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只有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妇女解放的道路
蔡畅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照亮了全人类解放的道路,照亮了全世界妇女解放的道路。苏联,第一个用自己生动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了妇女问题怎样才可以得到彻底解决,怎样才能真正消除社会上种种压迫和侮辱妇女的丑恶习俗,怎样才能引导妇女自己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自觉地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
四十年,在人类整个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和几千年的阶级社会的历史相比,也只是一个很短的时期。但是苏联却在四十年中,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所奠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妇女地位的根本变化,只不过是这些大变革中一个事例。列宁说过:“苏维埃政权乃是劳动者的政权。在它存在的最初岁月,在关于妇女的立法上,就进行了最果断的改革。那些将妇女置于服从地位的法律,在苏维埃共和国里没有留下一点儿痕迹了。”他还说到:“这只是妇女解放的第一步罢了。但是没有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即使是最民主的也罢,曾敢于采取这样的第一步。”那些在十月革命前,完全处在被奴役、被压迫中的妇女,在十月革命以后,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在苏维埃政权的保障下,在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她们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技术上和劳动能力上都受到了锻炼和提高。今天的苏联妇女已经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中创造了卓越的贡献,在社会上已享有完全的平等权利和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是资本主义国家绝对做不到的。目前,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中,妇女占25.8%;在全苏联职工总数中,妇女占45.4%,在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专家中,妇女占53%,在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农艺师、饲养员、兽医、林学家等当中,妇女占41%;在医务、教育工作中,妇女所占的比例更大,如妇女医师占医师总数的76%,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在为国家各种建设提供的后备力量方面,妇女的比例同样很高,在高等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的52.3%,在中等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的54.8%。用不着再列举更多的数字就已经可以说明十月革命所开辟的妇女解放的道路,是唯一能真正使妇女获得解放的正确道路,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的一个明证。苏联妇女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理论的伟大胜利的标志。
但是苏联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是遇到过许多困难的,他们是在不断克服这些困难中前进的。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初期,新生的国家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犯和国内反革命分子的叛乱,以致他们只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建设自己的新生活。那时,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坚信自己事业的正义性,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把个人的利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精神,用坚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为国家的富强、集体的繁荣进行忘我的劳动,所以才终于能够把苏联建成为具有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高度发展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伟大国家。
苏联妇女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会给妇女带来彻底的解放和美好幸福的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遭受困难的时候,她们和全国人民一道勇敢地参加了为捍卫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斗争。她们在鼓励自己的丈夫、子女及亲人积极进行斗争方面,也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英勇的苏联妇女大批地奔赴前线,直接参加战争、为战争服务。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英雄卓娅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还有更广大的妇女把丈夫和儿子送上前线,挑起了后方生产的重担;她们节衣缩食,支援战争,并帮助国家收养战时失去父母的孤儿。当时她们的处境确是非常艰难的,但是无论什么困难,都不能使英雄的苏联妇女屈服。高度的共产主义的觉悟把她们的意志锻炼得像钢铁一样,她们坚持斗争着、劳动着、生活着,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在和平的年月里,苏联妇女把对祖国的热爱、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交织在平凡的日常劳动中,因而她们在劳动中充满着快乐、智慧和创造性。许多妇女成了新纪录创始者、生产革新者、合理化建议者和发明家。苏联已有一百多万妇女劳动者获得了苏联的勋章和奖章,有二千三百五十九位妇女获得了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在十六位获得了第二枚“镰刀锤子”金质奖章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中,有十位是妇女。也正是因为千百万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的男女群众的创造性的劳动,苏联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不断地提高,劳动人民的收入才能不断地增加,物价才能不断地减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得到更大的满足。苏联妇女就是这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把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和全苏联人民的劳动和创造汇集在一起,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国家节约了巨大的财富,并为自己创造日益美好的生活。
苏联妇女的崇高品质,就在于她们热爱劳动、忠诚地发挥创造性的劳动。“把自己微小的劳动,溶汇在伟大的共产主义建设事业中,为人民和后代造福”的观念,已在苏联妇女的思想中生根,并成为她们最美的品质之一。这种观点,使她们不论是在战争时期或和平建设时期,在物质生活条件困难或物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在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岗位上,都能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为早日完成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光荣任务而作出更大的贡献。她们对任何一件平凡的工作,都能勤勤恳恳地干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论是女工、农妇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论是工程师、医师、教员,不论是拖拉机手、饲养员、农艺师,不论是会计员、打字员、统计员,不论是旅馆、餐厅、理发店的服务员等等,她们都热爱自己的职业,精神饱满地坚持干下去,下苦功钻下去。一个极普通的集体农庄女庄员刘斯科娃,由于热爱自己的养猪工作而成为全国闻名的养猪能手。她能使一条普通的母猪在一年内生殖小猪的总重量达到五千公斤左右,简直使一条母猪成了一个活的“产肉工厂”。所有养畜业的教科书都介绍了她养猪的方法。一位科学院的院士在报上发表文章说:“养猪专家刘斯科娃的工作,……在科学中开辟了许多新途径。我们科学院院士公认她是我们科学界学者之一,并承认她是暂时无文凭的科学博士。”苏联妇女就这样把劳动当作光荣的豪迈的事业,并认为劳动是没有贵贱的区别的,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和集体的劳动,都是崇高的,都是重要的,也都是对自己有利的。劳动英雄的出现,不决定于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而是在于劳动者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
苏联妇女不仅已是社会上和男子完全平等的成员,作为女性和母亲,她们也没有忘记对家庭、对子女的职责。她们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家庭的幸福。在社会主义家庭中,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动一样,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必需的劳动,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很高尊重和亲密的关怀。家务劳动不管由妇女来承担或由家庭男女老少分别承担,家庭成员之间是建立在一种完全平等的互助合作的新关系上,以爱情和血亲关系把他们巩固地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优越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家庭生活中的反映。有八个孩子的女学者、光学博士丽吉娅·伊万诺夫娜亲自管理家务,工作完毕回到家中,和她的儿女们分工处理烧菜、洗衣、打扫房子等工作,为这个家庭创造了和睦、友爱和蓬勃的朝气。看过“茹尔宾一家”这部小说或电影的人,都会和茹尔宾一家人一样对主持家务的女主人——阿卡菲亚·卡尔波芙娜肃然起敬。全家人中除了小孩,只有她没有在生产岗位上,她负责料理家务,她的劳动成为保证了全家人积极参加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她和茹尔宾全家其他成员一样,是平等的劳动者,没有她,这一家人要正常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位主妇的劳动,是完全具有社会意义的。
苏联人民的家庭生活是很节约的,一位钢铁厂的老工长依万·鲁马诺夫说得好:“我们的家庭生活厉行节约,并非由于钱少不够用。勤劳节约,是我们富裕生活的保证。勤劳节约,只是为了有计划地使家庭生活过得更好。勤劳节约,也是社会主义家庭的美德。”这几句话表达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对勤俭持家的基本态度。苏联妇女已经并正在用着各种勤俭的具体行动,不断地实践它和充实它。有些工人的家庭,自己种植果树、蔬菜,做到一年四季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这些食品。苏联人民的家庭都十分重视储蓄和购买公债,把他们的积蓄,投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上,把家庭生活不断的富裕、美好,紧紧地和国家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
苏联妇女对子女的教育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在苏联,新生的一代是由国家和社会来教育的,但这决不因此而减低了家庭的作用和意义。他们把教育子女成为共产主义积极的自觉的建设者,当作家庭的最重要的社会职能;规定为做父母的最重要的公民义务。苏联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以劳动教育为中心内容的。从子女幼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就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勤俭朴素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并且特别注意以父母本身的模范行动,来影响儿童。例如父母本身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成就、关心同志的困难,与爱护公共财物,就能以身作则,培养儿童长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具有能吃苦耐劳、克己谦逊、坚毅勇敢的良好品质。同时他们还注意帮助儿童掌握处理家务劳动的本领,有意识地鼓励男孩子们学会最基本的园艺、泥水木匠等手工艺,鼓励女孩子们学会刺绣、缝纫、烹调等。她们这样做,是为了使孩子们不论是现在或将来,对任何一件需要他们去做的工作,都会很高兴地去做,而且用勤恳的态度去做;也使他们在各种生活条件下,不怕任何困难,克服任何困难。这种从小就开始培养共产主义美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一个孩子将来成为正直能干的劳动者,给家庭带来幸福,而且对于在整个社会上巩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道德风气方面,更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这也就是苏联的家庭和妇女,把教育子女,特别是教育子女热爱劳动,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神圣的职责来看待的原故。
“走苏联妇女解放的道路”,“向苏联妇女学习”,是我国妇女一贯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苏联四十年来建设的经验,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好的榜样和最宝贵的财富。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以能够这样迅速的发展,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苏联的援助和苏联先进技术装备的结果。所以说,只要我们认真和虚心的向苏联学习,就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和少犯错误,就会使我们的祖国按照我们预期的愿望日益繁荣和富强起来。坚定不移的结合中国实际的向苏联学习,不但是我国人民莫大的利益,而且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我国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循着十月革命所开辟的道路,以苏联妇女为榜样,英勇地积极地参加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出色的成就;现在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妇女已经实现了解放,不论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都获得了和男子平等的权利与地位,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力量。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只是开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要继续建成和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战线上思想战线上继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要集中一切力量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争取再经过十年到十五年时间,把我国建成为具有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妇女儿童能够过着更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学习苏联妇女的光辉榜样,更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认真地学习苏联妇女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精神,使我们每个妇女都能以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精神,对待自己所从事的生产、工作,处理自己的家庭,并以此精神影响自己周围的人和家庭的成员。在社会上更广泛更巩固地树立勤俭的风气,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大的积极作用的。我们要全面而深刻地学习苏联妇女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加深中苏两国妇女的相互了解,这将有助于更增进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团结和友谊,从而有助于更加发展和巩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共同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3版()
专栏:

“苏联——我的母亲!”——访在苏联抚育下长大的苏河清   
新华社记者 刘佩珩
“苏联的党和政府,像母亲一样把我抚育长大成人。”苏河清说到这里,感激的心情在脸上流露了出来,他回忆起在苏联度过近二十年的青少年生活,他时时记着抚育他的老师亲切的叮咛:“你们要时刻记住列宁所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去解放你们还套着枷锁的祖国,把自己祖国建设成像苏联一样幸福的国家!”
苏河清现在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他父亲苏兆征烈士在1927年领导广州工人和士兵举行了有名的广州起义,1929年因病逝世。当时由于白色恐怖,党组织在1929年把苏河清和他母亲、姐姐都送到了苏联。那时他仅七岁,他和姐姐都到莫斯科附近的国际儿童学校里读书,两年后,学校改名为“国际斯达索娃儿童学校”,迁到了伊万诺夫城。他在那个学校里读了五年,学校里温暖、幸福的童年生活,给他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
“国际斯达索娃儿童学校”是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最艰苦的年月里,由全苏联工人捐献出来的钱建成的,收容了中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西班牙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烈士的子女。在那里,苏联的工人们,为正在艰苦斗争中的各国工人阶级弟兄培养新生一代。
伊万诺夫城是苏联有名的工人城,校址就坐落在1905年革命时工人经常集会的地方——红代卡河畔。校舍很宽广,有舒适的教室、宿舍,还有医院、运动场、剧场等。这座学校的主持人斯达索娃是当时的国际救济会主席,是曾经和伟大革命导师列宁一起工作过的老布尔什维克。苏河清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她用慈母般的心情关怀着各国共产党人的下一代。她一走进学校,孩子们就围拢起来,多少张肤色不同的小脸都朝着她微笑。她亲自到学校检查工作,安排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格外注意我们的健康和学习本国语言。我至今还记得瘦瘦高个的校长拉宾经常勉励我们的一句话:‘努力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学,长大好去解放你们的“母亲”——祖国。’学校里的辅导员像妈妈一样疼爱我们,在业余时就讲西班牙、中国、德国等国家的革命故事。”
学校附近工厂的工人也经常和这些学生们见面。有一次,有个老工人带他们到红代卡河边,心情沉重地讲述1905年革命时工人在那里和沙皇警察英勇战斗的事迹。这件事,据苏河清回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河清拿出几本厚厚的贴相簿,里面还留着几张童年生活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中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的儿童课余时在一起作木工。他说他们在学习时,苏联老师很注意劳动教育,有时带他们到附近的集体农庄帮助农民收割,有时到工厂里去。有一次,他们几个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作了一个乒乓球桌子,还受到校长的表扬。
当时,苏联正处在困难时期,一般人领面包都有定量。可是苏联政府对国际斯达索娃儿童学校的各国孩子却特别照顾,不论是吃的喝的(牛奶)都按照他们的需要充足供给。到了假期,还送到克里米亚半岛去休养。苏河清说:“苏联党和政府对我们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啊!”
苏河清读完中学以后,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喜爱升入了电影大学。当时,学校领导为了使他尽快地掌握摄影的技术,争取早日回国参加革命,还特地请一位有名的摄影师里维斯基博士在课外给他讲课。里维斯基年过六旬,是位功勋艺术家,曾得过斯大林奖金,他的唯一的女儿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老夫妻两人。老夫妻俩都像对待亲生孩子那样疼爱苏河清。有一次老教授带着苏河清一起去钓鱼,指着钓鱼杆说:“以我们钓鱼作主题,在摄影时该怎样处理表现呢?”苏河清解答的不够完善,老教授就耐心教他。有一次,老教授讲起他早年见到列宁的一段往事说:那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同志受伤后恢复了健康,他去拍摄这位伟大领袖在克里姆林宫工作、生活的一些情景。列宁同志告诉他:“少拍我的活动,要多拍些人民群众的活动。”
老教授对苏河清说:“伟大的领袖时刻都不忘群众,你要记住列宁同志的话,今后要拍摄领袖和群众在一起的生活的影片更有意义。”并勉励他回国后,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拍摄下中国人民革命的事迹,把本领献给革命事业。
苏河清从1946年回国后,在解放战争时期,克服摄影上的种种困难,拍摄成“新闻第一号”——解放正定、定县等地的纪录影片,因此立功一次。全国解放后,他又参与中、苏两国合作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的摄影工作,获得斯大林奖金。他又以拍摄“和平万岁!”等优秀纪录影片,获得了文化部今年颁发的金质奖章。
苏河清最后说:“我现在能担负起摄影工作,拍摄一些人民喜爱的影片,这都应归功抚育我长大成人的苏联党和政府,感谢那些费尽千辛万苦教育我的老师们。”(附图片)
1952年,苏河清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的团员去苏联参加中国电影周时,又会见了当年在“国际斯达索娃儿童学校”时的邻居马尔丁洛夫一家人。  新华社稿
苏河清(前排左第一人)和他的姐姐苏丽华(前右第二人)1933年在苏联“国际斯达索娃儿童学校”和几位中国和日本的小朋友们在一起。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周总理接见英对外贸易部政务次官埃勒尔
新华社29日讯 周恩来总理29日下午接见了英国对外贸易部政务次官埃勒尔。
在座的有: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副部长卢绪章,外交部西欧司司长黄华和英国驻中国代办文郁生。


第3版()
专栏:

沈雁冰举行酒会欢迎埃及文化代表团
新华社29日讯 文化部部长沈雁冰29日晚举行酒会,欢迎埃及文化代表团全体人员。
埃及驻中国大使拉加卜及夫人应邀出席了酒会。
沈雁冰在酒会开始时讲话,对埃及来我国的第一个文化代表团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埃及文化代表团的到来,是要商谈中埃两国明年的文化合作协定执行计划,中埃两国明年的文化交流活动会更加发展。沈雁冰说,中埃两国人民文化交流活动的加强,在维护和平和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斗争中,将有重大的意义。
埃及文化代表团团长、亚历山大大学校长爱尔赛德·穆斯塔法·赛义德博士接着讲话。他说,沈雁冰部长的讲话已经很好地表达了他们的愿望。他认为,建立在互相谅解和文化交流基础上的友谊,是最好的友谊。埃及人民绝不会忘记,当他们的国家遇到灾难的时候,中国人民对他们的援助。赛义德最后希望能有机会再一次在埃及接待中国的文化代表团。
今晚,出席酒会的有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教育部副部长柳湜,中埃友好协会会长包尔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达浦生、马玉槐、张杰,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以及首都各界人士共一百多人。


第3版()
专栏:

中波两国签订保健事业合作议定书
新华社29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波兰人民共和国保健部保健事业合作议定书,29日在北京签订。代表中国卫生部签字的是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代表波兰保健部签字的是波兰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基里洛克。
中国方面参加签字仪式的有卫生部副部长贺彪和办公厅副主任卢长龄。
波兰方面参加签字仪式的有波兰驻华大使馆全权公使衔参赞傅拉托、参赞邓布尼茨基。


第3版()
专栏:

叙利亚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团长
雅兹追悼会在京举行
新华社29日讯 叙利亚新闻工作者访华代表团团长、叙利亚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托菲克·雅兹先生的追悼会29日下午在北京嘉兴寺举行。
庄严肃穆的礼堂内悬挂着托菲克·雅兹先生的遗像,四周摆满了北京中外新闻单位、外交部、文化部、中叙友协、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以及叙利亚大使馆、埃及大使馆、苏联大使馆新闻处和朝鲜大使馆赠送的花圈。参加追悼会的,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邓拓,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龚澎、西亚非洲司司长柯华,中叙友好协会会长达浦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张杰,叙利亚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阿迪卜·沙蓝,北京各新闻单位和中国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和代表,以及埃及驻华大使拉加卜、朝鲜大使馆和苏联大使馆新闻处的代表,在北京的外国记者共二百余人。
邓拓在会上致悼词说,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悼念叙利亚新闻工作者访华代表团团长托菲克·雅兹先生。托菲克·雅兹先生是为了中叙两国人民友好的事业来到中国的。今天,我们在托菲克·雅兹先生的灵前可以向他告慰的是:他和他所率领的代表团在中国的访问,已经在我们两国人民的心中深深地播下了友谊的种子。他们在中国土地上所留下的足迹将永远成为中叙两国人民友好的见证。托菲克·雅兹先生生前日夜关怀他的祖国的安危,关怀叙利亚人民保卫祖国独立的神圣事业。今天,我们在托菲克·雅兹先生的灵前可以向他告慰的是:英勇的叙利亚人民正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准备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阿拉伯各国人民也正团结一致声援着叙利亚人民的斗争。全世界和平的力量都坚决地站在叙利亚人民这一边。我们六万万中国人民将始终不渝地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叙利亚人民齐心合作,为正义事业而共同奋斗。
阿迪卜·沙蓝接着讲话。他说,亲爱的同事托菲克·雅兹先生的逝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死亡的手夺去了一个慈祥的面孔,一个崇高的忠心于祖国的人。雅兹先生忠心耿耿为祖国服务一直到最后一息。他是叙利亚外交部的前辈,他对于他所担任的各种职务都表现出了忠诚和忘我的榜样,他的逝世使叙利亚外交界丧失了一个对祖国有伟大贡献的重要支柱。阿迪卜·沙蓝最后向参加追悼的中外人士,向友好的中国新闻界、中叙友好协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追悼会通过了给托菲克·雅兹先生家属的唁电。


第3版()
专栏:

中苏商品交换总额显著增加
苏对外贸易部东方司司长说中苏贸易前景美好
新华社29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28日讯:苏联对外贸易部东方司司长斯拉特科夫斯基对塔斯社记者说,苏联同中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总额五年来(1952年—1956年)约增加了二分之一。在同一时期中,苏联向中国输出的工业设备在全部商品中的比重由27.7%增加到41.6%。中国从苏联输入的机器设备的种类也日益复杂起来。
斯拉特科夫斯基说,近来,由于顺利地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已经停止输入最简单的机床。而中国从苏联输入的用来装备冶金工厂和机器制造工厂以及化学工业所需的整套设备却急趋地增加。1952年这类设备在苏联向中国输出的全部工业品中只占6.6%,而在1956年就达到了30%左右。斯拉特科夫斯基说,在苏联对中国的出口中已经没有像棉布和棉纱这一类的商品,现在,中国自己已经成了向东南亚各国输出这些商品的国家。
苏联从中国输入的商品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在中国输出到苏联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已经占日益显著的地位,原料在出口中的比重已经从1952年的30%减少到1956年的16.6%。现在,中国商品已经运销到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极北地区。
斯拉特科夫斯基强调说,苏联对中国的商品有稳定的兴趣。改善交通运输对增加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商品交换具有重大的作用。1956年乌兰巴托—集宁铁路的通车就缩短了某些商品的运输时间,目前正在修建的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给发展这两个大国之间的贸易开辟了更为美好的前景。


第3版()
专栏:

日本农业农民访华代表团团长石田宥全
表示将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农民的友谊
据新华社广州29日电 日本农业农民访华代表团团长、日本农民协会副会长石田宥全29日在广州发表书面的访华观感说,代表团应中国农学会邀请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各地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访问视察。代表团对中国人民给予日本人民的支持和热烈的欢迎表示深深感谢。
石田宥全发表的声明说:“这次视察曾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第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全国人民强烈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二、这个建设的速度极快;
第三、不仅由于工业建设而且由于发展农业的合作化运动,使农村社会的基本建设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声明说:“我们这次视察的重点,在于具体了解土地改革后的合作化运动发展情况和解放后中国农业实况,并已缔结了有关农业交流的协定。在十五个各样的农业合作社访问的时候,视察了农村实况,并与个个农民促膝相谈,毫无隔阂地交换了意见。
“通过这些接触,使我们能对中国农业和农民更好的了解,同时有关农业交流的问题,相信会与中国农学会之间的意见一致的。
“我们虽将要平安归国,但归国后全体团员将在全国各地向日本人民正确地传达中国的实况,借以促进两国人民特别是农民之间相互了解、加深友谊,并进一步加强日中两国之间农业农民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以便促进日中邦交早日恢复,并愿共同为保卫亚洲和平而努力。
“最后,祝有关各位身体健康,并再一次表示誓为日中友好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
昨天下午,在中国农学会广东分会召开的座谈会上,代表团中的十位团员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他们特别提到了关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发挥劳动力潜能的问题。
代表团将在明天离开广州回国。


第3版()
专栏:

日本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访华使节团离广州回国
新华社广州29日电 以日本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理事长风见章和小畑忠良为首的日本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访华使节团全体人员,结束了在我国的访问,29日早晨乘火车离开广州回国。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王炳璋陪送客人到深圳。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杜国庠,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张?村,政协广东省副主席萧嶲英以及广州市工会联合会、妇女联合会负责人都到车站欢送客人。


第3版()
专栏:

北日本港湾城市市长访华团到京
新华社29日讯 北日本港湾城市市长访华团团长铃木东民、副团长樱井辰治和团员等一行十二人29日晚上乘火车到达北京。
北日本港湾城市市长访华团是应北京市市长彭真的邀请来我国访问的。
到车站欢迎的有北京市副市长张友渔、王昆仑、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贾星五等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