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广东省委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立即组织冬季生产高潮
农田基本建设中的右倾保守思想受到批判
用节余资金积极兴修水利的开平县受到表扬
本报广州19日电 记者黄向青报道:中共广东省委为了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在18日夜间举行的全省电话会议中决定,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立即组织一个冬季生产的新高潮,要求各地拿出比过去任何一年更大的劲头,立即行动起来。
为了掀起生产高潮,省委认为最重要的是坚决反对右倾思想,贯彻执行多、快、好、省的方针。省委批判了已经出现的劲头不够大以及不多不快不省的现象。例如水利方面,前年冬季国家投资三千二百万元,受益农田一千万亩;去年冬投资三千万元,解决了五千九百万亩的农田用水问题;今年投资五千万元,而各地计划受益面积才只有五百五十万亩。改良土壤方面,各地今年所提计划只达到全省计划的一千万亩的一半。在冬种工作中,出现了层层压缩计划的现象,许多地方行动迟缓,现在还没有布置到社。广东省委认为,必须教育干部充分估计农民经过社会主义教育后出现的生产积极性,并把它引向生产上去;必须教育干部立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发扬勤俭建国、勤俭办社、勤俭持家的精神,少花钱多出力,以修两宗水利的钱来修三宗。在这方面,省委号召各地向开平县学习。开平是个连年受灾、很不富裕的县份,但是,开平县委却能根据节约精神,把地方财政中可以不用和缓用的钱节省下来二十万元,用来兴修水利。省委并批评了一些县份准备把节余的钱用来修县城马路和电影院的做法,要求这些地方首先把非生产性的开支转用到生产上。为了克服右倾思想,发动大家想办法,省委认为,可以采用展开大辩论的方式,把要不要冬种造林修水利、如果要,怎么办、去年冬种为什么没搞、今年能不能种好等等问题,提到群众中去讨论、争辩。这样,既能克服右倾思想,又能贯彻群众路线,避免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省委提出:今年全省计划冬种面积一千八百五十万亩,争取达到二千万亩;扩大灌溉、改良土壤、造林等也争取各达到一千万亩。要求各地领导亲自动手掌握,把冬季生产和整风运动密切结合进行,使运动推动生产,生产又推动运动。


第4版()
专栏:

大辩论后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
各地农民出售油料又多又好
本报讯 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秋季油料生长情况良好,早熟花生、芝麻均已开始大量上市。目前,各地供销合作社正在加紧收购。据9月底统计:花生早熟地区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共已收进花生仁十一万余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3%。湖北、河南芝麻早熟地区已收进芝麻六万余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0%;其中河南进度较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倍多。
今年秋季油料早熟地区的收购工作进度较去年快,除了由于取消了油料自由市场的原因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农村中开展了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了。例如广西北流县大燕塘农业社早花生收获以后,每天只出售三千斤,在展开以粮食为主题的大辩论的第二天就主动售出了花生一万三千斤。该县木棉农业社的社员们由于受到大辩论的对比教育,各生产队自动报出隐瞒的花生产量四万多斤。河南省南阳、商丘等地的许多农业社在两条道路的大辩论以后,社员们都订出了“随收随打、随晒随卖”的保证公约。
今年早熟油料的收购工作,根据“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政策,合理地评定了收购价格,社员们都非常满意。不少农业社都尽量将油料晒干扬净以后再卖给国家。江西省龙南县在开始收购的第一天,就收进花生一万八千多斤,粒粒都是干燥饱满、壳薄仁大的上等花生。河南驻马店9月15日收进芝麻九万多斤,上等芝麻占一半以上。
目前油料统购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区的油料统购工作没有与粮食统购工作结合进行;有些地区政策宣传不透,任务未及时下放到社;少数农业社还有随收随分、多留少卖的现象;有的地方还有黑市投机活动。这些问题,尚待有关部门及时注意解决。(曹师棠)


第4版()
专栏:

清远县完成花生统购任务
本报讯 到9月底止,广东省清远县花生入库数已达二百三十五万一千四百八十九斤,比去年提早二十天超额二十一万斤完成全年花生统购任务。清远县的农业社员们自愿把自留地出产的五十万斤花生卖给国家。
今年清远县的花生获得大丰收。9月上旬花生统购工作开始以后,该县领导上一面组织农民展开油料统购统销问题的辩论;一面加强市场管理,取缔食油投机商贩,加设临时收购点,改进花生收购工作,因此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花生统购任务。


第4版()
专栏:

当前农业生产上应注意的事情
秋耕冬耕要抓紧
紧接着秋收秋种以后的农事活动,就是要对冬闲地进行秋耕冬耕。全国应秋耕冬耕的冬闲地约有八亿亩左右,其中以北方一年一熟地区的比重为最大。抓紧时间,领导农民积极作好这件事情,对争取1958年增产有极重要的意义。
实行秋耕、冬耕,不仅可以防旱保墒,保证明春适时播种,还可促进土壤风化,增进土壤肥力,可以减除病虫和杂草。农民中就有“秋天耕地如浇地,春日无雨苗也齐”“深耕如上粪”等农谚。各地的经验也证明,秋耕、冬耕的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内蒙古哲里木盟几年来秋耕的结果,增产达20%左右。根据湖北省的三十一处对比试验看,秋冬季深耕过的土地,可增产水稻11%—18%或增产棉花15%—21%。
今年秋季北方大部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缺雨,受旱的面积很大,土壤干硬板结,给秋、冬耕带来了困难。一些受涝的地区,大部脱水较晚,需要现在进行秋耕冬耕。因此,这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劳力、畜力的不足是今年秋、冬耕当中的严重问题。据河北省反映,有的地方每头耕畜平均负担耕地一百多亩。这种畜力不足的困难,必须从多方面设法加以克服。因此,各地农业社要合理组织农村劳力、畜力,各地的机关、学校、部队也应该给予支援。
在秋耕冬耕中,最好尽量使用双轮双铧犁和新式步犁。八年来,全国推广的双轮双铧犁已达一百四十六万多部,新式步犁八万多部,这是秋、冬耕的重要农具,应当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各地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现在已有很大的发展,应该在秋、冬耕中更好地发挥它们的力量。
各地领导机关应当加强对秋耕、冬耕工作的具体领导。经验证明,只要各级党政领导抓紧这一工作,秋、冬耕就能顺利开展。河北省昌黎县过去没有秋耕习惯,近二、三年来由于大力示范推广,1956年秋耕面积已达七十多万亩,占应耕地的60%以上。这个省成安县棉区,自1954年大力倡导秋耕、冬耕以来,现在已普遍改变了过去不拔棉秸,不耕地的习惯。1956年内蒙古突泉县,由于领导机关积极推动,秋耕面积扩大到三十九万多亩,占全县耕地的26%。我们应当重视这些经验,把今年的秋耕、冬耕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第4版()
专栏:

宋家庄农业社见闻
本报记者 林韦
第八个国庆日的上午,河北省宣化县城的大街上到处震响着嘹亮的歌声,许多扩音器旁边站满了快乐的人群。县委书记史庆祥同志和记者结伴骑自行车出城,到十多里外的宋家庄农业合作社访问。
在通往张家口的公路上,我们顶着西北风行进。塞外冷天来得很早,地上落叶已经很多,田里庄稼也已大体收完,农民们正赶着大车拉庄稼,同时忙着打场。放了秋假的小娃娃们,正在背着筐子搂庄稼叶,用来喂牲口或烧火。
上八里的碱地在变
在一个名叫上八里的小村(属宋家庄社),我们参观了场上的庄稼——谷子、玉米、高粱……各种作物的穗子大而整齐,籽粒很饱满。同打场的男女农民闲谈,大家都说今年庄稼“可以”(农民说“可以”,实际就是很好),能打够农业社秋收前估算的产量。老史对我说,今年全县普遍遭雹灾很重,但宋家庄农业社(包括上八里村)打得较轻,所以能够大体完成原订计划,即比上年增产17%。
一个戴呢帽、穿马裤的二十岁左右的姑娘告诉我们,今年社员们担了许多许多的沙掺在村前的碱地里,使碱地产量从每亩八九十斤激增至二百三四十斤,高的达到三百斤以上。当我们离开村庄继续西行的时候,老史指着村南的大片耕地说,这就是那位姑娘所说的碱地,大约有二千来亩。老早以前是很好的水浇地,一亩能收到四百多斤。后来西面小东庄等村的地主种稻,常往这里排水,水把地浸坏了,变成了碱地。土地改革也没有能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到农业合作化以后才彻底解决了。从去年起,这一带五个村合成了一个合作社,社里决定这一带水地要种稻一齐种,要不种都不种,这就把村与村的矛盾解决了。同时,由于土地私有制废除,田里都修了排水沟(以前因为各农户利害矛盾,修不成),免除了涝灾。浇水渠道的合理改修,又增加了二千来亩水地。放洪灌地、淤沙压碱、彻底改良土壤的措施,也在开始实行。估计十来年内这片水地会完全变质。那时节,每亩产四百多斤也是可能的了。
东方不亮西方亮
上八里村往西再走五里,就是宋家庄。这里设有乡人民委员会,还有农业社的办公处。站在办公处的房顶了望,南面一里是小东庄,西面一里是朱家庄,东北三里是陈家庄,东面就是上八里。据社里同志谈,小东庄全是清水浇地,朱家庄大部是洪水浇地,都很肥沃。陈家庄全是劣质旱地,但沟里有很多葡萄和果树。上八里和宋家庄则水旱地和果树都有。农民群众在谈到合作化的好处时这样说:“旱了有水地,涝了有旱地,农业不收有副业,东方不亮西方亮,不遭死年景。”二年来,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不断袭击这个地区。今年灾轻,但也有八百亩左右被冰雹打得很惨。没有合作社,那就一定会有不少农户挨饿的。而现在,农民成了巨人,它不会有一个小的部分单独受穷。
村南的打谷场上堆着许多粗大的玉米。我和一些剥玉米的农民交谈。他们说合作化以后的平均产量还赶不上从前个别富裕中农的最高水平,但比从前的平均产量肯定提高了不少。他们指着南面大片耕地告诉我:这些水地都是黑胶土,不掺沙就不能多收。可是以前大多数农家没有牲口没有车,拉不到沙。要雇牲口和车,又雇不起。人挑呢?单家独户一小担一小担的干,效果很小;而且做了这误了那,干不成。我问牲口现在是不是够用了,答:现在牲口比以前多了,但还是不够用,一个牲口还得平均耕一百亩。牲口不够,大家就组织起来挑沙。人多力量大,很容易收效。据谈,这一带有七千多亩地需要掺沙,今年掺了三千来亩。
大家以后又谈到:从前农民没有牲口,很少秋耕,现在普遍秋耕了;从前许多农户锄地只锄一遍,现在都锄二、三遍了。另外,随着猪的增加,肥料也比以前多些。
我们要征服风沙
在村北向阳处,我们参观了一排排新建的猪舍,整齐而清洁,共一百间。猪舍往北,是一大片平坡旱地,庄稼已经拉完。这些地大半是沙,庄稼长不好,合作化以后社员们在这里栽了许多苹果树。浇田浇树,社员们打破前辈人的种种说法,试着打井。一年多来,这个社一共打了六十多眼井。
再往北是二、三千亩不种庄稼的干沙坡。过去人们都认为这里不会长树,但是去年试种的六百多亩杨柳树都活了。社员们非常高兴,今年又种了六百亩,并且打算明年再种千把亩,把沙坡全部变绿。
距此不远,西北面有一座白沙堆成的山。老史说,这沙据说来自蒙古,秋后时常由西北风卷下来侵袭庄稼,造成减产。有的年头甚至把村边房屋给埋了。“现在我们不要躲避风沙了,我们要征服风沙。遍地栽树,会把沙山和它的为害越挤越小。再过三五年树长大了,这一带就会变样。”
陈家庄的富裕中农
从山坡上向东北翻下去是陈家庄。这是一条满布着繁茂的葡萄架和各种果树的山沟。全村一百五十来户,过去只有二十户左右是富裕的。他们多半占有十来架或者更多的葡萄。夏天他们雇短工和月工帮忙,秋天收了葡萄,运到张家口或别的城市一卖,腰里缠上数百元甚至一两千元,住在旅馆里大吃大喝,乱买东西。这些农户被贫农的合作化浪潮带进了社,心可没有完全入社。去年,他们曾经企图拿富裕中农干部来代替贫农干部,造谣来破坏贫农干部的名誉。但社内贫农居多数,他们不能取胜。以后慢慢地也就老实起来,而且习惯于紧张的社内劳动生活了。收入随劳动而增多,他们惭惭感到这生活也不错。最近大辩论中,有些老富裕中农直率地讲出了自己过去不对头的思想,表示以后要好好干。
在花果丛中一排四、五间洁净的平房里,我们受到一对婆媳和两个孩子的友好接待。我们喝着茶同女主人攀谈,发现这就是原来有十来架葡萄的老富裕中农孙万清家。这一家去年在社里劳动很消极,今年变得积极起来。光着膀子正在干活的婆婆滔滔不绝地对我们说:“老头子和大小子现在劳动可好啦。昨儿晚间老头子半夜才劳动回来,大小子天不明又出车啦,爷儿俩两头不见面。”
老头子回来吃午饭的时候聊起天来。他说:“去年我们只做了六七百分(十分是一个劳动日),今年可得补一下。现在已经做够三千多分了,还要再做一部分。”我问他去年为什么做得那么少,回答很干脆:“去年有思想问题,还想单干。”我问:“今年怎么想通了?”答:“我好好想了几天就想通了。”说时带着笑。
为了不至引起不快,我停止了追问,转而同他计算今年的收入。他估计,今年父子二人可能做到四千分,值四百元。加上自留一架葡萄的收入,帮社内经营葡萄的提成,以及养猪、养鸡、赶车等纯个人收入,全年总收入可以达到七百多元。全家八口,每口约九十元,仍然是富裕中农生活。
贫农的天堂
在宋家庄本村,我们同七八户贫农谈了话。这是生活上变化最大的阶层。解放以前种着很少一点薄地、经常出外卖工的李福,现在两个儿子都娶妻成家。老两口在社劳动,一年收入二百几十元,一人一百多元,而二人口粮一共只用六十元。他兴高采烈地说:我现在可发展大啦,我的钱怎用也用不完啦!”王金贵弟兄三人解放前一直当长工,现在都娶了妻,还盖了七间新房。王金贵自己四口人,今年一人平均收入九十元。他重复几次地说:“我现在过得可心宽啦!”贫农郭凤林的情形也差不多,他家每人平均收入达到一百元以上。穿的有皮衣、绒衣、球鞋、卡叽布制服。
乡党委书记张庆增说:像这样的变化,是这乡贫农的一般情形。他举了好些相似的例子。其中李庆中的例子特别值得深思。李庆中和他父亲解放前都当长工。解放后分了三亩好水地,七亩旱地,生活能维持了,但没有牲口缺少肥料和大农具,庄稼总种不好。父亲死了以后生活更困难,又把三亩水地押给了别人,而欠债仍然还不清。在眼看就要重新坠下深渊的时候,合作化挽救了他。他入社积极劳动二年,帐还完了,吃穿丰裕,还有五十元节余。李庆中的经历告诉一切贫苦农民,只有合作社才是他们的天堂。
“赶过富裕中农!”
乡里有两个统计可以作为这里历史变迁的标志。一个是购买力方面的:合作化以来四百一十一户(占全社户数一半)统计,新添花被一百八十七床,花衣三百三十一件,皮袄八十九件,制服二百二十三件,绒衣二百六十六件,呢帽一百二十四顶,胶鞋一百一十六双,热水瓶一百五十五个,手电一百四十个,搪瓷脸盆七十五个,煤炉一百二十个。据供应本社的供销社统计,1956年与1955年相比,售给本社的食油增长45.16%,食盐增长26.51%,纸烟增长35.8%,毛巾增长19.8%,袜子增长29.9%,棉布增长3.93%,煤油增长1.87%,绒衣增长八倍半,肥皂增长五倍半。另外社里还建立了一个剧团,一个图书馆,各生产队则建立了民校和俱乐部。
另一个统计是关于社员收入的。去年这个社每人平均收入为七十二元。今年人口增加了,而每人平均收入也增至八十元。这就是说大体达到了解放前富裕中农的水平(每人八十至九十元)。其中82%的农户完全达到了这个水平,其余农户也稍高于过去一般中农的水平(每人六七十元),其中包括去年的七十一家困难户。以全社最困难的五个农户计算,今年每人平均收入也达到六十八元多。除了归还预支和欠债,分够吃粮(按每人四百斤折二十八元计),每人还余十八元多,穿的用的有了保证。
乡党委书记说:经过今冬明春的水利建设高潮,以及养猪养畜业的继续发展,他们争取要在明年全面超过富裕中农水平。如果没有重大的自然灾害,他们的计划是能够实现的。


第4版()
专栏:

得心应手的常胜军
本报记者 钟林
天津第一发电厂的一位负责同志,在跟记者谈到关于依靠老工人这个问题的时候,兴奋地说道:“两年前,我们感到工作推动起来还有困难;可是,近一年来啊,真像有一支常胜军一样,指哪儿就打哪儿,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去年以前,我们这个厂哪年不发生重要事故十几次,普通事故二、三十次;可是,近一年来,只发生了一次重要事故,而且外来因素是主要的。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根本问题是过去不懂得依靠老工人;后来懂得了,把老工人的积极性和骨干作用发挥起来了,也把技术人员团结起来了,事情就好办了。”
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转变。然而,这个转变是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的。
在1956年以前,这个厂的领导人员对老工人和青年工人的看法,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他们往往只看到青年工人活跃肯干,能说会道,历史单纯这一面,也就特别喜欢他们,事事依靠他们。对于老工人呢,觉得他们不爱开会,不爱讲话,为了没发给他们加班费和扣了他们点奖金,也嘀嘀咕咕,令人很不愉快;在历史上,有的老工人在解放以前当过领班,打骂过工人。领导人员对这些问题没有认真加以分析,就笼统地认为老工人复杂、落后。在发展党员的时候,也偏重于找年青人。于是,在青年工人当中养成了一股骄气。不少青年工人不仅不尊重老师傅,反而常常耍笑老工人,给老工人取外号,嫌老工人落后。有时候,领导方面对青年工人偏听偏信,还使工作造成了一些损失。
过去,这个厂子生产当中事故很多,老工人有意见不敢提,有主意也不愿出,唯恐追查责任查到自己身上,遇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于事故,一般青年工人却只能干瞪眼,没有多少办法。
1955年,厂里的生产计划完成得非常不好。党和上级指示厂里好好检查和总结一下工作,找原因,找教训,找办法。在检查和总结工作当中发现,厂里在生产技术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按照厂里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的力量来说,这些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正因为领导人员没有依靠老工人,也没有团结好技术人员,没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发动起来,所以本来可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也长时期没有解决。
这时候,厂里的领导人员对老工人和青年工人的特点,也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他们认识到,一般老工人不爱说话、不爱开会,主要原因是老工人说的话领导上不爱听,领导上要开的会没有给老工人解决多少问题。一般老工人家庭负担比较重,随便就扣他们的奖金,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他们哪能不嘀咕呢!至于有的老工人解放前当领班的时候打骂过人,那是旧社会的坏习气,虽然不好,但是不能完全怪老工人。而老工人在旧社会里受过苦,有跟剥削者和反动派作斗争的经历,有长期在生产斗争中养成的勤劳习惯,而且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产经验。过去,领导人员没有很好地发挥他们这些长处,也没有很好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不断地提高阶级觉悟。对于青年工人,领导人员只看到了他们好的一面,对他们没有经历过艰苦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这一点却认识得非常不足。
原因找出来以后,办法也就有了。工厂领导方面召开了老工人座谈会,对过去的缺点进行了自我批评,并且诚恳地要求老工人帮助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领导人员还分别找老工人们谈心。过去对老工人的某些问题处理得不妥当的,也重新作了处理。在全厂党员和中层干部当中,反复进行了依靠老工人的教育。在共青团员、青年工人和学徒当中,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尊敬老工人和尊敬老师傅的教育。全厂流行着“老工人是国家的宝贝”的口号。党组织又吸收了一些优秀的合乎条件的老工人入党,在老工人当中树立了旗帜。行政上根据需要提拔了一些老工人作工长、车间正副主任和技师。有的老工人工资和级别偏低的,在去年工资改革时也作了适当调整。对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老工人,迅速给予了补助。……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以后,老工人们感觉到党真是信任他们了,他们也主动向党向领导方面靠拢。老工人们积极起来了。
但是,让他们把劲儿往哪里使呢?领导方面给他们指出了一个方向:想办法扭转发电不安全的局面,保证完成增产节约任务!于是,老工人们都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和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以修配车间为例。由于他们的好工具太少,过去在检修机器的时候,工作进度慢,质量也不好,而且工人的劳动强度很高。老工人们发动起来以后,他们就主动去请了一位到苏联学习过的同志来介绍苏联的先进经验,然后就掀起了一个创造和改进工具、使检修机械化的热潮。他们有的自己设计、自己制造,有的共同研究、找人制造,有的不会画图就找工程技术人员帮忙,没有材料就到废料堆里去找。一年来,修配车间研究和改进的工具就有一百多种,在检修机器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其他车间,老工人们改进技术、节约原材料和燃料的事例也层出不穷。由于有些技术问题自己不能完全解决,老工人们就一反过去不喜欢接近工程技术人员的态度,主动地去找工程技术人员商量起来。
发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的问题,也紧迫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领导人员们检查了过去对待工程技术人员的缺点,主要是对他们不够信任,工作中不够放手。于是,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都对工程技术人员关心起来,同时找他们开座谈会或个别谈心。行政方面加强了工程师对总生产技术工作的专责制度,并且给总工程师配备了他所需要的助手。有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分配得不适当,就迅速作了调整。减少了技术人员开会和作行政事务工作的时间,并且规定每天上午是技术人员下车间的时间,以保证和加强他们对生产工作的联系。厂里还按专题成立了若干有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参加的技术研究会,以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党委还改变了过去对技术人员客客气气、敬而远之的作法,开始加强了对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思想改造。党委开会研究各种问题的时候,也根据情况吸收有关的技术人员参加。在技术人员中还发展了五名党员。这一来,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也被发动起来了。
从此以后,生产当中存在着的许多技术问题,就成了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们所组成的技术研究会的课题了。到现在为止,他们一共解决了几十项长期存在的关键问题,对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例如,两个发电机夏季发热限制负荷的问题,经他们研究解决以后,就等于比往年夏季提高了七千瓩的发电能力。他们发现和解决了锅炉的二百多项小缺陷以后,使这个过去常常发生事故的锅炉一百多天以来一直没有发生事故。目前,他们还在继续研究和解决一些重大的课题,对这个发电厂的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老工人们不仅在生产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就是在各项工作和政治生活当中,也发挥了骨干作用。今年,国务院宣布一般不增加工资的决定以后,有的青年工人不高兴,经过老工人的说服教育就把问题想通了。厂里有一批新工人,嫌工作累、待遇低,劳动纪律松懈,老工人们就以亲身经历,对新工人进行了新旧社会对比的教育,效果很好。
在这次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老工人们也在起着良好的作用。


第4版()
专栏:东鳞西爪

兰州毛毯即将运苏联
兰州西北毛纺厂正在展开劳动竞赛,争取将苏联所订购的一万条花格毛毯任务提前一个月完成。截至10月初,经严格检验,已有五千条完全符合出口要求。
现在中国杂品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已派人前往兰州办理发运工作,估计这批毛毯于十月革命节以前可以跟苏联消费者见面。 (李廷辉)


第4版()
专栏:东鳞西爪

四川活猪运到北京
四川省食品公司,最近由宝成铁路试运大批活猪到郑州和北京。安全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沿途死亡很少。
四川猪膘肥油多,产量占全国生猪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目前,四川省食品公司,正在加紧组织生猪货源,到今年年底为止,估计将有四万多头肥猪由宝成铁路运往郑州和北京。 (木心)


第4版()
专栏:东鳞西爪

酒中之王——“善酿”上市
绍兴酒是全国八大名酒之一,而芬芳馥郁独具一色的善酿酒,又是绍兴名酒中的佳酿。这种酒在1937年因受日寇抢掠而停酿,直到1956年才恢复生产。去年冬天地方国营绍兴酒厂和公私合营沈永和酒厂酿的十六万斤“善酿”酒现已运销杭州、上海、北京等地。(附图片)
下图是地方国营绍兴酒厂工人在出口的“善酿”酒罈上雕上美丽的图案。
新华社记者 章耕辛摄


第4版()
专栏:

我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
上图:玉门油矿今年新安装成的大型抽油机。
中图:新建的选油站之一,原油通过输油管送到这里。
下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初几年里,在祁连山下、酒泉盆地的雪海里,地质测绘人员曾经留下了光荣的脚印。 司马摄(甘肃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