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动员各种力量支援农业生产
编者按 本报今天向读者介绍一份中共浙江省委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各方面应该加强同农业生产的协作,以支援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希望各有关方面的同志重视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方面的协作,动员各种力量支援农业生产。
发展农业需要各方面的协作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迫切要求农业能够迅速地发展。在基本上完成合作化以后,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给今后七年至十二年的农村工作指明了道路。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纲要草案是否可以实现,以及如何实现。
从浙江试行一年的情况看,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的在今后十年以内(即到1966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八百斤的指标,是可以实现的。某些卫生福利要求(如除四害等)则需要进一步努力。
现在的基本情况是:全省耕地面积三千四百万亩,减去经济作物耕地面积二百五十万亩,粮食耕地面积三千一百五十万亩。其中种植水稻的耕地面积目前有二千六百万亩,有二千万亩水利灌溉能力在三十天以上。各类稻谷过去四年每亩平均产量是:单季早稻三百五十六斤,单季中稻三百五十六斤,单季晚稻四百三十九斤,双季间作稻五百八十二斤,双季连作稻六百九十九斤。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到浙江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是改变耕作制度。1956年旱涝灾害严重,各地仍普遍出现大面积高额丰产事例,如南部温岭、黄岩两县和温州市郊区,由于大量种植连作稻,全县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七百一十斤以上,其中黄岩县有十四万亩水稻平均产量为九百斤到一千斤,有二十一个乡二十四万亩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9%)每亩产量八百斤以上。北部地区和山区,也有许多农业社取得了大面积的高额产量。
浙江省农业生产的远景规划是:第一,连作稻在条件较好的温、台、宁、绍平原种植八百五十万亩,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一千斤;杭嘉湖平原地区种植四百万亩,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九百斤;金华、建德等丘陵地区和山区种植四百五十万亩,平均每亩产量八百斤。这样全省种植一千七百万亩连作稻,共产稻谷一百五十六亿四千万斤。双季间作稻种植三百万亩,平均每亩产七百五十斤,共产稻谷二十二亿五千万斤。单季稻五百四十万亩,平均每亩产量六百斤,共产稻谷十亿八千万斤。以上三项共产稻谷一百八十九亿六千万斤。其次,扩大冬季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建立双季稻、冬季粮食作物轮作的三熟制。全省有冬闲田地五百万亩左右,除了以三百万亩发展绿肥以外,还有二百万亩可以种植早熟大麦,平均每亩产量以二百五十斤计算,可以增产粮食五亿斤。南部及中部地区,有四百万亩草子田可以间种大麦,平均每亩产量以一百五十斤计算,可以增产粮食六亿斤。加上原来种植的大麦、小麦、蚕豆、豌豆等九百二十万亩,冬季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可以达到三十二亿斤。第三,扩大旱地高产量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要求种植甘薯二百零二万亩,平均每亩产量一千斤;蕉藕五十万亩,每亩产量一千三百斤;马铃薯、芋艿七十万亩,每亩产量八百斤。以上薯类总产量可以达到三十二亿三千万斤。玉米一百六十万亩,平均每亩产量三百斤,共产四亿八千万斤。以上水稻、冬作、杂粮三项总产量可以达到二百六十亿五千万斤左右。
要实现以上增产指标,还必须有可靠的物质保证。第一是肥料。解决肥料的办法是:(1)养猪积肥。全省养猪的头数1956年年终比1955年年终增加一百零八万七千头,达到三百七十三万五千头;平均一·四户喂养一头。其中有十三个县平均每户喂养一·五头左右。乡、社平均每户喂养三头以上的事例很多。因此,只要加强领导,1967年每户平均养猪四头,全省养猪二千万头,每三亩地有猪二头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以每头猪的厩肥肥田二亩计算,就可以满足四千万亩作物所需要的肥料。(2)种好绿肥。到1967年,全省计划种植绿肥一千四百万亩,单位产量可以达到四千斤,比1957年增加一倍以上。以每亩粮食作物需要绿肥二千斤计算,共可肥田二千八百万亩。(3)增加化肥。浙江如果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生产化肥五十万吨,平均每亩耕地可施三十斤左右。据省农业部门的研究,要使每亩耕地年产量达到八百斤以上,除磷素、钾素外,约需氮素二十五斤左右。以上肥料来源,可以基本满足这个要求。
第二是积极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减轻水旱灾害。今后计划在灌溉方面,兴办温台平原、甬江流域等地的大型水利工程,普遍发动群众兴修各种各样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加强灌溉管理,使全省二千六百万亩水田的抗旱能力在1955年的基础上普遍提高二十五天。在排涝方面,太湖流域,目前主要是发动群众,大力培修圩堤,疏浚河渠,并与邻省共同制订和逐步实现太湖的根治规划;滨海平原,主要是开挖河渠,兴建涵闸陡门;沿江沿河平原,主要是沿山开渠,截除客水,并且结合举办大型排水工程,争取基本上消除一般涝灾。在防洪方面,主要是加固钱塘江、浦阳江、曹娥江、东西苕溪等堤防,保证在强大的台风暴雨袭击的时候,不致溃决成灾。此外,要做好劳力安排工作,逐步改进工具,防治病虫害,推广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等。
根据以上要求,本省粮食产量要每年平均递增5%左右。这个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四年每年平均递增2.25%的比例是加倍地增长了。但从合作化以后粮食增产的情况来看,这个要求也是可以实现的。根据1956年在六十四个县二千零五十八个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社的调查材料统计,粮食增产的占60.5%,保持上年水平的占2.3%,减产的占37.2%,有47%的农业社,增产在5%以上。
1956年是灾情严重的一年,大多数合作社又是新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47%的合作社还能够增产5%以上。那么,在今后合作社经营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技术措施逐步增多,农田水利建设逐渐发展,肥料农本逐步增加,农具不断改进和增多等等条件之下,每年平均产量递增5%左右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在实现增产计划的过程中是可能遇到很多的困难。例如: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灾害的影响很大;要改善占耕地面积43%的水利条件,要解决增播连作稻以后的劳力紧张问题,要保证有足够的肥料,要克服农业技术的落后状态,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依靠农业合作社的力量外,有许多问题还必须从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密切协作中来求得解决。
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实现工业化是国家建设的中心任务,只有国家工业化了,才能根本改变农业的面貌;而积极发展农业又对加快工业化的速度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工业和农业必须主动支援,密切协作。如何在实践中使工业和农业相互配合发展的问题,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仅对农业发展中要求工业解决的几个项目作了研究。
关于解决化学肥料的供应问题。今年3月我们在研究今年农业增产的问题中,发现肥料供应的困难很大。国家今年计划供应浙江省的化学肥料由去年的十五万吨减到十二万五千吨,饼肥由四万四千九百吨减到二万四千吨,能否按时供应还无保证。浙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的结果,认为农作物能否取得高额产量,除了一般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技术条件以外,决定的条件是肥料使用的多少和使用的是否合理。根据多年实验的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使用化学肥料及时、合理,平均每斤氮素肥料可以增产粮食五斤以上。从浙江的情况看,建设石灰氮肥厂已经有了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基建投资有困难,按照现在的财政体制,地方自筹是困难的,建议中央在工业投资方面适当解决这一问题。
农业机械化的具体道路,也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按照投资少、收效快、增产多、经济效益高的原则,目前浙江农具改革的主要方向,在稻区应该是推广插秧机、割稻机和抽水机。浙江稻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6.4%,如果这些农具问题解决了,扩种连作稻后劳动力紧张的困难也就解决了。扩种连作稻除了水利、肥料条件以外,最主要的是劳力条件。浙江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只有一·七亩耕地,劳力一般是不缺的,但是连作稻的季节性很强,连作晚稻要在立秋前插上秧,越早产量越高,晚了则减产很大,过晚则颗粒无收。从大暑割早稻起(早稻因地区、品种不同,成熟期也不同,有的是在大暑前十天成熟的),半个月内要进行割稻、打稻、担稻草、松土、车水、拔秧、插秧、耘田、追肥等项农活,平均每亩要用工四个到五个。每个整劳动力只能负担四亩左右。1956年因为没有经验,有的地方种多了,以致连作晚稻有九十二万亩没有插下秧,有一百三十万亩在立秋后插秧严重减产。早稻抢收,损失也很大。要解决季节性的劳力紧张问题,除了搭配好品种,合理组织和安排劳力以外,还必须从改进工具着眼。种连作稻费工最大的是插秧、割稻、车水。插六寸见方的秧一亩需要劳动力一工,割稻也需要一工。而现在南京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试制的插秧机每天可插三十亩,现有的马拉收割机每天可割六亩,这些农具虽然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基本上已经试验成功了。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这些农具的重要性还未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因此对于这些农具的试验、改进和推广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又如养猪的主要问题是饲料不足,每年人猪争粮,猪总是争不过人的,不另找出路就不能使养猪生产获得大发展。经化验证明:稻草、玉米杆等谷物茎杆都含有丰富的炭水化合物、蛋白质等养分,问题是必须磨碎,使猪吃了能够消化吸收。现有的万能吸风锤研机可以实现这个要求。每个合作社如果有一架万能吸风锤研机,就可以把谷物的茎杆充分利用起来,再加青饲料及糠麸等,平均每户养猪四头的饲料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在海洋渔业方面,浙江在1954年作了试验,机帆船的产量比起同吨位的帆船,每一个劳动日所获得的产量要高68%;减去燃料消耗和折旧费后,收益要多38.3%;每对机帆船的造价相等于同吨位帆船造价的四倍,但是,因为它的产量高,如果拿增产的数字计算,二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农、林、渔、牧、副业的发展,都迫切地要求改进工具。因为原来的工具很落后,只要稍为改进,就可以有显著的增产。在小农经济时代,新式农具的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合作经济有可能以自己的积累来增加新式农具。同时,只有从增加新式农具方面获得显著增产,才能使农民在日常劳动中体会到合作化经济的优越性。但是像新式农具的研究和生产这样一件大事,地方技术力量很少,国家科学研究和机械工业力量在这方面的支援也还是不够的。因此,许多可以改进的没有获得应有的改进,许多可以推广的没有获得应有的推广。建议今后加强各级农具研究机构,吸收一些工程师参加,给予工作上的便利,使他们一方面自己进行研究,另方面又总结农民、手工业者在实践中的创造,不断进行研究和试制,使改良农具的工作大大推进一步。
我们在研究解决工业原料困难的时候,看到农业在发展工业原料的生产方面潜力也是很大的;农村副业如果能够配合工业生产的需要进行生产,也可以大大增加合作社的收入。例如浙江的络麻,1950年产量只有七十四万八千担,1951年浙江麻纺织厂建立以后,为了保证原料供给,加强对麻农的生产指导和注意麻农的经济利益,到1952年产量迅速提高到二百七十一万八千担,麻农种麻比种植一季粮食纯收入增加达一倍左右。温州炼乳厂为了解决牛乳的原料供应问题,在附近地区组织农民养牛,给以技术指导和稳定的价格,牛的数量增加很快,既保证了该厂的原料供应,也增加了附近地区农民的收入。相反地,浙江苎麻生产1936年产量有十九万七千担,由于当地没有加工工业,市场不稳定,价格不合理,因此,产量逐年下降,到1950年下降到二万担,最近几年虽然尽力恢复,1956年也仅仅恢复到四万二千担。在农村有不少的合作社感到发展副业门路不多,在城市又有不少的工厂感到原料不足,这都是工农业协作不够的结果。
手工业和农业关系也很密切。有些手工业合作社是农业合作社经营副业的指导者与组织者。例如土铁业生产,炼铁的是专业手工业者,淘铁砂是农民兼营的副业;又如花边、麻帽、绣衣等手工供销合作社,既对农民副业在技术上给以指导,又通过供给原料、收回成品的方法组织农民进行业余生产;还有些手工业者组织农民加工半成品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料。历史上这些协作形式是很多的,合作化以后由于片面强调自成系统的影响,照顾分散性和多样性不够,某些协作关系有受到破坏的趋势。为了推动农副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应当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协作。
(未完)


第4版()
专栏:

  干部群众一齐出动 夜以继日打井开渠
河南等九省开展抗旱种麦斗争
新华社12日讯 河南、山东等九省干旱地区的干部和农民,正全力投入抗旱种麦的斗争。到10月8日左右,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五省种麦面积已由9月底10月初的七千多万亩增加到一亿二千多万亩。甘肃、江苏、安徽、湖北四省据不完全统计,在10月初已种麦一千九百万亩以上。
这九个省的各级领导机关对抗旱种麦工作十分重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已经开过一两次电话会议,指示各地要全力开展抗旱抢种运动。山西、山东等省的中共省委,从省级机关抽调了一批负责干部下乡,加强对抗旱工作的领导。各地机关、企业、部队,也都抽调大批人员下乡帮助农民抢种。河南省安阳、新乡两专区各县下乡种麦的干部达三千四百多人,安徽省直属机关和合肥市各机关下乡的三千干部,都尽可能的自带提水工具,江苏省沭阳县每天和农民在一起挖地、打土块保墒和浇水种麦的干部有一万多人。
为了支援农民抗旱,很多地区除指示机关、学校、企业和部队把一切提水工具都借给农民外,还加强了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山东省供应农民的二十六万部水车已经大部调拨下去,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已经供应了一万五千部马拉水车,一万五千四百多部双轮双铧犁、圆盘耙、播种机和六千五百多万斤化学肥料,最近又赶调二千多部马拉水车供应农民。
各地农民抗旱种麦的劲头很高。山东省各地农业社的劳动出勤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些已经达到全勤。招远、平原等县的农业社社员,日夜轮班浇水抢种,夜间一片灯火。河南省每天出动抗旱种麦的农民,在一千万人以上,日种两百万亩。在水源不足的地方,农民们日夜打井开渠,据最近统计已打新井近十万眼(包括一批临时井),开渠一千四百来条。甘肃水利条件较差的地区,很多农业社社员担水点种,争取完成麦播计划。
这九个省从8月以来就陆续发生了旱象,麦播季节到来以后仍然未落透雨。九个省的麦田面积共占全国麦田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以上;一般都占各省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0%左右。


第4版()
专栏:

人门神门两岛快削平了
三门峡即将开挖水下岩石
本报讯 自从4月13日三门峡上空第一次响起征服黄河的炮声以来,三门峡的面貌在急剧地变化着。到9月底,工人们约已完成坝基开挖十九万五千公方石方。这些石方需用九万七千五百辆汽车才能载完;把这些汽车首尾相接,它的长度,相当于一条北京到包头的铁路。
现在人门岛已经被挖去三分之二,神门岛削去了约三分之一;坝基开挖已至284高程,再往下挖一点,就和水面切平了。上、下游基坑开挖工作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水下岩石开挖工程即将进行。
右岸拌合楼基地的平场工程和修建汽车基地等工程都有了很大的进展。第一期围堰工程也即将开始。
(吴继中)


第4版()
专栏:

  中苏友谊的结晶
建设长江大桥的工程技术人员
向苏联专家学到整套建桥本领
据新华社武汉13日电 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的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向苏联专家学习,几年来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
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苏联政府除派出专家、教授帮助我国对大桥初步设计进行技术鉴定以外,还派出了以西林为首的工作组到工程局来作经常性的帮助。这个工作组由二十多个优秀的专家组成,除组长西林以外,其他的专家如卡尔宾斯基、戈罗托夫、格列佐夫、塔玛洛夫、普罗哈洛夫、吉洪诺夫和波良轲夫等,也都是苏联威望很高的桥梁工程师。他们不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而且充满着创造精神,对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非常关怀。
为了能在建设长江大桥过程中学会建设大型桥梁的本领,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从多方面向苏联专家学习。几年来,在苏联专家的热诚帮助下,全局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青年工程师殷万寿回忆三年前的情形说,那时,汉水铁路桥的桥墩封底工程,曾经惊动工程局的全部负责人和工程师,弄得大家都手忙脚乱的;可是现在即使是比汉水铁路桥复杂的长江大桥的桥墩封底工程,局里的普通工程师也能轻松地进行调度和指挥了。五十多岁的老工程师王同熙说,解放以前,我国工程师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只对技术有兴趣,而对施工组织的整套工作却兴趣不大,知道得也很少。现在,这里的老工程技术人员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下,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并且基本上都掌握了现代化桥梁工程的施工组织艺术了。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刚建立的头一年内,全局只有工程师八十多人,另外还有一百多个技术员和实习生。几年来,除原有的工程师普遍都有提高以外,技术员和实习生一般也都成为工程师或主管工程师了。连同在以后陆续吸收的技术员和实习生提拔起来的工程师在内,现在全局已经有工程师三百多人。苏联专家们一致认为,有了这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以后,我国已能解决像长江大桥这样的特大桥梁工程的各种技术问题了。


第4版()
专栏:

  重庆钢铁工业大发展 苏联技术专家功劳大
据新华社重庆12日电 重庆钢铁工业在苏联专家全面帮助下得到迅速发展。
从解放后恢复生产的时候开始,苏联有关黑色冶金方面的炼钢、炼铁、轧钢、机械设备、基本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专家就年年来到重庆,帮助各钢铁厂进行设备改造和传授技术经验。
重庆市钢铁工业基础很薄弱,设备陈旧,生产水平低,1949年全市钢的产量还不到一万吨。苏联专家来到重庆后,认为这些工厂的设备虽然很旧,但是潜力很大,经过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提高生产能力。从1950年到现在,苏联专家先后指导各个工厂改造了炼铁、炼钢、轧钢等全部主要设备。单是全市的平炉经过改建扩建以后,生产能力就比原来扩大了六、七倍。
解放初期,炼一炉钢要十几小时,许多产品生产出来的废品比成品还要多。如1950年全市电炉钢的生产,合格品只有30%;1954年以前重庆钢铁公司生产的钢板,合格品不到一半。苏联专家来到重庆以后,长期、耐心地帮助各钢铁厂解决了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在执行专家有关提高质量的各种建议以后,全市主要钢铁产品的质量就逐步上升,现在合格品率一般都达到了98%到99%。炼钢方面由于学习了苏联强化冶炼过程的各种生产方法,在炉产量扩大了50%到一倍多的情况下,冶炼时间一般还缩短了一半左右。
由于设备改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去年全市钢的产量已经超过1950年三十多倍。过去各钢铁厂只能生产十多种普通炭素钢,经过专家指导和学习苏联技术资料以后,现在钢的品种已增加到二百多种。其他像钢板、重型钢轨、铁路垫板等重要产品,也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生产出来的。


第4版()
专栏:

  苏联千余项先进经验在山东各地开花结果
据新华社济南13日电 山东省各经济部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和运用的苏联先进经验已达一千多项。
在煤矿工业方面,由于推行了定向测量、安全快速钻进、罗波夫掘进法等一百多项苏联先进经验,生产面貌焕然一新。原煤产量1956年和1952年相比,就提高了50.55%。在机械工业方面,由于推行了苏联的高速切削、多刀多刃、快速检修等上百项先进经验,使那些原有的老机器提高利用率几倍到几十倍;原先不能生产的各式刨床、铣床、钻床、空气锤、机车、客车等上百种工农业、运输业使用的机器,现在也生产出来了。
在农业方面,推广苏联先进耕作法也获得了显著效果。山东历来习惯稀植小麦,但是由于学习了苏联先进经验,目前已有半数实行密植,对于促进小麦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第4版()
专栏:

大厂帮助小厂提高技术增建小高炉
四川铁产量五年增长四倍多
年产量占全国地方产铁总量一半以上
本报讯 记者李策报道:四川省地方炼铁工业生产的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了四倍多。今年6月间,全省地方炼铁工业就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产量计划,全年产量达到全国地方产铁总量的一半以上。60%左右的铁供应了国营钢厂和国营机械工厂。
四川铁矿资源遍布全省,威远、綦江、万源一带是主要矿区。抗日战争以前,这里只有土法炼铁炉,估计最高年产量仅有两万吨。抗日战争初期,全省炼铁设备能力曾发展到大约十万吨。但是,抗日战争最后两年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摧残了刚露苗头的四川炼铁工业。私营铁厂纷纷倒闭,残存的仅是以农村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土法炼铁炉,铁的年产量又退缩到两万来吨。
四川地方炼铁事业在解放后有了蓬勃的发展。1954年以前,为了供应土地改革后的农村以各种农具和日用家具,各地铁厂普遍恢复生产,全省销售的农具平均每户农民购买两件以上;各地铁厂还供应给少数民族地区大批农具,支援他们改变“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1954年以后,铁的产量逐年增长,并且开始以半数以上的产品支援国营钢铁、机械工业。从1952年到1957年,铁的年产量增长了480%;十五立方公尺以上的小高炉的生产比重上升到60.5%;十五立方公尺以下的小高炉和土法炼铁的生产比重逐年相应地下降。
1956年以前,全省只新建了两座小高炉,投资不过五百七十多万元,主要是利用原有设备,就生产了近五十万吨铁。今年,四川省增加了炼铁工业的投资,其基本建设投资额占全省今年二十几个工业建设项目总投资的8.2%。这些投资主要还是用来进行原有厂矿的恢复、改建和扩建。现在,五十几个基本建设工程已经陆续开工,明年第二季度可以全部投入生产。仅东原铁厂新增加的一座高炉,建成以后,就可年产铁一万吨。今年投资兴建的项目也照顾了地区平衡,消灭了温江、南充两专区和阿坝藏族自治州三个产铁空白点,弥补了沪州、宜宾两专区生铁产量的不足。
四川各地在发展炼铁工业的过程中,以专区、大厂为中心,采取以大带小,以先进带落后的办法,卫星式地发展小高炉,并且大力加强了小高炉的技术管理。达县专区去年利用当地技术力量新建五座小高炉,已经相继投入生产。规模较大的江北铁厂帮助万县专区的重点铁厂改进技术管理,推广先进经验,解决了不少重大技术问题;万县专区这个重点厂又帮助专区内其他铁厂改进了生产管理。冶金工业部也指定重庆钢铁公司帮助省内较大的江北、强华、威远、渠江等四个铁厂提高了生产技术。现在,四川各个铁厂已经掌握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小高炉操作方法,外省不少炼铁部门曾派人前来参观、学习。
四川省工业厅现在已经决定,省矿冶工业管理局所属铁厂除留下两个以外,其余全部下放,由各专署领导,作为当地培养技术力量,发展小高炉的主力。管理局将集中所有技术力量,帮助各地进一步改进现有厂矿的技术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第4版()
专栏:

“一桥飞架破天荒 中国人民喜若狂”
全国欢庆长江大桥建成
新华社武汉13日电 大批祝贺长江大桥提前建成的诗篇、信件和艺术作品从全国各地寄来武汉。
这些诗篇、信件和艺术作品,有的寄给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有的寄给长江大桥落成通车筹备委员会,还有的寄给武汉的报纸编辑部。十多天来,有关诗篇和信件已达千件以上。
人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无比欢欣的心情。湖南省澧县新洲镇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来信说,他听到长江大桥提前建成的消息以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接连写了一首歌、一副对联、六首古诗。他寄来的诗中有一首写道:“武汉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破天荒;史无前例创宏举,中国人民喜若狂。”广州市第五中学凌彦宾在报纸公布大桥建成消息的当天,就寄来了“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祝词。但是他寄出以后感到自己的感情还没有充分表达出来,接着又另写来一首祝词。内蒙古桃力民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亲手赶绣了一面光彩夺目的有大桥模型的锦旗,旗的上端还绣着“庆祝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竣工”几个大红字。他们在来信中说,要把它送给“修桥叔叔们”。
许多人在来信中还以长江大桥的建设成就为例,驳斥了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河南省新乡市工人牛培田说:在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人民只能望江兴叹,解放后短短几年长江大桥就建成了。他说:“右派分子想抹煞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说成绩不是主要的,那就请他们来看长江大桥吧!”


第4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抗旱种麦要保证质量
10月9日安徽日报以“抗旱种麦要保证质量”为题,发表社论,摘要如下:
时间紧、旱情重,任务艰巨,是当前抗旱种麦运动的特点。人力、畜力、水源、工具缺乏的现象,在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是这个运动的困难。在这种困难多的情况下,有的同志可能会抱着单纯任务观点,只顾赶时间,马马虎虎把种子抛下地就以为是“完成任务”了。这种态度和做法是非常有害的。我们想想,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抗旱抢种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的把麦子不误季节地播种下去。适时播种又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的增产粮食。如果我们只顾赶时间,不顾播种质量,表面上看好像是“完成了任务”,将来不出苗,或者出苗不齐,又怎么能够增产粮食呢?假如达不到增产粮食的目的,那末,我们现在抗旱种麦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各地特别要防止抗旱种麦工作中的粗糙现象,保证播种的质量。
什么是播种质量的标准呢?它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做到苗全苗壮。为了保证苗全苗壮,就必须从耕种到播种,一系列的工作都要做得细致周到。地要耕得深,耙得细,耙得匀,不要有大坷垃,不然种子出苗以后扎不下根,幼苗就要枯死。基肥要上足,才能保证幼苗在发育期间有充足的养分。不能因为抗旱很紧,就不施肥料。因为天旱,出苗可能不齐,应当适当增加播种量,保证合理密植。(附图片)
河南省各地开展了紧张的抗旱种麦斗争。白沙水库于9月17日起就开闸放水,日夜不停地供应灌区抢种小麦。这是白沙灌溉渠的南干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