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迎接伟大节日 响应党的号召
苏联人民热情澎湃开展竞赛
哈萨克在苏维埃制度下飞跃发展
新华社15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14日讯:在苏联每一个角落,人们都无比热情地欢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的庆祝十月革命节的口号。
莫斯科“镰刀与锤子”工厂的工人们用具体的行动来回答了党的号召。该厂的炼钢工人苏鲍京和他的生产队在10月份的十二天里就超计划炼了二十八吨半钢。
14日“真理报”写道,用开展竞赛来光荣地迎接全民节日的倡议者之一——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的全体职工们,最近工作进行的特别好。该厂在十月全苏竞赛中一直保持着优胜地位。
乌克兰为迎接十月革命四十周年而开展的竞赛一天比一天高涨。例如,哈尔科夫拖拉机装配厂的全体职工今年年初以来已经超计划生产了四千一百万卢布的产品。该厂在迎接节日的生产期间还准备制造三种新型的拖拉机。
新华社莫斯科15日电 十月革命后,哈萨克共和国已经摆脱了过去工农业非常落后的状况,变成了苏联的第二大谷仓,它的工业总产量已经增加到革命前1913年的三十六倍。
去年哈萨克收获了十四亿普特(每普特合三十二点七六市斤)以上的谷物,达到了五年计划规定的1960年的水平。它向国家交售的谷物达到十亿普特以上,超过国家计划原来的定额四亿二百万普特。这个数字比整个共和国在1954年以前的十一年中所交售的谷物总数还要多。
1953年,哈萨克在国家所掌握的全部谷物中的比重只占7.4%,而去年就上升到28.5%,仅次于俄罗斯联邦。
哈萨克农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是由于最近几年来的大规模垦荒,从1954年到现在,哈萨克开垦了两千多万公顷的生荒地和熟荒地,这相当于英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和德国谷物播种面积的总和。1913年,哈萨克的播种总面积只有四百二十万公顷,而去年就增加到两千七百八十万公顷;其中谷物有二千二百五十万公顷,在苏联占第二位。
哈萨克的畜牧业也迅速发展了。从1934年到1954年,牛的头数增加了两倍,绵羊和山羊增加了八倍,猪和马增加了三点五倍。从1953年到1956年,哈萨克农民交售给国家的羊毛从一万四千吨增加到四万三千九百吨,肉类从一十五万二千吨增加到三十万零六千吨,牛奶从二十七万一千吨增加到七十二万二千吨。
十月革命前,哈萨克几乎没有自己的工业,只有一些加工农产品的半手工的企业。现在,哈萨克已经建成了约三千个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它生产的钢比土耳其多二分之一,煤多四倍,而人口却只有土耳其的三分之一。哈萨克的卡拉干达煤区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煤区,在那里,约有65%的煤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是机械化的,有许多煤矿已经全部机械化了。这个煤区的一个工作队今年7月份用每台“顿巴斯”采煤联合机开采了三万零五百二十四吨煤,创造了月产量的最高世界纪录。
哈萨克有非常丰富的矿藏,它的铜、铅、银、铬、镍等的储藏量都占苏联第一位,煤、石油和锰占第二位。现在已经勘探出的铁矿产地约有七百个,其中库斯坦奈州已经探明的铁矿储量就超过了一百亿吨,超过了法国和瑞典铁矿储量的总和。哈萨克正在建设强大的冶金工业基地。在卡拉干达正在建设一个年产生铁一百三十五万吨的冶金工厂,在库斯坦奈州正在建设一个每年选两千万吨铁矿砂的选矿联合工厂,在乌巴干煤区准备建设十一个每年各产三百万到五百万吨的露天煤矿。
哈萨克在沙俄时代是一个文化特别落后的地区,居民有98%是文盲,连一个高等学校和剧院也没有。现在,哈萨克完全没有文盲了,中小学约有九千所,高等学校约有三十所。1956年在哈萨克科学院系统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就有一千零六十人。1925年哈萨克建立了第一个国立剧院,现在已经有数以十计的大小剧院了。在每一个居民点都建立了俱乐部,在每一个村庄都可以看到影电。


第5版()
专栏:

  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   谢洛夫作


第5版()
专栏:

  攻入冬宫   列伊涅尔作


第5版()
专栏:

给十月革命节的新献礼
古比雪夫水电站全部发电
本报莫斯科15日电 苏联人民又给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一份新的献礼。当人造地球卫星在天空运行大约一百五十圈的时候,14日下午八时四十分,古比雪夫水电站第二十部,也就是最后一部发电机投入了生产,这时,水电站的发电力达到二百一十万瓩,它成为已经建成的水电站中最大的一个。


第5版()
专栏:

  世界工会代表大会
选出世界工联领导机构
新华社来比锡15日电 世界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10月14日下午举行全体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世界工联书记葛拉西代表执委会提出的关于修改世界工联章程的建议。
接着大会改选了世界工联的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和理事会。大会选出了维多里奥(意大利)弗拉商(法国)格里辛(苏联)刘长胜(中国)丹吉(印度)等四十三名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二十四名候补委员,同时选出了七十五名理事会理事和七十四名候补理事。另外,大会一致决议:经费审查委员会的委员继续由荷兰、匈牙利和苏联三国工会指派的人员组成。
晚间,新的执行委员会和理事会分别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将在10月15日举行。
新华社来比锡15日电 新选出的世界工联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10月14日晚上分别举行了第一次会议,选出了世界工联主席、副主席(十二人)、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
当选的主席是维多里奥,总书记是路易·赛扬。副主席是瓦恩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刘长胜(中国)、弗拉商(法国)、布兰德森(荷兰)、丹吉(印度)、约诺(印度尼西亚)、托列达诺(墨西哥)、索文斯基(波兰)、希克(苏丹)、苏普卡(捷克斯洛伐克)、格里辛(苏联)、帕斯托里奥(乌拉圭)。以上十四人组成世界工联执行局。
当选的书记处书记是马纯古(中国)、培尼亚(古巴)、布拉(法国)、苏吉里(印度尼西亚)、卡萨台(意大利)、葛拉西(意大利)、特奥多雷斯库(女)(罗马尼亚)、别列金(苏联)。


第5版()
专栏:

  开罗人民喜爱中国杂技
埃及作家协会招待我国艺术家
新华社开罗15日电 中国杂技艺术团已经结束在开罗进行的为时十天的访问演出。13日晚,杂技团向开罗观众作了最后一次表演。
从10月16日开始,杂技艺术团将在亚历山大港表演,随后将访问埃及南部和苏伊士运河区。
中国艺术家的卓越的演技受到开罗市民热烈的赞扬。自从上星期五以来,这个杂技团无论在白天和晚上的演出都是满座。当杂技团在开罗最大的剧院之一、拥有一千四百个座位的尼罗河剧院演出时,剧院内还临时增加了座位。许多人好几次看了杂技团的表演,有一个人接连看了十次。13日晚的临别演出的票子很快就卖光了,许多人因为没买到票而十分失望。
在临别的演出结束后,埃及国家指导部文艺处副处长在剧院内向中国杂技演员祝贺他们的成功。
在过去一星期中,许多埃及老人和青年到后台去要求杂技演员签名,或者向他们献花和赠送礼物。
14日晚间,埃及作家协会曾举行茶会招待中国杂技艺术团。许多埃及名作家出席了茶会。


第5版()
专栏:

  苏联人造卫星星光灿烂
美国威慑政策宣告完蛋
“斯通周刊”劝华盛顿放识相些
据新华社15日讯 纽约消息:美国“斯通周刊”10月14日发表一篇文章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成功一事使华盛顿的威慑政策被粉碎了,使“冷战”政策破产了。
斯通说:“美国战后政策的基石一夜之间就崩溃了。威慑手段已经完蛋;在苏联周围建立的基地圈都容易遭到中程导弹的攻击;从空军方面来说,战略空军司令部连同它的所有吹牛的报人们和面目狰狞的将军们现在是处在马车时代。这些巨大的比音速慢的轰炸机不仅就新式导弹防御来说是太慢了一些,而且对于超音速喷气轰炸机来说也太慢了。”斯通认为,美国的所谓“实力地位”已经化为乌有,而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还不愿意正视这一事实。
斯通还指出,除了苏联在火箭技术方面取得的胜利以外,“要严重得多的是我们坚持不愿意进行谈判”,这会使美国处于“理屈词穷的境地”。他说,“不愿意会见朱可夫的做法不仅是一个社交上的失礼。现在普遍存在这种印象,认为我们不愿意设法谋求一个摆脱人类面临困境的方法,这是由一个简单的事实产生的,即:这里的军事官僚机构害怕的莫过于局势的任何缓和。”他说,由于美国不愿取得裁军协议,所以“我们把我们的裁军建议包括在简直难以想像的复杂的包裹里”,即使苏联接受它,五角大楼也有办法加以阻挠。
斯通在故意对苏联的和平诚意散布怀疑以后说,美国政府正在准备“投入较前更大的军备竞赛中去”,他指出,从这一切“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政治领导是可悲地渺小”。


第5版()
专栏:

  结束对四个兄弟国家的友好访问
保加利亚政府代表团离蒙返国
新华社乌兰巴托15日电 由保加利亚部长会议主席于哥夫率领的保加利亚政府代表团今天下午坐专机离开乌兰巴托。代表团至此结束了对中国、朝鲜、越南和蒙古四个兄弟国家的友好访问。
蒙古人民革命党和政府的领导人泽登巴尔、达姆巴、苏伦扎布、曾德、达姆丁、阿维尔齐德、扎格瓦尔拉和中国驻蒙古大使何英以及各国外交使节都到机场欢送贵宾。
于哥夫致告别词说,他们将带着满怀的喜悦回去。他们将把在蒙古访问期间所看到的蒙古人民的勤劳和美好的生活转达给保加利亚人民。他向蒙古的党、政府和人民表示谢意。
新华社乌兰巴托14日电 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今天下午在乌兰巴托签订了1958—1960年的换货协定。根据协定,蒙古将供给保加利亚驼毛、马鬃和其他畜产品;保加利亚将供给蒙古烟草、干果和日用品等。
蒙古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和保加利亚部长会议主席于哥夫出席了签字仪式。在协定上签字的是蒙古商业部长德勒格尔扎布、保加利亚贸易部长塔斯科夫。


第5版()
专栏:

  人造卫星运行十个昼夜
环绕地球一百四十五周
据新华社15日讯 据塔斯社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已经围绕地球运行了十昼夜。从开始进入轨道到14日十八点为止,人造卫星已环绕地球转了一百四十五周,行程超过六百三十万公里。
对光学和无线电观测结果的研究表明,卫星和运载火箭之间的距离在继续加大:14日晨运载火箭跑在卫星前距卫星六分多钟路程的地方,亦即领先了三千公里,到15日晚,运载火箭将跑在卫星前距卫星约十分钟路程的地方。就经度来说,运载火箭将比卫星偏东二·五度。


第5版()
专栏:

  他曾为保卫苏维埃而战
  ——访参加苏联国内战争的中国老人李贵廷
一天黄昏,记者访问了参加苏联国内战争的中国老人李贵廷同志。他住在基辅日梁斯卡雅大街一所半新房屋的二层楼上。他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精神仍然很健旺。
李贵廷是辽宁省辽阳县人,1916年二十一岁时就被俄国资本家招募来俄国作苦工,他和几千名华工被赶到白俄罗斯的卡林科维奇(在明斯克东南)地方森林中去砍伐树木。1917年秋天,李贵廷和一批华工因为合同期满,准备回国,当火车到莫斯科的时候,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他回忆当时的情况说:
“火车一到莫斯科,一批带枪的工人士兵就来告诉我们说,莫斯科以东是敌人,火车不能再走了,我一打听,才知道是布尔什维克闹革命。当我在卡林科维奇森林中砍木头时,曾经认识一个布尔什维克、俄国人米哈伊尔,他曾经组织中国工人为提高工资举行过罢工,并且取得了胜利,我从他那里知道了许多革命的道理。当我看到莫斯科带枪的工人队伍中有两个中国人时,就问:“中国人也可以革命吗?”我这一问,把大家都问笑了,他们说:“闹革命是为了全世界的劳苦大众,怎么不可以呢!”于是,我加入了红军,和我一道参加的还有一大批中国人。”
李贵廷参加红军后,为了纪念那个俄国布尔什维克,他改名为米哈伊尔。他被编入国际团,团里有中国人、波兰人、捷克人。团长是匈牙利人科夫罗夫。国际团很快就调往乌克兰,和有名的绍尔斯将军的游击队合编成为乌克兰第一师。从此,李贵廷就跟着部队先后在乌克兰南北和第聂伯河两岸同德国干涉者、邓尼金白匪军、彼得留拉匪徒、无政府主义者黑帮战斗了两年多。
李贵廷谈到当时他看着自己的中国同乡和战友在自己的脚边死去的时候,情绪很激动地说:1919年是战争最残酷的一年。那年4月在基辅近郊发生了反革命暴乱。我担任机枪射手,守在一个制高点上,地主富农向我们疯狂地冲锋,我的弹药手牺牲了,很快,子弹也打光了,我们立刻挥舞着马刀跳出战壕向敌人冲去,敌人终于被我们打退了。他指着脸上斑斑的伤痕对我说,这就是1919年年底在又一次同白匪军的激烈战斗中受伤的。
李贵廷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我忘不掉忍饥受冻、为之流血斗争的地方,我和它发生了很深厚的感情,因此,我决定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李贵廷作过火车司机助手,曾经荣获一枚劳动勋章,现在正在度过他幸福的晚年生活。
李贵廷很关心祖国的近况,他希望祖国人民奋勇劳动,把祖国建设得像苏联一样的美好。
         新华社记者 李克


第5版()
专栏: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风光秀丽的立陶宛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沿岸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这是个风光秀丽、气候温和的国家。它在伟大的十月革命以后,也同俄国一样,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协约国的帝国主义者们却赶去镇压,帮助立陶宛的资产阶级恢复了统治。凶恶的反动派在帝国主义者的支持下一直统治了立陶宛二十年。那时,立陶宛的银行握在德国人的手中,电气工业为比利时人掌管,火柴厂则是瑞典火柴大王的财产。帝国主义者尽力压低农产品的价格,有时一公斤粮食换不到两盒火柴。劳动人民过着苦难的凄凉岁月。到1940年人民才推翻了反动统治,重新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加入了苏联大家庭。从此,新生活的光芒照耀在立陶宛的土地上。
在寂静的涅曼河畔,立陶宛的勇敢的年青一代生长起来了。他们同其他共和国的兄弟们齐步前进。新的红色的烟囱一个跟着一个地伸向蔚蓝色的天空。在从前听不到马达声音的地方,现在汽笛声每早唤醒人们。立陶宛已经建起了几百个工厂,工业总产量已增加为1940年的五倍。食品工业在工业总产量中占40%。它的电力生产到1960年将达十亿度以上,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它的电力生产居欧洲末位。此外,带有立陶宛牌号的车床和发动机,不仅在苏联城市可以看到,而且还输出到波兰、罗马尼亚和遥远的印度。捕鱼曳网船、轮船、汽轮机、柴油发动机、各种农业机器、泥炭挖掘联合机等等,立陶宛现在都能生产了。
在立陶宛那丘陵起伏的广阔的草原上,牧场很多,饲料作物也占耕地的很大面积。因此,立陶宛的畜牧业非常发达,特别是养猪业和牛奶业。牛奶产量按人口计算早已超过了美国。
按幅员、人口和人口密度来说,立陶宛超过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波罗的海沿岸这三个共和国中占第一位,人口有二百七十万。它的首都维尔纽斯是一个古老的、富有革命传统的城市。伟大的列宁曾在1895年到过这里。著名的革命家、老布尔什维克捷尔任斯基就是在维尔纽斯开始革命活动的。维尔纽斯大学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说立陶宛在资产阶级统治时代教育事业就很发达。过去它也是个文盲极多的国家,读书是有钱人的特权。现在,小学校的数目是资产阶级统治时代的三十五倍,中等学校是资产阶级时代的六倍,大学生有二万四千人。人们过着有文化的幸福的生活。
(君)(附图片)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列宁广场


第5版()
专栏:苏联通讯

  回忆斯维尔德洛夫
  ——斯维尔德洛娃访问记
本报记者 戴枫
莫斯科的郊区景色优美,凉爽的空气中充满了寂静。一棵棵白桦树挺立在接连不断的苍松翠柏之间,阵阵微风吹得树叶簌簌作响。汽车在笔直平坦的公路上走了一个半小时后,拐了个陡弯,把我们带进一片葱郁的森林中,在一排矮木栅前停了下来。从密密层层的老松树的缝隙间,我们看见了一幢淡青色的单层木屋。布尔什维克党的优秀组织者之一,全俄工农苏维埃第一任主席斯维尔德洛夫的妻子克拉甫奇雅·季莫菲耶娃·斯维尔德洛娃就在这里欢度她的晚年。
在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前夕,斯维尔德洛夫的儿子陪着我们来到这里访问。
这时,斯维尔德洛娃正坐在绿草如茵的小花园的木凳上休息,见了我们,就健步地迎来,紧握我们的双手,让我们到客厅里坐。
克拉甫奇雅·季莫菲耶娃·斯维尔德洛娃是一位老布尔什维克。1904年加入共产党。她是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伟大十月革命的积极参加者。1905年由乌拉尔地区党组织推选为出席全俄第四次党代会代表,在这次大会上,她第一次会见了列宁。在艰难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她不止一次地被逮捕,被流放。十月革命胜利后,她一直在党中央书记处任职。今年她已经八十一岁了,头发雪白,视力有些衰退,但精神还很好。
斯维尔德洛娃在靠窗的沙发上坐了下来,撩了撩披肩的一角,慢慢地同我们谈了起来。她说:“在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年的时候,还是先让我们谈谈雅科夫·米哈依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吧!你们早就知道,斯维尔德洛夫和列宁等同志一起组织并领导了十月革命,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取得了革命胜利。列宁称斯维尔德洛夫为天才的革命组织者。他说过:‘斯维尔德洛夫是革命者忠于自己事业的永恒的象征。’”
“……十月革命胜利后,斯维尔德洛夫被选为第一任全俄工农苏维埃主席。革命胜利了,但国内战争继续着,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劳动人民生活贫苦。在这个时期,斯维尔德洛夫和列宁一样,为了前线胜利,为了恢复后方经济,每天从清早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有时甚至更晚些。他们除了亲自领导和处理党的工作和外交、军事问题之外,还亲自管理财政。成千上百的卢布开支全由斯维尔德洛夫亲自签字后才能支出。工作是繁重的,但斯维尔德洛夫从来也没有把当天应该解决的问题和批示的文件拖延到第二天。斯维尔德洛夫没有私人秘书,工作日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深夜处理完了当天工作以后,就拿出小本子来,记下明天的工作计划:下工厂,做报告,接见群众等等。”
“雅科夫·米哈依洛维奇每天总要亲自接见来自各地的十多个群众”。斯维尔德洛娃摘下黑边眼镜,深深地望了我们一眼,接着说:“他同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晤谈时,总是先细心地倾听,然后概要地说明自己的意见。谈话双方融洽得像兄弟一样。”
1918年,党中央和全俄工农苏维埃由彼得堡(列宁格勒)迁移到莫斯科。斯维尔德洛夫夫妇在来到莫斯科的路上,随身没有一件被褥,没有一只箱子。斯维尔德洛夫唯一的财产是穿在身上的一套西服和一件旧大衣,一套替换的衬衣。这件旧大衣还是1909年一个军人送给斯维尔德洛夫的。斯维尔德洛夫一直爱惜地穿到了1920年。这件旧大衣在斯维尔德洛夫死后又转送给了工农苏维埃委员米特洛富诺夫。
谈到斯维尔德洛夫的大衣,坐在旁边的斯维尔德洛夫的儿子打断了母亲的话,插口说:“革命胜利后,我的父亲就没有增添过新衣服。他一生没有第二付眼镜。现在各地博物馆经常接到大批群众来信,要求展出斯维尔德洛夫的遗物,可是,我们实在找不出来……。”
1918年冬天来了,严寒刺骨。在莫斯科发动了向资产阶级搜查存余的冬衣。一天,克里姆林宫警卫长官马林可夫把一部分查出来准备运给前线红军战士的棉衣送到克里姆林宫,请斯维尔德洛夫检查。好心的马林可夫见到斯维尔德洛夫穿的大衣破烂了,抵不住寒风,于是便对斯维尔德洛夫说:“给您留下一件吧!”
斯维尔德洛夫顿时脸色变得十分严厉。他说:“我们从资本家那里没收来的棉衣,不是为了我。”斯维尔德洛夫严正地拒绝了。
“雅科夫是最严正的人。”斯维尔德洛娃一面请我们吃点心,一面继续回忆着说:“他从不允许任何人浪费公家的财产。我记得他不止一次地严厉批评过布哈林、加米涅夫等假公济私、讲究穿着的行为。”
斯维尔德洛夫初到莫斯科的时候,因为没有随身被褥用品,只能住在克里姆林宫对面的“民族”旅馆。列宁也住在那里。他们上下班都是步行。在斯维尔德洛夫的办公室里和宿舍里经常召集苏维埃部长们、将军们和党政负责人开会。斯维尔德洛夫没有用公家一个卢布买过茶杯,因此,开会时,参加会议的人们只能用一个破茶杯轮流喝水。于是大家开玩笑说:斯维尔德洛夫是苏维埃的穷总统。当时,斯维尔德洛夫的每月工资跟工人的工资一样,全部工资只够吃饭的费用。他每天在干部公共食堂吃饭,有时面包不够,他跟大家一起挨饿。克里姆林宫干部食堂管理员伏娜佐采娃非常关心斯维尔德洛夫的健康,偶尔给他家里送去一些食品,都受到了斯维尔德洛夫的批评和制止。
有一次,斯维尔德洛夫到食堂吃饭,要了菜汤和黑面包。这时,他的女儿微拉来到食堂找爸爸,她一见父亲在吃饭,就吵着也要吃。伏娜佐采娃随手就给微拉端来了一碗汤。斯维尔德洛夫阻止她说:“微拉是没有权利在干部食堂吃饭的,懂吗?”随后就向伏娜佐采娃多要了一把匙子,父女俩人分吃一碗菜汤。年轻的小微拉不懂事,竟一个人吃了大半。这样斯维尔德洛夫只好又饿了一顿,愉快地领着微拉走出了食堂。
“十月革命胜利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这是艰苦的伟大斗争的历程。”斯维尔德洛娃继续回忆着:“革命胜利初期,我们的任务更为繁重,为了不让年轻的苏维埃为饥寒的魔鬼所扼杀,我们就得勤俭刻苦,省吃俭用地积累资金,建设国家。当时,列宁和斯维尔德洛夫等领导同志都是一样孜孜不倦地工作,谁也没有想到革命胜利了就该享福了。我们相信,只有先艰苦一些建成了社会主义,将来才能幸福无穷。虽然经历了不知道多少困难,多少紧急的关头,斯维尔德洛夫与其他领导同志一样,从没有陷入过悲观失望。在同甘共苦之中,同志之间的热爱和真诚友谊更加增进了。”
“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区粮食发生困难的时期,远离莫斯科的同志们一直深深地关切着列宁和斯维尔德洛夫。从前线回来的,从西伯利亚、中亚细亚和南部地区回到莫斯科的同志们,总会随身带来一两个罐头、一些食品、面粉、肉类和水果。有一次还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经过千山万水带给斯维尔德洛夫一只大熊腿。老布尔什维克班日斯金从土拉带来了苹果。所有这些礼品送到斯维尔德洛夫家里的时候,都按照一个老规矩办:先把各种礼品放到桌上清点数目,然后,根据克里姆林宫里有病的和健康不好的同志的数目,一堆堆分配好。于是第二天,斯维尔德洛夫早早起床,把分配好的食品捧在手里,在自己上班之前亲自给同志们送去。”
斯维尔德洛娃稍停了一下,背向后靠了靠又说:“现在一回忆起雅科夫,我就更亲切地记起他经常说的话:勤俭节约是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必要条件。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建成了社会主义,正在向共产主义前进,国家一天天更强大繁荣,人民生活幸福愉快。”
当我们站起来告别时,已是夕阳西下。斯维尔德洛娃一定要把我们送出大门口。分别的时候,她紧握住我们的手说:“现在你们中国人民所处的时期跟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初期相仿。你们提出了勤俭建国的方针,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一定会胜利,正像我们取得了建成社会主义的胜利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