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论工农业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的关系
——学习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的笔记之一
沙英

当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由于工人阶级领导着国家政权,经济命脉都掌握在国家手中,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党确定了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用计划来领导国民经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日益扩大和巩固,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生产就显得更加必要。因为国民经济是由许多部门的无数企业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总计划来领导,各自为政,盲目发展,没有统一的目标和相互的配合,要进行社会主义大生产,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用列宁的话说: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任务,就是要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当然,对国民经济进行集中的计划领导,并不是否认各个部门、各个企业有必要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领导,要有科学的预见。为了不犯错误和少犯错误,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经济计划建立在对于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对于国内外条件的正确估计的基础上。这首先要求我们掌握并善于利用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因为这个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适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的生产调节者。只有遵照这个规律,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使各个部门相互联系,协调一致,有计划地按比例地发展,才能避免混乱和浪费,最有效地利用我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顺利地进行生产和建设,从而得到良好的结果。
我们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这样制定的。现在这个计划已经执行三年多了,从我们已获得的巨大成就来看,由于全国人民辛勤的努力,这个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将要被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这就是说,实践已经证明这个计划大体上是正确的,是基本上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的,也是符合党的总路线的要求的,所以它才能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获得这样大的成就。当然,由于我们的经验不足,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够,对经济情况还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再加客观上许多困难的存在,这个计划还不是完美的,还是有不少缺点和错误的。不过这些缺点和错误有的已经纠正,有的还需要今后注意克服。
现在党中央又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这个建议中,对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主要轮廓和若干主要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根据这个建议所规定的具体方针和各种指标看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现,我国的国民经济将有巨大而迅速的发展,为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上实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准备好必要的条件。现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中心任务,是争取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积极准备第二个五年计划。为了完成这个中心任务,根据我们已有的经济建设的经验,并参照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验,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解决关于工农业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领导的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安排不当,发生比例失调的现象,就会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刘少奇同志在向八大的政治报告中和周恩来同志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中都提出并阐明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中两个最重要的部门,规定工业和农业间的正确比例具有头等的意义。如果工业和农业间的比例规定得不恰当,使两个部门不协调,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的问题,也不仅只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工农联盟的关系。所以说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巩固工农联盟的中心问题。
在研究工农业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我们应当指出:虽然工农业的发展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但是工业是领导农业的,城市是领导农村的,工业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譬如说,我们只有发展工业,为农业生产充足的机器、燃料、电力和肥料时,才能使技术落后的农业,转变成为建立在进步技术基础上的现代的大农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即大工业。在大工业中占决定地位的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即重工业。只有发展大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才能保证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改造整个国民经济,保证经济的独立、国防的巩固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特别是我国原是一个经济很落后的国家,在解放前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少的比重(在1949年,使用机器的工业的产值约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左右),而且主要是一些轻工业。在这种国民经济十分落后的情况之下,我们就更加需要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只有发展工业、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才能克服我国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才能把贫弱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工业国。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才以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也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作为发展的重点;我们第二个五年计划也把工业建设当作首要的任务,以便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这是完全正确的。
大力发展工业,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农业。我们一定要对农业的发展应有足够的重视。农业对于保证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包括粮食、技术作物和动物饲养业等,它们在国民经济中都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农业的第一个目的是生产粮食。只有粮食的增产,才能保证人民对于食物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六万万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粮食的增产,那是很难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我国1952年粮食产量为三千二百多亿斤原粮(包括薯类),如按全国人口平均计算,则每人每年仅得原粮五百多斤。这是一个很低的水平。现在城市和工矿区的人口约有八千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和工矿区的人口必定迅速增加,对粮食和副食品的需要自然也不断增长。再加上为了防御自然灾害和种种意外事件,我们还要储存足够数量的粮食。
我们日益发展的工业特别是轻工业需要由农业供给原料。例如棉、麻、甘蔗、大豆、花生等等,都是工业的重要原料。可以说轻工业的原料大约有90%以上是依靠农业供给的。因此,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轻工业以至整个工业增长的速度。1953年工业增长的速度是最快的一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加了31.7%,这主要的原因是1952年的农业丰收。1955年是工业增长速度最慢的一年,工业总产值较上年只增加了8%,其主要原因是1953和1954这两年的农业因灾害而没有全部完成计划。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国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是很低的,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资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地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如果不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由此可见,农业保证工业的发展是如何的重要了。
而且,农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的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农民——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业品。”(“论联合政府”)我国农民在五万万以上,他们的购买力虽然现在还不高(当然比解放前是提高了一些),但是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将日益提高。这是一个广大的国内市场。他们所需要的轻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其数量之大都是惊人的。如果我们能以大量的工业品去交换农民的农产品,那是既满足了农民的物资需要,又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由此可见,我们集中力量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只有农业的相应发展,只有广大农民的支持,我们的工业化事业才能实现。我们要防止和克服农业同工业脱节的现象,使两者密切结合起来,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以农业的发展推动工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说得非常对:“我们对于工业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农业改造这样两件事,决不可以分割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决不可以只强调一方面,减弱另一方面。”(“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所发生的事情就是这样:首先使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造成工业恢复和发展的条件;随后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到1955年冬以后,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反转过来又推动工业的发展,使我们考虑增加工业的速度。
由此可见,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确定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同时,强调了发展农业的意义,指出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这是正确的。几年来的建设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曾在一个短时期内,我们对推动农业的发展方面抓得不紧,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有些耽搁,但这很快就被纠正了。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之下,反对了右倾保守思想,执行了中央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从而出现了一个合作化的高潮,正确地解决了农业合作化问题,并紧接着出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潮。中共中央又在合作化高潮和农业生产高潮的形势下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更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要求按照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所指出的方向,把农业提到更高的水平,不论粮食、经济作物和农副业产品都需要积极发展,以适应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是正确的、应当被采纳的建议。现在,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农业已经基本上实现合作化这个优越条件,依靠合作社的集体力量和政府的支援,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增产。

在国民经济计划中,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要保持正确的比例。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关于再生产的理论,社会的全部生产分作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扩大再生产,为了保证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就必须使第一部类即生产资料的增长占优先地位。这是一条客观的经济规律。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一文中曾写道:“为了扩大生产(绝对意义上的‘积累’),必须首先生产生产资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扩大制造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经济规律,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和冶金工业,以便创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从技术上装备并不断发展农业、轻工业和生产消费品的其他工业部门,从而保证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国防力量。因此,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就要超过人民消费品生产部门的发展速度。这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全部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道理。特别是在旧中国,生产资料工业的产值在1936年只占全部工业产值的23%,到1949年也只占26.6%,重工业非常贫弱。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更要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总路线强调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中重工业的建设占最重要的地位;我们第二个五年计划仍然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以便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绝不能忽视轻工业,必须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发展轻工业。
只有发展轻工业才可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增长的基础上,人民的购买力日益提高,对生活消费品的需要不断增加,只有满足了这种经常增长的需要,才能对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刺激和推动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轻工业的发展。例如在1956年一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的新工人就达八十四万人;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14.5%。由于工资提高,全国职工增加的收入将达十二点五亿余元。根据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五年内要增加职工六百万人到七百万人左右;工人和职员的平均工资将增加25%到30%。工人不断增加,工资不断提高,自然对于生活消费品的需要不断增加。由于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日益提高,他们对轻工业品的需要也日益增加。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到1967年,粮食的全国总产量将比1955年的产量增加一倍半以上,棉花的全国总产量比1955年的产量增加两倍。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农民的全部收入可能增长25%到30%,如果我们没有大量的工业品(特别是轻工业品)来交换他们的农产品,以满足农民的要求,从而出现商品供应缺乏的情况,那就不仅要影响市场和物价的稳定,而且要影响工农联盟的巩固。可是物价和市场的稳定,却是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是重工业建设顺利前进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巩固工农联盟却又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具有决定的意义。因此,为了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就要相应地发展轻工业,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的,否则就会妨碍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增长。
发展轻工业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可以为国家工业化积累大量的资金。大家都知道,轻工业的特点,是投资较少、建设时间较短、资金周转较快、赢利较多。如果把1953到1955这三年间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企业为国家积累的资金加以使用的话,那就可以建设十几个年产五十万吨钢的钢铁厂。而在这个时期,国家投资于轻工业的基本建设经费加上流动资金,还不到上述数字的四分之一。并且轻工业企业的基本建设一般都在一年以内就能全部收回资金。因为轻工业周转快,通常一个纱厂、一个糖厂或其他一个轻工业工厂,在一年之内就可以赚回几倍至少可赚回一半到一倍的钱,比重工业积累资金快得多。因此,如果我们真正喜欢发展重工业,那就必须发展轻工业和农业,这样才能有大量资金来满足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而且,发展重工业是需要轻工业在生产上加以配合的,例如我们要建设一个汽车厂,就需要许多轻工业工厂为它供应产品,像轻工业制造的橡胶类、软木类、牛皮类、胶木类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再如制造机器,就需要皮带;制造水泥,就需要装水泥的纸袋,这都要有一些轻工业与之配合的。
由此可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方针的同时,为了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必须重视轻工业的发展。虽然重工业的增长要快些,比重要大些,轻工业的增长要慢些,比重要小些,但轻重工业之间不能相差过大,距离过远,形成脱节的现象,使消费品的生产不能适应社会购买力的增长,使资金积累不能适应国家规模扩大的要求。那种把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的发展相对立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如果在资金、原料、市场所允许的情况下,并且在国家指导之下,按照一定的比例,加速发展轻工业,而不是盲目的片面的发展,那正是有助于重工业的发展,正是为了更多、更快地发展重工业。
由此可见,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大体上是适当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方面的投资占88.8%,轻工业方面的投资占11.2%,即两者之间的比例为八比一。这种比例的确定,一方面是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出发,一方面是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中国重工业的基础特别薄弱,轻工业占优势地位(1952年重工业在工业中只占40%);1952至1955这几年内,轻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是原料不足而设备有余;加以我国还有广大的手工业,可以补足现代工业的不足。因此,根据这种情况确定的比例,自然是重工业的比重较大,轻工业的比重较小;但是后来在执行的过程中,国家曾经增加了一些轻工业的投资,将原来的六十五个轻工业建设单位增加到九十九个,使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有可能改变为七比一。根据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考虑到人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若干轻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将感不足,所以决定适当地提高轻工业投资所占的比重。这应当说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关于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问题,好像是老问题,不需多谈了;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得很清楚的。几年来在这些问题上曾发生过许多错误的观点。当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的时候,便有人对工业领导农业抱有怀疑,他们觉得:中国农民占人口80%以上,农业是根本,怎么能说工业领导农业呢?大家都知道,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曾引起了一场大辩论,当时有些抱右倾保守思想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可以离开农业合作化、工业可以离开农业而孤立地前进,因而对农业合作化采取特别迟缓的速度,甚至以“坚决收缩”和“大批解散”许多农业合作社,来束缚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发展的步骤和工业发展的步骤不相适应。在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轻重倒置”的观点,认为“发展重工业就会影响人民生活”、“发展重工业就会破坏工农联盟”、“今天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与苏联当时不同,而且有苏联的援助,所以不要忙于发展重工业”,这都是忽视重工业、企图降低重工业的速度而主张先发展轻工业或使国民经济各部门“齐头并进”的论调。但是也有一种“重重轻轻”的观点,即认为重工业重要而轻工业不重要,因而片面地强调发展重工业的意义,企图尽量减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使轻重工业脱节。我们党曾对这些错误观点作了严肃的斗争,坚持了正确的方针,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展;就是那些持有错误观点的人,经过批判之后,也大都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转而拥护党的方针。不过,从此可以证明,真正搞清楚工农业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存在着的这种关系、这种矛盾,并很好地解决这种关系、克服这种矛盾而前进,对于调动一切可用的力量和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那末,为什么有些人会产生这些错误的观点呢?除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外,一般地说,大都是因为经验不足和认识上的错误。他们不是对工农业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或认识不足,就是忽视苏联的经验或者对苏联的经验作不正确的了解;他们不是对客观的经济规律学习不够,就是对调查研究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注意不够,所以便常常产生主观性、片面性的错误。“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矛盾论”)他们往往孤立地而不是互相联系地看问题,他们不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及矛盾各方面的特点,有时只看见一方而看不见另一方,只看见局部而看不见全体。因此,他们找不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当他们注意工业时便忽视了农业,当他们强调重工业时便忽视了轻工业,或者是相反的情况。因此,他们找不到解决工农业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的矛盾的正确方法。当然,他们这种错误的发生也是有许多客观原因的。从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一个党的干部和国家的工作人员,认真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认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是如何的重要了。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端正我们的思想方法,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并加强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经常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克服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错误。大家都应当从这个问题的争论和解决中吸取经验,使今后的建设工作顺利进展。特别是当我们在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的时候,必须把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等等计划指标放在既积极而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既要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偏向;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的偏向。对此,刘少奇同志在向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发展速度必须是积极的,以免丧失时机,陷入保守主义的错误;又必须是稳妥可靠的,以免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使人民的负担过重,或者使不同的部门互相脱节,使计划不能完成,造成浪费,那就是冒险主义的错误。”


第7版()
专栏:

苏联专家大力为我国培养人材
北京各高等学校建立许多新的专业
据新华社讯 北京各高等学校相继建立了许多新专业。在这一工作中,苏联专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在新学年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等八个高等院校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苏联专家齐斯佳科夫帮助清华大学动力系建立的热力设备自动化专门化,他计划在两年内培养出一批具有副博士水平的师资。苏联电视专家沙普雷金来到清华大学不久,就开出了有关电视方面的新课程。他亲自编写讲义,在讲课中提出目前各种电视设备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方案,使教师在学习这门新科学时有了努力的方向。在北京大学,苏联专家桑都诺娃开出了半导体方面范围很广的二十多个实验。她亲自领导着六个年青教师进行实验工作。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在两年中建立的四十多个现代化实验室,都是苏联专家斯克洛霍多夫、索可洛夫、格里古良等人从设计到安装一手帮助建立起来的。北京石油学院在建校以来的三年中,得到十多个苏联专家的帮助。苏联专家别洛乌索夫到校后了解到关于石油储运专业方面的基础薄弱,教师们开课困难,他便赶写教材,有时工作到午夜以后。
苏联专家苏洛诺夫帮助北京大学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这门学科,他在1954年初来到北京大学后,从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课程起一直到分析器学说等专门课止,给教师们作了系统的讲授。他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安排进修方向,亲自指导二十多个年青教师和研究生作科学研究工作。他要求教研室的每个成员每学期结合进修计划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现在青年教师们都掌握了有关高级神经活动生理科学的一项实验研究,在教研室形成了这一门科学方面的科学工作者集体。
北京大学物理系电子物理教研室的专家谢曼,也把电子光学的最新成就带给了全体教师。他亲自主持的讨论会,每周就有三次,一年来从不间断。
北京师范大学的苏联专家戈林娜、玛努依连柯,是学前教育理论的专家。现在已有二十多个教师系统地学习了这些专业,全国有两千多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听过他们的课。


第7版()
专栏:

辽宁知识界广泛宣传科学知识
新华社沈阳13日电 辽宁省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的知识分子空前踊跃,其中包括广矿工程师、大学教授、科学研究人员等。仅沈阳、鞍山、抚顺三市参加科学普及协会的各界知识分子就有七千五百多人。他们根据工人对生产技术知识的迫切需要,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讲演宣传。本溪、抚顺两市目前给工人举办的技术讲座,有矿冶、燃料、电力、地质地理等八种,吸引着极广泛的听众。沈阳市知识界每周都利用文化宫向工人群众传播新的操作方法和新的生产经验。从今年二月份到目前,他们已经向全市各工厂工人通俗地讲解了一百三十多项先进技术经验。国营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单位的科普协会会员向市内各厂工人讲解了在他们本厂试做成功的“焊结硬质合金刀的新方法”、“潮模潮芯翻砂”、“熔炉加氧化铁”等方法。沈阳铁路信号厂工人听过“焊接硬质合金刀的新方法”的讲解后,很快就运用到生产上,他们用这种方法焊接的硬质合金刀的寿命比过去延长了一倍以上。
到10月上旬,全省各市在工厂、矿山已成立了八十个科普会员工作组,准备进一步具体结合生产进行科普工作。现在有许多工厂都在针对本厂的需要进行独立的科普宣传。沈阳铸造厂结合该厂产品质量低劣情况,给工人们举办了十七个班,系统地讲解工艺守则的科学道理。全厂有四百多名工人参加学习,使工艺守则在全厂得以全面贯彻,铸件废品率由13.94%下降到7.95%。


第7版()
专栏:

科学院图书馆同国外科学机构交换图书
据新华社讯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现在已经同五十二个国家的八百多个科学机构建立了交换图书的关系。去年年底,同这个图书馆建立关系的只有四十一个国家的四百多个单位。
同国外科学机构交换图书,是今年1月到2月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尽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的号召以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改进工作的一项措施。
科学院图书馆藏书已有一百十万册,其中七万册是今年增加的。今年上半年以来,图书馆向国外订购了过期期刊和现期期刊共九千三百种。另外,还购买了一些有价值的图书,其中有目前我国仅有的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全部敦煌卷子显微影片,共一百零五卷。现在,图书馆已经编成了本馆和各研究所的图书馆、室的中文和各种外文的化学期刊目录,以及俄文期刊目录,以便科学家查阅。复制科学资料显微影片的工作也正在积极进行。
这个图书馆新辟了自然科学阅览室和社会科学阅览室,陈列的书籍中有新到期刊和词典、手册、百科全书、年鉴、书目、索引、图谱等参考用书。


第7版()
专栏:

科普工作展览会受到观众欢迎
本报讯 全国职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展览会自开幕以来,受到首都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截至11月12日,登记参观的群众达十二万多人,近几天来,虽然气候寒冷,观众仍是非常拥挤。每天都有五、六千名观众。张家口、石家庄、丰台、长辛店等地还组织了各厂矿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学校教师等来京参观。展览会的每一部分都有力地吸引着观众。特别是自然馆的物理部分和科学技术新成就馆的半导体、宇宙航行部分,观众们特别感到兴趣。观众在意见薄上写道:“展览会给我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具体的科学技术课,使我们看到我们的时代已进到原子时代,加强了我们向科学技术进军的信心和决心。”另外有很多人表示要努力钻研技术,争取在短时期内使我国的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