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千方百计 广辟肥源 人人动手 积肥如山
寿张县养猪积肥的主要经验
大众日报记者
山东寿张县紧靠黄河北岸,大部分乡村都是河床、滞洪区,群众从来没有养猪积肥的习惯。河床区的群众担心水涨搬家,不愿养猪;滞洪区的群众,也不愿猪养积肥。在1952年前,全县仅有猪二千余头。初级社时期,猪数虽有增加,但到1955年8月底,全县才增长到六千九百多头,加上从阳谷县划过来的乡村,也不过八千头,平均每十一户、百亩土地合猪一头。由于猪少肥缺,全县每亩年产量平均才到二百二十六斤半。
高级合作化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集体生产给养猪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党委加强了对这个工作的领导。因此,全县的养猪事业在短期内得以飞跃发展。1956年一个年头,全县毛猪就增加到九万四千九百多头。现在,全县猪的总数已增加到十八万二千头,每户合到二点五头。比两年前增长了近二十二倍。群众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养猪是利己利社利国家的事情。目前,除河床区因常年有灾不能养猪外,全县大部分地区都是家家养猪、户户有圈。
发展养猪事业要解决三大问题
两年来,寿张县养猪事业的飞跃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曾碰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党政领导方面的妥善安排下解决了。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饲料:寿张县1955年决定大量发展养猪时,曾对猪的饲料作了一定安排。当时,全县丰收;种植的四万亩地瓜中,有七千亩是胜利百号地瓜,收获量较本地品种多产一倍,每亩产到二千多斤。因此,寿张县根据一些典型社养猪的情况决定了1956年发展养猪的初步计划。经过思想发动后,群众养猪的积极性迅速高涨,毛猪大量增加,接着一度发生饲料紧张的局面。有的顾虑添猪后没料喂,甚至有的想卖猪。究其原因,主要是干部群众认为饲料范围过窄,或想单独依靠粮食。为解决这个问题,该县除进行思想教育、组织参观外,主要是采取了全面安排,扩大饲料范围,尽量减少粮食消耗的办法。这首先是依靠群众多方面地开辟粗饲料来源。一年来,该县已找出并试验成功的粗饲料,有各种树叶、野菜、作物糠、麸等五六十种。到今年10月份,全县八十八个社已积存干菜五千四百万斤。仅此数就可解决十二万头毛猪粗饲料问题。其次,是对精饲料也预先作了全面安排,主要是:(一)发动合作社大力增种高产作物,如地瓜、北瓜等;(二)今年开始推行建立饲料基地,以便彻底解决猪饲料问题。
第二,猪源:寿张县群众过去喂猪多是为了吃肉,不重视母猪的饲养。因此,到1955年8月前,全县仅有母猪一百三十余头;再加母猪繁殖率低,以致仔猪奇缺。不少社派人到百里外的清丰等县购买。县委研究了发展养猪计划,认为要完成1956年到达十万头的指标,必须养母猪一万头。这些母猪来源必须自己解决才行,于是决定采取社繁户养、自繁自养的方针,抓住多养母猪、种猪这一环,大力繁殖。在贯彻这个方针中,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总结喂养母猪的好处,启发社与社员喂养母猪的积极性;(二)合作社建立仔猪繁殖场;(三)大力推广双重配种和复配种的经验,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四)教育合作社在一定时期内不要阉割;(五)对增养母猪的社员,合作社在饲料及自留地等方面比喂一般猪多给予一些照顾。这样一来,母猪的数量迅速增加,保证了仔猪的来源。到今年10月中旬,全县已养母猪二万七千多头,为初级社时期的二百多倍。一般社都养母猪三、五百头,台前、四座棚等社都养到千头以上。从这个县一些社的情况证明,发展母猪必须坚持“社繁户养”的原则。这是因为:社里有仔猪场,可以大量繁殖;而社员喂养母猪过多,极易影响农业劳动,滋长资本主义思想。
第三,防疫:寿张县在大量发展毛猪中,对防疫问题认识不足,以致今春普遍流行猪疫,病死与卖掉毛猪二万多头。县区乡领导部门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迅速建立了防疫组织,责成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及时介绍宋长生社的饲养、防疫办法;同时,县委也总结推广了姚邵乡社没发生猪疫的经验。这个社的经验主要是:自繁自养不买外地猪,社员不在集上买猪肉;对毛猪分类排队,分圈分槽喂养,并掌握季节特点分喂熟食或温食,适当加喂食盐。此外,并定期注射防疫及进行栏圈消毒等。经过广泛推广了姚邵乡社的经验,并深入开展群众性的防疫运动后,全县基本上防止了猪疫的发生。
党委加强领导是决定性因素
寿张县养猪事业飞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党委切实加强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
这个县在办初级社时期,养猪积肥工作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领导方面对这一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具体的措施,因而养猪进度缓慢。及至高级合作化后,县委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经过检查认清了全县农业增产速度缓慢的原因,是土质差、肥料缺;同时,调查了一些典型社,了解到凡是养猪多粪肥足的,都增产显著,一车粗肥一般可增产三十斤到四十斤。全县八十八个社,八十二万亩土地,除河床区生产没有保证外,其余六十余万亩土地,如果一年每亩多上一车肥,就可增产二千多万斤粮。这更证实了,养猪积肥确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从此,县委决心大力发动群众开展养猪积肥运动,切实加强了对养猪积肥工作的领导。
在具体领导这一工作中,各级党委经常掌握了这几个环节:
一、拿出样子教育群众。寿张县过去没有养猪积肥的习惯,决定大量养猪以后,干部、群众较普遍地反映:“养猪没有习惯啊!”“养猪也不一定能多打粮”等等。县委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便总结了赵升白乡高庙村门兆山用算细账的办法动员全家养猪的经验;并以台前社为基点,总结经验指导全县。以这些典型事例进行普遍的宣传,效果良好。各区、各乡也经常拿出典型事例对群众进行教育。
他们不仅上上下下有典型,而且事事有典型。譬如发动群众开辟粗饲料来源时,就针对群众认为多喂粮食才能喂好猪的思想,总结了台前乡社员刘伦道以粗代细喂好肥猪的经验,向全县推广。
二、层层规划,坚决执行。寿张县在养猪积肥运动中,当思想问题解决后,随即从上到下层层制定规划。在初级社时期,县委也想抓养猪积肥工作,但是抓不起来,这主要由于不摸底。因此,县委决定大量养猪后,首先摸了三个底:(一)一口毛猪需要多少饲料的底;(二)全县粮食生产的底;(三)各区饲养能力的底。根据摸底情况,匡算全县的养猪能力,全面制订规划。所以,县委分别制订了1956年养猪到十万头,1957年养猪到十八万头的计划。各区、乡(社)也根据本地区的条件,分别制订本区、乡
(社)的计划。去年大体上完成了计划,今年则能超额完成计划。
今年春季发生猪疫以后,群众情绪受到很大影响;尤其麦季减产,很多人叫喊没有粮食喂。县委察觉后,首先调查了台前等十三个社的情况,证明绝大部分社员都有余粮;然后匡算了1956年全县的粮食产量的大账:全县粮食总收入,除了交纳征购任务,及社的各项扣留外,社员每人平均实得粮食六百二十斤,除口粮外,每户余粮平均喂养三头猪是完全可能的。根据这个情况,县委认定猪的精饲料绰绰有余,发展养猪有了物质基础。于是,召开有关会议具体算清了这笔大账,坚定了领导信心,也坚定了干部群众的信心。从9月到10月中旬,全县的猪增加了七万多头。
三、书记动手,干部带头。党委书记亲自抓这项工作,经常研究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在今春猪疫流行时,县委召开县区乡扩大干部会议,号召“那里吃紧,书记就到那里”“书记要深入猪场”。县委书记刘传友同志在一个乡社发现用土法可治好病疫,立即介绍给台前社试验。同时,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对养猪运动起了很大作用。哪个乡、社干部带头养猪,这个乡社养的猪就多。城关区二千一百多名党员、干部,百分之八、九十都养了猪。这就带动了群众大量养猪。


第2版()
专栏:

养猪不可不修圈
郭金城
中共中央、国务院9月24日发布了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这个决定指出积极广泛地兴修农田水利是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防止旱涝灾害最有效的一项根本措施;同时指出多积肥多施肥是保证增产的可靠办法。
肥料的来源是很多的,但养猪积肥是增加肥料的一项极为重要的途径。很多地区的经验证明,重视这项肥料的利用,就可以增加施肥的数量。如山东省惠民县五爱农业社,由于充分地利用猪的粪肥,今年每亩地能施猪肥增加到三车,每亩产量就增加到四百斤。
根据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一头猪的粪肥可增产粮食一百五十斤。按照湖南省望城县老农经验,一头猪的粪肥可增产稻谷三百斤左右。又据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十一个农业社的资料统计,每头猪的粪肥,每年平均可增产粮食二百八十八斤,最多可到四百斤。由此可见,把一头猪的粪肥施到地里,增产二、三百斤粮食是完全可能的。今年上半年全国生猪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国有猪一亿一千八百多万头,以每头猪粪增产粮食二百斤计算,可增产粮食二百三十六亿斤。
目前很多地区养猪没有猪圈,放野猪的习惯还比较普遍。如广西、河南等省有60—70%的养猪户没有猪圈,大部分省有50%左右的养猪户没有猪圈。由于养猪没圈,大量的猪粪尿都流失掉了。以目前全国猪只有40%没有猪圈推算,每年由于这项肥料损失而少产的粮食,就有九十多亿斤。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养猪有圈不但可以积攒肥料,同时还可以防止猪疫传播。近年来有不少地区已经重视了这项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湖北省近几年来大力号召群众养猪修圈积肥、防疫,并通过算三笔账(算肥料损失账、影响增产账、死猪损失账)的方法,教育群众自觉地修圈积肥。该省黄冈专区1956年就修圈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个。其他许多省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成绩。据黑龙江省1956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新修和改修的猪圈有二十八万八千多个。甘肃省要求今冬明春全省农区基本上做到养猪有圈。浙江省准备在平原区结合生猪保险将修圈规定为一项制度。这些地区的作法都是值得学习的。
在发动群众修建猪圈的同时,还要尽量设法解决修圈的具体问题。目前绝大部分猪只都是社员私有、私养。社员在修圈时,可能碰到缺乏资金、器材和劳动力等问题。农业社应该采取“自修公助”“帮工补料”等办法,协助社员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养猪修圈积肥,收买社员猪粪价格必须合理,不然就会挫伤社员多积肥料的积极性,影响到修圈积肥工作的开展。
冬、春是发动社员养猪修圈积肥的最好季节,我们切莫要错过时机。(附图片)
河北省通县土桥乡青春农业社建立了一个养猪场,喂养着一百多头母猪。该场每年除生产出两千多头小猪外,还能积攒很多的肥料。图为猪舍的一角。 刘明、克章摄


第2版()
专栏:

十大肥源 样样是宝
陈尚谨 陈西
猪粪尿
根据各地农民经验,养一头猪,一般可肥田二、三亩。全国现有一亿一千多万头猪,如果把粪尿充分利用起来,就可肥田两三亿亩。一头猪一年所积的肥料可增产粮食二、三百斤。这话一点也不错。各地经验:一般一头猪从小养到一百五十斤左右,使用水粪的可积到四十担上下的纯粪尿,它的肥效即相当于六十斤硫酸铵;用作物秆作褥草的可积到六十担左右的猪厩肥;南方山区用杂草或草皮垫栏,可积一百担左右的猪栏粪。华北用土垫圈,可积一万五千斤的土粪;但是如果养跑猪,一年就只能拣到八担猪粪。养猪一定要有栏圈。北方猪圈还要提倡经常垫土,换土,吸收尿汁,保存氮素;南方地区猪圈也要经常打扫,注意遮阴、加盖、和防漏。
耕畜粪尿
每头耕畜每年排泄粪尿约一万五千斤,积制成厩肥或土粪后一般可肥田十亩左右,各地一般比较重视。但也有少数地区如苏北、淮北、粤中等地认为牛粪肥效不好,落田还会生草。根据科学的分析,一千斤牛粪中有氮素三斤,硷酸二斤,氧化钾一斤,只要经过充分酸酵腐熟就是很好的肥料。
羊粪尿的肥分很高,河北涞源县红星农业社在未建社时全乡养羊七百五十头,施用羊粪的面积一千零八十亩,每亩施用二千五百斤,亩产玉米二百四十五斤。1955年建社后,羊增加到一千五百头,施用羊粪面积扩大到一千八百亩,每亩施用量提高到三千斤,亩产玉米达三百五十斤。
人粪尿
人粪尿肥分高,肥效快,在南方农村里有细肥之称,大多很注意利用。北方近年来积尿浇麦和浇白地的也逐渐增多。但是有些地区农民还不重视,怕脏,怕臭,怕麻烦,两项都不利用或只利用人粪而忽视人尿。有些地方由于保肥不善,人尿露天贮存,氮素丢失,都造成很大浪费。人尿的保存办法:
①人粪尿混合贮存时,粪缸、粪坑、粪井、粪窖等都要遮阴、加盖、防漏。如河南孟津县的瓦瓮式茅池,池深、腰宽、口窄,贮存量大,同空气接触面很小,保肥强,腐熟快。目前在河南已推广四十五万多个。
②施土粪地区可以用土来保存吸收肥分,用土以三到四倍为好,土再加多,虽仍可保肥,但太浪费劳力。
绿肥
我国很多地区农民向有利用冬闲田及荒坡隙地种植绿肥的习惯,一千斤绿肥当年约可增产五、六十斤稻谷,还可以改良土壤。解放以来,各省因地制宜的总结推广了各种各样的发展绿肥办法,除利用冬闲田种植紫云英等外,四川、广东等省利用中稻收后的秋闲田,或早、晚稻间的短期休间田种植密葫豆子、苕子、田菁等;山西、陕西等省在一季冬麦地区利用麦闲田种植绿豆;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利用高秆作物(如高粱)、甘蔗、果树、茶树、桑树行间种植豆类翻作肥料。另外,绿肥单位产量很不平衡,有些地区每亩只收五、六百斤,高产的每亩可收四、五千斤,甚至有万斤以上的,相差十倍。提高绿肥单位产量增加肥料的潜力极大。
堆肥沤肥
各地群众素有很好的堆肥沤肥习惯,如江苏的草塘泥,江西的窖肥,湖南的?肥等等,近年来已成为积肥的主要内容。据山东省平东农场对比试验结果,用草肥二千斤的亩产小麦一百六十五斤与土粪肥效相近,各地山青、落叶、杂草、垃圾、藁秆等非常多,都是制作堆肥的好原料。
草木灰
草木灰所含成份除钾素外,还含有石灰和磷酸,施用在花生、大豆和甘薯地里效果很好。
有些地区的农民习惯把草木灰和人粪尿、厩肥等混合贮存,这种办法很不好,因为草木灰带有碱性和人畜粪尿混在一起会使其中氮素挥发损失。所以草木灰要单独存放,同时还要防止风吹雨淋遭致损失。
泥土肥
河塘泥、海泥、炕土、熏土、房土、墙土、硝土、街土等都含有一定的肥分。沿海,滨湖靠河及农村池塘因每年水草滋生,饲养水禽、鱼类、水底淤积很多腐烂的动植物及冲刷下来的肥土,是很好的肥源;炕土、熏土除吸收了黑烟中的氨,增加了肥分外,熏烧过程中土壤养分大多分解成为容易被作物利用的速效性质;房土,墙土,硝土等含硝酸盐类很丰富,年代愈久肥分愈高,比一般土壤高四、五倍,有的所含速效肥分甚至比土粪还要高。所以群众说“家里土,地里虎”,“有钱难买熏烧土”。
海肥
海肥主要包括海生动植物与沿海渔业加工厂中的废弃品。如广东一带的海鸟粪、螺仔、海草、花圭鱼、花子螺等。山东沿海一带的海蛤、海沙子等数十种都是很好的肥料。沿海农民已有施用习惯。施用海肥增产效果也很显著,山东饶平县上蓬社施用海蛤作肥料,甘薯大面积丰收,平均亩产七千二百斤。
草炭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现草炭很多。高度分解和酸度不大的草炭,可以直接用作基肥。分解度较差的草炭,应先与厩肥、人粪尿堆积发酵或垫圈后施用。酸度过高的草炭还要加入石灰。施用于甘薯、花生等作物,肥效最为显著。
石灰
石灰是很重要的肥料,要在冬季及早准备。在酸性较高的红壤、黄壤上,施用过绿肥的田地里,更要注意施用石灰。蚌壳、蛋皮、白垩土等也和石灰有同样的作用。(附图片)
连续获得八年大丰收的四川郫县红光农业社,为了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社员们正在制造速成堆肥。 刘全玉摄(四川农民报稿)(附图表)
几种主要肥料的成分


第2版()
专栏:

积肥施肥农谚
流不尽的水,积不完的肥。
*扫帚响,粪堆长。
*猪粪、红花草,农家两个宝。
*种田不养猪,一定有一输。
*家里土,地里虎。
*人靠饭饱,田靠肥料。
*肥料足,多收谷,一熟顶二熟。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勤起勤垫,十天一圈。
*秀才要读书,种田要养猪。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第2版()
专栏:

大力积肥 合理施肥 提高产量
农业部粮食生产总局局长 王志民
“肥料就是粮食”,没有肥料就不可能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我国农民在农业生产上使用肥料的历史是很久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早在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前商代“教稼书”即总结了修圈修厕的经验,“教民粪种”。后来孟子也说过“粪多而力勤者为上农”,可见我国农民早已知道积肥施肥的重要了。苏联土壤学家威廉士指出“只有在当植物生活的一切条件(水分、营养)都永远以最高量供应着的时候,植物才能发挥完全的工作,才能够提供最高的工作效率”。根据科学家测验供给植物的营养元素有二、三十种,其中以氮、磷、钾和有机质较为重要。(在酸性土壤增施石灰也很重要)尤其是氮素肥料是植物最贵重的一种营养素,没有它就不能使植物生长健壮,提高产量和品质。根据各地土壤调查结果知道我国土壤中最缺乏的也是氮肥和有机质。因此除了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积肥、增施含氮、磷、钾和有机质比较丰富的自然肥料外;国家还要大力生产化学肥料,继续推广根瘤菌接种和开展其他细菌肥料的试验工作。以保证获得高额而稳定的丰收。
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肥料工作,1957年一般施肥水平比1949年提高了一倍到二倍,不少丰产地区已超过万斤以上,全国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较1949年提高了43%以上;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提高76%以上,河北省遵化县大寨乡红光社1953年还有很多土地不施肥,而施肥的土地最多每亩二千斤,每亩平均产量一百六十斤;1956年每亩施肥五千斤,亩产三百二十九斤;1957年每亩施肥八千斤,亩产四百斤。单位面积产量愈高、需要使用肥料的数量也愈多。
要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增产指标,究竟需要多少肥料?有没有那么多肥?怎样开展积肥运动?怎样做到经济用肥合理施肥?增施肥料需要注意那些问题?这些都是大家很关心的,现在简要说明如下:

根据科学分析,生产四百斤小麦约需氮素十二斤,磷素四斤,钾素十斤,大致相当于六千斤质量较好的厩肥;生产八百斤稻谷约需氮素二十斤,磷素十斤,钾素二十五斤,大致相当于质量较好的厩肥九千六百斤。从大面积丰产经验分析要保证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增产指标所需要的肥料是完全可能的。譬如河南孟县1956年开展千车万担积肥运动,每亩施肥量达到一万斤左右,1957年湖北红安县水田每亩施肥量达二百担、旱地达八十担,他们都提前实现了四百斤和八百斤的增产指标。肥料来源主要的还是依靠群众,就地取材,挖掘肥源,化学肥料使用的比重是很少的。为保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粮食分别提高到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和棉花分别提高到四十斤、六十斤、八十斤、一百斤的增产指标。各地应该按照农田需肥情况和肥源条件,订出当地逐年提高施肥水平的目标。

我国农民使用自然肥料的历史虽然很久,解放以后积肥、保肥,施肥技术虽有很大提高,但从全国施肥水平来看各个地区之间还是极不平衡的,粗略估计全国养猪修圈积肥的不到60%,有些地区只开展了季节性积肥运动,没有坚持常年积肥。要保证施肥水平不断提高,必须认真学习湖南醴陵经验,开展四勤八有常年积肥运动。当前在积肥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进行修圈建厕和攒肥料,人畜粪尿是最贵重的肥料,如果损失一个人的粪尿,就要少生产一百至一百五十斤粮食;如果损失一口猪的粪尿就要少产二百至三百斤粮食,如果损失一个大牲口的粪尿就要少产五百至九百斤粮食。在人无厕所、猪无圈、牛无栏的地区,或者积肥保肥不好的地区要普遍进行宣传动员,用典型事例和对比算账等方法,发动群众修圈修厕,加强积肥保肥工作。有些具体困难还需要大力帮助解决。有些地方缺乏修圈建厕的材料,就需要由农业合作社组织力量,就地取材,加以帮助。同时还要推广各地积肥保肥的先进经验,合理的规定积肥工分和收购价格,奖励积肥、保肥模范,从多方面鼓励社员积肥的积极性。肥料价格要根据肥料种类、数量、质量及积肥难易而有不同,至于全用现款;或部分用现款;或记账的办法要根据农业合作社经济情况具体安排,只要价格合理,保证兑现,积肥工作就可顺利开展。其次要有计划的发展绿肥,提高绿肥单位面积产量,现在全国绿肥面积四千八百万亩,计划到1962年发展到一亿亩以上,单位面积的产量要求从现在全国平均每亩一千五百斤左右提高到三千斤左右(老区平均每亩达四千斤,新区平均每亩达二千斤),这是解决肥料、培养地力一个最好的方法。根据科学分析,一千斤绿肥含氮素四到五斤,如果平均每亩产草量按三千斤计算,种一亿亩绿肥就等于生产三百万吨硫酸铵。可见发展绿肥对农业生产是多么重要了。再次,根据农业季节开展多种多样积肥活动,充分挖掘地方肥源,譬如割草沤肥、打山青、打湖草、海草;利用草炭,海产及城市杂肥;挖河泥,塘泥,拆换老墙土,炕土等等。有些地方认为这些肥料都是不顶事,解决不了大问题,这是不对的。根据科学分析:割草沤肥含氮千分之二到四,磷一到二,钾四到八;河泥、塘泥含氮千分之一到四,磷一,钾一到二。
还有些人认为年年换炕肥力不大。其实只要是烧火的炕每年换一次也是很好的。湖北省浠水县群和社1957年有一点七二亩水稻,每亩收获一千七百多斤,除了一般农业措施较好外,最突出的一条经验就是用了大量旧墙土。当然这些肥料从有效成分看比人畜粪尿含量是低的。但是在农村里这些肥料来源数量很大,积少成多对农业增产就有很大的作用。

推广经济用肥、合理施肥的先进经验。由于对农作物产量要求不断提高,肥料供给就常常感到不足,因此人们都很注意经济用肥和合理施肥,以便用最少量的肥料获致最大的增产效果。在我国农民中有很多经济用肥的经验如采用穴施肥和条施肥的方法;旱地小麦用硫酸铵作种肥;水稻沾秧根等等。试验证明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混合作基肥效果良好,苏联的混合施肥法,也是一个经济用肥的好办法。有些地区土壤中含有铁、铝及钙,施用粉状过磷酸钙容易被土壤固定,失去效用。采用颗粒状磷肥可以提高肥效,有显著增产作用,但制造颗粒肥料应由农业社采用有机物质自制自用。有些作物如棉花、甘蔗,根外喷磷也有一定效果。
按照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适时适量合理施肥是获得高额丰产的重要保证。根据科学试验,和农民丰产经验证明,各种农作物都要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如双季稻早稻基肥要足,并配合速效性肥料,由于早稻早播早插,季节提早,当时气温较低,对于一些迟效性肥料不易迅速分解被作物吸收利用,须在基肥中加施速效性肥料,促进早稻早分蘖,早生长,同样为了使双季晚稻在高温中及早发棵,生长繁茂,在基肥中也要加施速效性肥料,追肥因晚稻生长期较长,需在分蘖,圆杆,孕穗三个阶段分次施肥。各地经验证明,在追肥中施用穗肥增产效果最大,根据鲍文奎,严育端先生所作肥料对于作物生长和发育影响的试验证明,在适量施用基肥的基础上,使用拔节期追肥对水稻不但可以使有效分蘖率增高,而且还可以使穗子增大。对小麦也能有效的提高分蘖的上梢率,如果再能结合出穗期追施氮肥对水稻就能减少空壳率,对小麦就能显著增进种子的品质。
农业增产的各种因素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综合发挥作用的。增施肥料必须采用一系列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如使用多量的肥料,必须采用丰产耐肥不倒伏的优良品种。同时还必须注意灌溉使土壤有充分的水分便于肥料分解,供给作物生长需要,如山东莒南县红星一社过去实行了因地种植,适时耕作,使用良种合理密植,增种高产作物等等增产措施,这些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缺水,缺肥不能充分发挥增产作用,生产很不稳定,后来突出地抓住了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改良土壤等三个基本环节,并与耕作技术密切结合,1957年亩产达五百二十七斤半,超过建社前266%。基本改变了“地瘠民贫”的贫困状况。按人口平均收入水平大大地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