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把防治病虫害工作列入生产计划
王则华
过去,有些农业生产合作社没有把治虫药械的投资和治虫所需劳力列入生产计划,等到病虫害发生的时候,往往舍不得花钱买药械;到非治不可以后,又要临时凑钱买药械;同时劳力调配也发生困难。结果因为防治工作一再拖延,使病虫害蔓延成灾,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规定治虫不记工或少记工的办法,有的实行包工包产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包工包产项目内,没有订进病虫防治工作,因此削弱了社员治虫的积极性。
要想把防治病虫害工作做好,合作社必须把这项工作列入生产计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5年有一千多个农业合作社把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了生产计划,根据防治计划,事先同供销合作社签订药械供应合同。病虫害一发生,就及时进行防治,结果效果很好。
有些合作社根据各个地块往年病虫害发生的情况、药械的效能,采用“定亩、定工、定药、定效”的四定办法和定质、定量的临时包活的办法,把病虫害防治包给生产队,生产队保证不使病虫害蔓延为害,造成减产。因为生产队防治及时或是创造了效力高的防治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而节省下来的劳动日,由生产队自己分配。社员个人防治病虫害超过了工作定额,保证了质量,可以多记工分。农业合作社实行了这样一些办法,大大提高了社员治虫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消除了窝工浪费现象。这些办法是值得学习的。


第2版()
专栏:

充分利用结转物资
季因
通化铜矿在编制1956年基本建设财务收支计划的时候,把去年结转的价值十八万多元的机器设备和材料,列在既不能使用又不能销售的范围内。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通化支行审查后,认为只有三万元价值的设备和材料是不能使用不能销售的。这个矿负责办理这件事的人员都同意银行提出的审查意见。但是,当银行的同志向这个矿的矿长汇报审查意见的时候,矿长却指责矿里的工作人员说:“这不是闹着玩的,销售不出去怎么办,你们提出销售保证书吧!”银行的同志碰了钉子以后,又向这个矿的党委反映情况,他们的意见得到了党委的支持。
像通化铜矿一样,不充分利用结转物资的例子并不是个别的。据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对754个建设单位的统计,1956年基本建设财务收支计划所列的不能使用不能销售的机器设备和材料,共值19,595万元,审查后核减了6,177万元,占原计划的31.5%。如果建设银行不认真加以审查,那末,这批价值六千余万元的宝贵物资,就被白白地扔在仓库里,任其变质损坏了。
今年国家投入基本建设的资金比去年增加60%以上。要完成这个任务,不仅需要生产部门生产更多的机器设备和材料,并且要求各个基本建设部门,向类似通化铜矿矿长那样的保守思想作斗争,挖掘内部潜力,把一切能够使用的物资充分加以利用。


第2版()
专栏:

不捞砂的先进经验为什么没有推广
李茜
根据煤炭工业部的规定和钻探工人们过去的习惯,在煤田地质钻探工作中,如果在钻进硬岩层的时候使用铁砂,则在遇到页岩等软岩层的时候就需要加水把铁砂子都捞上来,然后才能换金钢钻头钻进,这样可以避免铁砂子掉在钻头和井壁之间,避免发生事故。在一般的地质情况下,打一个深钻孔(三百公尺到五百公尺)至少遇到五次软岩层,捞五次铁砂。每捞一次铁砂,有要八小时的,有要二十四小时甚至几天的。平均每次以十二小时计算,如果每台钻机每月打一个深孔,就要用六十小时捞砂。在捞砂的时候,工人们要比正常钻进辛苦得多。所以,用别的方法来减少或取消捞砂,对提高钻进效率非常重要。
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132队506号钻机的工人们,在1954年6月,创造了遇到软岩层不捞砂的方法。根据他们的经验,是否发生砂子卡钻具的事故,关键不在于捞不捞砂子,而主要决定于掌握钻机的人的劳动态度。有的钻工看见钻机的外口快磨完了还不换,因为外口太小了,井壁的直径就和钻具的直径相差不多,中间只有很小的空隙,这时候即使有很小一粒砂子掉进去,也容易把钻具卡住,如果经常检查钻机外口,发现它快磨完了就换,不捞砂也不会发生事故。
不捞砂法在506号钻机上使用了一年多,但是132队除了孙景阳领导的钻机在1955年使用了这种方法以外,绝大部分钻机都没使用。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领导人员有保守思想。
1954年,506号钻机因为工人们创造了这个经验,就成为铜川地区完成任务比较好的钻机。132队的领导人曾打算总结506号钻机的经验,并且派机长孙景民参加1955年全国煤田地质钻探系统的先进经验交流会。506号钻机的工人们很高兴,就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但是,队里的党组织、行政部门、工会、青年团和技术部门的领导人员开会讨论这份总结的时候,都说这个经验是违反操作规程的,根本不能同意。所以,在全国煤田地质勘探系统的经验交流会上,就没有交流这个先进经验。从此以后,132队的领导人员对506号钻机就采取这样的态度:既不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也不公开禁止使用(因为506号钻机已经很长时间没出事故,而且任务又完成得很好),只是说“出了事故要工人们负责”。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虽然经常派人到铜川去检查工作,也知道506号钻机有一个不捞砂的经验,但是,这些人也认为工人们违反操作规程,所以也采取和钻探队领导人员一样的态度。这就是直到现在这个先进经验还没得到推广的原因。
为了加速我国煤田钻探效率,我们认为现在应该是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和132队的领导人员切实克服保守思想,总结和推广506号钻机经验的时候了。


第2版()
专栏:

扩大复种面积的几个问题
安徽省农业厅长 张世荣
1953年以前,安徽省每年夏、秋、冬三季的休闲地面积很大。自从安徽省委提出了农业生产的三项改革以后,上述情况有了改变。三项改革的第一项是:提高夏季收成比重,增种一季晚秋作物,推行一年三熟的连作制。这项办法除了有避灾保收的重大作用外,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扩大复种面积。1953年全省复种指数是148.1%,到1956年已经扩大到194.5%。1955年,一年三熟的面积已经达1,140万亩,一年两熟的是六千万亩,一年一熟的只有一千九百多万亩。从1954年以来,因为扩大复种面积增产了九十亿斤粮食。
根据安徽省几年来的经验,我们认为在扩大复种面积的工作中,必须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研究气候条件,选种适宜的作物。安徽省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六度左右,无霜期一般是240天。安徽省的农作物中,有生长期240天的小麦,有九十天左右的春马铃薯、春玉米等春种夏收作物,有90—120天的高粱、早稻等早秋作物,有130天左右的中稻、大豆等中秋作物,有60—90天的晚稻、泥豆、荞麦、晚玉米等晚秋作物。一般夏收作物在立夏边收获,早秋和中秋作物在大暑到立秋收获,而大暑、立秋到初霜期开始(约在霜降后十天左右),仍有70—90天,足够晚秋作物生长的需要。例如,早稻在清明前播种,立夏边栽秧,大暑边收割,晚稻在夏至边播种,大暑边栽秧,霜降边收割,以后再种油菜或早大麦。又如,早稻在大暑边收割,接种晚玉米,霜降后收获玉米后再种油菜。根据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种适宜的农作物,就可以扩大复种面积。
第二,要注意解决农作物的茬口矛盾。因为农作物都有一定的生长季节;贻误季节,就会影响收成,影响下一季生产。正如群众所说:迟了一季,误了七季。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
(一)统一做好全年的生产安排。比如,改种双季稻的田,就不能种小麦,否则,小麦就会影响早稻的栽秧;播种春马铃薯的地,也不能在前季播种小麦。这就需要进行土地排队,按照不同的土质、水源和作物品种,安排全年的播种计划。我们的大体规划是:在水源充足的地区,推广“两水一旱”的轮作制,就是双季稻收获后,第三季种植油菜或早大麦。在水源不足的地区,推行“两旱一水”,就是在容易发生秋旱的地方进行早稻同晚玉米、油菜或早熟夏收作物连作。在容易发生春旱的地方,进行晚稻同小麦、春玉米连作。在旱粮地区,采取小麦同高粱(或大豆)、晚秋作物连作,或是春玉米、春马铃薯同晚秋作物、早熟夏收作物连作。
(二)采取品种调剂、育苗移栽和田间套种的办法,来调整轮作中的茬口。所谓品种调剂,就是选用早熟高产的品种。如在种双季稻方面,种早稻要采用“六十子”、“五十子”、“南特号”和“503”等品种,这些品种一般在大暑前后收割,不误晚稻的播种期。去年个别地区选用了“一季早”品种,因为收获较迟,晚稻没能栽上而改种了旱粮。为了增种晚秋作物,更要选择产量高,成熟期短的“伏脚玉米”、“小冬稻”等品种,既能得到高产,又不误秋种。就是在无霜期较短的地区,也可以运用品种调剂,扩大复种面积。去年皖南山区休宁县的高公农业生产合作社,种早稻选用“503”稻种(大田生长期为八十三天);种晚稻采用“小冬稻”(大田生长期为八十四天),平均每亩收获833斤,比一季中稻多收319斤。双季稻的生长期共为167天,在初霜之前就可收割晚稻。
育苗移栽,就是事先育好苗,等上季作物收获后腾出土地移栽。如晚稻在霜降边收割,种油菜的时间已经过迟,就可以在晚稻收割前把油菜苗育好,在收晚稻后整地移栽。如果夏收作物收割前,高粱、玉米、棉花等来不及播种,也可以育苗移栽。移栽的禾苗能够壮苗全苗,产量也高。桐城县杨树、同兴等农业合作社移栽的“伏脚玉米”,比点种的提早八天收割,每亩多收二十斤。
田间套种,就是利用上季作物的行间空隙,把下季庄稼套种下去,以争取时间,赶上季节。如在春马铃薯地里套种春玉米;小麦地、马铃薯地里套种高粱、棉花;中稻田里套种泥豆等。
(三)要适时抢收抢种,不误农时。这样才能保证产量,又不影响下一季作物的播种。农村中有一句谚语:“宁肯秋前差七天,不肯秋后差一天。”这正说明了不误农时的重要。去年个别地区的早稻在清明后才泡种,小满栽秧,立秋后才收割,影响了晚稻栽秧,虽然及时改种了晚玉米,但是产量不及晚稻高。根据安徽省的气候条件和群众的经验,早稻一般要在清明前泡种,立夏前后栽秧;春马铃薯要在惊蛰前后下种;晚秋作物除晚稻要在大暑前后栽秧外,其他都要在处暑前后下种。为了适时耕种,在收割和播种的季节里,要根据上下季作物需要的农活数量,进行劳力、畜力排队,把劳力、畜力分成几班子,做到前面割稻,后面犁田、撒粪、栽秧。在作物生长的季节里,要有计划地加强田间管理,促进作物早熟。
第三,要解决肥料和水利两个问题。在肥料问题上,几年来农民创造了套种绿肥的办法,就是在接近成熟的庄稼地里套种一季绿肥作物来压青做肥料。如淮河两岸的农民在高粱快成熟的时候,套种芝麻、绿豆、蓝靛等做晚秋作物的基肥;沿江一带的农民在夏收作物田里套种红花草、泥豆等做水稻的肥料。根据试验,每亩高粱地套种十二斤绿豆,可收鲜草一千六百多斤,含氮量约十一、二斤,相当于一百八十斤豆饼的含氮量。压绿肥不但解决了肥料,而且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培养了地力。除此以外,如豌豆和麦混种,采用根瘤菌拌种,利用荒地、沟渠种植野槐、紫穗槐以及其他绿肥作物,都是解决肥料的好办法。在水利问题上,需要多做塘坝,多挖沟洫,多修谷坊,多打水井。这些小型工程不但能够蓄水防旱,而且能够排洪和防涝。丘陵地带,塘坝小而少,又不能兴修较大的水利工程。但是这类地区的农民也创造了做“水囤子”的办法,就是选择适当的高冲田,加高田埂多蓄雨水,以供给播种夏收作物田的用水。一亩“水囤子”可供给三、四亩水田的用水。去年肥西县姚公农业合作社,就留出三分之一的水田来蓄水,三分之二的水田都种上了夏收作物。这种办法在目前情况下,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第2版()
专栏:

在河北的一个农村里
本报记者 贺笠
春风吹过了河北平原。在安国县南楼底村里,我随着一列拉粪的大车走向田野。地里的粪堆堆的密密层层,一亩地四十车,在六十方丈的面积里,平均一方丈半就有一个粪堆,这怎能不叫人兴奋呢!一个赶车的农民告诉我:从前还是单干的时候,哪一家人上过这样多的粪!从前一个有十多亩地的人家,一年也不准积三五十车粪,旱地照例是一车不上的,只有水地才上粪,上粪也不过三五车、七八车。自从去年成立了高级社,人们比从前在互助组和初级社的时候,劲头更足了,去年冬季社里发起了积肥运动,全社所有的肥源都挖出来了,家里的旧炕全都拆了重换新炕,街上的千脚泥都铲了,村前村后的坑泥都挖光了,为了提高粪的质量,增加肥源,社里专门派人运煤换取社员的柴火做高温积肥,连人们过去穿的破鞋底也做了肥料,这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崭新社共积了一百七十多万车肥,每亩平均四十车还多呢!保证今年的粮食是要丰收的。
我沿着村前的大道,走到一块大麦地的旁边,这里正有一个生产小组在种春大麦。我问一个拉三齿镐的农民:“你们大麦的包产是多少斤?”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九百五。”语气是那样干脆。旁边一个农民向我解释说,社里向他们队包的是六百斤,他们自己预定的是九百五十斤。我问:“这样高的产量能达到吗?”这个农民操着三齿镐,手也不停,笑眯眯地说:“你看,我们上了多少粪!”我往地里一看,果然满地里铺着很厚的高温肥和堆肥,另外畦子旁边还摆着两大口袋碾碎了的豆饼粉,真是水足粪肥,让人哪能不信心十足呢!
我转到青年队的耕作区。青年队是崭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面旗帜,他们样样任务都是提前完成,保质保量。这时他们正在修畦田埂。畦田是河北平原防旱防涝的一项重要措施,纵横交错的畦埂好像无数的窗格把一片大地隔成一块块畦子,使雨水就在畦子里渗进土中,不致到处横流,引起河水暴涨,既可防涝又可防旱。青年队的青年们正分成男女两组修筑畦埂,妇女们组织了接力,两人一对地由远处把土抛到近处,由近处抛上畦埂。青年队修的畦田质量很高,按上级的要求,一般畦埂是二尺一寸宽、一尺五寸高,但是他们修了五尺宽、三尺高,修得又直又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原来他们还有另一个打算,是想就此一举两得,将来在畦埂上作灌溉渠,种棉的时候浇水就不用再修渠道了。当我来参观的时候,他们的畦田已经快完工了,社里规定的任务是七天,现在,他们五天就完成了。
我从地里转到村头,看见一群人在那里进行甘薯育苗。场上修得有两个甘薯炕,炕边支着三口大铁锅,一阵阵的浓烟和火苗从锅下升起,两个人抬着一筐甘薯在锅里浸,一个人拿一根温度表不断在锅里检查温度,原来他们在进行温汤浸种。被浸过的甘薯种,人们又把它抬到炕边,经过炕上的人一一检查,凡是有病痕的地方都把它削去,有的干脆就把它拣出来,然后把种薯一排排地斜铺在炕上,炕的下面也烧得有煤火,以保持炕里的温度。在合作化以后,农民的耕作方法也科学化了。有一个姓宋的同志告诉我:他们采用温汤浸种和温床育苗的方法已经三年了。三年前试行温汤浸种的时候,南楼底村里还只有小社,他是这个小社的社长。当时社员们都怀着疑惧的心情观望:要用滚热的水(五十八度)浸烫十分钟,是不是会把种薯煮熟了呢?当然群众是相信政府派来的技术人员,但是谁也没见过这事,怎能就那样放心呢,这位宋同志说:就是他自己也是不放心的,“在技术人员浸种的时候,我边浸边掰开甘薯看,甘薯浸完入了炕,我还天天去打开炕篷,看到底是死了呢,还是活着,直到芽子出来我才放了心。”说着他自己不禁笑起来了,我也哈哈大笑。这说明一个新技术的推广是如何不容易呀!的确,今年的甘薯育苗也有很多问题,如有些群众并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温度没有很好掌握,种薯也杂乱。但是,农民从不懂科学走向采用科学方法耕种,这是值得我们欢庆的。


第2版()
专栏:

上海一批火柴厂互相检查和交流经验
上海市十二家新公私合营的火柴厂,最近在社会主义竞赛过程中,组织了一次“厂际互检”,解决了各厂生产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厂际互检”工作由这些工厂的工会主席、技术人员和私方人员参加。他们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对各厂生产情况进行了相互检查,同时交流了经验。公私合营荣昌火柴厂技术人员和私方人员在大中火柴厂检查的时候,发现这个厂双头梗比较多,影响装盒,就积极帮助研究,共同克服这个缺点。大明火柴厂工会干部和技术人员在正丰火柴厂检查的时候,发现这个厂火柴头光滑,而自己厂里有药头痕路问题没有解决,就虚心向他们学习,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 
    (本报驻上海记者)


第2版()
专栏:

大通煤矿改进四种采煤方法
淮南大通煤矿职工最近提出一批合理化建议,使过去认为已经“定型”的四种采煤方法都有了改进。
大通煤矿原来采用的是台阶、木板假顶、金属网假顶、竹帘假顶等四种采煤方法,每个采煤工的效率一般只达到三吨左右。工人胡东又最近提出了台阶掌子面由一次采一碴煤改一次采三碴的建议,试验结果,每工采煤效率提高到六吨多。工人和干部们提出的改进其他三种采煤法的建议,也基本上试验成功。预计新的方法被推广以后,全矿的采煤效率将比去年提高一倍到一倍半。
(本报驻合肥记者)


第2版()
专栏:

山东发现重要肥源泥炭
在山东省胶东和鲁南的十多个县里,从去年冬天到现在,发现很多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的泥炭(也叫草炭土)。这种泥炭经科学部门鉴定,认为是一种很好的肥料。据调查,昆嵛县宋文党农业生产合作社,去年用这种泥炭肥料种的花生、水稻,增产30%以上;同时证明它还起改良土壤、保存水分的作用。
在牟平县金牛山区东登格庄附近发现有二百二十多亩大的泥炭层,厚度在一公尺上下,最厚者达三公尺以上,这就基本上解决了当地缺少肥源的困难。目前各地正在组织农民进行挖掘。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并且准备今年在威海、莱阳等地建立肥料加工厂,利用泥炭,制造大量的颗粒肥料,供应农民需要。(本报驻济南记者)


第2版()
专栏:湖北零讯

湖北零讯
湖北省孝感、汉阳、应城等县组织了当地的铁、木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下乡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民修理农具。孝感县铁木业生产合作社的四个服务组在罗陂等乡,帮助农民修理了水车达一百一十部;还和当地的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签订了制造241件大小农具的合同。
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二桥队机电中队的各个工班,为了克服电焊、氧割工人不足的困难,从今年一月份展开了多种技术学习运动。现在,电焊班二十八个工人都已经掌握了两种技术。过去,一个桥墩上需要两个工人值班负责电焊、氧割等工作,现在,只有一个工人值班就能完成任务。
湖北省粮食厂最近从辽宁、浙江、江苏、江西等地调入粳稻良种三千多万斤。经技术鉴定,这批种子的发芽率一般达80%以上。现在这批种子有绝大部分已经供应到群众手中。群众正在进行选种、浸种和药剂拌种。


第2版()
专栏: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

优秀的设计总工程师—陈岱
肖明
重工业部有色冶金设计院的设计总工程师陈岱,领导一批设计人员设计了一个我国过去没有设计过的新工厂,并且提前完成了任务。在这个工厂进行第二次扩建工程中,他又以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组织设计人员作出整体的成套设计,使这个工厂的实际投资比初步设计概算降低34%,改建后的产品成本将降低29%,劳动生产率提高四倍以上,成品实收率提高20%。由于这些因素,这个工厂改建后每年节省的资金可达这次改建投资的50%以上,这就是说,不到两年就可以收回全部基本建设投资。
由于在设计领导工作方面的优异成绩,陈岱在最近召开的重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被选为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代表,并且获得重工业部一年来重大技术成就的奖励。
这些成绩是怎样得来的呢?用陈岱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老老实实地做工作,老老实实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密切地和生产施工现场结合。
远在1950年,陈岱和一批工程设计技术人员被指定来设计这个新型工厂。当时,连陈岱在内,没有一个人是做过这项新工业设计的。苏联专家这时还没有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好找一些他们所熟悉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程设计资料做参考,进行设计工作。
1950年下半年,设计工程正式开始进行后,他们首先设立了一个实验工厂。由于任务紧,他们只好从研究、设计到施工一起动手。正在设计工作进行得最紧张的时候,苏联专家彼得劳夫同志到现场上来了。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设计工作顺利地开展了。到1953年冬天,这个中国过去没有的工厂建成了。这是陈岱第一次和苏联专家在一起工作,也是第一次接触苏联先进技术经验。
随着国家建设的飞跃发展,1954年这个工厂又进行了第二次扩建。在这次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中,陈岱反复地思考如何贯彻执行苏联专家的建议。当设计一开始,他就组织全体设计人员做出生产方案,请苏联专家帮助研究审核。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他吸取了第一次设计工程中的经验教训,最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终于比较完善地完成了这次的扩建设计,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为国家节约了大批资金。
但是,作为这个厂的设计总负责人的陈岱,在一开始接受苏联先进设计经验的时候,思想上并不是很自觉、很积极的,而是带着不得不学、学了再看的情绪的。那些仍旧充满在他脑子里的旧的崇拜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使他一下子很难认识苏联先进技术的优越性。当他最初和苏联专家接触的时候,只是为苏联专家的忘我的劳动热情所感动。他看到苏联专家像对待自己国家的事业那样认真负责,每天同中国设计人员在一起研究问题,并且深入工地上去了解情况,在每遇到一项疑难的问题的时候总是不怕麻烦地设法解决,甚至在订购设备上也都是积极出主意。这和他过去在旧中国接触过的一些美国专家的工作作风显然是不同的。由于同苏联专家在工作中的不断接触,使他在许多事实面前开始体会到苏联先进设计技术的优越性了。苏联专家经验的丰富使他钦佩。许多过去从没有学过的新的技术知识和设计方面的宝贵经验,现在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他都学会了。在同苏联专家一起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他特别体会到苏联专家对经济核算工作、劳动条件和劳动安全保护方面的重视,这些思想对他的教育很深。陈岱认识到苏联先进技术的优越性以后,立刻成为贯彻执行苏联专家建议的积极领导人。他开始用自己的体会来帮助其他技术人员,并且经常组织设计人员认真地研究苏联专家的建议,学习苏联先进技术经验。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他们一面工作一面学习,进步得很快,每个设计人员都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陈岱在最初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时候,有一种完全依赖苏联专家的思想。不管工作中发生的大小问题,都去找专家解决,实际上就是要专家代替他们工作。这样不仅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也不能培养他们独立进行设计工作的能力。例如,在一个厂房吸收飞尘系统的设计中,原拟采用的设备,苏联专家认为效率不好,建议试验另外一种。当时他们对专家的建议只是“照办”,而不去认真钻研,甚至没弄清问题就草率地试验,以致因为表面效果不好,几乎放弃试验,幸而苏联专家又及时地指导了他们。这种只是“照办”而没有真学的方式,是不可能学会先进经验的。有时他们甚至连调查研究工作也没有做好,以致设计根据错误,使苏联专家也跟着他们走了弯路。后来,他们改变了这种做法,他们不但努力地学习苏联专家成套的经验,同时还注意学习苏联专家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力求为独立设计奠定基础和全面提高设计水平。
在设计工作中陈岱不仅钻研苏联先进经验,他还特别注意吸取生产或施工现场的经验。在他总负责设计的第二次扩建工程中,为了提高技术经济指标,他和一些技术人员曾经反复的研究生产过程,采用一系列的新措施和新技术来减少成品的耗损。经过他们的努力,最后将成品的实收率提高为现场的112%。就在这个期间,现场上工人们又改革了某一个生产过程,使成品的实收率一下子又提高为原来的114%,陈岱立刻和设计人员们一起研究并且采用了这个成就,改进了原来的设计,使成品的实收率提高到原来的120%。在这个工作中,陈岱深深地体会到:在现场里工人和技术人员日日夜夜、辛辛勤勤地劳动,自然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东西,而这些创造都不是在设计岗位上所能摸索到的。
陈岱在领导这个新型工业设计中,一方面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一方面学习现场和实际经验,这样就使苏联先进经验和我们的生产或施工结合得更好,这个结合是提高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满怀着兴奋的心情,陈岱向我讲述了他被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以后的一些感想。这位四十二岁的总工程师充满着青年人的朝气和喜悦。他说:“从解放以来,不仅他自己的工作热情很高,就是他所接触到的许多旧技术人员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在工作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同时也格外感到今天担负的工作责任的重大。现在,党和政府号召我们技术人员要向科学大进军,这对我们是鼓舞,也是鞭策。今天我们的设计技术水平还和国际水平相差很远,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设计技术水平,和为祖国培养一批青年的设计专家,这是今后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我决心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伟大的祖国,回答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和培养!”(附图片)
陈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