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共同提高的一个好办法
孔桑
上海中国纺织机械厂职工,在争取提前完成五年计划的生产热潮中,广泛开展了互教互学活动。工会组织为了满足职工群众的这种要求,以便共同提高,便以新工人和技术较差的工人较多的铸工车间为重点,把42个新的、老的和技术较差的工人按照工作性质,组成19个包教保学小组,由每一个老工人固定帮助一、二个新工人或技术较差的工人,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分工到各个组里去进行技术指导。这个办法受到工人的热烈欢迎。每到下班或饭后休息时间,各小组的新工人们和技术较差的工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听老工人讲解操作要点,看老工人表演操作。平常,老工人干活的时候,新工人和技术较差的工人站在旁边观摩,帮助做一些辅助工作;老工人完成了当天定额以后,就利用多余时间让新工人和技术较差的工人单独操作,自己从旁指导。
包教保学小组活动热烈开展以后,工会组织更趁热打铁,学习国棉四厂经验,组织新工人和技术较差的工人开展“毕业竞赛”,以能达到当天计划定额的为合格,超过定额3%的就算“毕业”。这就更加鼓舞了新工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老工人也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新工人、技术较差的工人“毕业”为光荣,新工人、技术较差的工人则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毕业”为光荣。不少工人都虚心学习,所以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了操作技术,从完不成定额到超过定额。现在,这个厂的装配、机工、木工车间,都已经根据铸工车间的经验,普遍组织了互教互学小组。
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完成计划的情况有好有坏,是任何工厂、矿山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的现象。企业领导的责任就是用一切办法来把技术低的工人提高到技术高的工人的水平上来,从而不断地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的党、行政和工会组织,除了从思想方面教育技术高的工人帮助技术低的工人,教育技术低的工人虚心向技术高的工人学习,以及及时地奖励和表扬那些积极帮助别人提高技术,或者积极赶上先进的人们以外,还必须做许多具体的组织工作。如组织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的训练班,组织先进工人巡回表演等等。上海中国纺织机械厂组织包教保学小组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这个办法,可以使那些愿意学习,愿意提高的人找到老师,使那些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找到学生。这个办法还可以提高负责教的人的责任心,从而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技术较差的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上来。随着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生产热潮的到来,在各个工矿企业里,愿意帮助别人提高技术的先进工人们,和愿意向先进学习,努力赶上先进的人们将越来越多。企业的党组织、行政和工会组织,必须像上海中国纺织机械厂工会一样,迅速采取适当的组织措施,保证职工们实现“共同提高”的崇高愿望。


第2版()
专栏:

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前进
乔雨舟
北京农业机械厂向全国农具工厂提出开展厂际竞赛的倡议以后,已经有13个省市包括38个企业单位的300多人来参观学习,住在厂里的客人,平均每天有100人左右。这些人有的来自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有的来自四川和广西等地。这个厂也先后派人到河南和辽宁的几个农具厂去过。现在,他们又准备再派人到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山东等几个农具工厂去进行一次系统的参观和学习。
每一次的外出参观学习,都给这个厂的工人们带来很大的好处。工厂里的同志们告诉我下面的一段故事:
他们这个厂里,有一个犁镜小组,1952年产品报废率为80%—90%,1955年上半年下降为14%左右。小组里的工人认为差不多了。但是,去年11月,他们听说开封机械厂犁镜小组的报废率只有2%!“这是真的吗?”小组里的人谁都不相信这件事。他们说:“我们都不行,他们倒达到了?”“也许开封机械厂犁镜的产量少,或者检验标准太宽吧?”
去年11月10日,小组长抱着怀疑的态度同铸工车间主任到开封机械厂去了。在那里,他们看到:设备不比他们的好,每人每天的生产量也不比他们的少,废品率确确实实是2%。
这个活生生的事实大大教育了小组的工人们。11月以前,厂里曾要求他们把废品率下降到7.5%,他们都认为“原来的10%还完不成,怎样达到7.5%呢?”他们曾经学习过沈阳暖气器材厂防止犁镜变形的先进经验,但是没有认真学习,就说:“不准顶事,还多费一道手续。不如取消了吧!”小组长从开封回来以后,他们就比较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了。结果,报废率终于从10%下降到3.61%,12月21日还创造了1.2%的最新纪录。每班的产量也相应地提高了60%—70%。
犁镜小组学习先进经验提高生产的事迹给其他小组的工人们指出了方向。犁镜小组以前的情况,在钢犁铧工段里也存在着。于是,钢犁铧工段也在12月份派3个同志到东北灵山农具厂去了一趟,结果也有很大的收获。例如,从前他们是把钢犁铧从盐浴炉里拿出来以后,进行一次“沾水”就算了。这样,钢犁铧的表里硬度不一致,容易发生裂纹。从东北回来后,他们改进了轧钢设备,又仿照灵山农具厂的做法改进了沾水设备和增添了“回火”设备,使合格率由30%左右上升到90%左右。另外约10%的钢犁铧,只要经过稍许加工,也可以达到合格。在运用了开封机械厂“磁力探伤器”检查钢犁铧的表面裂纹后,他们又适当地控制了“沾水”的温度和冷却时间等,终于使钢犁铧的报废率由过去最高时的25%下降到了1月份的0.5%。去年,他们只有一个月完成计划,今年头一个月就超额1万片完成任务。2月份比1月份的任务虽然增加了很多,但是也能顺利完成。
由于积极地学习了先进经验,这个厂在向全国农具厂提出倡议时所存在的三个关键问题——犁镜、钢犁铧的报废率高和总装配不能完成任务,现在有两个已经解决了。为了解决总装配方面的问题,工厂已经派人去参观学习。今年1月份,定额比去年提高了很多,但是完成生产的情况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在全厂的生产工人中,有95.13%人都全面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这个厂的工人们在努力学习别厂的先进经验的同时,还努力帮助兄弟厂的工人们。除了帮助那些远道来厂学习的兄弟企业之外,在北京市,他们同120多家工厂签订了“互相帮助、交流经验”的合同。他们已经在厂内组成了一个包括各个工种有148人参加的志愿支援队,利用业余时间去帮助北京市一些兄弟工厂改进工作,同时也向人家学习。在春节期间,就有23个人到10个兄弟工厂去帮助工作。双轮双铧犁车间的李士莲到建中铁工厂去帮助改进了工具以后,那个厂地轮轴的产量就从一个人9小时生产100多根增加到300多根。收割机车间的刘殿尧等到公私合营群力铁工厂帮助改进了工具以后,那里车603耕深调节轴的每天产量也由过去的200多根增加到400多根。他们的这些行动,深深受到兄弟工厂的欢迎。工人们说: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前进!


第2版()
专栏:

钻机快速搬家
李茜
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三一队的钻探工人们,工作在峰峦起伏、人迹罕到的深山里,不论冬天或夏天,都住在帐棚里边,经常吃不到蔬菜和鲜肉,有时喝开水也成问题。但是,他们从不叫苦。他们苦恼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钻机搬家的问题。钻探工人们不愿搬家并不是怕辛苦,而是每年搬家占去他们的生产时间太多了。每一个钻机钻完一个钻孔后,就要把机器、钻塔、基木和厂房等重达15—20吨的全套设备拆掉,从一个山头搬到另一个山头,从这个山谷搬到另一个山谷。有时从山头上看来,这一个钻孔离那一个钻孔只有几十公尺,但是人走过去就要绕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路。搬到新的工作地点后,又要重新平现场,安装起全套机器,才能开始工作。一部有500公尺钻进能力的钻机每年搬家要占去四分之一的时间,一部300公尺的钻机要占去三分之一的时间。
为了减少搬家的时间,钻工们曾经想了一些办法。如去掉钻机中间轴,以减轻设备重量,便于搬家;减少钻机上的备用品;用人力搬运部分小设备,以便抄近路走,节省搬运时间。这些措施虽然起一些作用,但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去年第一季度,一三一队有5台钻机在铜川黄堡工区进行浅钻(孔深100—300公尺),有的钻机每月要钻3个孔,根据过去的搬家效率,每台钻机的拆卸、搬运和安装时间就要超过钻探时间,如果不设法缩短搬家时间,根本没法完成任务。缩短搬家时间已经成为完成浅钻任务的关键了。
这个队三一二号钻机的代理机长田喜成和全体钻工详细地研究了缩短搬家时间的问题。他们发现过去搬家慢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具体分工,拆卸、搬运和安装都像一窝蜂似的一拥而上,你拥我挤的影响工作效率,有些人因为插不进手干脆在一旁闲着,有时车到现场了人还没上班,不是车等人就是人等车,装车时一边说笑一边装,因此,把搬家时间拖得很长。他们提出一个办法:在搬家的时候,两个班负责拆卸和安装机器,一个班负责装车和卸车。由于较合理地组织了全钻机的劳动力,减少了窝工现象,他们在4月间的一次搬家中,带着一部300公尺钻机的全套设备搬了5里路,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开钻了,创造了铜川地区钻机搬家的新纪录。
三一二号钻机快速搬家的事很快就通过一三一队的队报“钻探快报”传遍了铜川的钻探工地。宋凤岐领导的钻机也是在黄堡工区搞浅钻工作,他听到了三一二号钻机快速搬家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当天就请田喜成把搬家的办法给详细介绍了一遍。
宋凤岐回来后,马上向工人们作介绍,并且提出最近搬家就采用这个新办法。经过群众讨论,又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班长屈福祥说:“如果一个班跟着车来回走,把很多时间浪费在路上了,不如随第一趟车过去一个班,就留在新的工作地点负责平现场,等拆机器的这个班过去后,就可以铺基木和安装机器了。”宋凤岐认为这个意见很对,并且提出:分工的时候还应该根据各人的技术和身体的好坏,应该打乱原来班的组织,让技术好的工人负责拆机器,身体壮的工人负责搬运重东西,身体弱的可以做些轻活,如整理工具和零件等。大家都说这个分工的办法就更科学了。他们又提出,人在搬家的时候有分工,也应该给机器排排队。钻工张克启说:过去把机器运到现场,都是堆在一起,安装机器的时候为一个零件找半天,有时柴油机放在离现场几十公尺远的地方,安装的时候用十几个人去抬,这样就影响安装效率。以后把拆卸下来的钻塔、基木和厂房构件都编上号,装车和卸车时也按顺序放,卸车的时候把笨重的机器卸在安装地点近旁,就可以节省时间了。
搬家的前一天,工人们都作了准备,第二天天刚发亮,大家就都到现场来,按照分工紧张地开始了工作。当车辆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机器拆卸完,就按部就班地进行装车。在装车前,二组组长卞宗钢同志建议用马车拉柴油机机身,因为汽车高,柴油机太重,光靠大家往上抬太费时间,用马车装又省力气又省时间。工人们非常积极,过去装车都是6个人抬一根大基木,这次只三、四个人抬。卸车时也是按照各种零件的编号,有次序的卸在离安装地点近的地方。结果这次搬家只用了8小时就开钻了,创造了全国钻机搬家的新纪录。
1955年宋凤岐钻机利用快速搬家的办法节省了40天的时间,把这些时间用在钻探上,照他们去年的钻探效率计算,全年可以多钻探400多公尺。现在,一三一队推广了这个经验,煤炭工业部地质总局也决定今年在全国煤田地质勘探系统推广这个经验。


第2版()
专栏:

一个小组的规划和它的遭遇
本报记者 范荣康
沈阳第三机床厂第二车间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加工1K36车床的部件,定额工时已经由过去的678小时压缩到472小时。但是,厂里又下了新指标:每个工人每个月平均至少完成305小时的工作量,全厂才能提早一年完成五年计划。而每个月的实动工时一般都是204个,这就是说,每个工人每个月要在204小时里完成305小时的工作量。
新的指标没下来以前,车工一组的工人们想:在每月204个实动工时里完成257个小时的工作量还是可能的。但现在要求完成305小时的工作量,就不敢保证了。
小组里开会讨论这个指标,酝酿制定个人的和小组的规划。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和车间主任都参加了会。谁也不敢说每月订257小时的工作量就不保守了;同样,谁也不敢说把每月的工作量提高到305小时,究竟有什么根据。会议僵住了。
组长张国斌等在一块研究,认为仅仅号召订先进的规划是不行的;没有切实的根据和保证措施,订出来也是空的。大家都同意要订先进的规划,就要抓先进的办法。他们回忆了去年在那些部件上推广过那些先进经验,效率提高了多少,还可以扩大应用到那些部件上去;还可以推广那些新的先进经验,效率还可以提高多少;生产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合理的地方可以改进,效率又可以提高多少。这么一想,一算,心里大体有谱了。
第二天开会换了个方式:先找方法、找根据,再提指标。大家帮车工周泽相算账。根据车间的计划,周泽相1956年主要加工1K36车床上六角刀台的支架,定额工时是55分钟。周泽相说他可以用35分钟的时间完成,根据是他见过别人加工这种部件,改进一个钻具,可以缩短工时20分钟。大家又帮助他研究,认为还可以采用苏联强力内孔车刀、强力外圆车刀等先进经验,有25分钟也可以完成。张国斌也曾加工过这种部件,把他4个爪的卡盘改为3个爪的卡盘,一齐动作,可以省去5分钟的找正时间。大家建议周泽相也学习这个经验,那么,加工这种部件有20分钟也就行了。周泽相考虑了大家的意见,认为用2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六角刀台支架的加工任务是有把握的。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全年平均每月可以完成434小时的工作量,大大超过了厂里的指标。
这种“一人规划、人人帮助”的办法,集中了群众的智慧,把各种先进经验和改进生产的建议,运用到每一个人的具体工作中去,使每一个人的生产规划都能达到先进的指标。车工一组全组13个人的规划,都是这样制定的。总计全组要在110种部件上推广9种先进经验,平均可以提高效率50%;已经提出7件合理化建议,根据对已经加工的部件的研究,认为还有26处可以改进的地方,还可以提出26件合理化建议,估计可以提高效率25%。把这些加起来,得出的结论是:全组可以提前1年零2个月完成五年计划;估计到6月份修正定额,会把现行的工时定额再压缩30%,还可以提前1年零139个小时完成五年计划。
在车工一组的小组规划和个人规划里,还特别强调了又好、又省。过去,他们的废品率曾经到过6%,对降低原材料消耗也不大注意。这次,大家研究了过去废品率高的原因,决定今后要严格检查每一道工序和第一个活,检查工具、图纸和工艺文件,加强相互间的检查,由小组出面同检查员订立合同,密切工人同检查员的联系,并且建立废品追根会,防止再出废品。又针对小组成员的技术等级一般都不高的情况,决定成立4个技术互助组,又指定3个专人负责帮助组内3个年纪最小、工龄最短、技术等级最低的工人。他们制定了这些措施,保证第一季度废品率不超过0.3%,第四季度不超过0.13%。在节约方面,除了减少废品损失外,还提出要在3种部件上采用徐连贵套料刀,节省54公尺原料,要爱护工具,节省材料费674元,还建议行政上解决几种部件料大的问题,节约金属。
车工一组的小组规划和个人规划都是先进的,比较全面,也切实,工人们执行规划也很努力。远在1月里,规划还没有订出来,他们就根据酝酿的内容来改进生产。小组参加了厂里的班组竞赛,每一个工人都参加了同工种竞赛。技术互助组非常活跃,许多达不到定额和不能保证质量的部件,经过技术研究组研究和车间技术组帮助,都已经达到、甚至突破了定额,保证了质量。9种先进经验已经推广到70种部件上,合理化建议已经实现了5件,1月份废品率只0.22%。
可是,车工一组1月份没有完成生产计划,拉下了235小时的工作量。根据规划来检查,2月份的生产计划也完不成。这是什么原因呢?
最主要的是待料。1月份,因为待料,张国斌有40多个间断工时,周毓辉有30多个待料工时。2月1日到5日,全组有三台机床停工待料。
这个情况,工人们在酝酿规划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可是,当时领导车工一组制定规划的同志没有正视这些困难。他们把工人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困难当着“思想阻碍”去批判,认为工人们是“错误地认为管理工作还是1955年那样不能改进,”是“对毛主席的指示领会不够”,是“用旧眼光看新事物”,硬把工人的思想“统一”起来,承认这些都“不算问题”。
结果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矛盾,并不因为那一个人说它“不算问题”,就自行解决了。规划刚订出来,就待料了,工具供应也来不及了。
当然,在困难面前踌躇不前,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办法应该是一方面积极改进管理工作;一方面引导群众发挥主动精神,来克服这些困难。车工一组的工人们在酝酿规划的时候,曾提出机床检修质量不高,老出毛病,订了规格怕实现不了。后来经过争论,大家认识到机床老出毛病不光是因为检修质量不高,同平时维护保养不好也有密切关系,在规划里就订了几条具体措施。结果,车间里提高了机床检修质量,工人们根据自己的规划维护保养,机床老出毛病同达到生产指标的矛盾就解决了。
从车工一组制定和履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得出两条经验:第一,规划不仅要先进、全面,也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而且还应该估计到生产中可能发生的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去克服这些困难。抹煞实际上存在的困难,把规划建筑在假想的基础上是错误的。第二,领导者的任务不仅在于帮助群众制定出先进的规划,而且应当同时相应地改进企业的管理工作,来保证群众实现规划。否则,任凭再好的规划也要落空。


第2版()
专栏:

提前完成五年工作量
上海机床厂劳动模范、铣工李永顺,在2月29日提前完成了五年工作量。他铣制的工作物中,有70%左右是A级精度的镗孔工具。三年零两个月以来,他铣制的产品质量平均达到98%以上。
阜新矿务局总机厂二车间新2号刨床和五米车床的6个工人,已经提前1年零10个多月完成了五年工作量。这6个工人是马秉信、刘殿奎、朱志新、吴庆荣、鲍凤舞、吕忠信。他们在生产中的特点是开动脑筋,改进各种胎具工具,使效率普遍提高一倍到七倍。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表演先进经验
大同煤矿、国营阳泉矿务局和汾西矿务局的22个先进生产者,最近在国营西山矿务局表演了他们的先进经验。
这些先进生产者当中,有著名的快速掘进操作法创造者张万福、推行班组经济核算很有成绩的刘七孩等人。他们是应西山矿务局工人们的邀请去传播先进经验的。
西山矿务局的工人们已经开始大力推广这些先进生产者的经验。白家庄煤矿2号井的一个采煤组,根据先进生产者的建议,改进劳动组织以后,节省了10个劳动力,回采效率还比过去提高了25%。有6个掘进小组的工人,根据先进生产者的经验,制定了改进操作的计划和提高掘进效率一倍以上的奋斗目标。(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第四次创造新纪录
本溪南芬露天铁矿的采矿工人李庆振,2月29日又以日采矿石600吨打破了他在24日创造日采527吨的新纪录。从去年12月以来,李庆振运用他创造的先进采矿方法,连续3次创造日采矿石量的新纪录。2月29日他创造的第四次新纪录,比第一次创造的日采矿石量提高了一倍。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创上海市金属切削速度最高纪录
上海公私合营新中动力机厂先进工作者陈根荣,在1月19日,把加工20匹汽油机飞轮的切削速度由去年秋天的每分钟120公尺提高到769公尺,创造了全市金属切削速度最高纪录。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第2版()
专栏:

积极向先进工人学习
江西纺织厂的工人们,为争取提前一年完成五年计划,热烈展开了生产竞赛。技术较差的工人,纷纷提出要向先进工人学习。图为细纱工人吴桂兰(右)在向先进工人施作宇学习“粗纱包拈接头法”。
汪伟光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