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火车飞驰过长江
千年理想成现实 万众欢腾庆通车
新华社武汉15日电 新建武汉长江大桥已宣告正式交付使用。约五万人15日欢聚两岸桥头隆重举行了大桥落成通车典礼。
今天,整个武汉市披上了节日盛装。被数不清的红旗装饰起来的长江大桥,显得格外美丽壮观。武汉市民以极大的热情来庆祝这座他们期待了几十年的大桥的落成通车。许多人天不见亮就起来作饭,全家扶老携幼前往参加典礼。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一带的江岸高大堤防上,以及有关的铁路、公路、联络线路上,到处是欢腾的人群。
典礼从上午十时起在长江大桥上举行,主持人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当扩音器里宣告典礼就要开始的时候,在长约两公里的典礼区内,立即响起春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典礼开始前,一千多人参加的桥头音乐会上,演出了歌颂长江大桥的节目,同时有一架银灰色的飞机在桥的上空两次飞过,散发了大批庆祝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标语。
典礼宣告开始了。
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首先致词。他热烈祝贺长江大桥的建成,说这座大桥的建成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具有无限威力的一个标志,是中苏友谊伟大的又一标志。他的讲话不断为热烈的掌声打断。
接着,武汉长江大桥验收接交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世泰讲话,他报告了长江大桥的验收过程和结果,指出这一工程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表现了高度的创造性。
我国铁道部部长滕代远、苏联运输建设部部长科热夫尼科夫也先后在典礼上讲话。
在典礼上讲话的,还有湖北省省长张体学,武汉市副市长王克文,以及帮助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苏联专家组组长西林和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
讲话完毕,铁路桥开始由李富春剪彩通车。这时候,北京开往凭祥的直达快车在人们的夹道欢呼中驶过长江。一刻钟以后,专为参加典礼的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和中外来宾准备的另一列车,在前一列快车过去以后跟着驶过江水汹涌的“天堑”。在列车通过大桥的时候,车内车外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响成一片,淹没了机车的轰鸣和长江洪涛的呼号。
接着,公路桥通车开始了。一支由三百四十多辆汽车组成的庞大的汽车队伍,在六辆国产解放牌汽车的带领下,徐徐地分三行并排通过宽阔的公路桥面。在公路桥两侧的人行道上,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群挥舞花束和头巾,向车上的中外来宾致意;在公路桥面上,人们撒上了一层彩色纸屑;在长江大桥的上空,升起了各色气球。这时,全桥宣布开放。欢腾的人群立即从蛇山上、从武昌桥头潮水般地涌上桥头,朝着汉阳流去。
下午一时,典礼宣告结束。
今天参加典礼的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陆定一、康生,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副主任廖承志,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王光伟、柴树藩,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刘星,电力工业部部长刘澜波,建筑工程部部长刘秀峰,城市建设部部长万里,食品工业部部长李烛尘,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监察部副部长潘震亚,中国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王志杰等,以及各地来宾。
参加典礼的还有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位外宾。(附图片)
上图:长江大桥全景
  从北京开往凭祥的列车,在万人欢呼声中第一次驰过长江大桥
    本报记者 刘长忠 吕相友摄(无线电传真)
  汽车队伍浩浩荡荡通过长江大桥公路桥面  新华社记者 郝纯一摄(无线电传真)


第1版()
专栏:

  表彰苏联专家对长江大桥的创造性贡献
国务院授予西林同志感谢状
铁道部授予格列佐夫等九同志感谢状
新华社武汉15日电 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的当天晚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和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分别代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铁道部,授予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苏联专家组组长康·谢·西林和专家阿·波·格列佐夫等十人以“感谢状”。
授予“感谢状”的仪式由滕代远主持。滕代远说: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苏联专家组组长康·谢·西林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并且具体地指导大家共同实现了崭新的桥梁工程技术,使武汉长江大桥质量良好地提前建成。我国政府为了对康·谢·西林专家表示感谢,特以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名义授予“感谢状”。阿·波·格列佐夫同志,维·依·卡尔宾斯基同志,恩·莫·戈洛托夫同志,阿·得·普罗赫洛夫同志,尼·依·波良克夫同志,尼·尼·吉洪诺夫同志,比·保·塔玛洛夫同志,吉·格·柯斯金同志,米·谢·鲁登科同志等九位专家,在武汉长江大桥工程中对钢梁拼装、机具制造、施工管理、培养干部等方面,各有特出的贡献,决定由铁道部分别授予“感谢状”。
接着,李富春代表周总理把“感谢状”授给西林,滕代远代表铁道部把“感谢状”授给格列佐夫等九位专家;其中波良克夫、吉洪诺夫和柯斯金已回苏联,由西林代行接受。
西林在会上代表专家们讲话,感谢中国政府对他们的工作所作的评价。他说,这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表现。
出席这次仪式的,还有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武汉市副市长王克文,以及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局长、总工程师和中共党委书记等人。
应邀来参加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的、以苏联运输建设部部长科热夫尼科夫为首的代表团全体团员,也参加了仪式。(附图片)
  苏联专家工作组组长西林


第1版()
专栏:社论

  积极解决裁军问题
联合国大会政治委员会已开始讨论裁军问题。这个问题被列为委员会的头号议程,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裁军是全世界人民当前最关心的问题,而最近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展,更增加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已经绕地球转了一百多周,它的运行完全符合于事先的计算。苏联的这一划时代的创造,标志着人类征服宇宙的开端。这说明,当人类把它的智慧和技术用来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它能够创造出多大的奇迹。这同时也表明,如果军备竞赛继续下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它可以给世界带来多么严重的危险。科学以它的权威肯定了,世界各国只能够走和平共处的道路。当前国际上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各国,首先是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各大国之间,立即就裁军问题,首先是停止核试验和禁止核武器问题,达成协议。
苏联已在政治委员会上又一次发出了全面裁军的呼吁,并且为了促成停止军备竞赛,建议首先就裁军的初步措施达成协议,包括立即停止核试验两三年,缔结一项为期五年的禁止使用原子武器的协议,苏美英法四国减少它们驻在德国和其他外国的军队,商定取消国外军事基地的办法,不在外国领土上驻扎原子部队和贮存原子武器,建立相当的监督。苏联的建议集中在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上,而且提出了最起码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只要西方国家同意这些初步措施,裁军问题就能迈出重要的第一步,就能够大大缓和国际的紧张局势,减轻新战争的威胁和核试验的危险,从而初步满足全世界人民最迫切的愿望。
苏联积极谋求裁军协议,如赫鲁晓夫同志最近又一次强调指出的,绝不是出于软弱和害怕帝国主义。在苏联宣布顺利地完成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之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军政首脑曾经竭力散布怀疑的气氛,想冲淡这一事件的意义。但是,接着苏联又成功地射出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无可争辩地确证了苏联在投射技术方面的巨大能力甚至已超出了洲际的范畴。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里唯一接近于拥有这种技术的国家,但是它无论是在人造卫星或是洲际导弹方面,即使按照他们官方所宣传的计划,要能成功地发射也得再过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苏联在最新的军事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肯定的领先地位足以说明,苏联在裁军问题上的立场不是出于软弱,倒是出于一种有把握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真诚和人道性质,从这里也得到了证实。
实际上,一贯进行军事恫吓的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它们推行原子讹诈政策,借口是防止“苏联侵略的威胁”;它们发动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硬说西方国家的“安全”要求保有军事上的优势。现在形势的发展戳穿了这种戈培尔式的谎言。
战后,美国曾经保持了几年的原子弹垄断。但是在氢弹出现时,美国的垄断权就丧失了。接着,苏联在远程喷气推进飞机、洲际弹道导弹、人造卫星等最新科学技术方面,接二连三地遥遥领先。这种发展不但使得作为西方帝国主义外交政策之基石的所谓“威慑论”归于破产,而且说明它们想要再取得某种垄断优势的希望也是很渺茫了。这就是为什么苏联发射地球卫星的成功在西方国家统治集团中引起了那样明显的沮丧和绝望的情绪。
当然,对帝国主义集团的良知,不能够存有任何幻想。他们靠军备竞赛发财,醉心于掠夺和奴役别的国家,因此它们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同意裁军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在对苏联的领先地位表现惊慌之余,帝国主义者正在竭力制造一阵新的扩军歇斯底里,并为他们继续军备竞赛加添新的辩辞。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说,美国代表洛奇在政治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英国保守党大会上的讲话,就是这方面的一些证据。迫于全世界人民的强烈情绪,他们不得不更多地谈论裁军,但是实际上他们仍然鼓吹西方国家的所谓“实力地位”政策,并力图把裁军谈判保持在它的纠缠不清的老路上。他们顽固地坚持他们在伦敦裁军谈判中提出的所谓“联合建议”,并且企图动员联合国的道义力量来支持他们阻挠裁军的立场。这个“联合建议”的
“核心”——用杜勒斯自己的说法——就是所谓“开放天空”计划。这种计划只能帮助搜集军事情报和增加相互猜疑,对于裁军不可能有任何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火箭武器日益发展的时候,这种计划之不切实际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联合建议”却规避了这样一些最关键的问题,即禁止使用原子武器和销毁已有的原子武器的问题,撤退在外国的驻军和消除国外军事基地问题,无条件停止核试验问题。事实上西方国家已经明确地表示要保留使用、继续发展和制造原子武器的权利。它们根本拒绝谈判国外驻军和基地的问题,在最简单易行的停止核试验问题上,它们也不愿承担较长期的义务。拒绝在切实可行的方面开步走,而坚持在目前状况下只能引起纠纷的“空中视察”办法,就是西方国家不想就裁军问题达成协议的证明。为了便于继续阻挠协议,它们还拒绝扩大裁军小组委员会,改变由这个小组委员会关起门来谈判的办法。而这个委员会的组成上的缺乏平衡和充分代表性,以及它的秘密谈判方法,已经证明只有利于帝国主义势力阻挠裁军协议。
裁军,特别是消除核威胁,是摆在本届联合国大会面前的最重要任务。除了苏联以外,其他国家如印度和日本,也就消除核威胁问题提出了建议。大会的责任在于,对苏联的积极谋求协议和西方国家的多方阻挠裁军这两种相反的立场,作出正义的裁判,促进裁军问题的解决。这也是全世界公正舆论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1版()
专栏:

  滕代远设宴招待中外来宾
据新华社武汉15日电 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湖北省省长张体学、武汉市副市长王克文,今天晚上在武汉中苏友好宫联合举行宴会,招待前来参加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的中外来宾。
在宴会上,滕代远等举杯为中苏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干杯。苏联运输建设部长科热夫尼科夫举杯高呼伟大的、英明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今天应邀参加宴会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陆定一、康生,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湖北省各界代表等。


第1版()
专栏:

  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
祝贺建设长江大桥的全体职工
新华社15日讯 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写信给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全体职工,表示深切的慰问和热烈的祝贺,并向帮助建设大桥的苏联专家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贺信说,我国职工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把这座规模巨大、技术复杂的长江大桥建立起来,充分体现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具有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力量。贺信希望职工们戒骄戒躁,总结和学习这次建桥的各项经验,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来迎接新的建设任务。
贺信说,长江大桥凝结着中苏人民的伟大友谊,生动地表明了苏联对我国真诚无私的帮助。苏联的先进经验和苏联人民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永远是我国工人阶级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不断地为巩固和发展中苏人民牢不可破的伟大友谊而努力。
新华社15日讯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14日向共青团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委员会并长江大桥工程局全体职工发出贺信说:热烈祝贺你们实现了我国人民修建长江大桥的多年宿愿,完成了把长江天堑变成通途的伟大任务。
热烈祝贺你们用极短的时间完成我国史无前例的复杂工程的事实,粉碎了右派分子反共、反社会主义和抹煞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各种谬论。
热烈祝贺你们成功地学习了苏联专家建桥的先进经验,并且用更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信心,向自己面前的新的任务——在黄河、长江修建更多的大桥作更英勇的进军。


第1版()
专栏:

长江大桥纪录影片将在全国各地上映
本报讯 武汉长江大桥的纪录影片将在全国各地上映。
这部影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
摄影师们早在10月11日就到达了武汉。他们要把长江大桥——这座名闻世界的大桥拍成五彩新闻纪录片、黑白纪录片和宽银幕影片,全面地介绍大桥工程建设、使用价值、艺术建筑和通车盛况,让全国人民和武汉人民一样幸福地看到万里长江第一桥。


第1版()
专栏:

  苏联代表团回到北京
据新华社15日讯 以阿里斯托夫为首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到中国各地参观后,在今天从沈阳乘飞机回到北京。代表团将继续在北京进行参观访问。
14日,代表团人员曾在长春、鞍山、沈阳等地参观访问。在参观第一汽车制造厂时,阿里斯托夫向欢迎苏联贵宾们的数千名汽车工人说,我们看到中国在短短的八年中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从内心感到高兴。陪同贵宾前来参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彭真,也在这个欢迎会上讲了话。
阿里斯托夫团长和汽车厂厂长饶斌还在会上互相赠送了礼品。
这个由苏联帮助建成的汽车厂,开工生产到今天已经整整一周年。当厂长饶斌引导贵宾参观各车间时,男女工人们都聚拢来热烈鼓掌欢迎,并且争着和贵宾们握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