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书节”前后
陈伯吹
星期日,清早,脚踩着冰雪,发出一声两声松脆的破裂声。冷风迎面扑来,寒意勾起了瑟缩的感觉。我把脖子上的围巾整了整,顶着风赶往东四牌楼四条小学去。
“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请您准时来参加。”一边走着,一边耳朵旁不住地响着这两句率直而又清朗的话。同时在眼面前再现着冻红了脸的、睁大着迫切期待的眼的少先队员的天真可爱的形象。
“孩子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对待一切事情从来不肯含糊的,可别叫他们因了我的迟到而觉得失望。”我的脚步加紧起来,嚓、嚓、嚓地叩着冰冻的地面。
果然,当我迈进会场,刚巡视了一周,还没来得及翻看展览在桌子上的上百本“读书笔记”本儿,喇叭和鼓声就响起来了,他们真的一切都准备好了,而且准时开始。
旗手擎着队旗出场,队员一队又一队地紧跟着齐步前进。从一张张严肃的小脸上,一双双乌黑有神的眼睛里,叫人心里头自然而然地激动起来,恨不得长着传说中的神奇的长臂,把他们紧紧地围在一起拥抱起来。我多么爱着他们!
仪式完毕以后,接着就是大队日的中心活动——“书节”。
于是我听到了诗的朗诵,故事的讲述,歌曲的演唱,还有化装的表情阅读等等,这些相当精彩的节目,材料都从课外读物中取来。从纯熟的表演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书籍的热爱和文艺作品欣赏的喜悦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于读物的阅读能力和理解程度。
庄严静穆的空气中逐渐渗进了活泼温暖的气息,正像冰冻的小溪躺在春天的阳光下逐渐解冻而发出一种水流的欢乐的声音。
我从那些天真烂漫的声音、动作、表情里,预见到了他们将在学习和锻炼中成长为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可不是,新绿的小树已经挺立在大地上了,只等到阳光和雨露,即便成长为参天大树,好作社会栋梁。而在辽阔广大的祖国,阳光灿烂,雨露滋润,今天的“书节”就证明了这美丽的景象。
我祝福了他们,也鼓励了他们,我谈了一些读书、作文的方法和经验,再用我自己的暗淡的童年——爱读书而得不到书的精神上的饥饿和苦痛,和他们金色的童年的幸福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显然也被激动了,望着微微飘动的队旗,看着自己胸前鲜艳的红领巾。
这个轻松愉快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少先队的组织生活,在两个半小时内结束了,似乎谁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也太短促了。
晚上,在灯光底下,我再一次捧出大队委员会的赠礼,像慈母抚摩爱子似的,害怕会碰伤它们,小心地珍惜地翻读着。这些大大小小的“读书笔记”本儿,从内容到形式都各有各的特色,够得上说一声“丰富多采”。不仅有写得真挚而令人读了喜悦的文章,也还有画得非常有趣而令人看了惊奇的插图和漫画,每一本的封面装帧,也都别出心裁,各具风格。想见孩子们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像课堂学习一样地勤勤恳恳郑重其事地做着“作业”。他们通过了饱满的脑袋的独立思考,更通过了灵活的手指表现了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珍贵的是这些小册子乃是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作业中发挥了、并且积累了一点一滴的劳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美丽的成果。
“想不到在这些小册子里看到了百花齐放!”我赞叹着,自己的脸也红了。一边想起了读过的列夫·托尔斯泰写的“儿童的智慧”来,一边把这些在我眼睛里看来就像是光芒四射的珍珠似的“墨宝”,轻轻地放还在一个大红的纸封袋里,再放到书橱里面去。
我抬起头来,凝视着灯光,默默地念着:“多可爱的孩子们!你们会比我们强得多!”
灯光愈加明亮了,耀着一团透明的云雾似的,仿佛,我听到了一片回声,先是一个高亢的声音,随后像海洋般奔腾的几千百万个声音一齐喊出来:“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
啊,今夜,我将喜而不寐。


第8版()
专栏:

多读些书吧!
高歌今
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在一天之中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都读光。
啊,我是多么希望具有巨大的记忆力,要使一切我所读过的东西,终生都不遗忘。
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财富,能够替自己买下这所有的书籍。
啊,我是多么希望赋有这样巨大的智慧,要把书本中所写的一切东西都传达给别人。
啊,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变成这样聪明,使我也能够写出同样的作品……
这是杜勃罗留波夫少年时代所写的一首诗。他在这首诗中表示了他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和迫切需要。这种热烈的愿望也充分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单是1849这一年,他才十三岁的时候,就读了四百一十种书,平均每天总在一两本以上。
这是多么令人惊讶和值得仿效的事情啊!正是这个杜勃罗留波夫,才能在二十一岁到二十五岁逝世前这短短的四年中间,写下一百多篇内容丰富而又深刻,具有高度的战斗性和艺术性的辉煌论文,受到很不容易夸奖别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声称赞。这个伟大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文艺批评家的卓越成就,决不是偶然的。他的情况真好似证实了杜甫的两句名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然而我们今天有不少的同志却十分缺乏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最近有个记者在下面看到一些现象是值得重视的:有的县委书记一年除了看党的文件外,就只翻阅了几本连环画。不少青年团的干部也很少读书,以致在和青年接触和交谈的时候,只能停留在几句抽象的说教上。就在不久以前,我还听人说起有个大学生说“西游记”是外国作品,有位为苏联专家翻译的青年把“胸有成竹”这句成语译成“肚子里头有根竹棍子”,有个话剧演员在笔试时回答问题把高尔基写成中国人。他走出考场时还自以为是地对别人说:“尔基不姓高,吾尚不知其为中国人也。”这种不爱读书,知识贫乏的现象,和我国文化落后,急需努力向科学文化进军,在短期内赶上世界先进文化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多么不相称啊!因此,我觉得在今天,特别需要提倡大家读书,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把闲暇的时间多用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上,不要在吃喝玩乐上花费过多的心思。高尔基认为他的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书给他的。每一本好书都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扇认识复杂多变的世界的窗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改造世界。列宁眼中的真正共产主义者,决不是那些只会背诵几条共产主义的原理原则的可怜虫,而是能够批判地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人。鲁迅先生就是精通中外古今许多方面的知识,而又能够结合自己的民族特点,给我国文化艺术增添了很多宝贵的独特创造的。
果戈里在“死魂灵”中嘲笑了彼得尔希加式的读书。他虽有“好学的高尚的志向”,但是一点实际收获也没有。“他在拼命的读书,虽然并不懂得内容是怎样:‘情爱英雄冒险记’也好,小学的初等读本或是祷告书也好,他完全一视同仁——都一样的读得很起劲;如果给他一本化学教科书,——大约也不会不要的。他所高兴的并非他在读什么,高兴的是在读书,也许不如说,是在读下去,字母会拼出字来,有趣得很,可是这字的意义,却不懂也不要紧。”彼得尔希加读书万卷,只是在浪费生命,这当然也是不足为训的。我们的主张是有选择、有批判、广泛而又深入地向书本猎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灵活运用。


第8版()
专栏:

鸟向群里飞
(南斯拉夫谚语)相信眼睛比相信耳朵强。蠢人默而不语,以为能够装作聪明。
*被蛇咬伤的人见了蜥蜴也害怕。
*每个鸟儿都知道向群里飞。
赵志强、王僧道辑译


第8版()
专栏:孩子们的事

对待孩子二例
季涵
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的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想出了各种各样的主意来玩。——学校里的文娱活动设备不够,孩子们自己来想办法,谁能说他们不好呢?曾有一段时间,他们都喜欢用废纸折“飞箭”来玩,比赛谁放得高、放得远。孩子们都喜欢这种又省钱又好玩的玩意儿。可是后来这种游戏忽然停止了,原来事出有因。
学校旁边是一条公路。一天,有一位首长乘着小汽车路过。孩子们放的“飞箭”恰巧有一张飘进了汽车里,不料车停下来,警卫员看是孩子们在做游戏,才斥骂一顿而去。孩子们面面相觑,赶快往教室里跑。事后,学校里接到一个电话,责备说是教师太“放纵”学生了。这不知是出于那位首长的“指示”,抑或是警卫员自作主张。而这一责备的结果,使得学校十分紧张,只好取缔这项游戏,孩子们有委屈也顾不得了。
那电话中没有说明这位首长是那一个单位的,别人无从得知他是何等样人,他又是怎样路过这学校。但是,无论如何,因为这么一件本来可以一笑了之的小事,而干涉起路旁孩子们的正当活动,却是既于理不通,更于法无据的。
在这里我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1956年年初,电力工业部有一些负责同志到北海公园,看到什刹海流入北海的水流量比较大,便想到利用这股水流,为孩子们修建一座水力发电站,让他们实地学习水力发电的知识和技能。两个月以前,在北海公园的绿荫丛中,出现了一座美丽的新建筑物,在夜间放出灿烂的灯光,辉映着北海的碧波。这就是在电力工业部的一些负责同志倡议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全部自动化的北京少先队水电站。
同是一次过路,同是对待孩子们的事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有许多人常常异口同声讲到关心、教育第二代,可是临到具体事情,就不是那么一致了。


第8版()
专栏:孩子们的事

孩子们的眼睛
冯不异
去年夏天,我担任过某小学校家庭学习小组的辅导员。
包括我的孩子在内,小组里有六个到十个读四年级的小姑娘,她们每个人的声音笑貌各不相同,但是,却有一个奇怪的共同点,写字的时候都是伏在桌上写,眯着一双眼睛,离纸约一寸五分到二寸五分远。据她们说,一班的学生差不多都是这样儿。
原来,她们的作业本用的是三十二开白报纸,每面分成八个格子。以算术习题而言,便是每格做一道题,不许用两格做一道。四年级的算术题虽然不太复杂,可是既要写抄题的几十个字,又要写答题的十几个字,何况绝少只一步就得出得数来的算式。于是,孩子们只好把铅笔削得溜尖,伏在本子上写那蝇头似的字和数码。
她们现在都在十岁左右,由小学四年级到大学毕业还要十二年。那时大概都要戴上近视镜了。
爱孩子,也要爱护孩子的眼睛!


第8版()
专栏:

谈“手续”
萧溯
办理一件事情,常得履行一定的手续。有些手续是必要的。比如去医院看病得先挂号,如果取消挂号这手续,让所有的病人都直接往诊疗室里涌去,那就会使医生无法工作了。但是,手续不是上帝定出来的律条,而是人想出来的。如果有人以为只要定出了一套手续,就万事大吉,以为手续越繁多,工作就会越好,那就很值得担忧了。不幸的是,这样的例子却是到处都有。
先从吃饭方面说吧。东单和王府井有两家豆浆馆,是我常去吃早点的地方。从前,去喝浆,到屋里坐下,叫一声,就有人把浆端上来。现在可不行了。吃早点得先排队办理交钱领牌的手续,队伍往往从账桌前排到街上。你看,要吃早点,就得这么紧张!
手续的不合理,在工作上造成的弊害更要大。某工厂厂长不久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有这么一段关于手续的描述:在他的工厂里,“……如果工人提出一件合理化建议或生产中需要采取一项措施,或是苏联专家提出一项建议,假定其所需费用在二百元以上,而年度计划又未列入,那么这件事情按照现行制度的规定,其处理程序将是这样:车间审查、工艺科审查、转计划科、转基建科、申请追加基建计划、局批、基建科转计划科、下制造令、承制单位领料、制造、完工销令、领用,共是十二道大手续,几十道小手续;其周期呢?按照惯例,不算制造时间也得两个月,如果当中出点岔子,那就不知道要多久了。”试想,在这十多道大手续、小手续的阻击之下,叫职工上那里去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呢?
还有比上面的事情更惊人的奇迹呢。据中国青年报载,北京市百货公司王府井百货商店加工一套棉衣,从开始到完成要在二十七张单据上打上三百二十一个图章!报上刊载的一张漫画告诉人们:如果把这三百几十个图章印在这套衣服所需的布料上,就成了一幅相当可观的印花布了。
我毫不怀疑有些人在研究制定各种各样工作手续的时候,心肠是好的,是为了杜绝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漏洞和损失,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只是由于考虑不周,忽视了这些手续可能带来的弊害。但是,也的确还有另一些人,他们抱着“一劳永逸”的打算,企图用一套繁杂的手续,来代替细致的、费力气的、但却是必要的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他们在规定手续的时候,只顾自己方便,不与人方便,只图自己清闲省事,不管广大群众受折磨。
过多的、繁文缛节的手续往往掩盖着对于人的不信任,掩盖着懒惰和自私,掩盖着铺张和骄奢的习气。
要消灭手续泛滥的弊害,须先从改革工作制度始;而要改革制度,首先要尊重的,不应该是商品、公文、门面、排场以及个人和小集体的方便,而应该是那些执行制度、履行手续的人,是那些每天每时受这些制度和手续影响的千百万普通人。
撇开千千万万人的需要和方便、撇开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谈制度和手续,还想把工作做好,那真如同缘木而求鱼,距离目的自然越来越远了。


第8版()
专栏:

抗日游击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张松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