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以耳代目之类
臧克家
在满城争说“十五贯”的时候,和一位许久不见面的朋友碰到了一起,我问他对这个轰动一时的戏有什么观感。他回答说:“演出的技术并不很完美。”
“你什么时候看的?”
“我并没有看。”
“没有看你怎么知道演出的技术不很完美?”
“听同事说的。”
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文艺界里有什么问题发生了,大家总是以“不为天下先”的态度侧起耳朵探听别人的意见,远方的,企望着北京,想从“文艺报”、“人民文学”上听到一点动静,如果“人民日报”发表了什么文章,那就像定了案,自己欣喜得到了“依据”。李太白登上“黄鹤楼”,慨叹于“眼前有景说不得”,因为“崔灏题诗在上头”。今天文艺界里却有不少人,怯于表示自己的意见在别人的意见尚未表示之前。
常有机会读到这样一些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论文。文章真似“韩潮苏海”,其中充满着斯大林如何说,高尔基如何说,鲁迅如何说……作为读者,想听见的是作者本人如何说,可惜文章里偏偏就缺少了这一点,大师们的意见也就是作者的意见,这叫做论文毋宁叫作“嘉言录杂烩”。开头的一例是以耳代目,这种情况,叫它“以目代脑”,当受之而无愧。
许多人对于文艺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总是在揣摩,并不是揣摩这问题的本身,而是揣摩“权威”人士和领导方面对这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这样,可以永远“立于无过之地”,可惜也永远和真理无缘。
写到这里,我眼前出现了卞和的形象。他把得自楚山中的璞奉献给楚厉王,厉王说他欺骗,削去了他的左脚。武王时代,他又去献宝,结果是失去了他另外的那一只脚。到了文王临朝,他抱着他的璞在楚山之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泣尽而继之以血”的程度。楚王听见了,使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和氏之璧。看这位和氏是何等真知灼见,隔着石头外壳他能看到其中蕴藏的必是宝玉!有了这一定不移的看法,他才能失去双脚还坚持为真理奋斗的精神。在眼前百家争鸣的时候,我们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坚持这见解,当然,首先要苦心钻研建立这种自己的见解。卞和的精神是动人的,但首先他看准了包在石头外壳当中的确是宝玉。


第8版()
专栏:

读诗小记
司空雨
石达开“白龙洞
题壁诗”
罗尔纲先生在他所编注的“太平天国文选”里面,评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道:“我们读到石达开这一首诗中‘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的诗句,就很可以体会出这一个目空一世的个人英雄主义者的为人,看出他当时是怎样地坚持他的错误,走上分裂路线,而最后终归陷到灭亡的深坑里去。”
从历史事实看来,石达开大约确是“一个目空一世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他之所以“最后终归陷到灭亡的深坑里去”,大约同他的“为人”也确有很大关系。但我们不清楚的是,单单从一个人挺身登山、举目望远的动作和姿势,怎么“就很可以体会出”这样多这样大的道理来呢?这样的动作和姿势,为什么就成了“最后终归陷到灭亡的深坑里去”的预兆呢?
莫非一定要“俯身钻矮洞,低目看黄泉”,才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勇于改正错误,坚持团结路线,而最后终归获得辉煌的胜利的标准姿势么?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个人英雄主义是应该反对的,但并不等于提倡庸庸碌碌,鼠目寸光。集体主义本身就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它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崇高的理想。而过去时代多少伟大的心灵是得不到这个保证的。
因此,陈子昂的名篇“登幽州台歌”,今天仍然激动着我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这样短短的四句,包罗了无限的空间和无穷的时间。一个人的生命,无论从空间来看,从时间来看,都是太有限了。但伟大的诗人不甘于这个有限,他渴望着前接古人,后通来者,以人的努力,战胜天地之悠悠;渴望而不可得,且有悲于不少庸俗的人们之不识不知,与朝露俱尽,便难禁其独立苍茫,怆然涕下了。
陈子昂的悲哀,是过去时代很多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所共有的悲哀。他们都不甘心仅仅为自己而活着,但又找不到使个人的生命与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人的生命相通的路径。自从陈子昂道出了这个伟大的悲哀之后,一直引起了不断的共鸣。直到今天,无产阶级所担负的伟大事业,一方面继承全人类的全部宝贵遗产,一方面解放全人类,开创真正人类的历史,这才彻底解决了上述的矛盾。今天,任何人,只要投身于这个事业,他的生命便真正通于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那么,难道可以说陈子昂是一个不仅目空一世、而且目空万古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么?难道可以说他的“独怆然而涕下”,是一个脱离群众的孤独者的啜泣么?石达开的“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老实说,比陈子昂的气魄还差得远呢!
伪石达开答曾国藩诗
残山剩水楼所刊布的石达开答曾国藩诗,曾经传诵一时,现在已经考定,其实是高吹万先生自己作的了。当时南社诗人们借此鼓吹革命,用意是很好的,效果也是很大的。
但南社诗人中有一些人,是不很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的。这几首托名石达开的诗,据我看来,就很有一些决不是石达开那样一个革命领袖所会说的话。
例如,“儒林异代应知我,早卜名山一卷终。”“那如著作千秋业,宇宙长流一瓣香。”这些句子就非常古怪,很难理解,为什么竟然会设想石达开立志要作“儒林传”中人物!而且还说他是早已卜定了的!
尤其奇怪的是这几首诗中最被传诵的几句:“三年揽辔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吾志未酬人已苦,东南到处有啼痕。”简直似乎是替石达开在忏悔,在向人民负罪致歉,而且是当着敌人的面!似乎是把清朝政府的镇压,特别是刽子手曾国藩的骚扰掠夺,屠城洗村,使得“东南到处有啼痕”,一股脑儿算在太平天国的账上!
本是做了来鼓吹革命的,为什么竟会把革命看成“东南到处有啼痕”的原因呢?其实也不奇怪。鲁迅先生述评一些不了解革命实际情况的诗人时曾经说过:“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想像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所以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所以,脆弱的诗人便从自己身受的失望,来想像石达开大约也是这么失望,甚至替他打算着脱离革命、归隐名山的下场了。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石达开尽管采取了极端错误的分裂行动,但从天京出来以后,转战千里,所向披靡,最后还企图渡过天险的大渡河,进入广大的西北地区去继续革命战争,革命的意志始终是没有动摇的。那样悲观消极的声音,断不是他的口所会发出的。


第8版()
专栏:

包写检讨
劳洪
我在几个大小城市里,发现有一种在解放后说来是全新的职业。这种职业如果要给它归一下类,的确很难。但倘若要追寻一下操这种职业的人的根柢,他们原是属于“星、相”一流,可是现在已经应社会的需要而完全改业了。这只要看一看他们把原来招牌上写着的“代推流年,预卜吉凶”改为“代作自传,包写检讨”,你就会恍然大悟这种职业的性质。
请看:一个年轻媳妇走过来了,说:
“先生,我那孩子太不听话,今天早上轻轻拍了他两下,居民委员会有个同志就要我写检讨,请你代我写写吧。”
“好的好的,你这是封建专制思想嘛,我替你写。”
又一个女工走过来了,说:
“先生,我因为认识几个男同志,又没做甚么坏事,组长就要我写检讨,我又不会写,……”
“好的好的,这应当是资产阶级的腐化思想,你说对吗?”
“随你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问题不在于这个年轻媳妇或女工不认识字。问题在于为什么这种“包写检讨”也居然能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第8版()
专栏:

我们在这里迎接丰收
——介绍科学教育片“玉米人工授粉”和“培育壮秧”
黄宗甄
播种的是种子,收获的也是种子。怎样能使农作物的种子产量增加,怎样能赢得丰收呢?从科学教育片“玉米人工授粉”和“培育壮秧”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除了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外,也还包含着奥秘的科学原理。
如果你用手剥开一个成熟了的玉米果穗的苞叶,常常会发现果穗上结的籽粒并不是很丰满的。有些地方大小不齐,有些地方甚至是干瘪瘪的。为什么玉米果穗不能丰满地结实呢?影片“玉米人工授粉”作了解答。原来玉米的雄花是生在植株的头顶上的。许多雄花簇生在一起,成为雄穗。雌花却是簇生在植株腰间的一个多肉臃肿的果穗上。每朵雌花都有一条细长的花柱,像一束蓬松的须发一样集合在果穗的顶端。雄花开花了,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雌花受精以后,就逐渐孳生出籽粒来。但是也往往有这种情形:如果碰到狂风暴雨,花粉被弄得七零八落或者完全无影无踪;如果碰到干旱,雄花开花早,在它萎谢的时候,雌花才刚含着苞抽出几根细丝似的花柱。花粉就不容易落到雌花的花柱上,雌花很少有受精机会,也就结不出饱满的籽粒来了。
影片“玉米人工授粉”告诉我们,施行人工授粉可以使玉米雌花得到充分授粉机会,结出饱满的籽粒来。在这里,我们看到男女农民正在为进行人工授粉忙碌着。他们运用种种轻便的工具,在玉米花盛开的时候,将花粉搜集起来,然后再撒在雌花的花柱上。这样玉米就因为获得充分的授粉机会而增加产量,同时还可以改善玉米品种的质量。因为搜集来的花粉是混合在一起的,经过人工授粉,可以发生玉米的品种的杂交作用,加强雌雄两性之间的矛盾性,从而就大大增强后代种子的生活力了。
影片“培育壮秧”主要是通过全国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领导的联民农业生产合作社培养秧苗的情况,介绍了培育壮秧的方法。
联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秧苗长得又肥又壮,绿油油的平平稳稳的一片,就像一块大绒毡一样,真是可爱极了!这些秧苗能够长得这样壮,主要的经验是“稀播”。种子播得比较稀,不但能使长出的秧苗获得通风透光的条件,而且每棵秧苗都有一定的营养地方,根能吸收充分的养料和水分,就容易长得健壮了。
要使秧苗长得肥壮,选种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影片告诉我们用盐水和泥水选种的方法。种子合在泥水或盐水里,稗子和半粒米都能漂浮上来了。
要使秧苗长得肥壮,精耕细耙也是很必要的。我们看到社员们将泥土耕耙得很碎烂,将秧板做得平平整整,这样就容易控制水量,不会烂秧。“十成年景,九成靠秧”。秧苗肥壮,收成也就有望了。
影片“玉米人工授粉”和“培育壮秧”在结尾的时候,画面上都出现了丰收的景象:玉米的丰满的珍珠一样的籽粒绽在苞叶外;结实累累的谷穗垂下了它们的头……。辛勤的劳动已经换得了丰盛的收成!
让先进的农业技术经验更快地推广,让我们在这里迎接丰收吧!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欢迎报纸关心群众的疾苦
我们机关里的同志,特别欢迎人民日报最近登载的一些“读者来信”,“读者意见”,“群众呼声”。例如二日报纸第四版登的“不要相向运输”、“有家归不得”、“何日得团圆”等,同志们都认为很好。
(吉林省通化市公安局蒋玉清)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社论要及时
人民日报六月二十五日社论“茶叶的采制和收购”所提出的问题都是正确的,但是,社论刊出的时间太迟了。社论说:“现在,春茶的收购工作还没有完结,夏茶和秋茶的收购又要开始……”,“为了使夏茶和秋茶长得好,发芽多,要动员茶农在春茶采摘以后,全面地进行一次中耕施肥”。实际上,至六月二十五日,夏茶即将结束了,而秋茶的数量又很少。因此,如果这篇社论提早在五月底刊出,它的作用就更大了。
(江西修水茶厂 孙重珠)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新闻呢? 史料呢?
七月五日四版的一条新闻,一开头就使人陷入迷魂阵,什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金县一○一名前苏区干部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重新回到党的怀抱”。严格遵守汉语习惯的人读了这一段文字,真猜不透这是一条新闻,还是一篇中国革命史料。看来似乎应该改为:“瑞金县有一○一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干部,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为了说得更清楚一些,还可以在“瑞金县”或是在“光荣地参加”的前面加上“最近”两字。
同一天报纸第五版的照片说明:“蒙古热尔哈蓝吐国营牧场正在收割牲畜饲料的巨大工作。”显然,“的巨大工作”五个字是可以省去的,否则,就应改为:“……正在进行收割牲畜饲料的巨大工作。”
我希望编辑部注意消灭这种文理不通的现象。 (卢念慈)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
我们的报纸对于体育活动宣传得太少,而且,不应该长期间只限于宣传打破纪录。报纸要注意到体育的群众性,把日趋活跃的基层体育活动生动的反映出来。(梁)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为医务工作者树立榜样
人民日报曾陆续发表了几篇小品文,批评粗枝大叶不负责的医务人员,这是必须的。但是,报纸很少表扬优秀的医务人员和医疗单位,这就容易引起读者对医务人员的错觉。我希望报纸为医务工作者介绍一些良好的榜样。(朱子泉)


第8版()
专栏:

刷经寺军垦农场(水彩画) 刘 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