称平流层,更上为游离层。游离层E的高度约为一百二十公里,游离层F的高度约为二百公里。人类和动植物的活动以及风云雨雪等现象一般只限于对流层中,所以对平流层和游离层普通人们并不加以注意。在高空因大气稀薄几与真空相似,在三十公里高度时大气气压只相当于地面上百分之一;到二百一十公里高度则只相当于地面上一千亿分之一而已。稀薄空气对于太阳所发出的辐射的反应和低空完全不相同。太阳除发射短波的辐射以外,也发射无线电波。而此项无线电波的强弱是有周期性的,每逢日中黑子众多时或日球面上的日辉特别强盛时,则太阳所发射的无线电波也特别强,强度最多可增到一千倍。此时地球上无线电收音器就要发生干扰,并在地磁仪上发生磁暴,航空和航海的指南针也发生波动。在国际地球物理年,全球将有一百以上的地磁台和游离层观测站来测定磁暴和游离层的变动,并将由特约的天文台观测太阳色球层以预告磁暴的到来。国际地球物理年正值太阳黑子众多的年头,此时为极光最盛最多的时期。普通极光只在高纬度地区才能看到,到太阳黑子大年时,则在纬度三、四十度,晚间偶然也可看到。极光的高度从一百公里到二三百公里不等,由太阳所发射的质子击撞稀薄的空气而形成。晚间肉眼也可看到其光闪烁隐约,日中则其存在只能由无线电回声来测定。
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地球自转的速度,经纬度的精测,地球内部的结构,表面的形态以及地球的重力都将由各国所指定的天文台作详密的测定。其中地球自转的速度将用马加佛次方法由各台站摄月亮的照片互相比较而得出结果。用此方法也可精密地定出地面上一定地点的经度和纬度。因为大洋中缺乏三角站网,所以在最精密的地图上岛屿的位置经常可以差误到一、二公里。如有二十个天文台同时用马加佛次方法摄制月影,则各大陆以及岛屿间距离的差误可以缩小到三十公尺。若把现在的经度和纬度的精密测定和过去与将来位置的比较,还可以解决若干地球物理学上的疑问,如两极的定向移动以及韦格纳大陆漂流学说的是否正确等。这些问题也可借此而得到解决。
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另一项目,即火箭和人造卫星,也是在国际科学研究中各国和平竞赛的重要对象。参加火箭试验工作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和苏联等六国。火箭可随带仪器测量高空中的太阳辐射、大气压力、温度、风速、游离层的密度、日辉、小流星和宇宙线等。火箭可从地面或飞机上射出。在苏联有一次射出火箭曾达到四百五十公里的高度。火箭虽可测知高空中当时的现象,但因其留在空中时间短促,不能有连续的记录。美国从1945年以来已经做了二百数十次的火箭试验,但所带仪器在空中的时间总共只十小时,要比较精确地解决一些问题,必须有较长期的测验。所以,这次国际地球物理年才有制造人造卫星或人造月亮的惊人创举。
我国在两千年以前西汉的刘安所著“淮南子”一书中已有嫦娥奔月之说。东汉时代希腊哲学家鲁兴“真实的历史”一书中,曾叙述欧特赛所乘的船如何被风浪吹到月球。宇宙旅行在古代只是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幻想,到现代才看到有实现的可能。人造卫星的成功,决非一朝一夕之事,经过许多国家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创造,才有今天的成就;而在这个发现中,我们中国人却占有其光辉的一页。在公元十一世纪初,北宋的唐福和石普制造了火箭,宋真宗把他们召到便殿和宰辅一同观其试验。以火药燃烧为原动力,可推动火箭把它飞抛到空中。这是走向人造月亮的第一步。这一发明,不久便传到欧洲。九百年以后,到十九世纪末叶,俄国的一位中学数学教师乔奥尔柯斯基研究了星际旅行的种种问题,并指出流质燃烧的优点。他于1903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探讨关于喷射推进机关。乔奥尔柯斯基于1935年去世,苏联科学院在1954年曾为纪念他建立一个星际旅行的金质奖章。1923年罗马尼亚数学家奥薄斯在德国孟兴地方出版了“利用火箭到星际空间去”的小书,他并预告星际旅行在数十年内可成为事实。德国从希特勒上台后,蓄意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6年在潘尼孟特地方建立火箭基地制造火箭,作为杀人工具之用。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后,这个火箭基地用了四亿马克大加扩充,雇用科学工作人员达四千人之多。有名的V2火箭于1942年10月制造成功。这V2火箭共重十二吨,能载一吨重的炸弹,可上升到一百九十公里的高空。降落时的速度每小时三千二百公里,每个价值一万六千英镑。但V2火箭虽被利用来杀害伦敦的市民,但并没有拯救希特勒免于复灭。德国投降后剩下一百多个V2火箭和许多科学技术人员,连V2的设计人芳白朗在内统被遣至美国。芳白朗后被派为美国定向导弹的技术指导,他曾为文发表制造七千吨重的人造卫星计划,估计需十年的时间和四十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制成后要把它作为高悬空中的一个军事基地。从人造卫星发展的过程看来,这是长期的人类创造性活动积累所得的成果。希特勒的殷鉴不远,人造卫星不应作为一国耀武扬威的武器,而应成为全世界人类开辟知识和生活的一个工具。我们希望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国际合作将是这方面的一个开端。
1955年7月29日,美国有关方面发表消息说:美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决定将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中举行人造卫星这一项目。到去年9月,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国际地球物理年第四次专门委员会时,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巴尔金院士正式宣布苏联也将参加。苏联和美国并已商定用同样方法来观测。观测项目与火箭所观测者大致相同,为空气密度和温度,地球形状,流星,紫外光和宇宙线等。所测得结果,由无线电传达地面。据美国国家委员会主任卡柏兰的公开报告,在地球物理年美国将施放六枚到十枚的人造卫星。第一枚人造卫星是球形的,它的直径预计为七十五厘米,即三十英寸,重量约为十公斤,其中半数为所带的仪器的重量。这个人造卫星将在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柏成列克空军基地(北纬二十度二十八分,西经八十度三十分)射出。它将由一个三节火箭带至高空,到达四百八十公里高空以后,火箭即把卫星纳入轨道,此时的速度是每小时约二万九千公里。卫星轨道将成为椭圆形,在近地点时,距地面三百二十公里,到远地点时距地面一千二百八十公里。卫星轨道和地球赤道成四十度角度,所以,这卫星徘徊于南北四十度纬度之间。卫星每九十分钟即从西到东绕地球一次,即每日可绕地球十六次;但因二十四小时内地球也从西到东自转一次,所以二十四小时后卫星的地位将后退经度约二十二度三十分。因其轨道为椭圆形,所以实际尚不止此数。此卫星在晨光熹微或黄昏天气良好时,在我国关内各省以及新疆、西藏等地用小倍双筒望远镜可以见到。若用无线电观察时,在二、三千公里距离内日夜均可发现。这枚卫星能够逗留在空中多久,卡柏兰报告中没有提到。一般地说,近地点愈小,空气阻力愈大,卫星的寿命也愈短,最后会落入地面。第一枚卫星近地点在游离层中。这里空气虽稀薄,胜于人造的真空,但影响仍然不小。据计算近地点距离为三百二十公里的卫星其寿命不过四十天,若距离加至四百八十公里时,寿命即可增加到三年。苏联关于发射卫星的计划尚未发表,但苏联科学院已成立一个星际旅行专门委员会,以司坦民柯维巨教授为主任委员。据1955年10月间在莫斯科新闻上司坦民柯维巨教授所发表的文章说,苏联所制造的人造卫星将大于上述美国的人造卫星。
这次国际地球物理年,我国正式参加的将限于气象学、地磁学、游离层、太阳活动、宇宙线、经纬度测定和地震学七个项目,其余项目或则限于人力物力,如火箭卫星,或则由于帝国主义封锁我国沿海关系,如海洋学,均未参加。我国参加气象观测的将有九十个台站,其中有两个在西藏,四个在青海,六个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八个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比较均匀。九十个站中有六个站设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度。此外,参加观测地磁的有四站,游离层的六站,太阳活动的四站,宇宙线两站,经纬度测定的四站,地震七站。其中如天津附近的纬度测定站,西藏拉萨的地震站和地磁站,都是专为国际地球物理年而建立的。这些台站大量仪器都需要自制或购置,单为购置仪器用的外汇数目已超出解放前全国每年科学研究费用的两倍。在未正式参加的项目中,也将尽量展开活动,如海洋学将在我国近海做若干勘察工作,已由交通部、海军司令部拨给一千吨的轮船一艘改建为海洋调查船以作此用;并派海洋工作人员赴苏联“勇士”号轮上参加深海探测工作。极光观测工作已由中央气象局组织二十三个站的观测网,以肉眼观测极光,随时与国际联系。我国天山、昆仑、祁连山山顶都有积雪变成冰川,这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宝藏,新疆、河西的粮食、棉花全由雪水滋润得以成长。但我们对于西北冰川的厚薄大小一无所知;而冰川的观测是这次国际地球物理年一个项目,也是我们计划中要调查的一项工作。
总之,国际地球物理年是世界各国向地球物理学及其有关领域的大进军。一方面象征着世界科学合作;同时也明显地表现着各国科学水平的高下。无容讳言,我国科学水平以世界标准来衡量是很为落后的。我们希望在第二个地球物理年时期(目前尚未定期,据过去经验在二十五年以后),我国科学水平能有大踏步的前进,而足与科学先进国家并驾齐驱。


第7版()
专栏:

紧密地结合我国的生产建设实际
第四纪科学研究工作取得新成就
新华社讯 新华社记者雷朋报道:中国科学院第四纪学术会议中宣读的八十多篇论文表明,我国在第四纪科学的研究方面已获得新成就。
第四纪是地壳历史最近的时期,距现在大约有一百万年。第四纪科学是从研究第四纪地壳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找出有用矿物的分布规律,阐明土壤生成历史并分析它的自然环境条件,探讨地震强度大小,以便于计划工厂、矿山和铁道的兴建。这次提出的论文就紧密地结合着我国的生产建设实际。
中国的第四纪科学工作者详细研究了三门峡地区第四纪的类型、分布、性质和发展;地貌概况和地貌发展史。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单独进行有关第四纪的调查、研究,在中国第四纪综合性的研究上还算第一次,它不只为建设水坝和解决黄河河道淤积提供了重要资料,并且为今后第四纪科学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基础。
配合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工作,由五百多人组成的调查队,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曾在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壤调查。土壤学家根据第四纪地层情况,调查了这个平原地区成土过程和盐渍情况,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壤改良,特别是减轻盐渍化问题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这一研究中获得的资料,为今后华北平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灌溉时在排水系统中洗出土壤里的盐分,并且供给植物以足够的水分,提供了条件。有的科学家在晋西、陕北和陇东等地区,对黄土的性质、分层和地貌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观察、研究。我国地面有广大的黄土区,黄土区的水土流失很严重,他们的这一研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在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理论根据。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收集了很多有关第四纪的资料。他们在石油普查勘探区、矿产区、水利工程建设地区以及铁道公路沿线和农业建设区等地,普遍地对第四纪地质、地貌进行了研究,并填制了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和地貌图。在这次会议上展出的有关第四纪全国性的分类图,详细表明了第四纪地质地貌的发展情况。
第四纪科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综合性科学,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提出的理论问题或生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都需要各种科学——包括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土壤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等科学来进行研究。过去我国对第四纪科学的研究限制在很狭窄的方面。这次会议则探讨了过去没有探讨过的土壤学在研究第四纪地史中的意义、地植物和微古生物等方面的问题。
第四纪科学在我国过去还没有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科学。这次学术会议专门组成了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初步确定了有关第四纪方面十多项重大科学的研究工作。预料在今后将使这门科学发展起来。
这次学术会议共举行了五天。已在15日结束。


第7版()
专栏:

中医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效果很好
据新华社杭州17日电 浙江中医院中医师吴颂康,最近治好了一个一向被医学界认为很难治疗的绝症——“再生不良性贫血”。
“再生不良性贫血”是一种由于人体骨髓造血机能衰退,因而不能正常造血所引起的极度贫血。患这种病的病人,血色素大大降低,白血球和血小板都剧减,生命非常危险。到目前为止,在现代医学上还没有找到这种病的有效疗法。
吴颂康治好的患者是浙江行政学院的工作人员、二十三岁的女青年王骏弟。她在1956年2月中旬开始发现皮肤苍白,行动时气急,到了三月间,常常要晕倒,以后并发现牙龈出血,皮肤出现紫斑,每次月经时间要延长到二十天;血色素减少到六克,白血球最低时到过五百,血小板降至一万四千。经过浙江中医院(原杭州医院)和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诊断,确定为“再生不良性贫血”。从3月份起,西医师们除了采用各种治疗贫血症的贵重药品外,并多次给以输血,先后达一万四千西西。但是病情却并没有减轻。
从去年9月起,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延请吴颂康去会诊。开始时,吴颂康给她服用中药“旧脾汤”,效果不显著;11月初,他又改用中药“保真汤”加阿胶和丹参的汤剂,接着又加服中药丹参、当归和赤芍等三味中药合制的粉剂。病情就日见好转。输血次数减少,终至完全停止。到12月31日出院时,病人的血色素已增加到十二点五克(和正常人相同),以后她又继续在中医院门诊治疗,目前血色素已达到十三克;白血球增加到六千八百五十;血小板增到六万八千;各种出血现象停止,月经正常。经抽骨髓检查,证明病人骨髓的造血机能已经恢复,并且生长旺盛。


第7版()
专栏:

沈阳许多单位自办小学
据新华社讯 沈阳市许多工厂、企业单位着手自办小学,招收本单位职工子弟中的学龄儿童入学,使市立小学有可能招收更多市民子弟中的学龄儿童入学。
沈阳市手工业管理局,决定投资二十六万元自办两所小学校,招收手工业者的子弟入学。沈阳铁路管理局已经着手自办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沈阳重型机器厂、沈阳冶炼厂、沈阳桥梁厂等八个工厂,都准备自办或联合办小学。


第7版()
专栏:

我国植物学界学术水平显著提高
据新华社讯 历时六天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讨论会于16日闭幕。会上讨论的七十多篇论文,包括植物分类和地理、生态、地植物、形态、解剖、细胞、植物引种、驯化、栽培、选育等方面,它们标志着我国植物学界学术水平的显著提高。
在植物分类研究方面,植物学家认为会上提出的有些论文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二等奖的钟补求的“马光蒿属的一个新系统”,大家认为是近代植物分类学中最出色的学术著作之一。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在中国还是近年来才发展的年轻学科。这方面的二十多篇论文大部分是年轻科学工作者作的。论文包括从内蒙古、新疆到海南岛等我国重要地区的植被调查和研究,为国家经济区划、气象、土壤等自然区划提供极有价值材料。
植物引种、栽培和育种方面共有十三篇论文。会上,大家对今后如何发掘我国芳香植物资源的问题,感到很大兴趣。中国共有二百二十种芳香植物。大家建议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应积极展开芳香植物的栽培和提炼分析工作,为发展我国芳香油工业提供科学资料。俞德浚的中国果树志第一卷的报告,介绍了华北七个重点梨区品种分析的情况,大家给予很高的评价。
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的负责人认为,这次学术讨论会反映了解放以来在综合性的植物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成果。但是从提出的七十多篇论文来看,各个学科间的发展还是不够平衡的,中国植物分类学已经有了四、五十年的历史,专家也较多。而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的历史较短,特别是过去对植物形态、细胞、胚胎等学科未予应有的重视,因此有计划地大力培养这些方面的年轻科学工作者是个巨大的任务。


第7版()
专栏:

江苏大批文盲入学
新华社南京17日电 江苏省扫盲入学农民在春节前已达到三百万人。
江苏邳县、兴化、滨海、射阳等县入学人数达到原计划的80%左右,昆山县巴城乡龙兴合作社冬季参加学习的农民已达到全社文盲半文盲总数的89%。各地民校一般都教完了十至二十课,学生们认识二百个左右的生字。春节前各地还进行了一次扫盲毕业测验,盐城专区有两万八千多人脱离了文盲状态。
目前江苏各地民校正在进行春节后的复课工作,并且通过会议、座谈、个别访问和文娱活动等形式进行广泛的扫盲宣传。有关领导方面还组织了检查组深入乡社检查,帮助民校解决灯油办公费和民校教师误工补贴等具体问题。


第7版()
专栏:

桃李满天下
春节期间,在退休护士伍哲英的家里,每天坐满了祝贺春节的人,伍哲英(带眼镜的)正在同她的接班人讲自己的一生经历。 贾振福摄(解放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