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麻城县怎样成为皮棉百斤县的? 中共麻城县委书记 赵金良
湖北省麻城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半山半平原,全县共有土地九十七万亩,其中棉田十三万亩,主产稻麦棉,油料作物、茶、蚕丝出产也很丰富。棉麦一年两熟是群众固有习惯。
最近两年由于实现了合作化,棉粮生产上大跃进。去年全县棉花平均每亩产量六十斤,今年棉花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亩产量一百零三斤,按实收面积计算,平均每亩产量是一百零七斤,比1956年增产70%。
今年小麦三十七万亩,平均亩产二百零二斤。其他作物也丰收,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八百零一斤,生猪、油料、茶叶、蚕丝都比去年增产。粮食、棉花都提前完成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划指标。
在大面积丰收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高额丰产典型。根据初步查清的资料,全县亩产棉麦(小麦、籽棉)合计千斤的有三千亩,籽棉千斤的有十点七亩,二百斤皮棉的队,全县还出现五十多个。群众作了一首诗歌颂自己的丰收:
百亩砂滩变良田,茫茫棉海滚雪团;
今年天旱九十天,棉麦双产到一千;
没有合作化,要想这样如登天!
亩产百斤皮棉的丰产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以下谈谈几点初步体会。
一、讨论规划,发动群众
实现农业合作化第一年,我们认真地贯彻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取得了丰收。今年总结了去年的经验,提出以规划为动力,去发动群众,坚定信心,毫不动摇,结果实现了百斤皮棉和亩产粮食八百斤以上的规划。
究竟如何制订规划?县委首先提出1957年要实现六亿斤粮食、一千万斤皮棉的指标,交给全县群众充分讨论,结果群众讨论后提出了皮棉一千三百万斤的规划,比县里提出的指标还高。这说明,只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众是会制订出积极可靠的规划的。而且也证明,只要是让群众自己订规划,规划的实现就有保证。
如何保证生产规划的实现呢?在这方面,县委和农业合作社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1、三包四到田。县委总结了1953年办社以来的经营管理经验,推行“三包四到田”的管理方法,“三包”即包工、包产、包成本,“四到田”,即根据规划要求,将每块田的产量、措施、质量、工分具体规定好,超过三包定额就奖励,增产部分除提公积金外,一律奖给社员。这样一来,每个社员就明确了他所耕作的每一块土地的产量、技术、质量的要求和超产减产奖赔的办法。而且又是分户自管,把每一块土地的管理责任交给了社员,他们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2、推行“一年早知道”。为了使每个社员利益和合作社利益一致起来,在规划制订后,我们还吸取了山西省的经验,将规划实现后全社收入情况和社员劳动收入情况,分户制成“一年早知道”(一种表示社员当年收入计划数字的表格),让每个社员明确他劳动一年有多大好处。王集乡五爱第一农业合作社有一个生产队的社员为了实现“一年早知道”,没有牛,自己筹钱买了一条牛。
3、段段检查,社社检查。在每一个生产季节,都进行检查,每一个社都进行检查。检查方法是参观评比,分类排队,奖励先进,突击落后。全县大型参观评比先后进行三次,区、乡、社组织小型参观评比次数更多。每次参观都是县委带头,乡乡走到,社社跑到。现场参观,当面给奖。第一次参观评比时就奖了六千元。同时评出一百二十六个三类社、三万亩三类棉苗,当时除进行教育外,紧接着调两百多名得力干部和很多物资支援三类社。例如拜郊乡当时有八千亩三类苗,我们派去了六个干部,前后给了十万斤饼肥,到第二次参观评比时就没有三类苗了。结果实现了全乡每亩产皮棉一百二十斤。从全县说一百二十六个三类社,三百万亩三类苗都赶上了一、二类苗,全县棉花生产大体平衡。
对先进单位,也不能放松教育和督促。李胜乡规划单产皮棉一百五十斤,当时根据棉花生长情况看,一般可以完成,干部就认为问题不大,自满起来了。领导上便发动群众讨论能不能提高规划。群众回答:“棉花无底,麦无头”。(即棉、麦增产没有到顶的意思)。他们修改了规划,向两百斤皮棉奋斗。结果有七个队达到二百斤皮棉的水平。参观评比,检查规划,是实现规划的最好办法。因为这是群众自我检查,自我督促,互相检查,互相督促的办法。王集乡落后苗很多,参观者作了一首快板,来批评这种现象:
参观王家集,棉花真稀奇:
中耕太浅了,只刮一层皮,
棉花长不高,老是怪土地!
王集乡乡长听到后,他将这首快板交给社员讨论,群众拍胸保证,在一个星期内突击上去。结果这个乡也是个一百二十斤皮棉乡。
二、书记动手、干部带
头,每人一块试验田
全县生产有四个重点:水稻、棉花、花生、山区,四个书记各掌握一个,首先从重点做出样子,然后召开现场会,全面推广。从1955年起,大部分农业合作社都建立了技术试验小组,这个组织在推行技术改革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自从中央提出干部参加劳动的号召以后,县委进一步决定:上自书记下至队长,每人一块试验田,全县参加生产试验的县委十一人,区干部九十人,乡干部三百二十八人,社干部一千三百八十九人。稻谷试验田一千一百八十八亩,棉花试验田六百三十七亩,油料作物试验田五百一十八亩。这些试验田大部都是成功的。许多高产典型,大都是干部试验田创造出来的。麻城县那块亩产小麦五百四十斤、籽棉一千二百斤的高产典型田,就是“五一”第二农业合作社党支书林世猛和三个团员亲自试验成功的。
试验田的作用是很大的。
(1)通过试验田可以大规模地推广技术改革。
今年棉花增产,几项决定性技术措施,都是通过试验田贯彻的。例如棉花下足底肥群众害怕施肥会打断麦子和迟熟,在麻城来说是没有习惯的,开始群众怕在麦垅内下底肥,但我们作出样子后,群众接受了。全县90%的棉花下了底肥和种肥。
(2)可以使外行变成内行。
有了试验田,在生产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钻研技术,摸透作物生长的脾气,掌握生产规律。棉花开始封行时,我们在自己的试验田发现花蕾脱落。我们向农民、技术干部学习后才知道,棉花要适时追肥,控制营养,通风透光,才能减少脱落。根据这个道理,在盛花期普遍地追了一次肥。用土粪水粪或豆饼和过磷酸钙配成混合肥料,离棉根四寸处挖壋子穴施。而后将旁心赘芽分批打干净,立秋前后又将正顶全部打光,使肥效都走到桃上,这样中下部桃大部保住了,上部桃也争取住了。结果棉桃多,棉桃大,棉桃重。像这样一些增产技术,我们通过了试验地逐渐地学会了。便自己渐渐从外行变为内行。干部先学会了,在全县范围内,也就很快地推开了。
(3)有了试验田,领导上心中有了底,就能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例如在落后田的丰产试验地,也获得每亩六百多斤籽棉,这就能够加强信心,不停留地打破纪录继续前进。
三、推广新式农具,战胜各种灾害
农业合作社为了迅速提高产量,要求实行精耕细作,扩大复种面积,因而就大大增加了劳力的需要和改进农具的需要。
我县几年来计推广双轮双铧犁二千一百零三部、新式步犁四千多部还有其他各种新农具。由于新式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质量,减轻了劳力强度,抓住了季节。
1957年麻城县前后发生两次大旱,很多青嫩棉桃被迫开裂,叶子发干,棉株上还有七、八个花蕾也非常危险。我县历史上就没有灌溉棉田的习惯。群众说:“棉花是铁脚汉,旱死还有一半。”情况严重。县委第一书记吴德俭同志说:“在这个年头不拼不行了,非常时期要有非常办法。”县委于是号召全县车水抗旱,坚决完成规划,那时水稻也要水,劳力紧张,干部思想不通。我们的回答是:“思想不通田里说去!”就是说,先在试验田作车水抗旱对比。浇过水的棉花马上转青,青桃也不开裂。不浇水的继续干枯下去。许多干部看了,大吃一惊。然后再到田里算账,如不抗旱,全社将减少五万七千元收入,占全社总收入24%。再算全县账:全县如不抗旱要少收三千三百万元。这时干部又大吃一惊,对于抗旱思想也通了,群众反映:“不算不觉得,一算了不起。”在抗旱运动中,从书记到社主任,都拿起水车把子,全党动手,全社动手。全县迅速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抗旱运动。水车不能到的地方就挑水抗旱,一挑水只能浇七、八棵棉花。就这样挑水救出了二万一千六百多亩棉田。
望花山群众作了一首诗,形容当时抗旱情形:
一上望花山,抗旱轰连天;
水车八百乘,男女七八千;
日夜车盘战,个个都争先;
水车二十里,翻过十重山,
受益万余亩,人定胜过天!
全县棉花普遍灌了两次水,挽救了危局,战胜了灾害。
对于治虫,我们同样是像打仗一样来和虫害作斗争的。我们是无虫就防,有虫就治,普遍打药,重点歼灭。全县共用药四十五万斤。各个生产队都有治虫专业小组,专门包干打虫,两个人,一个喷雾器,包二点五亩地。假如发现个别田块虫害严重,集中几十部喷雾器和喷粉器,分作两排,前面喷雾,后边喷粉,每人一行,齐头并进,进行围剿,群众把这个办法叫做“一点钟胜利”。群众的算盘:多花块把钱,多用个把工,棉花增了产,还是合算的。全县棉花从出苗起到拔杆止,可以说没有受到虫灾。
四、找出增产关键,狠狠地贯彻
根据麻城县一年棉麦两熟、肥料缺乏、产量不平衡、雨量较多、虫害严重等特点,我们着重地抓住克服两熟矛盾、增施肥料、彻底治虫、抗旱排涝、改良土壤和调整棉田等技术措施,狠狠地贯彻下去。为了克服两熟矛盾,各个农业社调整了前作物,适当地减少了小麦的面积,增大蚕豆油菜大麦的面积。又进行了小麦宽窄行条播,以便于在麦行内套种棉花。特别加强了麦行管理、推行麦行“四边”(边锄草、边间苗、边除虫、边松土追肥)和突击“四抢”(抢割麦、抢打麦、抢插秧、抢灭茬薅草追肥)。底肥和追肥一般比去年增施五成。90%以上的棉田施足了底肥,每亩五十——七十担土粪和三十——四十斤豆饼,追肥过去多半是施一次,今年施了三——四次。对改良土壤和调整棉田,也作了许多工作。全县改良土壤一万多亩,一般增产将近一倍。把分散的棉田适当调整集中,并决定专人管理,对于平衡增产也有显著作用。精田整枝的工作今年也有很大进展。全县做到株株脱裤腿,块块打旁心,根据要求,分批普遍打顶。
回顾一年来的艰苦战斗,虽然取得了很大的丰收,但我们工作中还有很多的缺点。例如全县生产还不够平衡,还有三万亩低产棉花,在肥料问题上,在防旱排涝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都要我们继续发动广大群众向大自然斗争。


第2版()
专栏:

麻城县粮棉产量
达到农业纲要指标
据新华社讯大别山革命老根据地麻城县今年粮食和棉花的每亩平均产量,都提前十年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的最高指标。
今年麻城县的六十八万亩粮田平均每亩收获粮食八百斤以上,十三万亩棉麦两熟田平均每亩收获皮棉一百零三斤和小麦三百斤。油料作物和蚕丝、茶叶等产量,也比去年有很大增加。
湖北省麻城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全县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在山区和丘陵地带,除平原耕地的土质较好外,其余的耕地多是粘泥土和沙砾土。水源、肥源不如沿江沿海的平原地区充裕,其它自然条件也不比别的地方优越;相反,最近几年来,麻城县连年都遭受了连绵春雨和秋季大旱的威胁。解放前,全县的粮食平均每亩年产量仅有四百斤左右;棉花在平原地区每亩年产三十多斤,在丘陵山区不过十几斤;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粮棉产量有很大增加,但是1956年的粮食平均每亩年产量也只有五百八十多斤,棉花只有六十斤。
麻城县在粮食生产方面,实行了“五改”——单季稻改双季稻、籼稻改粳稻,低产作物改高产作物、旱田改水田、旧式农具改新式改良农具,还采取了密植、适时适量地分期追肥等关键性的增产措施,今年仅把三万亩单季稻田改种双季稻,把二十三万亩籼稻田改种粳稻,就增产粮食四千多万斤。在棉花方面,麻城县都是在麦田里种棉花,今年各农业社从耕作、播种、薅草、间苗、收割、劳力安排等方面解决棉麦生产的矛盾,认真执行了深耕、密植、适时整枝打杈等增产技术措施和组织专人不断防治虫害,使棉麦普遍获得了丰收。另外,各农业社用泥田掺沙、沙田掺土的办法,改良了五、六万亩田的土壤。


第2版()
专栏:

让兴修水利运动更切实更健康
山西注意纠正贪新弃旧盲目求大现象
据新华社太原电 山西省农业建设厅最近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发挥原有水利工程的效用。
目前,山西省农村水利建设工程已达到空前规模。但是,普遍地存在着重开发工程、轻整修工作的“贪新弃旧”现象。全省除长治、雁北地区改造旧工程、增添新设备、平田整地改善灌溉渠道,发挥旧有工程设备扩大灌溉面积外,其它许多地区此项工作没有开展起来或进展很慢。有些县在今冬明春生产计划中不仅没有具体计划旧工程的利用问题,甚至对正在兴修的水利工程也缺乏田面工程的安排。有的县还把一些改善灌溉渠道的专职干部也拉去从事新的水利工程的开发工作。按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不仅原有工程设备不能发挥潜力,今年新修工程的实际受益面积也将受到影响。
据山西省水利部门调查的材料,对没有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和未完成的遗留的水利工程,加以改造、整修以后,全省至少可以在原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增浇二百万亩耕地。改造这些工程并不费事,解虞、临猗、曲沃等县许多农业社的经验证明,只需要一两个工,在水源不足的旧井中,通横管、锥井下泉,扩大水源,水量就可以增加。
原有的水利工程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田面斗渠、毛渠等输水工程。其次是水源和提水工具不足,有些机械设备因缺乏修理,经常停止使用。山西省农业建设厅分析研究这些问题以后,已组织有关部门配合解决,并要求各地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据新华社太原25日电 山西省高平县在制定切实可靠的兴修农田水利规划,纠正了过去盲目求大造成“只见工程,不见浇田”的浪费现象。目前许多乡、农业社把今冬明春的水利工程和各种农活,根据劳动力多少做了切合实际的规划,集中进行可在当年收益的小型工程和劳动力所及的少数大型工程;对一些在今年劳动力不及开发的工程,就列在明年规划中。
高平县过去两年修成的十三万多亩水浇地,实际上只有九万亩土地能灌溉,约有三分之一的水地不能进水。有的是已经开了渠,但由于没有平整土地,水进不了地。有的是筑了水库或蓄水池,却没有来得及开渠道,天旱时仍要老远去担水,各农业社接受了这个教训,今年一开始就合理地进行了规划,南圪?村红响农业社只有四百多个劳动力,原打算投90%的劳动力去修建一个水库和一条水渠,受益面积一千六百多亩,全社土地可以达到30%水利化。可是一经计算,这样就会使积肥、造林、副业、畜牧业受到影响,而且明春的春耕、播种、运肥都挤在一起,没有力量为水库修筑引水渠道,也没有力量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因此工程完了也只有在1959年受益,明年不但达不到水利化,反会使增产受到影响。最后他们根据实际可能消减了工程,有把握扩大七百多亩水地,当年可以受益。其余的工程放在明年冬季进行。


第2版()
专栏:

浙江八千多处水利工程开工
今冬明春将增加灌溉面积百多万亩
本报杭州23日电 规模宏大的兴修水利运动,已经在浙江省蓬勃展开。据统计,全省已有六十四个县开工,每天出工有十多万人,共开工各种农田水利工程八千六百五十七处,已完成五十四处小型水库和一千七百五十五处其他水利工程。在今冬明春浙江省将出动一亿一千二百三十多万个人工,完成各种水利工程二十四万一千三百多处,其中有中、小型水库四千八百七十九处。完成这些工程后,可增加灌溉面积一百零七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七百三十万亩,控制和改善排水面积五百一十万亩;此外,还能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一千零九十五平方公里,水力发电一千一百五十瓩。为了完成这项巨大任务,各地党组织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现在全省有七十七个县建立了兴修水利指挥部,加强了对水利工作的领导。有七十个县召开了水利代表会,就兴修水利和发展农业生产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大放、大鸣、大辩论,澄清了错误思想,提高了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建德专区遂安、临安等十三个县水利会议后,乡乡成立水利委员会,社社建立水利小组。10月下旬,有一百四十二个乡开始兴修水利,现在已完成一百九十二处水利工程。兰溪县现在每天有一万五千人出工,全县三十三个乡,已做到“乡乡修水利,社社修水利”,该县诸葛乡还动员了近四百妇女参加了修水利。永昌乡建丰社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有水就有粮、水库是粮仓”的口号下,带领二百五十多个社员星夜在工地上赶打石夯、挑土、筑坝,使该乡水库提早两天完成。
浙江省在兴修水利中,一面通过组织参观、访问,教育农民兴修水利和增产粮食的意义,一面还训练了大批农民水利技术员。现在全省有五十多个县组织了三千多名干部、群众先后到诸暨同山乡、绍兴棠棣乡,温岭彭岭乡等地参观、访问,这些先进地区都是由于修好水利而获得了农业丰产。东阳、永嘉、海宁、德清等二十三个县举办了水利训练班,共训练出农民技术员三千二百名。


第2版()
专栏:

江苏省水利冬修运动广泛展开
动员人力多 工程进度快
本报南京电 据新华日报报道:江苏省以兴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主的冬季水利建设运动已经开展了。到本月19日止,全省约有四十多个县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三十项以上大中型工程先后开工。成千上万的人陆续开往沿水前线。仅扬州、徐州两专区就有七十余万民工投入运动。
江苏省今冬明春水利建设仍以改变徐淮地区贫困面貌为重点。其他地方根据本地情况各有不同的水利建设重点。中心任务是大力排涝,积极发展灌溉,扩大旱田改水田面积和水浇地,继续提高与巩固防洪能力。
按照国家已批准的计划,江苏省今冬明春将兴修大、中型工程一百五十七项,其中属于防洪的三十四项,排涝的七十六项,灌溉的四十五项,其他二项,全部工程包括涵闸一百八十二座、桥一百五十七座、抽水机站七十个。其中有很多都是有关发展徐淮地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则分布在全省各地。以上各项工程完工后,在大、中型工程效益方面,可以改善排水面积一千一百四十五万亩,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二百九十五万亩,并在不同程度上减轻洪水的威胁。
在小型农田水利方面,可以增加灌溉面积四百一十九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七百二十九万亩,排水面积一千八百六十万亩,水土保持四百一十平方公里。
全省各地总计应做水利工程土方约五亿公方,动员劳力近四百二十六万人。目前,水利工程的进度很快。在骆马湖大堤上,准备兴修节制闸的闸基已从平地剥去了十公尺厚的泥土,一万二千民工们即将在牢固的地基上浇灌混凝土。句容县四百个社中,有二百多个社的二百多处工程开工,每天上工的人数有一万二千人。泗阳县仓集乡有一个社已基本上完成了冬修计划任务。


第2版()
专栏:

鸣放中一项有益建议 可增产粮三、五十亿斤
农业部在大鸣大放中提出了许多对发展农业生产极为有益的建议。其中要求推广玉米杂交种的一项建议在实现以后,每年至少能给国家增产三十亿到五十亿斤粮食。
推广玉米杂交种的这项建议,是农业部种子局的工作人员马克让、曾观惠、汪耀伦李梅森等四人在大字报上提出的。他们在大字报上说:推广玉米杂交种是提高玉米产量最有效的措施,根据目前我国的经验,杂交种的玉米一般能比普通玉米增产20%到30%,有的还可以增产60%甚至更多。
我国目前现有玉米种植面积为两亿二千多万亩,平均每亩产量约为一百八十多斤,如果其中一亿亩种上杂交种,每亩平均以增产三十斤到五十斤计算,每年就可以增产三十亿到五十亿斤粮食。
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机关和农业大学,近两年来在研究玉米杂交种的培育工作上,作出了不少贡献。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选育出六十三个比较好的品种间杂交种,其中有十七个杂交种已经开始推广。华北、东北、华南等不同耕作制度的地区,都有适合当地条件的杂交组合,并且增产的效果都很显著。例如,在山东省推广的“坊杂二号”“齐玉二十四号”等玉米品种间杂交种,一般能增产30%到50%,有的增产一倍多。
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玉米杂交种的种植面积还只有一百万亩左右。为什么玉米杂交种的推广工作还没有全面铺开?种植面积的发展还这样缓慢?马克浪等认为,这主要是农业领导部门对这项工作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他们建议农业领导部门,必须在已经有玉米组合并且已经取得成效的地区,迅速设置专门的玉米杂交亲本繁殖场,大力繁殖亲本种子,成为供应农业社亲本种子的基地;并责成农业院校和玉米重点产区的农业研究机关,加强玉米杂交育种工作,继续不断地选育更多、更好的杂交组合以及自交系间的杂交种;同时有计划地来讨论制订发展玉米杂交种的长远规划,并加强对各省农业技术干部的培养、训练工作,增加参观实习活动,以便在生产中更广泛地利用已经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
这个建议在提出以后,立即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农业部副总技师马矍翁等在看到了这个建议后,很快写了一张大字报,对他们提出的推广玉米杂交种的意见表示赞同和支持,他们并且要求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玉米杂交种的经营工作,推广已经选育出的玉米杂交种,同时加强对玉米杂交种的技术传授工作,大力组织农业社自行配制杂交种。
农业部的整风领导小组认为,这项建议对提高玉米的单位产量、增加生产有着极大的意义,并且已初步确定今后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广。现在,种子局已经组织专门小组,进行了初步研究,准备明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点试验示范,组织设立亲本繁殖基地,为1959年大量推广玉米杂交种创造条件。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秦安县制订生产规划过程中发现
高寒山区发展生产潜力很大
据新华社兰州25日电 甘肃省秦安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总结生产工作,制定出全县发展农业生产的五年规划。规划规定:196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将从今年的一点八亿斤提高到五亿斤;每亩平均产量五百斤,比今年的一百九十四斤提高一倍半。
秦安县是甘肃东部渭河北部山区最干旱的县份之一。全县一百一十万亩可耕地有93%在海拔一千四百——二千多公尺的黄土丘陵上,这些耕地为六千条沟壑所割裂。但据调查材料说明,一千四百多条沟壑内有大小不同的地面水,都能用塘坝拦蓄。莲花区农民今年在海拔一千八百公尺的高寒山区试种“金皇后”玉米,每亩产量高达一千二百四十八斤,打破了“金皇后”只能生长低山地区的保守思想。
调查材料还说明,这个县的土地只要试用新式犁,施肥量比现在增加一倍,每年灌一至两次水,产量就会显著增加。


第2版()
专栏:

只是因为他们这样做了
湖北麻城县是一个半山半川的地区,土质并不好,但今年粮棉产量都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要求的最高指标。
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并不好的地方能获得这样大的成绩,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有正确的领导方法。这种领导方法主要是,在发动社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订农业社的全年生产规划,然后再集中起来制订全县的规划。从县委书记起到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队长,都亲自搞试验田,以试验的经验指导生产。用“抓两头带中间”的领导方法,根据生产季节组织田间参观评比,发现先进的经验,当场传播;发现落后乡、社和三类田,立即组织力量支援,使落后赶上先进。还有其他一些措施。这几方面的努力结合起来,取得了全面的生产大跃进。
这些作法说来并不新奇,但只是这些地方的干部认真这样作了,他们就得到了突出的成绩。各地农村工作者从这些平平常常的经验里,也可能得到些启示。


第2版()
专栏:编后随笔

“团结水槽”的故事
在湖北省襄阳专区均县习家店乡有两个农业社,一个是明星一社,另一个是二社。两个社的田地相隔很近,中间只隔一条低凹的小路。一社在山脚下,山上的泉水流到一社最终点,也就是二社最前面的田地上,因为隔着一条低凹小路,就不再往前流了。因此,每年在用水繁忙的季节,两个社为了用水不平均常闹纠纷,影响团结和生产。
今年,在兴修水利的时候,两个社共同研究和商量了征服这条低凹路,他们用石头在路上垒起几个石墩,在墩上修了一条长木槽。从此,泉水不再厚此薄彼,两个社也再不闹纠纷了。
一条木槽使它们心连心,共同搞好生产,共同走富裕道路;兴修水利,使两个农业社团结起来。右图是“团结水槽”。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摄)


第2版()
专栏:

改变江西山区面貌
本报记者 李连斌
江西山区的面积达一亿五千多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0%多。
1949年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帮助江西山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生产,许多地方粮食生产已经恢复到和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有些缺粮地区,如井岗山,1954年以前,每年都要从山下运十万斤左右粮食上山,但是,从1955年到现在,每年都从山上调出十几万斤粮食下山。各山区普遍盖了新屋,举世闻名的井岗山、方志敏烈士故乡的漆工镇几乎见不到茅棚子了。
但是,毕竟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摧残惨重,山区经济和生产还没有全面恢复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不是“社会主义上不了山”呢?不是的。埋在山底下的丰富矿藏不要说,就是山上生长的东西,从工业原料、到建设用材,从油料作物到副食品等,应有尽有,农、林、畜、渔都可发展。把辽阔的山区建设成为“万宝山”,这是山区人民共同的愿望。江西省长邵式平说:“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除了进一步发展粮、棉生产以外还应该全面地发展生产,应该‘上山’,
‘下水’。什么叫‘上山’呢?就是要全面开发山区经济,充分利用全省的丰富资源;什么叫‘下水’呢?就是充分利用全省相当于二千多万亩面积的江、河、湖、塘,积极发展养鱼等水产事业。”
美丽的远景
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已经根据中央的精神,制定出1958年到1967年的十年规划。使山区——革命老根据地呈现一幅美丽的远景。
第一、大力发展多种林业生产。十年中计划造林四千五百万亩,达到全面绿化。远山地区着重发展杉、松、桉、棕、栎、樟、竹等用材林生产;近山地区,着重发展油茶、油桐、桑树、板栗、果树和茶叶林等经济林的生产。茶油的产量由现在的五千万斤增长到一亿八千万斤;茶叶的产量由现在的九万三千担增长到五十五万担;桐油产量由现在的六百五十万斤,增长到三千五百万斤。提倡果树上山”,发展蚕桑。
第二、大力发展山区的家畜、家禽的生产。要求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山区发展安格拉毛兔五千万头,产毛二千五百万斤;生猪由现在的二百万头增加到四百万头;牛由现在的一百一十万头增加到一百六十万头。要求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安格拉兔发展到一亿头,产毛五千万斤;生猪发展到六百万头,牛增加到二百一十万头。另外,发展细毛羊。到1962年要求发展到十万头,到1967年发展到七十万头。还要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蜜蜂和家禽的生产。
第三、大力发展山区的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的生产。香菇、纸浆、土纸、宣纸、药材、木耳、竹笋、松脂、棕皮都应大力发展。
千方百计开发山区
为了实现这一规划,江西省的党政领导机关正千方百计地寻找门路和办法。主要有以下四项:
第一、开展以“全面开发山区经济、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山区”为内容的大辩论,使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到山区生产的重要性,认识到山区有丰富的资源,无穷的潜力,广阔的前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加开发山区经济的工作和劳动生产,组成一支强大的向荒山进攻的大军。
第二、贯彻农、林、牧、副业相结合,发展多种生产的方针。山区生产的重点是发展林业生产。但是林业生产,特别是用材林都是多年性的生产,需要二十年到三十年才有收益。因此,为了发展林业,必须首先发展当年或短期就能获利的生产,以当年和短期获利的生产支持多年和长期获利的生产。因此,必须发展农、牧、副业和林业多种经营相结合的生产。
第三、建立国营林场和国营农、林、牧、渔综合垦殖场,开辟山区的社会主义基地。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批建立二十个国营林场。1958年首先由省在南昌等地七个大山区建立国营林场,为国营林场创造经验。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要求江西国营农场开荒二百万亩,在垦荒中要把连在一起的荒山、荒地全部开垦起来。附近的江、河、湖、塘利用起来养鱼。这样,不但开了荒,而且发展了多种生产。
第四、解决山区劳动力不足的困难。首先,教育山区人民,决心建设好山区,防止和纠正不安心山区生产和盲目流入平原地区和城市的现象。采取各种办法,鼓励人民上山生产。组织一批干部和工人上山参加国营林场的建设和生产。以插社或分社的办法抽调人多田少地区的劳动力从事山区生产,在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劳动改造林场和劳动教养林场。
大家相信,负有革命传统的江西人民,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山区,一定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