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组织参观评比 改进饲养制度 奖励好饲养员
聊城等地积极保护耕畜安全过冬
经验证明:适当分散给社员负责喂养也是一个好办法
新华社聊城30日电 新华社记者宋杰报道:中共山东省聊城地方委员会在最近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就目前耕畜瘦弱、死亡和减少的情况作了讨论,并且制定了停止和扭转这种情况的具体措施。
根据各县统计,聊城专区在去年12月底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时候,共有耕畜七十万零七千多头,到今年11月底死掉十五万头(包括部分合理淘汰的老畜)。加上一年来繁殖和从外地购买的七万头,全专区现有耕畜仅六十二万七千多头。另据各县统计,现有耕畜中还有十万头左右,因严重瘦弱难于过冬,在12月上旬的十天内就死掉一万多头。同时,牲畜的配种、繁殖也逐年减少。今年全专区共繁殖幼畜二万头,比去年减少40%。因为牲畜减少,今年平均每付牛犋负担的耕地已由去年的七十亩左右增加到八十多亩。有的县在种植小麦时,因为畜力不足,只好组织人力拉耧播种。许多农业社也不得不变双轮双铧犁为单铧犁。
会议在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时认为,除去耕畜折价入社时评价偏低以外,目前农业社在牲畜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对饲养员选拔和教育重视不够;大部分社还缺少一套完整的包工包养和对耕畜使用、管理和繁殖的制度;随着合作社的扩大,社内饲养设备较差,集中喂养牲畜增加了管理上的困难等等,都会造成耕畜的病弱和死亡。
为了迅速扭转这种情况,会议提出,当前每个合作社都应立即把现有的牲畜进行一次排队,病畜要分喂,因使用和喂养不当造成的瘦弱耕畜,要指定专人喂养,并且增加一些饲料。凡是集中喂养牲畜的社,能增添设备的立即增添设备,没有能力增添设备的坚决分散喂养。当前没有饲料的应该迅速从社的存粮或供销社掌握的油饼中拿出一部分来,并且积极做好饲草、饲料的规划,争取做到所有耕畜安全过冬。
会议还要求各农业社要结合冬季生产和民主整社,系统地总结一年来对牲畜包工包养的经验和教训。提倡牲畜包养到队,改变大社专设饲养队的做法。每个社要制定一套包括饲养、使役、兽医等相结合的牲畜管理和奖惩制度。对饲养员的选择,要注意饲养技术和政治条件,并经常对他们进行爱社、爱畜的教育,防止饲养员偷工、偷料和偷草的现象。对繁殖和增养幼畜的问题,各社也应做出具体规划,切实贯彻“自繁、自育、自用并使有余”的精神。
会议还要求中共地委、县委的生产合作部门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具体掌握这项工作,定期向党委汇报情况。农业社也应有一个副社长管理这项工作。做到及时检查问题,解决问题。
本报讯 山东广饶县各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保护牲口安全过冬,最近普遍进行了对耕畜饲养情况的深入检查,收效很大。
入冬以来,有些农业社对保护耕畜过冬注意不够。中共广饶县委书记在李鹊区伴同区委书记亲自到十四个生产队去,看过十四处牲口栏,发现区里说牲口安全过冬没问题的情况,和事实不符。如吕明乡和平社二队,当时连栏棚也没有,七、八头牲口白天黑夜都拴在露天的院子里;光辉农业社第十队,两间小栏棚挤进了十八头牲口。广饶县委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于12月19日召开的县委会上,专门讨论了保护耕畜过冬的问题,并在20日召开的区委书记会议上,把改进耕畜饲养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最近,在全县范围内已较普遍地进行了冬季耕畜饲养情况的检查。检查的办法,一般都是组织本社各队的饲养员和社、队干部,共同深入到各个栏棚去看。有些社结合检查进行了群众性的参观评比,表扬了饲养管理搞得好的队,评选了模范饲养员,并进行了奖励。有的社还建立了改进饲养的制度。如泊西区三水农业社就由一个副社长专门负责领导喂养牲畜方面的事。这个社各队的饲养员五天开一次碰头会,共同讨论改进饲养问题,并经常进行互相参观检查。有的社调整了饲养员的力量,把社员中的热心勤劳能干的积极分子选当饲养员。
把各队喂养的牲口,分散给社员负责喂养,乃是保护牲口安全过冬的有效办法。许多农业社采取了定草、定料、定膘、定粪、定工分等公私两利的合理办法,大大提高了社员喂养牲口的积极性。吕明乡一百五十头牲口,已有一百头被社员牵回家喂养了。光辉社第十队的十八头牲口,已经有十五头由社员分散喂养。社员说:“保证使牲口住处暖和、吃得舒坦、瘦不了。” (肖彦)


第3版()
专栏:农村新事

亲如一家
1956年3月间,张大顺领着一个六岁的儿子小福柱,由山东老家来到了黑龙江省的方正县,并参加了当地的红星农业社。在社里,老张干起活来特别下力气,从来没有歇过工。8月4日这一天,张大顺突然得了病。社主任刘贵马上派社员周振江去请大夫。经过诊断,说是急性肠胃炎,当天晚间,社里急忙派人赶车把张大顺送到了县医院。
第二天,社管委会在研究解决老张的医药费时,提出小福柱一人在家怎么办?主任刘贵想了想说:
“小福柱跟我们小开福很对劲,就让他先上我家去住几天吧。”
小福柱到刘主任家后,白天跟小开福玩得很好,但晚间却哭得很厉害。刘主任很着急,他想:是不是小福柱跟他爸睡觉时搂惯了,现在睡觉没人管哭呢?于是他就搂着小福柱睡,这回小福柱才安静下来。到了9月,天气渐冷,刘主任就到供销社去买来了布和棉花,让老伴给小福柱作了一套棉衣。
中秋节这天,刘主任提着一小筐熟鸡蛋,领着小福柱到医院去。当老张看到刘主任领着小福柱还穿上了新棉衣时,泪珠从眼眶里滚了出来,隔了好长时间,才向刘主任说出了第一句话:“刘主任,你真是我的亲人。” ·龙江·


第3版()
专栏:农村新事

一穗良种传了七百亩
“一穗晚稻良种传了七百亩”,这是福建长泰县树农乡共进农业社盛传的一件盛事。
这个社有一个出色的选种技术员——戴春成。他在1951年秋到田里找良种,一连找了六次,最后,找到了一穗粒密穗大、穗尾齐、粒粒饱满的“无名”种。1952年他把这穗种子繁殖了一百株,收了十六斤谷种;到1953年,他又把这十六斤谷种再种下去。这些“无名”种的稻子长得特别好,未成熟前,乡里就有八个社找他订立选换良种的合同。这一年,他收的一千九百八十斤种子都被换走了。1956年,他选的“无名”种,已经在共进农业社推广了七百亩,并获得很好的收成,每亩比种别的种子多收了三十五斤。因此,使社里增产了二万四千五百斤谷子。社员们为表扬戴春成单穗选种给集体带来的好处,就把他培育的“无名”良种称为“春成良种”。 ·龙溪农民报·


第3版()
专栏:

认清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 继续加强自我改造
湖南省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 向德
全国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作出决议,号召全国工商业者进一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继续加强自我改造,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决议有丰富的内容和明确的目的性,是全国工商业者应当共同遵守的准则。
自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以后,有些工商业者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了。他们以为第二步改造只是放弃定息,摘帽子的事了。薄一波副总理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说:定息时间可以定为七年,到那时看情况还可以拖个尾巴;部分中小工商业者可以称为小资产阶级或上层小资产阶级。有些工商业者听了报告以后又有一种错觉,说定息时间定为七年与加强自我改造有矛盾;说中小资本家既已摘掉资产阶级的帽子,那加强自我改造还要搞什么呢。这些说法,其原因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不够明确。各级工商联过去向工商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教育时主要是号召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争取自己的光明前途,对改造的目的性,说得不多。因此,有些工商业者认为光明的前途就是变阶级,变阶级就是改造的目的;只要变了阶级,只要摘掉了帽子,就不需要再改造了,一切问题也都可以解决了,有吃、有穿、有住。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改造的目的是什么呢?要从全面来看。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内容。改造的最终目的,就是革命的目的。革命的目的是要使人民有幸福的生活。要有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必须要把我国建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为着这个目的,要推翻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是为着解放生产力。
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概括为十个字:“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不论是企业或是人,也不论大、中、小工商业,都应当如此。但是,“破”资本主义,还只是改造的一面,主要的一面是在“立”社会主义。“破”和
“立”的内容,都是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出发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不同的革命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在民主革命以前和以后固然有所不同,就是在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和以后也是不同的。有一位经理曾很坦率地自我检查过说:“过去,我对自己的铺子是无时无刻不在留心照顾的:冬天下大雪,晚间睡在床上,还想着门外有一条红漆木凳,怕被冰雪弄坏了,马上起床把它搬进来。1956铺子公私合营了,各拿各的工钱,各做各的事,热天晚上乘凉后,大门没有人关,我认为经理不负关门之责,就让它开着算了。”这件事,以及有些私方人员在企业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愿无过的作法,都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这些人是从这种想法出发的:企业公私合营以后,定了股,定了息,定了薪,企业与我无关了,“功”是对企业有利的,不必去“求”,“过”则有关自己的处分,所以但愿没有。其他,如不主动积极地搞好同公方、职工的共事关系,不关心企业生产的品种和质量,不重视企业的增产节约,不注意私私之间的团结等,都是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的本质的表现。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们必须继续加强自我改造。我们是工商业者,企业是我们改造的主要基地。我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主要是应该“破”掉唯利是图的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破”掉盲目经营的做法,树立按计划经营的方法;“破”掉当老板的做法,树立民主的作风。在个人方面的改造,要从进一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着手。我们的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破”掉,社会主义更没有好好建立,今天对我们的要求是:又要“破”又要“立”。实际上,也就是要每天在“破”,每天在“立”。这样的“破”和“立”的统一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是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我国目前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还是一个穷国。必须尽快地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赶上世界先进生产水平。要发扬爱国主义,就要竭尽智慧,发挥所长,把我们的技术和经验贡献给国家,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我们爱社会主义的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国而贡献一切力量。全国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作出决议,向全国工商业者提出有关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守职尽责,参加社会主义竞赛,改进公私共事关系,改进私私之间的关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等五项基本准则,就是我们继续加强自我改造的具体内容。我们必须满怀信心地、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地贯彻实行。
对人的改造主要是思想改造。思想是无形的,它的好坏变化,无从捉摸。因此,必须要长期通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业务的实践、政治理论学习三个互相关联的途径,进行改造。就是说,要通过耳所濡,目所染,身体所力行,由知其然进而到知其所以然,使思想发生变化。观察和实践,就是联系实际的学习。加强自我改造的关键,在于学习。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通过全国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关于定息还有几年,帽子可不可以摘了等问题,都已获得满意的答复,皆大欢喜。大家的感觉,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心。我们认清了改造的目的和要求,同时又获得了更好的进行改造的条件。我们决心继续加强自我改造,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3版()
专栏:

积极积肥 争取增产
河北采取各种办法
奖励社员多多积肥
冬季积肥运动已经在河北省农村开展起来。据1956年12月上旬统计,全省已经积肥一千二百九十七亿多斤。积肥运动开展得较好的承德专区各县,冬季积肥计划已经完成74%,平均每亩耕地已有粪肥四千斤左右。
不少农业社对冬季积肥采取了合理的奖励办法。例如社对各队包工包产,超产奖励,肥料以队为单位自积自用;社对社员个人积肥,采取给予现款与记工相结合或现款与投资相结合的处理办法;繁殖小猪给一定物质奖励等等。这些办法,都鼓舞了社员的积肥积极性。石家庄专区各县由于采取奖励养猪积肥的办法,现在不但已经完成全年养猪计划的90%以上,据新乐等二十个县了解,而且积了九十六亿多斤肥料。
积肥运动开始前后,各地农业社清理了积肥的日期,合理地调整了各种土粪肥的价格,解除了部分社员认为积肥无报酬或报酬不合理的顾虑。同时,农业社还注意合理安排劳力,发动社员积极想办法挖掘肥源。临城县在一个深山沟的森林里发现积存的落叶有一尺多厚,就发动社员用树叶沤肥,皇迷、郝庄等乡的四十一个农业社,预计可以用树叶沤四万四千多车肥料。
(新华社)
蒙族牧民出售羊粪
积极支援农业生产
集二铁路附近的蒙古族牧民出售大量羊粪,供应外地农村作肥料。自1956年1月4日集二铁路正式通车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蒙古族牧民,通过铁路运到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去的羊粪已经有两千万斤。最近,山西等省三十多个县又同这个旗的供销社订立合同,继续向牧民收购两千多万斤羊粪肥料。
内蒙古牧区每年都积下大量羊粪,过去因为交通不便,没有充分利用。1956年由火车外运后,出售羊粪就成了牧民的一项重要副业收入。如察哈尔右翼后旗牧民1956年卖羊粪的收入达十八万多元。据得到羊粪供应的山西省一些汉族农民反映,这种肥料价格低,肥效大,对他们1956年的农业增产起了作用。 (新华社)
“人人积肥,户户沤凼”
湘乡县掀起积肥热潮
湖南省湘乡县的冬季积肥工作已经形成运动。全县七百五十四个农业社,每天出动七万多人,目前已积肥一千七百多万担。
各社在11月底12月初,了解积肥状况,发现离今年生产的需要还差得很远。如金石乡西林社还差三分之二;这个社的社主任立即召开管委会找出八种肥源,订出积肥计划,并把积肥任务分配到队;然后,各队把任务按劳力、人口分配到户。12月3日,全社二百多个男女劳动力全部投入积肥热潮,第一天就挑了一万二千多担塘泥。
一些乡、社还开展了积肥竞赛。梅桥乡先进社社员们提出了“人人积肥、户户沤凼”的口号,三天积肥四万担。莲花乡盐井社社员们在竞赛中,把一千八百多条田塍都铲光了,还把荒坪上的草皮刨起来,把山上的树叶扫起来,做到了“全社遍地无(丛生)杂草,丘丘田里有粪凼”;而且,已经沤的三千九百多个凼子都翻了一遍。
(新湖南报)


第3版()
专栏:

读了“人云亦云的人”以后
刘俞新
1956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发表了一篇王权、孙德福合写的题为“人云亦云的人”的短文,批评了一个只在家里呆了不到六个小时的同志犯了偏听偏信的毛病。我认为这个批评是不尽妥当和不够全面的。
偏听偏信当然不对。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本来是极其复杂曲折的,事物的本质往往是隐藏在各种现象里头。如果只是听到一点,或看到一点,而看不到全面和本质,就会把事情看偏,甚至被假象所迷惑。因此,我们观察事物应该力求全面,力求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作到这一点,首先得有正确的立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否则就会把本来是“好得很”的事,看成“糟得很”。其次还得有善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但是,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作到这样。因此,我们的党和政府并不苛求来自下面的批评意见都必须是全面的、百分之百正确的,而是对所有来自群众的意见都十分欢迎和重视。我们的党和政府一向把来自群众的批评意见作为克服官僚主义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一个国家机关的干部,能够把他回乡所看到的当地党的工作情况和问题及时地向领导机关反映,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即使他所反映的情况同事实有些出入,有些片面,也不应该去责难他。因为回乡的同志在家里呆的时间有限,接触的面有限,各方面的水平有限,很难把事情看的那么全面。但是,不管怎样,他能够按照正常的程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反映出来,总比缄默不言好。
当然,话又得说回来。作为反映情况者来说,他应该不偏听偏信,最好能多听听,多看看,力求全面,毫不夸张,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反映给领导机关。


第3版()
专栏:

农业合作兴起来,沙碱地上鲜花开
甄为民 赤布 树棠
很多地区实现高级合作化一年了。我们曾经听到人们对于高级社这样那样的说法,有人赞美,有人怀疑。不久以前,我们到江苏省1956年连续三季受灾的淮阴专区的泗阳县仓集农业生产合作社里进行了访问之后,我们充满了信心。
这里是重灾区。但是,当我们走到这个社里的时候,并没有灾荒的感觉。这里到处是一片生产建设的新气象。拾花姑娘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拾取棉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驾着十寸步犁在翻地种麦;老人们在晒花场上聊天、拣花;几十个赶车的人正在把大批皮棉运往十里外的供销社去出售;有些社员正在修盖房子。
社主任戴玉才向我们介绍情况的时候说,仓集社1956年连续三季受灾,许多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往年减少了,但总产量却比往年增加了。据初步计算,1956年农业总收入比丰收的1955年增加了七千多元。
这个社为什么受灾不减产呢?主要是实现高级合作化后,统一经营,实行了大面积改革耕作制度的结果。
仓集社在废黄河以南、洪泽湖北岸,有80%的沙碱土,按农民的说法是一块“兔子不拉屎”的荒地。建社前,只种一熟杂粮,平均每亩产量不到百斤。1952年冬天,有十一户贫农组成了初级社,他们采用改种高产作物、增加复种面积、套耕和挑泥淤改良土壤等等措施来提高生产,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每年平均提高50%,社员的收入年年增加。1955年大丰收,每亩粮食平均产量达四百四十三斤,棉花每亩产五十三斤(皮棉)。
合作化的优越性吸引了农民。1955年秋季,二百六十户单干农民和这个初级社合并组成了高级社。高级社成立后,研究制定了增产计划:在全部公有的土地上大量扩种棉花,种植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原则下,1956年棉田由1955年的一百零三亩扩种到一千二百多亩。虽然受了灾,单位产量比1955年减少了,但总产量比1955年多了二万多斤,增加了五、六倍。加上麦季增产,1956年全社总收入仍然超过了1955年。
社主任领我们参观了社里的高额丰产田和二十四亩老碱地。在二亩丰产地上,转业军人刘传高正在这块田里收花。他仔细跟我们量了地块,计算了产量。这块地每亩已经收到七十五斤皮棉,大概每亩还能收二十五斤,可以达到百斤棉的要求。紧靠着这块高产田的西边,有二十四亩老碱地,地里白茫茫的盐硝,像大雪盖没了田野,有的地方脚踢一下也见不到土壤。在这块地上,茂密的棉枝茁壮地挺立着,估计每亩也可以收到三十斤。
我们曾经找到这二十四亩老碱地原来的主人——新社员夏鸿高。据他说:这块地的北段,往年根本种不上庄稼,有一年他连种九次都没有出苗。年成好,收几斤山芋,吃起来味道也不好。种玉米每亩只收几十斤。我们和他算了一笔账:这块地最好的年景玉米的收成和现在最坏的年景的棉花收成对比,现在的产量比过去也要提高将近五倍。夏鸿高认为这样比还不算合理。他说:“这块地的病根是合作社治好的。要是不入社,碰到像1956年这样的年成,这块地就整个淹掉了,根本不会有收成,又从哪里比起呢?”
这块盐碱地的病是怎样治好的呢?为什么入社以后第一年产量就显著提高了呢?这中间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
社主任给我们介绍了管委会委员熊昌标,说老碱地种棉是推广了他的经验的结果。我们请熊昌标谈谈他倡议改良这块碱地的经过,他说:“我本来没有地,在地主家做工,土地改革以后,我分到一亩三分地,1952年就开始种棉花。在自己地里种庄稼,感到特别亲切,常常跑到田里去看。第一次种了没有出,又种一次还是没有出。我心里很急,就伤心地坐在田边。忽然发现种在墒沟上的棉苗都已经枯萎,只有粗心大意散落在墒沟下面低洼处的棉籽却长出了嫩芽。我就再一次播种,全种在墒沟下面。果然,长出了好苗。那一年一亩平均收了三十六斤籽棉。我推车到供销社去卖棉,供销社的同志说:‘人家卖棉花是用篮子拿,你是用小车推。’还特地奖给我一张爱国售棉的宣传画。”
熊昌标入社以后,就把他这办法带到社里来了。社里采纳了他的意见,开?沟种棉。收成果然很好。1954年县里来了一位姓陈的技术人员,看到社里把棉花种在墒沟下面,大为吃惊,因为书本上没有这么说过,于是就向社主任提出了意见。社主任就向他介绍了这种种法的好处,并说明:等棉苗长得结实一点,就壅土,把沟填成高坡,再挖出一条墒沟,这样也利于排涝和灌溉。1955年全部棉田采用这个办法种,保证了一百多亩棉田全苗。1956年也是用这样办法在这块老碱地上获得了不错的收成。
我们曾到仓集社的第五队——仓庄小队去访问。
仓庄,这是一个落后庄子,三十八户人家一年前还都是单干农民。在旧社会,这个庄流传着所谓六多:地主多、富农多、开行的多、出外做生意的多、赌钱的多、缺粮户多。全庄只有一家不会赌钱。农忙的季节也有人赌钱。现在仓庄变了,社员说,现在也有“六多”:教书的多、学生多、当解放军的多、修盖房子的多、添新衣服的多、增加收入的多。生产队长给我们计算:全庄有六个人在外教书,有二十八个小学生,有十八个人当解放军和工人,有两家盖新房子、八家修理房子,有十家添置新衣,有的社员已经向社里称了十斤到十五斤皮棉做棉衣棉被。三十七户新社员中,就有84%的社员增加了收入。仓庄的人们都说:“仓庄是一步到了社会主义!”
仓庄本来有三十八户人家,为什么上半年只有三十七户新社员?原来还有一户单干户魏荣祥,迟到1956年9月才入社。魏荣祥当初不肯入社,后来为什么又入社了呢?在轧花机发出的轧轧声中,我们找到了魏荣祥。
魏荣祥原来并不富,他凭着自己有一手修理轧花机器的好手艺,在荒年曾以低价收买过好几亩农民被迫出卖的土地。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使他成为一个有十五亩地、有驴有牛、又有一部轧花车的富裕中农。他曾经做过梦:如果再买进五亩好地,就可以过得更富裕了。
1955年,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并没有动心。他不相信合作社能给他什么好处。依靠着自己有牛有驴,他要和合作社比比高低。
1956年连续雨涝,社里抗灾力量大,而他却没有更好的办法。社里的麦子长得人把高,他的麦子长得像癞痢头;社里一亩收几百斤,他六亩多麦田只收到几斗。后来社里扩种棉花,他也种了二亩半棉花:社里的棉花全苗了,他的棉花不能全苗。社里送给他许多棉苗,还借给他移苗器帮他补苗。可是等棉苗长成后,连续阴雨,牛毛草盖没了棉棵。社里发动向荒草大进军,割的割、锄的锄;他的棉田里前锄后长,夫妻俩都累病了,也雇不到一个人给他帮工。结果,社里靠近他的棉田每亩收到近三十斤皮棉,而他家两亩半田只收到两斤半皮棉。
我们问他:为什么现在你又要入社呢?他说:“外村人把牲口牵到我们社里来要求入社也入不上,我还不入社吗?我的隔壁邻居徐开成、徐开同兄弟入社以前的生活远不如我,入社以后就比我高了二倍。我想了又想,我就托他们把麦种交到社里来要求入社。”
我们问他:入社后觉得怎么样?他说:“现在就是不靠田里做活,我就靠这个手艺,给社里轧花,也比田里的收成好。如果社里再给几分自留地,我女人种种,我别的什么心思也不想了。”
仓庄的最后一户单干户,就这样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
在仓集社,你会看到听到许多新事:老赌棍变成了农业技术员,五十九岁的老巫婆变成了“五保户”,民校开早晚两班还应接不暇。特别使人兴奋的是农民学习技术的热情。1956年社里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帮助下,开办了棉花和粮食的耕作技术训练班,听讲的人很多。照社员的说法:1957年种棉花,大家都是老手了。
仓集社有一个社员叫仓道吾,过去在仓集染坊里做工,没事就赌
钱。有时候欠人家的赌账还不起,到过年时就得躲债。1956年入社后,他成了第五队的农业技术员,负责管理棉花;每月他都到社里来听几次技术报告。仓道吾向我们自我介绍说:整个仓庄我最突出——过去赌钱不做活最突出,现在我家的工分最突出,增加收入最突出。往年他一家每年平均只有一百三十元的收入;1956年他全家做了四百多个劳动日,收入将近三百元,比1955年增加两倍多。
仓集社,像一朵鲜花,在废黄河边这块黄沙蔽天、盐碱遍地的土地上,茁壮地成长着。


第3版()
专栏:

全国著名的小麦产区——陕西省秦川地区的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在加强小麦冬季田间管理,为1957年小麦丰收创造条件。
右图 武功县东孟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正在给麦田施追肥。
下图 陕西省渭惠渠灌区的农民正在引渠水冬灌麦田。
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