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张掖、敦煌、临泽三县粮食平均亩产四百多斤
提前十年达到农业发展纲要指标
新华社讯 甘肃省张掖专区的张掖、敦煌、临泽三个县,已经提前十年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的四百斤的粮食产量标准。其中张掖县的六十九万亩粮食作物平均每亩产量达到四百零四斤,敦煌县的十一万四千多亩平均每亩达到四百零一斤,临泽县的二十六万一千亩平均达到四百斤。
此外,敦煌县的七万七千多亩棉田平均每亩产皮棉一百零五点五斤,也提前十年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最高指标。
这些县还出现了许多大面积的高额丰产田。张掖县梁家墩乡的一万一千多亩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六百二十八斤,并有二十四亩小麦平均亩产一千多斤。敦煌县有十七个农业社和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平均亩产达到五百斤到一千斤。这个县杂坝梁农业社的三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一千零八十一斤。临泽县有六千七百四十九亩粮食作物,平均亩产五百斤。张掖、敦煌、临泽三个县1950年的每亩平均产量分别为二百零二点五斤、一百九十斤、一百六十五点五斤。
几年来特别在合作化以后,各县都全面地进行了兴修水利、增施肥料、改良耕作技术、推广良种和防沙造林等一系列的增产措施。到今年,这些县的水地面积已占到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平均每亩粮食作物的施肥量,比1950年增加一倍以上,施肥面积也由50%左右达到100%。小麦已全部推广良种,实行药剂拌种。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敦煌县,经过大量植树造林,已经基本上控制了风沙的危害。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的临泽县,经过不断兴修排水工程、压沙洗碱,大片土地已经改良成为肥沃的良田。
这三个县都位于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很大。目前,张掖专区已根据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制订了新的农业发展规划。按照这个规划,这三个县将以更快的速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时,粮食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将分别达到八百斤以上。


第2版()
专栏:

改良土壤 兴修水利 养猪积肥
寿张县农业生产超过富裕中农水平
新华社济南电 历史上被称为低产地区的山东省寿张县,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粮食产量有了跃进上升。今年全县八十八个农业社,除黄河河床区的少数社农田被洪水淹没外,其余平均每亩产粮三百四十斤,超过当地富裕中农平均土地产量44%。
寿张县在黄河下游北岸,历来由于黄河多次决口,造成大部分土地沙碱瘠薄,又加农民无力精耕细作,1953年全县平均每亩土地的产量仅有一百四十六斤。就是占有耕地好,畜力强的富裕中农,每亩土地也只能产粮食二百三十七斤。1954年,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大发展,中共寿张县委会根据这个县的具体情况,大力领导农业社改良土壤、兴修农田水利和养猪积肥。全县八十八个农业社从1954年以来,采取翻沙盖淤、翻淤混沙和以沙压碱的办法,将十七万五千多亩沙碱地和硬淤地深翻了四尺到六尺深,同时还浅翻地十三万多亩,把原来产粮很少的瘠薄地改造成两合土和“蒙金地”(即蒙上一层沙土的淤地),仅采取这项措施全县每年即增产粮食二千多万斤。寿张县紧靠黄河,这个县除积极复堤防汛,确保黄河不决口,不分洪外,还在适宜兴修水利的农田里打井、挖泉六千六百四十三眼,扩大水浇地六万六千多亩。寿张县养猪生产也有很大开展,到今年10月底,全县养猪总数已由1955年冬季的八千头增加到十八万多头。因此,农田施圈肥也很快由原来每亩一千五百斤左右增加到六千五百多斤。此外,各农业社还积极选择良种、增种高产作物和提高耕作技术,因此,粮食产量由1953年前的年增百分之几,一跃提高到25%至50%,使全县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迅速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平,并成为山东省的粮食高产县。
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今年全县的粮食总产量除去缴纳公粮出售余粮和农业社的各种扣留外,平均每人分得粮食五百多斤,加上副业收入,每人的纯收益达六十七元,比当地富裕中农平均收入多十四元。


第2版()
专栏:

县委办公室设在农民家
据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省黄冈专区各县的中共县委会,今年以来把办公室搬到乡下工作,使领导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了。目前各县正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准备在今后工作中推广。
今年春耕前后,黄冈专区十三个县的中共县委会都把办公室搬到重点乡。中共黄冈地委会也把办公室搬到重点县。据许多县委会负责人反映,县委办公室下乡的好处很多,办公室设在农民家里,出门就是田地庄稼,进门就和农民群众打交道。这就能及时具体地指导工作,办公室搬到乡下还能及时检查乡、社工作,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偏向。县委会的领导人和办公室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也因此大大增加。


第2版()
专栏:

徐州淮阴盐城三个专区
旱田改水田连年丰收
本报讯 在江苏省自然灾害频多的徐州、淮阴、盐城等专区大面积的旱田改种的水稻,已经连续两年丰收。去年共种一百二十七万亩水稻,平均每亩产量二百四十斤;今年扩种一百三十六万余亩水稻,除少数地方外,大多数水田平均每亩产量都在二百一十五斤左右。不少的农业社还出现了五百斤以上的高额产量。
“旱改水”是江苏省改革耕作制度的主要项目之一,也是改变徐、淮、盐三个专区的贫困面貌的重要措施之一。前两年“旱改水”的地区主要在灌溉总渠两岸、中运河一带和一部分湖荡洼地。这些土地大都是原来的新垦荒地、轮休地、低洼易涝地,以及低产的旱谷地。两年来实行大面积“旱改水”的结果,这些地区的贫困面貌开始有了变化:农业社粮食显著增产,公共生产资料显著增加,不少农业社并已先后由缺粮变为自给,由自给变为有余粮。灌云县小荡农业社今年改种了水稻,社员平均每人收入四十二元,比去年增加收入三倍以上,有23%农户盖了新房,增养猪子23.27%,增加入学儿童五十余人。滨海县路建、通榆等乡改种的水稻丰收后,农业社社员生活得到显著改善,70%到90%以上的社员赶上或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通榆乡刘簖农业社原来是个穷社,全社三百四十二户,土地改革前有二百六十三户是贫农,其中有二十三户去年在外地讨饭,还有二百多户也是“前吃后空”,借债度日。今年实行“旱改水”,每亩平均产量二百二十九斤,比种旱谷增产一倍以上,比大丰收的1955年增产三十七万余斤。全社一千四百九十八人预计平均每人可得纯收入五十二元。现在这个“穷社”已有二十六个学生读中学,二百一十余人读小学。改制地区农民中流传着很多歌颂“旱改水”的歌谣。阜宁县群众歌唱:“合作化,人翻身,穷人变富人;旱改水,田翻身,黑土变黄金。”(附图片)
这里原来是一片沙荒地,河北省冀县西沙疙疸农业社将它开垦后,今年获得了很好的收成。 袁 浩 摄


第2版()
专栏:

抓紧冬季有利时机
防除病虫和害鸟害兽
各种病虫在冬季都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过严寒,一般不能活动。因为它们过冬的处所比较固定,而且躲藏的时间较长(约五至八个月),只要我们把这些病虫的过冬处所搞清楚,消灭它们是比较容易的。
在冬季防治病虫害代价小、收效大。浙江省由于解放后连年进行冬季防治稻螟,螟害率逐年减轻,已由解放前15%压低到5%以下。1956年山西省潞安县结合积肥沤粪处理玉米秸秆,不但消灭了过冬玉米螟,同时还积沤了大量肥料投入再生产。辽宁省盖平县芦屯区连年防治过冬棉花红铃虫获得很大成绩,1954年花期被害率是25%,1957年降低到万分之八。
冬季害鸟害兽要出来寻找食物,隐蔽物少,有利于捕打。在冬季猎打害鸟害兽,除了消灭祸患外,还可以增加农业社的副业内容。
在冬季防除病虫和害鸟、害兽,应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对农作物为害最大的首先防治。在全国范围内水稻螟虫、玉米螟、棉花红铃虫、果树病虫害、田鼠、野猪、麻雀等都是防治重点。在水稻地区,以消灭过冬稻螟为主。消灭过冬螟虫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对策。杂粮地区应采取高温积肥或铡碎充当饲料、燃料、造纸原料等多种方法,处理玉米、高粱秸杆、根茬、穗轴等,彻底消灭过冬玉米螟。棉区要消灭过冬红铃虫,可在春节前后抓紧清除贮花仓库及处理棉籽,用具内潜伏的幼虫。果树、蔬菜地区,可以用清洁田园、处理残株落叶、剪除有病虫的树枝等方法,彻底消灭过冬病虫。鸟害兽害严重的地区,可以施用磷化锌毒饵诱杀田鼠;用人工掏雀窝和用马前子毒饵消灭麻雀;组织群众用各种办法捕打野猪、?猪、獾等。飞蝗发生地区还要做好冬季查卵工作。
各地农业社必须把冬季防除病虫和害鸟、害兽,列为农业社冬季生产的一项内容,适当安排劳力。为了提高除治效率,还要向社员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当地的真人真事说明冬季防治病虫的好处。进行田间检查,组织参观座谈,都是克服群众麻痹思想的好办法。
鸟兽害严重地区,农业部门要和当地武装、供销合作等有关部门联系,及时供应猎枪、弹药和收购毛皮。 (王炳章)


第2版()
专栏:

决心五年内实现“千斤县”
玉溪县根据纲要精神修订粮食增产规划
本报昆明10日电 云南玉溪在接到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后,重新规划粮食增产指标,并积极行动起来。县委书记刘子钧说,他们执行农业纲要(草案)的结果,今年平均每亩产量已达七百斤,平坝区已达到八百斤到一千斤。他们重新规划的结果,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粮食作物将由原来规划的八百斤增加到一千一百斤。刘子钧说,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狠狠地抓住水利建设和积肥。原先决定修西河、凤凰坝、龙目清河、关清河四个中型水库和四十多个小型水库,但有些同志怕耽误生产,说劳力不够,财力不足等等。在研究农业纲要修正草案时,有力地批判了这些右倾思想。分析了某些有利情况后,大家信心十足,决定把能拿出来的钱,能节约出来的钱投资到水利建设上去。现在约有一万多人已经在四个中型水库工地上施工。兴修水利的工作,由两个县委书记直接掌握,在每个中型水利工程上也都有一个县委委员负责。水库建成后,到明年“保水田”即可由现在的六万亩增加到十一万亩。根据修订的规划,明年和后年,还将继续修建几个较大的水库,到1959年,玉溪县的二十二万亩土地,将有二十万亩得到灌溉。在兴建水利中,也要相应地发展水力发电。这些规划的水库建成后,可使平坝区和大部山区都有较充足的电力。


第2版()
专栏:

革命十月农业社
卖给国家万石粮
本报讯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刘洪达领导的辽宁省绥中县革命十月农业生产合作社,决定把今年粮食超产部分的60%即六十九万一千八百四十八斤卖给国家。全社的卖粮总数将超过原来的定购任务的44.4%;加上公粮,这个社今年将向国家交售一万石粮食。革命十月社是在1951年建立的,今年全社粮食产量已比建社第一年增加一倍多,社员每人平均收入也由三十二元增加到七十三元。
今年春季,绥中县一带六、七十天没下雨,革命十月社靠着集体力量战胜了干旱,按时完成了播种任务。庄稼出苗以后,社员们做到了“荒了就铲、旱了就浇”,保证了秧苗的正常生长。今年年成虽说赶不上大丰收的去年,却也是个小丰年,其中高粱、谷子产量超过了去年。


第2版()
专栏:

全国供销总社发出指示
大力供应生产资料
支援农业生产高潮
新华社10日讯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4日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供销合作社在今年冬季加强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支援今冬明春的农业生产高潮。
指示要求各地大力供应兴修农田水利、积肥所需的器材、工具和提水机械。指示说,兴修农田水利所需要的大量的钢铁器材、水泥、木材、毛竹和棕片等物资,各地供销社必须在当地党政统一领导下,协同有关部门,精打细算,合理分配。今年冬季必须供应冬麦地区一定数量的水车和提水机械,以满足小麦冬灌春浇的需要。上述这些物资需要量很大,其中又多是供不应求的东西,因此各地还必须积极寻找货源,研究代用品。在一般情况下,对动力机械的供应,应该在具备使用条件的情况下,采取适当集中供应的原则。供应的重点是防旱、排涝和经济作物、高产作物地区,并首先满足农业生产抗旱排涝的需要。
在肥料方面,供销社除积极供应积肥工具、绿肥种籽,帮助群众积肥外,还应该以足够的力量组织杂肥货源,并且要加强领导,规定指标,防止自流。对化学肥料应根据中央分配的指标,在优先供应棉花及其他主要经济作物和高产作物地区的方针下,逐级做好分配与调运工作,并普遍总结磷肥的施用经验,加以推广。
指示说,为了把明年的供应工作做得更好,各地供销社必须利用冬闲季节,做好准备。首先要深入所有农业社调查今年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明年生产资料的需要情况,帮助农业社合理安排生产投资的规划,然后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研究各种生产资料的地区适用性。农业社明年需要的生产资料,凡货源已有保证的,即按分配计划进行预售,货源不足或无着落的,应积极组织货源。
由于各级供销社仓库里还储存着很多双轮(单)铧犁、农药、农药械和水车等生产资料,指示要求各地供销社妥善保管,并迅速查清库存生产资料的品种、数量、质量、规格型号和保管情况,分别加以处理。数量不足的按计划补足起来;应该加工改制的就迅速加工改制;应该修理或补充零件的就迅速修理和补充零件;规格质量低劣的,应本着“出厂负责制”的原则,协同有关部门由原制造厂检修改制;这里多余或不适用的,调剂到需要和适合使用的地区;已经失效或损坏到不能使用的,就按规定手续报废;保管不善的,要改善保管工作。
指示说,保护耕畜,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受灾地区,耕畜已见瘦弱现象。各级供销社要发挥以往保护耕畜的经验,努力减少耕畜不应有的死亡和瘦弱现象。各地供销社应在今冬调查了解耕畜的供求情况,安排调剂计划,总结已往调剂耕畜的经验,积极做好耕畜调剂工作。为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和刺激耕畜繁殖,要求耕畜产区和多畜地区的青海、黑龙江、吉林、贵州等省和新疆、内蒙古两自治区,大力支援农业区需要的耕畜,并早些提出外调计划。
指示还要求各地供销社必须协助工业、手工业、农业和水利部门,提前在冬季做好水利工具、新式农具、农药械的修配工作。丢失了零件,立即给以补充。经过检修好的农业机具,农业社应该指定专人做好保管保养工作。


第2版()
专栏:

淮北地区能达到农业纲要产量指标
——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谈淮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
本报记者 于明 于风
在淮北这个地区,怎样贯彻执行中共三中全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精神,能否完成以及如何完成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这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因为淮北多涝多旱,如果淮北能够完成,那末在安徽其他地区来说,就比较容易一些。
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同志,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北京回来的途中,便偕同副省长王光宇同志,到淮北的阜阳、蚌埠两专区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在七个县作了实地考察,又和十几个县的负责人共同进行了研究。最近他们回到合肥,我们便去访问了他们。
曾希圣同志对我们详细地谈论了淮北农业发展的前途。
他首先介绍了淮北地区的基本情况。他说,淮北有四千五百万亩耕地,占安徽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有一千二百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5%。这个地区是平原,土地很好,但却是闻名全国的灾区。从解放以来,因涝成灾的面积,平均每年总在一千五百万亩以上,几年来减产的粮食合计一百多亿斤。又由于干旱,小麦也常常不能及时播种,产量很受影响。治淮、兴修小型水利,虽然已经收到不小成效,但是灾害的威胁还很大,客观条件要困难一些,所以,过去对淮北能否完成农业发展纲要所要求的粮食平均亩产五百斤的指标问题,比较担心。
这次在淮北和当地干部及群众具体研究以后,却感到我们过去对困难估计得多了一些。大家认为,淮北增产的客观有利条件不少,只要主观努力,利用这些条件,不但在十年内能够达到五百斤产量,而且可能提前超过。最主要的是解决水利问题
曾希圣同志说,淮北提高产量的关键,是解决水利问题。他说,过去省委提出的治淮办法,一般都是可用的,如开沟打圩、改种水稻等,并曾提出过以改种水稻的办法来治理内涝的方案(因为水稻耐水,在一二天内下两三百公厘雨所受影响不大,但旱粮作物就抵不住)。但过去的办法多仰赖从河里提水灌溉,所以进行得比较缓慢。从现在看来,淮北还有大量地下水可以利用,因此种水稻的面积和速度就可大大扩大和加快。也就是说,消除一般涝灾的可能性也更大了。
他说,我们过去曾提倡在淮北挖塘蓄水,也因某些同志认为平原地区不宜于挖塘以及右倾思想的抵抗,没有大量发展。这次在淮北看到一些深塘的作用很好,因而增强了挖塘的勇气。他分析了深塘的特点,并与打井作了一个比较。他说,挖塘(塘内再下泉眼)既能拦蓄地面水,又能利用地下水,水源充足,灌溉作用比井大,塘水灌溉的温度也好于井水。他说,他看到阜阳县新华农业社有一口大塘,长一百二十公尺,宽顶二十公尺,底六公尺,深四点五公尺,每五天浇一次水,能供应三百亩水稻田用。它的作用能抵三十口大砖井。可是它比起井来,却省钱好用。据计算,三十口砖井要用三千九百个工才能做成,用的材料很多,要大量砖头、木料、铁丝、石灰等,总共需四千元。可是新华社这口深塘,在挖时只用了四千个工,除下泉眼外,其他材料都不需要,技术性也低,每工五角,只要二百元就行了。抽水工具也不受限制,什么车水工具都可使用,不比用井水灌地,只限于马拉水车。另外,塘水面大,还可养鱼、养鸭子,种各种水生饲料,周围可植树,对调节淮北气候也大有好处。从调查过的地下水的情况看来,淮北各地挖深塘都是适宜的。这就解决了改种水稻的水源问题,同时也使淮北人民增强了抗旱除涝、增加生产的勇气。
曾希圣同志说,因为发现了淮北有大量地下水可利用,所以淮北地区今年兴修水利的工作,将着重在挖深塘,开水沟,打圩,修闸(在主要河流上),打井(在坡地)等方面,把地上水和地下水都逐步地一齐利用起来。根据各地情况看来,今冬明春淮北地区将可作到四亿土方,比1955年冬和1956年春的工程还要高过一倍。水利只要这样做下去,十年可做到四十亿土方,淮北将有40%到50%的土地都可种水稻,淮北面貌即可发生根本变化。阜阳专区今年改种的五十三万亩水稻,一般亩产量都已达到五百斤左右。如果水利修得好,肥料也能解决,栽稻之前再收一季小麦呢,那么,十年以后,麦稻两季可能达到亩产八百斤。除了水稻田外,那时还有50%到60%的旱地。如果在十年内确实解决了水的问题,把所有旱地变成水浇地,麦地能经常溉溉,又有肥料,那末一季小麦达到每亩平均二百五十斤到三百斤的产量,也是大有可能的。今年淮北已有一百多万亩小麦达到亩产二百斤以上了。麦后再种一季高产玉米,每亩收二百五十斤也不太困难,两项合计也在五百斤以上。总之,从淮北的客观条件看来,十年内达到和超过农业发展纲要所要求的亩产五百斤的目标,是可以的。最主要的一条,在于解决水利问题。
解决肥料问题要下决心
曾希圣同志谈完水利问题,便谈到淮北发展农业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即肥料问题。在淮北,谈起肥料问题,真是一个特殊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工作。淮北过去因为灾害多,生产不可靠,所以群众没有积肥习惯,到处都是人无厕所,猪无圈,很好的人畜粪都被日晒雨淋流失了。解放以来,安徽党政领导曾一再号召各地修建厕所和牲畜圈,到现在虽然在村旁道旁已经修建了不少,但还没有普遍修起来,而且修的厕所也不合乎标准,粪便在厕所里的地上,还是被日晒雨淋,又缺少粪窖,粪便不能贮藏,仍然流失很多。曾希圣同志说,这次在淮北和各地同志研究了一些办法,各地同志也加强了信心来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是,在农业社内成立肥料基建组(或队),专门负责帮助每家修建厕所、粪坑、猪羊圈等。基建组的工分由社记,材料由公积金出,不增加社员的负担。大家认为这样做,就会很快地把厕所猪羊圈等修建起来。另外还找了窑师研究了如何做粪缸的式样,从今冬起将要大量烧制粪缸供应群众。据估计,单是人的粪尿每人一年能积一千斤,就可解决二亩地一年种一季庄稼的需要。
曾希圣同志指出,另一个研究过的积肥办法,就是大量养猪。他说,每户养到三口猪,一口猪按习惯可供三亩地的肥料,每家只靠养猪就可解决九亩地种一季的肥料。他接着说,要多养牲畜,就得同时解决淮北的燃料问题。因为淮北的各种草料,大部都作燃料用掉了,结果牲畜饲料大感不足。淮北土地多,一户五口人可合到十五亩地,拿一亩地种芦苇,每亩一般收五千斤,按部队习惯算,一人一天需三斤燃料,全家一天需十五斤,只种一亩芦苇就把一年的燃料解决了。芦苇可利用水洼地种,这种地经常是种了庄稼也难保收,所以这个办法也不会对粮食产量有什么大影响,而节省了草料,多养牲畜,多增加的肥料又可把高粱低产作物改成高产作物,所以实际上仍是一个增产的好办法。除了种芦苇和在门前门后提倡栽柴柳外,还拟尽可能地开发小煤窑,彻底解决燃料问题,以增加饲料和肥料。
曾希圣同志说,在淮北研究的结果,靠以上办法就可解决65%耕地的肥料问题。他说,其余35%的肥料从那里来呢?这就要靠种绿肥了。淮北有计划地在30%的耕地上播种一季绿肥,另外套种20%的绿肥,即可达到50%的耕地种绿肥。除麦地外,争取其余土地冬季都不休闲而种绿肥,这个要求可以实现,而且估计到1960年便可做到。一亩地绿肥可够二亩地种一季庄稼用,也可供一亩地种两季用。这样,淮北地区另外35%到40%的肥料问题,也就大体上得到了解决,如果再加化肥,就可根本解决,他最后说,淮北解决肥料的办法是有的,关键在于下决心改变不积肥的习惯。
作好整风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曾希圣同志最后说,淮北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是好的,但是归根还要首先解决思想问题。思想问题不解决,没有主观积极性,好条件也会变成坏条件。他说,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是右倾保守思想。右派分子说什么都搞坏了,有严重右倾思想的人也踉踉跄跄的跟着叫喊。现在已经都受到了批判,有的已经转过来,有的正在转。但是在生产上的右倾保守思想,在农民中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富裕农民有,就是一般的老年农民也有。有些人还用“因地制宜”的口号,作右倾保守的护身符,而采取了消极态度。所以,要想完成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就要大力教育干部和群众克服保守思想。另一方面也要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有些人,你让他订计划,多少年以后的增产计划都可给你订出来,指标也很好看,就是没有可靠的根据,没有可靠的办法,这种空喊增产的现象,以后要防止。此外,还要克服依赖思想。有这种思想的人是处处都要钱,认为无钱和钱少,都不能办事。这种思想如不转变,对发展农业生产也将是一个大障碍。
曾希圣同志接着谈到改变工作方法,改进作风的问题。他说,我们过去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理论上知道。在实际工作中,也知道要从群众中来就是要多调查研究。但是如何到群众中去呢?如何把正确的东西变成群众的东西呢?这方面的办法就少了。结果本来是好的东西,在推行中有了强迫命令,就做坏了。现在毛主席告诉了我们一个到群众中去的好方法,就是辩论的方法。须知即使一件好事,开始也难免不会有人反对。通过群众自己的辩论,就发挥了高度民主,又发挥了高度的自我教育作用。把民主与教育结合于群众性的辩论之中,就把党的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东西了,这样就再也不会有过去那样“你打我通”,或
“思想不通组织服从”的现象。所以要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首先要解决领导上的工作方法和作风问题,这是动员群众,保证农业生产很好发展的关键。
曾希圣同志最后说:毛主席告诉我们“整风是一切工作之纲”。这句话,在淮北的干部和群众中已经看得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右倾思想有了转变,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就拿抗旱种麦来说,从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从农民到工商学各界都一齐参加了;所用的工具,从抽水机到小尿罐、小瓢都用上了。每天平均一人只能种一分到二分地的麦,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种麦进度也跟上和超过去年同期的进度。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的。从这里就更加使我们认识到,下定决心,结合大鸣大放把农业社整顿好,解决农业社社员的思想问题和社的生产管理等问题,是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最可靠的基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