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教学改革中的百家争鸣
娄成后
解放以来,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部经常召集全国有关院校的教学工作人员,讨论、制定各种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各种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这个工作中,首先根据我国建设上的需要,讨论专业的设置和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随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的项目、顺序、教学和实习的时数等等,以便达到这个目标。每个课程就它在教学计划中的任务和有关课程的联系,选定它的内容,制定出教学和实习大纲来。在早期的尝试中,只有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并且利用苏联的有关资料作为蓝本,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把这庞杂的体系建立起来。有了这个共同的认识和体系,高等教育才能保证理论同实际结合,划定培养人才的标准,普遍提高教学的水平。这一切,远不是解放以前漫无目的的旧教育制度所能比拟的。
然而在教学中,执行这些计划并不是没有困难和缺点的。由于新课程的种类繁多,教材和师资的缺乏,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社会运动的频繁,以及规章制度的多次更动,使得教学效果和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如预期的那样满意。而最突出的缺点,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表现出受一些固定教条的束缚,工作偏于笼统和粗糙,基本操作不够娴熟,能够运用的办法有限。仔细追究原因,这同我们初次制定教学计划缺乏经验、学习苏联比较生硬,没有能切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有关,特别是现在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向科学进军的时候,更有必要检查一下,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有没有把已经获得的成就认为满足,拘泥于“一家之言”,因而脱离现实、流于偏狭的倾向。
试拿苏联高等农业院校在1948年8月生物科学会议以后制定的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和最近我们修订大纲时参考用的苏联1954年新的教学大纲来说,虽则它们的主导精神是一致的,但是不难看到,两者间有不少的差别。按照旧大纲作蓝本教学的时候,在有些节目的具体解释上曾经遇到一些困难,只能以当时翻译过来的苏联教材作为依据。现在看来,有些论点不够成熟,有些批判不够公允,不宜单方面地列入教材中去。仅就发育一章来说,小麦春化处理的不可逆性,在当时就同国际文献中的实验报告抵触;植物在光照阶段中要求不断光照或不断黑暗的说法,根本同生物和环境统一以及自然界有昼夜光暗的交替就有矛盾的地方。马铃薯的退化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高温,到现在还在争论;田间的恶性莠草,被认为是由于作物退化而来的说法,近来在苏联已经受到公开的批判。而这些未经公认的“一家之言”所以能一度列入教材里,很难说不是受了“惟我独尊”思想的影响。而在苏联的新大纲里,已经把一些还待考验的节目都删去了的。
解放初期,我们仅听到一些对李比希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批判,就对他的机械唯物观点痛加驳斥,同时却提出土壤肥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可以无限增长的口号,这样的作法很容易使初学的人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情绪,而对熟悉李比希贡献的人没有多少帮助。前年来我国讲学的苏联土壤学专家却不是这样作法。他耐心而详尽地阐述了土壤学的发展史,举出了李比希的卓越贡献:李比希根据当时科学的成就和实地试验打倒了盛行一时但不正确的土壤肥力“腐植质”学说,在理论上证明了植物的土壤营养主要在于矿质,在实践上奠定了庞大的化学肥料工业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农产品来自田间而消耗于城市,地力因而急剧耗损,确实需要将营养矿质归还于土地,因之他的归还法则是切合时宜的。苏联专家随着肯定这位农业化学创始人的功绩之后,又正确地批评李比希为他的伟大发现所蒙蔽,固执他的观点,把土壤当作被动的营养矿质的容纳器,而认识不到土壤是发展着的自然体。李比希的错误思想把这门科学的发展引上了绝路,而使得他本人的晚年工作到处碰壁。照这样从辩证唯物的发展观点,把一家学说的短长源源本本地叙述出来,怎能不令人心悦诚服而对学问有所启发呢?
在批判欧美遗传学说的反动本质的时候,我们指出有机体中种质超然在体质之外而存在的说法是形而上学的,我们指出不能脱离有机体的整个生活而强调染色体的遗传性,也正是指出了同“惟我独尊”的片面思想同样的错误。这种局部脱离整体的看法还不时地在欧美学说中暴露出来,而且这种趋向曾被资产阶级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加以维护和利用。但是欧美的科学也是根据实际的观察和试验而发展的,并不是停滞不前的。现代欧美的遗传学家并不都认为核物质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并且对细胞器(胞核、质体、粒线体等)同细胞质的遗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有了不少的新发现,在它们的生物化学机构的研究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虽然在生物化学上着重介绍蛋白质是生活物质的主要成分,而在生物学课程里却认为核物质(特别是染色体)是种“禁忌”,避而不谈,或者在谈到遗传性的物质基础的时候,却有把细胞内部结构一视同仁、主次不分的倾向,甚至有时把一些染色体中科学界公认的现象,如减数分裂与世代交替的关系,都抛开不提。难怪现在从未听过什么是染色体的学生,听到批判染色体学说的时候,只能囫囵吞枣,强咽下去,而一听到有人在研究染色体的时候,就要发生莫名其妙的警惕。这些“禁忌”不是没有来由的。我们在教学上疏忽了某一方面,在实践上就会遭受到相应的损失。正是因为在遗传学上过分强调了物种形成乃是适应生存条件改变而引起的一定变异,而忽视了核物质本身构造上的更动也会在有机体中引起有利的改变,在实践上就杜绝了一些利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的迅速而有效的育种方法。
个别的科学观察和试验,比起自然界永无休止的千变万化来是渺小、片断并受时代背景的限制的。因之,一个时代某些科学家的卓越发现,只是在绝对真理的长流中的某些方面推进了一步。就现代的知识对它作适当的评价,是有它肯定的作用的,然而如上所述,没有足够的事实根据就强作夸大的理论概括,再来指导实践,那就会阻碍科学进步,使生产受到损失。百家争鸣,在学术界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防止这种偏差和片面性的绝好方法。
科学有它的传统和继承性,是群众智慧和多年经验的结晶。虽然我们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还很薄弱,但是个别部门中多少也积累了一些。解放以后,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下,善于利用过去经验和积存资料(如小麦的选种)的措施,在实践上就会起很大的作用,而一笔抹煞过去从头搞起的作法,却远远地落在后面。我国在农业和医学上有着极其悠久而丰富的传统,若能就现代知识及时地加以科学整理,必然可以在现代科学上别开生面,独出异彩。这也是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到的。


第7版()
专栏:科学成就

植物刺激剂
植物刺激剂是一类新的化学药品,小量地施用在植物身体上可以引起刺激的作用,促进或抑制植物不同部位的生长和发育。能够用作刺激植物的药剂有不少种,其中在化学结构上同植物体中原有的生长激素性质相类似的一类药剂研究得最早而且比较完备,并且在实用上最有价值。
植物刺激剂在促进植物器官的生长和发育方面,首先被用来促进插枝的生根。在繁殖苗木的时候,功效很显著。在移栽树木的时候,这类药剂可以帮助植株的复原。近些年来这类药剂用在诱导番茄、黄瓜等结出无子果实上非常成功。在我国解放后的第二年就开始用在北京郊区温室栽培里,解决了冬季栽培番茄落花不孕的问题,显著地增加了果实的产量。这项应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试用在提高田间种植的番茄、茄子等的产量上也有成效。这类药剂兼有维持植物新鲜和防止器官过早脱落的用处;已经大量地用在延长观赏植物(如日本樱花)的盛花期和防止苹果等熟前落果上。在减少棉铃的脱落上也有些效应。这种药剂已经用来促进有些果实的成熟,最突出的例子是无花果(北京庭园种的无花果就可以作试验),应用这种药剂可以使果实提前一至二个月成熟。这种药剂还可以用来催促菠萝花芽的形成,用来控制它的开花期,不让菠萝任其自然地集中在一个季节结实,而能够有周年结实的供应。这种方法在广州试用已经有了初步经验。
在药剂的抑制生长和发育方面,用途也很广泛。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在长期储藏和运输途中,过早的发芽引起质量上的损失很大。用这类药剂处理,可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国外已经应用。在春季有早霜和寒风的地区,利用药剂可以延迟果树发芽,免得受害。棉花在秋季枝叶陡长会影响果实的成熟;在收获的时候需要先清除叶片才便于机器收获,利用这类药剂作化学整枝和脱叶,可以大大地减省劳力。在苹果园中,这类药剂喷射在苹果花簇和幼果上,可促进花果的脱落,已大量地用来疏花和疏果,免得一年结实过多,影响来年的产量。
在这类药剂研究的进程中,最使人预料不到的事是它的最大用量不是在刺激生长上,而是在毒害植物方面,现在已然成为田间化学除草上应用得最为成功的除莠剂。全世界每年处理的面积以亿亩计,已被认为现代作物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它的所以这样成功主要是因为:(一)用量低、每公顷大田只要用一公斤的药剂;(二)有选择性。适当的使用它,可以将杂草抑制从而对作物没有损害;(三)可以在植物体内传导。无论施在植物那一部分都可以被吸进去而传遍植物的周身。药剂可以把多年生的宿根莠草连根除净;(四)操作过程简便而比起其他除莠剂来对人畜、土壤和机械伤害不大;(五)可以廉价制造,大量供应。
植物刺激剂的现况已如上述。现在世界各国对新颖而更为有效的药剂正在积极的探讨,成批地进行着药剂的综合与测验;而药剂对植物的新效应也在陆续的发现中。
(娄成后)


第7版()
专栏:

红外光的利用
夏天雨后的空中常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彩虹出现。这些色光同属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以红光的波长为最长。而红外光的波长还要长。不过红外光是看不见的。物质对红外光的反射、散射及吸收都和可见光不同,因而有它特别的用处。
红外光在薄雾中的散射比可见光弱,可以透过薄雾。所以利用红外光摄影,可以照出薄雾后的景致。利用对红外光灵敏的光电材料和荧光屏,还可以作成像转变器。使用这种像转变器,可以在黑暗中探知周围的情况。
利用红外光还可以通讯。先把声音的振荡变成红外光的强弱的变化,然后把红外光射出去。在远处收集起这种红外光,并把它回复到声音的振荡,就可以听见对方的声音。这种方法虽然传送讯号的距离不能太远,但是却不致受到干扰,也不容易被人发觉。
利用红外光对半导体引起的一些现象,例如它可以改变半导体的电阻,也可以作出很灵敏的探测器。利用红外光可探测海洋中的冰礁,空中的飞机,也可以利用它作成自动控制中的继电元件。
研究红外光被物质吸收的情况,可以判断物质的分子结构等。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在生产中进行产品的快速分析,进而用来自动控制生产过程。
红外光容易被漆、塑料、谷类、纸张等所吸收,并且使它们的温度不太升高就可被晒干。这也是工业中常用的。 (徐叙瑢 )


第7版()
专栏:

西安科学工作者等座谈“百家争鸣”
据新华社11日讯 九三学社西安分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最近分别召集西安市一百多位科学工作者、高等学校教授和社会人士座谈“百家争鸣”问题。
许多科学工作者和教授们在座谈中认为,通过“争鸣”,会更全面地认识和掌握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在讨论中,对今后学术研究中如何展开自由讨论的问题,讨论的十分热烈。西北医学院教授郭佐国说,过去医学方面的偏向是:只许西医鸣,不许中医鸣,只许权威鸣,不许一般人鸣;只讲巴甫洛夫学说,不提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说。只有打破这些阻碍,才能在学术上广泛展开自由讨论。陕西省文史馆馆长张寒杉以春秋战国和南北朝的学术发展的情况,来说明展开自由讨论,对推动我国科学文化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西北大学教授程元斟说:“百家争鸣”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广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过程,通过“争鸣”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还存在唯心主义观点的人也同样可以“鸣”,从“争鸣”中去探索真理。许多教授还提到“争鸣”不是“乱鸣”,对问题经过深入思考、钻研和实践,就可以“鸣”,但是也反对要求在学术上先有“一套”,成了“家”才能“鸣”的权威思想。
经过对“百家争鸣”方针的讨论,许多人受到了鼓舞和启发。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张筱衡在座谈会上说,他家里有几十万卷藏书,过去只供他一个人闭门研究,现在他决心把这些书借拿出来,供给大家作学术上研究参考。


第7版()
专栏:

中国近代史陈列室在北京午门开放
据新华社11日讯 设立在北京午门上的中国近代史陈列室今天开放。这个陈列室用许多实物、图片和书籍等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时期的历史概况。这里陈列有林则徐提出禁烟的奏折原件,以及当时广东人民组织平英团英勇抵抗侵略者的实物等。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展品中,许多实物、图片和书籍介绍了从金田起义到南京定都,以及这次农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情况。陈列的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著的“资政新篇”一书是国内孤本,书中阐述了当时世界大势,并且建议太平天国实行修铁路、开矿山等方案。影印的李秀成自述文章中保留下太平天国革命的许多经验和教训。陈列室还介绍了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情况。
陈列室里也介绍了戊戍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在许多史料中,还陈列出苏联列宁格勒市革命博物馆、莫斯科革命博物馆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别送还我国的有关义和团运动的旗织和各种武器六十多件。陈列室还通过大量的文物、图片和书籍介绍了辛亥革命以前以孙中山为首组织的兴中会、同盟会的活动,以及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陈列品的最后一部分介绍了“五四”运动。
北京历史博物馆为举办这个陈列室筹备了两年多,曾派人到十四个省、市调查近代史资料,并且在广州、湖南和北京等地访问了近代史中的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蔡锷和章太炎等人的家属和亲友,收集到许多有关的史料。在陈列室布置期间,还广泛征求了中国科学院和北京的高等学校近代史学家的意见。


第7版()
专栏:

湖南省戏曲艺术团结束在北京的活动
新华社10日讯 湖南省戏曲艺术团今天结束在北京的活动。参加艺术团的湖南湘剧团人员赴天津演出,另一部分人员回长沙,还有二十多个演员留在北京学习。
湖南省戏曲艺术团六月上旬来北京后,在一个月的连续演出中以他们精采的表演艺术博得观众的好评。湘剧名丑丘吉彩在“祭头巾”一剧里创造性地运用了传统喜剧中夸张的手法,深刻地讽刺了被科举制度损害了的“读书人”的悲哀。湘剧“提潘洪”中的潘洪是由七十岁的前辈艺人谭松月扮演的,他在舞台上无论举手投足、连眉眼之间都表演了这个一代权奸的凌人气势和险恶的内心活动。
著名湘剧演员徐绍清的唱、道白和舞台动作都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地。尽管演的都是老生,可是他都鲜明地给予不同人物不同的形象。
北京观众陌生的剧种辰河戏和祁阳戏,也通过它们的主要演员杨宗道、谢美仙等人的表演才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第7版()
专栏:

上海五千多名高等学校毕业生即将参加工作
本报讯 上海市十四所高等学校的5,560名(提前分配工作的未计算在内)应届毕业生,即将参加国家建设,其中理、工、医、农3,315名,俄文353名,师范1,164名,文史艺术等728名。在这批毕业生中,交通大学的船舶蒸汽发动机及其装置专业52人,为解放后第一届毕业生。这批应届毕业生的考试成绩优和良好的占总人数79%。
现在,多数系(科)专业(组)的应届毕业生的生产实习已经结束,正在做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有些学校和专业正在试行国家考试。


第7版()
专栏:

云南举行摔跤游泳比赛运动会
新华社讯 云南省十个民族的一百零六个运动员,在昆明参加了全省摔跤游泳运动会。经过了四天的友谊比赛,运动会已在九日下午结束。
摔跤是云南藏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等人民喜爱的运动之一。他们每逢本民族的节日,就常要举行摔跤活动。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各族摔跤选手们,以矫捷的姿态和惊人的体力表现了勇敢的民族性格。比赛结果,十七个优胜的少数民族摔跤运动员受到了运动会的奖励。
各民族运动员还参加了游泳比赛。汉族运动员纪人俊和安排娜分别打破了男子四百公尺自由式和女子二百公尺蛙式的全省1955年最高纪录,二十多名各民族的运动员达到了三级运动员标准。


第7版()
专栏:

中、苏混合爬山队开始向慕士塔格山进军
新华社慕士塔格山11日电 新华社记者杨克现报道:中、苏混合爬山队队员十日下午四时(当地时间)出发,向慕士塔格冰山第一次进军。
队员们选择的登山路线在慕士塔格山西坡、洋布拉克冰河和卡尔吐马克冰河之间的山脊上。过去,英国有名的爬山运动家埃·希普顿等也曾选择了这条路线,但是他们失败了。中、苏爬山队侦察组八日到五千五百公尺以上的高度侦察的时候,曾经发现了希普顿等遗留下的写着英文的罐头盒和帐篷零件。
十日下午,风和日暖。队员们穿上了衬衣和爬山裤,拄着冰镐,从拔海四千零六十公尺的宿营基地出发,他们兴高彩烈地向营地工作人员招手告别。还在九日,他们接到了出发的命令时,就忙着给爬山鞋涂油,整理背包、冰镐、绳索、高山帐篷等用具,出发前并一一作了检查。
中、苏混合爬山队到达慕士塔格山刚刚五天,就开始向冰山进军,主要是为了把他们在苏联高加索厄尔布鲁士峰所锻炼出来的高山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将随着下山时间的长久而逐渐消失——在消失前,尽多地利用起来。然后采取步步为营,逐步提高高山适应性的办法,来征服这座更高的冰山。这次他们将以两天时间,在拔海五千五百到六千多公尺的地方,建立第一、第二和第三个高山宿营地;并侦察出继续前进的路线;然后回到宿营基地作暂短休息。


第7版()
专栏:

视察工作日记
郑芸
编者按:本文作者郑芸是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副教导主任兼幼儿园主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她在今年五月到上海等地视察了小学教育,在日记中记下了有关教学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现在把她的“视察工作日记”一部分发表在这里。 五月十八日 星期五
今天视察组开会研究了视察工作的问题。各位代表都拟定了视察计划,提出了要求,以便招待办事处妥为准备。
我的视察计划主要放在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工作上,计划参观三四所小学和一两所幼儿园,召开两次座谈会,了解小学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的问题。剩余的时间,我想再了解上海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以及文化事业如图书馆、展览馆等方面的情况。 五月十九日 星期六
下午举行了小学教师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六七位教师。他们一致反映,在贯彻执行小学教学计划当中,教学任务繁重,除去必须兼任普遍推行五级制记分法以外,还要学习标准语,并且要贯彻到教学当中去。更重要的是小学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有充分时间备课,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师们每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下午课后,都排满了学习和开会等活动。星期六下午半天原定是备课时间,但是文教科常常布置观摩教学或听报告。这样,教师们不得不把批改作业和备课工作,改在晚间或星期日去做了。
如果是优秀教师或是先进工作者,会议、兼职、社会活动就更多了。这些教师经常睡的很晚。长此下去,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会有很坏的影响。教师们反映“社会活动实在太多,没有时间搞教学了。”“我们不怕忙,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忙乱而无收获。” 五月二十一日 星期一
上午,到庐湾区一中心小学去参观,想了解一年级试教语文新课本和五年级试教历史课本的问题。学校的领导同志和教师陪同我听了一年级的语文课和算术课,讲课的是青年教师吕慕清,讲授的课文是“卖菜”,诗歌体裁。教师的标准语讲得很好,听来一点也不感到隔膜,这说明上海的语文教师在学习标准语方面是很努力的。课文内容接近儿童生活,孩子们容易了解,不过代表这些菜的名称的生字,孩子们是感到生疏的。全课共有十三个生字,教师为了教学便利,先讲了“卖韭、辣椒、瓜、葱、蒜、柿”等八个生字。教学是这样进行的,教师运用直观教具——菜的实物和图画,来教学生字,如先根据每种蔬菜的名称,用音的分析综合法写出注音字母,再提出生字,分析字形,并且结合观察实物,活生生地说出各种菜的特征,最后教写法,费去很长时间,到练习写的时候,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一节课,教师的备课很充分,讲解生动活泼,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是很成功的。但是,在四十五分钟内没有一分钟的休息时间,孩子们用脑想、用耳听、用眼看、用手写、用口念,这对不满八岁的孩子们来说是很吃力的。
据教师说,学生每天平均差不多要学十几个生字(在一年级两学期间共要学六百四十一个生字),孩子们感到极度疲劳,这样对于儿童的身心发育是不利的。 五月二十二日 星期二
今天到新城区一中心小学听了毛季英教师讲的一堂课。她讲的教材还是昨天卢湾区小学讲的“卖菜”一课。因此,我有机会又温习了一次。从教学中看得出来她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她省去了重复的挂图直观,只采用了实物,“空堂”的时间多。
刚下课,毛季英老师对我说:“您听我的课,我真有很多负担,一方面怕教不好,另一方面我的普通话说不好,担心把方言带出来。”我笑着对她说:“这节课的分量是不轻的,您在这节课里,反复地帮助学生把课文的八个生字巩固了。您的普通话讲得很成功,我这个北京人全都听懂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这节课师生都是很紧张的,要想减轻负担,应当改进教材的编选工作。
五月二十三日 星期三
上午到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去视察。这所小学是我久已闻名的学校,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又听了一节一年级语文课,更深入地了解了语文课本中的问题。
史慧芳教师讲的是“收麦”一课。课文长,字多,文艺性很强,在教材处理上是有相当困难的。教师讲课的时候充分运用了直观教具和启发原则。如她先拿出麦秧问孩子是什么“麦子”?又指着麦穗问是什么?孩子们不知道,老师便告诉他们叫麦穗,又问麦子熟了是什么颜色?教师很自然地引到正文的讲解上去了。讲农民收麦子的时候,老师就挂出收麦图。小朋友一面看着图,一面听着讲解语文课,教师也按照课文顺序教会了“穗、接、望、员、镰、割、捆、装”八个生字。她的教识字的过程是先字音,再提出生字,然后分析字形,最后教字的写法。在这方面占用的时间也很长,练习书写的时间少。
我体会“收麦”这课书比“卖菜”那一课难讲的多,课文中有些句子如“望不到头”,“在很远的地方接起来”。年龄小的孩子是没有这种想像力的,这些句子是不好理解的。假如小同学问:蓝天和麦地怎会接起来呢?这样就要费些时间来讲解了。
下课后,我和教师们交换了意见,他们觉得一年级新课本课文长,生字多。因为生字多,复现的机会和练习的机会就少,也难以巩固。有的教师说:笔画多的字,可以不要求孩子们练习书写。但是,不熟习笔顺,是难记得牢的,并且在一年级不要求教会书写,究竟在那一年内教他们呢?
(未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