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哀悼贝鲁特同志逝世
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的唁电
波苏友好协会中央理事会:
惊悉波兰劳动人民杰出的领袖、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事业的卓越战士、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朋友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不幸逝世,谨代表中苏友好协会全体会员向你们表示最深切的哀悼。
中苏友好协会全体会员和全中国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同波兰人民团结在一起,为进一步加强对苏联人民的伟大友谊、为巩固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社会主义阵营、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
中苏友好协会总会
1956年3月14日
中国作家协会的唁电波兰作家协会:
惊悉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战士、波兰人民杰出的领袖、中国人民敬爱的朋友 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不幸逝世,我们全体作家怀着无限悲痛向波兰全体作家致深切的哀悼。
贝鲁特同志的光辉榜样,将永远为中国作家所铭志不忘。
中国作家协会
3月14日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唁电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波莱斯瓦夫·贝鲁特丧礼筹备委员会:
惊悉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波莱斯瓦夫·贝鲁特不幸逝世,我们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代表中国全体工商业者以沉痛的哀悼。波莱斯瓦夫·贝鲁特的逝世,是波兰人民的巨大损失,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巨大损失。波莱斯瓦夫·贝鲁特一生致力于和平事业的精神鼓舞着中国全体工商业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一步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1956年3月15日
中国红十字会的唁电波兰红十字会:
惊悉波兰人民伟大的儿子、国际工人阶级运动杰出的活动家、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朋友波莱斯瓦夫·贝鲁特不幸逝世,我们怀着非常悲痛的心情代表中国全体红十字工作者向您们,并通过您们向波兰红十字会全体会员和波兰人民表示最深切的吊唁。
我们中国红十字会将永远同波兰红十字会团结在一起,为促进人道主义共同事业的发展和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
中国红十字会
3月14日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的唁电波兰科学学会联合会:
惊悉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不幸逝世,中国科学工作者向波兰科学工作者致以深切的哀悼。中国科学工作者将永远和你们团结在一起,为促进人类幸福和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
1956年3月14日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唁电波兰科学知识普及协会:
惊闻波兰工人阶级杰出的领袖,我们最敬爱的朋友,波·贝鲁特同志的不幸逝世,我们以悲痛万分的心情代表全体会员向你们致以沉痛的哀悼。波兰人民共和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在促进经济、文化、科学的飞跃发展和在保卫世界和平上所获得的光荣而巨大的成绩是和敬爱的贝鲁特同志的英名分不开的。他的逝世是波兰人民和全世界的工人阶级的一个莫大损失。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1956年3月14日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的唁电波兰对外文化合作委员会:
惊悉波兰人民敬爱的领袖、中国人民最亲密的朋友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不幸逝世,谨向波兰人民表示最深切的哀悼。贝鲁特同志生前为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及各国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光辉事迹,将永远鼓舞我们为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中波两国人民的永恒友谊和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社会主义阵营的坚强的团结、为保卫世界和平、为争取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而努力。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
1956年3月14日于北京
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唁电波兰中央体育委员会:
惊悉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不幸逝世,谨以非常沉痛的心情代表全中国运动员向你们致最深切的哀悼。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1956年3月14日
中国海员工会全国委员会的唁电波兰海员工会中央理事会:
惊悉波兰工人阶级杰出的领袖、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朋友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不幸逝世,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代表全体中国海员和航运部门所有的职工向你们致以最深切的哀悼。我们同波兰人民一样将永远纪念着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生前的光辉事迹,它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为进一步加强中波两国海运职工和人民的永恒的牢不可破的兄弟团结和合作而努力。
中国海员工会全国委员会
1956年3月14日
中国新闻工作者联谊会的唁电波兰新闻工作者协会:
亲爱的同志们!中国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怀着最沉痛的心情,向你们,波兰新闻工作者,吊唁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的逝世。波兰人民的伟大儿子、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杰出活动家、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朋友贝鲁特同志一生光辉的活动,将成为鼓舞我们两国新闻工作者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和进一步加强中波两国人民兄弟般的友谊的巨大力量。
中国新闻工作者联谊会
1956年3月14日
中国建筑学会的唁电波兰建筑师协会:
惊悉波兰人民敬爱的领袖、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朋友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逝世,我们以非常悲痛的心情代表中国建筑师向你们致最深切的哀悼。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一生的光辉事业永垂不朽。
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生前对于波兰城市建设及建筑事业的卓越指导,给予中国建筑师很大的鼓舞。我们将遵照这些遗训,和波兰建筑师加强团结,为争取中波两国建设祖国的共同胜利而奋斗。
中国建筑学会
1956年3月15日


第3版()
专栏:

北京、上海、广州人民吊唁贝鲁特逝世
北 京
北京各界人民15日继续前往波兰驻中国大使馆吊唁贝鲁特同志的逝世。大使馆大厅整日浸沉在哀悼的空气中。吊唁的人群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官和士兵,教授,机关工作人员,企业职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农民、商店店员和学生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领李达上将、王震上将、刘亚楼空军上将、杨成武上将和朱良才上将,也前往波兰大使馆吊唁。
上 海
14日,上海市各界人民前往波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悼念的人们,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上海市各机关团体和各民主党派上海市地方组织的负责人、工人、农民、驻上海部队的官兵、著名的教授和工程师、青年学生、家庭妇女等12,000多人,排着长长的队伍,走进波莱斯瓦夫·贝鲁特同志的灵堂,向贝鲁特同志遗像致沉痛的哀悼。遗像前放满了上海各界敬献的花圈。
这一天,前往波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悼念的还有捷克斯洛伐克驻上海总领事霍兰等人。
广 州
广东省省长、中共广东省委员会书记陶铸和广东省、广州市党政机关的其它负责人在13日深夜,前往波兰驻广州总领事馆,吊唁贝鲁特同志逝世,并且敬献花圈。
广州市各界人民11,000多人,14日前往波兰驻广州总领事馆吊唁贝鲁特同志逝世。
苏联驻广州领事柯六奇和副领事以及领事馆工作人员,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广州分处的工作人员,捷克斯洛伐克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会的工作人员,也在13日和14日到波兰驻广州总领事馆吊唁。


第3版()
专栏:

波·贝鲁特同志青年时代的照片。
波兰中央图片社稿(新华社发)


第3版()
专栏:

1952年11月20日波兰议会第一次会议选出了波·贝鲁特为波兰部长会议主席的时候,大会热烈欢迎的情形。 波兰中央图片社稿(新华社发)


第3版()
专栏:

波·贝鲁特在和波兰政府人员及华沙建筑工程人员们研究重建华沙的计划,经过波兰劳动人民辛勤的努力,华沙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城市已经在战争造成的废墟上迅速地重建起来。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波·贝鲁特和华沙的小学生们在一起。
波兰中央图片社稿(新华社发)


第3版()
专栏:

波·贝鲁特在1954年率领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国庆典礼。图为毛泽东主席和贝鲁特亲切地握手。 新华社记者 刘东鳌摄


第3版()
专栏:

1955年4月,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为庆祝波苏友好互助条约签订十周年到达了华沙。图为贝鲁特和赫鲁晓夫在华沙机场上。 波兰中央图片社稿 (新华社发)


第3版()
专栏:

从汉字造字和标音的历史看汉语拼音方案的进步性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罗常培
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发表,是从汉字逐渐走向汉语拼音文字的一步重要的发展。
汉字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给我国人民保留下很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在历史上的伟大功绩是没人能否认的;同时,汉字的难学、难写、难念,不适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也是没人能否认的。就是专从汉字造字方法的发展来看,很早已经有人觉得汉字的表形、表意的作用远不及表音的作用更为方便。旧来所谓“六书”至少有三书——“形声”、“假借”、“转注”——是拿声音作主体的。许慎在公元100年所作的“说文解字”,在9,353个字里,形声字(例如拿氵作偏旁,拿工、可作声符的“江”“河”)竟占了80%以上。形声字是由假借字发展出来的,比如:有个花儿叫“夫容”,有个鸟儿叫“遮姑”,当初只是假借相同的声音来代表,后来因为是花儿就写作“芙蓉”,因为是鸟儿就写作“鹧鸪”,那就变成后起的形声字了。历代所造的字,形声字更占绝大多数,形声字以外的字,像“伞”、“瘪”、“泵”之类是很少见的。至于假借里的“通借”,实际上就是古人只管声音不顾意义的写别字。这类字在古书里非常多,害得许多经学家猜来猜去。这正可以反映古人对于文字表音的要求是很强的。古人既然早就爱写别字,为什么现代人不能写别字,或者更彻底地改用拼音或拼音文字呢?还有“转注”一类(例如“谋”、“谟”互训等),从前人的解释太多,简直把人弄得头昏。其实照现在的意义来讲,它只是方言词的互注,也是一种不得已的表音方法。
总之,从形声、假借、转注的功用来看,古人对于汉字早就有了表音的要求和倾向,只是受呆板的汉字形体所拘束,以致于演进到形声的方法就停滞不前了。这种现象一直停滞了几千年,为什么到现在还能容忍它继续停滞下去呢?
在这个拼音方案草案发表以前,我国人民是怎样注汉字的声音的呢?中间曾经有过一段长久迂曲的历史。
在公元200年以前,古书注解和字典的注音,或者用“急气”、“缓气”,“笼口”、“闭口”一类不精确的词来作比方;或者用“声近”、“声同”,“读如”、“读若”一类似是而非的词来瞎揣测:这都远不够科学的。后来用一个汉字注另一个汉字的“直音”法(例如“虹”音“洪”,“视”音“示”之类),有时很难找到恰好同音的字,有时虽然找到了同音的字,却又偏僻难认,也难行得通。尤其是字典里有一些循环互注的例(例如:“遥”音“谣”,“谣”音“遥”之类),就越发叫人莫名其妙了!由于这些方法都不能解决汉字的注音问题,到了公元前三世纪,我们的老前辈才发明了“反切”的方法。
“反切”的方法是用两个汉字来拼切另一个汉字的音。我们试举“耐”字来说明:“耐”是“奴代切”,用汉语拼音方案来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的公式:“耐”nài=“奴”nū+“代”dài。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耐”和“奴”前半的音都是n,“耐”和“代”后半的音都是ài,只采取“奴”的n跟“代”的ài相拼,就可念出“耐”的音来。“奴”的后半和“代”的前半都是夹杂在中间的赘疣。
这种方法比起直音来当然进步了,可是要学会反切,得先记熟广韵里452个上字,1,000多个下字,这岂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何况汉字本身是看不出音素来的,我们借用现代的拼音方案来分析,还得去头去尾地绕了半天弯儿;要是叫广大人民用它作注音的工具,那简直不可能。再加上古今音和方音的不同,一时更难解说得清楚。哪里能赶得上现在这个拼音方案简单明了,人人可以学会,可以很快地用它来注音呢?
“反切”的方法既然因为汉字的先天的缺陷发生了困难,于是历代不少的音韵学家,像吕坤、杨选?、李光地、王兰生、刘熙载等,费尽心思想去改良它,但是他们局限在汉字里边兜圈子,结果都碰壁了!单举17世纪中叶的杨选?作例子。他受了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所作“西儒耳目资”的影响,在1659年用汉字创造了一套新反切。他虽然“勉而又勉”地“宛转设法”,可是心里总不能满意,总觉得“实不能出诸口,惟善悟者默会而得之,”“不能为之拈出,恨恨!”最后他才想通了,打算把这套新反切翻译成满洲字母或拉丁字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采用音素化的拼音方案才能解决汉字注音问题,才能给汉字改革准备条件。注音字母借用独体汉字作符号,声符只取前半的发音,韵符只取后半的发音,拼音时没有夹在中间的没用成分。它比较旧反切也是进步的,但还不能完全代表音素(例如ㄞ、ㄟ、ㄠ、ㄡ等),不便于变化,所以字母虽多,却很不灵活,有些拼法还夹杂着赘音(比方说,ㄧㄣ、ㄧㄥ的实际声音只是in、iη,照注音字母的写法就是ien、ieη)。因此我们觉得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的这个汉语拼音方案(草案)比以前各种汉字注音方法都是进步的。
这个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拉丁字母的应用,在中国已经有相当长久的历史传统,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用拉丁字母作汉字注音的符号。1625年就有了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用拉丁字母讲汉语音韵学的书——“西儒耳目资”。当时的学者,像方以智、杨选?、刘献廷等受了这种影响,曾经有过参照拉丁字母改良反切,甚至于改革汉字的企图。从19世纪末叶起,卢戆章(1892),朱文熊(1906),刘孟扬(1908),黄虚白(1909),邢岛(1913),刘继善(1914),钟雄(1918)等,纷纷仿照拉丁字母来制造汉语的拼音字母。由于这种运动的推进,1926年产生了国语罗马字方案,1931年产生了北方话拉丁化方案。经过25年的酝酿和发展,又产生了这个新的汉语拼音方案。
这个拼音方案正是350年来中国文字拼音化历史发展的总结。自然我们还不能说它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经过这次全国广泛讨论,一定可以使它更加完善。
这个方案将首先是用来给汉字注音,和作为普通话的教学工具。但是一切事物是在变化、发展着的。如果这个方案公布以后,广大人民在实践中觉得它确实适用,用它来拼写普通话没有什么困难,那么,经过一定的准备阶段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如汉语规范化等)之后,这个拼音方案就很可能逐步发展成为完善的汉语拼音文字。


第3版()
专栏:

征求电影文学剧本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最近通过了“关于加强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决议”,并且决定会同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电影文学剧本征稿评奖。
征求电影文学剧本的期限是从今年3月起到明年3月底止。
应征的电影文学剧本只限于故事片,要求能够反映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生活、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中国历史和民间传说以及改编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名著。应征入选的剧本分为三等,将按等级分别给予3,000元到8,000元的奖金。
“关于加强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决议”中指出,目前电影剧本的创作还不旺盛,原因是大多数的作家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电影文学的重要性,不少作家过分地强调了电影艺术的特殊性而不敢尝试。决议号召全国作家,努力钻研,积极劳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影文学剧本,以保证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北京市教育局等举办停学待业高中学生补习班
北京市教育局、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和北京市民主青年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停学待业高中学生补习班,已经在3月15日开学上课。这是为了帮助具有高中二年级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复习和补习高中功课、积极准备参加今年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而举办的。
补习班学生共900多人,分理工科和文法科进行学习。教学内容,主要参考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结合学生学业情况,由各科教师编定学习提纲,按科指导学生复习和学习高中三年的课程。
补习班主要采取上大课和定期解答疑难问题的办法,此外还组织自学小组进行自学,并建立必要的检查作业和考试的制度。全期定为4个月,每天讲课4小时,预计7月初结束。


第3版()
专栏:

认真地总结和推广先进宣传员的经验
——介绍“口头宣传的艺术”——
李维光
“口头宣传的艺术”(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值得向宣传工作者普遍推荐的一本小册子。这本书写得相当生动,它像讲故事一样有趣地介绍了沈阳市风动工具厂宣传员白锡彦进行口头宣传的经验。像这样生动的、形象化的宣传工作经验总结,近一、两年来是并不多见的。
这个小册子给我们提出了做好口头宣传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白锡彦宣传工作中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善于根据群众的生活经验,讲道理,作分析。要作到这一点,就需要从群众中找出最显著、最恰当的例子,来进行具体的细致的宣传,而不是采用粗暴的态度和简单的方法。白锡彦和工人孙书亭谈话以前,曾作了许多调查和分析,比如谈话的中心问题,对方的政治觉悟、个性和工作表现,用什么具体事例才能打动他的心,在谈话中对方可能提出哪些疑难的问题,等等。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他和孙书亭谈起话来,才能够以理服人。白锡彦不像有些不善于做宣传的同志那样,只是想拿大帽子压服群众,而是拿工人所熟悉的真理,去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
白锡彦做口头宣传的另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方法灵活,语言生动。他会讲故事、算细账,也会说寓言、打比方,还会利用漫画来做他的助手。他的宣传语言是十分丰富的。不但使人一听就懂,而且能够引人入胜。他的宣传,没有党八股气,不是老一套,使人听起来绝不会头痛。这里举出他和孙书亭的一段对话来做例子。
白:“我看现在我们厂子里还有吃冷饭的。”
孙:“如果他自己愿意吃,那谁还管得了!”
白:“不是自己愿意吃,是被迫的。”
孙:“谁强迫谁?你说!”
白:“今天我们有一些人只关心自己的幸福,却叫机器去受罪,不知道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的幸福;当然我并不是说谁强迫过汽锤吃冷饭,我是说有些人常常去强迫汽锤吃冷铁。我看它若是会说话、会走路,早就到人民法院去控告我们了。”
孙:“原来你还是说‘打冷铁’呀!”
看!白锡彦最后这一段谈话,说得多么巧妙!他对国家财产的主人翁感情,流露得多么亲切啊!宣传员如果没有这种生动的语言,又怎么能够打动人心呢?加里宁说过:“语言对鼓动员来说就是一切!”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此外,从“口头宣传的艺术”这个小册子中,我们还可以学到一种领导宣传工作的重要方法。这就是应该深入群众,认真总结几个先进的宣传员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具体地介绍先进宣传员的经验,是证明宣传员能不能起作用的最有力的方法,这比空泛地谈论宣传网的重要性是更能信服人的。那些说“有了党、团员做宣传,还要宣传员干什么”的人,说“干部讲话群众都不爱听,宣传员讲话群众就更不爱听了”的人,看了白锡彦的宣传经验,应该改变这些论调了吧。这些同志只看到了宣传员工作中的消极落后的一面,而没有发现和抓住其中先进的、积极的因素,去加强对宣传员的领导,发挥宣传员的作用;甚至当宣传员在群众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创造和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宣传经验的时候,他们还是一掠而过,或者根本不知道。沈阳市委宣传部和风动工具厂的党组织首先注意打破了这种抹煞先进、容忍落后的保守思想,他们深入地总结和推广了宣传员白锡彦的经验,接着又在全市工厂企业中继续发现和总结了一些先进的宣传范例,这样就在宣传工作中掀起了学习先进的榜样,消除落后的空气,从而把宣传工作引向了正常的前进的道路。
目前“口头宣传的艺术”这个小册子,已经引起了有些地方的注意。许多领导宣传工作的同志,都感到必须相信群众,不能忽视新生力量,宣传网的工作是必须加强的。许多宣传员看了这本书,增加了做宣传工作的信心。我们希望全国每个省、市都能像沈阳市委那样,具体帮助工厂党委发现当地宣传工作中的先进分子,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普遍推广。这对进一步提高宣传工作的思想政治水平,改善宣传工作的领导方法,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