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奋斗三年
杏丰社生产生活水平超过富裕中农
山西汾阳县杏花村乡的安上村,有一个一百三十四户的杏丰农业社。这个社去年总产值比1955年增加了一倍多,在生产和生活水平上已经超过了富裕中农,每个劳动日分到一元八角八,每人平均收入一百三十五元,全社除了两户因为人多劳力少减少三、五元的收入外,其余一百三十二户,户户增收。
坚持
胜利是经过艰苦斗争得来的。远在1952年的秋后,这个村由现在的社主任武增瑞和分支部书记魏成叶领导建立了互助组,1954年春天就正式建成了一个三十二户的初级社。参加社的是些贫农、下中农,三十二户的社连一把铡刀都没有,许多东西还得向单干户去借用。春天种地缺牲口,只好人拉犁。富裕户笑他们是:“回家是猪狗(吃的不好),下地是牲口(人拉犁)。”他们就鼓着一股子劲,要给单干户做个样子看看。社内经常进行两条道路的教育,大家早出晚归,连三伏天都不歇晌午。
收麦的时候,好像从虎口夺食一样的紧张,单干户拉社员给他们割麦子:“给我们割麦子吧!工钱一斗半(麦子),酒肉管够。”有的人想到社外去挣现钱。在这个紧张的关头,党、团员首先团结一致,在社员中间进行了思想教育,生活比较富裕的户自动拿出粮食来互相接济,保证了夏收任务的完成。
社外富裕户等着他们秋后“吵包子”,但是,这一年农业社却增了产,粮食每亩产量超过单干户二十斤。买了三头骡子,一辆大车,合作社的户数也从原来的三十二户扩大到八十二户。1955年开了两道水渠,可以灌溉五百零一亩地,还打了四十眼旱井。打旱井又是一场思想斗争,当时有些老汉思想不通,说:“你们打这毛坑口顶甚么事哩!”但是旱井打成之后,沤粪、施药剂用水都不用到村里二十六丈深的吃水井去担了。大家都看到了好处,各队都要求多打些旱井。还修了一个蓄水池,给羊喝水。这一年,还根据成本小、收获大、靠山吃山的原则进行了烧石灰、打石头的副业生产。那年虽然遇到严重的旱灾,他们还是增了产。粮食每亩产量超过全村平均每亩产量7%。
1956年春天,在合作化高潮当中,全村农民除了三户以外,都加入了农业社,而且也转成了高级社。
精打细算
杏丰农业社起家的本钱是什么呢?
第一是勤俭办社。
安上村地多劳力少,每人平均八亩多地。历年在收麦收秋的大忙季节,劳力就特别不够用。合作化以后还要精耕细作,每亩地需工由过去的四个增加到七个。这个社一方面发挥妇女劳力的作用,同时根据过去老农勤劳耕作的习惯,在送粪的时候提出“上地不空跑、担出粪、捎回草”的口号,去秋和今春共往地捎粪二十万斤,以每头驴驮一千二百斤计算,共省人工一百个,牲口工二百个。当年还增修了两条车路,过去全村只有20%的地通车,今年有80%的地通车,这一项改变就节省一千一百二十多个工。去年夏收,秋收不但没请短工,而且都比过去提前完成。
杏丰社的人们一直没有摆大摊子,闹排场,凡事都精打细算。他们的原则是:能省就省,有旧的不买新的,修修补补对付着用。去年买牲口的时候,社干部计算着多买几头牛,青年们不同意,他们主张添骡马大耕畜,经过算账,牛价便宜,力气大,又省饲料,青年们想通了。但是,社里买回的是还没有长成的半大小牛,青年们认为不该买这种不起眼的东西。一年多以后,牛长大了,吃的肥胖满膘,青年们的话头也变了,他们说:“这牛二百元也不卖”。社干部不仅大的开支抓得紧,就是一些小的开支也抓得很紧。今年春天,一辆马车的车杆子坏了,社员要求做新的,社干部都亲自动手修理了起来,省了钱车还照常能使用。有一次拉煤的胶皮车里带跑了气,外带和车轮锈在一起拆不开,到车铺修理要花十块钱,还得等十天,结果他们自己买了五斤煤油泡了一天,拆开了也修好了,省钱不说,还没有耽误生产。今年夏天收麦子需要买一百多把扫帚,一把一元钱,他们嫌贵没有买,组织社员上山割“藤条”,捆了七十八把扫帚,每把只用二角五分钱。
民主办社
第二是干部参加劳动生产。以身作则,办事公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杏丰社的干部历来就参加劳动,去年社主任做了劳动日一百五十个,支书做了一百一十个,副主任做的最少也有九十个。今年他们学习了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民主办社的三项通知,思想更明确了。到现在为止,除了会计和出纳因为业务繁重做的劳动日较少外,社主任和村支书都已经作了一百多个劳动日。他们把参加田间生产当成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这样做,不仅密切了与社员的关系,也得到邻村群众的称赞。
社干部经济并不宽裕,有的还相当困难,但是他们多年来从未挪用过社里一块钱。会计说:“我们社干部是两袖清风,不沾钱财。”就是在处理一些具体事情上,社干部也作出了榜样。例如分甜瓜时,瓜少户多,不够分配,社干部首先自己不分,分不到的社员也就不说话了。
第三是财务公开。
从去年4月份起,除了有两个月以外,月月都公布了账目。他们根据社小、识字的人又不多的特点,采用了念账的方法。开始全部念,后来推行了“社员经济来往手册”,宣布的项目减少了,每次有一个多钟头就可以念完,社员们很满意。
第四是有事和群众商量。
社干部在进行生产改革、基本建设、经营管理等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和群众商量。至于一些重大思想问题,也采取群众自我教育的方法。譬如,今年春天有的社员闹粮食不够吃,有人提出要吃牲口饲料粮,社的管理委员们意见也不一致。干部们首先摸了一下群众的底。原来真正没粮吃的只有十来户,闹没粮吃的却有三、四十户;有的社员虽然没有粮但还有钱。党支部和社管委会根据这种情况,首先统一了思想认识,然后召开社员大会讨论这个问题。批判了某些社员不缺粮而要国家供应粮食的思想,并帮助真正缺粮的几户社员克服了缺粮的困难。
生活改善以后,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很高涨,但是,有的社员开始滋长了一种松劲思想。有些人有了钱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生了病、死了人、有了困难,光知道伸手向社要钱。
这些问题不解决仍然会影响社的巩固和提高。党支部和社领导上打算从两方面来解决问题。一方面进行五年生产规划,除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外,还要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和大量种植果树、林木,社员们认识上生产上更加有“奔头”。另一方面,继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使社员们弄清个人和集体、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进一步树立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勤俭办社的风气。
(中央农村工作部二处调查整理)


第4版()
专栏:

  抗旱种麦 与天争收
安徽和江苏徐淮平原紧急动员
本报合肥10日电 安徽人民全力投入了抗旱种麦的斗争。
安徽是我国主要产麦区之一,目前旱情严重,需要抗旱下种的麦地约有三千万亩,占秋种面积的50%以上。为了抗旱抢种,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特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各地把抗旱种麦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所有机关、学校、企业、军队的提水工具都要拿出来支援抗旱,技术人员也随工具下乡。由于主要麦产区——淮北的旱情特别严重,要求在淮北尽力抗旱种麦的同时,在淮南、江南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土地扩大种麦面积,以弥补因旱情造成的损失。关于农村“鸣放”工作,在淮北以及淮南旱情严重的地区,一般可暂停半月,在淮南旱情不严重的地区则仍边“鸣放”边种麦。为了支援农民适时种麦,指示要求机关、企业、部队抽出一定人员,下乡帮助群众种麦。
现在安徽各地已经紧急行动起来。省级机关、合肥市各机关干部和部队将有近万人下乡帮助种麦。第一批三千人已于9日前往肥东县、肥西县和合肥市郊区。这批下乡干部都自带行李、粮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还尽可能携带了提水工具。
新华社南京9日电 江苏产麦区徐淮平原上的农业社,正组织社员抗旱保墒,抢种冬麦。
徐州、淮阴两专区共有麦田二千万亩。近五十天来由于缺雨,田地普遍干旱,影响秋耕秋种。中共徐州地委和淮阴地委已动员力量,号召群众“抗旱播种,与天争收”。各乡农业社在中共组织领导下统一规划水源,实行带水种麦。淮阴专区一千一百万亩秋田已经播下四百万亩。灌云县一百四十多万亩麦田已有一半播种,到这个月15日,麦田播种就可以全部结束。沭阳县机关干部提出每人挖地半亩到一亩,帮助农业社克服田地难耕的困难。每天,全县有一万多个干部和群众在一起挖地、打土块保墒,浇水种麦。(附图片)
  山东济南市机关干部下乡参加抗旱种麦劳动  新华社记者 陈之平摄


第4版()
专栏:新产品

  新产品
  多音色手风琴
天津工农兵乐器厂,最近仿照意大利索勃拉尼手风琴,试制成功一种天坛牌多音色手风琴。
这种手风琴由三千一百个零部件构成。它的键盘部分有四十一个黑白键子;十四个变音器键子,能变十种中西乐音的音色。低音部分有一百二十个键钮,六个变音器键子。
新华社记者 田明摄
闭微孔橡胶
在橡胶工业中有广泛经济价值的闭微孔橡胶,最近已在重庆市第二工业局试制成功。参加试制工作的工厂,现正准备小批生产。
闭微孔橡胶是利用一种发泡剂使普通橡胶发泡起孔制成的。制造这种橡胶不但可以大量节省生胶,同时也具有比普通橡胶更高的隔热、隔音和浮水性能,因此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建筑和航运事业。
利用这种橡胶制胶鞋底,可比现在生产的胶鞋底节约生胶30%到40%,并且质量很好。由于这种胶底结构轻,内部有许多微小的细孔,穿着起来也非常轻巧而富有弹性。
(新华社)(附图片)


第4版()
专栏:

大量供应种子肥料农具
安徽财贸部门支援种麦
新华社合肥10日电 安徽省财贸部门大力支援农民抗旱种麦。到9月底止,全省供销合作社已供应农民一万五千部马拉水车,一万五千四百多部双轮双铧犁、圆盘耙、播种机和六千五百五十六万多斤化学肥料。供应的这些生产资料都大大超过去年。最近,供销合作社还将调拨二千多部马拉水车,六千多部双轮双铧犁和一千七百六十六万斤化学肥料。
为了支援农民抗旱种麦,粮食部门除了已从阜阳、蚌埠、六安三专区调拨一千多万斤小麦良种和大麦种给芜湖、安庆两专区外,最近准备再调拨二百万斤大麦种支援这两个专区的农民抗旱种麦。8日,安徽省粮食厅还发出指示,要求各地粮食部门选留一部分大麦、小麦,以便及时地支援农民抗旱种麦。


第4版()
专栏:

  学习苏联建设山区经验 金星社粮食丰产牲畜兴旺
李顺达给苏联“红星报”写信
新华社太原10日电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最近给苏联“红星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介绍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学习苏联建设山区经验的情况,并向苏联共产党、政府和苏联人民致谢。
李顺达在信中说,苏联是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几年来,在农业建设方面一再给予我们的帮助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1952年秋天他去苏联参观,学习了西伯利亚山区农民建设经验,使他更加明确了山区建设的发展的方向。五年来,金星社按照这个方向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建设山区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现在,全社共完成水土保持工程三百六十多处,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60%以上,并且扩大水浇地七百五十多亩。全社改良了土壤的土地已经占到80%,所有山地都培起地埂,基本上起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加上低产变高产、单作变间作、劣种变优种、稀植变密植和一作变两作等农业技术改革,全社产量逐步提高。去年金星社虽然遇到雹、风、洪水等特大灾害,但是由于当地党政机关的关心和支援以及全体社员的努力,全社一千零三十多亩庄稼每亩平均产量仍然达到四百斤。几年来,全社基本上绿化了六千二百多亩山地,部分木材树和苹果树已经开花结果。畜牧方面,全社近千只羊中有20%是优良畜种,社里还繁殖了苏联大白马的马种和乌克兰大白猪。
李顺达说,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生活也改善了。现在,每个社员的每年平均收入已经比抗日战争前提高一倍多,比办社前提高79%。
信上接着说,金星社社员们亲身体会到所有生产和生活上的这些变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和苏联各方面的无私援助分不开的。金星社最近又订出了今后十年发展规划。为了实现这个规划,社员们正在进一步学习苏联山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李顺达在信中说,他和社员们正以实际行动迎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正积极作好秋田后期管理工作,力争今年农业大丰收,作为向节日的献礼。


第4版()
专栏:

高山上养鱼
新华社太原10日电 过去只能看见咸鱼干和金鱼的太行、太岳山区,今年已经有十几个农业社开始发展养鱼事业。由河南和山东等地采集来的十二万尾鱼苗,最近已经在晋城县的郜村等水库入水,还有六万尾鱼苗也将陆续在沁县的迎春水库、长子县的永河水库、屯留县的白许庄水库和潞安县中苏友好集体农庄的大水池养殖。喂养的主要是鲤鱼,还有草鱼、青鱼、花鲢和白鲢。一年以后山区人民就可以吃到当地出产的第一批鲜鱼。


第4版()
专栏:

  湖南农业总产值五年增长20%
新华社讯 据省统计部门预计:湖南省今年农业生产总值将比1952年增长20%左右。195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二百零六亿斤,今年预计可产二百三十亿斤。
湖南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年有水灾,三年有旱灾,但是农业生产仍有很大发展,这是同大力进行水利建设分不开的。五年来,全省共整修大小水利工程二百七十六万多处次,新建小型水库二千九百四十七座,新建塘坝工程二十四万九千多处。此外,全省还普遍推广了合式秧田、盐水选种和密植等先进技术,又改良了三百万亩低产田。


第4版()
专栏:

  新藏公路全线通车
叶城、噶大克各族人民热烈集会庆祝
本报叶城10日电 人民公路报记者战萍报道:新藏公路全线已经正式通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和西藏阿里地区噶大克各族人民,最近分别举行了庆祝大会。
9日,叶城各族各界人民在人民广场举行庆祝大会。五彩缤纷的彩旗和巨幅标语把广场装饰得格外美丽,整个叶城也是一片节日气象。叶城镇的兄弟民族像过库尔班节一样,到处都是欢天喜地的人群。二、三十里以外的维吾尔族的姑娘们也骑着毛驴赶来参加大会。参加庆祝大会的有二十多个单位,六千八百多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专署副专员司马衣代表中共喀什地委和专署在会上讲话。他说:“新藏公路的通车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又一伟大胜利,也是全国人民首先是新疆与西藏人民的一件大喜事,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和毛主席对兄弟民族的关怀。”他在讲话中指出,在旧社会,在反动统治者当权的时代,要想修通这条公路,是不可能的,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这一巨大工程。右派分子叫嚣说“共产党领导的不好”,这完全是胡说。在会上讲话的还有新疆军区代表谭永华大校,新疆交通厅公路局局长韩国栋及新藏公路修建指挥所副指挥贺连豪等。他们一致指出,新藏公路的建成,对于促进新疆和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们并把四面锦旗赠给修筑新藏公路的全体职工。
噶大克各族人民在6日举行了庆祝大会。参加大会的除当地党政军负责人员外,还有当地的一些头人。中共阿里分工委书记魏善琪和阿里基巧办事处主任洛桐才旺、副主任才旦顿珠都到会表示祝贺。第五工程局副局长、新藏公路修建指挥所指挥徐鲁卿,也从工地赶到噶大克参加了庆贺大会。


第4版()
专栏:

  让磷肥的资源发挥作用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初秋,我沿着那白茫茫的滇池,走向昆阳的天子庙山下。到这里,大自然的景色改观了。不管那扬花吐穗的稻子,也不管那野草和树木,叶子都是油绿油绿的。稻花飘散着香味,农业社的马和牛在田埂上吃草。我跟古城乡农业社会计小张,参观他们的数千亩稻子,正向滇池的东边走着,小张突然指着吃草的几匹马说:
“你看,我们这里的马没有瘦的。”
以后我就留心地注意着这里的牛马。确实那些马和牛都是滚肥滚肥的。我正找寻着这里牛壮马肥的原因,小张又指着那大片大片和滇池水联在一起的稻田说:
“我们合作社的稻子,今年有三千亩每亩达到一千斤。最坏的也要收六、七百斤。”
古城乡农业社的庄稼,每年合起来都在一千斤以上。可是古城乡的粮食增产,也是最近几年的事,特别是在合作化和大家知道那座天子庙山是磷肥山以后,他们在这么多的田地里施了磷肥,增产就更加有了保证。前两年,古城乡贷款买了抽水机,眼前,呜?呜?的抽水机马达的响声,就是抽滇池里的水来浇田。那边那个好长好大的堤埂,就是合作化后修建的水库。有水有肥料,那能不增产呢。据昆阳县委书记李岱东同志说:去年他们县的庄稼,增产15%,今年还能增产10%。这都是因为施磷肥的缘故。
昆阳县的稻米在昆明是最有名的。过去,进城卖米的人,只要说是昆阳来的,人们不问价钱就会留下的。可是昆阳的稻米到底为什么好,谁也不知道。过去,昆阳的人们,都知道从天子庙山上流下来的水肥田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好。那时,古城乡的人们,常常因为争浇天子庙山流下来的水而闹乱子。水是那么小,地是那么多,怎样也浇不过来。
1950年的冬天,来了二十多个小青年,他们在这里住了三个月,每天到天子庙山上钻探、挖石头。他们对当地的农民说:你们这天子庙山的石头可以当肥料。可是谁也没试验,也不相信那些石头能肥田。
1954年,五二八勘探队的青年人来了。他们又住在天子庙山下的村庄里。农民们又问他们勘探什么?他们也说这座山上的石头能够当肥料;并且说,将来在这里建立了磷肥厂,你们的肥料问题就不发愁了。因为那年刚建立了农业合作社,社里的干部都很相信那些小青年们说的话。于是他们明白了从天子庙山上流下来的水能肥田的道理。当年,古城乡农业社的干部,动员社员到天子庙山开了万八斤石头,他们把石头打得有的像鸡蛋那样大,有的打得像杏核那样大,就撒到田里去了。于是很多人在栽秧时脚被扎破了,有的牛把蹄子也扎坏了。有些老年人就说起风凉话来:新鲜人办新鲜事,石头要能肥田,不土改不成立合作社也不会挨饿。这年的稻谷没增产,因为磷肥不发酵,就不会起到肥田的作用。
1955年,当合作化高潮到来的时候,地委的领导同志仍然要昆阳县多施磷肥,来达到大增产的目的。可是,一件新鲜事物的出现到被人普遍的接受,总不是那么容易的。别说天子庙山下的群众,有的县委干部也认为:山上的石头多得很,那里能够肥田。这年在昆阳县推广磷肥的结果,只有南村的稻谷增产了。这年南村的稻子有很多显著的特点:一是杆子长得硬,到成熟的时候也不倒,到成熟的时候谷叶还是青黑色;二是上浆快,比一般的稻子早上浆七八天,谷粒也饱满,没有秕谷病;三是成熟得整齐,没有钻心虫子。大增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把磷肥碾成了面面。县委会总结了南村施磷肥的经验,然后又组织了全县的农村干部到南村参观。去年县委会又研究了磷肥的用法,把磷肥粉放在肥料里发酵后用,力量就更大,结果全县推广使用了三百万斤,凡是施磷肥的都增了产。古城乡的稻子竟达到九百多斤,往年好的才到六、七百斤。我在古城乡的时候,这里的农业社,正因为稻子长得太好,发的叉子太多,而要拔去一部分。今年他们的稻子,有的一窝竟长七十来棵,而往年的稻子,好的一窝才有三十来棵。这都是因为施了磷肥。
看看这四围香稻,看看眼前的湖泊——滇池,看看那绵亘数十里的肥料山,你就会想到在这里建立磷肥厂的重要性。这里的人们,从知道天子庙山就是磷肥山的那天,就盼望着国家在这里建立个磷肥厂。磷肥厂终于建立起来了。那高达六、七层的厂房,在这带人民的心目中,是多么的动人啊!人们在田野里耕作的时候,看看那烟筒里冒出的白烟,听听那机器的热烈转动的响声,干活的劲儿特别足。当磷肥厂开工的日子,人们都跑到磷肥厂里看看那巨大的机器,用手摸摸那乳白色的粉末,就不自觉的为他们过去在田地里撒石头而笑起来了。
这天的中午,我随着到磷肥山上生产的工人,到磷肥山上开矿的地方去。沿着运料车那陡斜的轨道,向上爬了约有半个钟头,就到了山顶。山上的草和那些不大的松树,也和山下一样呈现油绿色。在这里没有炸石头的炮声,这里的工人挖磷石像很多地方修堤挖土样的容易。在这里只有运料车从轨道上走动的轻微的声音。这里的挖磷肥石的工人并不多,就是这不多的工人,也仍然供应得上磷肥厂的需要。工程师张熽指着我们脚下像普通石头样的石块说,这就是磷,只这个小山头就够我们生产几十年的,上面这一层挖完后,只隔一层河泥就又是磷肥。下面那一层,就有六公尺厚。张熽指着那起伏的大山说:那边的大山也有磷肥。确实,按照地质勘探人员已经探明的一小部分,就蕴藏一亿一千万吨。勘探人员们正在继续勘探着,估计这带磷肥山的蕴藏量有二十亿吨。可是我们山下的昆阳磷肥厂,每年才能生产二十万吨。不用说,这个生产数字与我们国家目前土地的要求,是相差很远很远的。
谁也知道,如果要增产更多的粮食,除了水,就必须有充足的肥料来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力开采这里的磷肥有着多么大价值啊!要开采这里的磷肥山,自然也会想到云南地处边疆,交通条件十分不便,别说把这现在生产的磷肥粉运到外省,就是运到云南境内较远的地方,也得卖二三十元一吨。要是把这里的磷肥运到南京,加工成高级肥料,不管从成本或国家的运输力量来说,都是不合算的。这样,就需要在这里建立高级的肥料厂。
磷肥厂厂长曹子斋同志说:昆阳磷肥厂的建立,对我们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国家花了这样多钱,积极地在这里建立了磷肥厂;惧的是,我们仅仅开工生产的这几天,就积压起来了,如果连续地干下去仓库就不够用了。只有等待碧河路修复后再说了。曹子斋同志又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昆阳磷肥厂是在合作化高潮里开始兴建的,那时党委提出磷肥厂在建设上也要反对保守主义,适应合作化的需要。后来,领导上又提出勤俭办社,少用化学肥料。应该说,党委提出的前者和后者,都是正确的。现在的问题是,应该说服那些经济条件上可施用磷肥但固执地不用磷肥的干部和群众,使他们相信科学,而不要盲目地反对化学肥料。现在云南靠铁路沿线的一些县的农业社,干部应当向群众宣传并指导他们试用,只要节约增产,群众是愿用的。特别在经济作物区,更需要采取积极的办法。像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要增产更多的粮食,而没有更多的化学肥料来保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难以想像的。现在的问题是,在云南很多的县里都有磷肥矿,只要当地的干部能注意领导群众挖采矿石,用人工碾成面面,再加以在使用上的指导就可以了。我们不能叫那么多的磷肥山再沉睡下去,也不能把已经建立起来的昆阳磷肥厂成为云南省的包袱。


第4版()
专栏:

  腰斩昆仑山
  人民公路报记者 李开东
在世界最高的新藏公路全线通车前夕,我乘坐“解放牌”汽车,沿新藏公路,登上昆仑山,不禁胸怀开朗,精神焕发。遥望群山,白雪皑皑,巍峨峻峭;俯视山下,新路逶迤而上,将雪山裁为几截。祖国河山,更加壮丽。
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叶城,南至西藏噶大克,全长一千二百公里,公路临近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为印度,我国西陲公路干线。
叶城位于南疆,盛产粮食、棉花,尤以长尾棉著称。噶大克位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区中心,出产皮毛、黄金。由于缺少粮食,过去英国殖民主义者曾以等量粮食交换皮毛,极尽剥削之能事,以致藏民常年贫困。往昔,昆仑山矿藏是个谜,目前地质勘察队正沿线调查,这个谜将被我们打破。沿线物资也将得以交流,阿里地区藏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将逐渐繁荣起来。
新藏公路在1954年1月开始踏勘。徐为然工程师率领勘察队员,爬雪山,涉冰山,在悬崖峭壁上来回奔走,在冰天雪地里风餐露宿,历尽艰险。经过两年时间,他们勘测了大小十八条线路,选出了这条经济合理的路线。
去年3月1日,新藏公路修建指挥所指挥徐鲁卿领导工程局的职工和新疆生产兵团工程处的战士,开始修筑新藏公路。这条路要打通十一个大坡,有七个大坡在五千公尺以上;要架五座桥,并且需要穿过很多石壁。山上空气稀薄,筑路人员初上高原,大多感到头晕、失眠、作呕;气候寒冷,变化无常,每年11月开始积雪,翌年6月才能融化;气温常到零下三、四十度,有的地方一天气温差三十度。可是,职工、战士毫不胆怯,他们说:“昆仑山是钢山,要开辟一条钢路;昆仑山是铁山,要开辟一条铁路;昆仑山是冰山,要开辟一条冰路。”在石壁上悬空打炮眼,放葫芦炮,一炮炸数百方或千多方;在山岭上,挖冻土,去粉砂;在冰川上,打开冰层,任凭冰水寒冷彻骨,依然下水挖基。在胜利桥头,至今还留着一首诗:“奇峰相对,雪水滔滔,欲道昆仑,开冰架桥。”共产党员呈有亮,血压一百四十八度,登上四千公尺山岭,脸发肿,嘴发青,头昏眼花,每餐顶多吃一个馍,仍坚持工作,领导上要他下山休养,他却三次下山又上山。
由于工地运输困难,喀什维吾尔族同胞,组织了三千头毛驴、骆驼运送物资,但仍然供不应求。今年1月到9月,副食供应不足,职工餐餐吃黄豆,维吾尔族工人不吃黄豆,只好啃馕(如烧饼)。有的就下河捉鱼,上山打野羊吃。他们说:“昆仑山的野餐,胜过良宵盛筵。”
经过十九个月的艰苦奋斗,新藏公路通车了。各族人民莫不欢欣鼓舞。维吾尔族人民见到汽车开上昆仑山,连连称赞:“牙克西,牙克西。”(维语:好)藏胞见到汽车,走上前去献哈达致敬。汽车将给他们带来幸福,带来春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