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抓紧时间准备秋种秋耕
合理安排秋播面积
本报讯 江苏省松江专区正紧密结合当前生产,积极进行秋播准备工作。
今年秋播作物面积如何确定?它涉及二年四熟和二年五熟的交叉进行,双季稻和稻麦两熟的安排,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搭配,还涉及如何解决肥料、种籽、劳力等各种具体问题。因此,中共松江地委早于八月中旬就领导各县研究和制定秋播方案。后来,地委发现各县提出的方案中,油菜种植面积比国家计划少了十二万亩,双季稻和稻麦两熟的安排也不尽合理。松江地委要求各县在制定秋播面积计划时,要在服从国家计划的前提下既算产量又算产值,并且考虑到实际可能。油菜种植面积不能减少,但各县可在县内进行调整;麦类面积可以适当扩大,但不能因此而减少绿肥面积;棉花低产地区的棉花可以适当减少。各县根据地委的指示,修订了秋播方案。现在各地正在自下而上的讨论修正,青浦县已决定将菜籽产量低的地区的油菜生产任务移到高产地区去,既保证不减少菜籽面积,又可提高单位产量。松江、青浦、金山等晚稻地区今年麦类取得丰收,现已初步决定扩大麦田二十多万亩。
和这同时,各县还积极进行了秋播的技术准备和物质准备。青浦县已于8月24日开好有五百多个乡、社干部和丰产代表参加的夏熟作物丰产经验交流会,总结了夏季丰产经验。松江县漕泾区北沙乡建新、民建等七个农业社掀起积肥运动,提早准备秋种肥料。各县普遍缺乏绿肥种籽,专区和县的领导机关已派干部去浙江、苏北等地采购。当前缺乏绿肥种籽仍是松江地区各县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及早设法解决。 (范万钧)
检查机具准备下地
本报讯 陕西省十四个拖拉机站积极准备秋播。今年新建的十个站,将第一次下地,为各个农业社服务。全省秋播机耕地区,将从上半年的十个县、市扩大到二十三个县、市,预计秋季播种面积将达十九万多亩,比去年增加十一倍;冬耕面积五十一万多亩,比去年增加六倍多。汉中盆地和革命圣地延安附近的田野上,将第一次出现拖拉机耕田。
到目前为止,全省拥有各种类型的拖拉机一百七十八台,和适宜不同土质及播种密度的二十四行、二十八行和四十八行谷类条播机。
各拖拉机站的职工,正准备在秋播中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劳动竞赛。
湖北调出大批麦种
本报讯 为支援安徽、江苏两省灾区农民迅速恢复生产,和江西、河南两省推广良种,湖北省调出大、小麦种籽九千多万斤。其中调给河南、江西、江苏三省的都是良种南大二四一九;调给安徽省的也有良种二千多万斤。
为了及时地将种籽供应到农民手里,并保证种籽质量良好,湖北省特成立了种子调拨办公室,并由湖北省农业厅、粮食厅派出四个工作组前往孝感、荆州、襄阳、黄冈四个专区进行技术指导,专区、县的农业、粮食部门也抽调干部帮助检验种籽。根据检验结果,作为良种推广的南大二四一九小麦良种,纯度、发芽率都在90%以上,从商品粮食中挑选出来的一般种籽,纯度、发芽率也在70%—80%以上。
到8月28日为止,第一批南大二四一九小麦良种三千多万斤,和大麦种籽二百五十万斤,已开始启运,预计在9月底可完成全部调拨任务。
排水整地扩大麦田
本报讯 遭受水灾的河北省任县农民,正在积极进行种麦准备工作。
这个县地势低洼,每年遭受水灾,受灾时间多在麦收后。各农业社为了缩短灾期,今年都计划在洼地多种一些麦子。全县七十九个农业社计划种麦三十一万多亩,这个数字超过去年麦田面积35%。播种时间也计划比往年提前十天到半月。为了保证按计划完成播种,各地都首先突击进行排水工作,并结合进行清地拔草、翻耕麦田。天口农业社六千亩麦地大部被水泡着,社里组织社员挖了五条排水沟,到8月26日已排水脱地一千多亩,再有五天即可把积水全部排完。骆庄乡为了迅速排除积水,组织东盟台、骆庄、达六庄三个农业社的联合排水委员会,按各社土地、劳力数量、抽出六百五十个社员昼夜不停地进行堵口排水。到8月29日已堵好了六个决口,清除了四个挡水坝、挖泄水口四个,已排除积水九千八百八十多亩。彰台乡农业社挖排水沟两道,三天时间把全社六百五十亩积水全部排完。社员们并积极收拾残秋,耕翻土地,作到拾一块,耕一块,现已耕完麦地两千六百亩。
由于今年水灾的影响,留的麦种霉烂变质,很多农具也被砸坏,各地农业社都在抓紧拣选麦种,修制农具。骆庄农业社发动社员把被砸毁的麦种挖出来,全部进行了拣选翻晒,拣选好的麦种都晒过两次,并作了发芽试验。社里还组织会作木工的社员修了旧耧破耙等四十六件农具。
截至8月29日,全县排水脱出土地十四万五千多亩,选晒好麦种一百四十六万七千多斤,拣选的麦种经过试验发芽后,出芽率都达到90%以上。据七十七个社统计,已修制好大小农具一万三千多件,排出水的三万四千多亩麦地已翻耕一次。过去这县农民多数是到秋分以后才种麦,今年都计划在秋分前就下手,9月底即可大体结束全县种麦工作。
(乔章仁、郭书全、邢书凯)


第3版()
专栏:

四川甘肃
运出大批粮食支援灾区
新华社成都10日电 四川省9月份计划外调的二十多万吨粮食,已经陆续从长江和宝成铁路、川陕公路运出。连同7、8月份已经运出的二十七万多吨粮食,这个省今年第三季度外调的粮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以上。这些粮食大部分是用来支援华北和江苏、安徽、上海等省市遭受水灾、虫害或台风侵袭地区的人民的;其中有一部分小麦种是援助江苏、安徽等省受灾地区的农民的。
连年丰收的四川省有了越来越多的余粮。特别是川西平原上的温江专区以及江津专区提供了大批外调粮源。早在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各地农民就利用农闲,把需要外调的粮食运送到省内公路、铁路和水路等交通线上,以便随时外运。
如果通往省外的交通运输问题获得更好的解决,四川省今年第四季度外运粮食将比第三季度增加得更多。
新华社兰州8日电 甘肃省将以二千九百万斤粮食支援河北、山西等省灾区。计划9月份支援的一千二百万斤粮食,首批已经装上火车东运,其余粮食正在从全省各地向铁路沿线集中,也即将运出。为了迅速运粮支援河北、山西等省灾区,甘肃省动员了大量汽车、马车、人力、畜力向铁路沿线赶运粮食。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一律用人背畜驮,会宁县用人背畜驮的粮食占运出粮食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3版()
专栏:

水产部召开厅局长座谈会
确定明年产销计划大力发展群众渔业
本报讯 水产部从8月29日到9月8日召开了十三个省、市的水产厅(局)长座谈会。这次座谈会集中讨论和拟定了1957年的生产、供销和基建投资的计划指标,并经过广泛的讨论,对水产工作的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了一致的认识。
会议认为今后必须积极领导和发展群众渔业,关心渔民的疾苦,进一步发挥渔业合作社的作用。因为群众渔业的生产量占全部水产品产量的90%以上,潜在力量很大。目前,部分渔民的生活还很困难,海洋渔业又处在国防前哨,为保障海上渔民安全生产,确定1957年将以28%的基建投资从事于避风塘、渔港、航标灯塔、暴风警报站的建设。
关于水产事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国营渔业与群众渔业的关系、发展海洋渔业与淡水渔业的方向等问题都做了初步的结论。


第3版()
专栏:

河南青年志愿垦荒队
四万五千多人全部到达新疆
本报讯 新疆经济建设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河南青年志愿垦荒队,到8月下旬,又有二万多人抵达新疆。至此,四万五千多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已全部到达新疆。
青年志愿垦荒队在到达各生产部队时,受到了各部队老同志们的热情帮助和照顾。他们缺少衣服、被子、鞋袜,部队就发给他们,老同志们也送给他们。石河子垦区机耕农场的同志们,老早就为将要到来的队员们买了牙刷、牙膏、钢笔、日记本等东西。当他们到达的时候,女同志还把自己新做的花衣裳送给新来的姑娘们。
他们到达生产部队以后,很快就投入了生产建设的热潮。
生产部队的机械化耕作和各种先进的耕作技术,深深地吸引了这些热爱科学、钻研技术的青年。他们已经和一些老同志订立了包教保学合同、学习开拖拉机和各种先进的耕作技术。现在,他们都工作、生活得很愉快。 (生产战线报)


第3版()
专栏:

河南省青年志愿垦荒队
在苏兴滩开荒建场
新华社乌鲁木齐8日电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生产部队的河南省青年志愿垦荒队,正在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的苏兴滩荒野上开拓荒地,建立一个机械化农场。二千二百多名男女青年已经把数万亩荒地开垦为可耕土地,今年冬季他们将在十一万多亩新开垦的荒地上播种冬麦等作物。
这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是今年6月间从河南来支援新疆建设的四万多名青年中的一部分。现在他们已经按照苏兴滩农场建设的规划,组成了开荒队、作业站和基本建设队等组织,他们一面紧张地进行开荒工作,一面热情地学习农业新技术。8月间农场为青年们开办了一个拖拉机训练班,六十七名男女青年,经过了短时期的学习,已经学会了拖拉机、播种机和五铧犁的构造性能、安装和保养等技术。青年志愿垦荒队里很多相爱的青年男女已经结了婚或订了婚,她们准备在这里安家立业,创造美好的生活。
苏兴滩农场是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生产部队在今年3月间规划的,拥有十二万多亩耕地。农场建成后,将全部使用机器耕种。


第3版()
专栏:

工地流动供应小组
李华琼
离包头三公里有个地方叫“毛凤章营子”,有成千上万的铁路工人在这里日日夜夜地劳动着。这里离城市虽然很近,但是一片原野,没有一个商店,也找不着一个小贩。工人们想买点东西,必须进城走一趟。这是多么麻烦的事!
铁路工程局的供应部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成立了流动供应小组。组员们每天把职工们爱吃的糖果、食品、肥皂、牙刷牙膏、毛巾、鞋袜、香烟、白干酒等各色各样的物品,装满满一车,推到工地上。工人休息的时候,许多人挤在流动供应车的周围,你买这,他买那;一车子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卖完了。
铁路供应部门还采取了工区和工区之间交叉流动供应的方法,使售货员携带的各种不同商品,可以互相调剂。职工需要的东西售货员没有带去,或者供应站没有的话怎么办呢?他们采用“预约订货表”,按时送货上门。参加流动供应的售货员们,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就往返流动了一千四百九十六公里。
1955年修建集二铁路的时候,流动供应小组没有建立;每天,在供应站门前排着长蛇阵。这里有小孩、老人、抱着孩子的主妇。有人带着小凳子来坐,手里还带着针线活,不管风沙烈日和结冰的严寒日子,等着买东西的队伍往往一站就是三四个钟头。售货员整天忙得满头大汗,忙乱中还容易出错。如今供应组巡回售货,顾客不排队,售货员不忙乱,真是一举两得。(附图片)
流动供应小组的同志把供应车推到家属宿舍售卖蔬菜
蔡述文摄


第3版()
专栏:

空喊“优越性”有什么用
慧之
夏收期间,山西万荣县有的农业社曾要求单干农民替他们留麦种。原因是阴雨连绵,社里小麦霉烂发芽,不能做种了。当时单干农民问社员说:你们不是农业社吗,怎么还要我们替你留种籽呢?社员愤慨地回答说:这就是合作社的“优越性”啊!
怎么回事呢?农业社没有优越性吗,农民不相信农业社的优越性吗?不是的。现在不管社员还是单干农民,很少有人怀疑合作社有优越性。特别是实现高级合作化以后,社里发展生产的有利条件更多,优越性也更大。拿李顺达所领导的金星农业社来说,七、八月间,他们接连遭受冰雹、暴风和洪水的袭击,80%—90%的秋田被损坏,估计要减产秋粮三十多万斤。要是在过去,遭这样大的灾,不知要有多少人依赖救济或者出外逃荒。现在不同了。党支部和社的管理委员会把全社六百多个劳动力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几天之内便突击完成补种、扶苗、追肥、除草等工作。现在大部庄稼已逐渐恢复正常,社内又修订了副业生产计划,多搞些副业生产,到秋后农副业两项共可弥补上二十九万六千多斤粮食,比原计划只差五千多斤。
同样是合作社,万荣县的社为什么还不如单干户呢?说来话长。这个地区小麦的黄熟是由南向北的,当地农民本来就有互助割麦的习惯,一般三、四天便收割完毕。如果当地领导干部能充分利用合作化以后的有利因素,更多更好地组织南北互助,纵使阴雨连绵,也是能够抢收得及的。可是,他们认为“合作化了,还怕什么”,不积极组织社员抢收,结果,拖了十几天也没收完。巨大的损失就是这样来的,社员气忿的也就是这个。问题很清楚,实现合作化以后,客观上是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但是,如果不加上人的主观努力,“有利条件”又能有什么“利”呢,它只不过是个“条件”罢了。
现在,繁忙的秋收秋种季节已经开始,遭灾地区还要排水修堤,整理家园,事情的确不少。如果不很好地组织劳动力,就很可能顾此失彼。据说,有些工作人员,当社干部或者社员向他反映事多劳力少的时候,他们并不帮助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却只是批评提意见的人说:“合作化的优越性到哪儿去了?你们真是看不见事物的本质。”究竟是谁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呢?优越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刀是好刀,放着不用也会生锈,用之不当也会伤害自己人。别光喊“好刀,好刀!”还是好好研究研究使锋利的好刀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方法吧!


第3版()
专栏:建议

及早进行麦种发芽试验
今年夏收当中霪雨连绵,大部麦子被雨淋坏,或因没有选晒而质量不好。据河南新乡县鸿门乡六个农业社检查,不少生产队保管的麦种,有的生了虫,有的发芽率只有20%。为了保证种好小麦,必须立即动手检查麦种的保管,并且进行麦种的发芽试验。 崔维增


第3版()
专栏:建议

用树叶、杂草作毒饵
许多地区在防治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时候,常用粮食拌药作毒谷、毒饵。这样作很不经济。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河南汤阴县菜园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用槐树或榆树叶代替粮食(用四斤碎叶和三两6%六六六粉,加上少许清水拌匀),沿着庄稼附近开沟撒在地里,防治地老虎的效果达到80%左右。福建石井、诗山、官桥等地的农业社,每亩地用三斤杂草、菜叶或松柏枝,先拌上香油(约一两),再合上一斤0.5%六六六粉,在没有播种以前撒在地里,诱杀蝼蛄,效果很好。用这种方法除治过地下害虫的地,在播种后可以保住全苗。
许多地区快要秋播了。有地下害虫的地区,不妨试用这些办法来防治地下害虫。 赵集


第3版()
专栏:建议

注意利用兔粪
养兔子逐渐成为农村的一种副业,如何利用兔粪是值得注意的事。
目前有些地区的农民把绝大部分的兔粪当作废料抛弃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兔粪中的肥分相当丰富,是优良的速效性肥料。兔粪还可以充农药用,施用在菜园、花坛中,可以使若干害虫灭迹;施用在桑园,可以防止桑树的萎缩病。
江苏全省目前饲养的兔子约有八万只,每只兔子每月平均可以排泄粪尿二十市斤,这样,每月就有兔粪尿近一千六百万市斤,可肥麦田四十万亩。由此可见,兔粪也是一项不小肥源。 傅志敏


第3版()
专栏:

山东即墨县小寨乡共产主义农业社的社员们正在制青贮饲料。
孙保朴摄(大众日报社稿)


第3版()
专栏:

农业社的休假日
姚世夫
江苏省有一部分农业社已经开始实行休假日制度,最近,不少社员第一次欢度了假日。
高淳县三百多个农业社,过去都没有休假制度。社员起早搭晚地在社里做活,忙得喘不过气来;有的社员操劳过度,晕倒田中;女社员流产、小产的事故也屡有发生;有的社员想在自留地上浇粪,上街打点油、买匣火柴,都没有时间。有了休假日,就可以解决社员不少日常生活上的问题了。太安乡太安农业社缺少零用的社员,在自用地里铲了几担蔬菜上街卖掉,就换来了一些日用必需品。有鱼网的社员,到湖里撒上几网,捕得了鱼儿,就可以换回油米钱。
青浦县的农业社,也陆续建立了星期天制度。星期天一早,男社员上城上街去买日用品了;女社员在家里洗衣裳,打扫房舍;青年社员穿着漂亮的衣裳赶赴约会;老年社员都相聚在荫凉的地方歇息谈天。
建立休假制度,是江苏省党委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年5月,江苏省委鉴于农业社农业劳动时间过长,限制了社员个人活动和副业、手工业的发展,并且劳动强度也过高。因此曾经指示各地对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时间,和从事个人家庭副业劳动的时间,应作适当安排。社员每五天休假半天的办法,各地可以灵活仿行。
现在推行的这种休假日制度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地方是五天休息半天,有的是十天休息一天,也有的地方一星期或半月休息一天。
因为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如果不分时间、条件,机械地实行休假日制度,在紧张的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等农忙季节,也规定要五天、七天休息一天,那也是违反农民的习惯和要求的。因此,在这些季节,有的社适当延长中午休息的时间,有的社规定了轮流休息的制度;大部分社都规定农忙时节暂不采用休假日制度。这就使得休假日制度比较切合农村的生产情况和农民的生活习惯,较易为农民接受,对生产也有好处。
这种新的制度一开始实行,就已经普遍地受到了社员群众的拥护。许多人说:“这真是关心社员的好主意。”


第3版()
专栏:农村调查

哪类户可能减少收入?怎样争取增加收入?
贵州省龙里县麻芝、莲花、洗马、羊场、平西、巴江六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是高级社,共有社员三千五百九十二户。他们在7月间分别进行了全年分配试算。试算结果是:如能完成今年农、副业生产计划,则增加收入的户占87%,不增不减的占1.47%,减少收入的有四百一十四户,占11.53%。
这些减收户可分这几种情况:
(一)丧失劳动力的或人口多而劳动力弱的户,往年有部分土地出租的收入,今年完全按劳付酬,因而减收。这种户有一百七十八户,属鳏寡孤独的居多。
(二)土地多劳动力弱,或劳动力虽强但仍赶不上部分土地出租时的收入,因而减收的有一百四十二户。这类户多半是富农或富裕中农。
(三)新参加农业社生产的小商小贩,对农业生产不熟悉,虽然经常出工,但所得工分少,而过去副业收入较多,现在副业收入少了。这样减收的有五十一户。
(四)其余的户都是遭受意外的灾祸而减少收入的,如主要劳动力患病、死亡等等。
各社还着重分析了因收入来源不多而影响到社员收入的问题。这些农业社建立以后,只抓紧农业生产,把人力、物力、财力过分集中到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没有抽出适当力量去从事副业生产,甚至有些副业完全被挤掉了,这是减少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据麻芝社的调查,建社后经营额减少的副业有五种,被挤掉的有三种。羊场社去年元月至5月份,副业收入为七千二百零二元,今年只有四千三百七十三元,减少了39.3%。
劳动力的使用缺乏计划,严重地浪费了人力和物力,也是部分社员减少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麻芝社在兴修水利当中,地址没有选好就动工,结果挖好的三口水塘不起作用;盲目修建发电用的水库,用了三千二百多个工,后来被迫停止。两项共浪费四千个工。如果把这批工作日投到烧石灰等副业生产上,就可以给社增加三千二百元的收入。
经过了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弄清了合作社增产和减产的基本关键以及四百一十四户减收的原由,使农业社领导人员的头脑清醒了。在这个基础上,来争取减收户增加收入,就有底了。这六个社经过发动社员进行讨论、找窍门、想办法,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争取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
(一)大力搞好农业生产,保证增产计划实现。各社采取各种增产办法来挖掘增产潜力。增产指标一般地比原计划指标提高5%左右。
(二)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社和社员家庭的副业收入。洗马社经营挖煤等七种副业,在二十天内便得到纯利二千五百五十八元多。麻芝社计划买小猪一百头,分给劳动力弱可能减少收入的社员饲养。莲花社关口寨生产队组织社员找饲料野生藤,蔡家院生产队组织妇女挖药材。洗马社组织劳动力弱的二十户减收户给社里打猪草,二十户中有十户可变为增收户,十户保收户。另外,对劳动力强而过去土地多的减收户,动员他们多出工;对女社员针线手艺好的就组织她们做针线活;年纪老的社员就组织他们拣粪积肥或是看管小孩。
(三)贯彻执行勤俭办社方针,节约开支。如莲花社原计划买新犁、新耙需开支五百八十五元,现在组织木工将原有旧的犁耙加以整修,便节约了这一笔现金开支;原计划买牛皮索子六百三十八条,现在发动社员找野生藤来代替,节约了七百二十元;原计划修三个牛圈,后改租用社员的,又节约了六百五十元,再加上运输开支等各方面的节约共达三千元以上。平西社贯彻了勤俭办社方针以后,开支节省了一万八千二百五十三元,将占总收入28%的开支计划,降到19%。
(四)合理使用劳动力,减少非生产用工。麻芝社原计划用三百零五个工修一座石桥,现改为木便桥只要十个工;利用节省下来的劳力,填平荒废的老河道,增加五十多亩田,可增加一部分收入;将原计划水库扩建工程推迟到冬季作,组织劳动力从事副业生产,可增加收入一万一千元。
采取这些措施以后,各社的收入从多方面得到增加,开支又从各方面予以减少;因此,增收户可以上升到占六个社总户数的92.58%,减收户由原来的四百十四户下降到一百八十二户,只占总户数的5.08%。其余都是保收户。增收户最多的是巴江社,增收户占全社总户数的97.56%,减收的有十户,占2.44%。这个社虽然目前还没有达到户户增收,如果今后没有特大自然灾害,那么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是不成问题的。
通过收益分配试算工作,不但使农业合作社的领导干部在领导生产活动上心中有数,可以照顾全面,而且让社员们也摸到了生产的底细,体会到多劳多得的道理,知道了应从哪方面去努力来争取增加收入。
(陈祖玲根据贵州省龙里县委的调查报告整理改写)


第3版()
专栏:

河南青年在新疆
李魂
河南青年志愿垦荒队刚来到新疆的时候,正是玛纳斯河流域棉花现蕾、小麦灌浆的季节。
7月初,我到乌拉乌苏农场去参加麦收工作。我走进第一生产队的麦田,就被眼前三千多亩金黄色的小麦迷住了。这真是麦海,那不停扇动着翅膀的联合收割机像舰艇似地驰行在这金黄色的海洋里。在联合收割机上工作的有几个穿着肥短的蓝裤和紧瘦的小褂的青年,特别引人注意。他们就是不久前来到新疆的河南巩县的青年农民,如今已经走上机车,参加新疆的第一次收获了。
我在一队逗留期间,认识了不少来自河南的垦荒农民。他们已经和老战士、老同志们成了好朋友。老同志们像爱护弟弟妹妹一样爱护他们,有的让出自己的被子、鞋子给新同志用,有的向新主人们介绍了几年来农场的发展情况。班长张忠泰用自己的钱买了许多生活用具,分给班里的新同志。他们感到像在家里一样温暖。这些年青的妇女和小伙子在工作中也像生龙活虎似地能干。有一次我从麦地回来,路过苜蓿地,看到十来个女青年正跟在马拉收割机后面捆苜蓿,有一个小姑娘管了最大一块面积。她的黑红色的圆脸上汗淋淋的,挂在左襟上的小花手绢已经湿透了。但她的脸上一直微笑着,手里握着大镰刀,不停地从这一边走到另一边,两只小手熟练、迅速地把苜蓿捆起来。别人捆不过来时她就自动去帮助,有人口渴了,她就把开水提到跟前。她好像是一个大姐一样关照着别人。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张金珍,今年只有十八岁。她在家乡读完高小后没考上中学,在家里参加了生产,这次和她的姐姐一块来到了边疆,姐妹俩都被分配在一个队上工作。在最初的劳动生活中,这个在贫农家庭长大的姑娘,就以她的乐观的性情,勤劳的双手,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这些年青的边疆建设者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玛纳斯河这个好地方。在麦场里工作的青年团员吴曰忠,只有十九岁。当他在巩县乡村听到党和政府提出到边疆垦荒的号召时,就争先报了名。他的老爷爷哭着劝他不要离开乡土,但是他说服了爷爷,在他父亲(共产党员)的鼓励下,和爱人保花一道来到新疆。吴曰忠从小学毕业以来,一直没参加过田间劳动,开始在农场的劳动中未免有些不习惯,但现在他看到新疆农场规划得整整齐齐的轮作区,看到条田周围笔直的渠道和绿色防护林带,看到在绿油油的棉田里轰鸣着的拖拉机……心里不禁想:这真是咱农民日夜向往的生活啊!在晒场、扬场、装运等工作中他干得很起劲,手上起了血泡,长了硬茧,脸也晒黑了,他的性情变得更活跃了。他和爱人悄悄地筹划起小日子来,第一个月领到工资后,除去买了些应用杂物,还存起了四十元。他们商量好今后月月储蓄,准备在边疆建立一个丰足、欢乐的小家庭。
我认识共产党员苏秀叶也是在麦场上。他原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这个十九岁的黑大个子青年,是个最爱说笑而且特别有力气的人。在往汽车上装粮食的时候,百十斤重的口袋放在他肩上不算啥,几十口袋扛过了仍是面不改色、气不上喘,还不住地谈笑,引得伙伴们笑个不住。这样的人真像珍珠一样的可贵,放在那儿,就在那儿发光。
一天中午,我和一队指导员沿着田边渠道往回走,迎面急匆匆地走来一个人,他头戴草帽,左肩披一件外衣,右手提着一张镰刀。指导员悄声告诉我:他就是李玉闰。他的脸园园的,长着一对黑而有神的眼睛。指导员说,有一天他在地里检查工作,就看到李玉闰特别紧张地工作着,他沙沙沙地割完一块,又急忙赶到另一块地里,不管7月草原上的日照有多么厉害,他又不停手地挥舞起苏联式的大镰刀割起来,汗湿透了衣服,麦芒刺破了手,他都不顾。每天上工,他都走在前头,一手提着镰刀,一手提着水壶,迈着健壮的步子赶往田里,完全像这草原上的老主人。李玉闰是二十多天以前才由河南巩县来的。他的爱人杜淑英也是个出色的人物。她来场后第一个工作日正赶上给棉花“脱裤腿”,开初几天,她和别人一样,每天累得腰酸腿疼才只脱了六、七分地,她们没有一个人达到三亩的定额;但过了几天,张金珍达到了六亩八,杜淑英就突破了八亩的纪录。她和李玉闰在家乡刚结婚就启程到新疆来了。女的是党员,男的是团员,他俩真是一对幸福的年青人。现在他们已经搬进一所漂亮的小房子里居住了……。
这些青年农民们,把自己最珍贵的青春献给了边疆建设事业。在他们中间不知有多少人,将会成为像刘学佛、张鸿魁、潘大勇(注)那样的生产能手;辽阔而肥美的玛纳斯河流域的土地,永远适宜于那些坚强、勤劳的人们生根、开花!
〔注〕 刘学佛——在玛纳斯河流域创造了棉花每亩产一千三百九十二点八六斤丰产纪录的著名植棉能手。
张鸿魁——新疆农场的优秀拖拉机手,一年完成两年半任务的机车组长。
潘大勇——创造玉米每亩产一千五百四十四斤丰产纪录的著名玉米丰产能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