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全国的计划工作
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 李富春同志的发言
我完全拥护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完全同意党中央的三个报告、党章修改草案和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现在,我就国民经济计划工作方面发表一些意见,请同志们指正。
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实行计划经济,使国民经济的各方面,按照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生产和建设,这是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经验早已证明了的。但是在我国,还必须解决如何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来逐步建立计划经济的问题。
由于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经济命脉的收归国有和各项民主改革任务的胜利完成,以社会主义经济为领导的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由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确定,加上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榜样及苏联和各兄弟国家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援助,就使我国具备了实行计划经济的基本条件。
但是在建立计划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没有困难的:我国是一个经济落后而发展又很不平衡的农业国家,工业既不发达,重工业基础又薄弱,而农业的丰收或歉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影响很大;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以前,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地质资源的情况还不清楚;统计工作的基础薄弱,编制计划的根据还不完全;而我们对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还缺乏经验,对全国规模的计划工作更缺乏知识和经验。所有这些就是我们计划工作中的困难。
我国的计划经济是怎样建立的
根据上述情况,党和政府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建立我国的计划经济的。
第一个方面,也是基本的方面,就是在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党中央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步骤,进行了各种艰巨的组织工作,把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经济成份逐步地纳入了计划经济的轨道。这些政策和步骤主要的是:
第一,优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政策。社会主义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也是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主体。在经济恢复时期或经济建设时期,党都特别注意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不论是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对外贸易或金融业,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发挥了对其他经济成份的领导作用,从而建立了计划经济的骨干。
第二,对农业、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实行合作化的政策。几年来,党采取了各种过渡形式把分散的个体经济逐步组织起来,实行了合作化。同时,党又通过对几种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对粮食实行三定政策以及正确的价格政策和农贷政策等,割断了个体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联系,使分散的个体生产按照国家要求的方向来发展。这样,就把各种个体经济按照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逐步地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
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在这方面,国家通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并且在税收、价格、活动范围和工人的劳动条件等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使资本主义工商业接受国家的领导,并且逐步地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工商业。这样,也就把它们按照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逐步地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计划经济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愈强大,我们的计划性就愈增强。但是,我国计划经济的建立过程,不仅决定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发展。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把它们逐步纳入计划轨道的过程。
第二个方面,就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结合上述党的各种政策,由国家机关按照适当分工,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和形式来进行计划工作。在我国的国民经济计划中,除社会主义企业的计划外,对其他经济成份的计划,还不能不带有相当大的估算性质。因此,在计划方法上,有的采取直接计划,有的采取间接计划;在计划所根据的资料上,有的采用统计数,有的采用估计数;在计划的范围上,有些生产、建设和事业的主要指标在国家计划中作了具体规定,有些则不作具体规定;在计划工作的分工上,各级计划机关除负责综合平衡外,着重注意直接计划,而在间接计划方面(如农业、手工业和私人工商业),则采取由国务院各办公室、各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分工管理的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全面计划和分别对待相结合、统一综合和分工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基本上是符合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的。
我们从一九五一、一九五二年开始制订全国性的、年度的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逐年编制了年度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体现了党的总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这个计划是正确的,同我国经济情况的发展基本上也是相符合的。其中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较慢,但由于党中央及时地、正确地领导了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被原来的规定所束缚。在各个年度计划中,虽然也有某些指标定得偏低或偏高,有些方面照顾得不全面,但执行的结果表明,过去的几个年度计划,大体上还是反映了当年的实际情况、并且起了动员全国人民保证超额完成五年计划的积极作用的。
总的看来,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个经济部门和各级计划机关,经过几年来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边学边做,工作是有成绩的。主要是把我国国民经济的各方面和各种经济成份,逐步地、有区别地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并且为我国的计划经济建立了基础,胜利地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高计划工作水平的三个问题
但是,在过去的计划工作中,缺点和错误是不少的。最主要的缺点,就是我们的计划工作还不全面、不准确、不灵活和缺乏远见。这些缺点,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在编制计划中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不相适应。为了克服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高计划工作的水平,我想根据过去几年计划工作的经验教训,主要讲一讲以下三个问题。
掌握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通过系统地了解和研究中国经济情况的办法,来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作好计划工作,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切实作好调查研究工作,摸清中国经济情况和它的发展趋势,摸清各地区各方面经济上的特点,掌握编制计划的确切根据。在这方面,国家计划委员会是做得很不够的。国家计划委员会过去因为兼管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并且曾经一度兼管工业行政和基本建设工作,所以往往忙于编制和修改计划,忙于日常的经济事务,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缺乏远见,容易为某些一时的、局部的现象所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过渡时期的经济特点研究得不够。计划下达得迟、变得多。对各地方的不同特点、特殊要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加上在编制计划和解决国民经济中的某些重要问题的时候走群众路线不够,因而就不能不犯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错误。一九五五年确定增加小型钢材和水泥的出口问题,一九五六年的双轮双铧犁问题和其他问题,就是这种错误的具体表现。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各级计划机关和各个经济部门除了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以外,还必须加强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加强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系统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各部门、各地区当前的和长远的需要,摸清国民经济中的潜在力量和薄弱环节,分析各种技术经济定额的执行情况,总结和推广生产建设中的各种先进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计算需要和可能的确实根据,为计划的综合平衡建立起可靠的基础。
党中央和国务院今年决定把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分为两个机构来管理,这是必要的,是有助于计划工作的深入实际的。为了把计划做好,长期计划工作和年度计划工作必须密切结合,互相补充。长期计划要稳妥可靠,并且要为年度计划规划出一个比较恰当的发展方向和轮廓,在逐年平衡的基础上规定分年的指标。在规定分年指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未来年度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且保留一定的后备力量,以便于年度计划的安排。年度计划则应该更加深入具体地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每个年度和上下年度间的互相衔接,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对长期计划的分年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逐年实现和超额完成长期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同时,必须特别注意:在经济情况顺利的时候,要充分估计到困难的一面,不要冲昏头脑;而在困难的时候,又要估计到有利的条件,不要吓昏头脑。这样,才能使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都具有远见而又符合当前情况,才有可能少犯或不犯冒进或者保守的错误。
但是,不论长期计划或年度计划,都不可能完全预计到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新情况和新问题。因之,为了使计划更加符合于实际,更能对经济的发展起指导作用,就必须深入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依靠群众,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从实际生活的发展中来补充和修改原来的认识,再拿提高了的认识反过来指导计划的调整和编制。这样,就有可能逐步增长我们的远见,帮助我们掌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掌握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二)加强综合平衡、全面安排的工作,掌握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国民经济的各方面是一个有机地结合着的整体,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任何一方面的过分突出或过分落后,都会引起比例关系的失调,妨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计划工作必须从逐步克服上述第一个缺点中做到“心中有数”,保持客观的、全面的态度,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作好综合平衡和全面安排的工作;这也就是各级计划机关的基本职责。
在这方面,国家计划委员会过去同样也是做得很不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中央国营工业注意较多,对地方工业,农业、商业、文教事业和其他方面注意不够;甚至有些应该管的事也没有管,而有些不应该管的事却又管了。总之,综合平衡工作做得不够,研究不够,在某些问题上就容易产生片面观点和局部观点,或者在计划的指导上产生自流现象。比如在过去,当农业的发展落后于人民消费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的时候,就没有能提出有效的办法来克服;在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上,对沿海工业的充分、合理的利用注意得不够;在工资、劳动生产率和生活供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曾有一个时期安排得不够恰当,出了一些偏差;一九五六年的基本建设计划,因为物资平衡工作做得不好,使建设工程的需要和材料供应的可能之间产生了若干脱节现象,加以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控制不够,引起了经济上和财政上不应有的紧张。以上这些具体问题,虽然已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指示解决,但今后仍然应该经常注意;否则,就会使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遭受更大的损失。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必须认真加强综合平衡、全面安排的工作。不仅要对国民经济中互相关联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平衡、全面安排,也就是说,不仅在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流通、生产建设和交通运输、经济和财政、积累和消费、劳动和工资、成本和物价、生产和分配、物资供应和物资储备、经济和文教、经济文教建设和国防行政、中央和地方以及各民族、各地区等各有关方面之间,都要进行综合平衡和全面安排;而且在国民经济中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地区的本身,也都需要进行综合平衡和全面安排。以工业来说,就需要在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重工业内部、轻工业内部、各产业相互之间、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之间、生产和建设之间、建设规模和地质资源之间、供产销之间、原有工业和新建工业之间、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之间、国营工业和公私合营工业之间、大小企业相互配合之间,以及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之间进行综合平衡和全面安排。这确实是一件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细致工作,稍不注意,就容易顾此失彼,犯片面性的错误。
因此,要作好这一工作,第一,必须以党的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为依据,使重点和全面相结合。忽视重点或削弱重点的平均主义思想、只顾重点不顾其它的孤立主义思想和过分强调一个方面、一个地区的局部思想,都是同党的方针政策相违背的,对国民经济的有计划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第二,必须注意正确的掌握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比例关系是有其一定的规律的,而且是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规定的。但是,所定的比例,并不是呆板的公式,在不同的经济情况下必然有程度不同的比例。只有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进行反复的平衡计算,才能比较恰当的规定出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而且要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
第三,必须从积极的、发展的观点出发。在经济生活中,平衡是相对的,克服了旧的不平衡,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实际生活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中发展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地发现和克服新的薄弱环节,克服新的不平衡,使整个国民经济一步一步地走向新的高涨。
第四,还必须采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办法。中央的计划机构负责全国的、全面的综合平衡;各地区和各部门的计划机构同样必须认真地加强自己的综合平衡工作,加强全局观点,改善综合平衡的方法。使地区的、部门的综合平衡同国家的、全面的综合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善计划工作的体制和方法
(三)适应新的情况,按照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来改善计划工作的体制和方法。
计划工作对于我国来说完全是一门新的业务,必须虚心地、系统地向苏联和各兄弟国家学习,善于把各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几年来,我们在向苏联和各兄弟国家学习的基础上,规定了一些计划工作的制度、程序、表格和办法,这些规定对于建立我国的计划工作来说是必要的,基本上也是适用的。在这方面,各兄弟国家、特别是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帮助我们少走了许多的弯路。我们的缺点是还学习得不够,还不善于把国家计划的统一性同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也没有及时地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改善计划工作的体制。比如,在国家计划中没有恰当地规定分级管理的范围,也没有规定各部门各地区在一定范围内的机动调剂余地;某些基本建设工程的投资限额规定得过低;某些设计任务书的审批程序有一个时期规定得过于集中;某些表格指标规定得过于繁琐;因此就使各部门各地方和基层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一定的束缚。这种管得过多过死的毛病是必须克服的。
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已经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执行而形成新的高涨。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情况,计划体制和计划方法必须作适当的改变,使我们的计划工作更符合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个总的要求。必须使计划中由国家掌握的、具有重大国民经济意义的各项主要指标能够增强其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使地方和部门掌握的各项指标能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各部门各地方和各基层企业的积极性,保证计划的提前和超额完成。
因此,在计划体制上,就需要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管理的原则是既要照顾到集中统一,又要照顾到因地制宜。凡需要全国统一平衡的各项重要指标,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综合平衡、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列入国家计划,由国务院统一下达;地方性的、局部性的、属于地区平衡或者各部门自行平衡的各项指标,则由各省(市)、自治区或各部门因事、因地制宜地自行平衡和安排,同时应报国务院备案,以便经过综合、纳入国家计划;其他许多次要的、种类繁多而情况又不易掌握、因而无法一一纳入国家计划的指标,则由地方或者各基层单位自行安排,国家只从大的方面加以筹划,并从价格政策、供销关系上加以调节。凡纳入国家计划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分为三种,即指令性的指标、可以调整的指标和参考性的指标。各部门和各地区如要修改指令性的指标,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调整的指标,则可以在国务院规定的一定范围、一定幅度内自行调整。适应上述办法,计划和统计工作的制度、程序和表格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当的规定,应该尽快地研究修改。
加强各级党委对计划工作的领导
为了迅速提高计划工作的水平,我们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计划工作的领导。计划工作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行计划经济的一项重要而又繁重的工作,也是各级党委为了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领导所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之,我们要求各级党委健全计划机构,加强计划工作人员的政策思想和全面观点,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科学知识,注意防止计划机关陷入单纯计算或者日常事务的小圈子,教育所有的计划工作人员走群众路线,帮助他们加强同科学家、专家、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的联系,从深入实际、研究问题中来培养计划工作的能力,逐步地使计划工作者成为能够掌握党的政策、熟悉计划业务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计划经济专家。同时,也要相应地改进和加强统计工作。
现在,党中央已经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我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恰当的,各级计划机关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协同各经济部门、各地方根据这个建议来编好第二个五年计划。我们相信,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号召下,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我们兢兢业业工作,这个任务是一定能够完成的。而且,只要我们善于调动国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加上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支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也是一定能够胜利完成的。


第4版()
专栏:

关于发展轻工业的几个问题
国务院第四办公室主任 贾拓夫同志的发言
我完全同意刘少奇同志的政治报告、新的党章和邓小平同志的报告、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周恩来同志的报告。
现在我想对发展轻工业有关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生产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预料在第二个五年内会有更多的发展。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必然趋势。当然,要发展轻工业,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大力发展农业。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这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较多的体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轻工业也必须积极地相应地发展。如果我们忽视了轻工业的适当发展,那就不能满足农民对轻工业产品的需要,不能及时换回粮食和农业经济作物。这样,就会阻碍农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失去平衡,使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工农联盟的巩固受到不利的影响,使国家的积累减少,最后也就必然会减弱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生产要在第一个五年发展的基础上再增长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当着农业与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正确解决之后,主要的问题就是要在原有工业与新建工业之间、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之间、大型工业与小型工业之间、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之间,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统一的安排,使这四面八方错综复杂的关系取得协调,以便于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原有工业和新建工业的关系
原有工业与新建工业的正确关系,应该是在增加生产适应社会需要的时候,首先考虑发挥原有工业的生产潜力。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生产大约有百分之九十是依靠原有的工业;而在全国轻工业的产值中,属于原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大约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现在绝大部分私营工业已经实现了公私合营,手工业已经实现了合作化,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生产改组、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那就一定能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潜力。发挥原有工业的生产潜力,不仅要加强生产管理和提高技术水平,而且也要进行必要和可能的改建、扩建,因为对原有工业进行改建、扩建,比起新建来,毕竟是投资少、建设快、收效大,还可以节省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就是新建工业,也需要原有工业的支援。因此,任何忽视原有工业的思想都是错误的;即使对那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比较落后的企业,也不能采取消极态度。但这不是说,我们重视原有工业就可以忽视新建工业,因为当原有工业的生产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而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时候,那就必须进行新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在轻工业中,特别是对纺织、造纸、制糖、制药等工业,已经进行了一部分新建。预计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不仅这些行业需要更多的新建,而且还要建立或扩大某些新的工业部门。因此,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的基本建设任务将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加重很多;轻工业的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也应该比第一个五年的百分之十二左右有所提高。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是经常引起争论的问题。我们原有的轻工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这是反映了旧中国工业分布的不合理。但是应该看到,沿海工业有悠久的历史,要发挥原有工业的潜力,也就必须注意发挥沿海工业的潜力。以上海为例,目前它就供应了全国纱、布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和日用百货的百分之六十,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也起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并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由此可见,发挥沿海地区的工业潜力,不仅和发展内地工业不相矛盾,而且还会促进内地的工业的发展。当然,沿海工业中的某些行业,由于集中程度较大,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是存在着某些不合理因素的。要改变这种情况,不能简单的用“限产”的办法,一般地也不能用“迁厂”的办法,而应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充分地合理地发挥了沿海地区工业的生产潜力以后,如果还需要新建工厂的时候,除少数必须建在沿海地区外,一般地应该建在内地,以减少原料和产品的相向运输。在对沿海工厂进行改建扩建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不要造成新的不合理。这是发挥沿海和内地这两部分工业的积极因素的正确办法。
大型工业和小型工业的关系
大型工业与小型工业的关系,在轻工业方面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轻工业工厂中,有一部分是需要办大型工厂并且应该适当集中的,但是,目前有一种片面观点,就是只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便出发,主张企业的规模愈大愈好,他们没有区别各种行业的不同特点,没有结合原料的供应情况,特别是没有很好地考虑为消费者服务。轻工业特别是地方轻工业,地区性很大,原料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场一般都很分散,人民的需求变化也很快,在这些情况下,不仅原有的工厂和手工业合作社不宜于过多过大地合并,就是新建的工厂,一般地也不宜于过分集中;因为这种过多过大的合并和集中,虽然在生产和管理方面有其便利条件,但是在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方面,特别是某些食品工业的副产品和废料在供应农村的饲料和肥料方面,会造成不合理的现象;投资效果也不能及时发挥,产品的品种花色也不能适应人民变化多端的需要。因此,在建设某些必要的大型工业的同时,必须相应地注意发展中小型工业;在公私合营工业和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改组改造中,应该注意保留相当数量的、能灵活适应市场需要的工厂和合作组织;不要盲目地一律并掉;对机制工业供应不足的产品,应该充分利用手工业的力量,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对机制工业和手工业,进行合理的安排。特别在中小城市和县镇,应当将手工业作为发展地方工业的基础。当然,如果以为在任何条件下,工厂都是愈小愈分散愈好,这显然也是不对的。如纺织、造纸、制糖等工业,在原料、市场、运输等可能条件下,可以适当地集中。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的关系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的关系,就是如何正确地把这两种积极性组织和结合起来。现在地方轻工业产值约占全国轻工业产值的百分之八十左右,第二个五年内轻工业的新建工厂,还将有很大部分要依靠地方进行。可见地方对轻工业的发展,要负很大的责任。我国地广人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需要又千差万别,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地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挥生产潜力,发展地方中小型工业,来满足地方的需要,以补中央工业的不足。当然,地方工业的发展,必须要在国家统一计划之下,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地有计划地进行。为了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今后原则上不应再把地方工业企业收归中央管理;对于某些适宜于地方管理而不适宜于中央管理的企业,还应该有准备地逐步划交地方。对于今后新建的轻工业企业,在中央统一规划之下,只要地方有条件,有能力,就可以由地方兴办。在工业基础薄弱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如果地方能力不足时,可由中央协助。中央工业部门还应当在技术供应、干部培养和经营管理方面,积极支持和协助地方工业的发展。解决设备供应和培养技术人员问题
在轻工业的基本建设中,迫切要求解决设备的供应和技术人员的培养问题。目前食品工业、日用品工业和纺织工业的某些设备供应,还没有着落。希望机械制造部门重视这一薄弱环节,切实加以解决;地方机械工业中,原来能够制造轻工业机器的工厂,应当加以调整和改进,使它们成为专业的或者以轻工业机器制造为主的工厂;轻工业部门也应当将自己的机械修配力量组织起来,互相协作,担负一定的设备制造任务。现有工厂的设备修理,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有些工厂机器发生故障,有的设备随时有发生严重危险的可能,不能及时修配,影响生产和安全,必须加以解决。在技术人员的培养方面,除轻工业部门在生产中注意培养外,建议创办一些必要的培养轻工业人材的高等院校,或者在现有的高等院校中,办好培养轻工业人材的科、系,并有计划地增设中等技术学校。
扩大和充分利用轻工业原料资源
为了发展轻工业生产,今后我们必须使用更多的力量来扩大和利用轻工业的原料资源,改进原材料的供应工作。
轻工业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农业,四年来主要经济技术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较一九五二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年度计划多数未能完成,尤其是大豆、油料作物和黄麻、洋麻等,四年中都没有完成计划。希望今后各地党政贯彻多种经营的方针,对粮食和经济技术作物的生产作全面的合理安排,并改善经济技术作物区的粮食、肥料和燃料供应条件,扩大新的原料基地。同时要逐步地适当地调整某些农产品价格,以鼓励农民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的积极性,使经济技术作物的增产速度,基本上能适应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的轻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积极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提高农业和畜牧业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方法。几年来,细绒棉改良种的推广,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国棉花纤维的长度大部分提高到一吋以上,但纤维的强度不够,尚待继续改进。目前在轻工业原料生产中存在的一些较突出的问题是:油料作物的单位产量过低,含油率高低悬殊;烟叶的种子退化,质量下降;甜菜种子不能自给,每年须大量进口;全国甘蔗中,土种还占百分之四十,而每亩地的产糖量,土种要比良种相差一倍至三倍;由于国产细毛种羊太少,每年进口细羊毛达一万吨以上;乳牛的出乳率太低;食用的菜牛、肥猪不合外销罐头原料的质量规格;原皮的质量不能符合制革的要求等。这些都是必需解决的问题。希望农业部门对试验培植和推广优良品种的工作,订出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有关的工业部门应当积极协助、配合。
竹子、芦苇是造纸、建筑及手工编制器具的重要原材料,但近年来采伐多,培植少,供应紧张。还有若干零星的特种作物和农业副业产品和土产品,往往容易被忽视,如编织草席的席草,三年来的种植面积,从五万多亩减至二万多亩,而草席需要量则逐年增加,以致到处脱销。类似这种问题很多,希望各地同志在安排农业和副业生产时注意照顾各方面的需要。
轻工业中有不少的原材料须依靠重工业供应,特别是高级染料、塑料、马口铁等,以及一些数量少产值小的零星原材料,希望重工业部门早日生产供应。至于有些在国内资源及技术条件上暂时还不易解决的原材料,则进口一定的数量,也是必要的。
轻工业部门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原料资源。目前在四川、陕西、新疆等地区,还有不少棉子、菜子直接用作肥料和燃料,需要及早建立油厂。食品工业中某些产品的出品率低,先进与落后相差悬殊,特别是手工业生产的浪费很大。今后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它们的组织领导,改进技术,发挥潜力。在回收副产品方面,如棉子脱绒,肥皂废液中提取甘油,甜菜渣作饲料,甘蔗渣造纸或酿酒等,都应该加速进行,废物废料的回收也是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如林区的树梢、树根、腐木,可以制造器具及其他工业品,破布、破鞋、废纸可以造纸,旧胶鞋、旧胶制品可以做再生胶,都应该努力组织收集利用。关于节约原材料和试验采取代用品的工作,也应该继续加强,但必须保证不降低产品的质量。
为了保证轻工业的原材料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地供应,建议今后农产原料在采购和初步加工时,应该逐步实行科学的分等分级,改善贮藏和运输工作,并按照工厂生产计划分配调拨供应;工业部门生产的原材料,应尽量采取内部调拨或协作定购等办法,减少中间环节;农副业和土特产原材料,可以允许工厂和手工业合作组织直接采购;商业部门供应的原材料,也应该实行选购制度及按质分等论价。只有这样,工厂才能取得适用的优良的原材料,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来。
国家统一分配原材料和回收废料的时候,需要适当照顾手工生产和市场零星物资供应的需要,今年分配钢铁材料,对手工生产和市场压缩过多,手工业原有依靠搜集废钢铁为原料的来源也被割断,以致数十万五金铁业工人普遍感到原料缺乏,甚至有很多被迫停工待料,不但严重威胁工人生活,而且造成小农具、小五金和修配服务业的供应紧张。除应设法采取措施外,今后平衡分配物资时,必须加以注意。
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
加速发展轻工业,不只是要求增加数量,而且还要提高质量。提高质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实际上也就是增加了数量。为了适应多种多样的、经常变化的人民需要,还要不断地增加花色和品种。轻工业的产品质量,总的来说,几年来是有改进的,某些产品已接近甚至达到国际水平,一部分出口商品也获得了信誉,但是,不可否认,还有许多产品的质量不能稳定,甚至有些产品质量下降了。质量下降的产品有的已经恢复和提高,有的还没有恢复,这是当前轻工业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在原料困难和片面地强调节约的时候,在市场供应紧张和片面地强调增产的时候,在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改造中进行不适当地合并和改组的时候,质量下降和品种减少的情况,就表现得更为严重。这个时期的经验证明,如果只是因为片面的思想和管理的疏忽所造成的质量下降和品种减少,是比较容易纠正的,但如果是牵连到生产技术设备、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问题,那就不是一下能够完全解决的,而这些问题恰好都是有关产品质量改进的重要问题,因此,今后必须坚决纠正任何忽视质量的思想,继续加强技术工作和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产品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积极改善原材料的供应,贯彻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我们就能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物美价廉的消费品。这是我们轻工业生产部门的重大任务,必须努力完成。


第4版()
专栏:

一次实际的教育
中共浙江省委员会第一书记 江华同志的发言
我完全拥护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我完全同意刘少奇同志的报告、新的党章和邓小平同志的报告、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周恩来同志的报告。
党中央的政治报告,总结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各方面的丰富的经验,并且明确地具体地指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实践证明,这个时期党中央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我根据浙江省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体会,就反对主观主义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浙江各级党组织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就着手领导农民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织。从一九五一年冬季开始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五年的两次大发展,到今年七月底,全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到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七,其中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到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三。预计到今年年底,就可以基本上完成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今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和连续的台风灾害,但预计仍然可以完成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一九五七年的粮食生产任务。这些事实证明了党中央规定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本要求。
思想落后于实际,在合作化运动中一度采取了“坚决收缩”的错误方针
但是,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也曾经受到过严重的挫折。一九五五年春季,我们犯了严重的右倾保守的错误,解散了一万五千个合作社。这个错误集中地暴露了我们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和工作上的官僚主义。
一九五四年秋季,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鼓舞之下,在过去几年来试办三千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断增产的影响下,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贫农和新老下中农亲眼看到了合作社在增加生产、抵御灾荒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已经认定了这是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因此,不到半年的时间,全省合作社就发展到五万三千个。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深入调查土地改革以后农村阶级情况的变化,没有认真研究总路线宣传以后农村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动向,因而在客观形势突飞猛进的发展中,我们思想却落后于实际。原来我们只准备由三千多个合作社发展到二万五千个。这个计划迅速地被突破了,而我们还没有及时跟上去,主动地加强对运动的领导,这就使我们的领导陷入了被动。结果运动发生了一些偏差,在党内党外引起各种不同的议论和争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是深入到群众中去,根据运动的真实情况,正确地回答这些议论和争论。而是坐在会议室里,离开对实际的全面了解和反复研究,片面地从书本上和狭隘的经验中去找结论。于是,在看到了某些中农的动摇以后,就认为是“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农民动摇”,就认为这样快的发展“超越了客观规律”,“超越了群众的觉悟水平”;看到了运动中某些强迫命令的事实以后,就认为这样发展有“破坏生产”、“破坏工农联盟”的危险。既然发展下去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那就只有赶快“下马”。这样就采取了“坚决收缩”的错误方针,把它当作挽救危险和摆脱被动、争取主动的法宝。这就是我们在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的具体表现。
工作上的官僚主义作风,使我们没有能够在群众的实践中修正自己的错误。“坚决收缩”的错误方针,传达到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中去以后,曾经遇到过不少的抵抗。但是由于我们主观上已经框定一批所谓办不好的合作社,已经确定了把这批办不好的合作社加以解散。因此我们对于来自群众、来自基层干部的抵制解散合作社的理由充耳不闻,反而指责他们工作中的缺点,强调办下去有减产的危险,强迫他们发动社员转组退社。这个错误的方针加上官僚主义的作风,就更加扩大了这个错误的危害,以致严重地挫折了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农村工作一度迷失方向,引起了混乱。
党中央及时纠正了我们的错误,各级党组织转变了领导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胜利地领导了全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执行这一错误方针不久,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及时地发现和纠正了我们的错误,并且使全省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地转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是我们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并且迅速取得合作化运动胜利的最有力的武器。它不但指出了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批判了我们思想落后于实际的右倾保守思想;而且以现实的生动的材料教育我们,在领导工作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重大的问题必须和干部群众反复商量,重视他们的经验和创造,只有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和群众结合起来,才能站在运动的前面,领导运动前进。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要犯错误。
全省各级党组织在认真地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报告以后,一方面认识了自己在合作化问题所犯的错误的严重性,进行了从上而下的、公开的自我批评,因而消除了上下级之间的隔阂和互相埋怨的情绪,增强了党的团结;另一方面,也认识了自己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开始转变了作风,重视了深入实际研究客观情况和深入群众集中群众的经验。
干部在深入实际和到群众中去以后,发现了许多群众依靠自己力量办好合作社的事实;发现有些合作社被强迫解散以后,改名为互助组,仍旧坚持办下去,并且巩固起来,获得了增产;也有些合作社在富裕农民退出去以后,留下的贫农和新老下中农也能克服生产上的各种困难,把合作社办好。这些事实,反过来又教育了我们和各级领导干部,认识了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形势和对农村各阶层情况的分析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这就彻底地消除了原来在运动发展中的那些忧虑,鼓起了大胆领导运动的勇气和信心。
由于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提高了认识,转变了作风,所以不但胜利地领导了全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而且,在深入实际,总结群众的先进经验中,发现了许多合作社在生产管理、劳动组织、财务会计、记工取酬等方面都创造了许多好的办法。这些好的办法,正是大批新办社的干部和广大社员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把群众中的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并且有组织地推广出去以后,就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办社初期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带来了农业生产高潮。群众的要求已转到如何搞好生产,增加收入的方面。各级领导机关接受了教训及时地抓紧了对生产运动的领导。在领导生产中,更注意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总结了大量的“千斤粮”、“百斤棉”等高额单位面积产量的先进经验,在推广这些经验时着重分析当地具体条件,找到了适合于当地情况的增产办法。此外又通过登报、出书、参观访问、组织劳动竞赛、会议介绍和奖励模范等项办法,广泛地交流了这些先进经验,这就大大地减少了在领导农业增产运动中的命令主义。
我们在犯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不调查、不研究,不倾听群众意见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对党和人民事业是如何有害,也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领导与群众结合的作风对党和人民事业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我们,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我们在合作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是纠正了,但决不是说我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就不会再产生了。恰恰相反,由于合作化运动和其它各项工作的巨大胜利,党内正滋长着一种极端危险的骄傲情绪。因此,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不仅没有完全消除,而且在某些方面又有所发展。很明显地,在今后工作中,如果我们不警惕,甚至还会犯更严重的错误。因此,我们认为党中央提出的采用整风的方法,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联系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只要我们能很好地运用整风的方法来改正自己的思想,能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工作作风,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起,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