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
——评朱光潜、蔡仪的美学观
李泽厚
读了蔡、朱两位先生的文章,有几点不成熟的
意见。总的说来,觉得蔡仪对黄药眠的批评、朱光潜对蔡仪的批评,在揭露对方的错误这一方面,都比较准确和有力。但是,他们各自提出来的正面论点,却大都是站不住脚的,错误的。而所以如此,是在于他们总是这样那样地、有意无意地不是否认美的存在的客观性(黄、朱),便是否认美的存在的社会性(蔡)。在他们那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不可统一的对立,以为如果承认了美的社会性就必需否认美的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条件(意识、情趣等)的客观性;或者是以为承认了美的这种客观性,就必须否认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但实际并不如此,美一方面既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另一方面却又是能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下面想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谈。
(一)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在这个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关键问题上,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的自我批评中,仍是坚持“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的主张的。并且“还是认为要解决美的问题,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
“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中,朱光潜就把这种主张具体地以新的论点和新的方式提出来了:
“……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只是一种知识形式”……“这物乙(引者按:即指‘物的形象’,即指美)之所以产生,却不单靠物甲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重点皆引者所加)。
这确是朱光潜最基本的思想,它从头到尾贯彻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提法、说法,文中到处可见。总括朱光潜的意思,是认为,作为美感对象的美,并不能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恰好相反,而是必须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而所谓“人的主观条件”就如朱光潜自己所标明,是指人的“意识形态”、“情趣”等等。所以,这就是说美(“物的形象”)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是人的一种主观的“知识形式”,必须有人的主观意识、情趣“影响”外物才能产生美,美是人的意识、情趣作用于外物的结果。这就是朱光潜这篇文章中所强调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基本要点所在。
但是,这种说法与朱光潜过去的说法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朱光潜过去曾提出“美是心借物的形相来表现情趣……凡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的理论,认为美固然需要客观外界的物质“材料”,但这些“材料”所以是美,则是人的主观直觉“创造”“表现”的结果,是“心”把自己的情趣“抒发”“传达”给“物”的结果。所以,朱光潜在这里的主要错误,过去在于现在就仍然在于取消了美的客观性,而在主观的美感中来建立美,把客观的美等同于、从属于主观的美感,把美看作是美感的结果、美感的产物。在文章中,朱光潜虽然提出了“美”和“美感”的两个概念,但却始终没有区分和论证两者作为反映和被反映者的主、客观性质的根本不同;恰好相反,朱光潜处处混淆了它们,处处把依存于人类意识的美感的主观性看作是美的所谓“主观性”,把美感和作为美感对象的美混为一谈。朱光潜所谓作为产生美的“某些条件”的客观的“物甲”,就实际上只是一种不起任何作用的康德“物自体”式的存在,它之成为“物乙”(美),完全依赖于、被决定于人的主观意识、美感。所以,在这里,美感、主观意识就是基元的,第一性的;美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下面这段话是朱光潜用以说明美感的,但若与文中关于美的说明对照一下,便可以看出,它们并无差别;“美感在反映外物界的过程中,主观条件却有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由此就当然会得出赤裸裸的美感决定美的逻辑结论:“美感能影响物乙的形成”。“由于……主观条件(美感能力)不够……不能产生美的形象(物乙)”,所以,这与“文艺心理学”中用“美感经验”来代替美、决定美,认为美是“美感经验”的结果和产物完全一样,朱光潜现在希望是“既唯物又辩证”的“主客观的统一”论就实际上仍然是美感决定美,主观决定客观、“心借物以表现情趣”的主观唯心主义。
但是,朱光潜现在的观点与以前的是不是完全相同呢?那也不是。除了朱光潜主观意图根本不同以外(即现在是希望建立唯物主义的美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过去朱光潜所强调的是美和美感超功利超社会的神秘的个人直觉性质,而现在朱光潜是承认和强调了美(实际上是美感、即意识形态、情趣等)的时代、阶级、民族的社会性质。因此,朱光潜所说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心物关系之间”的所谓“主观”,所谓“心”,如果说,在过去主要是指超社会的、神秘的个人的“主观”、个人的“心”;那末,现在则主要是指作为社会的人的“主观”、社会的“心”,是指社会、时代、阶级的意识、情趣了。承认了人的主观意识和美感的社会性质,当然是一大进步。但这并未根本改变问题。因为即使承认了美(美感)的社会性而拒绝承认美是不依赖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就是说,即使承认了美是不依存于个人的直觉情趣,但却认为它依存于社会的意识、社会的情趣,就仍然不是唯物主义。所谓社会意识、社会情趣,对社会存在来说,它仍然是主观的、派生的东西,它只能构成美感的社会性(这就是说,任何个人的美感是一定的社会意识、情趣的表现),而不能构成美的社会性。所以,朱光潜把美的社会性看作是因为它依存于人类社会意识、情趣的原故,把美的社会性看作是美的主观性,这就完全错误了,因为依存于、从属于社会意识(人的主观条件)的只是美感,而不是美。美具有社会性,但不具有如朱光潜说的这种“主观性”。
由此而来的朱光潜文章中的第二个重要论点也是第二个重要错误,是认为美感能“影响”美:
“美可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在美感力日渐精锐化的过程中,事物的美不但在范围上而且在程度上都日渐丰富和提高起来”。我们坚决不能够同意这一论点。我们之不能同意美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简单说来,就正如不能同意认为社会存在是随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发展一样。社会存在的发展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不是随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只是意味着加速或减慢这种发展。同样,美也并不是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而是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历史行程中,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完善,随着人的精神面貌的日益提高,社会生活的美也就日益增长、发展起来。原始公社没有社会主义生活的美,野蛮时代产生不了革命战士人格的美。所以,必须先有生活的发展、美的发展,然后,作为反映生活反映美的美感才有发展的可能,否则,美感的发展就没有它的基础和依据,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因此,并不是美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恰好要倒过来,是美感随美的发展而发展。至于美感的“反作用”于美,“影响”美,这主要是说美感通过艺术反映了美,而艺术又能反过来丰富和提高人的精神面貌,这就增进了社会生活的美,促进社会生活和美的发展。很清楚,这与朱光潜认为美感可以直接决定美的发展的所谓“反作用”是根本不同的。
朱光潜文章中还有一些错误(如对科学对象和艺术对象的割裂,对“艺术反映现实”的“现实”的理解、等等),因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能逐一批评了。黄药眠的错误大体与朱光潜相似,只是表现得隐晦些,蔡仪的文章已详细揭出,这里也不谈了。
(二)美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吗?
如果说,我们与朱光潜的分歧是在美的客观性的问题上;那末,我们与蔡仪的分歧就在美的社会性的问题上。蔡仪的美学观的基本特点在于:强调了美的客观性的存在,但却否认了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的根本性质。
蔡仪的这一特点,朱光潜已有所指明,这里不复述。但在批评黄药眠的文章中,蔡仪除了笼统地强调“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以外,并没有进一步正面说明:美究竟是怎样“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它究竟是怎样存在在客观的物的本身中?它的这种客观存在与我们日常说的物质世界的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又有什么不同没有?(这即是说,蔡仪所谓的
“物的形象”与“物的形象的美”的这两种客观存在是不是完全一样?)关于这些问题,蔡仪以前写的“新美学”一书中则有相当具体、详细的说明(蔡仪现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讲美学也仍坚持了
“新美学”中的这些理论,所以“新美学”基本上仍可以代表蔡仪现在的观点)。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新美学”,群众出版社1947年版,第68页)。
“总之,美的事物就是典型的事物,就是种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显现者”(同上书,第80页。以上重点皆引用者加)。
这就是说,美是典型,典型是显现了种类的普遍性必然性即物体的普遍一般的自然属性(数学的、机械的、物理的、生物的……属性)的个别事物。劲直的古松为什么美呢?照蔡仪的理论,这是因为它“显现了”生物形体上的普遍必然的种类属性——“均衡和对称”。那末,“偃卧的古松”“欹斜的弱柳”又为什么美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不能表现生物形体上的普遍性,却能表现着它们枝叶向荣不屈的不挠的欣欣生意,就是表现了生物的最主要的普遍性了”(同上书,第79页)。
很清楚,这就是把美或典型归结为一种不依存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或条件。这就是说,美的客观存在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完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没有人类或在人类以前,美就客观存在着,存在在自然界的本身中。因此许多人便到自然事物本身中去寻找美的标准,找出了“黄金分割”“形态的均衡统一”……等等。他们总是企图证明美是存在在客观事物的这种简单的机械的数学比例,物理性能,形态式样中,把美归结为这种简单的低级的机械、物理、生物的自然条件或属性,认为客观物体的这种自然属性、条件本身就是美。蔡仪所信奉的就正是这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美学观。显然这种美学观并不能真正解决美的复杂问题而反给唯心主义留下了攻击的借口。树长得直就是直,为什么是美呢?为什么许多别的“均衡和对称”的东西又不美呢?高山大海,春花秋月,这纯粹是一种自然物质现象,如说美就在其本身,那为什么由它引起的人的美感却随时代和环境而有变易呢?如果照蔡仪的理论,那既没表现形体上的普遍种类属性(“均衡统一”),又没表现本性上的普遍种类属性(“枝叶向荣,欣欣生意”)的生物——例如“枯藤老树昏鸦”,那一定是不美了。照蔡仪的理论,一张科学的自然图片和一张风景画,其美学价值就必然是相同的了。因为它们都同样表现了自然对象的“均衡对称”的美的法则……显然这些是相当荒唐的。同时,因为这种理论常常是把物体的某些自然属性如体积、形态、生长等等从各种具体的物体中抽象出来,僵化起来,说这就是美的法则。这实际上,就是把美和美的法则看作是一种一成不变的绝对的自然尺度的抽象的客观存在,这种尺度实际上就已成了一种超脱具体感性事物的抽象的先天的实体的存在了,各个具体物体的美就只是
“显现了”这个尺度而已。应该说,这已十分接近于柏拉图、黑格尔认为美是观念(实体)的体现的观点了。所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的批判,也相当适用于蔡仪。车尔尼雪夫斯基曾问:最充分地显现了青蛙这个普遍必然观念的某个具体的青蛙(在蔡仪那里,就是最充分地“显现”了青蛙的普遍必然的种类属性的某个最“典型的”青蛙),到底又美在哪里呢?
(三)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
所以,要真正解决美的客观存在问题,就不能否认而要去承认美的社会性。应该看到,美,与善一样,都只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在人类以前,宇宙太空无所谓美丑,就正如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美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美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我们所说的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和理想,并不是一种可以超脱生活而独存的精神性的概念或实体,恰好相反,它只是生活本身,它是包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在内的人类蓬蓬勃勃不断发展的革命实践。它与具体、有限的某个生活形象的关系,只是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的关系。宽广的客观社会性和生动的具体形象性是美的两个基本属性的条件。
所以,我们所承认的美的社会性不但与客观唯心主义所讲的“观念的体现”说(体现了自由、进步观念的事物是美等)不同,而同时也与朱光潜所讲的美的社会性就是它的主观性也根本异样。因为我们所讲的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而不是指美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即使这意识这情趣是社会的、阶级的、时代的。所以,就决不能把美的社会性与美感的社会性混为一谈,美感的社会性(社会意识)是派生的,主观的,美的社会性
(社会存在)是基元的,客观的。当然,所谓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并不是指有意识的存在物的社会,即人们的社会,能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存在物的存在而存在和发展,而是指社会存在是不依存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从人们在进入交往时是作为意识的存在物而进入的这一点之中,决不能得出社会意识是与社会存在等同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4、第332页)。这一点很重要,许多人犯错误就正因为常常搞不清这点。他们觉得,社会存在既是人的社会存在,而人是有意识、情趣的,因此,依存于社会的存在就好像是依存于人的意识、情感的存在而存在了。这样,就常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混同起来。朱光潜认为美的社会性就是它的主观性,其错误就正在这里。但是,美的社会性却并不是美的主观性,而恰恰正是美的客观性,因为美一方面既不能脱离“有意识的存在物的存在而存在”,即不脱离人类而存在,而另一方面又是不依存于“有意识的存在物”的即人类的意识、情趣,亦即不依存于个人的或社会的主观美感的。所以,美的社会性与客观性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根本不可分割地统一着的。
社会生活中美的社会性,本来是不会有太多的疑问的。问题常常是发生在自然美的方面。
表面看来,自然美的确是最麻烦的问题,因为在这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似乎很难统一。正因为如此,就产生了各持一端的片面的观点:不是认为自然本身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朱),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它与人类无关(蔡)。然而事实却是:自然美既不在自然本身,又不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而与社会现象的美一样,也是一种客观社会性的存在。“对象的现实处处都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现实,都是人的现实……对于人来说,一切对象都是他本身的对象化”(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在人类社会中是作为人的对象而存在着的。自然这时是存在在一种具体社会关系之中,它与人类生活已休戚攸关地存在着一种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关系。所以这时它本身就已大大不同于人类社会产生前的自然,而已具有了一种社会性质。它本身已包含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对象化),它已是一种“人化的自然”了。很清楚,这个“人化的自然”、这种自然的社会性,就仍然不是人类意识情趣之类的主观所能决定的或主观意识所加上去的东西,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却客观存在着的。这就正如作为货币的金银,作为生产工具的机器,它们可见可触的物理自然性能以外,而且还具有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确然存在的客观社会性能一样。这种客观的社会性质是具体地依存于客观的社会存在,社会变了,这种性能当然也跟着变。所以正如机器、金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其自然性能完全一样而其社会性能却大有变异一样,自然美的社会性也是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尽管它的自然属性或条件并没什么移改。只有深入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许多问题:例如,老鼠、苍蝇与古松、梅花为什么有美有不美呢?这就是因为它们的社会性不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种种的不同而决定的。为什么远古人们不能欣赏自然美而现在能呢?同一山河,为什么在异族入侵时令人起“剩水残山”的感觉而今天则起庄严雄伟的感觉呢?很清楚,这不但表明人们的主观的美感已有了变异,而更表明自然美本身的客观社会性质(亦即它与人们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也有了变易的原故。并且,美感之所以产生变易也正因为美本身产生了变易。当然,另一方面我们承认自然美的社会性,并不是否认物体的某些自然属性是构成美的必要条件,如高山大海的巨大体积,月亮星星的黯淡光亮,就是构成壮美或优美的必要自然条件,物体的“均衡对称”也是如此。但是这些条件本身并不是美,它只有处在一定的人类社会中才能作为美的条件。这就正如作为货币的金银必需有重量这样一个自然属性,但重量这个自然属性本身并不能构成货币,它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成为货币的条件一样。
最后举一个通俗的国旗的例子把整个问题说明一下。我们中国人今天看到五星红旗都起一种庄严自豪的强烈的美感,都感到我们的国旗很美。那末,国旗的美是不是我们主观的美感意识加上去的呢?是不是国旗的美在于我们的主观美感感到它美呢?当然不是,恰好相反,我们主观的美感是由客观存在着的国旗的美引起来的,我们感到国旗美,是因为国旗本来就美的反映。那么,国旗本身又美在哪里呢?是不是因为这块贴着黄色五角星的红布“显现了”什么“普遍种类属性”“均衡对称”之类的法则呢?当然不是。一块红布、黄星本身并没有什么美,它的美是在于它代表了中国,代表了这个独立、自由、幸福、伟大的国家、人民和社会,而这种代表是客观的现实。这也就是说,国旗——这块红布黄星、本身已成了人化的对象,它本身已具有了客观的社会性质、社会意义,它是中国人民“本质力量的现实”,正因为这样,它才美。所以,它的美就仍是一种客观的(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意识、情趣的)社会的(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存在,是新中国的国家、人民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存在,而我们的美感(我们感到国旗美)就仍然是这一客观存在的美的主观的反映,是我们对我们今天的国家社会的美的认识。
因为限于篇幅,许多重要问题(例如认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对今日艺术工作的意义)都没法谈了,即使谈到的问题也远未能作充分、细致的论证。这些只好以后再补了。此外,拙作“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则可暂作本文的补充、参考。
总括我们的意见,是认为:美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它们是统一的存在。否认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的。


第7版()
专栏: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
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
本报讯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属各县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卫生状况有了改善。
在少数民族地区经常出现的急性传染病有天花、回归热、痢疾等。现在天花因普遍接种牛痘已绝迹;回归热也将基本消灭;痢疾危害最烈,分布最广,几年来,先后在痢疾发病较多的县建立痢疾防治站和卫生防疫站,对痢疾进行了调查防治工作,现在痢疾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1950年全省少数民族地区仅有县卫生院二所、病床十五张,卫生技术人员五人。到1956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拥有自治州医院二所,县人民医院三十所,区卫生所一百七十六个,妇幼保健站五十四个,巡回医疗队二个,病床六百四十一张。另外还组织了联合诊所五十三个,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保健室一千一百九十九个。为了便利群众治病,还组织了很多巡回医疗组,深入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进行治疗。对于经济困难者,实行免费治疗。据1956年上半年独山、镇远等二十一个县统计,免费门诊达二十二万余人次,免费住院四千多人。门诊人次为1950年少数民族地区门诊人次的五倍,住院人次为1950年的十倍多。
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幼卫生工作也有进展。几年来训练了少数民族接生员八千多人,接受新法接生的少数民族妇女:每年都有增加。有的县新法接生已达80%以上。这就大大降低了产妇、婴儿死亡率。
为了培养少数民族自己的医务人员,1950年至1955年,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招收了少数民族学生四百八十三人,毕业学生二百一十六人,1956年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共有四百八十人。 (夏训炎)


第7版()
专栏:

青年团浙江省委采取措施
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本报讯 最近,青年团浙江省委先后在杭州市和嘉兴、宁波、温州、金华等地区了解了团在中等学校中的工作情况,从而决定采取措施,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青年团浙江省委认为这学期来,各校注意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新气象,学术研究的空气较前浓厚,生活也较前活泼。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少数同学将个人的兴趣同国家的需要对立起来,拒绝参加必要的集体活动,等等。
目前,团省委正在同教育行政部门取得联系,准备在最近时期内对学生进行以全面发展方针、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教育,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寒假开始以前,将向全体同学进行一次当前国际形势的教育,澄清少数学生中间存在的模糊观念。此外,还将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合作化高潮后的农村现状和前途,教育学生坚决拥护党在农村中的政策,并且鼓励他们在寒假期间回农村积极帮助农民开展社会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的感情,以及进一步加强学校青年同农村青年之间的联系。
团省委还要求学校中的团组织随时向团员和同学进行全面发展方针的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个人的志趣、爱好、前途同集体利益的关系,自由同纪律的关系,民主同集中的关系;在团员和同学中大力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对于同学在生活福利方面的正当要求,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办到的。团组织应该及时向学校行政上反映,并要求适当地予以满足;一时不能办到的,也要耐心地向同学解释。要教育同学自觉地遵守纪律,尊敬老师。
团省委认为:过去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主要应该由领导方面负责。学校团组织的任务是以积极的、爱护的态度,向青年们进行正面教育,讲清道理,帮助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团的工作干部在向青年进行教育时,要采取生动活泼、适合青年特点的方法。


第7版()
专栏:

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出通报
克服占用小学校舍和歧视教师的现象
本报讯 广西省人民委员会最近发出关于克服学校混乱现象和轻视、歧视小学教师的不良现象的通报。通报中说,目前各地学校中的混乱现象是相当严重的。除有些农业社、乡人民委员会、供销社、粮食管理所等单位常占用小学校舍、球场、打坏课桌椅外,还有不少部门的干部轻视、歧视小学教师,不把小学教师当干部看待的情况。有的粮食供应站不卖好米给教师,有的油脂公司对一般干部供应花生油,而对小学教师只供应茶油,供应分量也比干部少;有的食品公司定量供应猪肉给干部,而小学教师就得和群众一起排队购买;有些公立小学教师得不到公费医疗证,或虽有医疗证,但不能享受与一般干部同等的待遇;有的区、乡干部仍过多地安排小学教师参加中心工作和社会活动,或随便命令小学教师做通讯员、炊事员的工作;甚至有些干部随便绑打、扣押教师,侵犯人权。
为此,通报要求各地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省直属各有关单位,要通知所属部门纠正上述偏向,教育干部尊重小学教师,各级人民委员会应即责成占用、借用校舍及校具的单位迅速将校舍、校具归还学校使用。如在占用、借用期间有所损坏,占用、借用单位应协助修理。各市、县还应经常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各级干部会议等向人民群众和干部说明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养成尊重小学教师的社会风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认真克服来自内部的混乱现象,并须经常关心与教育教师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认真办好教育事业。


第7版()
专栏:

长沙表扬优秀辅导员
本报讯 1月6日,青年团长沙市委员会举行了表扬全市少年先锋队优秀辅导员的大会。会上,三十六名辅导员获得“优秀辅导员”的光荣称号,一百七十四名辅导员受到物质奖励和表扬。
在进行少先队的辅导工作中,不少辅导员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开展很多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二里牌小学辅导员杜聿璘,经常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进行思想教育。该班有一个小队,很多队员生活没有规律,早晨老是迟到;而有一个叫张淼的队员,遵守学习纪律很好,从来没迟到过,辅导员便组织队员到他家里去作客。张淼的妈妈便把张淼如何安排生活的事实告诉他们,对孩子们启发很大。
在表扬优秀辅导员的大会上,长沙市曹痴市长、青年团湖南省委员会书记张德隆都到会讲了话。
(张彦白)


第7版()
专栏:

唐山市各学会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本报讯 河北省唐山市科联于去年10月份成立以来,唐山市学术活动逐渐活跃。到12月底,该市已有土木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学会、电机工程学会、采煤工程学会、化学学会、金属学会、医学会、物理学会、数学学会、纺织学会(现在还是一个小组)等十个学会,已登记的会员达六百多名,分布在全市各大厂矿和医院、学校等单位。
各专门学会成立后,科学工作者们便向专门的科学方面开始了进军。到目前为止,活动较多的是医学会。这个学会已经组织过五次学术性的报告会。报告内容有:“脊椎结核病灶清除术”、“青光眼”、“骨髓输血”、“急动脉损伤”等。其他学会也都在积极活动。电机工程学会和机械工程学会都举行过一至二次学术性的报告会;采煤工程学会也举行了报告会,报告内容有:
“林西煤矿水文地质及冲积层构造”、“冲积层下面留煤柱问题”、“唐家庄煤矿水文地质情况”。
全市的科学工作者在向科学进军中,特别注意科学联系实际的问题。不少科学工作者都深入实际,调查情况,尽力把科学研究工作同实际联系起来。如机械工程学会的科学工作者们对全市有粉尘的工作场所进行了调查,提出要向这方面进军,以便解决粉尘侵害职工健康的问题。 (王 靖)


第7版()
专栏:

石寨山上发掘出的珍贵文物
月仙 太初 杨玠
又有三千多件战国末期到两汉时期珍贵的古文物,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遗址里被发掘出土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对研究云南古代社会是有意义的。
这次先后发掘出来的古代墓葬共计十几处,出土文物的种类很多,尤其铜器最多。其中有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类;还有铁器、玉器、玛瑙、绿松石、黄金等类的器物和残朽的漆器等。
在这些铜器里,有几件最珍贵的铜鼓形装贝的器皿。它们的盖子上,有的铸着整套战争的场面:一位骑马的将军,带领着士兵在同敌人搏斗,士兵们或执着各种兵器,或提着敌人的首级,或被缚当了俘虏,或受伤躺在地下。这正形象地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情况。还有两件的盖子上,铸着杀人祭祀的场面,每件上多至一百多人。还发现有几十件装饰用的铜扣,扣子上面,有的铸着半立体的狩猎武士,有的铸着野兽同家畜搏斗的形象,有的铸着成组的舞俑,有的铸着水禽或异兽。这些造型的生动、活泼,铸工的精美,正说明了当时滇池地区在文化上和冶铜技术上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境界。
在许多铜兵器上,也铸有各种精细的鸟兽和多样的纹饰;有少部分铁兵器上,还装有黄金做成的匣套;部分兵器,还保存着原来的木柄,木柄上绘有红、绿、黑三色漆的花纹。
在这些铜器里,还发现有十几件完整的铜犁和铜锄,有几件还保存着一段木柄。从木柄的安装情况来看,可以知道当时还使用手犁,这对于研究滇池地区汉代生产力的情况,是十分珍贵的材料。
此外,在铜器里还发现了四件铜镜,其中有一件铸有多达七十二个字的篆书铭文;又发现有西汉的半两钱二枚,东汉的五铢钱和铜印一颗。还有的可能是原始社会的粗质陶器。
这次发掘的文物同1955年发掘的地区、形象、时代大致相同,据初步判断,当系战国末期至两汉时代。
这些墓葬,可能是包括不同时代文物的古墓群。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些文物具有云南地方特色和独特民族风格。从一些铜俑的面型、发式、服装和许多铜器的风格以及它所表现的内容上看,它代表着一种滇池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但是它又不是孤立地发展的,而是曾经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更大。
这些文物的发现,对研究云南古代社会的历史,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目前,云南省博物馆正在对这些文物进行整理和研究,发掘工作也还在继续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