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平阳黄岩对比鲜明
一个自然条件差,但干劲大,粮食产量高
一个自然条件好,但干劲小,粮食产量低
本报讯 据浙江日报消息:浙江沿海平原地区的平阳和黄岩两县,耕地面积和每个劳动力负担耕作的田亩基本上相同,年雨量平阳还比黄岩多五十四公厘,无霜期也比黄岩多十五天,年平均温度平阳也比黄岩高一度一,其它在抗旱力等方面,平阳的条件也比黄岩好。但是,两个县几年来粮食产量增长幅度却相差悬殊。1952年,黄岩粮食亩产量是四百八十九斤,平阳是五百四十点一斤,平阳比黄岩高。去年,黄岩是七百三十四点五斤,平阳是五百七十六点四斤,黄岩超过了平阳。今年,黄岩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预计平阳平均亩产五百九十九斤,黄岩亩产八百零九斤。
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着平阳的粮食增产速度呢?
主要原因是平阳县在领导生产中没有抓住肥料、水利和改变耕作制度等主要的增产关键。他们虽然一般地也在抓,但比起黄岩来,就显得差劲。
平阳施肥水平低是产量不高的最主要原因。平阳县早、晚水稻一般只施肥四至五次,每次施肥的数量也不多。全县三十万亩番薯有40%不施肥。施肥水平低的原因是冬季生产落后和忽视了养猪积肥。平阳全县冬闲田约有40%,有的区多到70%。全县七十多万亩水田,去年只种草子七万多亩,平均十亩田只有一亩草子。全县去年只养猪九万头,比1952年还少养五千头,平均十一亩田地才有一头猪。而且有些地方养猪不关栏的习惯仍旧未改。因此,缺肥现象日益严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县委抓的不牢,劲头不足。如去年提出扩种绿肥十四万亩,由于县委存在保守思想,态度不坚决,结果只种下七万多亩。
黄岩对积肥的做法就和平阳大不相同。黄岩这几年种草子的面积一直保持在四十万亩左右,今年种了四十二万亩,占水田面积的80%左右。养猪数量也大大超过平阳,平均四亩半田养一头猪。绿肥多、猪肥多,粮食产量当然高。
在水利方面,平阳的水利条件好,但修水利的劲头却远不如黄岩。黄岩五年来修了近一万处农田水利工程,光今年就修了一千三百四十五处,大大改善了灌溉条件。平阳领导干部却认为没有什么水利好修;山区的干部要修大型水利,认为小型水利不能解决问题。“大的办不了,小的不愿办。”这样就又把水利工作放松了。
改变耕作制度要有条件,如比较充足的水源、肥料等等。但也必须要有劲头,要克服保守思想。黄岩粮食产量高,也是他们坚决克服了保守思想,大力改变耕作制度的结果。从1953年到今年,黄岩全县间作稻改连作稻占水田面积38.7%,单季稻改双季稻占11.65%,二熟改三熟占32.02%,草子间作大麦占13.4%。全年土地利用率达到226.85%。平阳改变耕作制度的潜力虽然很大,但领导上却没有从实现“八百斤”的要求来考虑。根据现有条件,全县种三十五万到四十万亩连作稻是有把握的,山区和半山区的二十多万亩单季稻,大部分还可多种一熟秋番薯,每亩可增产四、五百斤粮食。但是,全县去年种连作稻三十五万亩,今年原计划维持原来面积,执行结果却缩小到二十五万多亩,只占水田总面积30%左右。
平阳气候条件好,生产季节应该是最早的,但实际并不如此。季节较迟的黄岩,他们敢于响亮地提出和做到不过五个“关”(备耕不过春分关,早稻插秧不过立夏关,晚稻插秧不过大暑关,绿肥播种不过霜降关,冬种不过立冬关)。平阳就缺乏这样的劲头。早稻开始插秧早,但插得慢,到立夏还插不到一半;晚稻插秧要到大暑后七至十天;红花草子播种要过霜降六、七天;大小麦播种要到小雪后十天才能结束。这样一季拖、季季拖,就不能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平阳县委虽然也号召干部要抓季节,但只要求抓群众旧习惯的生产季节,比如“小麦种年边,油菜种两年(年里种到年外)”,这不能说是推广先进而只能说是迁就落后。
由于平阳县委领导上对争取提早实现“八百斤”劲头不足、决心不大、满足于一般化的生产领导。也就影响了区、乡干部领导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县委对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也做得较差,在各项生产措施中,全县没有鲜明的旗帜,拿不出有说服力的典型来教育干部,以克服干部的保守思想,鼓起劲头。相反,县委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思想,如去年扩种绿肥,县委就认为农民缺少习惯,不敢大胆推广。
为了赶上黄岩,现在平阳已初步订出全县今后生产规划,并提出今冬明春生产上的相应措施。如原计划扩种绿肥二十一万亩,现可完成二十七万亩;养猪也发展到十六万头,明年要增加到三十万头;今冬明春还要开展一个“百库千塘”的兴修水利运动,要造一百多个水库。县委也决定全面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抓先进,树立旗帜,发动全体干部开展大辩论,辩明产量不高的原因,找出增产关键,打破区、乡干部的保守思想,鼓起劲头,然后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掀起新的生产高潮。(附图片)
  平阳黄岩两县1952—1957年粮食增长比较


第2版()
专栏:

  依靠群众 改造环境 革新技术
抚宁县粮食产量超过纲要指标
本报讯 河北省抚宁县提前十年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的1967年的粮食增产指标。
抚宁全县今年共播种粮食作物五十七万四千六百亩,平均亩产四百一十六斤多,比1955年增长43.08%,比去年增长12.4%。1957年全县产粮食两亿三千九百二十五万斤,比1955年总产量增加41.06%,比去年增加13.33%。今年卖给国家余粮四千六百万斤。全县一百一十一个农业社中有九十九个社赶上或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
抚宁县位于长城脚、燕山下、渤海边。境内有洋河、代河、汤河、石河四条主要河流。全县四十四个乡中有三十二个乡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十二个乡分布在平原和沿海。全县61.9%的耕地是坡地和梯田。由于降雨量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份,春旱秋涝几成规律。因此,过去亩产量有“平原老三斗(五十斤一斗),山区一百斤”的说法。今年粮食生产上的大跃进,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下实现的。
1956年,抚宁县出现了第一个农业生产高潮,这一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了三百七十斤,比1955年提高25%,1957年县委提出亩产三百九十斤的计划,拿到乡、社一讨论,又被突破了,县委下决心要全县实现亩产四百斤。
这个计划经过了考验。今年春天碰到了历史上稀有的旱象。在北部山区,土壤干到五寸,平原干到四寸,部分地区井涸河干,饮水都成了问题。当时,有四十七万亩玉米、花生、白薯、棉花作物未种,相当于全县一半土地已出的禾苗也日显干枯,情况危急。县委发出了“党政军民齐下手,抗旱抢种争丰收”的号召,县级各部门的干部除了留守门的,留守柜台卖货的人以外,都由县委委员带领,星夜下乡,抗旱到底,不胜不回。每天全县抗旱的有十四万多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群众的口号更动人:
“把河水浇断,把井水淘干,一定实现大丰产”。提水工具少,供销社、专卖公司把油桶酒篓拿出来作盛水工具。就是这样夜以继日抗旱四十七天,浇麦两万九千多亩(占麦田总面积的78.8%),查苗补苗十一万三千多亩,保证了全苗;浇水点种二十五万八千二百多亩。到6月15日旱象解除,抗旱斗争获得全胜。
为了实现四百斤县,抚宁县采取了四大措施:头一条是水土保持和水利建设。除修建了些谷坊、梯田、鱼鳞坑等以外,县委着重搞了“等高撩壕”工程(也叫“挖堰”)。“等高撩壕”的好处是:保肥蓄水,水不下山,消灭害虫,改良土壤,扩大种植面积。不过困难很多:修一亩“等高撩壕”需要十到十五个人工,需要会调堰的人材,还需要有大镐作工具。有些地区不懂技术,也不想学习。县委决定从榆关至七星寨纵横几十里的范围内,包括十八个乡、二百三十一个自然村的二万多亩秃山坡地上掀起开展“等高撩壕”运动,县委第一书记强华和县委农村工作部长、组织部长、办公室副主任还有副县长等五人,每人一把大镐,率领三十多名干部,深入乡、社推动和实际参加这项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全县共完成“等高撩壕”五万八千三百亩,一亩能增产百八十斤。抚宁县境内最好泛滥的是洋河,所以特别加强了对洋河的治理。这两年修了五百多条拦河坝,再加“等高撩壕”很能控制水土流失,今年,洋河不淹地了,还被利用来浇了四千多亩地。
第二条是猪和肥。1955年全县养猪数是九万一千八百零九口,去年是十二万口,今年已发展到二十四万七千九百六十六口。过去,富裕中农好讲“一口猪,十亩地”,现在,合作社已经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标准。由于猪只发展的快,积肥数量多了,今年平均每亩施了六千六百斤肥,其中圈肥占一半。
第三条是增种高产作物。根据土质和自然条件,今年全县共播种玉米、稻谷、白薯、多穗高粱等高产作物三十九万六千多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68%,占粮食总产量的75.6%。今年全县共种多穗高粱七千亩,平均亩产量达到六百斤,低产作物变成了高产作物了。
第四条是大力推动农业技术改革。从县委到乡社都建立了技术委员会或技术小组。此外,每社还有一个技术夜校,训练社员提高技术。全县共培养了技术骨干三万一千七百多人。很多乡社还聘请了老农当顾问,各社都有小块试验田。一年来在全县推广了优良品种和其他增产经验二十余次,组织了三万人次参观,对实现增产有相当重大的作用。
抚宁县委最近初步确定,明年要将粮食平均亩产量提高到五百斤,此外,棉花平均亩产提高10%。


第2版()
专栏:编后随笔

好条件与坏条件
领导生产斗争同进行其他斗争一样,要善于分析主客观各方面的条件。而如何运用各种条件,使它能发挥增产的效能,却同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和主观努力有极大关系。
自然条件并不很好的黄岩,由于当地领导者发挥了主观的努力,因而增产效果就大大超过了自然条件比他们好的平阳县。河北省抚宁县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并不好,却在今年提前十年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的四百斤指标。而一些自然条件不比他们坏的县份,却还没有达到。
在最近各地检阅合作化后两年来的生产成绩当中,提供了不少这样的事实:一些自然条件不好、生产落后的地区,由于干劲大生产上有了跃进式的发展,它们不但在增产速度上、而且在单位产量水平上,把一些自然条件优越、原来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远远抛在后面。
好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的努力的人,总有各种理由。有些自己的客观条件本来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却还要怨天尤人,把自己地区增产缓慢或减产的原因,归咎于客观条件。这种人因为看不见客观条件中的有利方面,就死抓住客观条件中的不利方面大事夸张,而且把这些不利的因素看得是无法改的。
另有些人因为自己握有优越条件而自满。以为自己“得天独厚”只要按部就班地迈脚步,就可以走在别人的前面,可是结果却远远地落在人家的后面。相反地,一些自然条件坏的地区,却不甘落后,他们以革命精神,同穷山恶水奋战,结果就取得了胜利。
“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今天,当我们规划未来的生产的时候,毛主席的上面这句名言,难到不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吗?


第2版()
专栏:

  事在人为
无数农业增产的先进榜样摆在我们面前,向我们每个县,每个区,每个农业社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家能办到,为什么我们办不到?”
  12月14日浙江日报社论摘要
四年来,浙江全省粮食生产多数县增产,部分县平产,少数县减产。而增产县当中,又有的增得快,有的增得慢。这些不平衡的情况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农业生产即使是在目前这种比较落后的工具装备条件下,潜力也是极大的。潜力就在这种产量高低悬殊、增产速度快慢不一之中。现在,全省不仅有许多社和乡已经达到了亩产量八百斤(其中有的已经超过了一千斤),而且有的县已经在全县(市郊区)范围内达到了八百斤。根据统计材料,他们在解放初期粮食亩产量的基数和同类地区的基数是不相上下的,他们达到了八百斤,这就说明其他地区也同样蕴藏着能够达到八百斤指标的潜力。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产量高低悬殊、增产速度快慢不一呢?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自然条件好坏是一个原因,受灾程度不同也是一个原因。我们说,这些都是对的。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在客观条件相似甚至相同的地区,仍然会有产量高低悬殊、增产速度快慢不一的现象呢?
世上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事实。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的数字类比来看:
一,在土地利用方面。以同处平原地区的黄岩和平阳来相互比较,黄岩县,1956年双季稻面积占水田82.5%,秋冬两季没有闲田,并且已有10%的田冬季种植绿肥和裸麦间作,成为一年三熟,全年产量达到九百斤以上。而平阳县处于浙南亚热地带,无霜期长达二百七十五天,其他生产也比黄岩、温岭要好,但是冬种面积还不到50%,尚有冬闲田五十二万亩,许多地方仍然采用燥耕、晒白、烧泥块的老办法。1956年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五百几十斤,1956年比1952年只增长6%左右。
二,在增加肥料方面。丘陵地区的临安县,解放初期只有绿肥二万八千亩,到1956年,达到七万五千亩,占水田面积60%;1951年有生猪一万七千头,1956年发展到四万七千头,平均三亩四分田有猪一头。由于肥料充足,1956年粮食亩产量达到五百七十三斤,近四年来粮食增产49.5%,由解放前每年缺粮三个月变为现在余粮六个月。而平原地区的平阳县,目前绿肥只占水田面积的13%,平均八亩六分田才有一头猪,这也是这个县粮食增产很慢,亩产量比黄岩、温岭低二百多斤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在兴修水利方面。以诸暨和仙居来相互比较,诸暨县1950年至1956年的七年间,连续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运动,平均每年用工二百二十二万多个,全县每个男女整劳动力每年出工十五个,1956年每个劳力出工达三十六个。目前全县能抗旱三十天以上的水田已达94%,双季稻面积达到71.5%,连作稻从1949年的九千亩发展到二十六万亩,1956年粮食亩产量达到六百零二斤,比1949年增长67%。可是,仙居县四年来只兴修水利一百五十三处,用工十三万个,每一男女整劳动力每年出工零点三三个,扩大灌溉面积不到三千亩,易旱面积仍占40%,因此,1956年粮食亩产量只有三百二十八斤,比1952年产量还减少14.2%。
从以上三方面的数字对比来看,问题已经得到了十分明确而又十分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为什么在客观条件相似甚至相同的地区,仍然会有产量高低悬殊、增产速度快慢不一的现象呢?决定的问题还在于正确的领导,也就是说,“事在人为”。
合作化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途。要使生产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在合作化的有利条件下来一个跃进,也就是说要使农业发展纲要得以实现,非依靠人的努力不可。今天有无数先进的榜样摆在我们面前,这就向我们每一个县、每一个区、每一个乡和每一个社,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人家能办到,为什么我们办不到?”要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就去和那些走在前头的社、乡、区、县比较一下吧!比比产量高低,比比工作好坏。从比较中寻找自己落在后面的原因——是自己的领导工作信心不足、劲头不够呢?还是不摸底细、心中无数、对生产的潜力估计不足?是强调地区条件的特殊性、对先进事物缺乏敏感呢?还是依赖国家解决困难、忽视了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满足于行政领导、不钻研生产技术呢?还是工作中受了挫折以后没有从中正确地吸取教训、反而缩手缩脚连适合当地情况的先进经验也不敢推广了?总之,从对照比较中,具体地分析本地的生产情况和工作情况,找出自己不如人家的主客观原因,这就找到了今后具体的奋斗方向。


第2版()
专栏:

  驯服漭河
  本报记者 商恺
水窖步步蓄水 梯田节节拦泥
穿过水库群,到了南岭的半山腰上,这里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按照当地群众的说法,已经是“梯田化”了。远远望去,像是由无数线条组成的美丽图案。耿章乡背坡农业社的党支部书记吴朝信同志介绍说:“这一带地势高,水位低,水源特别缺乏,既不能修库,又不能打井,遇旱别说浇地,人畜吃水也很困难。”听了吴朝信的介绍,简直使我们迷惑不解了——因为今年自入秋以来普遍缺雨,许多地区的秋作物减产,冬小麦无法播种,可是,南岭一带的农业社秋作物都获得了丰收,面前的冬小麦,又是青旺旺稠密密的,像马鬃一样铺展在土垅里,这是那里来的水呢?
为了给我们揭开这个奥秘,吴朝信领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梯田。这些梯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周边高,里边低,当地群众把这叫做“弧形梯田”,它能拦蓄雨水,保墒抗旱。在较大的地块里,中间又筑有一道或两道土埂,当地群众把这叫作“土布袋”,在雨水较大时,它可以减缓水流的速度,使水慢慢渗入地下或迂回流出,避免冲毁田面。在每一层梯田地头上,有用砖石修成的排水口,群众叫做“水簸箕”。吴朝信说,过去这里都是平面过水梯田,蓄水能力很低,一遇暴雨,堎堰坍塌,水土流失。解放以后,有计划地进行了里切外垫,修堎垒堰,培埂加固等一系列的措施,才变成了这个样子。这种梯田蓄水能力很高,根据今年雨季在六千平方公尺的地面上观测结果:日降雨量八十一公厘,时降雨量五十一公厘,雨水始终没有出田,完全渗入了地下。因此,大大增强了抗旱能力。耿章乡有一千多亩旱田,今年入秋以来,经过七十多天的大旱,一水未浇,每亩还打了一百二十斤粮食。
我们跟着吴朝信攀登着一级一级的梯田继续往上走。在地头或路边隔不了几步远,便有一个圆洞洞,顺手拾起一个石子投下去,传来嗡嗡的回声,说明里边已经蓄满了水。这就是漭河流域著名的水窖。这种水窖做的很讲究,分窑洞式和瓮式两种。口小,肚大,窖壁和窖底都用三合土(石灰、细砂、红粘土)捶成,防止渗漏。窖口旁边,挖有一个沉淀池,下雨时,雨水流入沉淀池经过沉淀,流入水窖,然后加盖封闭。据吴朝信说,每个水窖能蓄水五百担到一千担,旱时浇地保苗一亩到二亩。
水窖是在耿章乡试验成功,然后从这里向外推广的。现在,在漭河流域,像这样的水窖已经发展到六千五百多个,可拦蓄洪水三百多万担,解决了丘陵地带梯田的干旱问题,使农业增产获得了保证。耿章乡三个农业社,共有水窖一千三百个,今年用窖水点种保苗,两千四百亩秋作物每亩产量达到三百多斤,而且家家户户都用窖水种上了三四分蔬菜,亩产萝卜、白菜四千多斤,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长年吃不上新鲜蔬菜的情况。群众高兴的说:“水窖省工又省钱,涝天蓄水旱浇田,人吃马饮洗衣种菜,样样不作难。”
多年的蛤蟆湾变成了米粮川
我们绕到了漭河中游的北岸。从这里往北直到遥远的孔山脚下,一方一方的畦田,排列得那样整齐。现在,稻子已经收割完毕,畦田里的水已经放干,青旺旺的麦苗又铺满了地面。暖和的阳光下,碧蓝的天空里,飞翔着成群的白色和灰色的鸽子,显示了一幅秋日农村的丰收图景。在这里,我们访问了堰头、水屯等几个村子。农业社的社员们正在打禾场上打稻子。趁他们休息的空隙,便一齐席地座谈起来。根据他们粗略地估算,今年水稻生长良好,每亩有二百五十斤到三百斤的希望,再加上今年夏季收获的小麦,每亩麦稻的收获量,将达到四百斤以上,比1953年以前增加了两倍多。
“从前这里是什么情况呢?”提到过去,又勾引起了他们许多苦痛的回忆。从前,这一带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变成了盐碱沼泽状态,面积有十二万余亩,是有名的“蛤蟆湾”。夏秋之间,天雨加上山洪,村前村后,一片汪洋!
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这里的群众,先后开挖了三条通往漭河的大排水渠,一百多条大小排水沟,排除了多余的积水。接着又疏浚了漭河的支流——珠龙河。然后又在珠龙河上开辟了一百五十多条灌溉渠道,装修了桥涵闸口,使它不仅可以排涝,更重要的是可以蓄水浇田。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大约八万亩的耕地摆脱涝灾。对于像水屯、堰头这些过分低洼的地方,则利用珠龙河的水,实行稻麦连作。每年夏初,小麦收割以后,立即放水插秧,秋后水稻成熟,再排水种麦。几年以来,这一带的麦稻连作每亩产量均达到四百斤左右。
出水屯,沿着大路往东走去,是西马头、东马头、苗店等一连串稠密的村庄,在这里,我们参观了改良盐碱沼泽地的伟大创造——沟洫台田。
一望无际的耕地被划分成为一排一排的二三亩大的长方形地块,地块的一头和大路相连,其余三面都挖成五尺多宽、四尺多深的小沟,小沟和小沟相通,又和支沟干沟相连,最后一并通往排水渠。沟里经常有水,并且养有鱼,种有藕。现在污浊的水沟里,虽然只剩了些残荷败梗,但是,可以想像得出,夏天,当荷花盛开的季节,这里该是一片多么迷人的景色啊!
有人问到沟洫台田的作用,引导我们参观的马头农业社社长张秀福同志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说,这一带大约有三万多亩土地,由于常年积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盐碱化,种旱作物不能排涝,种水作物水源又不足,而沟洫台田恰恰解决了这个矛盾。挖了沟洫,抬高了田面,降低了地下水位,涝时用沟洫排水,旱时又可以用沟水浇田。多年的“蛤蟆湾”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川。今年,马头农业社每亩台田没施一斤肥料,就收获了四百多斤粮食。另外,还可以捕鱼两万斤,采藕十万斤。
漭河两岸人民的欢笑
我们登上了漭河下游的谷旦节制闸,滚滚的河水,冲击着闸门,发出雷鸣般的巨响。谷旦节制闸,在孟县谷旦镇的附近,是漭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站在这高大闸门上,漭河的形状就看得很清楚了。从这里往上,河床宽阔,能容八百到一千秒公方的流量;从这里往下,河床忽然变窄,只能容纳一百到一百五十秒公方的流量,整条河流上大下小,极像一个漏斗。因此,漭河谷旦以下的堤防,过去几乎是连年溃决,两岸八万亩良田,常常被洪水淹漫。在这一带曾流行着“济源响雷打闪,孟县吓破人胆”的说法。
现在,对漭河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所获得的效果,也在这里集中地表现出来了。漭河灌溉管理局局长范明德同志说,在治理前,1953年汛期,上游落雨五百四十公厘,漭河流量是五百秒公方,曾在谷旦以下的梧桐村两次决口;治理后,1956年和1957年汛期,上游落雨五百六十公厘到六百公厘,漭河只出现了七十秒公方的流量,减少了86%以上。特别是在谷旦和谷旦以下的柳湾,修了两座分洪灌溉两用的节制闸以后,旱时可以闭闸引水灌溉五万亩良田,汛期可以将漭河流量节制在一百秒公方以下,安然向下宣泄。遇有特大洪水流量时,还可以通过泄洪道向东分洪,这就基本上消除了漭河洪水对下游的威胁。
走下节制闸的闸门,漫步在漭河下游的大堤上,清澈的河水静静地向前流着,肥壮的牛羊在沿着堤坡吃草。我们和一个放羊的老伯伯随便攀谈起来。这位老伯伯姓吴,今年六十七岁了,是堤下段渠村人。话题很自然地转到了漭河上去。老伯伯谈话很有风趣,他说:“漭河啊它就像个大恶霸一样,我活了六十多年了,没记得它办过一件好事,淹是因为它,旱也是因为它。自从解放以后,共产党把它改造成了好人,它又办起好事来了。”老伯伯举起他那赶羊的大鞭,指了指漭河两岸说道:“看见了吗?”只见那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纵横的渠道之间。麦田紧接着菜园,菜园又紧连着麦田……孟县有名的亩产千斤粮万斤菜的高额丰产区,就是指的这里。老伯伯说:“这都是用漭河的水浇的啊!过去,眼看着庄稼活活地干死,也没人敢动一动它,现在,要多少水就得给多少水,真是比自己的儿子还听话哪!”老伯伯说到这里,大声地笑了起来。这笑声是多么熟悉啊,我们在漭河两岸,到处都听到了这样的笑声。 (续完)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临湘县有些农业社铺张浪费
  盖礼堂耽误生产
湖南省临湘县文白乡五星农业社,以二千七百三十七元资金修盖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礼堂。这个修盖计划曾向乡党委会张书记当面作了请示,但当时的计划很小,只盖两间房子,总共还不超过五百元,事后社主任邓学初和支部书记沈道申认为:“长痛不如短痛,要盖就要盖个像样子的房子,大点子算什么?”于是将计划扩大成高二丈多的楼房。这座楼房光用的砖和瓦就专门烧了五窑,价值七百八十六元,木材二百八十九根,调用民工一千二百多工,全部费用达二千七百多元,占全社总收入四万七千元的6%左右。全社今年劳动总工分三十二万多分,修礼堂就占了3.7%。
由于修礼堂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第二生产队,五条牛只有一张犁,有四张犁让木匠修。木匠因盖大礼堂不能抽工修犁,因此四条牛空着不能用。从全社来看:水利工程共要三千个工,根本未动工,十一万担积肥任务只积了三千七百担,八百多亩田中还有二百一十亩板田未犁,一百二十亩荞麦未收……这是多大的损失啊!同时由于修盖大礼堂,晚稻没有培育好,减产了一万多斤。
由于五星社的影响,四合社、幸福社、梅池社、泉源社、新胜社也都要求修盖大礼堂。
置戏装花钱太多
文白乡齐城农业社,今年5月以社主任刘汉成、监委主任肖甫生(党员)保管员刘其太为首成立了一个湘剧团,并吸收了泉源等两个社社员参加。剧团成立后就到汉口买来一百多元的行头。6月份又到湖北通城县订了一批戏装,共值六百多元,同时还请了一个唱戏的师父,每天工资一元五角。这样,全社共为这个戏班子支出了八百五十多元,比全年的行政管理费还要大107%。他们组织剧团既不经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又不请示报告,拿上社员的钱任意挥霍浪费,这种作法是错误的,是危害社员利益的行为。中共临湘县委得知这事以后,已作了处理。
临湘县目前正滋长着一种严重的铺张浪费的歪风。文白乡梅池社也买了一百八十元的唱戏新装;不少社用公积金包场看电影。据初步了解,羊楼司乡的高峰社、大前社,桃林乡的沙坪社、毛田社,柳厂乡的新生社,杂屋社、圫坝社,都用公积金包场看电影。当然我不是反对看电影,但是,用公积金包场看电影是不符合勤俭办社方针的。
梁连方
积肥也有形式主义
不久以前,我到山东省临清县农村走了一转,看到各地农业社正在夜以继日的大力兴修水利。例如我走过的老官寨区兆三里乡东光农业社的社员们正在为完成今冬明春打井一百五十眼而热情地劳动着。但是,美中不足,这个乡和我路过的其它四五个村庄的积肥工作却搞的不好,野外路旁有不少的人粪、狗粪、牲畜粪没有人拣。村子里的厕所为了积尿肥也都设置了尿桶,但桶里的尿早已冒出来流满地无人过问。村外许多地方也挖了一些坑,并且还标着“××生产队(或组)积肥坑”的字样,其实坑里什么都没有。
为了争取明年农业大丰收,水利一定是要搞好的,但是,有水无肥也不行呀!所以,我建议这些地方的农业社不要忽视了积肥工作,不要把积肥搞成形式主义。 李仲俊


第2版()
专栏:

  ——你们两个社好像什么都相同。
  ——不,有点不同,他们增产,我们减产!  苗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