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不要盲目地向农村推销图书
陈道
随着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到来和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的出版发行数量大量增加,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但是最近某些地方已经发生不问读者的真实需要状况,盲目地推销图书的现象,个别地方甚至又出现变相的强迫摊派,浪费了国家的财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政治上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应该引起严重的警惕。
上海县陈巷乡的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图书室,最近购置了二百元的图书。杜行乡的勤俭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一个刚从小社合并建立起来的社,公益金很少,新华书店上海县支店也给它配了150元的图书送上门去。该社起初不要这些书,经过书店“动员”,才不得不用106元买了一部分,其中有一些是翻译小说。该社没有人管理图书,读者不多,政治效果差。
无锡市教育局和新华书店无锡支店今年二月十日发出了一个叫做“布置订阅小学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及教学参考书工作”的联合通知,规定每个小学生都必须购买四本或五本“阅读教材”,书费由学生家长交付,“少数学生经济条件确有困难,可发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自愿互助”。新华书店江苏分店很赞赏这个办法,就通知各县支店和门市部学习,在城市中“普遍参照推行”,农村支店“先在中心小学、完小试行,俟取得成熟经验后,可全面推广”,以便“齐头并进地取得显著成绩。”有些支店积极响应。某县只有三万六千个学生,县的支店也准备用上面说的办法和其他办法在今年发行少年儿童读物五十万册。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于图书的需要确实已经并且正在继续增长。出版发行工作者对于他们的真实的合理的需要应该尽可能地予以满足。过去许多出版发行工作者有右倾保守思想,看不到人民群众对于书籍需要的增长状况,许多图书特别是农民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得太少,以致供不应求;就是已出版的图书,也没有很好地发行到需要它的读者手中去,这种情况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应该注意克服。但是,在反对了右倾保守思想以后,有些出版发行工作者不去认真地深入地调查读者的真实需要状况,脑子里只有一个“需要大大地增长”的空洞抽象的概念,什么书都想大量发行,什么书都盲目地向下面送,至于群众是否买,买了以后是否有人读,读了以后效果怎样,一概不加过问。这种主观主义的作法,是十分有害的。
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任何人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不可以超越客观情况所许可的条件去计划自己的行动,不要勉强地去做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事情。”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日益增长,这是事实。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才建立不久,底子还不很厚实,即使有一点资金,首先要用于添置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只有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中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工作才能相应地前进。目前就要农民过多地把资金消耗在其他方面,是不妥当的。农村俱乐部和图书室应该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有准备地建立,图书应该逐渐增添,不要一次就要农民拿出一大笔资金买书。各级发行机构必须经常地深入调查读者的真实需要和购买力,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使书刊发行切合客观情况。农民读物供应不足,固然不好;向农民盲目地推销书报,超过农民的实际需要和经济力量,影响合作社的巩固和农业的发展,也是不对的。我们建议各地党委加强对于发行机构的领导和监督,要求它们根据农村全般情况,实事求是地安排工作,既不要消极保守,也不要盲目发行。


第3版()
专栏:

谈吉学霈的创作
李蕤
几年来,在文学创作的战线上涌现出许多新的年青的作家,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群众生活斗争中,迅速地成长着。也许不久以前,他们还是没人注意的青苗,但很快的,他们已经开花结实了。
青年作者吉学霈,便是这许多青年作家中的一个。他是在农民家庭长大的,他的童年,是和吃糠咽菜的豫西农民一道噙着眼泪熬过来的。解放以后,他又一直和农民一道生活着斗争着。他是农民的年青歌手。在他的作品里,可以听到农民前进的步伐声,听到农民跳动的心音。
他的第一部书,是“有了土地的人们”。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小孩子般的惊奇和兴奋,瞩望着他看到的周围生活的变化。在“有了土地的人们”这一短篇中,作者以全部热情描写了农民获得土地后烈火一般的生产热情。故事是单纯的,主要写老农民王遂林分得土地以后,第二天天没有亮就悄悄起来,到自己新分得的田里去,计划着如何开始生产,但他又怕别人笑话他,碰着人时遮遮掩掩,但是他到田里以后,碰到一个年青的农民中发,他来得比他还早,也是来收新分得的土地准备开始生产的。这个短篇鲜明地描写出土地改革中农村欢乐的场景,描写出农民对共产党的感激,描写出农民的出笼猛虎一般的拦不住的积极生产热情。
在这个集子里,作者对于生活的变革,表示着鲜明的立场,他热烈歌颂着新事物,无情地诅咒着旧事物。在“双成和玉兰”中,他以生动的笔调描写了新婚姻的幸福,抨击了旧婚姻制度;在“比庄稼”里,他热情地歌颂了参加农业劳动的两姊妹;在“摔神”里,他通过平凡而有趣的故事,给封建迷信思想敲了丧钟,在“娘家人”一文里,他无情地嘲笑了古老的“厚葬”陋习的消亡。这些作品,发表在1950年,应该肯定,作者一开始就是像长着犄角的牛犊一样,以战斗姿态出现的。
但是,那时作者的生活天地,还是比较狭小的,他生活在豫西的山沟里,职业是小学教员,他还不能把更广阔的生活组织到他的画幅里。但是,不久以后,他走出了山沟,他在河南许昌专区、伏牛山区,几次地参加了规模巨大的土地改革运动,这就使他扩大了视野,接触了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在这个斗争中,年青的作者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产生了第二本短篇集
“高秀山回家”。
“高秀山回家”这一短篇,是这一集子中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接触了一个重大的题材和主题。在这篇作品里,作者通过年青农民高秀山离家八年、最初被抓丁离家如今参加解放军回家探望、为了抗美援朝又匆匆离家奔赴前线的故事,写出了以高秀山为代表的翻身农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乐观勇敢的英雄气魄。作者通过高秀山回忆八年前离家的悲惨情景,和归后亲眼看到的土地改革以后幸福美好的生活,使人鲜明地看到新旧社会的对比,衷心地感到新生活的可爱,掀起对敌人深刻的愤恨,认识到决不能坐视敌人的破坏。在这篇作品里,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色彩,写了高秀山旧家庭的悲惨与新家庭的幸福,写了他一家人的进步,写了离家前“父送子妻送夫”的乐观自豪的场景。这篇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许多农村剧团将它改编成剧本到处演唱,演出后就有人当场报名参军。
在这个集子里,还有“秋收”,是描写农民主动帮助志愿军家属的,“没过门的媳妇”,是描写志愿军的未婚妻主动到婆婆家帮助婆婆收割的,这些短篇里,新型的农民,新型的妇女,留给人深刻难忘的印象。特别是“秋收”一篇,以那么短小的篇幅,生动地刻划了齐大妈的坚强乐观的性格,描绘了后方农民和军属间比一家还亲的血肉难分的情感。而这篇作品布局的谨严,文字的简炼优美,描绘的生动,都是值得称赞的。
现实生活的本身,阶级斗争的本身,对于紧随着生活急流前进的作家,时时会提出新的题材和主题。土地改革胜利以后,农村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就成为重大的矛盾,作者的笔就随着转移。如果说他前两个小集子更多的是歌颂新社会歌颂新人物的话,那么,他的第三个小集子“一面小白旗的风波”,就转向新的矛盾斗争了。“此路不通”是对农村中自发资本主义的抨击,“‘垅道’的故事”,是对农业合作社中本位主义的思想开炮,“玉米事件”,描写了批判了以王二冬为代表的保守思想,“两姊妹”,则是通过两姊妹回娘家的小事,通过日常生活,把组织起来后生活的美满向上和单干的生活悲惨,作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短篇集里,“一面小白旗的风波”是最突出的一篇。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成功地刻划了正面人物叶俊英的光辉形象。叶俊英是农业合作社的副社长,她的丈夫是一个生产组的组长,由于她丈夫领导的一组只贪图做得快,活做得粗糙,原来担任检验工作的正德老汉又怕得罪人,不肯认真检查,轮到叶俊英检查工作的时候,就大公无私地在她丈夫领导的那一组耕作的地里,插上标志要返工再做的白旗。她的丈夫李良玉认为这是使他当众“丢脸”,夫妇间便发生了“风波”。在这篇作品里,作者通过许多动人的细节,真实地描写了走上合作化道路以后新的农村图景,看到妇女地位的显著变化,看到新的夫妇关系与新的婆媳关系,看到以叶俊英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已经形成。作者笔下的叶俊英,不仅是一个“可敬的干部”,也是一个“可爱的妻子”。
作者忠实地执行着毛主席指示的创作道路,六、七年来,他毫不疲倦地和农民前进队伍一道前进着。他每一时期的作品,都和每一时期的现实斗争相呼应。
他的作品的优点,是从生活出发,努力真实地具体地描写生活,从日常生活现象的集中概括中反映具有社会本质意义的主题思想。他避开了追求故事外壳,以及把主题思想外加进去的那些创作倾向。一般说来,他的作品,即使描写的是平凡的事物,但都有较强烈的感染力。
他的作品是朴质的、简炼的。他很少孤立地描写自然景色,很少静止地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很少脱离主题的冗长细节描写。他的作品,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作品是平易近人的,通俗易懂的,叙述事物,是枝叶分明的。
然而,这决不是说作者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没有了问题,摆在作者面前的,还有数不尽的峰峦,需要作者继续向高处攀登。首先,作者接触生活的深度与广度,都还是不够的,在描写人物上,虽然作者笔下产生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但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一篇与那一篇的人物面貌相雷同,在表现生活上,虽然作者已有集中概括的才能,但是较为复杂的斗争,有时便显得简单化。如最近在“长江文艺”上发表的“在前进的道路上”,便有较明显的图解主题的痕迹。在认识生活、分析生活上,有时也还为非本质的现象所迷惑,如过去发表的“讲平等”和“家务”就是例子。认真学习政治,学习马克思主义,使作者能站在现实更高处观察生活,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急务。
创作是艰苦的劳动,它决不辜负把汗水滴到土地上的人。在党的阳光下,在时代的风雨中,我坚信作者的创作,会开出更鲜艳的花,结出累累满枝的果。


第3版()
专栏:

有趣的化学晚会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学生,在三月三十一日举行了一个有趣的中学化学专题晚会。
学生们一面讲着故事,一面用熟练的技能进行着各种化学试验。他们生动地告诉大家火药和碘发明和制造的经过和硫酸制造的各种方法的进展。他们还介绍了氯的广泛应用。三个学生因为正确、迅速地回答了很多同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得到了奖品。一年级的一百多学生还一起作了一种化学游戏。
这种晚会是北京师范大学为了帮助学生和中学教师在中学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贯彻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组织的。参加这次晚会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师、学生和北京师范学院、河北师范专科学校以及北京市各中学的化学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约一千人。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报刊评介

要善于抓住迫切问题在报上展开讨论
钟怀
三月份以来,长江日报(武汉)在工业宣传中着重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当着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以革命精神行动起来的时候,企业的领导者应当怎么办?
在武汉也像在其他的城市一样,一方面,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却存在着领导落后于群众的状况。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不解决这个矛盾,就会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的继续高涨。长江日报把解决这个矛盾当作自己的重大任务,陆续发表了一些评论来讨论这个问题。例如,三月七日发表的社论“积极支持合理化建议的实现”,就分析了企业领导者对待群众的合理化建议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地有计划地领导合理化建议工作,把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意识地引导到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上来,同时采取有效的组织措施,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同工人的结合,保证合理化建议的及时审查、及时处理、及时实现和及时奖励。另一种是,只在口头上支持群众的合理化建议,而没有具体的行动,甚至对合理化建议采取不可容忍的冷淡态度。报纸肯定了前一种做法,而批判了后一种做法。又如,三月八日“领导赶上生产运动的一例”的社论,针对有些企业虽然工人热情很高,但是生产任务却完成得不好的情况,指出了企业领导者加强对技术工作的具体领导的重要性。在三月十七日“积极主动地把生产运动领导起来”的社论中,又论述了为要不断地领导群众前进,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主动精神和预见性,不断地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
长江日报不但在这些评论中提出了当前工业生产领导工作中的迫切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报纸大力地报道了某些企业的比较好的领导经验,包括改进企业管理、加强技术指导和加强党的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例如,关于裕华纱厂的领导工作,报纸先后介绍了这个厂举行生产技术代表会议,把群众的热情组织到解决生产技术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上去的经验;介绍了这个厂的领导干部转变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由经理和总工程师带领科室人员深入车间随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介绍了这个厂的领导干部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克服生产上的新的薄弱环节的经验,等等。
领导同群众相结合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群众以革命精神行动起来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尤其具有迫切的重要性。长江日报在最近的工业宣传中紧紧地抓住这个问题,并且努力地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能给企业领导者以实际的帮助。而长江日报在这一方面所以做得比较好,除了因为编辑部加强了同实际的联系,报道思想比较明确以外,还因为改进了报道方法。这一时期他们在工业宣传中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一有问题就去解决。尽管报纸所提出的问题还不够系统,但是它对于当前工作的指导却是比较及时的。
值得提出的是,现在有的报纸,在实际工作已经向前进展了的时候,还在那里一般地批评企业领导上的右倾思想,而没有及时地提出领导同群众进一步结合的问题;有的报纸虽然提出了某些问题,但是因为它们没有深入发掘企业领导工作中的新经验,或者只是等待这方面的系统、完整的经验,也就没有及时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它们的工业宣传就在不同的程度上落后于实际。这些报纸有必要随着实际工作的进展,把自己的报道深入一步,改变这种宣传落后于实际的状况。


第3版()
专栏:

赴西藏中央代表团在青海访问塔尔寺
赴西藏中央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和副团长、团员等人三月三十一日到达青海省西宁,四月一日上午访问了塔尔寺。
约有六百个喇嘛列队在寺院前,以最隆重的宗教礼节来欢迎赴西藏中央代表团的到来。塔尔寺法台赛池活佛、大僧官慈成尖错在地上用石膏粉画的聚宝盆(表示迎接)的地方,向陈毅献了哈达。
赛池活佛陪同陈毅和代表团团员首先参观了大经堂,这个经堂可供三千个喇嘛念经。他们走上了经堂的屋顶,俯视塔尔寺全景。赛池活佛指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大金瓦寺的涂金的屋顶,对陈毅说:解放以前,金瓦寺的屋顶破烂不堪,解放以后,在人民政府关怀和帮助下,重新修补了这个屋顶。
陈毅和代表团团员在上下作花园观看了以各种佛教故事为内容,用酥油做的各种人像、房屋、花果等,这些物品塑得十分逼真,陈毅对团员们说,这些塑制品的艺术价值是很高的。
安嘉斯活佛向陈毅叙述了解放以后,寺院内的喇嘛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的情况。陈毅说,依靠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的大团结,才能把中国建设好,才能保证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他希望塔尔寺的法台、活佛、僧众等在汉藏民族的团结基础上,更加发挥积极的作用。
代表团离开塔尔寺前,陈毅代表赴藏中央代表团向全寺僧众布施。
塔尔寺在青海省湟中县,是全国著名的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全国足球联赛西安和沈阳两个竞赛区开始比赛
1956年全国足球联赛西安竞赛区比赛大会一日开始在西安举行。
这天举行了三场精彩的球赛。观众有四万多人。第一场北京体育学院足球队和上海体育学院足球队以二比二踢成平局。中国轻工业体育协会足球队以三比零胜中国第一机械体育协会足球队。北京青年足球队第二队以五比零战胜了武汉体育学院足球队。参加西安竞赛区比赛的还有沈阳体育学院、中国火车头体育协会和吉林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南京部队的足球队。 (据新华社讯)
1956年全国足球联赛沈阳竞赛区一日开始预赛。这天共进行了三场比赛。比赛结果:武汉体育学院队白队以三比零胜重庆市队;中国邮电体育协会队以四比一胜中国煤矿体育协会队;中国电业体育协会队同中国火星体育协会队以一比一踢成平局。
参加沈阳竞赛区比赛的,还有成都体育学院、江西省、以及中国林业、公路运输、海员、重工业体育协会的足球队。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十二名男女运动员
打破八项田径赛全国最高纪录
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举办的1956年春季田径友谊赛在三月三十一日和四月一日在虹口体育场举行。有十二名男、女运动员打破了八项全国最高纪录。
打破全国最高纪录的是:女运动员石宝珠和冼少梅的铅球掷远;女运动员石宝珠的铁饼掷远;女运动员杨玉敏的跳远;女运动员刘正的八十公尺低栏;女运动员郑玉如、曾昭德、文蕴珍、刘正四人的八百公尺接力;男运动员郑仁强的铅球掷远;男运动员毕鸣福、杨少善、孙久远的链球掷远和男运动员李荣国的三级跳远。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广州游泳季节开始
广州市的游泳季节开始了。
在珠江支流荔枝湾河畔的广州西郊人民游泳场,在四月一日接待了今年第一次参加游泳的客人。
广州市原来可容一万人以上的荔湾、西郊、青年游泳场,今年除了扩充游泳池、水球练习池外,还增添了球场和秋千、浪桥等设备。估计全市游泳场地在同一时间内可容纳八万人到九万人游泳。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周末军民联欢晚会
福州市郊后屿乡三月三十一日晚举行了一个周末军民联欢晚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当地部队的战士和鼓山农业生产合作社青年社员共三百多人参加了这个晚会。前来海防前线作慰问演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的团员们和当地驻军战士为社员们表演了二十多个音乐、舞蹈节目。鼓山农业生产合作社青年社员王细妹、郭宝金也表演了她们自己编的开荒生产的山歌。
人民解放军战士同鼓山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前,他们曾联合成立了一个青年友谊俱乐部,连队战士赠送大批图书,在这个俱乐部里建立了图书室。他们还签订了生产、战勤相互支援的合同。战士们的支援农业合作化生产突击队,一个多月来已经帮助社里修了二百多公尺长的抽水机沟渠,积了五千多担肥料;还帮助合作社组织民校,每晚由战士们轮流教给社员识字。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在朝鲜的一个山村里
本报记者 叶遥
汽车盘旋在朝鲜的高山峻岭里,人们禁不住惊喜地赞美这里的景色。这时候,在朝鲜度过了几个年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志们,总是眉飞色舞地说:“这还不是朝鲜最美丽的季节,你们如果是夏天来,满山遍野的金达莱花,开得通红、耀眼,就是最不注意欣赏风景的人,也会被它迷住。”在严寒的冬天里,这种迷人的景色当然还看不到,但是你会看到另一种迷人的花朵——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之花。
二月的一天中午,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部分代表到了一个群山环抱的山村江原道平康郡福满里元直洞。这一天,天气格外暖和,积雪融化了,道路泥泞,耕耘过的土地非常松软。这里居住着三十多户人家,战后新盖起来的简朴草房,星散在子弟峰的山脚下。
元直洞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站在村边的大道上,欢迎远道来的中国客人。孩子们用中文唱着“东方红”“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打着朝、中两国的国旗欢呼着。站在最前面的三个妇女:严正燮、崔炳半、崔炳月,把鲜花献给慰问团的代表们,双手紧紧握住代表们的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在村子的广场上,元直洞的人们以隆重的集会欢迎中国客人,这三位妇女又并排地站在最前面。三十二岁的严正燮背上背个小孩。小姑娘圆圆的红脸蛋儿,水凌凌的小眼睛,非常逗人喜爱。母亲用双手紧紧地搂着她的后背,含笑地注视着中国客人们的一举一动。四十多岁的崔炳半和崔炳月的眼睛,也一直瞅着客人们。在她们心里激荡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国际主义的感情。
那是1953年4月17日发生的事情。这一天,元直洞的男人们都下地干活去了,突然,美国空中强盗来到了元直洞的上空,在这里进行轮番轰炸,山村顿时变成了火海。正在山上打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二营通讯员张耀义,看到村里烟火弥漫,便奋不顾身地往村里跑。这时候在山坡上、村子里,弹片和炸起的石头四处飞舞,一股股的气浪卷着浓烟烈火燃烧着村庄。张耀义一心抢救朝鲜人民,什么也顾不得了。他首先冲进一所被炸塌的正在着火的房子里,抢救出被压在房柱子下面,已经昏迷过去的崔炳月。接着,他又冲进烈火里去,这时候,福满里的劳动党书记长康锡柱也随着冲了进去,和张耀义共同抢救出两个妇女:其中一个就是崔炳半。康锡柱在抢救中负了伤,张耀义给康锡柱包扎好伤口,又从火堆里抢出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就往村边的小河沟里跑,想用水扑灭孩子身上的火,孩子因为烧伤太重死去了,张耀义的衣服也烧着了,他扑灭了自己身上的火,又转身冲进村子里去。一间房子的门口躺着一个妇女,这就是严正燮。她怀孕已三个月了,敌人的飞机来时,她正在房子里做饭,听到炸弹声,她忙往外跑,刚跑出门,一颗炸弹正落在她的房顶上,她身上被炸了二十四处伤,当即昏倒在血泊里。张耀义迅速给严正燮包扎了伤口,把她抱起就往外跑,没有跑出几步,炸弹又在附近爆炸了,张耀义忙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严正燮,弹片和飞石伤了他的背部、头部……,七处伤花使他有些神志不清了,但他还竭力支撑着自己,他用力往前爬了几步,终于也昏迷过去了。美国空中强盗刚走,一位朝鲜老大娘跑过来,看到地上躺着一位头部正在流血的志愿军同志,她急忙解下自己的白头巾,给张耀义包住头上的伤口。救护担架来了,张耀义被抬走了……。
被张耀义抢救出来的几个人,伤慢慢好了。六个月后,严正燮生下了她的女儿金玉女,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位小姑娘。张耀义到底怎样了?他的身体复原了没有?元直洞的人们日夜想念着张耀义,为这些疑问坐卧不安。终于一个愉快的消息传来:张耀义还活着,伤好后回家生产了。张耀义在他的家乡——江苏省新沂县许墩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并被选为社长。为了表彰他的英雄功绩,中国人民志愿军授给他一等功臣、二级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给他一级国旗勋章的崇高荣誉。
这个喜讯很快传遍了元直洞。人们多么喜欢啊!为了庆贺张耀义的健康,为了纪念中朝人民难忘的友谊,元直洞的人们忙碌起来了:姑娘们以愉快的心情,在丝绢手帕上用中、朝两国文字绣上心里的话:“以血肉凝成的战斗友谊永恒万年!”元直洞农业生产协同组合(即农业生产合作社)忙着把他们的生产成绩画成图表、把他们的生产活动拍成照片,寄给张耀义。严正燮的丈夫金成玉是元直洞村支部书记,给张耀义写了一封信,倾吐他们的怀念和感激:“知道你还活着并且已经回家生产了,我们很高兴。我现在以愉快的心情写这封信给你。我的妻子被你抢救出险后六个月,生了一个女孩名叫金玉女……我们和全村的党员首先参加了农业生产协同组合。为了纪念我们的友谊,被你救出的几个人组成了以你的名字命名的“张耀义农业生产突击班”……”。
去年七月,他们收到了张耀义所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回信。元直洞的人们为了永远纪念中、朝人民不同寻常的友谊,把元直洞农业生产协同组合,命名为“张耀义农业生产协同组合”。人们十分珍贵这个命名,这个象征着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名字,给社员们以巨大的鼓舞力量。人们战胜了严重的战争破坏带来的困难,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去年这个社也由二十二户扩大为二十八户,全村只有两户没有入社,今年也递了入社申请书。被救的几个妇女,不但首先带头参加了社,组成了“张耀义农业生产突击班”,而且积极劳动。虽然她们的伤都还没有全好,崔炳半的腿还不能做重活;严正燮的左眼失明了,一只腿瘸着,一只手腕内还有弹片没有取出,而且还得在家烧饭、照顾孩子……,但去年一年,她们起早贪黑,每人都做了180个以上的劳动日。她们感激张耀义,用劳动成绩来巩固中朝人民结成的崇高友谊。
今天,从中国、从张耀义的祖国来的客人们,专诚来看望她们,来看望张耀义农业生产协同组合的社员们,她们心里热呼呼的,像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兴奋,激动。
在挤满了客人们和主人们的房子里,张耀义农业生产协同组合管理委员长(即社长)白承毕,给客人们介绍了社里的情况后,指着挂在墙上用框子装的一张东西说:“这是去年我们全体社员决定的:把张耀义的英雄事迹写出来,悬挂在社里,教育大家,教育我们的后代,让人们记着我们中、朝两国人民永世难忘的友谊。社员们一提起张耀义的名字,干的劲头就更足了。为了保持这名字的荣誉,我们明年争取每个劳动日达到十六斤粮食的收入。”
崔炳半好半天没有机会插上嘴。她终于打断了别人的话头,提高嗓音说:“我有句话要讲,我是被张耀义救出来的人。我感激他。将来有机会,我一定到中国去看张耀义同志。今天,我在中国慰问团代表们的面前宣誓:今后我要更积极地参加生产,来答谢中国人民给我们的援助……。”
主人们再三叮嘱慰问团的代表们,一定要把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带回中国去。并请转告张耀义同志,朝鲜的张耀义社和中国的张耀义所在的社一样,正在积极准备春耕,争取今年丰收。
太阳已经偏西了,慰问团的代表们还要赶路,但客人们和主人们还是千言万语说不尽。严正燮和他们社里分别送了礼物,要我们转给张耀义所在的社。元直洞的人们恋恋不舍地簇拥着客人们,送出村子很远很远。在人群中,严正燮抱着她的女儿,颠跛着腿,不顾田里的泥泞,一面不断挥手告别,一面仍然向前走着。直到汽车已经转过山头,再次挥手向主人致意的时候,伫立在大道上的人们还挥着双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