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关键在于打破保守思想
平定两千干部讨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决定在全县范围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
本报讯 在山西省平定县最近召开的有两千人参加的县、乡、社干部扩大会议上,展开了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为中心的关于农业生产建设问题的大辩论,有力地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提高了干部的积极性。会议决定立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兴修农田水利为中心的生产建设运动。
到会的乡、社干部首先学习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讨论了本县今冬明春生产建设方案。在讨论中暴露了许多干部的右倾保守思想相当严重。有的干部对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十二年内达到亩产四百斤指标缺乏信心。全县大部农业社不准备在今冬明春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县委研究了这种情况,组织到会干部开展了大辩论。辩论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以农田水利为主,还是以副业为主?
平定县的特点是地少人多,手工业、副业生产门路很广,群众重副业轻农业,更加今年遭灾,无钱买粮的户很多,所以大部分干部主张大搞副业,不主张大搞生产建设。如董寨乡的乡、社干部对于这个问题就有分歧意见。上董寨农业社副主任赵宏说:“搞副业收入多,假如搞了水利建设,社里的欠款户的还款问题怎么解决?”下董寨农业社主任董科小反驳说:“不能光看眼前利益;不兴修水利年年受穷,不进行水土保持,土地一年塌的不如一年,还是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才行。”上董寨农业社主任王成士说:“要想增产,最重要的出路是兴修水利和积肥,今年天旱减产,还不是教训?”权黄村农业社主任赵玉庆说:“为什么去年我们社亩产三百零一斤呢?主要是有肥料和水。”经过辩论后,全乡乡、社干部的思想统一了。他们初步考虑要领导群众办三件大事:一,发展水利:修蓄水池二十七个,打旱井七十八眼,修引洪渠二道,可扩大水浇地七百多亩。二,开展水土保持和造林工作,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五百亩。三、积肥十万担,养猪一千口(全乡每户平均一口)。完成这个计划,可增产粮食十七万多斤。
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谁?
不少干部提出:兴修水利,国家出钱,农业社出人。如蘬街乡水利潜力很大,但社干部一怕投资大,影响明年劳动日分红;二怕投工多,影响土地建设;三怕修不成,劳民伤财。这个乡的五四农业社今冬明春计划扩大水地七百六十二亩;但是这个社的干部顾虑多。大家帮助他们算了三笔账:一、投资账:完成上述水利工程,需要投资五千一百八十元。现在存着水利建设款两千元,社里的公共积累一千元,每月副业收入一千七百元,修水利是不会怎么影响劳动日分红的。二、投工账:需要投工一万五千五百个,全社有整劳力一百五十个、辅助劳力六十个,上述工程,只用组织主要劳力实干一百天,即可完工。三、收益账:计划扩大的七百六十二亩水地,每亩增产二百斤,共可增产十五万二千多斤,每人平均二百斤。经过算账,人人心里清亮了,大家认为,兴修小型水利,不能单纯依靠国家;主要依靠农业社、依靠群众、依靠“土专家”。
今冬明春的生产建设高潮能不能超过去年?
董寨乡的干部们在辩论当中,对于今冬明春能不能掀起生产建设高潮,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大红岭农业社社主任赵文祥说:“今年收成不好,每人留粮三百四十斤,腰里没力,不能开展大生产。”青阳农业社支书赵子富说:“1955年是合作化高潮,社员一推百动;今年社员很难领导,让干啥不干啥,所以生产建设不能超过1955年冬天。”另一部分人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下董寨乡支书董丙士说:“今年的收成不好,前年也是平年;今年是自足社,前年也是自足社;前年社刚成立,今年已经办了二年,假如加强领导,一定能超过1955年冬。”
部分干部认为今冬明春的生产建设不会超过1955年冬的另一个理由是:“1955年的基本建设冒进了,工程的质量不好,群众不愿意再干了。”为此,县委让大家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前冬去春的成绩是主要的,还是缺点是主要的?神灵台乡神灵台农业社主任贾计堂说:“我们社前年和去年修了一个大池,已经投工一万多个,才完成80%,干部和群众都认为不要再闹这个了。”这个社的支书袁银孩反驳说:“1955年冬基本建设的成绩是主要的,咱一项一项看看:那年修的大水池,由于缺乏经验和受洪水的冲击,多费了些工;但是今年完成后,能蓄十八万担水。新修和补修的六眼旱井,今年都灌上了水。过去修成的一百七十公尺长的一条护村坝,群众十分满意。1949年还不如去年的洪水大,冲走了三十二户人家;去年一户房子也没有冲毁。”辩论的结果,大家一致肯定了前冬基本建设的成绩是主要的。
实现“四百斤”指标有没有条件?
大部地区农业社的干部对于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要求的“四百斤”指标,信心决心都很大,但是部分贫瘠山区的干部有顾虑。蘬街乡有九个农业社,认为不能实现的就有六个社。后山农业社主任杨三牛说:“山高土薄地质劣,要想增产没条件,实现四百斤,不用说十二年,就是二十四年也不成。”经过算账,找寻有利条件,大家提高了信心,一致认为九个社都有水源,发展水利,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牧畜业都有条件。近年来各社都有小面积的土地每亩平均产五百斤到一千斤。假如大力兴修水利,发展羊群,亩产四百斤的指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经过大辩论,大家辩清了生产上的正确道路,一致表示:一定要用革命的精神兴修农田水利,在今冬明春掀起一个生产建设高潮。据全县三百零二个农业社统计,兴修水利、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的计划都超过了县的原定计划。
中共平定县委为了加强对这一运动的领导,从县级机关抽调了一百六十八名干部,深入到工作薄弱地区的农业社去加强领导;各农业社要建立基本建设突击队。将把60%—70%的劳力投入基本建设。
(陈天魁、郭升恒)


第2版()
专栏:

海南行政区干部批判了右倾思想
决心争取提前实现农业纲要指标
本报讯 海南行政区有充分的决心和信心在1967年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提出的指标。这是海南岛市、县、乡、社四级干部,在中共海南区委员会最近召开的扩大干部会议上表示的决心。
会议认为,要争取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首先要在三年内作到粮食自给;争取大多数农业社的生产和收入赶上富裕中农的水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力量,在1962年内完成发展热带作物二百七十万亩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三个中心指标,还必须在三年内基本消灭普通旱灾;完成肥料的基本建设;做到平均每户三猪。
会议还指出,完成上述任务具有充分的条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海南是三年单干,一年新办社,一年右倾保守,并且遭受了二次水灾和风灾,一次旱灾和霜灾,但仍然获得连续四年的丰收,出现了琼东、乐会两个余粮县,和一个平均每户收入七百五十三元、赶上富裕中农生活水平的那大。千斤亩、千斤社、千斤乡逐年都有增加。1955年虽然减产,粮食总产量也还比解放前增加一亿斤。经过两年办社和最近开展的整风运动,农业社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有了更多的经验,因而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完全可以加快速度大力发展。
但是,这些有利情况并不是所有的到会干部都认识的。在接受任务时,不少干部都强调技术改革群众没有习惯,强调缺乏劳动力,难以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产量。会议针对这些右倾保守思想展开了生产建设的大辩论。去年许多技术改革措施,今年都没有普及下去,坚持下来。不少地方的技术改革倒退了,兴修水利的受益面积减少了,通过这些事实,使干部认识到右倾思想的危害性。在辩论中,各县还通过具体的算账办法,进一步鼓足干部劲头。全区缺粮最多的文昌县,明年只要每亩增产二十斤粮食,全县70%的农业人口就可以自给。每人每年挖二十个土方,就可以在五年内消灭旱灾。这样一讨论,干部劲头很大,都愉快地接受任务。海口、乐会、万宁还表示争取在二年内消灭旱灾。大家对在三年内实现一户三猪,更具有充分的信心。
会议在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后,还着重交流了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和造林等方面的经验。
(曾珊)


第2版()
专栏:

松江地委提出具体措施
克服“增产到顶”思想
本报讯 中共江苏省松江地委在10月中、下旬先后召开地委会和县委书记会议,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克服在发展农业生产上的保守思想,对松江地区农业生产进行初步规划,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前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亩产粮食八百斤的指标。
松江地区自解放以后,粮食年年增产,现在“增产到顶”的思想,在不少地方又流传开来。中共松江地委在几次会议上经过摆事实、算大账,首先克服了地、县委负责干部的保守思想。这个地区历来就是粮食丰产区,全区出现了很多亩产八百斤的丰产旗帜,有的县粮食比过去增产一倍,但有的县只增产10%。这说明增产潜力很大,只要加强主观努力,到1962年,全区亩产八百斤的指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中共松江地委号召全体干部,拿出最大的劲头,来贯彻几项保证粮食增产的具体措施:首先是增加复种指数,其次是增积肥料,主要办法是发展养猪和提高绿肥单位面积产量;在兴修小型农田水利方面,要求到1962年基本上消除旱涝灾害。松江地委还计划到1962年将全区的八十万亩低产田逐步改良为上等田。 (范万钧)


第2版()
专栏:

中共陕西省委要求各地加强具体指导
鼓足劲头 大修水利
据新华社西安电 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最近指示陕西省各地要加强对兴修水利运动的具体指导。
陕西省兴修水利运动已经全面开展。仅10月下旬全省就完成了扩大灌溉面积三十多万亩的任务。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正在不断地高涨。但是也有的地方的领导上表现劲头不足、领导不力的保守思想情绪。
中共陕西省委员会第一书记张德生在5日召开的关中地区四十个县、市委书记电话会议上,分析了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对兴修水利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合作化的优越性和群众的力量的估计不足,对水源等情况了解不够。
他说,根据目前运动进展的情况,省委认为,除了继续不断深入地作好思想教育工作以外,加强对运动的具体指导,是运动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关键。当前各地对以下几件事应该加以注意。
第一,专区、县、区、乡、社都要有个规划,使领导心中有数,群众有奋斗目标。首先要作出今冬明春的规划,然后在春节前后,作出五年、十年的规划。
第二,要指导各个农业社全面安排今冬各项工作,特别是要全面安排劳动力的使用。今冬明春应根据农副业兼顾,尽可能多搞一些农田水利和农业基本建设,把全社的劳动力作适当的分配。如有多余的劳动力,应当优先用于兴修农田水利和其他农业基本建设。总之,既要争取尽可能多地兴修水利,又要不使其他工作受到损失。
第三,要注意及时组织经验交流。对于群众创造的经验,除了在报纸上介绍外,出简报、通报、召开积极分子会议、组织参观等办法,都可以采用。在学习时也要因地制宜,不要生搬硬套。
第四,加强技术指导。区乡干部要学习兴修水利的技术。
第五,要教育干部、党员、团员和积极分子,在兴修水利运动中确实起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和配合,建立检查制度,加强检查工作,对那些劲头不足、行动迟缓、进展不快、问题多、事故多的地区,加以检查帮助。


第2版()
专栏:

“肥土不下坡 洪水不出沟”
常家沟村水土保持收效大
本报讯 河北省怀安县常家沟农民依靠集体力量,成功地改造了穷山沟。
常家沟村位于东洋河南岸,合作化前水土冲刷严重,沟壑纵横。这里的二千二百九十八亩耕地,被分割为四千六百多块,分布在三十多个小山头和山坡上。常年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只有八十五斤。农民生活很苦。在农民中流行着“穷山恶水没出息”“不到平川没发展”的说法。常家沟村农民同水土流失的灾害作斗争,有很久的历史。农民武加林的父亲曾经用逐年加高的办法在塌土坑洞修了一座坝,经过四十多年,父死子继,不断整修,现在土坝已加高到十六公尺半,淤成了一亩四分苇田,每年可得苇席收入二百多元。但是,在土地私有制的时代,对于大片的荒山坡沟,农民没有力量去进行根本治理。水土流失仍然危害着这个小山村。
为了帮助山区人民建设山区,怀安县决定在常家沟村进行水土保持试点。1954年,这里筑起了三至八公尺高的沟内谷坊三十七道。由于水技低,工程不合标准,第二年夏季,有十二道谷坊被山洪冲毁。1955年冬季实现了高级合作化,常家沟村的水土保持工作才由单纯的治沟转为综合治理。1956年,常家沟村出现了空前的水土保持高潮,全年修筑了大量的谷坊、鱼鳞坑、水平沟、地埂、梯田、蓄水池、渠道等各种水土保持工程,还栽了二十二万多棵树,这些工程上共用了二万三千多个工作日。今年春耕前,又修了很多水土保持工程。两年来,在水土保持上用工达两万七千九百多个,所筑工程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面积达四平方公里,开始做到了“肥土不下坡、洪水不出沟”,农业生产得到了保障。去年,全社的每亩土地产量已由解放前的八十五斤增加到一百零三斤。李凤桐种的一亩半淤地,每亩产粮三百多斤。两三年前栽的树,现在已长到四、五尺高了。李凤昌在淤地上栽树二亩多,三年来除收入了一百九十六元外,自己烧柴也有了,还用树叶养了四只羊。农民们建设山区的信心很高。今年9月,河北省各专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山区农民代表,接二连三地到常家沟村参观,准备推广常家沟水土保持的经验。
(惠生)


第2版()
专栏:

修复二百年前的大堰
据新华社成都电 四川省宁南县华弹乡塌毁了将近两百年的水塘大堰,不久以前被当地农业社修复通水了。
水塘大堰在成都西南七百多公里外的偏僻山区。原是清朝乾隆年间修成的。当地农民为了修建这座大堰,花费了十三年的工夫,但只使用了十二年,就因为山垮岩崩而塌毁了,使一千亩水田变成了旱地。去年秋天,当地三个初级农业社合并建成拥有一百九十九户社员的水塘高级农业社后,经过周密的研究和准备,修复大堰的艰巨工程从今年2月起开工了。
在悬岩陡壁上修水沟遇到极大困难。社干部吉世挥带领社员们,用野山藤绑着身子,从山上吊下去,悬在空中打炮眼,开渠道。共青团员吉世绪放石炮时受了重伤,伤还未完全养好,便从医院回来参加工作。在社员集体努力下,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完全修复了。


第2版()
专栏:

悬崖上修渠道
新华社记者 张国翰
“要是有人说,大山区无法兴修水利的话,那就请他到均县习家店乡明星第四农业社,看看社主任、共产党员张仁昌是怎样带动社员们,在悬崖上修成一条八里长引水渠的英雄事迹吧。”这句话,是鄂北山区的郧西、竹溪等八个县以乡支部书记为主组成的水利参观团,最近到这个社里参观后说的。
最近,记者也到这个社访问。社主任张仁昌兴奋地领着我到现场参观。一幅惊险的图画,顿时呈现在眼前。原来这条八里长引水渠,是在大山腰修成的,渠道盘绕经过八座山。在渠的上面,到处是奇形怪状的大石块,渠下面是笔直的悬崖,崖底下有许多几丈深的大水潭。在渠道的北端,有条小河,社员们就从这里用石头筑了一个大拦河坝,使河里的水位抬高,逼水入渠。
张仁昌回忆当时在这里开渠的情景说:山上原来连五寸宽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许多社员说:“在这样陡的山上开渠,真是拿自己的命开玩笑,谁不想吃大米,可是生就吃红薯的嘴,想吃大米怎能成。”张仁昌和共青团员罗贤中等四个勇敢的社员,为了克服人们的保守思想,把梦想变成现实,他们首先用十几丈长的绳子,一头捆在大石块上,一头系着腰,把自己吊在半山腰,进行打炮眼等演习,让社员们在山下参观,经过两次演习,社员们都胆大了。接着,就用这种办法,把十多个社员编成一班,轮流上山,一面炸山、一面开凿渠道和用石块砌渠埂。在修筑渠道中,出现了很多惊心动魄的事迹。有一次,几个社员因立脚不稳,猛一失手,把刀、斧等东西从山上掉到悬崖下的水潭中,严重影响工程进展,社员们都围在水潭边发愁。这时,生产队长朱金义和共青团员赵义仙自告奋勇下去捞,但社员们都不忍心让他俩下去,冒生命危险,劝的劝,拉的拉,但他俩却出人不意,扑通一声跳进潭里,等把东西全部从水里捞出时,他俩的嘴都冻乌了。
朱金义和赵义仙俩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使许多社员感动得流泪,激发了全体社员的修渠热情,干劲更大了。这条八里长引水渠,从去年冬天动工,到今年4月间就比原计划提前二十多天修成功了。总共投资只一百四十多元,但是利用这条引水渠,可以把山坡上的四百多亩旱地改成水田。今年这个社根据劳力情况,初步改了七十多亩梯田,全部插上了秧。平均每亩收稻谷四百斤,共收两万八千多斤稻谷,比旱地增产将近三倍。在此以前,全社没有一亩水田,只有过年时,才用杂粮或柴草进城换回一、二斤大米当点心。今年平均每人分九十多斤稻谷,改变了过去被社员们形容为“四个月南瓜,八个月红薯”的生活。社员们感激地说:“自己吃喷喷香白米饭的时候,就想起了社干和党、团员。”
目前,社员们兴修水利的劲头比过去更大,全社计划今冬明春再改田一百二十亩。社员们豪放地唱着自编的歌儿:不怕悬崖深万丈,那管山高能顶天,只要社员决心大,河水也能上山岗。


第2版()
专栏:

山东省各供销部门为大力支援农田水利建设,正在调拨大批水车水管下乡。据山东省供销社济南批发站的统计,自9月25日至10月底,先后下拨的水车有五万六千多部,加工制造的水管有八万多根。这是济南批发站第三仓库的工作人员正把水车水管装上火车,运往农村去。
新华社记者 陈之平摄


第2版()
专栏:

球鞋和油葫芦
——农村大辩论的小镜头——
本报记者 金凤
一提到粮食问题,辩论会顿然活跃起来。
富裕中农王庆祥说:“不管如何改进工作,不叫吃饱,干不了活,打不下粮食。”
老中农王永安接口就说:“对,地要打不下粮食,连工人、干部都坑了。”他摆出一副十分公正的样子。
“不够吃”;“吃不饱”,会场上十几个声音嚷嚷成一片,都随着吵开了。
民兵队长王宪章不得不提高了嗓子,大声说:“大伙一个个慢慢讲好不好?我来说说,眼下咱们是吃得不富裕,可是咱们得想想合作化以后,咱们这里连遭三年灾,国家从好几千里外运粮食来接济咱们。今年年成虽说不赖,可咱们大伙又不齐心,没有把生产搞好。”
王庆祥马上反驳:“生产搞不好,不能怨咱们。国家给我们粮食太少了,吃不饱,不能好好干活。”
“就算咱们眼下吃得差点,这是过渡时期,得克服点困难”,王宪章还想用大道理来说服他。
“过渡时期?干部工人为啥不过渡,他们怎么吃得又多又好?”王庆祥一点也不退让,一口一声的辩驳。果然,会场的空气沉闷起来,好几个人的头在低下来。
这时,王庆祥以为自己在会场上占了上风,得意起来了,他气愤愤地说:“像这样下去可不行。咱们农民得要求包工包产包到户!”会场上起了小小的骚动,有人低低地在说:“这不是单干了吗”?王庆祥愈说愈上劲,一边指手划脚,一边说得唾沫四溅。
“对,就是包工包产包到户,一人给几亩地,分开各自干,你看生产该多上劲!也不用排队集合,也不用敲锣打钟,各人地上各人干,起早赶黑也得干,锄了一亩又一亩,浇了一遍又一遍。
(会场上有人起来说话了,“不对,你这是要大伙散伙走回头路”,可又有几个人让王庆祥讲下去)
“那时你看能吃多少吧,不光一人一月三十斤,管保五十斤也超过。可如今过的是什么日子哪”,他说着声音又低下来:“连做双鞋的钱都没有哇。你们瞧,这不是露了脚趾头?”说着,他举起他的一双脚。摇晃的油灯光下,果然露出两个大脚趾头。
共青团员路智立实在忍不住了,站起来大声问:“你不久前不是还买了双新球鞋上哪里去了,怎说得那般穷?”
“球鞋,哦哦,那……那是有一双”,王庆祥吃了一惊,能说会道的嘴巴忽然不听使唤,结结巴巴起来“那是要上亲戚家去穿的呀。”
会场上哄的一下笑开了。“上亲戚家穿去,反正是有球鞋呗,”“有球鞋,还叫穷哪,谁家吃不饱还买球鞋!”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王庆祥搭拉下脑袋,无话可说了。
×××
第二天,大伙儿在地里耕地。休息的时候,人们三三两两散坐在地头,有的磕一袋烟,有的嚼一根草。年轻人闲不住,嘻嘻哈哈闹着玩。突然,田野里轰隆隆一声,接着出现一股白烟。人们明白这是驻在附近的部队在打靶,没有一个惊慌的。
妇女中的路秀华笑着说了:“你们看看如今这世道好不好?听到枪响,大家安安生生,心不跳,腿不跑。要是过去兵荒马乱那个时候……”
话没有说完,坐在一旁的王永安冷冷地开了腔:“那个时候又怎样?管它兵荒马乱不兵荒马乱,能够吃饱肚子。可是如今太平了,肚子也吃不饱了!”
路秀华一向舌尖嘴快,一听王永安这么说,冲着王永安那肥胖溜圆的脑袋就嚷:“喔呀呀,你也来念穷经啰!你家倒是有几个人饿着啦?谁不看到你家一个个都胖得像油葫芦似的,还好意思说吃不饱!”
“油葫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油葫芦”,人们一想起王永安和他那两个吃得油光精亮、的溜滚圆的胖小子,毕真像一个个油葫芦,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有的笑的流出了眼泪,有的笑得在地上打滚,有的笑着骂秀华嘴太刁,有的却称赞秀华这比喻想得好。
王永安又羞又恼,又发作不出来,只好喊着路秀华的小名:
“二霞,你的嘴真算练出来了,俺算说不过你!”
王宪章怕他脸上搁不下去,马上转圆说:“咱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兵荒马乱那年月,人谁敢在家安生睡觉,那时节,”他转过头来对王永安讲:“你不也是成宿蹲在棒子地里不敢回家过夜,哪里还能安安生生搞生产?咱们想想过去,比比现在,就得好好干,把生产闹好,就吃得宽绰了。”
“你说得对,咱们好好干吧!”王永安终于接受了王宪章的意见这样回答。


第2版()
专栏:

一年内基本消灭了旱涝灾害
——薛沟、尚沟两乡兴修小型水利经验
宋海燕 郑师侠
河南省禹县薛沟、尚沟两乡,依靠群众自己力量兴修小型农田水利,不到一年工夫就基本消灭了山区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
“怕旱怕风怕水流”
薛沟、尚沟两乡都是浅山区。由于山多岭大,耕地面积占不到总土地面积的20%。大部地方都是荒山秃岭,岩石裸露,每逢下雨,山洪滚滚,泥沙俱下,山上水土流失,山下田地被冲坏;但住雨后隔不上几天,就又会发生旱灾,偶尔吹来一阵热风,也能把地里庄稼刮得叶焦秆枯。群众中有“山区灾难三不收,怕旱怕风怕水流”的说法。薛沟乡鸠山下边有五百多亩土地,因为连年被水冲刷,现在已全部不能耕种,每年减产粮食约八万二千多斤。尚沟乡1942年遭旱灾,当时全乡三百六十五户、一千六百五十口人中,就有一百九十七户、九百五十七人出外逃荒,四十八人饿死。解放后,两乡群众在当地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展开了改造山区的工作。但由于小农经济的限制和没有采取根治办法改造山区,因此收效不大。
向大泉山学习
1956年春天两乡绝大部分农民加入了高级社(一乡一社),为大兴山区小型水利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两乡党的支部为了开发山区,认真学习了上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并分别派出得力干部到山西大泉山去参观和学习。同年10月中旬,当参观学习的干部回来后,两乡就分别在群众中展开了山区发展方向和治山具体办法的宣传教育工作。薛沟乡党支部并协助社管理委员会根据本地情况作了开发山区的全面规划;同时在社里挑选社会主义觉悟高、热爱山区工作的精壮劳力二十三名,组成基本建设工作队,由副社长王友良(共产党员)亲自率领,有重点的在山上开始行动起来。
他们治理的是对本乡利害最关紧要的鸠山。开工之前,除作了认真勘查和规划之外,还从大泉山聘请了三位有实际经验的农民技术员作顾问。工程从山上的分水岭开始做起,本着“坡沟兼治”的方针,逐步由山顶到山脚发展。根据不同地形、不同条件实施了农、林、水、牧等全面开发的各项措施。在坡度较缓、土层较厚的地方挖水平沟埂,拦蓄地表径流,消灭坡面土壤冲刷。在坡度陡、土层薄的地方挖鱼鳞坑,分散和拦蓄地面径流;坑内种树也种农作物。在支毛沟头作沟头防护工程,将水拦截不使流入沟内;沟内并修筑谷坊。坡度较大的实行垅作区田……。二十三名基建队员在山上干了约两星期,完成了各种水土保持工程四十多亩。支部组织群众上山参观。于是,工程便在“农闲大干、农忙小干、大忙暂停”的原则下,由基建队而扩大到全体社员普遍动手。这时,基建队员便担当了工作中的技术指导。
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起来以后,为了便于随时随地吸收群众中的剩余劳力参加工程建设,社管理委员会协助基建队事前在山坡上做好规划,划定各队工作范围,提出工程的质量、规格标准,并采取按件计工办法做多少记多少工分。这样一来,很多社员不仅农闲时上山做工,随时有一点时间也到山上去做工,工程进展非常迅速。两乡从1956年10月下旬开工到今年4月底止,以不足七个月的时间,共完成水平沟、鱼鳞坑、截水沟、排水渠、沟头防护等高护岸林、谷坊、水簸箕、蓄水池、澄沙池、水塘、地边埂、滚水渠等工程,可保证鸠山和菜坪山上二千三百亩坡面不再发生水土流失,同时保证山下一千七百多亩耕地不再遭受水冲沙压。
好处说不完
薛沟和尚沟两乡的水土保持工程,头一年就收到了显著效益。以薛沟乡的鸠山为例,今年7月份二十天中降雨八次,降雨量共计四百一十多公厘,水势之大,百年少见,但全部消失在山上,没有发生径流。其中一次大雨在不足八个小时内降到一百二十二点二公厘,但所有工程不仅没有一点损坏,有些工程内的积水还不及工程容量的五分之二。全部工程起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的作用。由于消灭了山上水土流失现象,山下七百零四亩耕地今年不仅没有一亩被冲坏,而且其中四百九十一亩秋季作物(粮、棉、菜)较没治理的别的山下同样土地增产价值二千五百二十四元,加上山上白草增产和鱼鳞坑、水平沟等工程内所种粮、菜收入九百六十六元,共计增加收益三千四百九十元。而治理鸠山才费六千三百个劳动日,按这个社秋季分红时每个劳动日值四角五分计算,共为二千八百三十五元,加上国家的五百元投资也不过才三千三百三十五元。这个投资数和今年增加的收益数相比还少一百五十五元。这就是说,一年的收益不仅赚回了本钱,而且还有余利。
由于兴修了水土保持工程,山区的地下水位提高了,这就为山岗地实现水利化打下了基础。尚沟乡三千四百六十四亩耕地,过去因为山岗地水位低,没有一亩可以用水灌溉。今年治理菜坪山之后,虽然大旱三个多月,他们却用水抗旱种麦一千五百六十五亩,占全乡麦播计划的60%。通过抗旱种麦运动,这个乡今年还新买一部水车,打了七个井,挖了七个泉,这在当地都是开天辟地头一次。菜坪山东坡往年根本没泉,今年却挖出个大水泉,社员们用重型水车在上边连浇三十八昼夜,泉内的水仅下降四指。新挖的二个干塘也盛满了水。山西南坡有条沟,往年是“下雨洪水发,雨过地皮干”,现在变成了“下雨期间不见(洪)水,雨后多日清水流”。当地群众对实现水利化信心很足,现在已有二百多亩麦田打了畦,准备冬浇春灌。
荒山变成了绿山。没有在山上搞水土保持以前,因为山上墒水不足,不仅造林的成活率很小,就是草也长不起来。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薛沟乡鸠山今年结合各项水土保持工程,共造桃、杏、柏树林四百八十亩,在三个月不雨的情况下成活率达80%以上。此外,别的山上白草今年因旱只长半尺深,鸠山上的白草今年却长一尺半深,比往年约多收四万斤。群众说:“开展水土保持以后,树和草也有福了,治山的好处真是说不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