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在东北视察后的感想
——鲜英代表的发言
我对李先念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所作的关于1955年决算和1956年预算的报告,农业部长廖鲁言所作的关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的说明及彭真副委员长代表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表示完全同意。
我这次前往东北视察,地区包括沈阳、旅顺、大连、鞍山、抚顺、安东、长春、吉林、哈尔滨等九个省市的工厂二十余个及其他部门等共四十几个单位。现在,就我所见到的部分来谈一谈,是否有当,乞予指正。
从前有句老话说: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富。我想现在应该添上一句:不到东北不知新中国工业建设成就之惊人!当我看到鞍山钢都、抚顺煤都、小丰满水电站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处以后,才深深感到我们工业建设规模的宏伟。同时更见到工人弟兄以忘我劳动的精神,在生产战线上一再突破生产指标的优异成绩。从而使我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充满了信心,对祖国的工业化远景为之兴奋鼓舞。举例说,大孤山露天铁矿是供鞍山炼铁的原料,大孤山露天铁矿原高270米,前日本经营该矿40年挖掘70米,还剩200米高,我国从解放起至今经营不过几年工夫就开采了30米,较之日本经营时作一对比,其生产速率之高就不言而喻了,其余不必详述。这就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越性,也是我所受到的第一个教育。
前面所说我所看到的那些伟大成就,处处都体现着中苏友好的标志,换句话说,那些成就是和我们伟大盟邦苏联兄弟般的无私援助分不开的。除了我亲眼见到各处厂矿里的苏联专家们不辞劳苦地在帮助我们建设种种工作之外,最具体、最动人的一个事例无过于哈尔滨的量具、刃具制造厂了。那个厂的设备是苏联供应的,机器安装是苏联专家协助完成的,管理和操作技术是苏联专家教授的。一切好了,专家们才分别回去了。像这样从头到尾、慷慨热情的具体援助,真是古今中外莫有的事。这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受到的第二个教育。
这些事实,本来早已为众所周知的,但是“耳闻不如目见,”我在亲眼看到了这些事实之后的深刻感受和兴奋情绪,真非言语所能形容,所以我特别要把它说出来。
现在,我想谈一谈从我看过的一些工业中所发现的几个问题:
第一,各种工厂有关工业之间的发展,有不平衡的表现,因而有不协调现象。如抚顺石油第一厂感觉露天煤矿方面供应的原料不够增产需要,假如原料能增加若干,则增产若干油量是不成问题的。而露天煤矿方面则以为供应的数量已经超过原订计划很多了。又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与其供给原料厂之间的供应常常脱节,供给的规格、质量亦不尽符合要求,因而常有停工待料影响质量的问题发生。这种情况常相互影响,如甲厂怪乙厂,乙厂怪丙厂。像这种彼此间不协调的缺点,对生产的影响很严重,应尽快加以克服。
第二,绝大多数的厂矿都有很好的职工宿舍,但还有一些没有得到解决。由于我们的工业发展得太快,工人增加迅速,房屋建筑赶不上,就有一些工人无宿舍可住而住在外面。于是就发生住宿地点距离工作地点太远,往返费时的困难。个别情况有住宿与工厂相距至四、五十里之远的,以致工人为了不误上班时间,每天早晨四、五点钟便要起床动身,否则便要误工,这就会影响休息。同时还有些男女工人因为无宿舍而无法解决婚姻问题。据知有一工厂就有五、六百对青年等着宿舍解决婚姻大事。说到婚姻问题,鞍山还有单身男工八、九万人,是应当注意解决的问题。
第三,东北的生活费用原来较关内高些,多少技术人员裹脚不前,现在仍未解决。因见到有些职工们家庭儿女多的生活很感困难。他们反映:一样的工作,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相差悬殊。对某些转业到重工业部门的人,说他们太幸运了。这种情况,希望这次调整工资的时候予以注意。
此外,还附带谈一下,有些高级知识分子反映不能保证每周有六分之五的工作时间的问题。他们虽则规定了有六分之五的工作时间,但常因为那六分之一的工作中所发生的问题而被挤掉了不少。尤其是党团员干部,事事要起带头作用,对学术钻研的时间特别感到不够,顾虑在十二年内赶不上国际水平,有些人一面带头干各种工作,一面又加紧学术研究,但健康受极大影响。某大学的某系在五月份就有五个人进了医院。他们希望能够贯彻周总理对知识分子问题报告的精神。


第5版()
专栏:

孙晓村代表的发言主席、各位代表
我以欢欣鼓舞的心情听了李先念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和各位首长的报告和发言,对于1955年的国家决算和1956年的国家预算,表示完全同意。
今年的国家预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收支数字最巨大的一个预算,收入方面的特点是国营企业的收入增长得特别快,占收入中的第一位;支出方面的特点是经济建设的支出不但同过去几年一样占居首位,而且数字特别大,占到全部预算支出的一半以上。此外,预算中还表现出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生产事业的发展保持着一种比过去更为合理的比例关系,表现出对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极大的重视,以及对人民生活的高度的关切。这个预算反映了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六年多来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物质力量的迅速增长,反映了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景远。
我是高等学校的一个工作人员,下面,请允许我就社会文教部门的预算执行方面提出两点意见:
仪器设备买不到
第一,今年国家预算中高等教育经费有显著的增长,为1955年的139.61%,科学经费增加得更多,为1955年的253.27%。这两笔经费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和研究材料的。但目前的情况怎样呢?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以北京、天津来说,市场上缺货的情况十分严重。为便于说明起见,请允许我举几个例子:北京农业大学有气象课,下半年还要成立农业气象系,但几个月来我们想买气象教学和研究上所必不可少的自记温度计、自记湿度计都没有买到;农业经济系要买14架计算机,结果是半年以来跑遍京、津两个市场,从北京文化用品公司到天津红星工厂,连一架都没有买到。此外,兽医产科器械、物理和化学的某些仪器都有同样情形。更严重的甚至化学实验室常用的胶皮管、玻璃仪器如60CC的白色滴瓶、标本瓶、标本缸等也都缺货。这是国内的情形,国外订货方面,就我所知,这几年来也没有做得很好。大家知道,科学工作不能离开仪器设备,而目前这种缺货现象已严重地影响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向科学大进军的今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给予重大的注意。我建议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约请有关的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迅速组织一定的人力研究这个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不但要使今年预算中有关这方面的数字能成为具体的建设,而且要作出今后的根本打算。
学校建筑困难多
第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今年将达38万余人,比1955年增加9万余人,为此,今年高教经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基本建设的。根据几年来的经验,一个高等学校要造房子,在施工前要与三个方面打交道,即高等教育部主管司,城市规划机构和设计机构。这些单位为了对国家负责,有的主张节约,有的强调市容,有的重视美观。这种负责精神和积极性都是好的,遗憾的是有时大家考虑自己的要求过多,考虑学校的特性太少。例如一个高等学校的工作与学习的单位时间不是按半天而是按小时计算的,每一小时就有千百位师生要上上下下,进进出出,所以房屋层次不宜太高,一般三层最好;又如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要求安静,精密仪器怕震动,怕尘灰,所以不宜临街;又如教室、实验室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学生上课下课,这些学生都是20来岁的青年,走起路来不可能像老年人那样规行矩步,从容不迫,他们总是蹦蹦跳跳的,因此房屋的震动率与损耗率都特别大,所以质量不能不要求高一些,单价不能不要求多一些。1955年决算中文教经费只用了预算的82.82%,我们在肯定节约得好的同时,还必须指出有一部分基本建设由于单价压得过低,质量差,有的教室才用了一年已显破旧,有的教师宿舍由于省掉了隔音设备,弄成“一儿夜啼,四邻不安。”还有,当年基建,当年招生,经验证明不但使学校手忙脚乱,还严重影响工程质量,过去不得不这样做,今后应该考虑改变。总之,一个高等学校和一个工厂一样有它的特殊性,节约、市容、美观以及其他各项原则在贯彻时必须与这个具体对象所要完成的特定任务相结合,这样才真正符合国家的“实用,经济,美观”的方针。
认真执行1956年的国家预算是每个国家干部的责任,作为一个高教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一定根据李先念副总理的报告和各位首长的报告和发言中所指出的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为执行这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预算而努力!


第5版()
专栏:

高等教育部长杨秀峰的发言
根据去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的方针,一年以来,高等教育工作以提高质量、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中心任务。在提高入学新生质量、整顿在校学生队伍、克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增进学生健康、加强理论同实际的联系、改进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工作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鼓舞下,广大师生热烈响应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教师们普遍订立了个人进修提高、改进教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长期计划,学校到处呈现着蓬蓬勃勃的朝气。
1955年招生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超额录取了4,00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到292,400余人,比较1954年增加了13%;1955年高等学校毕业学生共计56,000余人,比较1954年增加了18%;夜校和函授部共招生8,400余人,在校学生将近16,000人;派出留学生2,093人。
1955年增加了高等学校7所,调整合并一所,现在全国共有高等学校194所。部分工科、综合大学和极少数农科、医科、外国语院校,延长了学制一年。工科、理科各专业的专修科已基本上停止招生,不再办了。
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力求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在12年内(即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对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大更高的要求。总的要求是:积极地扩大培养干部的数量,同时保证一定的质量,特别是争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多有一些毕业生。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把为国家所迫切需要而目前在我国还是“缺门”的或者是基础还薄弱的专业,尽快地设置或加强起来;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增进学生健康的工作。还必须采取种种办法,来大力培养工农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回国华侨干部。同时,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夜校和函授教育,以提高在职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这就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今后的艰巨任务。
现在我就高等教育工作几个主要问题扼要说明,并提出我们的意见。

关于现有学校的扩建和新校的设置地点问题——高等学校师资、学生的来源必须保证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指示,半年以来曾摸索着对今后12年培养干部任务作了初步规划,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加强领导的办法作了初步研究。
根据中央各部门几次提出关于干部的要求,估计在今后12年内,高等学校需要招生300多万至400万,需要增设300多所新校。
就1956年来说,已定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任务为163,000人,在校学生将达到38万多人,比较1955年将增长32%,业余高等学校招生53,000人还不在内。此外,1956年将招考四年制正规研究生600人,二年制研究生2,200余人(不包括师范),派遣出国留学生2,100余人。发展速度都是很快的。预计到1957年暑期招生后,按照目前所定的招生任务,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可以达到51万多人,将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的19%左右。
从现在高等学校主观力量来看,这个招生任务和新校数字已经很大了,保证一定质量已经有不小的困难,而最近各方面还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为,进一步核实需要,摸清高级的同中级的以及各类专业之间的合理的培养干部比例,并充分估计到可能条件,作妥当的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现有学校的扩建和新校的设置地点问题,今后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布局和发挥原有学校潜力相结合的方针,在全面规划中进行适当考虑。关于“缺门”和薄弱专业,应该根据掌握重点、保证急需的原则,会同科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三、四年内,分别缓急,陆续设置与加强起来。
由于争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多有些毕业生,以适应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去年原定的改变学制延长学习年限的计划,在部分学校不得不作适当地推迟。今后必须在不过分影响培养干部计划的前提下来逐步实施改变学制。同时,为了适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干部质量的要求,并使高等学校可以集中力量来多办和办好本科,今后除师范专科外,在其他专业,除非有紧急需要,一般不再设置专修科,改以中等专业学校举办特别班来替代。
以上这些问题,国务院已组织培养干部规划小组,进行研究。一经确定,我们当努力创造条件去完成。
迅速扩大培养干部的数量并保证一定质量,从当前各种条件看,最大困难是师资力量不足,必须大力补充和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内,师资的需要最迫急,而同国家建设部门和科学研究机关的需要矛盾也最大。我们认为为了培养建设干部与科学力量后备军,各方面大力支持高等学校多留质量较好的毕业生作母鸡,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招来学生,将会无人上课,更不用说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了。
学生来源,在最近四、五年内困难也很大,除了扩大高中招生外,还需要采取动员一部分在职干部、小学教师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报考的办法来补充,这对各部门工作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为了国家长远利益,还希望各方面予以支持和帮助。
总之高等学校完成培养干部任务,师资、学生的来源和质量必须保证,这正如工厂制造产品必须保证工人和原料的供应是一样的。二
高等学校领导关系应该按学校性质划分——校、院长的职权应该适当扩大
为了顺利实现今后高等教育艰巨的发展任务,还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共同办好学校。现有的高等学校的事业体制、计划体制、财政体制,领导关系以及毕业生全部统一分配的制度等等,过多地强调了集中统一,影响和限制了各业务部门和地方上办理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应该适当加以改变。我们认为,高等学校领导关系应该按学校性质划分为:主要为地方建设事业培养干部的高等学校,由地方负责直接领导;主要为中央各业务部门所属事业或全国性的某项建设事业培养干部的高等学校,其中除综合大学、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专门学院和个别单科专门学院由高等教育部直接领导外,其余应分别由有关中央业务部门直接领导。领导分工应该是:凡是由中央各业务部门或地方上领导的学校,高等教育部应该在方针、政策和教学业务上进行检查、指导、监督,制订及审批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有计划地培养和调度师资,以及协助国家计划委员会考虑新校和专业的设置与平衡事业计划;其余如日常教学工作的领导,师资的补充,基本建设、教学设备、人事编制、财务领报等等工作,都应该直接由主管部门或地方向中央有关部门负责;毕业生的分配也应该本着有利于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积极性的精神加以适当变通。
校、院长的职权应该加以适当扩大。过去我们在基本建设、财务领报制度和人员编制等方面积极贯彻精简节约的方针是对的,但是有些方面不免限制过紧过死,使各校很难有灵活变通的余地,在其他规章方面也有类似情况,不同程度地妨碍了学校工作。几年来学校行政与教学工作已逐步走上轨道,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应该有较多的机动灵活的权限,这是有好处的。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改进教学制度、内容和方法来逐步提高教学效果——大力改变学校搞运动的作风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克服学生学习和生活过分紧张的现象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去年上半年不少高等学校曾有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现象。全国文教会议以后,各校采取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加强教学法工作,平衡学生作业,学习情况已有改进。虽然还是紧张的,但已不是那么忙乱了。可是最近几个月来,有不少学校反映学生课外自学的时间不足,没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和掌握所学的理论和技术,而同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有过分紧张现象。多数学生星期日不能得到完全休息,一般要学习半天。据我部了解,上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人数比例在不少学校增加了,学生健康方面患肺结核和消化器病症的虽有减少,但是患神经衰弱和血压高等症状的一般没有下降,有的学校且有增加。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些专业的学习负担还有些重,有的教师教学方法还不够好,不少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存在着问题,这些都会是一部分原因,都是需要我们加以研究改进的。但是就许多学校来说,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各种课外活动太多太乱,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因而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方面都过分紧张,这是必须抓紧解决的。
高等学校学生应该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才能丰富生活,扩大见闻,并有助于增进健康。但过多且乱,不顾学生学习和休息,不管条件,强求一律,就不仅要影响教学秩序,造成紧张忙乱,更要影响健康。例如推行劳卫制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对于增进学生健康是有益的,必要的,也确实收到了增进健康的效果;但是我们执行时如果缺乏准备,不配合医务监督等必要的条件,不分情况,一律要求,乃至占用过多时间,就会妨碍学习,影响健康。又如参加义务劳动对于培养学生劳动观点是有好处的,但次数过多,或去处过远,影响学生正常休息,也就会影响正常学习。有的还要学生包干扫盲与捕鼠、捉雀,就更增加学生负担。再如发展学生科学小组,本来是培养学生研究兴趣,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但是如果不顾学生条件,普遍开花,就会使得有些学生花费许多时间,把基础理论课的学习都耽误了来搞力所不及的研究工作。有些学校党、团的传达报告又多起来了。“班三角”(班长、班主席、团支部负责人)特别忙,管的事情范围过广,有的连评助学金管伙食都要他们来做,“班三角”之下就不得不设许多干事,有些班级设置干事20多个。这许多活动和工作挤在一起,就必然又会产生会议过多,尤其是学生中担任工作的“学生干部”,时间精力不够支配。
由于我们不少高等学校领导者习惯于搞运动作风,同时广大的青年又不免热情激荡,求成过急,于是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高潮鼓舞下,就又发展了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推动工作的作风,不少学校并且不适当地强调了集体活动,造成群众压力,使每个学生不得不在各科学习中,在各种课外活动以至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争先恐后,争取集体荣誉,因而也就实质上开展了班级之间在学习上以及在一切活动中的竞赛。学生学习本是一种艰苦的、循序渐进的脑力劳动,学校的责任在于不断改进教学制度、内容和方法来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而不能靠搞运动、搞竞赛的方式来推进教学工作,企图速成。对不同程度、不同爱好的学生,在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中以至在社会活动中提出一般化的平均主义的要求,并使每个学生在集体压力下勉强跟随,紧张忙迫,这种作法显然又是有害的。
有的同志片面地了解“全面发展”和“三好”的教育方针,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不顾学生的不同情况,平均主义地要求他们各门功课齐头并进,要求每个学生样样向优秀生看齐,要求全班做到模范班,要求既多,管得又死;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而且必然会造成学习负担过重,生活过分紧张。“全面发展”和“三好”是使学生身体、政治和专业知识随各人情况的不同,都获得一定的发展,同时也要同“因才施教”、“发挥专长”相结合,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爱好。
由于强调集体,一切活动齐头并进,因而对学生的社会活动要统一安排,自学的时间和内容也要统一安排。这除了造成紧张以外,还更加重了我们向来就存在的学生作息生活机械刻板的缺点。学生很少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从事个人特长的活动,也就影响了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大力改变学校搞运动的作风,克服学生学习和生活过分紧张状况,改变学生机械刻板的生活,使学生能有较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并合理的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这是当前提高培养干部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必须立即着手加以解决。过去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工作注意不够,高等教育部在领导上是有责任的。

怎样解决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间的矛盾
关于高等学校同科学院、各业务部门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问题。
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高级建设人才与科学后备力量;同时为了促进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师又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力量占全国科学力量的很大一部分,为了争取在12年内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高等学校除了应该积极完成培养干部任务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负有很大的责任。为了提高高等学校的科学水平,为国家建设事业和培养专家作出重大贡献,高等学校必须有一部分学术水平很高的教师来指导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大量博士、副博士、研究生。
目前科学院和各部门都在结合编制12年的科学研究规划,考虑如何增设新的或扩大原有的科学研究机构的问题,因而也就不可免地要考虑抽调高等学校水平较高的教师来加强本部门的科学力量。但是如果削弱高等学校已经十分紧张的师资力量,尤其是降低高等学校的教师水平,也就会削弱培养科学干部与技术干部的力量,从长远着眼,这样对培养干部、对发展科学研究都是不利的。现在科学研究机关的“缺门”或薄弱环节,一般也正是当前高等教育方面的“缺门”或薄弱环节。不首先将这些“缺门”和薄弱的专业设置和加强起来,培养这方面的科学干部,科学研究工作也就很难开展。这是当前调配使用科学力量方面的一个矛盾。
应该承认,目前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很繁重,今后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也就不可免地会在时间的安排与力量的使用上,产生一定的矛盾。
怎样适当减轻这些矛盾呢?我们以为可以采取如下的具体措施:
第一、科学院着重有关国家命脉的重大科学问题、大规模的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同时统一指导全国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直接有关生产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主要应由业务部门的研究机构担负起来。高等学校则应该根据国家总的研究工作和培养干部工作的要求,在科学院总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类型和教师的特长,分担部分科学院所进行的理论性研究工作,接受各部门的委托,分担一部分技术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并根据高等学校本身的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第二、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建议:科学院和业务部门新设的研究机构,尽可能同有关高等学校结合,设在一起,这样既便于高等学校的教师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互相兼职,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干部,也便于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互相利用,节省国家投资。最好在初期就同高等学校相关教研组结合,利用高等学校教师的力量在高等学校内设置相关的科学研究室。这些研究室由高等学校领导,接受科学院和业务部门交付的任务,接受它们
的业务指导。除利用学校的人员和教学设备外并由有关机关投资其他必要的设备,负担必要的研究费用,补充不足的人员。这样就是使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成为各方面科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或分布网,可以兼顾教学和国家的科学研究任务,而减少矛盾。
第三、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任务,应由科学院同高等教育部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统一安排,共同订立培养计划;在招收和培养工作方面,也要互相配合,以便合理地使用导师的力量。
第四、高等教育部和各高等学校应该大力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改善教师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坚决保证他们每周有六分之五用于业务工作的时间。对于科学研究有显著成就的教师,减免他们的行政工作,配备助手,必要时减少他们的教学任务;对教研组应该增加必要的教学辅助人员(我部正在大力解决中);这都是使教师们能够多抽出时间来改进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和进修提高的重要条件。
自从中共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以后,各校在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方面都作了一些工作,但有的问题,如住房问题还待逐步解决。如方才鲜英代表所讲的目前教师健康状况还不好,深可忧虑,体育、医疗设施极须改善。在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方面,各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教师们所迫切需要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等购置,还存在很多问题。方才孙晓村代表发言中所提的建议,我部当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地努力加以解决,而国外书刊和科学器材的购置,更希望有关部门大力予以支援。在保证从事业务工作时间方面,大部分教师虽已相当满意,但仍有部分教师社会活动和会议还是过多,兼职情况也很少改善,而这部分教师又恰恰多是科学骨干力量,因此值得特别予以注意,还须各方面协力进一步加以解决。
我们相信,采取上述各方面合作办法,可以在培养干部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两方面避免顾此失彼;通过高等学校贯彻改善教师们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的积极努力,会更有力地加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力量和培养干部的力量。因而我们以为,这可能是当前调配使用科学力量、有效地开展各方面科学研究工作的较好道路。
以上所述,是否有当,尚请各位代表审查指正。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基础差,我们的努力又不够,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缺点,远远落后于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为了要赶上新形势的要求,迅速地尽可能地扩大培养干部的数量和努力提高培养干部的质量,我们必须注意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来更好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要更有效地发挥苏联专家的作用,并充分发挥本国专家的力量,改进教学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还必须注意学习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先进经验,批判地吸收其他一切国家的优良经验和科学技术特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活跃学术气氛,发扬本国文化遗产。过去高等教育部的领导工作中,在这些方面都是有严重缺点的,今后当注意改正。我们相信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加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各省市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大力协助支持下,发挥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致努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一定能够胜利前进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