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一个善于进行具体领导的区委会
周振华
1953年,河北遵化县鸡鸣村区还是一个需要国家供应粮食一百六十三万斤的严重缺粮区,而到1955年秋天,不仅完全作到了粮食自给,而且还有了支援国家建设的部分余粮了。这个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关键就在于这个区的中共区委会实行了具体深入的领导,贯彻执行了党的发展互助合作的政策和发展生产的政策。
这个区1952年就试办了两个合作社,当时,不仅社干部和乡干部不懂怎样办社,连区干部也不懂。这样,在工作中当然会有不少困难,可是区委会不是躲避困难,而是努力去克服困难。区委会首先领导区干部学习党的互助合作政策,学习各地办社的经验,同时,成立了区的互助合作指导委员会,经常研究建社和办社中的具体问题。区委委员并分别深入到合作社里,了解情况,摸索经验,具体帮助社干部解决问题。这样,到1953年秋天,区上的二十五名干部都可以单独帮助社里处理问题了。可是,为了赶上合作社发展的需要,仅仅区干部会办社是不行的,还必须依靠和帮助乡支部培养大批乡干部和村干部来办社。区委会就采取了区干部重点示范、建立互助合作网、组织观摩以及小型训练班等等办法,对乡干部、村干部以及办社积极分子进行普遍的培养教育。到1955年初,全区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化以后,不但全区四十一名驻乡干部都已变成办社的内行和半内行,而且全区375名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等主要村级干部中,已有144名成为办社的内行,另外231名也都能够解决办社中的一般问题了。这就大大促进了全区合作社的巩固和生产的发展。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区委会也加强了对生产的具体领导,逐步解决了山区粮食增产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积肥问题。这个区多年以来没有大量积肥和施肥的习惯,平均每亩土地只施肥一千斤,全区还有30%左右的土地根本不施肥。区委会分析了施肥少的原因有二:一是不少农民还不相信大量施肥就能大量增产,二是全区缺乏肥源,不能大量积肥。区委会就一方面用大量施肥就能大量增产的实例向农民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帮助群众找寻大量积肥的办法。结果在强庄子村发现了一种积肥办法,就是利用山坡和地边的杂草沤火肥。区委会研究和总结了这一先进经验以后,马上在全区作了宣传和推广。接着又总结和推广了农民创造的修尿池、压绿肥、积小灰等各种积肥办法。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肥源缺乏的问题。到1955年,全区每亩土地的施肥量平均已达四千二百斤,比1952年提高了三倍多。
在解决积肥问题的同时,区委会领导了全区的水利兴修工作。区委会首先在白马峪村进行兴修水利的试办工作。区委会协助该村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了全国造林模范袁世珍“引水上山”的先进经验,提高了大家的信心,然后通过他们去说服和动员群众。农民高玉富思想不通,不同意水渠在他的地边经过,党支部就找了和高玉富最亲近的人去说服了高玉富,并在水渠修到他的地边时,立即给他浇了地,高玉富这才相信了修水渠的好处,开始积极参加了兴修水利的工程。不到半个月,该村就开了两道水渠和三道缓水坝,使四十五亩庄稼和四百多棵果树得到了灌溉,并且大量增产。区委会就用这一典型试办的经验对全区群众进行兴修水利的教育,并且逐步加以推广。到1955年全区已开渠三十八道,打井一百二十眼,共扩大浇地面积五千多亩。
但是,仅仅解决肥料和水利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领导群众逐步改变影响大量增产的耕作制度上的旧习惯。为了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领导,1953年春,区委会就组织全体区干部学习了东北肇源县的增产经验,这次学习对区委会有很大启示,特别是肇源县的密植经验,使区委会认识到必须逐步改变当地农民稀植的旧习惯。拿玉米来说,按照旧习惯,每亩只种一千七、八百棵,棵距是二尺左右。农民还这样称赞这种不合理的稀植:“垅大脚步粗,耪地省工夫,粮食不少打,秸杆不少出。”区委会为了取得密植的经验,就派了三个区干部,帮助三个土质不同的合作社,作了增加密度30%左右的密植的试验。在试验中,区委会注意依靠党支部来进行工作。如东小寨合作社,一般社员都顾虑重重,不愿密植,区委会通过支部动员了王朴等五名党员试验密植,结果五亩密植的高粱每亩平均比稀植增产一百六十二斤。试验结果证明,不管土质好坏,都能大量增产。于是,密植就在全区逐步推广开了。由于肥料、水利和田间管理技术的逐步解决,由于作物密度的进一步增加,密植作物的产量就更加提高了。有的玉米增加密度70%,提高产量180%。1954年全区已有七千八百亩作物密植,1955年密植作物更增加到三万八千七百多亩,约占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8%。事实打破了农民在种植密度上的保守思想以后,农民就把原来赞扬稀植的话改成批评稀植的话:“垅大脚步粗,不少费工夫,粮食准少打,秸杆更少出,仔细算算账,两亩顶一亩。”
由于区委会领导全区逐步实现了合作化,实行了各种生产改革,到1955年,全区土地的平均亩产量就由1952年的一百二十五斤增加到二百六十斤。这样,全区严重的缺粮状况根本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显著改善了,群众的购买力大大提高了。


第3版()
专栏:

有心学习不怕老
赵玉娥讲
我叫赵玉娥,家在山西定襄县横山村,今年五十四岁了。现在,我把我怎样学习文化的情形给大家介绍一下。
过去,我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因为不识字,吃了不少的苦头。解放以前,我的老汉到冬天没办法,就靠卖豆腐和卖扫帚过日子。卖出去东西不会记,只凭心记,人家短多短少,时间长了就忘了。他怨我记性不好,我嫌他脑子糊涂,我们两口子经常争吵。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学文化的重要。但是在旧社会里,连嘴都顾不住,那有心思学文化呢?解放以后,我们的生活渐渐好了,妇女们也翻了身,我学文化的兴趣也就来了。我天天叨念着那天咱能学文化就好了。果然在1951年我们村里建立了冬学民校,我就积极参加了学习。到1952年,我们村里要推行“速成识字法”,我听说这个方法好,认字多,学得快,我真是高兴极了,第一个报名要求参加学习。当时村里人都取笑我说:“没牙的老驴还想拉车呢,你这老太太学下文化干啥呀!”教员也认为我是白下辛苦不顶事。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泄气,相反地,我更激发了学习的决心。我认为只要自己有决心,学下成绩,能在生产上顶大事,群众就不取笑我了。因此我就到学校再三要求教员收下我。教员见我决心挺大,就允许我当旁听学员。从此我就开始学习文化了。
我是在1952年阴历十月开始学习的。一天突击三个字母。那时因为我是个旁听学员,所以没有给我发书本子,我每天学习回来,就把字母写在炕头墙上,一有空就念,一遍、两遍、三遍,多念几遍慢慢就记住了。当学到ㄚㄛㄜㄝ字母的时候,我的舌头不听使唤,怎样也念不会,心里真是着急。我想我莫非真是不能学文化了?又一想,我这大年纪,不能和年青人比,青年人学一遍,我得学十遍、百遍,学的遍数多了,自然就学会了。想到这里,我的信心就又大了。于是我就去找老师教我念,念了好几遍才把音念正了,我心里可高兴。不几天就突击拼音,我的困难又来了。在拼ㄓㄚ炸、彳ㄚ差、尸ㄚ啥的时候,别的人都能分清,临到我念的时候就是炸、炸、炸。逗的大家就是笑,越笑我越念不上来。下了课我又去找老师教了三遍才分清了。我就是这样,不会就问,会了就不住嘴地念,终于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老师看着我的学习成绩好,就让我转为正式学员。从此,我的学习劲头更大了。
到了第二阶段,就突击认生字,每天要认七十二个生字,我一看书里边黑鸦鸦的一大片,就吓了一大跳。我想我这么大年纪的人那能记住这么多生字,有“拐棍”(注音符号)还能照着拼出音来,没有“拐棍”我就不认识了。这时,我还是抱着不会就问的态度。有时十次百次地去问人,还记不住。后来我想光依靠别人帮助也不是个长久办法,于是我就用家里的家具来帮助认字。譬如认“碗”字的时候,我就左手拿着饭碗,右手拿着书,连声地念。又如认“盆”、“犁”等生字的时候,我都是看着盆、犁念。平时我看见了这些家具以后,就想想这些家具的字是啥样子。这样慢慢地就记住了。可是有些字不能用家具来帮助我记忆,如“惧”字和“捧”字,我就用村里的人名来帮助我记忆。例如:用村里的巨堂的“巨”字帮助我记“惧”字。我还用了记部首偏旁的办法来帮助我记忆。如“魏”字,我记住左委右鬼就是魏。对于特别难认的字,我晚上躺到炕上也要在脑子里转,睡到半夜醒来想起难认的字,还要念一念,并且用手指在胸前写一写。就是这样,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学会了两千多个字。按期完成了学习任务。
突击了认生字以后,就开始学习写字。我年老手笨,写出个字,不是左肩高,右肩低,七叉八歪地,就是丢胳膊掉腿,真不像个样子。这时我有点泄气。我认为老年人学认字还可以,学写字就不行了。后来老师给了我一张仿引,上面写着:“苦学苦练要用功,争取学习起上劲,有了文化和知识,提高觉悟思想快,学习不亏老年人。”我看了以后给了我很大鼓舞,劲头又大起来。我埋怨自己心太急了,学写字也是慢慢学会的。俗话说:“一遍生,两遍熟,三遍不用老师傅。”于是我运用了老师教的“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入屋子后关门”的写字方法,每天坚持写一张大仿。这样一来,慢慢也就会写了。
我知道,要想学习好,必须得经常坚持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常说:“老牛拉车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少走二里半。”可是因为我家里缺乏劳动力,有一个老母亲,已经八十三岁了,有一个姐姐双眼都瞎了,我老汉因为过去给地主扛长活,把身子也折磨坏了,只能顶半个劳动力,家务活计和田间的劳动大部都落到我一人身上,学习时间很少。那时我想如果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是根本办不到的。所以我就一面劳动,一面学习。下地里劳动的时候,不管是薅苗、锄苗、打切棉花,也不管是收割和打场,我衣服口袋里总要装着课本,有了空,别人休息了,我就掏出书本学习,土地就是我的石板,指头就是笔,嘴里念着书上的字,手指就在地上比划着写。在家里纺织、做针线、或是烧火做饭的时候,我也不离开课本,一面做着活,一面看着书本,心里暗暗地琢磨着字样和句子的意思。平时我就是走到街上,也不放松学习,一面走,一面看着墙上、门上的标语、公告和对联上的句子,遇见生字就把它记下来,问识字的人,直到学会为止。
现在我们村的合作社,已经转为高级社,将来社里要用机器生产,我觉得我的文化还是很不够用的,人常说:“学到老,学不了。”所以我打算要进一步努力学习,现在我已经参加了高小班学习。我今年虽然是五十四岁的人了,可是我的心还是年青的,我假如能够活到八十多岁,我还有三十年的事要做哩!所以我还要抖抖我的老精神,卖卖我的老力气,为祖国增添一份力量。
(王选英、张生文、叶红整理)


第3版()
专栏:

“归来”——独幕剧的新收获之一
江东
作剧:鲁彦周 导演:李培仁 安徽省话剧团演出
“归来”通过一场尖锐的家庭冲突揭示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爱情、家庭、道德问题,作者无情地鞭挞了道德败坏、玩弄妇女的资产阶级思想,热情地歌颂了互助互爱、共同劳动、忠诚不渝的新的爱情观点。
作者和演出者在“归来”中鲜明地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勤劳善良、坚贞勇敢的童蕙云和堕落腐化、忘情负义的王彪。这是一对夫妇,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观、人生观。童蕙云和王彪的斗争,正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思想同资产阶级、剥削者的思想的一场搏斗。虽则王彪是个共产党员,但是他已经蜕化变质。如果不趁早回头的话,他显然不配拥有这个光荣的称号了。作者相当充分地暴露了王彪的丑恶思想,歌颂了童蕙云的精神品质。这个剧是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的。
作者对男女主人公作了细致的、深入内心世界的勾画。作者在童蕙云还未出场时,就烘托出童蕙云给王彪家庭所带来的欢快幸福的气氛,等到童蕙云一出场,作者进一步地写出她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劳动者,而且是一个受到群众爱戴的年轻人,当王彪归来的讯息传来后,作者细致地刻划了童蕙云喜在心里、羞于外露的心情,所以当女儿依在童蕙云怀里,母女两人浸沉在幸福的思念中时,女主人公温柔善良的性格和淳朴可爱的形象已经在观众的心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王彪归来后,他恬不知耻地吹嘘“当了领导干部可真不容易”;等到邻人们离去后,他开始向童蕙云展开了巧妙的进攻,企图达到和他“相差太远”的妻子离婚、去和更年轻的女人结婚的卑鄙目的。
这场冲突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进一步地揭示来实现的,作者描写了王彪对妻子拐弯抹角、威胁利诱的卑劣手段,也描写了童蕙云对丈夫的诚挚爱恋。在王彪一步进一步的逼迫下,她开始惊醒过来,最后终于坚强地和王彪分开。这场冲突,十分动人心弦,两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像剥笋皮似地一层层在观众面前展现。观众清晰地看到两个主人公向相反的道路上走去,随着王彪步步进逼和童蕙云的从喜悦进入到震惊的苦痛中,观众是同勤劳善良的女主人公同忧共戚的。
作者最后生动地描写了童蕙云从痛苦中觉醒起来,坚强起来。她代表了有独立人格的新型的劳动妇女,从童蕙云身上散发出一股强烈的社会主义力量。
作者还描写了整个社会对童蕙云的培养和支持,人们严正地指责道德败坏者,唾弃忘情负义的王彪,为童蕙云不平。作者在最后告诉观众:童蕙云痛苦地结束了她不幸福的夫妇生活,却幸福地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爱、拥戴和支持,胜利者不是王彪而是童蕙云,是整个新社会。
“归来”是这次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中受欢迎的剧目之一,是近年来独幕剧创作中可贵的新收获。但是,我认为在人物刻划上,也还有一些缺点。作者虽然成功地刻划了童蕙云的高尚品质,但是对王彪的丑恶灵魂的揭示还不够丰富、鲜明和深刻。作者写了王彪采用各种卑鄙手段来达到和妻子离婚的目的,这方面的描写是具体的,但是一个离家四年的人回来后,他面对着母亲妻儿的感情变化呢?特别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他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会得到党纪国法和社会舆论的指责的,可是他居然这样做了。如果作者细致地刻划出这个道德败坏者的精神世界,写出他同家人不同的感情和面对童蕙云时的错综复杂的内心活动,那么这个人物形象将会更生动,也就使观众更深刻地看到王彪丑恶而又渺小的灵魂。


第3版()
专栏:

上海七百多高级医务人员系统学习中医药学术
上海七百多个高级医务人员八日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学术。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市中医学会等机关团体特地为他们举办了“祖国医药学术讲座”,准备在今后三个月中聘请上海有经验的中医师连续讲解中医经典著作。
八日,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师章巨膺已经作了第一讲“伤寒论”。
参加这次学习的高级医务人员中包括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和全市公立医院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主治医师。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帮助投考高等学校的在职干部等补习功课
旅大市为一批今年投考高等学校的在职干部、职工和复员建设军人等举办的补习学校在七日开学,从这天起,学员们每天可以有半个工作日的时间在这个学校里补习高中的有关课程。
这所补习学校根据学员的投考志愿,分两个班帮助学员温习功课。十几个中学教师兼任补习学校的教师,他们根据教学科目参考了1956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编写了教学大纲。各个机关、工厂、企业的领导方面都规定参加温课的学员只做半天工作,旅大水产公司等企业的工作人员还和准备投考高等学校的人调换工作时间,有的还分担他们的工作,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成立
天津市将有三十多个作家和业余文学创作者到工厂、农村深入生活,从事创作。初步计划到年底可创作出九十三部(篇)新作品。这是八日闭幕的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成立大会上通过的天津市1956年文学工作计划的主要任务。这个计划还把培养青年文学创作者放在重要地位。
在这次大会上选出了由方纪、孙犁和李霁野等十三人组成的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会,正式成立了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
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决定成立青年文学工作委员会,大力培养青年作者。为了繁荣创作,分会还决定成立创作委员会,并且在今年第三季度创办文学月刊“新港”。(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山东莘县村村有农民业余学校
山东省莘县全县村村有了农民业余学校;全县五十个乡都有了青年扫盲大队,512个村都有了青年扫盲分队;有475个村成立了记工学习班。到四月五日为止,全县应该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已经有85.3%进了农民业余学校。乡干部中的文盲和半文盲,参加学习的占96%。
在最近几个月中,这个县已有一万三千二百多个农民学会了记工账。全县237名主要乡干部中有140人不再是文盲了。有二十个村已经基本上扫除了青年中的文盲。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奖励有成绩的报刊推广站和发行员
广州市邮局于四月八日举行颁奖大会,奖励发行报刊有成绩的报刊推广站和发行员。
广州市目前在各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已建立672个报刊推广站,共有发行员3,155人。1955年他们所发行的报刊占全市报刊发行总数的30%。这次有二十八个推广站和174个发行员得到奖励。
(本报驻广州记者)


第3版()
专栏:

港澳同胞热爱祖国
胡紫
近一个多月来,香港和澳门的同胞有十五万多人像潮水一样涌回广州参观。过去,由于香港政府的种种限制,他们大多数是在广州解放以后就没有回来过的。他们当中还有一些人因为长期受到香港反动报纸的造谣宣传影响而对祖国的情况有所怀疑,也有一些人长期对社会主义怀有成见。现在,他们回来看到了事实,每个人都从不同的切身体会感受到祖国在飞跃进步,对祖国表示无限的热爱。
一个曾经在解放前做过铁路工人的香港同胞,在广州铁路工人文化宫看见一千多个工人积极分子在开会,口里没有作声,但是心里却怀疑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积极分子?他再走到铁路工人医院,看到各种设备和医生、护士对工人的亲切照顾,就开始感动地说:“祖国对工人确实体贴”。当他走到铁路工人托儿所,看到一群胖胖的孩子天真活泼地拥着他叫叔叔,当场就感动得流出泪来,说:“难怪一个铁路局就有一千多积极分子!”他还准备把自己的儿女送回广州读书。在离开广州的时候他说:“几个月以前看过苏联展览会的香港同胞,回去以后人人说祖国好,自己只是半信半疑;这次回来,首先参观了广东省农业生产展览会,还只是相信三分;但是现在看了各个方面,整个心都交给祖国了。”
一个叫钟玉意的五十多岁的女工人,走上越秀山,突然引吭高歌起来,同行的人笑她疯了。她说:“我是高兴得疯了呀!以前这里是乱坟堆,现在变成了大好风景的北秀湖。”
一群香港的电影导演、演员和戏曲演员,到广州看了戏剧,访问过同行的亲友,他们都深切地感到解放后艺人的地位提高了,艺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个电影演员在出席了一次集会以后,感动得当着同行的面前哭起来,连声说“我以前想错了!”
澳门一群六、七十岁的老商人组成的到广州参观的代表团中,有不少人原来只是怀着看看究竟的心情回来的,但是参观以后,已经和广州的工商界建立了生意关系,有些人还表示要回国投资,把儿女送回祖国教养。
港澳的学生到广州以后,简直一分钟不停地到处走,到处看,看到什么都问,看见什么都觉得可爱。一个大学的学生遇着旧时的同学,责备他说:“祖国这么好,你为什么不早写信告诉我!”
一个在香港政府工作的机械工程师,他看见祖国许多以前不能做的东西已经能够做了,许多以前只能靠进口的东西现在已经有大量出口,就告诉人说:“回到香港,我要告诉给我所认识的工程界人士,让他们也回来看看。”
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使每一个回来参观过的港澳同胞都感到兴奋。一个香港老工商界人士归结了他的观感:“港澳同胞热爱祖国,祖国值得港澳同胞热爱!”


第3版()
专栏:

罗马尼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农林部副部长 泰特鲁·莫尔多瓦努
在最短的期间内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我国的农业生产,是罗马尼亚工人党和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决定性的环节。拖拉机和农业机器代替并节省人们的劳动,能够在短期内在最优越的条件下完成农业的操作。它们是保证罗马尼亚的农业生产在最近两、三年内迅速高涨的主要力量。
过去,罗马尼亚全国人口的76%都从事农业,在农村中使用的是极其简陋的工具。在资产阶级—地主的罗马尼亚,甚至在地主和富农的大农场中,农业操作的机械化水平也是非常低的。
解放后,在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全面援助下,罗马尼亚工人阶级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并出产了自己的拖拉机和农业机器。这就使得国家有可能用新的机器设备来装备罗马尼亚的农业。
作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重工业的中心的机器制造业,正在逐年扩大拖拉机和农业机器的产量,并供应农业以新型的机器和装备。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现在已能大批生产机械牵引犁、中耕机、粗耕机、割捆机、打谷机、谷物和甜菜播种机、杀虫器、灌溉用的固定发动机和抽水机,以及直达电话机等等。
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在推行农业新技术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所供给的机器的生产效率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是全民的财产。它们把基本农业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的手里,因而保证了合理使用机器和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来不断改进设备的巨大可能性。
现在,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拥有将近三万台拖拉机(每台按十五匹马力计算),一千五百多台自动联合收割机和许多其他复杂的农业机器。
机器拖拉机站是组织社会主义农业和提高农业生产的强大杠杆。现在罗马尼亚共有222个机器拖拉机站。它们的工作量1955年比1949年提高了三倍半。如果说机器拖拉机站在建立初期的业务主要是耕地,那末,现在播种机、粗耕机、收割机、割捆机、联合收割机等所进行的工作,在机器拖拉机站的工作总量中已逐渐占有更加显著的地位了。
1955年夏天,机器拖拉机站用机器进行中耕所完成的工作总量,比1953年提高了五点八倍。仅只中耕这项工作的机械化,就使得罗马尼亚的集体农庄在1955年节省了约八十万个劳动日。
作为工人阶级在农村中的先进据点的机器拖拉机站,应当成为罗马尼亚现有的三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农庄、联合耕种社和简单的生产互助组——的生产的真正组织者。机器拖拉机站根据合同帮助集体农庄和联合耕种社及时地完成农业操作,合理地组织生产,在农业中采用先进的生产方法,并取得高度的收获量。
根据1953年8月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决议,机器拖拉机站也加强了对个体农民的帮助。
1955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采用了对机器拖拉机站所完成的工作以实物付给报酬的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给了各个农庄以新的优越条件,使劳动农民便于利用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用实物支付机器拖拉机站工作报酬的新定率的主要特点是,报酬不因每公顷收获量的增长而提高,它是固定不变的。只是根据自然肥力不同的地区加以区别。所以,由于采用了农艺技术规程而提高的全部产量,完全归机器拖拉机站所服务的那个农庄自行处理。
农业操作的广泛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强国营农场的作用的基本条件。国家力求这样来组织国营农场,就是使它们能够成为在农业中采用新技术的中心和在大片土地上用机器进行集体劳动的优越性的有力榜样。此外,国家还用最完善的技术工具装备了这些社会主义企业。现在国营农场的拖拉机和机器的工作能力可使农业操作的机械化达到高度的水平。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国营农场已经能够从基本农业操作的部分机械化过渡到整套耕作的全盘机械化,甚至对那些要作很多各种各样复杂处理的农作物的操作也已机械化了。许多国营农场在培育和收获工业技术作物和蔬菜方面也已达到机械化。由于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先进的国营农场已能解决农忙时期人手不够的问题,并能保证高度的收获量。例如,布加勒斯特州基尔诺得日国营农场已把旱地棉花的播种、中耕和收获等一切操作都机械化了。这个农场1954年在150公顷土地上平均每公顷收获了1,817公斤旱地棉花,打破了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纪录。
我国的农业机器工人展开了为尽可能充分利用设备的强大运动。阿拉德州西尼考拉乌尔·马列机器拖拉机站工作队长、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瓦西列·沃伊基查用一台拖拉机在一年内耕一千公顷软地的创举,获得了许多拖拉机手的响应。在罗马尼亚,保证每天至少收割两万公斤谷物的联合收割机手正在一天比一天增多。
农业操作的机械化是提高收获量和使劳动农民相信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处的主要方法。因此,不断扩大农业操作的机械化成为近几年内罗马尼亚农业中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用新型的拖拉机和架空运输装置来装备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这样才能使田间管理和收割方面的工作,使供应、调制饲料以及畜牧业部门中的繁重操作广泛机械化。
此外,摆在我国农业机器操使者面前的一项任务,就是更加充分地利用机器,使它们发挥更大的生产效能和赢利性。在这方面,改进对拖拉机和农业机器的保养和检修工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近几年,机械中心、进行拖拉机和收割联合机大检修的专业化企业网,将要扩大和巩固。在机器拖拉机站、国营农场和拖拉机工作队的营舍中将要修建新的机械修配厂。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向社会主义农业企业供应熟练的技术干部的工作。近年来,各学校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工程师、机务技师、生产队的领导人以及掌握了新技术并能顺利地运用农艺学成就的拖拉机手。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从工业企业那里不断获得设备和干部方面的援助。来自工业中心的技术干部方面的援助,大大促进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的联盟的不断巩固。
现在,罗马尼亚的农业机器工人正在扩大着机械化工作的数量和种类,不断提高机械化工作的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他们对促进农业的高涨和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贡献正在日益增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