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中共广东省委讨论农业发展纲要
提出十年粮食生产规划
新华社广州13日电 新华社特约记者丁东报道:中共广东省委近日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提出一个十年粮食增产计划,要求到1967年,全省平均每亩地年产粮食由现在的五百斤提高到八百五十斤,总产量从现在的二百四十五亿斤提高到四百亿斤。这个要求的根据是什么?可能性怎样?记者为此在12日访问了中共广东省委负责人。
广东省委负责人说:我们拟订这个巨大计划的根据,是从今后十年生产条件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条件相比较中找到的。
负责人说,首先,全省农业生产合作社日趋巩固。在第一个五年中,头三年是在没有实现合作化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的;在后两年,合作社虽然办起来了,对生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它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现在合作社经过两年的考验,大部分社的生产关系日益完善,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通过这次大鸣大放大争,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教育和民主整社运动,合作社将大大巩固起来,这对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是很有力的保证。
其次,水利设施有了基础,生产已较稳定。过去五年中,广东省虽然在年年有灾的情况下做到了四年增产,一年保产。但是,全省的水旱灾害威胁并没有消除,缺乏水利的“望天田”还有六百万亩,东江和鉴江流域经常闹水灾旱灾。为了保证今后粮食不断增产,广东省已决定以更大力量来兴修水利,力求在五年内消灭普通的旱灾和水灾。在第二个五年中,国家初步确定投资三亿元于水利建设,比第一个五年的水利投资增加近两倍。各专署和县还将自筹资金兴修许多中小型水利设施。此外,国家还将在广东兴建几处较大的水利工程,如整治东江,修建新丰江水库、海南的松涛水库和鉴江的良德水库等。有了这样多新增加的水利工程,再提高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水利条件就要比过去好得多。
第三,今后将更多地积肥。在第一个五年中,养猪还不够多,今年发展较快,但全省的社会存量也只有八百万头;合作社的肥料基地绝大多数没有建立起来;化学肥料的供应量也很少。今后养猪事业要大力发展,要求到1962年全省平均每户养猪两头,共养一千五百万头。如果每头猪沤肥供二亩田施用,就可以解决三千万亩田的肥料问题。还要大力推广种植绿肥,今年已在一些地区和合作社开始建立绿肥基地,但冬闲田还很多,可以大量种绿肥。此外,化学肥料的供应量今后将会逐渐增加。肥料问题解决得好,粮食增产也就不成问题了。
第四,在贯彻执行技术改革方面,过去取得很大成绩,不足的是有些地方没有因地制宜,也有的没有坚持贯彻下去。今后技术改革仍将大力进行,特别要推广惠阳地区的经验,结合兴修水利及其它增产措施,大规模改良土壤,改造落后田。
这位负责人说,目前全省各地粮食生产水平很不平衡。根据1956年的材料,每亩粮食产量达八百斤以上的约占全省粮食耕地面积的6%;五百到八百斤的约占24%;五百斤以下的约占70%,其中四百斤以下的低产田约占40%。如果能够使现在每亩粮食产量在八百斤以上的提高到一千到一千一百斤,五百到八百斤的提高到八百到一千斤,五百斤以下的争取80%以上提高到八百斤,这样,全省耕地每亩平均年产量要在1967年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增产指标,就肯定可以实现了。
这位负责人最后说,一个以增产粮食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高潮,将于最近在全省掀起来。目前的关键在于克服领导上的右倾保守思想,要求所有领导干部踏实地深入群众,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来领导这个农业生产高潮。


第2版()
专栏:

中共青海省委计划到1967年
全省每亩施肥百担产粮千斤
新华社西宁14日电 中共青海省委在10月25日到11月11日召开第二届第四次全体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到1967年,全省每亩耕地施肥料一百担,产粮食一千斤。
会议分析了青海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认为青海省虽系高原,山脉纵横,气候干寒,降雨量少,无霜期短;但是这里有着丰富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全省有大小河溪二百一十四条可以利用,有很多旱地可以变成水地;同时,这里的土地肥沃,日照长;合作化了的农民有着无穷的潜力可以发挥。来自基层的干部在会上报告了许多粮食大大增产的事实和经验。如大通县新庄乡“九一五”一社今年由于开辟了水源、增施粪肥、精耕细作,创造了亩产蚕豆一千二百八十六斤的纪录。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上,兴海县小块农业区的唐乃亥前进社,汉、回、藏、土、撒拉族的社员们,利用着充足的水和肥沃的土地,经过辛勤劳动,战胜了风、旱、洪、霜、虫等自然灾害,获得了丰收,并在七亩多土地上获得小麦每亩平均一千零二十三斤的产量。在大量的增产事实的鼓舞下,会议提出在今后十年内,由现在的一百七十一万亩水地发展到六百万亩水地,粮食产量由现在的十二亿多斤增加到四十亿斤。增产的主要措施,一是大力兴修小型水利工程和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一是挖掘肥源。在这方面,不少农业社已经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经验。民和县大庄回族乡是一个地势高陡,气候干燥,水源缺乏的山区,合作化以前,只有两亩水浇地,自从实现合作化以后,修筑小水库、打井、堵坝、挖涝池、开渠道引水上山等,现在水浇地已发展到七百五十亩,每亩产量由一百一十斤增加到二百多斤。湟中县是个山岭沟壑的山区,原有水地八万亩,两年来除兴修小型渠道、架渡槽、安装水车、抽水机、挖泉眼而外,还修了涝池、卧牛坑、地头沟、谷坊和封山育草、植树造林的结果,保持了水土,水地发展到十一万多亩。
在挖掘肥源方面,这次会议也交流了很多经验。除积攒人、畜粪尿外,有的利用野草、垃圾沤肥,有挖街道上的陈土,有的利用炕土、墙土,有的还创造了“高温堆肥”的方法。会议提出到1967年每亩“万斤肥料,千斤粮”的口号,做为奋斗目标。
为了加强对农业和牧业生产的领导,克服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锻炼干部,会议决定全省下放干部、职工一万六千多人,其中有二十一个厅长和部长级干部。
会议还讨论了牧区工作,决定在牧区要努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同时分别不同地区有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2版()
专栏:

农业部公布第二批农业增产模范奖励名单
据新华社14日讯 农业部根据“关于奖励农业增产模范的暂行规定”,最近审定并公布1956年度农业增产模范第二批奖励名单。
在这批名单中,有安徽、河北、甘肃、江西、黑龙江、贵州、山西、辽宁、云南、河南、江苏、广东、四川、湖南、青海、浙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天津市等一百零七个合作社、拖拉机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国营农场。
合作社受到奖励的,包括农业、农林牧、茶叶、蔬菜、牧业等九十个社。例如,山西省翼城县北关乡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主任马芳庭),全社九十户,耕地四百一十一点九亩。其中粮食作物一百零五点四四亩,平均每亩产粮一千零八十六点四斤,高出当地产量534.39%,较1955年增产186.95%;棉花一百零八点九四亩,每亩产籽棉四百四十九点七六斤,高出当地产量263.44%。这个省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女)所领导的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也得了奖。
受到奖励的还有:甘肃省张掖县(县委书记郭发永,县长黄振武、李维先)、江西省星子县(县委书记李春铎)、上饶县农场(场长周含志)、江苏省金山县(县委书记文汉光、县长王相臣)、贵州省大定县长石乡(乡长张太明)、山西省武安县拖拉机站(站长赵钦安)、沈阳拖拉机站(站长张发斌)、云南省昭通县宁边乡(乡支部书记安德云)、河南省虞城县农场(养猪工人李友轩)等;个人受奖的还有哈尔滨市新春蔬菜生产合作社蔬菜技术员王在善。这些受奖的单位和个人,都在粮食、蔬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张掖县全县四万零一十七户,耕地七十八万一千四百九十七亩。其中小麦三十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一亩,每亩产三百八十一斤,高出全省平均产量122.68%,较1955年增产2.45%。
农业部决定给得奖的丰产县、乡、拖拉机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场,发给爱国丰产奖状一张;发给丰产的农业社爱国丰产奖状一张,奖金二百元;发给各增产单位负责人、个人模范爱国丰产奖章一枚。
(编者注:农业部曾于本年8月29日发出奖励1956年度第一批农业增产模范名单,受奖者有六十八个单位和个人,见本报9月3日报道。)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哈尼族猎民猎捕鱼雀
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猎手又开始在山区常青的阔叶林里,以猎枪、弩箭或篾箩来猎捕灰色的鱼雀。藤蔓缠绕的森林中,时时回响着猎枪声和逮住鱼雀的欢呼声。
鱼雀是一种候鸟,每年9月到红河流域的哀牢山森林栖息觅食。鱼雀的肉味鲜美,骨头酥脆,有的肉肥嫩得同小母鸡一般。红河流域和祖国内地的人,都把鱼雀视为宴席中的珍馐。打鱼雀是哈尼族猎手一项优厚的收入,在这时节,平均每个猎户可以收入数十元。
广西北部发现新种植物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调查队,在广西省北部龙胜、三江、融安、永福、临桂五县交界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一种新的针叶树种。经植物分类学专家陈焕镛和匡可任两教授鉴定,认为是一种新属新种,定名“艮杉”,艮杉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属于松科裸子植物。关于艮杉在植物系统上的位置和木材解剖、力学性能等研究资料,正在整理,准备发表。
在这个林区里,还发现短脉杜鹃、济新杜鹃、广福杜鹃等九种杜鹃花科的新种,这九种新种植物的命名,是经陈焕镛、方文培两教授鉴定后确定的,曾发表在今年的植物分类学报第六卷第二期上。
四川新柑橘出口
今年四川省第一批向苏联出口的柑橘,已经在11月上旬由重庆港运出。
四川省今年计划出口柑橘五千八百吨。由于水果质量提高,在已经检验的出口柑橘中,有60%以上达到甲级标准。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下
德宏地区制订十年棉花生产规划
据新华社昆明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将成为云南边疆亚热带地区的植棉基地之一。中共德宏地委根据当地情况,已经制订出今后十年内发展棉花生产的规划。
中共德宏地委学习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以后,在11、12两日举行会议,讨论了有关自治州农业发展的问题。会议决定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下,积极组织垦荒植棉的工作,要求到1967年全州的棉田面积达到四十万亩。这个自治州解放时的棉田面积只有六千多亩,今年已经达到六万多亩。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怒江、澜沧江的河谷盆地里,气候炎热,在这里,一年可以收获两次的再生棉已经试验成功,产量一般可以增加一半。
为了发展棉花生产,中共德宏地委最近派出一批农业水利技术干部分赴各地,对老棉区和宜棉荒地的海拔、气温、雨量、水利、土壤、虫害、粮食和棉花的生产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有大片荒地可以种植棉花,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能发展再生棉、宿根棉(一年种,连年收摘)和双季棉。


第2版()
专栏:

“我们得到了‘四十条’的好处”
——孝感县长风农业社增产经验
孝感地委第一书记 王家吉
湖北省孝感县朋兴乡官木生领导的长风农业社1956年全社平均产量为每亩一千零十一斤,比1955年增产72%。今年预计为一千一百六十斤。初步规划到1967年为一千五百斤。这个社在讨论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四十条的时候,社员官少明说,“千条百条,归总一条——不能离开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就是得了‘四十条’的好处。”
长风农业社根据农业发展纲要指出的奋斗目标和增产措施,实行了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这个社的增产经验之一,是因地制宜地突出抓住了增产潜力很大的水稻改制这一中心环节,扩大了复种面积,改良了品种,积极而又稳步地推广了粳稻。1952年,这个社双季稻的面积只占1.68%,1956年扩大到16%,今年则达到40%,土地复种指数今年已达241.5%,因而产量大增。社员们反映:“一年抵了两年收,吃了头季还有秋”,“中秋无白地,遍地绿油油,这是古来没有的事”。
合作化前,为什么没有人敢于大面积地种植双季稻和换用良种呢?社员官登寿说得好:“单干时,力量小,水源差,肥料缺,怕秋旱,怕虫害,怕瘦年,要是出了差错,小家小户怎样背得起呢?”
合作化有力地克服了许多矛盾。长风社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蓄水量比1952年增加了110%。
除了修水利,长风社还非常注意积肥。过去单干时有20%的田不施肥,50%的施肥不足,虽有几十年的塘泥、陈壁土却没法利用。合作化后,社里长年大规模地组织了积肥动运。经过调整家肥价格和分配积肥任务,充分发挥了社员的积肥积极性。全社开展了“三光”(塘泥光、杂草光、阴沟阳沟污泥光)、“五有”(牛有栏、猪有圈、鸡鸭有笼、厕所有盖、污水有桶)、“五搬家”(窖、地皮、鸡笼、陈壁土、牛栏)的积肥、保肥工作,加上种植绿肥,解决了需肥量的74%。
螟虫是双季稻增产的大敌。长风社已基本上消灭了螟害。他们执行了“防重于治”的方针,提出“消灭螟虫,与虫争粮”的口号,采取了长年的除虫防虫措施。去冬的“三光”(谷兜捡光、田埂草割光、坂田起光)除螟运动,越冬螟虫80%以上被消灭。今年春耕开始,又持续采取药剂拌种、喷治以及千灯万火的诱蛾运动,螟虫为害率已由1955年的18%下降到1%以下。
因地种植,量力而为,合理搭配品种,是长风社保证年年增产的重要经验。从冬播开始,同时就安排好一年和两年的种植计划。冬播服从春播,当年照顾来年,根据需要与可能,算好五笔账
(人、畜、水、肥、时间):如一季晚粳产量高,但生长期长,需水量大,怕秋旱,就以“五靠”办法(靠港、靠水库、靠井、靠大塘、靠村旁),种了四百多亩。在今年秋旱四十多天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丰收。搭配好成熟期不同的早稻品种,可以调节劳力,抢住火色。
长风社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加强精耕细作。如实行分期下秧,就完全避免了因栽老秧而大量减产的危险。又如合理密植,使栽秧密度平均每亩达三万四千蔸左右,比解放前增加一万蔸左右。现在,长风社学习先进技术,已经形成风气。
长风社的社员们这样形容精耕细作:“一道犁头抵一道粪;田要深耕,儿要亲生”。合作化后,长风社每亩田的用工量,已由过去的十四个劳动日,增加到现在的二十七个劳动日(一季稻)。过去被群众叫做“台湾田”的20%的落后田,产量很低,合作化后,经过精耕细作,施足底肥;去年亩产稻谷七百多斤,今年改种双季稻,每亩可收一千一百斤左右了。社员反映说:“合作化人翻了身,田也翻了身”。
在平衡增产的同时培养高额丰产田,这是长风社用以打破社员年年出现“增产到顶”的保守思想的最大资本。社队干部亲自搞试验田。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方法,样样都有试验田。试验成功就组织参观示范,作用很大。去年培养了粮食双千斤田五点一二亩,今年计划双千斤粮食的高额丰产田一百二十亩。社员们称试验田为“火车头”,“样子”。这样作,也避免了强迫命令和盲目性,大大激发了社干、社员钻研生产技术的积极性。
社干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特别是亲自培育试验田向群众示范,是长风社能够顺利推行各项增产措施,取得大丰收的基本关键。长风社以社长官木生为首的大多数社队干部,长期以来,劳动本色没有改变,劳动观点一天比一天强。主要干部能深入到最艰苦最重要的地方,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他们十分懂得,脱离生产就会脱离群众,只有参加生产,才能更好地领导生产。官木生的热爱劳动,对鼓舞社、队干部和社员的劳动热情,起了重要的作用。社干部在家的时候,每天都挤出时间到队生产,或搞自己的试验田。
长风社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复种面积扩大,劳动投放不断增加,所以迫切要求逐步改进农具,增加化肥。
在讨论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时候,他们要求增加一些板车、抽水机、播种机、脱粒机、小型碾米机、缝纫机和喷雾器等。他们算了几笔账,如果改良运输工具,增加八部抽水机,使用脱粒机,利用机器碾米,一年即可以省四万零四百个工,占今年全社投放总工数的29.8%。他们还要求新式农具零件下乡,和在农村建立修配站。


第2版()
专栏:

叫水向西就向西
曾毓秋
在闽东地区,河床浅,溪流急,多下了几阵雨,就是涝灾;多出了几天太阳,又是旱灾。要水的时候,偏偏不来;不要的时候,它偏偏又来了。
翻开“福安县志”,可以看到充满血泪的记载:
明洪武十九年大水,人民淹没大半田园丘墟十数年荒落。
成化五年七月,东平二溪水溢,狂风猛雨从之,水势较之洪武十九年高加五尺,二十年以后连荒。
嘉靖十六年三月至六月不雨,田园荒过半。
二十八年旱,大荒大疫,死者二千人。
万历十六年之后,井泉涸,连岁旱荒。
清顺治十一年七月十三日,陡然骤雨,滂沱汹涌,水头丈余;十四夜,大留东山传展后山蛟出路,由下二十九都三塘经过,推陷塘坝,潮浸塘田,通洋绝收。
道光十五年夏旱,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冬大饥,乡民多饿死。…………
多少年来,农民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任凭水来摆布自己的命运。
多少年来,人们都在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把水控制住。
一年可见两次青
这个理想在高级合作化以后终于实现了。
1956年是个风不调、雨不顺的年头——又有洪水,又有旱灾。可是,高级社里集中使用劳力,光景就同过去不一般了。
在福安县的湾坞乡,虽说是一千八百多亩靠天水灌溉的田,受到六十多天旱灾和两次洪水的袭击,而且有七百多亩水稻受到虫害,晚稻刚刚吐穗的时候,又遭到台风。可是,就这样,粮食还增产了七万二千三百三十五斤。
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把水稻从间作改成了连作。
在这里,过去流传着一句话:“早稻好来晚稻糟。”湾坞的一片黑土塘田,土质好是好,可是水利不方便,要是收了早稻那几天没有水,晚稻插不下秧,就要严重减收。这样,怎敢大胆改连作呢?
办了高级社就能改连作,是因为修了“当心闸”等六项水利,有一千七百二十亩田可以灌到水。这样就把六百三十亩间作稻田改成连作稻田。
这年又遇上了大旱,收完连作早稻,还有二百八十亩田插不下晚稻秧,连田土都晒裂了。可是,土地连成大片就是好办事,老农们研究了一番,各个生产队互相商量,由高级社统一控制水源,合理用水。把岭兜等四处二百多亩稻田的水放到面前塘、红毛塘、门前塘等四片田插秧,抢插了一百九十多亩田连作晚稻。
一年能见两次青,只因有了当心闸。过去农民形容这里的地形是“九”溪归一河——山上流来的水,在这里汇到一起,流进大海里去。河长有四百六十多丈,是排蓄两用的大沟渠。有六百十五亩田要靠这里的水灌溉。但是,过去土地私有,河边的土地,群众私自开垦,河身年年缩小,蓄水能力年年降低。因此,洪旱两害,不知道给农民带来了多少灾难。解放以后,人们早就希望疏通河道;因为心不齐,不敢动手。前年初级社虽说进行了修理,但是,人力少,又怕占了别人的土地,只修了一个水闸就罢了手。高级社办起后,把修闸河列入全年的生产规划。社员们热情奋发,把河面从一丈五放宽到三丈,又加深了六尺,蓄水量提高了两倍。在抗旱期中,全社三十多架水车昼夜车水三十多天。去年又有两次洪水,打开闸门,洪水畅通,稻田没有受淹。郭厝塘有四十多亩低产田,现在也不怕受淹了。湾坞农民还在堤上种下了荔枝树,过几年,该是一片绿林红果了。
两个冤家村和一条溪流
土地私有制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也叫流水受了委屈。宁德县霍童镇那一带,人们唱着:“石桥、山下是一家,只因单干成冤家……”
山下村和石桥村,相隔只有一里多路,都是姓黄的。山下村小,地瘦田高水源少,他们的祖先靠种田养不活家,在石桥村面前修起油坊和磨坊。石桥村地主说:“山下一天到晚对着石桥大哭,会破坏了石桥的风水。”要想拆掉油坊磨坊,山下人哪里会肯。地主说:“好吧!我们这里修棺材楼,让你们来哭丧吧!”磨坊对面出现了三十多个“棺材楼”(当地风俗,人死后不立刻下葬,而把棺材停放在一定地方,盖上个小房子,叫“棺材楼”;并认为与“棺材楼”相对的地方是不吉利的。)。
后来,有年大旱无雨,山下的田被晒得裂开了。山下村边却有一条水渠绕过,流进石桥的田里去。山下农民不能眼看着稻子旱死,就开了条水沟把水引进来。谁知石桥人说:“这水渠是我祖宗开的。”不让山下人引水。山下人说:“我们共祖宗,石桥人不承认,还唱歌骂我们。”两村大吵,摸出棍棒就干。石桥人多,把山下人打得头破血流。官司打到了县衙门,石桥势力高,官司打胜了,把开进山下的水渠封起来。山下村没有水,稻田只好改种甘薯。此后,两个村时常械斗,见面不说话,永远不结亲。
山下农民在榨油磨麦时,看到那一片黑压压的“棺材楼”,天旱时看见那绕过村边的流水,心里很伤痛。
办了高级社,社长彭连宅发现“棺材楼”四周有百年未挖的肥土,提出移开“棺材楼”,把肥土挖出来当肥料。石桥人和山下人肩并肩挖了一万多担肥料,改良了一百多亩田,并且在“棺材楼”旧地上种了一亩“万斤薯”。
石桥村的社员说:“高级社不分你我,社会的水社会用。”两个村出了一百多个劳力,接连三天,从“龙腰带”开进一条水渠,把水引进山下村,又把山下村前过去被封的水沟挖开来。河水流进山下村的田地,全村有六十亩番薯地改成了稻田。水,带来了个丰收的年成。六月天,站在门前望,四周都是黄澄澄的稻子。水渠弯弯曲曲流进村里,清清亮亮的,妇女们在渠边搓洗衣裳,小孩子活跃地在村边洗澡、打水战。山下村老汉黄第二,因为争这条水渠的水,参加过两次械斗。现在亲眼看着石桥人亲手挖开,把水灌到山下,连叫“世界变了!”
叫大水听农民的话
福鼎秦屿区有个渠口乡,从渠口到东堤有一千多亩土地,面临着汪洋大海,依着东埕堤,却只有一个闸门,排水很不便利。每逢山洪暴发,洪水从新梅村十多里远的高山上冲下来,就把整个渠口洋吞没了;而且存不住水,山洪从上到下倾泻过去了,经不起半个月旱,田水又干涸了。水袋洋地势低,下了三天雨,就可以看到通洋白漂漂的水,田里可以划船。但是,没几天就又干了。这是十年九没收的田地。门峡洋是渠口洋的喉咙,上洋的洪水就经过这里流进海。农民有句俗话说:“渠口田当溪,好女不是农民的。”因为有灾害,收成低,讨不起老婆。上洋土地虽好,每亩的产量也只在二百斤左右。
农民世世代代想挖港排山洪,都没有力量。渠口和东埕合并办了高级社以后,总共有五百一十多户社员,只花了二十多天,就在渠口洋上开辟了两条新港,有七百多丈长,二丈多宽,五尺五寸深。从此不怕山洪了。8月间,台风夹着暴雨,山洪滚滚而来,东埕三个新设的闸门开放,溪水驯服地顺着新港流进大海。社员们说:“渠口洋的洪水听农民的话,不再害庄稼了”,灾害虽大,却像是个和风细雨的好年成。七百五十亩田,每亩平均收成二百五十斤,比前一年还要增产二百九十多担粮食,合四成多。
三日没雨就成旱,生活在宁德县五里洋的人,真是给旱灾纠缠苦了。每到旱天,农民就睡在田里看水到天亮。常常因为看水,争吵到半夜三更。
前年,靠着合作的力量,联合开了一条三十二里长的五里洋水渠。这样,这一万五千一百三十七亩土地才有水灌溉了。
去年6月间,旱了五十多天。这正是连作稻夏耘,间作稻发兜的时期。过去啊,满洋都是争水的声音。水多要紧啊!刚合作的农民,也还有点放心不下呢。南埕社还派了社员到交界处争水。真是,每滴水比油还要贵重。高级社里,土地入了社,大片联起来干,没有了你啦我呀的牵扯。他们组织了抗旱指挥部来统一调用水利。根据需要的缓急,轮流灌溉。社里也选出了专人负责调用水利。
五里洋的水,头一次这样听话,叫它流向东就流向东,叫它流向西就流向西,使得一万多亩田都按时插上了秧苗。有了这条水渠,加上合理管理,带来了丰收,去年早稻、晚稻总共增产了四成七。
今年春天,全五里洋上修了干渠三千公尺,支渠六千八百公尺,还新开了三条支渠,又增加灌溉面积九百多亩。灌溉系统也调整得更合理了。去年管理得不很好,浪费了不少劳力,有许多地该灌水没灌到。今年,更充分地发挥高级社的优越性,调整零乱的土地,多开田间毛渠,更多的田能灌到水了。有的农业社在支渠中还新建节制闸六座,提高了水位,灌溉就更方便了。
向海龙王争地
今年,全专区最大的工程,长乐县文武砂围垦工程就要大体完工了。它在长乐县城东面,两座大砂山,好像双龙戏水一样直伸到海里去,两座山里是一片大砂滩,这就叫文武砂,过去是个年年给农民带来灾难的地方。海水退了,一片砂地,很难耕作;潮水来了,又是一片汪洋;有了狂风猛潮来,附近的壶井乡和东山乡就要大遭殃了。要是在这两座山间,建一个闸门,筑一条大堤,就可以挡住海水,免除祸害,堤内一万七千多亩海滩也会变成良田。可是,要修一个十八孔的大闸门,一条三里长的海堤、木料、人工不算,光是石头就要六十六万九千多担,单门独户的农民真是做梦也不敢想。在合作化以后,国家拨了一百十五万元,成立了工程指挥部,全县四十八个合作化乡都出动了民工、船工三十九万七千多人来支援。这里是砂地,水向上涌,闸基很难筑得牢。工程师请了老农一起来商量想办法:搬来三架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水,还用三千多根大杉木打入滩底,杉木上盖上三层石条和三合土,把闸基筑牢了。9月间,来了一场暴风雨,四百个民工都英勇的奔向工地,扛的扛,挖的挖,和风雨斗争了十七个钟头,终于把水坝保住了。
今年2月初,伸堤堵海的工程开始了。这个工程是要在水闸左边伸出一条三里长的堤坝,横贯在东西两岸。当东岸海堤伸出半里长的时候,忽然发现前面有一个五十三公尺长,七公尺深的陷坑。东岸民工大队号召民工们:“不填平深坑,决不罢休!”金峰、东吴等乡五百多个民工发起了竞赛,提出:“要和海水争夺时间,海水什么时候退,就什么时候出工。”以后十多天,不管雪花飘,不管风雨吼,只要海潮一落,人们就英勇地奋斗。经过一年劳动,今年2月底修好了十八孔大水闸工程,伸堤工程还在紧张的战斗中。一万七千亩新垦地,头一年产量每亩可以达到四百斤。土地养淡后,还能提高到八百斤,每年总产量可以达到一千三百六十万斤。同时还保住了一万五千亩田不受盐水害,每年也能增产三百多万斤粮食。围坝内一千亩的河、塘、沟、渠,除了灌溉农田外,还能养殖淡水鱼,旧堤上还能种植两万多株柑桔树,长乐二十万人民中流传着一首歌谣:
文武砂,好地方,前前后后不一样。从前一片沙滩地,风起潮涨变汪洋;如今修闸来围垦,建筑海堤三里长。从此海水听人话,荒滩上面出米粮。
* * *
去年,闽东地区是水又缺,水又多,旱灾加上洪水。可是,因为办了高级社,大力兴修水利,增加和改善的灌溉面积近二十八万八千亩,加上其他措施的配合,这一年全区粮食和豆类产量比1955年增加了5.14%,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平均产量有六百六十七斤,比1955年增加了十三斤。
今年9月初起,闽东地区又掀起了秋季兴修水利的新高潮。今秋的水利建设不但动工早,而且规模大。预计明年完成水利计划以后,全区又将增加二十七万七千亩灌溉面积,可以增产粮食十八万一千担。


第2版()
专栏:

充分供应生产工具
左图:在兴修水利繁忙的日子里,湖北省襄阳专区合作办事处准备了近十万根扁担和各种绳索、草鞋、铁锹以及挑土用的粪箕等。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摄
右图:农村积肥运动展开了,河北省南皮县寨子乡市集上粪筐的销售量空前增加。
新华社记者 李 棫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