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7-11-24

1957-11-24新闻联播 文字版

诗三首

第8版()<br/>专栏:<br/><br/> 诗三首<br/> 郭沫若<br/> 参拜列宁墓<br/> 肃静些,肃静些,凝着呼吸!<br/> 伟大的列宁正在休息。<br/> 这儿的空气分外恬静,<br/> 斯大林也睡得十分安稳。<br/> 人们自然地低下了头,<br/> 虚骄的念头化为乌有。<br/> 一片稳定的智慧之光,<br/> 像清泉一样把人浸透。<br/> 和平的花朵<br/> 天上飞翔着人造卫星,<br/> 地上涌现出导弹成群。<br/> 这正是和平的花朵,<br/> 都打从红场上经过。<br/> 红场成为了一座大花园,<br/> 我的心里充满了春天。<br/> 我看见有一撮人在发抖,<br/> 一看见导弹便回头就走。<br/> 估计是要去打电回家,<br/> 传达他们心里的害怕。<br/> 多谢这种的义务宣传,<br/> 好使好战者从长打算。<br/> 好考虑一下和平共处,<br/> 把实力政策投入火炉。<br/> 天堂已建在人间<br/> 十月节的莫斯科和暖如春,<br/> 红场上聚集着六十八国的嘉宾。<br/> 六十万人的行列浩荡的经过,<br/> 红场上翻涌着乌拉的欢呼声。<br/> 十月节的莫斯科天上有雾,<br/> 飞机没有在红场的上空出现。<br/> 头上是不是缺少了什么呢?<br/> 不!头上有两颗人造卫星在旋转。<br/> 十月节的莫斯科是天文馆,<br/> 人们扛着地球有火箭在盘旋,<br/> 有人造卫星在边走边发讯号,<br/> 克里姆林的红星分外地鲜妍。<br/> 十月节的莫斯科是不夜城,<br/> 欢乐的人群,脸上都放着光明,<br/> 摩天的高楼大厦像水晶宫殿;<br/> 天堂已建在人间,谁不相信?<br/> 1957、11,10在莫斯科

一颗永远和党在一起的心

第8版()<br/>专栏:<br/><br/> 一颗永远和党在一起的心<br/> 晓蓝<br/> 1928年3月以后,海丰城西北的银屏山、莲花山里,经常冒起一团团的浓烟。这是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以后,反动派对海陆丰人民在进行疯狂的报复。村庄变成了灰烬,残酷的大屠杀夜以继日地在进行。<br/> 海丰城内盐后街五号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被国民党军队从家里赶了出来,女人坚定的面庞上还带着泪痕,三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岁,这个女人是中共东江特委宣传部长陈魁亚的妻子郑氏。这一天她才接到丈夫惨死在敌人屠刀下的噩耗,还没有来得及发出胸中悲愤就被国民党赶出了家园。<br/> 郑氏是一个目不识字的善良的普通家庭妇女,每天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的家务事,她只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干革命的,搞共产党的,但是究竟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共产党?她最初并不完全了解,但是她爱自己的丈夫,信任自己的丈夫,所以她支持他,体贴他。1927年11月革命胜利了,共产党掌握了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穷人烧掉了地契,得到了土地,向来为非作歹的恶霸地主被镇压了,全城的人民个个都喜气洋洋,生活够安乐的了。革命给她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那时她就相信丈夫是正确的,革命是好的,共产党是好的。<br/> 这一天她被国民党军赶着咬紧牙关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家园,带着孩子投靠到附近亲戚家里。她想,终有一天她还要回来的。<br/> 表面上郑氏是沉默无言的,她内心里却燃烧着对敌人的仇恨。从山沟里经常传来红军活动的消息,有时还传来丈夫没有死的消息。这些是真是假的消息唤醒了她的热情和希望。她相信共产党没有走,红军没有失败,苏维埃政府一定要回来。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她赖以生存的,就只有两个信念:一个是把儿女抚养成人;一个是等待苏维埃政府。晚上,每当她想起丈夫的时候,她就把孩子们叫到身旁,告诉他们爸爸是干革命的共产党员,被国民党杀死了。又给他们讲许多苏维埃时代的故事,在孩子们幼稚的心里深深地种下了革命的种籽。<br/> 生活越来越困难了,要靠她的一双手养活三个孩子是不可能的,她终日不停地劳动,撕烟叶、拔花生、纺麻、砍柴赚下了一顿半饱蕃薯,结果她只好忍痛把大儿子送到香港去当学徒,把九岁的女儿送给别人作童养媳,只留下二儿子陈子民在身边。<br/> 母子俩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几年,积累了一点钱,郑氏便把儿子送去念书。一天夜里,邻居都熄灯睡觉了,她偷偷地从包裹里拿出她珍藏多年的她丈夫的日记和书籍,把儿子叫过来,严肃地对他说:你现在认识字了,从这些日记和书里面,你就知道阿爸是怎样的人,你要学阿爸的样啊。<br/> 抗日战争末期,陈子民已经长大成人了,在郑氏的教诲下,他已经有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一直在山里打游击,可惜在1949年胜利的前夕,又被敌人杀害了。晚年丧子的打击给郑氏留下了难以医治的伤痕,可是黑暗就要过去了,光明就要来了,共产党节节胜利的消息在她受伤的心灵里又激起了兴奋和喜悦,等待了二十多年的胜利终于来了。<br/> 解放了,盐后街五号又回到了郑氏的手里。在厅堂的墙上挂着陈魁亚、陈子民二张照片,旁边挂着两张烈属证。头发斑白的郑氏带着大儿子留给她的三个孩子,她经常指着照片,对他们说,这是你爷爷,这是阿叔,然后又指着烈属证说,爷爷、阿叔都是干革命牺牲的,你们要学他们的榜样啊!她把大革命时代的故事给孩子们讲了又讲,要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只要她的心还在跳动,她就要把革命的种籽永远撒播下去。<br/> 今天全海丰城的人民都在兴高采烈地庆祝苏维埃三十周年,郑氏更是无比兴奋。她在三十年前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的红宫,看到丈夫的巨幅油画像高挂在宫内墙上,她当着一千个参观者,从内心里高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叙利亚的同情者

第8版()<br/>专栏:<br/><br/> 叙利亚的同情者<br/> 沈尹默<br/> 中近东的风云,不断地涌向大马士革,这是叙利亚的首都,曾经为穆罕默德所赞礼,它是地球上的天堂。<br/> 石油一直在灌浇着暴利贪图者的欲火,殖民主义者想借用他们的伙伴——奥斯曼帝国复辟的梦想的魔手,来散播火种,打着如意算盘,采取闪电方式,从叙利亚烧起,烧乱阿拉伯国家,好趁火打劫,再进一步烧到地球上他们认为须要烧掉的地方。<br/> 可是,叙利亚人民本不是软弱可欺的,也不是孤立无助的,试听听叙埃联合军队的整齐步伐,苏维埃联盟的宏亮警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言论,其他国家里的正义呼声。<br/> 玩火者们清醒些吧!社会主义阵营里一架强大灭火机——第一颗地球卫星已经出现在天空中,昼夜不停地环绕着地球巡礼,它满载着维护永久和平的真挚意愿和无比坚强的力量,准备着为人类和平服务,消灭战火。1957年10月18日

来自农村的诗

第8版()<br/>专栏:来自农村的诗<br/><br/> 来自农村的诗<br/> 新来的社员<br/> 张响涛<br/> 县长来到我庄上,<br/> 他要立户当社员,<br/> 前晌到庄安锅灶,<br/> 后晌下地干。<br/> 县长原是庄稼汉,<br/> 革命干了二十年,<br/> 而今上山当农民,<br/> 南洼犁地甩大鞭。<br/> 嘚儿哦喝,嘚儿哦喝,<br/> 满头大汗,<br/> 湿透衣衫。<br/> 社员说:<br/> “县长啊,歇一会,<br/> 喘喘气儿抽袋烟。”<br/> 县长笑嘿嘿,<br/> 还是抡大鞭:<br/> “往后不要叫县长,<br/> 我是咱社一社员。”<br/> (河北唐山)<br/> 社啊,你不会垮 牛宝童<br/> 高级社啊!<br/> 富农在毒恶的诅咒:“社要垮”……<br/> 让他咒骂他自己吧!<br/> 社不垮,<br/> 正如青天不会坍!<br/> 送村头牛宝童听说县长走,<br/> 男女老少送村头。<br/> 老汉拉住县长手,<br/> 当着闺女开了口:<br/> “县长县长您别走,<br/> 秋后丰收喝杯酒!”<br/> 1957年,秋天。

伟大的艺术 深厚的友谊——看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后

第8版()<br/>专栏:<br/><br/> 伟大的艺术 深厚的友谊<br/> ——看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后<br/> 吴作人<br/> 在全世界劳动人民热烈而欢腾地庆祝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国首都举办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的原作展览会,标志着中苏文化交流的加强,和兄弟友谊的巩固与发展。这样的展览会,在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是第一次。<br/> 这些无比珍贵的展品是从苏联列宁格勒国立俄罗斯博物馆中选出的一部分油画。它代表着俄罗斯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近一个半世纪间绘画的发展面貌;其中包括由Ф·С·罗柯托夫(1736—1808)起,到В·А·谢罗夫(1865—1911)四十五位杰出的画家的六十三幅精心作品。<br/> 俄罗斯的古代艺术,几乎全部是为宗教服务的,多少无名的匠师,虔心地创造了不可数计的作品。到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把封建落后的俄罗斯进行了改革,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艺术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桎梏之后,在艺术上出现了表现人间生活的世俗艺术。尽管这时期俄罗斯的艺术逐渐与欧洲艺术在表现技法上趋于一致,但是俄罗斯民族的特性,并不曾被新的艺术形式所掩盖,而是在每件作品中鲜明而深刻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在感情。<br/> 在贵族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上层社会人物,是当时画家艺术活动的范围。画家虽也绘形绘声地表现了权贵的煊赫、排场,可是风行一时的肖像画,仍在大师们手下流露出人们的内心活动:如Ф·С·罗柯托夫画的Ц·г·奥尔格洛夫肖像和较晚的肖像画中,画家把自然风景放在人物后面,如В·Л·波罗维柯夫斯基(1757—1825)画的加加里娜公爵夫人肖像,虽是官样的,但神采奕奕。到了十九世纪的早期,名作“彭拜末日”的作者、天才画家К.Л·勃留洛夫(1799—1852)克服了在当时流行的学院主义的清规戒律,创造了豪放而又优秀的肖像画。会上展出了他的“医生和作家В·И·奥尔洛夫”肖像。<br/> 1812年,俄罗斯人民粉碎了拿破仑的侵略之后,上层人士不屑一顾的平民,也成为绘画描写的对象了。这时的А·Г·维涅齐亚诺夫(1780—1847)从他天才的早年,就歌颂着朴实的农民,如1820年创作的“割麦人”可说是俄罗斯现实主义肖像画的典范。从此俄罗斯画家所表现的普通人物的题材范围扩大了。这个在艺术上进了一步的现实主义的方向必然体现在他的后辈的作品里,如杰出的И·Н·克拉姆斯科依(1837—1887),Н·Н·盖伊(1831—1894)等所画的农民及学者等肖像就可以说明这一点。<br/> 十九世纪的下半叶,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举起了批判的现实主义的旗帜。在这一思想影响下,画家们不仅对现实生活要不加矫饰的描写,而且要有批判、讽刺和歌颂。志同道合的画家们便组成了流动艺术展览协会。他们走出了保守的学院,投入生活。В·Г·别罗夫(1833—1882),И·Н·克拉姆斯科依,И·И·希施金(1832—1898)等就是这个流动展览派的倡导者。这样就使得当时占主要比重的风俗画,也获得了新的内容。在展览会上,别罗夫的小幅“猎人在休息”,К·В·列莫赫的“孤寡无靠”,В·Е·玛柯夫斯基的“在调解法官室中”等画,就表现着这个时期风俗画的倾向。<br/> 俄罗斯的风景,从早期的风景大家Ф·Я·珂历克塞耶夫(1753—1824)的“涅瓦河上”,到И·И·列维坦(1861—1900)的“月色”,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间,确实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遗产。А·К·萨兰拉索夫(1830—1897)的<br/> “解冻”,И·И·希施金的“森林”和“海岸”,А·И·库因哲(1842—1910)的“乌克兰的傍晚”,以及许多画家的风景画,都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了俄罗斯大地的明晦寒温的变化,人和自然之间的关切。每幅作品都洋溢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和诗意。<br/>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接期间三位艺术巨匠的作品有深刻感人的力量。这些就是:В·И·苏里柯夫(1848—1916)的两幅巨作中的个别人物图稿:“哥萨克人”和“士兵”;И·Е·列宾(1844—1930)的三幅人像:“黑女像”、“外科大夫皮罗戈夫像”和“作曲家Н·А·烈姆斯基—科萨柯夫像”和他们中间最年轻的В·А·谢罗夫(1865—1911)的“А·Н·杜尔查尼诺夫像”。这些杰出的作品,可谓充分地表现了画家的高超技法。其风格的纯朴,表现手法的简练,可谓达到了神妙之境,画家们是如此成功地传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可以体会到大师们是真正能把自己敏锐的感受通过熟练的笔调,细腻而多变化的色调,把画中的人物和观众的思维活动相融洽,每一笔都能扣中观众的心弦。<br/> 这样一个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展览会,无疑地给热爱俄罗斯艺术遗产的中国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欢欣,提高了我们对俄罗斯绘画的认识,同时对我们的学习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只有通过原作,才能使我们了解到油画的色调参差,笔踪来去等造形特性的精神面貌;对这一点那绝非一帧印刷复制品所能替代。(附图片)<br/> 安·彼·加加里娜公爵夫人肖像 (油画)<br/> 符·卢·波罗维柯夫斯基

绿化山区 兴修水利——济源县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继续迈进(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绿化山区 兴修水利<br/> ——济源县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继续迈进<br/> 这里过去是干沟,现在清水长流,大批羊群正在这里饮水。<br/> 尚庄乡兴修的沟洫台田,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年久失修,到解放以前,多数田地亩产量只达六十多斤。合作化后,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大力整修沟洫台田并在沟洫里种了水稻。去年该乡普遍获得丰收,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亩产千斤粮的奇迹。<br/> 你看,去年八月份养的鱼苗到现在已有七斤多重。<br/> 尚庄乡的农民,又开始了扩建广惠河和兴修广惠渠灌溉区的水利工程。<br/> 虎岭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男女社员正在荒山上挖鱼鳞坑和培育橡树。这是水土保持的好办法。<br/> 三合水库是济源县最大的一个水库,面积达三千多亩,养鱼十万条。这是正在捕鱼的情形。<br/> 这儿在解放前是一片荒山,经过几年的封山育林,现在已变成茂盛的森林山。荒山绿化后,在水土保持、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和调节气候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br/> ·本报记者·曹桂江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