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推动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
新疆牧区发展党的基层组织
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已有三分之一的乡有了中共支部
本报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在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普遍地重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截至1956年9月底,已在牧业和半农半牧区的劳动牧民中接收了一千四百二十六名新党员,在三分之一的牧业和半农半牧乡建立了支部。
新党员的质量基本上是好的。绝大部分是历史清楚、出身贫苦、衷心拥护党、在历年来的各项工作和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表现积极的优秀分子。党组织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当前工作。吉木乃县诺亚堡牧业社新党员乃甫干、扎首巴衣、木哈什太等在去春建社时,挨家逐户的进行宣传,向群众说明牲畜入股统一经营的好处,带头把牲畜入股。几天之内三十六户社员把牲畜全部入了社。春天接羔的时候,天气很冷,党员木哈什太和扎首巴衣动员社员将三百只羊放在毡房子里接羔,使羊羔成活率达到98%。新建的支部和小组大多数在牧(农)业生产中起了领导作用,使大部分社、组都超额完成了今年牧农业生产计划,增加了社员、组员的收入。
各级党委对牧区建党工作都很重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在去年4月组织工作会议和5月牧区工作会议上对牧区建党工作进行了检查和布置,批判了牧区建党方面的右倾保守思想。各地党委先后作出了牧区建党的计划,派出一批干部来进行这一项工作。吉木乃县去年3月以前对建党工作不够重视,在牧区中只接收了八名党员,4月初,县委召开了扩大会议检查和批判了认为“牧区特殊”“牧民落后”而不重视建党工作的思想,组织了三个建党工作组,分赴各区结合建社等工作进行建党,二、三两个季度便发展了四十四名党员。哈巴河县在布置建社工作的同时布置了建党工作,并且在县级机关中抽出十八名党员干部,分赴各区进行建党,因而上半年全县发展了一百一十六名新党员。
各地在发展党员之前,一般都认真的挑选了积极分子。牧民的生产和居住分散,流动性大,针对着这些特点,大都采取分片流动教育的方法教育积极分子,积极分子住到那里,到那里生产,建党干部就到那里进行教育,这一个地方教育了再到另一个地方去。在教育考察积极分子的同时,各地还注意通过个别的或者小型座谈会的方式向上层人士宣传了建党的意义和目的,解除他们的顾虑。  (孙元璋)


第4版()
专栏: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党组织发展壮大
有力地推动了牧业生产
本报讯 据甘肃日报消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由于发展壮大了党组织,有力地推动了牧业生产。该自治县于1956年结合草原规划、畜牧业互助合作等中心工作,在裕固族、蒙古族、藏族、土族、汉族等各族群众中发展了一百九十七名新党员(内有女党员二十五名),并已在六个乡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加强了党对乡村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了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康乐区康乐乡原计划配种母羊二千二百只,由于政策宣传不深不透,牧民群众有顾虑,实报的配种母羊仅一千八百只。党支部针对这种情况召集党员开会研究,给党员布置了任务,分头下村向牧民宣传配种的好处,结果配种的母羊达到二千八百只。


第4版()
专栏:

节约纸张提高报刊质量
山西精简报纸刊物
据新华社太原9日电 中共山西省委员会宣传部最近决定整顿全省的报纸和刊物。
根据节约纸张、提高报刊质量的原则,省委宣传部对全省报纸、刊物作了一次检查,提出全省性的报刊除“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山西青年报”、“山西画报”、“工会工作通报”和“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等十八种报刊可以继续出版以外,“民政简报”、“山西粮工”、“文化通报”等三十种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的报刊一律停刊。各厂矿党委出版的厂矿小报,办得较好并有一定专职编辑力量的可以继续出版,不合标准的厂矿小报,一律停刊,华北煤田地质勘探局系统各勘探队出版的小报一律停刊。各县小报仍继续出版。
在此以前,山西省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报刊大约在六百种以上。省级各机关团体出版的报刊有四十多种,几乎每个部门都出有报刊。山西省文化局甚至出版了“文化通报”、“文化生活”、“电影通讯”和“激流之歌”等四种。太原、大同两市有六十七个工矿企业出有报纸。全省以农民为对象的有县报和郊区报九十九种。阳高等十几个县每县还出了“扫盲通讯”等报刊三种到五种,有的县甚至出了十多种。许多报纸和刊物都是未经请示批准而自行出版的。各专区和市级机关出的内部刊物更多。有许多报刊缺乏专职编辑人员,领导制度也不健全,质量不高,并且不断发生错误。


第4版()
专栏:

广东归侨伍少庭
当选中山县副县长
本报讯 在1月23日广东省中山县召开的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归侨伍少庭被选为中山县的副县长。
伍少庭在1954年才由秘鲁回国,在海外长期给餐馆、饭店当雇工,受尽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欺凌和压迫,所以,身在国外,心在国内。回国以后,他看到祖国工业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就带头投资五千元,又动员海外华侨和中山县各地侨眷共投资三万多元支援祖国工业建设。
伍少庭对家乡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非常关心,并竭力帮助加以解决,去年,旗南乡开始春耕生产时,有些农户因为春荒,影响春耕,他就主动提出将他自己和其他侨眷存在信用社的钱先发放给贫困的农户,因而使该乡的春耕生产顺利开展。
因为他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就当选为副县长。


第4版()
专栏:

郑州“二七”老工人不辞劳苦作报告
三万青年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新华社郑州8日电 郑州市十一名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老工人,连日来分头向各工厂、学校、机关的青年报告“二七”革命斗争的经过,到目前已经有三万名青年职工和学生从听他们的报告中受到了革命传统的教育。
在向青年们作报告的“二七”老工人中,有当年担任京汉铁路总工会郑州分会副会长、现任郑州“二七”纪念堂副主任姜海世,当年的江岸工会小组长、现任中国铁路工会郑州区委员会副主席、烈士林祥谦的堂弟林茂湘。他们都是六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满足广大青年们的要求,都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在郑州铁路管理局郑州机务段工作的五位老工人,还到新乡、许昌、漯河、开封等地向青年们作报告。
老工人的报告激起了广大青年职工们的热情。郑州国棉一厂三千名青年职工在听了老工人的报告后,集体宣誓:一定要不怕困难、不贪图安逸享受,坚决做好上一代的接班人。郑州肉类加工厂的许多职工在听了报告后都说:革命老前辈流血牺牲为我们这一代创造了幸福,我们也要努力工作,为下一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郑州市各工厂、机关、学校过去经常邀请“二七”老工人作报告,去年一年全市有十万多人听到了他们的报告。


第4版()
专栏:

民盟福建省组织
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
新华社福州9日电 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第三次代表大会5日到8日在福州市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有一百多人。
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地方组织最近一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在福州、厦门和泉州三个市成立了市委员会,拥有六十二个基层组织。在盟员中,有一百多人分别担任了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还有不少人担任了省、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其他各种领导职务。在高等学校中的盟员,两年来完成了一百十四篇科学论文,已经出版九种科学著作;在中、小学校的盟员也创造了许多教具和教学经验。
在这次大会上,代表们一致认为,在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后,盟员们都受到了很大鼓舞。代表们表示今后将继续认真贯彻这些方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动盟员和各方面搞好合作共事关系,积极参加增产节约运动。代表们还提出要学习共产党员的艰苦朴素作风,加强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以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次大会还选举了林植夫、何公敢、张楚琨、张壮飞、黄绿萍等二十二人为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委员。


第4版()
专栏:

中国人民解放军许多部队
采用多种办法节约用煤
新华社8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许多部队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节约用煤的指示,采取各种办法减少用煤量。
公安军和济南、武汉、北京等地驻军后勤部门,最近都分别制定了减少春季烤火用煤的计划。公安军驻北京各单位营房管理工作干部不久前讨论制定了节约用煤的计划,认为暖气用煤在现行标准内可普遍节约20%。驻天津公安军某部党委,计划在今年春季节约烤火用煤四百吨。济南驻军后勤部和财务部最近联合发出了关于修正今年春季烤火用煤标准的通知,规定凡每人每日定量在五市斤以上的减少一市斤;个人补助部分除工薪制人员外,一律降低20%。武汉驻军领导机关除降低原烤火用煤标准15%到20%外,并且要求各单位尽量不买或少买块煤,改烧混煤或煤球。济南驻军某部在不妨碍办公的原则下,用合并办公室、串通烟筒等办法,减少了四十八个火炉,八天中就为国家省煤一万多斤。
此外,许多部队还用改进炉灶和提高烧煤技术的方法,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用煤。某部炊事兵们将原来的抽风灶改为风箱灶,就使原来每人每日平均烧煤十一两降为六两。某部杜文映同志研究改进了烧水锅炉,使原来一锅炉水烧煤一百四十五斤减少到五十九斤。某部炊事班长饶德宽用烟煤掺土的办法,每天为国家省煤三百八十多斤。这个办法已在这个部队各食堂推广。


第4版()
专栏:

悼希云同志 张子意
希云同志!老战友!你同我们永别了!
我们是在二十六年以前认识的。二十六年来,不管我们是相聚或者分离,总像有什么东西把我们彼此的心联结在一起。
在井岗山下,在那些艰苦斗争的岁月里,你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无限勇气。在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包围当中,我们吃不到咸盐,穿不上棉衣,病了、伤了没有药医;枪膛里缺少子弹,仓库里缺少粮食,银行里没有货币。斗争是艰苦的。你忘我地努力工作,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每当你克服一种困难,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你是多么幸福,多么愉快呵!这一切对于你,算不了什么艰难困苦;这不过是你的大学课程,是你的生活中必需的、不可缺少的东西。你只有一个目的:依靠党、依靠群众,战胜敌人,革命到底。
在长征中,在雪山草地,你吃苦在前,休息在后。在那些吃野草、煮皮带的日子里,在那些空气稀薄、拔海数千公尺的雪山顶上,在那些千里无人烟的草地里,在那些同敌人周旋、行军不歇的昼夜里,你总是忘我地操劳,为了多保存一个战士而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斗争是十分艰苦的,胜利是由无数的牺牲换来的。我们是踏着同志们的血迹前进的,我们是跨过同志们的尸体前进的。我们时刻准备着,让同志们踏着自己的血迹前进,让同志们跨过自己的尸体前进;我们坚信,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你在晋绥解放区,我在新疆监狱里。你们吃的是黑豆、糠皮,我们吃的是腐臭的高粱面和清汤白水。你们在前线同敌人艰苦战斗,牺牲流血;我们在狱中受敌人的毒刑拷打,也在牺牲流血。我们彼此相隔数千里,但总是有什么东西把我们彼此的心联结在一起。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争取劳动人民的解放,争取祖国的自由、独立,争取社会主义。
你终身以革命为职业,三十年来从事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你没有遗留下什么秘方,没有遗留下什么发明创造,没有遗留下什么著作。然而一个革命者的一生,毕竟是值得学习的。我们要永远地向你学习。
你不是英雄豪杰,也不是先知先觉;你不是超人,也不是圣贤。你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中国人民的仆人。你是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献身革命、埋头苦干、自甘没没无闻的人,不吝惜自己的精力、不怕任何牺牲、所谓鞠躬尽瘁的人。
你不会舞文弄墨,你不会高谈阔论,你不会文过饰非,你不会自作聪明,你不会自命不凡,你不会盛气凌人。
你是革命有机体内的一个细胞,你是革命队伍里的一个螺丝钉。细胞尽了自己的生长机能以后便会死去,螺丝钉尽了自己的作用以后就被磨损,让那无数新的细胞与新的螺丝钉来补充。
安息吧!希云同志!来接替你的、比我们年轻一代的人,是会胜过我们的。他们比我们会更善于战斗,更善于工作,更善于学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古人说过的道理。
在你将要临终的时候,你的手还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不放,你的眼中还含着泪水。希云同志!我了解你!你在想什么和你要说什么,我是知道的。你是在留恋你所爱过的一切啊!你爱生活,你爱工作,你爱祖国,你爱所有的战友,你爱社会主义,你爱你的妻子和儿女。希云同志!安息吧!我们的生活在前进,祖国在前进,战友们在前进,社会主义在前进!你的妻子和儿女,党会关怀他们,人民会关怀他们,同志们会关怀他们。
安息吧!希云同志!我要忠实地执行你的委托:好好地抚育教养你的儿女。
(编者注:陈希云同志1927年参加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历任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八路军一二○师供给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和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副部长等职。因患胆囊癌症久治无效,于2月6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


第4版()
专栏:

俭朴的陈局长 马如宝
“你是问我们的局长?他呀!局里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他还是和过去在部队时一样艰苦朴素。”浙江省慈溪县兵役局的管理员陈增法同志和我谈论着该县兵役局局长陈永弟同志艰苦朴素的模范事迹。
他对陈局长的生活熟悉极了,局长有几套衣服他都能数清楚,他说:“这些衣服大都是过去实行供给制时公家发给的,有一套制服,颜色已经褪得不像样子了,局长拿去染了一下又重新穿上。”
陈局长好像不知道疲劳似的,每天早上,陈增法总是起得很早,可是陈局长起得比他还要早。而夜里十一点多钟,陈增法到寝室里去睡觉的时候,陈局长办公室的电灯还亮着呢!?
陈局长还有一个和别人不同的脾气,冲茶、打水、买饭,样样都自己动手,从来不愿意花费人家一点手脚。一次,陈局长到宁波去开会,背了个包袱到火车站去,被一个通讯员看见了,通讯员要替陈局长背包袱,陈局长要自己背,二人夺了好一阵,后来,陈局长板起了面孔,通讯员没办法只好走了。局里的通讯员都说:碰到像陈局长这样的首长,不知道要少做多少事情。
在陈局长面前,陈增法也曾经碰到过不愉快的事情:每当局里的财务计划或者某项费用的开支,拿到陈局长那里审批时,总要被顶回来,弄得陈增法很不好意思,这时,陈局长就谆谆告诉他:对于公家的钱,一个也不能宽用,在过去战争的年代里,用一个钱也要经过仔细盘算,快拿回去再核计核计吧!
这些事,不仅陈增法体会很深,局里其他同志也同样有较深的体会。另一个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
早在1954年陈局长刚调到兵役局来工作的时候,县级各机关正从慈城镇搬到浒山,许多单位都感到住房缺乏,兵役局有三十多个干部,只分到五、六间房子,做办公室都不够,有些人只好睡在走廊上,怎么办呢?陈局长马上出了个主意:附近有六间房子,虽然破破烂烂,但是稍加修理,还可以勉强住住。他就向县财政科建议,并由财政科拨出人民币八百元,作为修理房屋的费用。然后,叫了几个木匠、泥水匠,又动员局里干部参加义务劳动,他自己也和大家一起动手。几天以后,六间破房子终于修好了,作了干部的住屋。陈局长自己拣了小小的一间,既作办公室,又作寝室。他家里的人没有房子住,他就设法将他们散居在外面,一直到去年10月份,局里新盖了办公室,把原来的办公室作了宿舍,陈局长一家人才搬到局里来住。
也是1954年,领导上为了照顾陈局长的工作和身体,曾发给他一辆自行车,这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可是陈局长却一直没有骑这辆车子,人家问他为什么不骑车子呀!他说:“领导上对我照顾,我很感激,可是现在大家都没有车子,还是让给经常要出差的通讯员去骑。我下乡工作,路远的可乘汽车,路近的可以走。”
陈局长不仅爱护自己局里的干部,而且关心群众。去年7月份,慈溪县农村开始收割早稻,附近有一个农业社劳动力不足,稻子不能及时收割。事情被陈局长知道了,就马上带了二十多个干部赶去,帮助农业社割稻。8月1日,忽然刮起了台风,狂风暴雨,昼夜不止,为了下乡检查灾情,陈局长从县委开会回来,当晚就带了几个干部出发了。一路上风大雨急,没走上几段路便滑倒了,陈局长顾不了这些,仍旧一股劲地赶到目的地,检查灾情,慰问群众,并和乡干部一起,发动群众生产自救,群众的情绪随着高涨起来了。
陈局长在处理生活、工作等等问题时,总是要和过去比一比。他是一个参加长征的老干部,经受过各种各样的困难。长征时,部队常常没有饭吃,首长将自己的马宰掉,把马肉分给大家充饥。一幕幕难忘的景象浮现在他的眼前。因此,他的生活虽然这样俭朴,他不但从来没有感到什么苦,反而觉得比起过去来现在的生活已经够舒服了。


第4版()
专栏:

几个人的辛苦 千万人的安全
记北京西单交通岗位上的一天 本报记者 夏景凡
车水马龙
首都交通流量最大的地方
夜里下了一场雪。早晨四点钟,全北京市的一千四百多名交通警都出现在街头,扫雪的扫雪,铺灰的铺灰,不到天亮,各个交岔路口和转弯的地方,都已打整得十分清爽。
西单岗位上的七个交通警,一齐把岗位附近的路面整好后,正好是六点钟。留下两个人接班:一个登上信号灯指挥台,一个站在路中间。东方刚刚发白,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便开始活跃起来。进入七点钟的时候,十五丈多宽的东西马路、八丈多宽的南北马路,几乎全部被车流人流占满了。
红绿灯每隔五十二秒钟自动变换一次,在这短短的五十二秒钟内,四个路口的自行车常聚到五百辆以上,一眼望去,除公共汽车和电车外,几乎成了自行车的海洋。这主要是职工上班、学生上学的行列。
这个路口,是北京西南城的枢纽。东连长安街,西通新北京,南对宣武门,北达西四牌楼。交通岗位附近有九个公共汽车站,五条路线的电车站。六个电影院和戏院,商店林立,向北不远还有庞大的西单商场,是北京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的交通流量居全北京第一位。记得一年以前,东西马路还没有展宽,我每天骑自行车通过这里,差不多都是推着车子挤过去的。那时只听交通警不停地对车辆行人喊话,据说一小时一个交通警曾喊到二百九十五声话。双手打手势指挥汽车,一小时内最多有五十五分钟是举着手的。那时有六个路口指向这个岗位,这里的交通警曾以“眼看六路、耳听八方”的口号,来形容和要求自己的工作。现在,东西马路展宽了三倍以上,信号灯指挥台上装了扩音器和自动变灯器,用指挥棒代替了手势。这些改进大大减轻了交通警的体力劳动同时使车辆行人也方便多了。但是,交通警的工作依然是繁重而又惊人的。
这一天下过一点雪,交通警比平时更紧张。扩音器里不停地在喊:
“同志红灯,请你等一等。”
“右转弯可以走,左转弯不可以走。”
“骑自行车的同志慢点走。”
“同志不要站,跟上走。”………
站在路中间的交通警特别忙碌,转来转去直向车堆人堆里瞧。发现有骑车技术不好的,立刻喊他下车;发现骑车戴风帽看不见两边的,直喊他注意;发现有不顾汽车、电车抢行的,连喊带挥手叫他慢点。一辆自行车几乎要和汽车相撞了,交通警一个箭步跑去连拉带抱,把自行车揽在怀里让汽车过去,一面说“下次要注意啊!”一面扶正车子向前一送,又让他继续走了。看来交通警很怕耽误人们上班和上学时间,这种心情和早晨赶路的人多么相适应啊;七点到八点的一小时,光是自行车至少要过三万辆以上。这样短的时间要指挥这样多的车辆及时地通过而又不发生事故,这是一件多么紧张而又繁重的事啊!
八点半钟,自行车少下来了,一路路的小汽车和运输卡车又大量地在这里通过。路中间的交通警不停的指挥和示意让汽车顺利开过去。一小时内,通过的汽车,多的时候有七八百辆。五十二秒钟变换一次灯,使汽车大大减少了停车时间,多数的汽车可以不停。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行车时间,而且大大地节约了汽油:如果让每辆汽车在这个路口停上一分钟,一天过一万辆汽车,就等于一百六十多部汽车排在马路上一小时不动。而汽车一停一起,也多消耗汽油。一辆小汽车一停一起平均多耗二两油,大汽车停起一次,平均多耗四两油,一万辆汽车(以小车六千大车四千来计算),每天在这个路口多耗的汽油竟达一千七百五十斤!同时,猛刹一次车,机件和轮胎都要减少寿命。这笔不为人们注意的账,算算该是必要的。
扶老携幼
周到地为行人服务
时针指向九点钟的时候,马路上稍稍较为平静一些。主妇们提着篮子走向菜市场;游逛的人也出来了;机关的管理员和拉货的车辆接踵而来。不一会,马路上又显得拥挤了。各式车辆杂在一起。当妈妈推着小孩车走过来的时候,交通警直盯着走近小孩车的其他车辆,喊叫其他车辆注意小孩车。好像这是交通警特别保护的对象。
在行人中,看到老人、孩子、孕妇和残废人过马路的时候,交通警最为关心,直喊骑自行车的注意,对汽车也示意慢行。近十一点钟,在西单商场游艺室操琴的两个瞎子从南边过来,交通警像是掌握了他们经过的规律,跑过去拉上他们的竹马,送过马路。这时,信号灯指挥台下面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因迷路在啼哭,另一个交通警问清了孩子的住处,便雇了一辆三轮车,送他回家。有人称颂交通警说:“扶老携幼拉盲人,迷路小孩送回家。”的确是这样的。
在繁忙中,一小时内,又有十多个人走到交通警跟前问路。这真是忙上加忙。对于问路的老人,还把他扶送到人行道上。有一个农民问完路回头想跑,被交通警一把拉住,告诉他慢点走。因为问路的人走向交通警时都比较小心,一旦解决了问题,总是喜不自禁,忽视安全。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交通警是很了解的。
十一点半钟起,学生放学了,职工陆续下班了,突然又像早晨似的紧张了一阵。
调查研究
掌握过往行人车辆的规律
午后四点钟,车辆行人比较少的时候,四个路口一下来了十二个交通警,每人手上拿着记录本,一声“开始”的口令,他们便分别地一一数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这是他们经常要做的事情,因为交通警的工作重要的还在于他们平时的调查研究。他们要掌握过往行人的一般规律。对于岗位附近有几个机关,几个学校,多少人,多少车,街道上有多少肯在马路上跑的孩子,多少常外出的老人和残废人,也都有分别的调查。还要分别地深入地去宣传交通规则和根据时令的不同,来讲解马路上应注意的事项。最近他们正着重在小学校里关照小学生不要在街上滑冰。同时还到机关的集体宿舍和大杂院里召开妈妈和孩子们的会,让他们熟悉马路上的规矩。交通警与汽车、电车司机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经常开座谈会,有的已结为很好的朋友,彼此经常交换业务知识。交通警对各种汽车的性能特别是各种汽车转弯的半径律,都是了解的。
对于问路人的情况,他们也很注意研究:比如问路人说“高教部”或“计委会”在哪里,这人多半是住在北京而且较熟,只简单说一下就行。如果问路人很仔细地一字一字地说“中央高等教育部”或“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哪里,这人多半是初来北京,就需要详细地告诉他。如果是军人问前门火车站,只说“到天安门往南走”一句话就解决了,因为军人同志谁都知道天安门。总之,从问路人的口气和衣着上,他们都能辨明问路人的身份和是否初来北京。
交通警的工作是多么细致和聪明啊!五点整,扩音器里喊了一声“调查交通量的停止”。算了算,这一小时内机动车(汽车、电车、摩托车)过了五百六十三辆,慢车(自行车、三轮车)过了七千六百三十一辆,行人一万一千多。
隔了一会,学生放学了,职工下班了,出来游逛和走向娱乐场所的人们,像潮水一样来往着。大量的自行车、各式汽车和电车都混在一起,几乎是水泄不通。这比早上的情况杂乱多了。四个路口都增加了交通警。六点钟,路灯突然全亮了。霓虹灯满街缤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一片繁盛景象。交通警喊了一阵:“骑自行车的同志,请把灯打开。”霎时,马路上变成了灯的世界。但也有极个别骑自行车不点灯的人。交通警未加责怪,只喊着:“同志你的灯灭了,请把灯点上吧。”这样的喊话,不管那车灯是否真灭或根本未点,都自动地把灯点上了。
车辆行人一直挤到八点半钟,才慢慢稀少下来。交通警的工作,这时才显得清闲一些。
辛勤结果
八年来未发生责任事故
交通警就在这个辛勤的岗位上,时刻维护着车辆行人的安全。解放后八年多来,这个交通岗位没有发生过一次责任事故。这一天又是平安地过去了。(附图片)
“别哭了,带你去找妈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