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冬季农民文化学习的几个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扫除文盲协会秘书长 林汉达
过去一年来,群众学习文化的情绪是很高的,成绩也很显著。去冬今春农村文盲参加学习的有六千二百多万人,超过上一年冬季入学人数的两倍。根据十六个省、市不完全的统计,在麦收以前已经有四百一十万学员脱离了文盲状态。估计秋季以前有八百多万人可以完成扫除文盲阶段的学习。今年冬季的扫除文盲运动必将有更广泛的开展。但是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冬季生产和农业建设任务繁重,今年冬季的扫除文盲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在规划扫除文盲工作的时候,对有利的条件和困难的情况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加以具体分析,然后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继续反对急躁冒进和消极保守的两种偏向。
现在就今年冬季学习的规模、对象、领导、教学、课本等几个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冬季扫除文盲规模的大小必须根据各省、市、县、乡的具体情况来计划。合作化和群众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入学人数应当多一些;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或者遭受灾害的地区,入学人数可以少一些;灾情严重、农民生活十分困难的地区,一般可以暂时停止扫除文盲工作,等条件改善后再进行。但是就在这种地区生产自救工作做得较好的,群众又有迫切要求的,也应当结合生产,适当地开展扫除文盲工作。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今年冬季的入学人数比去年冬季将有所增加。但是各地方动员文盲入学人数的多少,必须根据当地的条件。在这个问题上急躁冒进或者消极保守都是错误的。
扫除文盲、学习文化原来并没有年龄的限制,也不应当有这种限制。但是由于各人的学习条件不同,对学习文化的要求程度也有不同,扫除文盲也就可以分个轻重缓急。一般说来,四十岁以下的人,体力较强,要求学习较迫切,冬季扫除文盲可以把他们作为主要的对象。四十岁以上的,甚至年老的,只要他们要求入学,也应当采取欢迎的态度。拒绝任何可以学习的人学习都是不合情理的。各地应当尽先组织学习条件较好的青年和迫切需要文化学习的乡和社干部,以及积极分子入学。学习困难过多的家庭妇女(例如家事忙和孩子多的母亲)、年老体弱的人和缺乏学习要求的人可以暂缓入学。
在组织群众入学的时候,必须遵守自愿原则,坚决反对强迫命令。过去有的地区在扫除文盲工作中违反了这个原则,结果把文化学习这件好事搞成了坏事。这个教训,我们应当时时记住。同时,遵守自愿原则并不是说可以放任自流。展开扫除文盲运动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唤起群众的学习积极性,做好细致的组织工作,经常坚持必要的教学制度。只有把文化学习真正变成了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一个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文化革命运动才能形成。
为了迎接今年冬季的扫除文盲运动,及早组织识字的人担任业余教师,巩固和扩大教师的队伍,这是十分必要的。现有的教师人数已经赶不上工作的需要,又因为业余教师多数是农村中的积极分子,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他们去做,流动性很大,并且有许多教师兼职过多,影响了教学,因此,必须动员识字的人参加扫除文盲工作,合理地安排积极分子的业余时间。各地在建立扫除文盲协会以后,业余教师的数量大大增加。例如,辽宁省昌图县三合堡区全区原有业余教师四百一十七人,建立扫除文盲协会后发展到二千八百五十人,增加了六点八倍。对业余教师不能要求太高,要通过各种办法,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业务指导,解决他们“不愿教”或者“不会教”的问题。在冬季学习开始前,有必要抽调一部分骨干教师加以短期的集中训练,再通过他们去推动、帮助其他业余教师。许多地方乡和社的领导方面以及社员一般都很重视业余教师,给他们种种便利,尽量减少他们的误工,使他们能够安心教学。有的地方还规定了老师因参加业余传授或者到县、区开会而误工的,给以适当的补偿。这些都是巩固教师队伍的有效办法。扫除文盲专职干部和专职教师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在扫除文盲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应当放在对业余教师的业务指导和对基层工作的督促和检查上面。我们必须像关心其他国家干部一样地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和物质待遇,关心他们的进步要求。任何歧视或者轻视扫除文盲干部的思想都是错误的,对扫除文盲工作是不利的。
在扫除文盲教学方面,必须贯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了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县、乡文教干部必须总结教学经验,加强教学指导。识字教学方法不要强求一律,教师们在教学中应当大胆地创造。各地要及时编印识字课本。某些地方在编印方面有困难的,可以由省、市、县统一解决。如果有的地方没有自己编印的课本,或者课本不够,仍旧可以采用原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识字课本。
历年来的扫除文盲经验告诉我们,扫除文盲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领导,尤其是基层领导。因此,加强冬学的具体领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县、乡文教干部对扫除文盲工作的具体帮助不够,督促检查少。县文教部门必须对乡、社文教干部在业务上加以具体指导,把日常事务交给他们去做,要有布置,有检查。也希望各地党政领导方面积极领导和支持扫除文盲工作;乡、社基层组织能统一考虑和安排各个时期的生产、中心工作,切实解决扫除文盲工作中的各项具体问题。只要真正发挥基层组织的力量,扫除文盲的任务一定能够胜利完成。
扫除文盲协会是组织社会力量和动员广大群众开展扫除文盲工作的重要助手。扫除文盲协会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地方,最好能趁着开展冬季学习的机会逐步建立起来,已经建立起来而流于形式的应当加以整顿,以充分发挥扫除文盲协会应有的作用。


第7版()
专栏:

版画的节日
黄永玉
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会在北京开幕了。人们对版画有很深的感情,说这是版画家的节日。
在这些日子里,很多同志都写了文章,从各方面来介绍了这个展览会。参观过展览会的朋友们,都说这一次的作品很热闹、很丰富,有很多新同志的可贵的作品,来的地方都很远,从内蒙古自治区到西南的云南、四川,从南方的广东到东北的黑龙江………,表现的生活面也很广,从各方面反映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活。
人们都在谈论这个展览会,研究某幅作品的得失,意见提得很在行,对版画家的要求提高了,要版画家多为文学插图服务,多为各种年龄的儿童服务,扩大服务的范围。这些意见是配合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而提出来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很正确的。
版画艺术由于党和人民的关怀,和版画界同志们创造性的努力,无疑地将会出现一个更大的局面。但是,问题却并不是没有。
到今天,我们没有刻木刻用的板子,学习木刻的同志买不到刀子,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同学和兄弟国家的留学生买不到板子、刀子和其他有关的工具材料,这是和我们版画艺术发展的规模很不相称的。
说到此,好心的同志们定会想起北京王府井的“美术服务部”。不错,美术服务部是发售过这些东西。
过节日本来是应该高兴的,但是一说起美术服务部,就觉得十分遗憾。美术服务部尽卖国际友人喜好的东西,美术家经常需用的工具材料却很少卖,或是从来没有卖过。例子是用不着多举的,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到美术服务部去看看,就随时可以看到这种事实。
我还要说说另一件有关的事。
1953年,从一位刻字铺的同志那里,知道北京有一间专门制作刻字印章材料的作坊,可能为我们做一些木刻用的板子。可是,后来因为找不到刻字铺那位同志了,一个非常珍贵的线索就断了。
一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打木刻刀的张顺兴同志那儿,得到我们久要寻找的那间印章材料作坊的地址,当天下午,我们就找到了这间作坊。我们用了将近三个多月的时间,来研究木刻板的制作和改进。由于他们的热心钻研,这间小小的作坊,制出了一批正如李桦同志说的“新木刻有史以来最好的木板”,我们兄弟国家的留学生也认为这批包括“木面”“木口”的木板,具有国际水平。
我们非常兴奋,马上通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版画组,和美术服务部联系,希望能帮助和巩固这家作坊,使其成为全国性的版画材料的供应据点。经过将近大半年的研究、考虑、请示,这一间小作坊的两三位同志,总算可以参加到美术服务部去工作了。
就在这时,事有凑巧,美术服务部改为直接属于全国合作总社领导了。这个“新”的美术服务部不准备吸收这个供应木刻板的作坊。
事情就是这样,完了!这间小作坊参加了一个刻字合作社,不能再为我们做板子,因为他们已经“合作化”。
这时候,有的同志想主意了:“我们找人民代表去!”对!找油画家吴作人同志,他是人民代表。但事后知道,吴作人同志也在生气,因为美术服务部把一位正在做油画工具材料的技术人员也弄出去了。这个问题的性质和我们的问题一样,都很使人头痛。那么,找漫画家华君武同志去,他也是人民代表。这时,真巧!美术服务部派同志找我们来了。
谈的话都是使人高兴的事:专做木刻板那作坊的几位同志很快就可以参加美术服务部,已经请示去了,等等。其他木刻工具材料也马上进行制作,不过,——要请我整个地设计一下,因我是搞木刻的。
因为我果然是搞木刻的,只好认真地做这件事情。我用了三个夜晚的工作时间画了一叠设计图,还同美术服务部的有关同志就这问题接触过五、六次,为解决这些设计,还跑了几次五金公司,又作了一些具体的实验,他们说找不到木工,又设法去为他们介绍木工……
可是多么奇怪,一切事情都好像没有发生过似的。半年过去了,问起美术服务部有关的同志,简直恍如隔世,“啊?啊?”谁也不知该从哪里说起。事情呢?一点结果也没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希望美术服务部能很快的答复我们对于版画方面尤其是木刻工具材料方面的要求。据我所知,全国各地写信向美术服务部定购木刻板的,就有一两千块之多,一方面是客观的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对于迫切要求的漠视,还有错误的经营思想。
希望这篇短文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版画工具材料供应工作的改进,是对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会的最实际的祝贺。


第7版()
专栏:

世界马戏艺术的高峰
丁里
我以万分热烈的心情欢迎苏联马戏团到我国来表演,他们的绝妙的技艺不仅轰动了我们的首都;在他们今后要到的城市,也将会得到同样的欢迎和成功!
苏联马戏团的技艺家们所表演的节目,都表现出绝妙的技巧和独创的智慧。每一个节目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些精确熟练的动作,刚劲优美的体魄,匠心独运的结构,勇敢乐观的精神,给每一个观众以极大的兴奋和喜悦。
在苏联,马戏艺术和其他形式的艺术居于同等地位,同样受到苏联人民的热爱。那些精美的节目不仅给人以美感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苏联人民的英勇、热情、乐观、自信、热爱劳动和集体主义的高尚品质。
苏联的技艺家们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就,是由于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苏维埃各民族古老的马戏艺术传统,创造了最富有民族特点的马戏艺术新风格。
老一代的技艺家们,远在沙皇时代,就曾向那些来到俄国的西欧国家的马戏团——如意大利的契尼塞尼马戏团,法国的丹维尼马戏团,德国的色拉达司吉马戏团等——所表演的为腐朽的资产阶级所喜爱的恐怖、丑恶、低劣、无聊的节目及其影响进行了无情的斗争。在俄国的游戏场上,驱逐了那些只能给人的生理恐怖的刺激、技术低下的外国马戏的流浪汉,代之以健康、活泼、技巧高妙的、俄罗斯人民的真正优美的马戏艺术。
近一代的年青的技艺家们继承了老一代的丰富的遗产而又加以发扬光大了。这些天才的年青的技艺家们受到了国家的培育和珍爱,在他们的少年时代就经过了严格的专门的训练(如体育、舞蹈、音乐和各种特技的训练),使他们获得了绝对优越的成绩。
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多方面的艺术的修养,使这些年青的技艺家们达到了表现美和力,动和静的极高境界,力量、意志、勇敢和技巧已高度的化为一体,而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多种的运动和动作。他们可以达到惊人的快速和轻柔。他们达到了世界马戏艺术的高峰。
虽然苏联马戏团第一次到我国来,但我国的观众对优秀的苏联马戏艺术并不陌生,从纪录苏联马戏的电影中,我国的观众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且早就盼望着能面对面地看到这些技艺家们的表演——这个殷切的愿望,今天实现了!
11月1日,苏联马戏团在北京太阳宫体育馆举行了首次演出。在演出的十四个节目中,每一个节目都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涅姆钦斯卡亚的空中体操,是在离开场地三十几公尺的空中悬挂的吊杆上进行的,随着涅姆钦斯卡亚的冉冉上升,六七千观众的场子里早已静得声息全无了。她是那么自信地在一根悬空的杆子上运动着她的健美的身体,表现了许多非常难得而优美的姿态,当她做出了惊险的动作,好像她要从空中掉下来了,全场观众发出惊呼声的时候,她的两只脚恰好倒勾在杆子上,挂住了她的倒悬的身体,于是全场的观众才得以松了口气。可是在悬空的吊杆上的涅姆钦斯卡亚,依然是那么自由自在地,像是在秋千架上游戏似的继续变化着她独创的花样,一会儿把腰部探在杆子上平空的安静地躺了下来,一会儿以很快的速度抓着杆子像车轮似地转动着……她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功勋演员符·塞尔比娜的“走钢丝”是非常精彩的,她在钢丝上就如同在光滑的地板上一样平稳地跳出一些不同风格,不同舞姿和步法的舞蹈,她以俄罗斯民族舞开始,然后又表演了乌克兰舞,哈萨克舞和中国的红绸舞。她可以用一只脚或两只脚在钢丝上弹、跳,高高地离开了钢丝而又准确地落在上面;她可以一下子坐在钢丝上,借着钢丝的弹力又很快地站了起来……她博得了热烈的欢迎!她完全摸透了那钢丝的性格,而又熟练地驾驭着它。
我急于要提到前边来介绍一下功勋演员符谢沃洛德·赫尔茨的“杂耍”。当他一出场,他那雄伟高大的体魄就会使你建立起对他的信任,他就是力量和勇敢的化身,这位莫尔达维亚共和国的举重家,曾保持了六年冠军的称号,当他献身于马戏艺术的时候,他就把重量也带到马戏艺术的节目中来了。你看他同时可以耍三个有十八磅铅球那么大的铜球(每个的重量大约不少于十八磅),就如同杂耍扔小球一样的那么轻松自如。一百二十公斤重的杠铃,他仰面朝上用头、脚支住身体变成桥的形状之后,就这样地双手抓住杠铃然后慢慢地举了起来;这是一点也不能用巧劲,需要有很大的膂力才可以举起来的。他把小号的杠铃(约四十公斤左右)用快速度耍得围绕着全身上下飞舞,还可以把它拿在手里像耍棍子一样地用手拨着它很快地旋转,观众们用雷一般的掌声向他喝彩!
功勋演员米拉耶夫的“梯技”也是难以表演的精彩节目。他用脚把很高的梯子托起来,有五个演员就蹬上这高高的梯子,在上头表演出各种花样;这梯子就像是在米拉耶夫的脚上生了根,他的脚和腿都能使梯子保持平衡,这是很不容易的!他的“扛竿”的表演也是很美的,他肩上扛着三丈多高的竿子,一个年轻的女演员,攀了上去,在竿子顶端表演着,当他们一用力的时候,竿子就弯得像一张大的弓背一样地弹动着,人们真担心会把那姑娘一下子弹出去呢!
契热夫斯基的“蹦床”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节目。契热夫斯基的表演有着独特的技巧,他有着很好的弹力和翻滚的能力,他的那些高妙的、在空中作出来的动作引起了阵阵的掌声和笑声。他在空中的时间要比他踏在“蹦床”上的时间多得多,他只不过是借用一下“蹦床”的弹力之后,就跃在空中干他自己的活去了。他可以在空中赛跑,在空中蛙泳,在空中腾跃,那都是非常有趣的!特别是他的筋斗翻得与众不同,他在空中翻三四个筋斗已经算不了什么,他可以笔直的在空中翻滚,可以像缩起腿来的蛙一样的那么四平八稳的在空中旋转,这确实是难能而少见的技巧。
扎帕什奈伊兄弟四人的“武术”也是很使人愉快的,他们的跳跃和空中的翻滚的借力点不是地面,也不是“磞床”而是紧紧握牢的四只手,他们就这样轮换的把他们一个一个地抛向空中!
兽类的表演是苏联马戏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维多利亚·奥尔霍维科娃的“耍狗”;罗加尔斯基的“马术表演”;功勋演员伊凡·鲁班的“耍狮、熊”,充分地表明了训兽者的才能;狗的足球赛、马的跳舞和狮、熊的表演是非常受观众欢迎的。这对中国观众来说也是少见的。我想多谈一点伊凡·鲁班。他和大熊跳交际舞;他躺在地上的时候,一只狮子走到他跟前亲他的脸,舐他的头;他躺在狮子和熊的面前;蹬在两只熊的背上;立在三只狮子的中间;把熊当马骑等等,都表明了他对野兽的良好的训练。他是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方法来训练野兽的动作,而不是用打的办法来威胁野兽去动作,当他在野兽之间指挥它们表演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别的训兽者那样:挎着手枪,带着电鞭。他只不过是拿着一块黄色的布(腰间带着一块红色的布)向狮子挥动着,有时他拿着普通的鞭子来指挥熊——这因为伊凡·鲁班同那些狮子和熊早已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切尔涅加和拉祖莫夫的“空中飞人”,是在机械装置的、在空中不停地旋转着的钢架上进行的,这是一个令人感到紧张的节目,特别是女演员所担负的许多剧烈的旋转和惊险的动作。
最后,我想提到的是滑稽表演,这是全部节目中非常出色的一部分。盖列尔和施坦格的滑稽表演,伊尔马诺夫的滑稽音乐给了观众极大的快乐。滑稽家、功勋演员鲍里斯·维亚特金在节目间的滑稽穿插,给观众制造了许多绝妙的笑料;观众们很快地就熟悉他,喜欢他。当演员们表演完了下场之后,观众们就希望他能早些出来和看到他的出奇的新花样。如当马的跳舞完了之后,他骑着一头驴子出来,他用两只脚把驴子的前腿一左一右的踢起来模仿马的跳舞;赫尔茨的举重完了之后,他化妆成一个大力士的模样,吃力地玩了半天假造的举重的机械;他化妆成一个老妇人所表演的独唱,他和两只小狗的三重唱……等等,都引起全场观众的哄堂大笑,他真是一个了不得的角色。
不用说,马连科夫的“球技”是不容易的,他们两人在那个滚动着的球上所作的动作是不平常的。
两位小演员的表演也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这是一次精采的演出!从全部的节目看来,苏联马戏艺术的特点是鲜明的,属于体育运动性质的节目从数量上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正表明了苏联马戏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这些具有高度技巧的表演,是为了达到鼓舞苏联青年加强身体的锻炼,养成英勇、果敢的精神,热爱劳动、献身于苏维埃祖国的伟大建设事业的目的的!这也就是说:马戏艺术并不仅仅是为了给人欣赏和娱乐,它本身主要的是为了要达到一个崇高的目的。优美的,具有鼓动力量的苏联马戏艺术,对中国的观众,对中国的青年,必将发生更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亲爱的苏联马戏团的同志们,愿你们能同更多的观众见面!
亲爱的苏联马戏团的同志们,我以万分激动的心情祝贺你们的成功!巨大的成功!


第7版()
专栏:

在职工向科学技术进军的道路上
刻苦学习技术
李艳菊初到大连造船厂机械车间的时候,只见庞大的机器在眼前转来转去,发出轰轰隆隆的响声,震得人头昏眼花。逐渐她就习惯了,每天跟着师傅干活。她常碰到困难,不是东找师傅,就是西找技术员、老工人,一天干不了多少活。有一天老师傅叫她做法兰板,她一连几次都没做好,心中很苦闷。她问了周围的老工人,又去请教技术员和工程师。她懂得了,没有技术理论知识,光拿着工具跟着师傅硬干活,是不会提高的。她迫切要求学习技术知识。后来车间里成立了钳工技术班,她报名参加学习,不迟到,不早退,刮风下雨也不误上课,早起晚睡,刻苦努力地学习。
李艳菊在学习时,认不得外文字母,无法看懂图纸。李艳菊为了要记得外文字母,在上班的路上背,下班回家的路上背,经过一番苦学以后,不仅能识别一般的符号,而且还能熟练地写出来。她在学习机械工人速成看图法时,白天跟着师傅在工作中学,晚上回到家里一面看着书上的机械图,一面用小刀把萝卜削成机器零件模样,这样一连反复好几次才能完全符合图纸的要求。她为了更好地学习技术理论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不仅向技工学校和师傅借技术书看,而且还到新华书店购买一些应用几何画法、公差与配合等等参考书来看。
李艳菊学习的时间不长,可是由于积极学习,刻苦努力,获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她能看懂装配图和各种机器零件图了。她做木滑车时,拿起图纸就知道那个零件往那里放,怎样安装,有多大空隙;一看图纸的金属材料符号,就知道是钢是铁还是铜。她在做门把活页时,一看图纸上的公差配合符号,就知道怎样加工,加工时两个零件是怎么配合,是紧是松,图纸上的一切都能看得非常明白。
李艳菊不仅自己学习的好,而且还积极帮助别人学好技术知识。有一次于连庭提出不会计算齿轮的齿顶圆直径和齿根圆直径时,李艳菊详细地讲给他听,出题目让他作,直到他做对了为止。这天李艳菊连晚饭也没顾上吃,很晚才回家。她想自己吃一点苦,受一点累没有什么,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了过更美好的生活,只有大家都有了技术理论知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早日实现。     彭利钊
让大家都会画图
马仙洲是山西机器厂模范二厂生产组长。解放前他当过七年的杂工,解放后他在老师傅们的帮助下,白天干活,晚上照着图纸画图,初步学会了画图。
这个厂铸工部翻砂工人有90%不会看图,产品报废现象很严重,有一个时期几乎达到30%。当时领导方面决定成立业余技术班,组织工人学习看图,有十二人报名参加学习,由马仙洲给他们上课。学习班没有教学工具,马仙洲就代大家买课本和画图仪器,星期天还给大家订本子,休息时做教学用的三角板、丁字尺。上课时,马仙洲先在黑板上画图,大家照着他画。他画得快,等他画完以后,大家早已画乱了。学员都说,太难了。马仙洲知道自己教的太急了,马上改变了教学方法,先教简单的十字线、中心线,再教图的外型、线条,最后教画图。画图的时候,马仙洲在黑板上画一条,大家跟着他画一条,慢慢地就学会了。学员画的图上有错误,比例、尺寸不对,他就帮助改,又把车间的模样拿出来给大家比,大家很快就画对了。以后他先到车间了解做什么活,上课时把要学的图画在黑板上,再搬出模样和铸件给大家看。大家说:这样教又好学又好画,可真好!
第二班的学员学习后,都能看懂两三面的图纸,绘制简单的草图,原来看不懂图纸的申贵秀,现在能看懂图纸,还能帮助技术员绘制草图。张振祺学了刮报机分筋的技术以后,工作效率提高了两倍。由于工人学会了看图,在生产中又建立了中间检查制度,铸件外型尺寸的报废率由过去的平均19%降到5%。去年下半年学员做的炉门框三种大型铸件,一百八十四件活全部消灭了外型尺寸的报废的现象。由于技术班办的有成绩,全厂各车间都学这个办法,成立了业余技术班。
  悦三
提高了技术水平
屠向远到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做练习生的时候,只有初小四年级文化程度,人家绘的图看不懂,人家算的计算书更看不懂,连照着原样子绘图也绘不清楚。有一次,小组长叫屠向远绘某工程的门窗详图,有原样可参考,只变动一下尺寸,整整绘了一个多月还没绘好,结果是由别的同志代绘成功。他想,提高技术的关键在于学习。他就下了决心,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攻占科学堡垒。
屠向远在补习学校里曾学过初中的代数、物理、三角等课程,现在正在自修大学的物理和微积分课程。他老是做不对习题。他就积极找出在学习上的主要缺点,如做习题时去代公式,总是在公式中兜圈子;在还没有弄懂一个定义前,就逐句逐章地看下去,所以问题较多。此后,他注意克服这些缺点,学习上就有了成绩。
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每次举办的科学技术讲座,他都赶去听讲。碰到困难问题时,他就一天两天地钻研下去,就是在乘电车时,也不放松学习机会。由于他能刻苦努力学习,在短短的一年中,就自修了大学物理的力学部分,高等学校用的微积分学、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等。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他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1954年他就由练习生提升到二级助理技术员。现在他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已经能独立进行一般二、三层楼的混合结构的技术设计和计算以及一般复杂的特殊结构计算了。他在绘图和计算的速度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绘一张一般的建筑平面图,只需要八到十二小时。
屠向远虽然在学习上已取得不少的成绩,但是并没有满足。现在他已经参加了同济大学函授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班学习。
张蕙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