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从各方面关心儿童的生活
工矿企业托儿组织有很大发展
根据不久以前的统计,全国解放以来,各工矿企业已经设立了近五千个托儿所、一千九百多个哺乳室。1955年,入托儿所的儿童有十五万八千多人,哺乳的儿童共三万四千多人。此外,许多地方还建立了一些由职工家属参加的宿舍托儿站和街道托儿站,也解决了一部分小型工厂女职工寄托孩子的困难。
现在,女工比较集中的上海市,托儿所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二十倍左右;北京市的托儿所比刚解放的时候增加了一百二十八倍,天津市的托儿所比1949年增加了四十多倍。 (据新华社讯)旅大新建少年儿童图书馆
一所拥有五万多册图书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在旅大市成立。这个图书馆从五月二十五日开馆以来,三十四个学校的小学生已经成为它的经常的读者,市郊的十一所小学也收到了这个图书馆的流动图书箱。
图书馆设在鲁迅公园的一座小楼里,这里为孩子们准备了三个阅览室,室外洋槐丛中的草地也成为孩子们的阅览地方。
这个图书馆还有一个由五十多个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组成的读书活动小组,这个小组将举办故事会、演出会、读书报告会等,向小读者介绍好书或帮助小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 (新华社)
供给孩子们更多的精神食粮
包括“五四”以来著名的“稻草人”等十篇儿童文学作品的“叶圣陶童话选”已经在最近出版,第一次印刷了十五万二千册。这本书曾经由作者修改和整理,并且由画家黄永玉作了插图。
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第一季度各地已经新出版和重印了773种少年儿童读物
(包括画册),共有三千三百四十四万九千册。张天翼的“不动脑筋的故事”二月间出版后已经发行二十万册。孙肖平的“我们一家人”在四月里出版后,受到小读者们的喜爱。
今年还出版了很多丰富幼年儿童知识的读物,有些读物是专供大人们讲给孩子们听的。苏联作家波·瑞特柯夫给三岁到六岁的孩子写的“我看见了什么”,在四月间重新出版了中文译本。这本书一直被称为儿童生活和知识的百科全书。苏联作家伊林和谢加尔的“你的书包”也译成中文出版了。 (新华社)
翻译家给孩子们的礼物
中国翻译工作者译出的一本儿童文学作品集——“我们的礼物”,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出版。
在这本读物上,孩子们将看到苏联诗人马尔夏克寄来的两首诗歌“和平的节日”、“静悄悄的故事”,苏联作家卡达耶夫和伏隆科娃寄来的描写少年儿童生活的小说,七十五岁的罗马尼亚作家米哈伊尔·萨多维亚努写的童话“顽强的雅诺什”,二十五岁的阿尔巴尼亚青年诗人德拉高·席里奇写的诗歌“山里的小姑娘”。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尤利乌斯·伏契克遗留下的一份宝贵礼物“六个孩子的故事”,也编在这本书中。
书里还有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土耳其和日本等国的诗人、作家写的诗歌、童话、故事、小说等。(新华社)
太原正修建一座“少年宫”
太原市迎泽公园里正在修建一座“少年宫”。这座“少年宫”有二十七个活动室和一个大厅。将来小朋友可以在这里展开科学、文娱、军事体育和少年先锋队的活动。
“少年宫”周围还将修建儿童工厂、图书馆、动物园和体育场等。完工以后,可以容纳一千八百多个孩子在这里进行各种活动。 
(本报驻太原记者)
为农村儿童制造玩具
在今年头五个月内,上海的玩具制造者为农村儿童制造了大批价廉物美的小玩具。
上海玩具工业在今年一月份实行公私合营前后,就注意农村儿童的需要。全市最大的玩具工厂——大华实业工厂在公私合营以后,设计了二十多种适于农村儿童玩的木制玩具,其中有彩色的小猫、小狗、通讯兵、侦察兵等。这些玩具都很牢固,弄脏了可以洗干净,价钱都在两角钱上下。
(据新华社讯)
为儿童演出木偶皮影戏
浙江省新成立了一个国营的木偶、皮影戏艺术剧团。
这个剧团五月间曾在杭州市的十四个小学内演出“两朋友”、“闹龙宫”、“龟与鹤”、“蜈蚣岭”、“火焰山”等剧目,受到了儿童的热烈欢迎。剧团将从“六一”儿童节起,在杭州市的中国剧院经常为儿童演出。 (据新华社讯)
大量供给儿童节日用品
沈阳市国营百货公司各商店专门为儿童加工和采购的150多种童装和一百多种新玩具,在“六一”前夕,已经全部摆上了柜台。几天来,许多携带着儿女的母亲们在这里买回了各种美丽的童装和玩具。
在布置得花花绿绿的联营公司“儿童世界”里,二十九日一个上午,就有二十多个托儿所的保育人员和儿童们在这里买走了几百件儿童玩具。这个公司的杂品组、绸缎互助组还特地为女孩子们准备了各种色泽漂亮的发绳和打辫结用的五彩绸带。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第一条儿童铁路诞生了
戴月
五月二十四日的下午,北京到莫斯科的直达快车开进了哈尔滨车站。这时一大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围上来,看看机车,看看车厢,又围着车上的旅客们问长问短。这些少先队员们就是中国第一条儿童铁路的小工作人员,这天是到车站上来实习的。一个星期以后这条从“北京”到“莫斯科”的儿童铁路就要通车了。这条儿童铁路共有七十四名小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他们最近每天都利用下午的课余时间参加这项活动。
这条儿童铁路五月十六日才动工修建,为争取“六一”通车,全市的工人、机关工作人员、学生在假日付出了约计五万个劳动日,共抬了二万二千土方才垫好路基。儿童铁路修建在哈尔滨南岗公园里,环境优美,路长二点一公里,在公园的两头修建了“北京车站”、“莫斯科车站”。铁路的两台小机车原是森林铁路上运木材的,经过森林机械厂的工人在业余时间加工改制的。四节游览车厢是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的工人利用旧料花了一千多个工时才制成的。为修建儿童铁路,哈尔滨铁路管理局把计划事务所的总工程师苏显谟抽调出来担任修建儿童铁路的总工程师。还有六位工程师都抽出业余时间来参加修建工作。参加铺路的工人约有三百名。他们只用两天多的时间就把铁轨铺好了。
五月三十日,儿童铁路试车了,小铁路员工们都装扮起来。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司机紧张而又兴奋地登上了机车,副司机也随着上了车。绿色的信号发出来了,站长拿着一面卷起来的小黄旗向车长上下摆了几下,车长随即摆着旗子向着司机晃了几个圈,机车上汽笛响了,小火车穿过茂密的树林,穿过花丛,绕了半个环形,到了“莫斯科站”。火车一直往前开,又经过了一个半环形,回到了“北京站”,共花费了十五分钟。
这条儿童铁路“六一”就要正式举行通车典礼,南岗公园同时改为儿童公园。


第3版()
专栏:

作家们能够心情平静地度过今天吗
本报评论员
去年十一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发出了关于发展少年儿童文学的指示,要求“从事创作、翻译工作的会员作家,在1956年6月底前,写出(或翻译)一篇(部)少年儿童文学作品;理论批评家应在1956年年底前,至少写一篇有关少年儿童文学的有研究性的文章”。要求参加创作委员会少年儿童文学组的会员作家,在1955年年底前,“至少写出一篇作品,在1956年内应至少写出三篇作品”。从去年十一月到现在,已经半年过去了,最近,作家协会向二百多位作家发了调查信,在收回来的九十多封信中,已经写出作品的,只有三十六人。这个统计不是精确的,因为没有回信的作家中,也有写了的。少年儿童文学这一年来发展的情况,确实令人兴奋。但是,无论如何,这个问题今天还是有必要提起。
有的作家在给作家协会的回信上说:“争取年底能写篇把东西。”如果孩子们听到这样的回答,大约是会苦笑的,或者,就会嚷着问:“现在到年底还有七八个月时间,难道您就只写篇把东西,还要争取?”
向谁争取?好像是有人在阻碍着作家为孩子们写作么?当然不是。恐怕首先要争取的是时间。许多作家都在行政工作岗位上,至今仍然缺少保证生活实践和创作、研究的必要时间。但是,也还有一些专业作家,在他们,问题又在哪里呢?
有一位老作家说过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写得出写不出,就看你有没有童心!”这句话是十分中肯的。热爱儿童,真正地按照培养未来的主人翁、共产主义战士那样来培养他们,是全社会的责任,自然也是作家们的责任。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对新的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上,有不容推辞的职责。
也许有人认为可以原谅自己。因为他已经写了一篇并且发表了,仿佛这就可以从此掉转头干别的事去了。好像写儿童文学作品,只是“情面难却”“偶一为之”的事。其实,孩子们对精神粮食的需要,是非常迫切,不是“偶一为之”就能满足他们的;就说“情面”吧,同孩子们接触过的作家们都了解,孩子们永远是以最真挚、最热烈的感情来对待作家的,这种不仅使你“难却”、而且使你深深感动的热情,难道是一篇故事或者一首诗就能抵偿得过的么?
何况,也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情况:把写少年儿童文学作品当作副产品,捎带着写点儿,自然而然地对质量的要求就降低了。“把最好的给儿童”,在我们的社会里现在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风气,一种行动的口号。作家们如果能像他写其他的小说、剧本、诗歌那样地郑重对待给孩子们写的作品,理论批评家如果能多注意一下少年儿童文学创作的现状,我们的少年儿童文学的质量也许要比现在更高些,一些公式主义的、枯燥无味的作品,也许要比现在更少些。
跟做一切工作一样;在这上面也决不容许我们有一点偷懒和做假。
写到这里,有的好心的同志会感慨:为什么年年“六一”儿童节总要呼吁一下。这有什么办法呢?你只要今天到新华书店去瞧瞧少年儿童读物那样地供不应求的情况,你就会同意这呼吁还有它的现实意义了。也许要等到哪一年,我们的作家、诗人、剧作家们可以毫无愧色地、心情平静地度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呼吁才是多余的。但愿这一天早早来到。


第3版()
专栏:

我们的祝福和感谢
何炳然 黄菁
这是一个北京式的四合院。院子门口有一块白牌子,上面写着“西单区第四托儿站”。每天早上七点钟光景,这里就开始欢跃起来了。蹬车的杨叔叔把孩子们一批一批地从各处接到托儿站来。阿姨们听见小朋友到站了,就赶快跑出去。小朋友们看见阿姨出来了,就争着说:“阿姨,你早!”阿姨们也忙着回答:“小朋友,你们早!”下车以后,一个个像小燕子似的,一溜烟儿就跑进大门去了。
初进院子,这里好像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住家。只有走进屋子以后,你才会感到这里具备着许多北京街道托儿站的特点。两间南房,是小班的作息室;比较宽敞的三间北房,是大、中班的作息室。室内悬挂着很多彩色纸球。墙壁四周,粘贴着小朋友们的作业:有颜色纸剪贴的飞机,有蜡笔描绘的苹果等等,红红绿绿,琳琅满目。屋子东边有一个大板床,床上一条条小被子折叠得整整齐齐,这是小朋友午间休息的地方。不久以前,托儿站里又添置了一批崭新的小桌子和小椅子。看起来,这些“家当”很简单,可是,它的来处可真不易啊!
这已经是1952年秋天的事情了。李玉珍(现任站长)刚从北京市保育训练班学习回来。在街道妇女代表会和群众的帮助下,她决心要办一个托儿站。好容易找到几间房子,群众捐助了一些家常用具:床板,饭锅、饭桌和几副碗筷。接着,就开始招收了几名小朋友。这样,一个托儿站总算勉勉强强成立了。可是,那时正是北京房子最缺的时候,总是不到几个月,有时甚至不到几天,就得搬一回家。有一次,到处找不到房子,眼看托儿站就要停办了。这时候,李玉珍常常想起在保育训练班学习的时候老师们对她说的这样一些话:“搞一项事业,困难总是会有的,干革命工作,不能向困难低头。”想到这些,她的信心又坚强起来了。于是,她又去找区妇联商量。在这里,她得到了积极的支持和鼓舞。当天,区妇联就派了两位同志来帮助她解决房子的问题,在街道上借用了两间房子。可是,这两间房子实在太破旧了。有一次,小朋友们刚离站不久,哗啦一声,外面一间房子的屋顶上,掉下了一根大柱子,正压在孩子们的床上。你看,多么危险啊!从那以后,她们再也不让孩子们在那间房子呆下去了,无论风里雨里,站里至多留下六个孩子,其余的孩子,每天中午由另一个阿姨抱一个背一个地带回家去睡午觉。一直到1954年冬天,由于得到区政府的大力帮助,她们才搬到现在这个地方来安居立业。
建站的时候,她们只有一个站长、一个阿姨和八个小朋友。现在,托儿站已经增添到六个阿姨和五十个小朋友了。此外,已经登记要求入站的还有五十多人。
这里的小朋友,常常喜欢唱这只歌曲:“托儿站,是我家,阿姨爱我像妈妈。阿姨给我讲故事,唱歌跳舞笑哈哈。”确是这样。几年以来,托儿站遇到的困难很多。可是,阿姨们总是想出办法,从来不肯让小朋友们感受一点委屈。即使在物质条件最艰难的时候,阿姨们宁愿自己从家里带饭带菜,也要保持每天每个小朋友都能吃到肉、鸡蛋和足够的青菜。
现在,情况当然更不同了。
早上八点钟,小朋友们一天愉快欢乐的生活就开始了。
早操,这是每天最早的一堂课,全站小朋友都要参加。只要阿姨喊一声“小朋友们,早操了!”院子里立时就热闹起来了。到九点半,大班、中班、小班开始分开上课。有的去唱歌,有的去跳舞,有的去做作业。有一个小朋友叫陈燕卿,今年七岁,他很喜欢画画。如果你领他去逛天安门,他回来就给你画一座天安门;你领他上公园,他回来就给你画一些花草树木。有一次,大家出城去玩,刚好有一队骆驼走过,回来以后,他画起骆驼来了。
一天下午,大班小朋友任世民,在院子里发现有几根长短木块,于是他就选用了其中两根长的和一根短的,把它做成一只单翼的小飞机。但他觉得光这样还不够好。这时候,刚好有一个小班的小朋友走过来,他就向她说:“小妹妹,你借我两根小辫绳,我把它扎起来给你玩好不好?”这个小朋友马上就答应了。没有多久,一架小飞机就按照任世民所想的那样做出来了。
北京一般街道托儿站对于小朋友费用的分配,多半是伙食费七元,杂费六元,可是这个站始终坚持伙食八元,杂费五元的分配原则。在这里,阿姨们根据妇幼保健所的指导,对于小朋友们的伙食,每天、每个星期都有一定的食谱。食谱上规定了的东西,决不能让孩子们少吃。有时候,城里买不到的东西,她们就赶到城外去想办法。
根据食谱做饭做菜,这是阿姨们的想法。可是,偏偏就有这么一些小朋友,他们有时候不是不喜欢吃青菜,就是不喜欢吃猪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姨们花的心思可真不少。譬如,早上吃白菜,中午就隔一顿,如果晚上还是吃白菜,做法就不同了。前一顿把白菜切成末末炒虾米,后一顿就把白菜切成片片用鸡汤烩肉末。另外,班上阿姨经常画一些青菜、萝卜之类的食物图样,帮助小朋友们辨认,告诉小朋友们吃它有什么好处,不吃它有什么坏处。这样,那些原来挑食的小朋友,对于不喜欢吃的东西,也慢慢能够一点点尝着、试着以至于大量地吃了。有一个小朋友叫崔丽梨,从小吃了白菜就恶心,进站以后不到一个月,也就能吃了。
孩子们的健康,是阿姨们所最关心的。哪一个小朋友今天少吃一点,晚上阿姨就告诉家长回家要注意他有什么变化,哪一个多吃一点,也吩咐家长回家不要再给吃零食。最近,有一个阿姨突然在粉子胡同十四号发现有一个孩子出“水痘”。她想到这个院子有五个孩子在托儿站里。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必须进行隔离。当天晚上,她就站在门口等着家长不让进去。经过仔细研究,家长们觉得把孩子留在站里是最妥当的。对于这个要求,全体阿姨都答应了。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久以前,有一个小朋友还在站里住了三个多星期呢。由于阿姨们对孩子的健康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两年以来,这个托儿站里从来没有一个小朋友得过流行性的传染病。
在托儿站里,阿姨们每天大清早六点钟就起床了。晚上到七、八点钟,小朋友们才能全部出站。小朋友走了以后,大部分阿姨要去学文化,留下值班的要给孩子们消毒茶碗、洗刷毛巾等等。有时候,为了粗粮细作,头天晚上还得连夜赶工,忙到深夜。
从今年一月份起,站里又制定了一项星期天轮流访问家长的制度。这个制度虽然才试行不久,但已发现它对加强和家长们的联系,互相配合教育孩子,起了很好的作用。
“六一”的前几天,为了迎接孩子们的节日,阿姨们显得更加忙碌了。她们在一个星期以前就给孩子们赶制了两件有趣的玩具:一件是“动物园”;一件叫“娃娃的家”。此外,她们还编了一出话剧“小白兔”,在节日为孩子们演出。
阿姨们是够辛苦的。可贵的是她们从来没有一声怨言。几年以来,很多困难都在她们面前被克服了。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孩子们的节日,我们衷心祝福他们生长在新中国的幸福,衷心感谢阿姨们的辛勤劳动!(附图片)
新疆石油公司独山子矿区托儿所的维吾尔族孩子们,过着童年的幸福生活。
吴寅晖摄(新华社稿)
郑州市第八初级中学“三好”学生刘明笉和刘金铃,对野外写生有着浓厚的兴趣。 
沙莎摄(郑州日报社稿)


第3版()
专栏:

幸福的童年
学校里的“工厂”
在莫斯科第五四五学校,有一天突然来了几个工人同志。他们搬来了一些沉重的大箱子,并且把箱子里的机器、车床安装在一间屋子里。不久,在这间屋子的门上挂上了一个牌子,写着“工厂”。从此以后各班都增设了劳动作业课。孩子们感兴趣极了,课内的作业还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很多学生下课以后要求教员给点“活”做做。
于是,一个少先队员的“工厂”在这个学校里诞生了。它简直跟真的工厂一样。九年级甲班的学生尤丽亚担任了厂长,列尼亚当了总工程师。厂里的技术顾问负责制定计划,车间主任和小组长则负责执行计划。这个工厂有各式各样的车间。例如,木工和锉工机械车间为学校作铲子和除雪工具等;装订车间为学校的图书馆装订书刊。学校的“订货”大大地提高了这些
“小工人”们的积极性,被认为是对他们的手艺的信任。所有喜爱劳动的学生都可以当这个工厂的工人。而每个工人都发给一张特别的身份证。
孩子们从劳动中亲身体会到,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是靠人的双手做成的。这里培养着他们的兴趣和做一个建设者、创造者的志愿。
儿童之家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柏林近郊一个林木茂密的地方,有一所漂亮的新建筑,这就是全国规模最大和设备最完善的“康尼西”儿童之家。六百多个孤儿和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由父母抚养的孩子们,在这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除了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以外,约有一百二十个受着学前教育的孩子和约三百六十个学龄儿童。他们都在儿童之家内的幼儿园或初级学校里进行着正常的学习。除了教学以外,这里的保育员和教师们还担负着代替孩子们的父母培养儿童们性格的重要责任。
课外活动小组是这里儿童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每个儿童都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小组里发挥自己的天才,为日后升学或就业准备条件。这里已组成的课外活动小组有乐队、合唱团、绘画、制陶和许多读书小组。未来的棋手们可以在俱乐部里进行象棋比赛,未来的水手们可以利用这里备有的船只到河流中去练习航行。此外还有体操和船舶与飞机模型的制造小组。年轻的自然科学爱好者们还正在建立着一个小型的动物园。
除了学习和小组生活外,孩子们还需要学习做一些家务劳动,这使他们能够经常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的整洁。
1954年长大了离开这里的一批十八个儿童,现在已经有五人进入了中等学校,四人进入了航海学校,其他一些人正在保育员训练班学习。
少先队铁路
在斯洛伐克东部的科息斯城附近,有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少先队儿童铁路。铁路上的一切工作,包括检票、打信号、扳道岔和站台上车厢内的服务等,都由穿着铁路制服的少先队员担任。这条铁路是在1954年建立起来的。在成年专家的指导之下,捷克斯洛伐克的许多少先队员轮流到这里来学习各种有关铁道交通的技术和业务知识。他们不但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假日,而且也锻炼了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
农村幼儿园
当春光明媚的季节来到保加利亚的别鲁什基查村的时候,合作社社员们都在田野上奔忙着。在村子里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小孩。老人在家里料理家务,大的孩子在学校里念书,小的在幼儿园游戏。
孩子们在盛开的花丛旁,在白色紫色丁香树下,有的打秋千,有的唱歌,有的在培植果木。而在那繁茂的苹果树下,一群孩子围在保育员斯捷方诺娃的身旁,目不转睛地听她讲一个冒险故事。
天气不好的时候,孩子们就在有着各种玩具、布置得很生动的房间里玩耍。寝室舒适而整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衣柜。外室里挂着体重表。所有的孩子的体重都在不断地增加,因为合作社供给他们丰富的食物,而这些食物又是由经验丰富的炊事员做的。这里的保育员都是在儿童教师专科学校毕业的。合作社经常送给幼儿园礼物,不久以前它供给了很多盖小亭子和设秋千用的木材。
在农忙季节,村里还增设两个季节性的幼儿园。这样一来,村里几乎所有不到入学年龄的儿童都生活在幸福的幼儿园里了。
全国关怀一胎四儿
四年前的一个深夜,匈牙利卡鲍什瓦尔医院里一个名叫乔尔达什的看林人的妻子一胎生了四个儿子,总共只有七公斤重。这件事立刻得到全国的关怀。在首都布达佩斯,卫生部的值班人收到电话后,马上就通知了部长。布达佩斯有专为不足月的婴儿设立的医院,为了保证这四个婴儿的安全,必须要送到这里来。于是采取了紧急措施,第二天清晨,产妇和四个婴儿就安全地送到了这个医院。
在全国人民的关心和医生、护士的精心护理之下,半年以后这四个孩子就长得很好了。他们被送到布达佩斯最美丽的地区的托儿所里。到了两周岁的时候,他们已经长得和普通孩子一样健康了。可是他们的妈妈这时又生了一个孩子,照顾不过来,所以他们到三周岁的时候才被送了回去。
现在这四个孩子——拉齐、久里、扬齐和皮什达——和父母一起愉快幸福地生活着。
他们受到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国家给这个人丁兴旺的看林人的家庭准备了新的宽敞的住宅,全国各地给他们送来了各式各样的礼物:小孩床、衣服、冬装、鞋靴……。这许多东西足够孩子们用到上学。(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