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郊区生产能不能大跃进?
  上海市郊淞北乡干部越辩越有信心
据解放日报报道 上海市郊区淞北乡干部在讨论郊区农业发展十二年规划和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计划的过程中,热烈地展开了大鸣大放大争,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大跃进的革命思想,代替了“小脚女人”的思想,明确了本乡的生产方向。
郊区生产应以什么为主?
在讨论生产规划的时候,大家情绪十分热烈,在原则上都坚决拥护生产跃进指标。但是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发生了分歧。根据领导机关提出的郊区农业生产规划的要求,淞北乡应该由以粮棉生产为主改变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但是在讨论当中,首先是对养猪问题发生了争论。有人说:养猪是三多三少:人工多,成本多,基本建设多;产量少,收入少,社员分红少。因此,认为养猪不如种田好,更不能和养奶牛相比较,奶牛每天都赚钱,猪养七八个月还见不到钞票。红旗一社畜牧委员会主任杨祥发说:养猪不赚钱,还要赔老本,猪越养的多,社里赔本越多。后来有人提出,养猪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积肥和以猪肉供应城市。通过算养猪积肥的账,大家一致认为,大力发展养猪,就可解决农田肥料不足的困难,并为丰收创造条件。对国家来说,可减少从外地往上海运猪的困难,又可保证及时供应上海市民新鲜猪肉。每头猪要养的好,还可为合作社增加十元至十五元收入。经过大争论,原来思想不通的杨祥发也认识到养猪对国家对合作社对社员都有好处。大家对养猪的看法意见一致了,对生产的方向也就更明确了。
棉花高产指标能否实现?
大家对今后的生产方向明确了,但是对生产指标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现在规定的生产指标是冒进了,有人认为这不是冒进,而是过去生产落后了。两种人都举出大量的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杨阿四是“冒进”论者。他说:“在今后十年内每亩平均皮棉要达到一百六十斤,那是梦想。郊区农业发展规划是个冒进的规划。全国四十条纲要,要求在今后十年每亩平均皮棉产量,达到一百斤,我们郊区为什么要达到一百六十斤?去年高潮时,说每亩皮棉要收一百二十斤,结果是落空了。这次可不能光嘴巴讲讲算事。”大家举出了有力的事实来反驳他。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去年低,这是由于领导上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放松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群众批评说,在这段时间内是四少:“参观评比少,经验推广少,干部下乡少,指示到社少。”证明要获得丰收,领导和群众必须有一股劲。至此,很多同志认识到现在不是冒进,而是大大落后了,只有想尽一切办法赶上去。大家又举出:根据本乡发展畜牧生产为主的方向,如果将来不适合种棉花的田改种饲料作物,留下的都是高产量棉花田,那末,到1967年,平均亩收一百六十斤皮棉是完全有把握的。
靠国家还是靠自己?
依靠谁来实现新的生产指标呢?又发生了两种显然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实现新方向,主要要依靠国家的支援;另一种人认为,国家支援也是必要的,但主要应依靠农民自己艰苦奋斗。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是肥料和饲料到底是单纯靠国家供应,还是主要靠自力更生。有人说,本乡没有肥料来源,不靠国家没有办法。经过一番争论,大家都认识到现在国家虽然在尽力增产化学肥料,但还不能充分满足全国农民的需要。过去国家对市郊的供应多了,今后应照顾到全国各地的农民,郊区农民的肥料问题应主要靠自己来解决。
大家纷纷举出郊区有很大的肥料潜力的例子。曹根祥说:吴淞镇每天有近二千担垃圾,过去都没有很好利用。去年他的合作社的一个生产队把挑回去的垃圾和猪粪、牛粪混合起来肥田,效果非常好。全乡的内河都修通了,就可以用小船把垃圾运到每个合作社。通过讨论,大家又提出了许多积肥的办法,其中最根本的积肥办法还是养猪。平均每头猪一年所积的肥料,能解决一亩半到两亩棉粮田的肥料。算过肥料的账,大家更加提高了信心。
慢慢来还是大跃进
大多数人的生产劲头是有了,决心以移山倒海的革命精神来搞好1958年的大生产,但有一部分人劲头还不足,主张要慢慢来。这个意见立即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许多同志都提出:根据现在情况来看,原来规定的1958年的生产指标,显然是一个保守落后的指标。表示要用革命的精神搞农业生产,要提出“翻一翻,跳一跳,加一倍”的口号。翻一翻就是要把本乡原来计划明年棉花平均每亩产籽棉一百二十斤的指标,改为二百五十斤;猪今年是三千四百头,到明年就要有七千头。跳一跳就是要把水稻从今年每亩平均五百斤,明年跳到每亩平均八百斤;奶牛由今年的九十四头跳到明年的一百五十头。在其他的农作物和畜牧业方面也都要突破原来规定的指标。
在群众情绪十分高涨的气氛中,总支书记黄思霖作了发言。他说,原来的1958年生产指标现在看来的确是落后了,来一个大跃进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根据条件,实事求是地订出先进指标,就不是从空中翻从空中跳,而是能实现的。他根据本乡情况,提出了八个条件,五大措施,三项保证。八个条件中有五个有利条件:一、自然气候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一年有大风大雪的时间很短;二、我们是个水网乡不怕旱;三、土地平坦,便于耕种;四、土壤比较好;五、肥料潜在力很大。困难条件也有三个:一、饲料肥料不足;二、个别社员想走资本主义道路;三、土地多,劳力少。但是只要充分发挥潜力,就能克服困难。通过大辩论,原来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员,觉悟提高了,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了。至于人力问题,有六百多名干部要下放到全乡的四个合作社,他们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给我们带来了政治和文化,使我们的困难条件变成了有利条件。有了这些条件,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大力积肥、兴修水利、选好优良品种、提早和及时播种、改进耕作技术的五大措施。要实现这五大措施,就必须提出三个保证:这就是思想保证、组织保证、物质保证。有了这些措施和保证,生产一定能大跃进。


第2版()
专栏:

  “跨淮河、过长江,提前实现四、五、八”
  ——记中共河南省第一届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
  本报记者 王昌隆
“提前实现四、五、八,跨淮河,过长江”,是中共河南省第一届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上的八百八十二位代表一致举手通过的决议里提出的响亮口号。
看看先行者
在河南省不同地区分别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的粮食产量指标是否可能呢?代表们曾经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尖锐、剧烈的辩论。而在辩论中得胜者的有力根据是:全省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才两年,黄河以北的孟县、安阳市郊和分布在全省的一千五百五十六个农业社,在粮食产量上,提前十年分别达到和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四、五、八”的指标;并有获嘉、新乡、安阳、安阳市郊区等十一个县市和三千六百八十二个农业社,皮棉每亩平均产量分别达到四十斤、六十斤、八十斤、一百斤以上。在粮食产量上提前十年达到和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的一千五百五十六个社中,黄河以北地区的有二百五十个社(亩产粮食达到和超过四百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有一千二百七十二个社(亩产粮食达到和超过五百斤),淮河以南地区有三十四个社(亩产粮食达到和超过八百斤)。
这一批光荣的先行者,是靠什么提前十年实现了四十条纲要的增产指标的呢?它们有的在平原,有的在深山;有的在低洼易涝地区,有的在沙荒地区;有的在地多人少地区,有的在地少人多地区。它们不仅出现在过去产量不高的地区,而且出现在连年增产的地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依靠农业社的集体力量,发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鼓起一股干劲,战胜自然灾害,大兴水利、大量积肥,因地制宜改革耕作技术后,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大跃进。商城县邓城乡地势低洼,历年来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是极不稳定的。但这个乡总结了低产和连年受灾的教训,发动六个农业社的社员,今年春上大力改良了土壤,种植了高产作物,使两万一千多亩粮田平均亩产了五百二十七斤粮食。信阳县鸡公山乡老门农业社,地处山峦起伏的深山区,历年产量不高。但经过党支部发动社员广修梯田、增施肥料之后,三百六十八亩粮田,每亩平均单产竟达一千一百八十二斤。类似的事例很多很多。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得地多人少地区的“土地多劳力少,深耕细作不可能,增产有困难”的说法,使得地少人多地区的“不种百亩难打百石,没有那样多的地,怎么也不行”的说法,使得低洼地区的“年年有灾,再干也不行,不怕辛苦种,只怕一水收”的说法,使得山区的“土少水缺,无法增产”的说法;使得沙岗地区的“我们这里九岗十八洼,不能水利化,增产无办法”的说法等等,都失掉了自己的依据。代表们一致认为坐待老天恩赐,没有一股干劲,不敢去战胜困难,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是增产道路上的障碍,是农业生产上的右倾保守思想。
要有一股劲儿
应该用怎样的精神制订今后的农业发展指标呢?这也是党代表会议上大家热烈争论的问题。开封地区有的代表主张把增产指标定得低一些,措施提得稳一些,只能渐进不能跃进。而许昌地区的代表赵天锡就不同意这种慢慢来的想法。他极力主张增产措施应该保证生产的跃进。他说:“根据过去的经验看,凡是需要干而又可能干的,还是组织大干好。只有大干才能全党动员,全力以赴,也才能干的多、干的好。”人们还举出从合作化高潮中得到经验。在合作化高潮出现以后,有些有右倾思想的人曾经怀疑合作化大发展的做法,主张慢慢来。可是,两年来的事实证明,全省千百万个合作社在灾荒严重的情况下,不是发挥了农业社的优越性而战胜了灾荒增加了生产吗?合作社不是在全省范围内基本上巩固起来了吗?人们又研究了那些生产跃进的农业社的经验,认识到这些社都是在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实现了主要措施而后达到了跃进的。济源县王屋乡是拔海八百公尺,缺乏水源的贫瘠高山峻岭地区,“坡陡山高,地薄块小,一年四季刮大风,三年两季下冰雹,旱了没水浇,雨涝土冲跑,年年种庄稼,季季长不好”。但是合作化后,那里的人们提出了“前代愚公能移山,我们这代能实现水利化”的口号。从去年3月到今年春天,战胜各种困难修起了五座水库,开河引渠二十条,打水窖五百九十四个,打水井一百二十四眼,终于使七千五百多亩山旱地变成水浇地和点种地,结果,这个乡就出现了高山水利化和亩产双千斤的奇迹。这个事例经过济源县代表在大会上介绍以后,引起了代表们同声惊叹:那里还有比王屋乡的自然条件更差的呢?他们有决心大干,使得生产跃进了,我们为啥就不敢大干,不敢跃进呢?
依靠群众
干的劲头有了,而怎样干?这又成了代表们争论的一个题目。有的代表认为:兴修农田水利,就要做工程,既做工程,就需要国家拿钱来。但也有的代表不是这样认识的。西峡县王万选主张,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勤俭办水利。他介绍了蛇尾沟乡勤俭办水利的经验。蛇尾沟乡是一个山大沟多、土地窄小,而又瘠薄的深山区。全乡耕地三千一百二十五亩,耕地中仅有水地四百一十亩,占总耕地面积13%。合作化后,党支部提出“向水利化进军”的口号,经过充分发动群众,开渠,挖泉,打井,修堰坝,修水塘,筑谷坊等小型水利工程,使全乡水地扩大到二千八百九十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1%,一跃而为水利化的乡。而这个乡在兴办水利中,除了买水车花钱以外,在打井、修堰坝等工程上,所用的物料全是自己打的石头,四十一眼井没有一块砖(以石代砖)。在修塘工程上,所用的十二万斤石灰,全是群众自己烧的。一社和三社有三条渠被数十丈深的山沟隔断,社员们用树干挖成木槽,用竹杆打通,架在沟中间,把水引到对岸。第二社要把河水引过一个石山,使水升到半里高的山腰中浇三十二亩,这样艰巨的工程,也只花了炸药钱五角。代表们听了这一经验,对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方向更加明确了。原来在发言中强调要国家投资的人,也觉得自己原来还是对合作化后群众的增产要求和无限力量认识不足,对增加生产的有利条件和潜力认识不足。
认识上的一致
问题争论明,有了一股劲儿。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登封县的周炳坦等十一位代表写了一张引人注意的大字报。题目是:“登封县要跨淮河,过长江。”主要内容是:十年之内全县亩产粮食达到八百斤,明年亩产四百斤,1962年亩产六百斤;明年统购任务要超过今年的一倍。保证说到办到,不放空炮。条件是:(一)1962年全县基本实现水利化。(二)封山育林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整修梯田。(三)大力发展牛群、羊群、猪群,大量积肥。(四)要求省委加强具体领导,地委具体帮助,保证不让国家出钱。各地区的代表按照本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找增产潜力,并分别制定和修订了增产大跃进的措施。现在河南省的党代表会议已经结束,代表们正在把“提前实现四、五、八,跨淮河,过长江!”的雄伟行动口号,传达给全党和全省人民。


第2版()
专栏:

解放军总后勤部通知
全军减少猪肉、食油采购量
新华社14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日前向全军发出通知,减少军队各种人员猪肉、食油在市场上的采购量,所缺部分由部队生产自给。这项规定已经国防部批准,将从1958年1月1日起执行。
通知说,为了执行国务院“关于改进城市、工矿区猪肉供应的规定”,使全国部队所需猪肉每人每月平均不超过一点五市斤的标准,决定将我军现行各类灶别的猪肉采购量按担负海、空勤务人员和高原执勤部队不减、医院休养人员少减、其他人员多减的原则,每人每月分别减少八两到二斤十一两。在食油采购量方面,通知中也规定各类灶别每人每月减少二两到一斤。
通知说,军用猪肉、食油在市场的采购量减少以后,为使部队仍能保持一定生活水平,各部队应多养猪,以补充减少采购的部分。对少数不能养猪的单位,或者虽能养猪仍不能补足缺少部分的单位,各级后勤部门可以从养猪较多的单位适当加以调剂。


第2版()
专栏:

  开展全民整风 组织生产跃进
湖南积极分子代表举行誓师大会
省委书记周小舟谈四点基本经验
据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11日在长沙闭幕。会议共开了六天,出席代表一千零四十一人。这次会议是湖南省农业生产大跃进的进军誓师大会。
湖南省省长程潜,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胡继宗都分别在大会上作了报告。会议期间,代表们学习和讨论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同时交换了生产经验。出席会议的五十六个社的代表,也分别向全体代表,并通过他们向全省农民,提出了“关于为实现粮食高额丰产”“关于大力兴修水利,提前消灭旱灾”“关于大力开展积肥运动增加农业生产”“关于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用愚公移山的劲头,全面发展山区经济”“关于大力发展湖区生产”“关于继续积极采取措施,改低产田为高产田”“关于增加社的公共积累、扩大再生产”等八个倡议书。倡议书认为,本省湖区、山区、丘陵区在农、林、渔、牧、副业等各项生产上,都创造有增产的先进经验。只要我们明确了在农村搞社会主义的方向,继续采取兴修水利、增积肥料、改良土壤等增产措施,就有可能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
在这次会议上,湖南省人民委员会代表农业部,给湖南省荣获1956年度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的先进社,举行了颁发爱国丰产奖章、爱国丰产奖状和奖金的给奖典礼。受奖的农业社是:浏阳星星社、临澧富强社、望城西塘社、长沙市红旗社、醴陵贺家桥社、新联社。
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作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整风运动,组织明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报告。根据湖南省农业发展规划,到196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四百五十四亿斤,每亩平均八百九十斤,养猪三千五百万头。每人平均纯收入一百五十到一百六十元。
周小舟同志说,要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大跃进,有以下四条基本经验:
一、听共产党的话,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和资本主义思想作斗争。在合作社内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仍然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它表现在生产计划、经营管理、产品分配等各个方面。为要贯彻进行这种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就必须开展农村的整风运动,要开展农村的大鸣、大放、大争和整改,要采取群众讨论,开展批评的办法,同时也要采取具体措施,对于资本主义和自发倾向加以必要的限制。要规定必要的集体生活的纪律,使全体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意志得以集中起来,坚持下去。
二、大胆改革技术,克服右倾保守思想。浏阳县星星农业社连年获得丰收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以大胆革新的精神,大力推广了一系列的先进生产技术,如间作改连作,稀植改密植,盐水选种,合式秧田,培育壮秧,提早季节,精耕细作,推广良种,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合理排灌等。他们采取积极慎重的方针,全社举办了技术夜校,成立了技术研究组织,各片成立了技术小组,十个社主要干部亲自掌握试验田,进行各种生产试验,取得了很大成绩。建议每个农业社搞1%左右的田土作为试验区,来做好各种新技术的科学试验。
三、勤劳地积极生产,扩大集体经济。平江县大兴社在拔海一千五百公尺的凤凰山上,自然条件很差,由于社员积极劳动,改造了自然条件,今年全社粮食亩产七百三十七斤。大兴社社员的英雄气概是值得学习的。目前有些农业社的干部和群众总是想着农业社当年工分值的高低,有些人怕“累死人”不愿意多搞基本建设,不愿意多搞劳动工分值低的农业和副业生产,他们只看自己的今天,不看自己的明天,不想子孙万代的事情,假若看得远一点,想得远一点,就会知道虽然多做了劳动日,今年工分值可能低一些,但是劳动决不是白费的,明年后年、三年五年就会增加。我们的眼光要放远些、大些,要特别强调发展山区的生产。
四、厉行节约,降低成本,增加积累,以不断扩大再生产。最后,周小舟同志就今冬农村整风、整社、生产等工作作了详尽的指示。


第2版()
专栏:

  永胜县勤俭办水利
  子星乙
地处祖国南疆的永胜县,以依靠群众勤俭兴办水利而闻名于云南省内外。
永胜县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半山区县,虽然山多阱广,但解放前由于生产落后、刀耕火种(大砍森林烧种山地)的结果,大部山区成了光山破阱。加之坡陡水急,水源枯绝很快,经常是“有雨洪灾,无雨旱灾”,农业增产没有保证。全县三十六万多亩耕地,解放前仅有四万多亩的水田可以保收。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逐年开展了水利建设,到1956年底止,共整修中、小型水利工程四千多件,水田面积增加了一点八倍,洪灾和涝灾也大大减轻。
克服依赖政府思想
1957年,在全县基本高级合作化的基础上,党委充分发动群众、勤俭兴办水利,原计划贷款十一万元,经过发动群众、增产节约后,政府只贷了一千六百四十元(其中还有七百元贷了未用)。由于大量兴修了水利工程,预计今年全县可增加粮食四百二十二万斤,占全县总增产数的21.8%。
过去几年,由于国家投资兴办了几件中型工程,加上思想发动不够,因而从干部到群众普遍要求政府出钱修大工程。加之1956年大春小春作物遭受旱虫灾害减了产,群众收入不多,客观上的困难更加重了群众依赖政府修水利的思想。冬修开始了,由于很多干部和群众都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投资的中型工程上,水利工作动不起来。
地、县委发现了这些情况后,认为在国家投资和贷款指标减少,群众1956年收入不多的情况下进行水利建设必须批判贪大放小和依靠政府的思想,认真执行以小型为主和勤俭办水利的方针。县委具体分析了水利工程上使用现款最多的三个方面:即非受益乡民工工资,技术、石工工资,工具器材费用,而这三方面是可以设法节省经费的。于是县委决定,号召全党和全体农村工作干部,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克服一切困难,依靠自己力量勤俭办水利。
县委总结了莨莪、章裴、睦科等先进乡的经验,推动全县。莨莪乡坚持常年施工苦干三年,修通了长达一百五十多里长的一条大沟。这个乡没有技术干部,群众想出多种办法来测量;生活困难,民工自己就抽出部分劳力搞副业生产来支援水利;缺乏工具就自己造。章裴、睦科两乡没有请石工,自己培养石工,节省了大批经费。相反,由政府包办的龙潭等中型工程,不但用工多,而且助长了群众的依赖思想,农民们对政府投资的要求越来越高。
专业组织常年施工
水利工程的兴修,是临时突击好,还是常年施工好?县委总结了一些乡、社的经验,肯定了:由社内抽出一定劳力,组织专业的水利工程队,常年兴修水利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有五大好处:一、促进农业社的合理分工,避免临时突击修水利,打乱生产计划;二、民工熟脚熟手,可以提高工效,保证质量和安全;三、有了专业的施工,可以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计划性;四、有了健全的组织领导,可以提高出勤率;五、有了专业的水利队伍,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抓住对增产有决定意义的水利措施,按期完成。
1957年,全县一百零一个乡共组织了六十五个乡或社的水利工程队。各队人数是由乡、社劳力多少、工程大小决定的,最少的三十人,最多的一百五十人。一般所抽人数占全社劳力的5%—10%。结合包工包产,就把对水利有经验的先进积极分子固定到水利工作上。水利工程队实行定额包工,按劳付酬,经过群众互相商得同意,水利工分稍高于农业的一至二分。这样就鼓舞了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消灭了以往磨洋工的现象。这样做,也避免了老弱、童工、孕妇上工地的现象,出勤率大大提高。去年栽插时,劳力使用状况紧张;今年全县为支援国防运输,外调劳力三千五百个,水利方面也占用了一千多人,可是全县反而提前一个节令栽完了秧。
工程队成立后,遇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民工口粮超支、副食费及零用开支不足。要坚持常年兴修,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工程队就无法巩固。解决的办法是:根据不同情况,兴修中型工程的,由国家粮库补给主食——大米;小型工程的,由社内的社仓余粮解决,不敷时由社统一向国家粮库借补;经济作物区,直接由国家粮库拨补。副食费由水利队内开展副业生产来解决。副业生产项目有挖药材、解板子、烧木炭、烧石灰等十多种,收入归队解决副食及零用。一般水利队所抽副业人数,占队内劳力的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全县二十四个乡的水利工程队,都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副业生产,不但少向国家贷款,也没有向合作社内去要钱。
为了解决技术工的问题,今年在全县培养了大批石工,实行师傅带徒弟,泥水工、锻磨匠改行等措施,来节约石工工资开支。全县有八十一个乡,都培养出自己的石工,不仅满足了本县需要,还调出外县四十五个石工,支援修路工作。
节省费用降低成本
在水利建设过程中,采取多种办法,节省工具器材费用。第一、清理原有工程的旧有器材,统一掌握调配使用。从中型工程中清理出来的器材,满足了板山河等两个防洪工程、马厂坪等两个水库所需的大部器材外,还支援了二十二个乡,使这二十二个乡没有买器材。发动各乡、社清理小型工程器材,也节约了很多的经费。有的乡、社还发明把一二寸长的短炮杆接起来再用。第二、加强保管,节约使用,延长工具器材寿命。一面教育民工爱护工具,一面发动大家讨论,制订了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如给工具评出有效使用期,对浪费的,批评或扣工分。把爱护工具列入评比模范的内容。这样,民工都自觉地想了很多办法延长工具寿命。第三、发动群众自带工具,支援工程。只要解决了工具的等价问题后,群众是乐意拿出好工具的。第四、工具器材尽量发动社员自修自造,评给一定工分,这也是节约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十四个乡的初步统计,半年内自烧石灰和木炭、自造木竹农具、自修铁农具的总值达一万零三百多元。有的乡连炸药也是自己采硝自己造的。


第2版()
专栏:

县委书记——农具手
今年入秋以后,四川省锦屏县久晴无雨,田土干硬,用旧犁耕作很难完成秋耕任务。这里双轮双铧犁是有的,因为农民不会用,当作“废品”放起来了。
中共锦屏县委书记吴振江同志知道了这个情况,就亲自到敦在乡去学习使用双轮双铧犁。学会了,就在那里开了个农具手训练班,亲手把各乡社的五十九个农具手都教会了。各社的农具手使用双轮双铧犁由不熟到熟练,每天能犁二十多担田,比使用旧犁的效率提高了二至三倍,大大推进了秋耕的进度。农村工作的领导者,很需要有吴振江同志这样的精神:抓住生产的重要环节,亲自带头干起来。这样,生产就一定能搞好。


第2版()
专栏:

打井的好榜样
山东平原县对今年已打成的三千八百三十四眼砖井进行了检查,检查的结果是:水深十尺到十五尺的占72%强,水深七尺到十尺的占26%多,其余的水深五尺左右。这个结果说明什么呢?说明三千八百多眼井,没有一个废品。
在兴修水利的高潮当中,人们往往由于追求工程数量而忽视了工程质量。1955年冬季和1956年春季生产高潮里,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有些地区打的井是“看井”。
为了消灭农业生产上的干旱威胁,应当多打井,但是在完成数量多的同时还要保证质量好。平原县今年在这方面给大家树立了好的榜样,既有数量,也保证了质量。


第2版()
专栏:

每人平均不足七分地的君子社
年年缺粮今年卖余粮
据新华社讯 平均每人不到七分田地的四川资中县谷田乡君子农业社,由于大力兴修水利,提高单位产量,已根本上改变了年年缺粮的状况,今年还卖给国家四万五千斤余粮,社员每人分得的粮食超过了附近一些地多的农业社。最近一个多月内,前来这个社参观的已有三千多人,许多农业社受到很大鼓舞。资中县已有一百三十五个农业社订出计划,向君子社学习。
君子社共有一百零一户,四百六十七人,只有耕地三百一十六亩,全部是丘陵地。过去没有水利设施,全靠稻田本身蓄水,全部水田一年只能种一季,稍遇干旱连一季也种不上。由于地少产量低,年年要由国家供应三、四万斤粮食,不少社员甚至对依靠土地改善生活失去信心,有七十多户人外出另谋出路。1954年建社初期,社员们原想从扩大耕地面积解决困难,但这里没有荒地可开,他们从田埂、地角、沟边只开出四亩地。三年多来,全社兴修了一口大山湾塘,七个蓄水池,整修了两口平塘。90%以上的稻田都能做到自流灌溉。在这个基础上,他们逐步由一年种一季改种两季和三季。今年这个社获得空前丰收,平均每亩产粮一千二百多斤。而当地富裕中农入社前最高单位产量,也只有九百多斤。
现在君子社还感到劳动力不足。绝大多数外出的社员返回社生产。这个社准备明年把全部水田都改种三季,复种指数提高为300%,继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争取卖更多的余粮给国家。


第2版()
专栏:

  向亩产一千八百斤前进
  本报记者 姚丹
住在四川资中县城边上君子村的农民,过去一直为这片土地苦恼着。他们苦恼的不是因为土地太薄,而是因为它太肥。其中有五十来亩冲田(为了防旱,这种田一年中有大半年积水),总是不等稻子完全成熟就一片片地倒在田中,因此,一般每亩田只能收二、三百斤。因此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种稻谷,改种席草。
要是能够修起塘堰来,冲田中的积水就可放掉,先种上一季麦子胡豆之类的小春作物,这不仅多收一季,稻谷也不会再倒伏。另外的几十亩塝田,也能够做到年年满栽满插。这个算盘,当地的老农早就打过,可是,如何修?谁去修?不仅解放前大家不敢妄想,就是在土地改革后个体经营时也无法解决。1954年的秋季,村中成立了一批互助组,在政府领导下,在冲田的高处开始修建一口山湾塘。接着便成立了有二十五户参加的君子农业社。1955年春,君子社第一次大胆地将八亩多水田放干,增种了一季小春,开创了这一带变一季田为两季田的先例。结果,这八亩多田,每亩单产即达到八百五十四斤。1956年,双季稻在四川大面积推广。君子社除了将两季田扩大到四十七亩外,又试种了七亩多三季田。因此,这一年每亩水田的单产,上升到一千零六十四斤。
随着复种面积的扩大,肥料、劳动力、水利,都要相应增加。在年年增产鼓舞下提高了信心的人们,今年他们已积的青肥、堆肥就有一百五十多万斤,毛猪也由去年的一百一十多头发展到将近两百头。三季田中每亩所施各种肥料达一万七千斤。经过一年来的艰苦奋斗,又一个大丰收,已经出现今年全社三百多亩耕地,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一千二百四十多斤,比去年又增加了20%。
按照农业发展纲要粮食产量的标准,君子社早已超过了。但是他们并没有认为生产已经到顶。一个激动人心的生产规划已经作出了:明年全社三百多亩耕地,平均每亩要产粮食一千八百斤。


第2版()
专栏:

  山西洪赵县雄火农业社的社员正在进行生产建设大辩论 花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