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比大和比小
秦似
有些道理看去很平常,但说说容易,真的去作就比较困难;比方“实事求是”这句话,难道不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么?但无论作文章或办事情,要真真作到“实事求是”;到底仍然不太容易。
不信么?例子尽有的是。往往有这样情形:上面要大,就来个比大,愈大愈好。于是乎许多“千斤县”都在计划里出现了。可是粮食是要一颗一颗从地里长出来的,从“千斤亩”到“千斤县”,实际上还有不短的距离,于是乎计划不得不打折扣,甚至流产。又如,据说响应除四害,一个县的百货公司从上海买回来成百枝猎枪,这个数目当然不算大吧,可是每枝售价九十元,一粒子弹价三角。卖给谁?就颇成疑问了。而且三角打一只麻雀,即使百发百中,也决计花不来的。所以这些枪,就静静躺在货架上,只好“待时而沽”。
上面要小,就来个比小,诀奥也是:愈小愈妙。比方说勤俭办社,是好事,不但汽车、汽油、收音机暂时停止发展是好的,公差记分也以减少一些为是,但有些地方却连黑板报据说也是浪费的,一并刷掉了,文化班的粉笔同样暂停供应,于是乎十分清静,也十分彻底。
这些自然都只是局部的情形,不过类似的作风,却并不是很“罕有”的;此风不可长,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知道,党的领导从来没有在纠正右的时候,说可以尽量地“左”;要大的时候,要一个无限大。为什么却出现这种情形呢?真是值得深思。
当要大的时候,如果不大,就会犯错误,只要大得可观,那怕离开了实际的可能,却并不怎么打紧;反之亦如是。所以第一,邀功诿过的思想在作怪。胜利是可以冲昏头脑或刺激神经的,竟有人真把自己看做“封神榜”上三头六臂的哪吒了,“呼风得风,唤雨得雨”,什么都“不成问题”;可见第二,狂妄盲目的毛病要拔除。
这种作风往往也从理论的库藏中去找寻护身镜,比方自诩为懂得“矫枉必须过正”便是。但好像喜欢独脚走路的人一样,要了一条腿丢了一条腿,总是走不远的。“矫枉必须过正”以认清什么是“枉”什么又是“正”为前提,一味要大比大,要小比小,“枉”和“正”的界线已经完全抹掉了,还谈得上什么“矫”?至于一种更玄妙的说法,似乎唯其如此才“辩证”,“工作总是在矛盾中前进”。可是必须问问:是事物本身的矛盾呢,还是人为的矛盾?倘若属于后者,那末不应该忘记,像唐·吉呵德式的英雄早就被“示范”过了。


第8版()
专栏:

不要用普通话去改变戏曲的演唱
严九思
最近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晚会上,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演出了黄梅戏“打猪草”。这是一出用普通话演唱、用管弦乐队伴奏、有独唱、对唱、二重唱的小歌舞剧,唱腔还沿用黄梅戏原有的曲调,由作曲者作了一些改编。演出后,在音乐界和戏曲界的一部分人中间,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这样的做法,是否就是今后戏曲发展的方向。有肯定是方向的,也有否定的。
在肯定是方向的一派的意见里,有这么一个论据,即认为:现在用方言演唱的戏曲,将来是要统统用普通话改过来的,这出戏是用普通话演唱的,所以在这一点上说,它也代表着一种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言论不仅见诸讨论,并且已经在一些戏曲剧团的演出实践中发生了影响。所以就这个问题,不能不说几句话。
大家知道,我国戏曲多到两百多种,每一种戏曲都有它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构成戏曲的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的因素之一,就是它们的语言的地方色彩。不同的戏曲用不同的方言来演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个剧种的道白的声韵,影响到唱腔、音乐及其风格的形成。显然,用方言演唱这件事,在戏曲艺术中,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如果现在的戏曲,都不再使用方言来演唱了,统统都用普通话改过来,不可避免地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戏曲原有演唱艺术的特点和风格的变化。
当然,这决不是说,汉语规范化可以与戏曲无关。也不是说,地方戏曲用普通话演唱以后,它的道白、唱腔、音乐会像人人都说普通话一样,改变成一个调调。随着普通话在群众中的逐步推广,汉语的逐渐趋于统一,戏曲语言不能不受到规范化的汉语的影响,这是可以肯定的。问题是在于:戏曲语言是应当循着自己的规律,适应广大观众的欣赏习惯,逐渐地有准备地来接受这种影响,并且促进语言、唱腔、音乐的更加丰富,更有色彩呢,还是人为地、过早地用普通话去改变它的方言的演唱?自然,这只能是前者,而不应当是后者。否则就会引起混乱。
在戏曲中运用普通话,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根据不同剧种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慎的、深入的、细致的研究。它不但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首先是一个政策问题,群众观点问题。它不但关系到如何正确地对待民族艺术遗产,对待群众的欣赏习惯,而且关系到艺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他们的生活。江西省有个采茶剧团,曾经一度用普通话演唱,结果观众寥寥可数,不得不又改回来;广西省南宁的邕剧团原是用广东话演唱的,不久前改用桂林官话(只是桂林官话),结果也大大地缩小了观众的范围,现在也不得不考虑改回来。这都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文化部在今年4月间发出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的通知曾经明确规定:“对于京剧、其他地方戏曲、地方曲艺、民歌等的演唱,目前不要用普通话去改变它们,但是可以在演唱它们的演员中间逐步推广普通话。各地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严格掌握,不要以对于话剧、新歌剧的要求,去要求京剧、地方戏曲、地方曲艺、民歌,以免发生混乱。”这个指示是完全正确的。
那末,上面提到的黄梅戏“打猪草”,用普通话演唱,这究竟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学校以及其他有条件的负有实验任务的国家戏曲团体,不应当排斥这种实验。为了进行内部研究,这种实验是完全可以而且必要的。只是不要任意去介绍自己的经验,更不能随便在各地方戏曲剧团中推广。


第8版()
专栏:

教育随笔
叶秀
上海市邑庙区有位小学教师,向房管局要求调配房屋。房管局的干部答道:“房子就是有空也轮不着你们小学教师。”
重庆市沙坪坝小学有些教师,原来住在学校里的,根据文教科的“指示”,被逼搬出学校;由房地产管理部门把房子另租给卖鸡鸭蛋的人居住。
轻视小学教师是旧社会留下的恶疾,至今还远远未能治愈。
师范学校每年招生困难,总要有劳中学教师做许多动员、说服工作,“打通”中学毕业生的“思想”。我觉得,更重要的思想工作,应该是要求社会各界,普遍培植起尊敬教师的新的风尚!
各地乱拉小学教师的现象还是很严重。要教师为邮局、书店推销报刊,要教师为人民银行搞储蓄、甚至要教师守仓库、送信、做饭。广东钦县畜产公司收购鸭毛,也要小学教师为他们进行两星期的宣传。
乱拉小学教师的人都有一套理由,说他们的工作头等重要。
乱拉教师的人都有一套理由,说他们乱拉教师,就为的尊敬教师。
但是真实的理由却不过是让自己来做教师的“老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依然是对于教师的轻视。


第8版()
专栏:小镜头

在餐车里
8月18日,在京汉路第七次特别快车上,乘客们在餐车里一面用饭,一面看着火车窗外被水淹了的玉米、高粱,大豆……叹息着。
在一个穿着华丽的女乘客面前的桌上摆着许多面包皮,像牙齿不全的人吃剩的西瓜皮。
“看您吃面包不吃皮的熟练程度,不是第一次吧?”一位乘客问。“您的判断很对,我是向来不习惯吃面包皮的。”她很流利地说。
“您为什么不习惯吃面包皮!”“看你问的!……”她有些不耐烦了。
“你可知道面包的出身历史吗?”他带些质问的口吻了。
“真别扭!”她很紧张地说着,便向餐车门走去。 田李


第8版()
专栏:

怎样美化苏州市
俞平伯
苏州是个美丽的城市,历史的古迹亦很多。美化市容是很有意义的,且有足够的条件的。第一,园林的建筑艺术继承宋、元、明、清四代的传统。如沧浪亭、网师园都是宋,狮子林是元,拙政园是明,留园等等是清。虽已不能完全跟原来相同,却总保存了相当的规模。现在几个主要的名园都修整了,保存了传统的风格,可谓修得又好又省。却还有一些重要的,以限于经费尚未修缮。如网师园已荒废了。环秀山庄假山还在,房屋已很少。惠荫园在一个学校里,它的假山水,公众不容易看到。据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人说,全市大小园林约有百余处。它的缺点就在于分散。将来逐步修建,用花木的荫道连结起来,则全城可成为一个大花园。
其次,城池的建筑,原来城区的规划,不但是“古”,而且很好。苏州城建自春秋吴国,距今二千五百年,后来将土城改筑砖城,而规范大致如昔。至今所谓“六城门”,如阊门、胥门等,还沿袭春秋时的名称。在全国范围,这样的城就不多。街道纵横平行相交,作棋盘式。水道也是这样,主要的城河,所谓“三横四直”。城圈以内以外都有城河如带地环绕着。这跟北京是一个格局。很显明,不是谁因袭谁,乃同出一源。这是中国古代城池建筑规划的优良传统。
现在本地人士要现代化苏州市,这本是好的。对于拆城填河,个人有些不成熟的意见。就拆城说,若为交通方便起见,则功用并不多。它以里外两条城河环着(外城河是运河胥江,不能填塞,内城河现市府已在疏浚),交通主要靠桥梁,不拆是这样,拆了也还是这样。要使城内外交通便利,多开些“豁口”造些平桥也就可以了。若从另一方面想,城垣现虽失掉军事防御的价值,但它本身亦是古代建筑艺术之一。如适当地保存城垣,配着里里外外的河水,河上种了花柳,更有北寺、瑞光等古塔点缀着,并不费多少人力,而处处都是公园。拆了城,在古迹名胜方面却有不小的损失,而且是得不偿失的。
填河情形稍有不同,亦复类似。为了居民的卫生,适当填平一部分缺少水源淤浅的小浜,像苏市目前这样的计划也是对的。但大体上还该保存水网城市的特色。古人所谓“户藏烟浦,家具尽船”。今昔情形虽很不同,但“小桥流水人家”这种光景,苏州城里往往可以看到。像?葭巷、钮家巷,那一面河房临水,这一面靠河是树木,过来是窄窄的一条路,道旁又有人家。两岸之间,好些小桥横跨着。这样的巷陌表现了水国的风光,非常秀美。水和树木,在都市里,仿佛美人的一双眼睛。有人或者觉得城河很脏,这也是事实。但我以为水的洁净污秽不是本身的问题,在乎人们把不把水来弄脏。疏浚水道,经常保持清洁,一面美化城市,一面并不妨碍环境的卫生。这比一味地填塞,似乎要好一点。将来河道旁边种上花草树木,这苏州的市容更可以美丽了。我们不仅应为目前打算,并且应该有远景的规划。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我们正在学习这篇社论
铁道部第四工程局郭永福来信:9月1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不要蛮干”的社论,在我们这里引起了很大兴趣。这篇社论批评了宝成铁路建设中的蛮干作风——盲目地突击赶工,以致事故累累工程质量低劣,而我们这个工程局正是担负宝成路最后一段工程——宝略中段(从凤县到黄沙河)的施工任务。现在,工程局政治部已经通知各单位组织学习这篇社论,并且联系检查自己的工作。
来信认为:这篇社论发表得迟了一些,如果报纸能在两个月以前就提出这个问题,那末,施工中已经发生的盲目突击赶工的偏向,将可能及时地得到纠正,很多损失也因此可以避免。
也需要评介重工业产品的质量
人民日报最近对于轻工业产品质量是比较关心的,经常发表这些产品质量的评介以及读者的意见。但是,我认为对一些重工业产品质量的评介也是必要的。目前,许多重工业产品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通过报纸的评介,也可以督促有关的工厂积极设法提高这些产品的质量。 封文炳
为医院的病人零售报纸
在天坛医院住院的病人,都很想看报。医院虽订有报纸,但不能满足病员的需要。这里有一个零售商店(崇文区第三零售店),门口挂着“本店零售报纸”的牌子,可是并不零售报纸。我曾五次问过他们为什么不卖报纸,得到的回答都不一样;最后,他们索性把“本店零售报纸”的牌子也摘下来了。
这个零售商店完全可以通过医院的护士同志为病员订阅零售报纸,或者可以把这个意见转告天桥邮局,让邮局派一个送报工人每天到病房卖报。我估计,在这个医院里,一天销几十份报纸是没有问题的。 李庆方
标题字不要写得太草
近来,报刊上有些标题采用了笔写的字体,但是,有些字写得太草,使读者不易认识。比如人民日报第三版“贺兰山下安家一年”标题中的“兰”字,第二版“旧闻新事话湛江”标题中的“闻”字和“湛”字,都写得太草,要是叫我只看标题,是认不得这些字的。我希望标题字不要写得太草,以免给读者造成阅读的困难。
郭成业
欢迎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文章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一文(见八月十七日本报第七版),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特别是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读者帮助很大。我建议报纸多登载一些有关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文章。
周舟


第8版()
专栏:

德累斯顿的街头(旅行民主德国速写) 艾中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