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快从会议中解放出来
吕建中
最近,黑龙江省肇东县因春耕准备工作不好受到了省委的批评。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下乡工作组的检查,肇东县春耕准备工作落后的重要原因,是肇东县委从春节到三月上旬召开了一连串的会议,没有一个人下过乡,以致春耕准备工作缺乏领导。
当然有些会议是急需要由县委领导召开的,但是有些也并不是这样。这些会议有的可以推迟,有的可以和别的会议合并,有的可以由专业部门召开,不一定都要县委亲自领导。但是肇东县委并没有这样来安排会议,这就不仅使县委会的领导同志抽不开身下去,而且给区、乡、社的干部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比如第七区的区长从到县开合作社代表会议开始,就一直没有回过区。
在这个期间,村、社干部和骨干分子一批接一批抽到县领导机关开会,使得合作社的领导工作很不健全,以致有些社的生产陷于自流状态。县合作社代表会议上布置了打井任务,但是由于缺乏具体领导,物资准备不足,有些技术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大部分地区的打井工作没有动手。填沙换土、改造碱地,是全县增产措施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可是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全县计划施肥面积达80%,现在连50%还不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许多地区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和巩固合作社的有力武器,但是在肇东县,很多群众连听说还没有听说。全县不少干部和群众对完成今年的增产任务缺乏信心,有些地区的生产指标偏高,干部也不敢提出来加以修订。此外像合作社账目混乱,牲畜大批死亡,社内骨干互不团结,社员为抢活干吵架等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
糟糕的是:这些严重情况并没有引起肇东县委的足够重视。日益迫切的春耕生产要求肇东县委迅速把自己和许多县、区干部以及基层干部从数不尽的会议中解放出来,切实地把春耕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


第2版()
专栏:

用积极态度对待技术资料
文天申
沈阳扇风机厂小型车间生产的一种离心扇风机,按照设计,有个部件的凸凹处应该铆两个铆钉。去年五月,工人金明臣提出了一个建议:把铆接改成电焊;这样,操作时间可以从二十多分钟缩短到一分钟。工段里支持他,进行了试验,证明这样操作是完全可行的。但是,金明臣找到设计科,设计科的人说:“这要改变设计结构,不同意。”找到施工科,施工科的人说:“这要改变工艺规程,不同意。”最后找到工程师,工程师提出了更有权威的理由:“这项设计是苏联资料,不能改!”
为什么不能改呢?既然新的做法更好,旧的不好的做法就应该让位。这是生产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国家利益的要求。
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旧的、过了时的东西,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苏联资料”,苏联专家给他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课。
小型车间的同志在碰了许多钉子之后,仍不灰心,他们把金明臣的建议拿去向苏联专家请教。苏联专家研究了这个建议,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并且热情地做了补充。他说:“任何一个建议,只要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质量,合乎经济条件,我们都应该采用。设计结构可以改变,工艺规程也可以改变。过去生产的不合新的要求的产品,就应该淘汰掉,用新产品来代替。”
工厂采纳了苏联专家的意见,实行了金明臣的建议,使这道工序的效率提高了二十倍。
这并不是一件很大的改革。但是,它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因为,现在在别的部门和企业里,也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借口,顽固地保卫着现存的一切,说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用停滞的眼光来看待一切苏联的经验,不管这个经验在苏联国内已经有了新发展,或是我国的职工在已经掌握了它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乎科学的新改进,他们都置之不理,而死守在原地不动。
这些人应该从苏联专家身上得到启发:什么是正确的对待技术的社会主义态度。


第2版()
专栏:

提早供应质量良好的图纸
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代院长 张学儒
铁路设计部门是建设新线的尖兵部队,必须加速设计进度,提早供应质量好的图纸,才能保证又多、又好、又快、又省地修建铁路。
今年我们的设计任务异常繁重:工作量比去年大46.1%,设计里程大170%;管辖地段东起三门峡,西至国境阿拉山口,长达三千五百公里。线路通过戈壁、沙漠以及全国闻名的吐鲁番、天山、安西等热、冷、风“三绝”地带。安西老乡们这样形容那里的风:“一年刮一次,从大年初一刮到腊月三十。”沿线人烟稀少,在无水地区,靠骆驼从数十里甚至一百多里以外运水供应;勘测队的职工,几个星期不能漱口洗脸。虽然任务重,困难多,但是,全体职工在提早完成五年计划的号召鼓舞下,都有充分的决心和信心,保证按期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
几年来,我们虽然基本上完成了国家所交付的设计任务,但是,设计进度仍然赶不上施工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铁路建设的速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我们领导上长期有右倾保守思想,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总希望定得低一点,工序拉得长一些,完成起来也就容易些,很少考虑充分发挥潜力和施工的需要。例如全长480公里的包兰路兰(州)银(川)段,搞了四年,才完成了八十四公里的技术设计;兰新路清水至玉门段,实际里程仅150公里,由于不切实际地要求十全十美,改线返工里程达原计划的八倍以上,浪费了人力物力,迟迟交不出设计文件。在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支持和推广合理化建议,以及组织领导、培养干部等方面,也都有极其严重的缺点。
根据国家要求,今年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85%以上才能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全院的技术人员平均每人要完成1.5公里的勘测设计任务(去年每人平均完成0.85公里)。完成这项任务是完全可能的。去年因为许多重大技术原则问题解决得慢而造成改线返工的时间就达生产工时的20%以上;技术人员的非生产活动占勘测工时的17%,占设计工时的21%。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及时解决技术原则问题,尽量减少技术人员的非生产活动时间,就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另一个妨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就是我们的某些设计人员要求不必要的勘测资料,独出心裁地制定一些“清规戒律”。这些人的想法是:资料多总比少好,但是忘记了要得太多,就会妨碍勘测工作的速度,拖延了文件供应日期。今年,我们要纠正这种偏向。
为了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勘测设计任务,我们除了要加强技术领导,改善劳动组织外,还准备采取这样一些具体措施:第一是简化设计程序和内容,把定型设计图纸的使用率提高到75%—80%,一般简单工程在初步设计批准后,即绘制施工详图。第二是尽量利用其他单位已经有的现成地质地形资料,以便减少勘测工作量。第三是积极向苏联专家学习,以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经验证明,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是我们完成任务的有力保证。去年如果没有专家到现场亲自指导,就不可能按期完成宝兰路防水工程的设计文件。在降低工程造价运动中,专家的建议直接为我国节省三十一万元以上的财富。
事实证明,只要清除了右倾保守思想,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本来我们认为1957年交出兰新路的全部技术文件已经是相当困难了,但是,当我们发动群众,揭发、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以后,同志们就提出了提早半年交付兰新路全线设计文件的倡议,而且提出了保证实现这一倡议的措施。


第2版()
专栏:

他们的协作关系是怎样搞好的
本报记者 曹葆铭
在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的新建工程中,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基建处(简称甲方)和中南工程管理局第八工程处(简称乙方)的协作关系是比较好的。最初,甲方缺乏经验,在计划中把只需十二到十四个月可以建成的主厂房订为十八个月,把道路、上下水道和办公楼等列在工程后期,这样完成全部工程就得一年九个月。乙方主动提出意见,把主厂房工期缩短,把道路、上下水道等也提前修建,这样就把全部工程的工期缩短了三个月,还可以节省修建临时道路的费用。后来,甲方的上级提出再度缩短工期的计划,乙方也积极克服各种困难,为实现这个计划而努力。在乙方本身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乙方还派了两名技术员帮助甲方编制工程预算,派五名设计员代替甲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中,乙方也多为甲方考虑,节约开支。原来甲方计划把已经放好的数千立方公尺石子、砂和木材搬动,乙方主动建议不要搬动,省下了三千多元的搬运费。下面的干部要求甲方供给十个探照灯,乙方领导人也主动把计划削减为四个。
工程提前开工,材料不足,乙方材料科力量又薄弱,甲方就积极帮助乙方找材料。主厂房的基础工程缺矿渣水泥八百吨和石子三千立方公尺,甲方派了材料科长和几名工作人员在市内跑了几天,才从汉口分洪工程借来了水泥,从黄石市运来了石子,使工程按期开工。乙方技术检查的力量薄弱,甲方就协同乙方成立技术检查组,及时检查出钢筋间距和上下网间距不符合图纸的情况,及时加以纠正。甲方还借给乙方广播机和喇叭,帮助乙方展开工地宣传。
双方的党委负责同志共同研究了如何加强协作的问题。每项工程开工前进行技术交底,双方的人员都参加,互相了解情况,协同工作。工地的保卫工作,也由双方配合进行。去年十二月连续九昼夜浇灌主厂房基础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石子,洗石工作来不及,双方都动员人去参加劳动,把石子及时清洗出来。
他们搞好双方协作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初,乙方有些工作人员强调甲方为施工创造的条件差,“我们怎么干?”甲方有些工作人员强调乙方工作乱,“我们帮助他们,他们就不进步。”这些工作人员都爱计较“责任”:“这是乙方的责任,我们不管。”“这是甲方的责任,我们不管。”对一个新建工程来说,双方的力量都很弱,如果这样计较下去,许多工作都没法进行。因此,双方领导人员都先后在党的支部书记会议、支委扩大会议和其他各种会上,批判了这种本位主义思想,反复教育干部认识搞好工程建设是甲乙双方共同的责任,树立主动协作,团结互助的思想。双方领导人员以身作则,有事主动商量。并亲自督促所属工作人员帮助对方工作,才建立起较好的协作关系。
今年一月,工作中又发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工程出了质量事故,乙方对失职人员没有严肃处理,甲方有意见;一个是甲方没及时供应图纸,并且有积压图纸的现象,影响施工准备工作,乙方有意见。加上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因为彼此思想、作风上有缺点,双方领导人员也有些意见。这就在干部思想中引起混乱。甲方有的工作人员就认为:“他们(乙方)根本不重视质量,得好好整他们一下。”乙方有的工作人员认为:“他们(甲方)图纸不能及时供应,拖了时间他们负责。”这时候,乙方的上级——中南工程管理局的党委书记,亲自到工地找双方的负责同志研究,希望他们继续发挥主动协作的精神,在协作中绝不允许有任何个人主义。甲方领导人员又在干部中进行教育,特别批判了在工程质量问题上单纯责备乙方的错误态度,提出甲乙双方都对工程质量负有责任,要求甲方工作人员今后在监督工程质量上,不仅要随时发现问题,并且要善意地帮助乙方解决问题。乙方领导人员也教育干部积极克服困难,同甲方共同搞好工程建设。双方又共同请苏联专家来检查工程质量,对质量不好的主厂房基础加以补救,并且决定成立由双方技术人员参加的技术会议,加强对工程质量的保证和监督。
技术会议已经开了二十五次,效果很好。过去因为现场工作较乱,甲方技术人员检查出工程质量问题,找不到具体负责的人,很着急。乙方的工人也反映:“头绪太多,究竟听谁的好?”有了技术会议以后,有些在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甲方便及时在会议上提出,乙方就负责加以解决。例如压缩机车间的毛石混凝土墙内有管子,乙方原来准备把光管子埋进去,甲方认为这个墙将来要起防潮的作用,把光管子埋进去会影响工程质量,便在会议上建议乙方用牛毛毡把管子包起来。
最近,他们还决定建立甲乙丙(设计部门)三方的图纸会审制度和按季、按月制定协作计划的制度,决定甲方派人参加乙方的旬、月计划检查会议,加强协作。
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的新建工程动工不久,今后还会发生许多问题。因此,双方还要积极改善自己的工作,迅速改变因为工程提前动工而产生的忙乱情况,把工作纳入正规;尤其需要加强政治工作,进一步树立整体观念。


第2版()
专栏:

百年纠纷,一旦解决
王西正
河南省临颍县王庄和巨陵常遭水害,农民都想在两个村子之间挖一条排水沟,通往寨河,减免水灾。可是,在过去,因为中间隔着王彦本等的好几块地,他们不叫挖,很多人干着急办不成。为这桩事,两个村的人闹得翻贴门神不对脸,一百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和解,去年秋天还几乎打起架来。
五十年前,有这样一个规矩:“上不改沟;下不闸堰。”可是,王庄水大顶不了的时候,就趁夜半偷向东改,淹到巨陵村的地。巨陵的人当然不愿意,每逢下了大雨,就白天黑夜地拿着武器看守;王庄的人再挖沟,就实行械斗。王庄人户少,每逢巨陵的人一防守,就没人敢再挖,坐等着庄稼受淹,房倒屋塌。清代末年,王庄出了个王举人。他走官宅、串衙门,很有面子,巨陵的豪绅们都不敢惹他。王庄人仗着举人的势力,在两村中间挖了一条宽三尺、长三十丈的沟。王庄的水从这条沟里流到巨陵寨河,就平安无事。挖沟的地完全是巨陵的,水又向巨陵流,巨陵好些人都气忿。可是,都怕王举人,谁也不敢吱声。这条沟整整存留了二、三十年。
王举人死后,巨陵出了个崔大垂,是个土楞子(土光棍),打架生死不怕,领着人硬把沟平啦。王庄村小,没有了有势力的人,也就不敢吭声。巨陵的地主们为了要“出一口气”,他们在王庄周围的地上年年月月拉土,越拉越凹,积水越多。王庄的人没有办法了,只好顾房子不顾地——水小了挺着淹;水大了就在西头挖条沟,让水向北流,水过后填平再种庄稼。从此,王庄农民越来越穷了。全村四十户,整年有在外逃荒要饭的。
后来,王庄又出了个看茔地的阴阳先生叫孟义妮,专会摆布农民。他说王庄水从街上正北流犯地病,是条“穿心箭”;如果再叫水向北走,就会越来越穷,一直穷得家败人亡。王庄农民信了这一套,把庄北的地越填越高。遇到了水,向北向东都挖不了沟,只好坐看墙倒屋塌,老婆孩子乱如麻。
共产党来了,王庄农民迫切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巨陵农民也不愿再跟王庄的农民生气。可是,让水从自己的地里走,谁都不愿意。这个问题一直拖到1955年也没解决。
1955年秋天,水比那一年都大。王庄的人要挖沟,巨陵的人就去闸沟。这边挖,那边闸,争执不下。结果,挖了两条沟,一条正北,一条正东,两下都淹了庄稼。
去年十月间,两村农民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指示后,都热烈要求办高级社。王庄贫农多,对办高级社更积极。十二月,两村合起来建成了一个高级社,土地归全社集体所有了。制定水利规划的时候,管理委员会和两村农民又商量这个问题。王庄的人说:两村都成一家啦,淹毁那里庄稼都心疼,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好啦,只要不叫房子泡塌,在哪里挖俺都没意见。巨陵的人说:从王庄正东挖条沟吧,往北挖地势高、费劲大,淹毁庄稼又多,不合算。
过去,为这桩事,两个村的老头们见面碰头都不答腔。现在,多远就打招呼。他们都喜笑颜开地说:现在都成了一家人,一百年的纠纷一天解决啦,人老几辈子的心愿现在算是实现啦!


第2版()
专栏:

牛瘟马癞基本消灭,猪羊疫情逐年减少
解放以后,全国各地开展了前所未有的防治兽疫工作。各地都培养了兽医干部,建立了基层组织,全国现已有兽医干部一万多人,民间兽医八万多人。
在解放前,牛瘟常常流行,是危害耕牛最严重的疫病。现在除昌都等少数地区外,在全国农业地区和内蒙古牧区已经基本上消灭了牛瘟。我国产马的重点地区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在解放前,马癞非常普遍,解放后大力组织群众,结合科学技术指导进行防治,现已基本消灭。炭疽、气肿疽,解放前在河南、安徽、河北、浙江等许多省份内流行,是耕畜的严重疫病,并且常常传染给人,解放后连年大力防治,大部地区疫情已经遏止,没有大的流行,死亡数也逐年减少。
几年来在防治猪瘟猪丹毒方面也获得一定成绩。例如四川内江市郊有三万多口猪,1955年没有发病,辽宁省辽阳县后达子堡村三年不发生猪瘟。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牧业地区,解放前根本谈不上防治兽疫的工作,1933年西北各省因牛瘟死亡牛只达一百万头,严重影响牧民生活,解放后经连年防治,牛瘟已经受到控制;其他如牛、羊炭疽、牛羊内外寄生虫等,均在积极防治中。牲畜死亡情况,逐年有了减少。(陈敏韦)


第2版()
专栏:

海南岛春季捕鱼开始
海南岛的渔民已经开始了解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春季捕鱼。目前,仅在西海岸英哥海一带就集中了上千艘渔船,并且开始进行深水作业。
今年春汛到来以前,国家就拨下150万元的渔业贷款,同时增设了九个技术推广站、两个台风警报站和各种海上安全设备;在西海岸最大的昌化港渔场,还设立了生产指挥部。
1955年全岛渔民共捕鱼132万多市担,超过战前最高年产量15%。今年第一、二季度,渔民们要比去年同期再多产鱼二十多万市担。
(新海南报编辑部)


第2版()
专栏:

贵州省高寒山区改造土壤
贵州省赫章县是一个高寒山区,有30%的土地是砂土和瘦地,产量很低。为了使瘦地变成肥地,中共贵州省赫章县委员会制定了改良土壤的措施计划,要求在每亩砂土、瘦地里铺垫进四万斤肥泥,三年内将全部砂土、瘦地改造成为肥沃的土地。这一计划下达后,全县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展开了改良土壤运动。平桥乡五天内改造了砂土、瘦地410亩,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完成了五千多亩土地的改造工作。今年计划共改良土壤五万五千亩,完成后,估计可增产一千一百多万斤粮食。 (李应华)


第2版()
专栏:

春天的上海市场
春天来到了上海淮海路上,国营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临街的大橱窗里,新换上了桃红柳绿的画屏,假人儿身上的丝棉袄也被湖蓝色的旗袍所代替。
这几天,上海的姑娘纷纷到这个妇女用品商店选购春装。服装部九间试衣室的长镜子里,不断地映出她们穿着新衣的身影。商店每天卖出的服装中,各种花衣服占到销售总数的90%。三月十日开始试销的八十多件花布连衫裙,很快就卖完了。
上海著名的鸿翔、造寸、鸿霞、万国等七家公私合营时装公司,正在为国营商业部门加工一千二百多件新式的妇女春季大衣、两用衫、马甲、裙子和连衫裙,式样有五十七种。其余五百多家时装店也在忙碌地为顾客缝制春装。
南京路上的国营儿童用品商店为孩子们准备的春季服装已经全部陈列出来,共有二百多种童装、十七种童帽和二十多种童鞋。现在平均每天卖出三百多件童装,上一个星期日(十八日)卖出了五百多件。这个商店正在举行一个童装展览会,共展出了一百零三件新设计的春夏季童装,并且邀请有经验的童装采购员和营业员参观鉴定,准备立即组织加工。
市场上供应人们缝制花衣服的布料也比往年增加了。中国花纱布公司上海市公司最近两个多月来已经供应市场五万四千多匹浅色花布和花麻纱,其中浅色花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半,花麻纱增加了三倍。现在,全市三百多家国营和公私合营绸布商店的货架上,美丽的浅色布匹已经占据了显著地位。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日益繁荣的哈密
范成渠
随着兰新铁路向西伸展,哈密,从甘肃进入新疆所遇到的第一座城市,它的地位一天一天地显得重要,也一天一天地繁荣起来。
人们在这座城市里,总可以看到那些穿着铁路工作服装的人。他们出现在哈密街头,以及在戈壁滩上点缀着的铁路和石油勘测人员的帐篷,振奋着新疆各族人民的心。这意味着祖国的西北边疆工业建设的高潮已经为期不远了。
在铁路临近新疆的前夕,哈密居民的话题往往转到一日千里的变化上。他们对比着今天和昨天。过去,从兰州到哈密,坐汽车要六、七天;今天,火车通到张掖,坐汽车的时间缩短到四天,到今年下半年,时间又将缩短了;过去,人们在哈密要十多天才能看到首都的报纸;今天,只要六、七天了。航空版的“人民日报”,两、三天内就可以传到人们的手中。在电影院里,人们也可以很快地看到最新的影片。
提起哈密,人们总会连想到这里的特产——哈密瓜。每到秋天,大片大片的瓜田,结着丰硕诱人的甜瓜,殷勤好客的维吾尔族农民,总要请来访的客人,尝一尝瓜的味道。如果你花上三、四角钱,就可以买一个七、八斤重的瓜。哈密在1955年输出了八十多吨甜瓜,但是还远不能满足全国各地的需要。随着铁路的向西修筑,哈密的农民正计划扩大瓜田,而这里的生产部队,也计划在1957年种更多的瓜。
哈密,地当甘肃、新疆来往的孔道。在过去黑暗的岁月里,兵燹连年,土地荒芜,粮食产量很低,各族人民过着贫困的生活。从1940年到临解放的1949年,全县耕地只扩大五千亩左右,每年生产粮食不足九个月食用。1949年,全县耕地每亩产量仅146市斤,缺粮一千一百万斤,所缺粮食要远从乌鲁木齐、阿克苏和甘肃的酒泉、敦煌等地运来,人们不得不花比粮食贵几倍的运费,赶着骆驼、大车去运粮食。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解决了许多水利纠纷,新修了35道坎儿井,修复287道旧坎儿井,耕地面积迅速地增加了二万一千多亩。1952年全县共产粮食三千八百万市斤,不但能充分供应全县及过境人口食用,并且有余粮四百万斤,完全扭转了哈密历史上一直缺粮的情况。1955年,全县单位面积产量每亩平均达到三百多斤,总产量达四千万斤,比1949年增加了一倍。为了迎接兰新铁路修到哈密,去冬今春,全县要开垦出荒地二万二千亩,以便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棉花,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哈密,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汉等族人民五万二千多人。在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匪帮和盛匪世才的挑拨离间,各族人民之间有很深的隔阂;解放后,由于民族政策的正确执行,各族人民感情上的鸿沟逐渐消除。现在不论哪个区、哪个乡,都有两、三个民族组成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各民族的社员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共同劳动,充满了民族团结友爱的气氛。像哈密近郊回城区的“建新”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先是由七户维吾尔族和二户回族农民组成的。以后这个社看到附近的汉族农民生活苦,在组成一年以后,便主动地邀请汉族农民加入。汉族农民缺乏种籽和食粮,维、回族农民便想办法来解决。汉族农民也在耕作技术上来帮助维族农民。其他的民族联合社里,也有很多类似这样团结友爱的事例。
随着兰新铁路向西修筑,哈密各族人民正信心百倍地用实际行动来迎接美丽的明天。


第2版()
专栏:

积极打井,争取丰收
黑龙江双城县幸福农业生产合作社积极打井,争取今年比去年平均每垧地多打五千斤粮食。
于敏摄(黑龙江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