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积极地稳步地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 董纯才
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开始了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生产合作化的道路。当前农村的基本任务,就是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目前在我国农村里还存在着大量文盲,农民文化水平很低,这是和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发展农业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在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对于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特别是乡村工作人员、积极分子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更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将来在实现合作化之后进一步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那时农民将会感觉更加需要文化科学知识。
近年来的农村生活实践,已经从这几个方面说明合作化和发展生产对文化的需要:一、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都需要评工、记账、订生产计划、登记农具,做这些工作,就要会读、写、算。二、要改进耕作技术、改良农具、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合理施肥、防止病虫害,都需要农民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三、为了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使他们自觉地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生产和工作任务,也需要教农民和干部识字念书,学会读报和看文件。
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文化不可能发展。发展经济是发展文化的前提。但是发展经济,又要求相应地发展文化,使文化为经济服务。如果发展经济而不发展文化,文化落后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革命(合作化)和技术革命(机械化),那还必须相应地实现农村的文化革命。列宁曾经说过:“农民中的文化工作,如果将它当作经济目的看待,那就正是要实行合作化。……但这完全合作化的条件,是包含有农民(正是广大农民群众)底高度文化水准在内,即如果没有整个的文化革命,那末,完全合作化便是不可能实现的。”(论合作制)。在农村里实行文化革命,就是说要扫除文盲和普及义务教育,使农民都变成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使他们能够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来从事农业生产。这也就是说,要实现农业生产的合作化和机械化,还必须农民掌握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农业,农民没有文化是不行的。社会主义是不能建立在大量文盲的基础之上的。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除此以外,农民还是国防部队和工业战线的主要后备军,因此,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力量和进行国家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也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由此可见,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已成为当前一项重大任务。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必须作相应的发展。忽视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是错误的。
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的要求,今后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任务,必须是紧紧跟随着和密切结合着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积极地有计划地扫除农村中的文盲,并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有效地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服务。要求在过渡时期内基本上扫除农村中的青壮年文盲。在今后三、五年期间,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扫除主要乡干部中的文盲;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较早和较有基础的地区,扫除大部分现有社员和积极分子中的青壮年文盲及一部分非社员的青壮年文盲;在其他地区,争取一部分社员、互助组组员、积极分子和其他青壮年农民中的文盲入学;并逐步扫除一部分文盲。同时,对已经摆脱文盲状态的农民和小学毕业生应当组织他们学习,以继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根据上述方针任务的规定,当前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工作是着重扫除文盲,并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对象是以干部和积极分子为主。过去对“以干部、积极分子为主”的方针没有很好贯彻,今后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执行。
扫除农村文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开展这项工作必须既要积极,又要稳步。我们应当明了做这工作的困难和有利条件,从而努力克服困难,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使它能顺利进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文盲在农村里是数以万万计,当前农村经济还很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还低,农民忙于生产,学习时间不多,还有汉字难学——所有这些情况,决定了扫除农村文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看到这些情况,想要在短期内一下子把文盲扫光,那是办不到的。急躁冒进是不行的。另一方面,土地改革的实现,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农业生产日益增长,农民生活逐年改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这些都会推动农民要求学习文化,同时组织起来了又有利于农民学习。看不见这方面情况,过份夸大扫除文盲的困难,因而对扫除文盲工作缺少信心,这是没有根据的。在纠正盲目冒进的偏向之后,有一些人对扫除文盲工作采取消极保守的态度,那也是错误的。
从上述情况出发,要正确地贯彻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方针任务,就应当按照以下几条实施原则来进行工作:
一、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应当同政治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早已指示过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毛泽东选集二卷)。今后我们必须大力地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冬学和民校正是向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要使民校、冬学真正担负起向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农民业余学校(包括民校和冬学),都应当设政治课,以便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当前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它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的教育和宪法教育。要具体地向他们讲解关于互助合作的政策,关于在互助合作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农业密切结合和巩固工农联盟的政策;并且应当向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那种认为冬学、民校可以不设政治课的想法是不对的。
二、农民业余学校的文化课应当渗透着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文化是不能脱离开政治的。任何把文化和政治对立起来的看法都是错误的。农民业余学校不仅要通过文化课教农民识字、学文化,同时还要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的思想,要在教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克服迷信思想和守旧思想。
三、农民业余学校应当配合中心工作和群众的思想情况向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向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能用空洞的抽象的政治概念来说教,应当善于结合着现实的政治生活,围绕着当前农村的中心工作,针对农民的实际思想问题,用具体事例来解释政策,讲清道理,启发觉悟,使他们认识到党和政府政策的正确,能自觉自愿地坚决执行这些政策。应当善于通过各项中心工作的宣传鼓动工作,来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
结合政治是我国工农业余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优良传统。我们应当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坚决反对在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中脱离政治的偏向。脱离政治就会导致我们的文化教育工作犯原则性的错误。但是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只空洞讲政治,忽视文化学习的偏向。
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应当同生产相结合
农民业余学校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包括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最必需的一些常识,如常用的简单的语文常识,自然科学常识和农业科学常识,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学用脱节、教育和生产脱节的倾向必须注意防止。在扫除文盲识字教学阶段,识字课本应当以农村生活中常用字来编,这样就可以学以致用。在扫除文盲阶段,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学习一些珠算。根据目前农村生产的需要,农民业余学校高小班的课程,应当包括语文、算术两科,有条件的可以设常识课(包括生产常识和政治常识)。由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农民必须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逐步把自己的文化程度提高到高小以至更高的水平。
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学和初中毕业学生,一般是组织他们自学,继续提高他们的文化、政治水平,除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程度和计算能力外,还应当组织他们学习有关农业生产的科学知识。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重点试办农村青年学校。
农民的文化学习组织应当同农业生产组织相结合。近年来有些地区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建立民校、冬学,以农业生产互助组为基础建立学习小组,这样把农民的学习组织和生产组织密切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好处。由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社员的学习,就可以统一合理安排生产和学习的时间,使彼此互不耽误。同时,合作社办学,也比较容易使学习的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结合起来。还有,学习费用和教师待遇等问题也都可以很好地由合作社解决。
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学应当成为今后发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基本方向,各地应当积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逐步推行。但是目前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不是立刻就要办学,那还要根据社的情况来决定,能办就办,不能办就不办,千万不要勉强、操之过急。具体地说:凡生产已上轨道,工作有一定基础的较大的社,今后就可以也应当考虑办学。目前已经办有民校或冬学的社,就要把民校、冬学办好,起典型示范作用。凡社的规模较小,工作虽然有基础,但是还不能单独办学,可以考虑由几个社或一个社带上几个互助组联合办学。凡新建社不久,生产还没有上轨道,工作基础还不巩固,目前尚欠办学条件的社,暂时就不要勉强办学,等以后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办也不迟。
提倡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学,并不等于说除社以外就不要群众办学了。现有不是社办的常年民校、学习小组和冬学,不但不要取消,而且还应当积极办好。如果以后条件成熟,到那时就可以考虑把这些学习组织交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在那些没有社的地方,或者社还没有条件办学的地方,仍然是根据群众需要和可能条件,发动群众举办冬学和民校。还要说明由社办学,也不是说可以不要或者削弱中共支部的领导。这只是说,农民业余学习组织由社直接负责管理,它和其他农村工作一样,仍然是要依靠中共乡支部和乡人民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各群众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协助。
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必须坚持不妨碍生产、工作的原则,要善于利用生产的空闲来进行,要善于因时制宜,力求同农事的季节性相适应,还要善于把学习和会议的时间作适当安排,以解决学习和工作的矛盾。多年的经验证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学习的一般规律是:冬季农事较闲,可以抽出较多时间学习;春耕后,农事渐渐忙起来,学习时间就要减少一些;到农忙季节差不多就要停止学习。按照这个规律,就应该利用冬闲办冬学,到春耕以后,就把冬学转变为“常年学习”(在这期间就有意识地放缓教学进度,减轻教学分量)。在麦收、夏锄、秋收等农事最忙的季节,就主动放假。解决学习和工作矛盾的有效办法,是实行统一安排工作(包括会议)和学习的时间,使两者互相交错开。目前不少地区都是把农民开会时间和学习时间固定安排好,对学习时间,又把政治课和文化课的时间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在不影响生产、不妨碍工作的条件下,保证农民的业余文化学习。
目前在农村最感学习困难的是干部和积极分子,他们工作忙,会议多,没功夫学习。而目前由于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蓬勃发展,又是这些人最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出解决干部和积极分子学习困难的有效的办法。
解决干部和积极分子学习困难的有效办法,首先是要做到精简会议、减少兼职,同时还要求有计划地把他们的会议活动和学习的时间作合理的安排,以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学习。在学习组织形式上,必须适合于干部的特点。对乡村主要干部大体上可以采取单独编班和脱离生产学习两种办法。单独编班,还要和个人自学、包教包学等方法相结合。在工作允许的条件下,分批抽调干部,脱离生产学习,是比较好的办法。这样可以集中时间采取速成识字法进行学习。这个办法目前只能限于乡的主要干部,抽调时间最好是在冬季。农村中一般干部和积极分子,一般可以同群众一起学习,如因工作或者开会缺课,可以事后由教师补课,如果有条件的也可考虑单独编班。解决干部、积极分子的学习困难问题,除上述一些办法以外,还要有各个组织上的保证,给予学习上的便利条件,并且应当加强督促和检查,遇到有思想障碍的时候就要适当地进行教育和鼓励。扫除党员干部的文盲,一定要党支部抓得紧,上级加强领导,本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必须依靠群众,坚
持自愿的原则
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必须坚持“以民教民”的原则,“主要是发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应当广泛动员识字的群众,教不识字的群众。那种想单靠政府聘用专职教师来进行扫除文盲的做法,是不切合实际的、行不通的。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主要依靠群众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担任教学,再配备少数专职教师作骨干,担任辅导工作。群众教师的来源,一个是历年受完扫除文盲识字教育的群众;另一个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及其他农村知识分子。
贯彻“以民教民”的原则,必须同时注意群众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问题。对于群众教师必须大力加强政治思想领导,批判和克服他们对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消极情绪,教育他们安心和热爱自己的工作,培养他们为群众服务的光荣感。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组织群众教师学习文化和业务,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业务水平。组织他们学习,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是“结合教学实际”、“教啥学啥”、“缺啥补啥”,在平时可以采用教学研究小组、观摩教学、定期传授业务、短期训练等方式进行学习。其中教学研究小组收效较大,更应当成为今后培养和提高群众教师的主要方式。在冬学开办前,应当对冬学教师进行短期训练,训练内容以业务为主,使他们熟悉教材,明白教法。
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是一个广大的群众性的运动,它需要的费用不可能依赖政府解决,必须以群众自筹为原则,自筹办法可以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规定。目前有些农业生产合作社办民校,在公益金中拨出一部分作为民校的经费,对群众教师也按照他教学的时间,评工记分作为报酬。这些办法为今后妥善地解决冬学民校的经费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
动员农民参加学习,必须坚持自愿原则。我们应当在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的基础上,动员说服他们自觉自愿地参加学习。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学同样也应当坚持自愿原则。任何强迫命令的作法,都要反对。
四、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农民的特点,正确地
贯彻“速成的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
首先,在识字教学方面,不看对象,不顾条件,机械地搬用速成识字法固然是不对的;但是根本否定速成识字法的长处的保守思想,也是错误的。近年来有些地区,根据速成识字法的精神,采用单元识字教学法,边突击边巩固,由于它更加适合于成人的特点,因而收效较好。这种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是值得重视的。今后各地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有条件采用速成识字法的,如某些地方的冬学,学习时间较长,又能集中学习,就可以采用速成识字法的基本精神来进行教学。没有条件的地方,就不要勉强采用速成识字法。采用普通教学法,也要适当吸收速成识字法的某些优点来改进教学。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紧密地联系实际,牢牢掌握“学以致用”的原则。有的农民业余学校除教识字课本外,还教了一些常用字(如种棉花的时候就教“棉花”二字),群众很欢迎这种办法。
要充分发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必须在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刻苦好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要教育农民,一要善于利用空闲学习;二要有“好问”的精神,不懂就要问人;三要有“恒心”,能长期坚持学习,反对冷热病。
五、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必须依靠党委的领导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组织领导的基本关键之一,在于紧紧地依靠各级党委的领导。开展这样规模巨大的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工作,要完成扫除千百万文盲的历史任务,要是离开党的统一领导,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已往的经验已经证明了,那些地区能取得党委的密切领导,那里的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工作开展得就好,反过来就做不好。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地依靠党委的领导。我们必须及时地向党委请示,报告我们的工作,使党委把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工作排入他们的议事日程里,在一定时期内检查、讨论这一工作,给我们以指导。
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工作,在各级党委和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还必须同时妥善地解决机构和干部问题。因此应当根据精简原则,在教育部门内设置工农业余教育的机构,配备一定数量有工作能力的干部,来负责专管这项工作。
扫除文盲是一件极其广泛的群众性的工作,要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力量,来协助政府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为此,可以学习苏联扫除文盲的经验,成立扫除文盲协会这样的组织。成立扫除文盲协会,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力量,协助政府开展扫除文盲运动,这对开展扫除文盲工作是必要的。但是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缺乏经验。因此应首先选择个别地区作试验,等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加以推广。
要充分发动社会力量,还必须取得青年团、民主妇联、人民武装部门、农业生产合作社、文化馆(站)、科学普及协会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帮助。在这里应当特别强调的是依靠青年团的力量。根据苏联过去的经验,根据我国现在扫除文盲工作和扫除文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的经验来看,都充分说明了青年团是开展工农业余文化教育工作中的最有力的助手和支柱。因此我们必须依靠青年团的力量,同他们通力合作,共同把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工作做好。
在全国五亿农业人口中扫除文盲,并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光荣任务。我们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全国人民的支持,本着上面所说的方针原则的精神,团结一心,为实现这个伟大的光荣的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3版()
专栏:

苏联人民的节约精神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何
列宁格勒的斯莫尔尼,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候列宁指挥武装起义、开辟人类新纪元的司令部。那里有列宁住过的房间。进到这个房间的人,不能不为列宁生活的朴素所感动。这个小房间用壁板隔开。板后分放着两张单人床,那是列宁和克鲁普斯卡雅当时用的,还有柜、几、小卧椅各一个。板前一边放着圆桌,两把椅子,另一边放着小写字台,台上搁着电话、桌灯和墨水瓶。列宁在这个像普通工人住家一样简单的房间住了四个月。他在一九一八年三月间移居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宫内列宁居住过的房间也充满着简朴的色彩。那里除了书籍和必需的家具以外,没有什么奢华的、多余的东西。
列宁和苏联共产党所倡导的节约精神,三十多年来没有因为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而懈怠,相反的,它成为在苏联随处感触得到的风气了。我到过苏联许多工厂、农庄、机关、学校,那里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都是很朴素的。普通的桌子、椅子和墙壁上挂的党政领导者的像,——这就是一切。许多大工厂每年替国家生产巨额的财富,厂长基金也不少,但是工厂工作人员首先盘算的是生产场所的建设,其次是职工文化机关的建设。大家都知道,在苏联不逢五逢十是不兴举行什么盛大纪念会的。开会不招待香烟茶点。参加开会的人在休息时候可以在附近的小卖处喝汽水吃点心,但是自费。到过欧美的人们有这样的感觉:苏联人民饮食讲究营养,穿着讲究美观,用物喜欢结实的;生活美好但不奢侈。他们个人的花钱很有计划,有余钱,储蓄在银行里,每年拿半个月左右的收入购买建设公债。战后十年中仅仅莫斯科一个市的居民就用自己节约的资金一百七十七亿四千三百万卢布购买了建设公债。
苏联每年建造数以千计的新的工业企业,但在莫斯科和其他各地不放弃对几十年前的旧厂房的利用。苏联生产丰富的工农业产品,但不放弃对废物的利用。我参观过莫斯科附近的“十月革命十周年”国营养猪农场。它收集莫斯科的饭店、食堂和居民废弃的洋芋皮、蔬菜根等等当饲料,蒸好喂猪。它养一万七、八千头猪,每天需要一百吨干饲料,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利用厨房废物。这个国营农场每年供给国家三百五十万到四百万公斤猪肉。赫鲁晓夫同志在今年一月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报告中指出过:食品工业每年出产二千五百万吨残渣和废谷。如果合理地利用这些废料来饲养牲畜,至少可以得到三十万吨肉类。
苏联的节约精神最深刻地贯注在生产当中。苏联最重视生产中的节约。因为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资金基本上是从社会主义的企业来的,例如一九五五年预算中约五千亿卢布,即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四,是从那里来的。劳动者越努力减少废品,节约原料、材料、燃料、电力,充分利用设备,国家积累的资金也越多。这些节约的项目和提高产量一起列入每个企业的生产计划中。一个企业如果单只完成计划中产量的指标,而没有完成品种和节约的指标,在苏联就不算完成生产计划。
原料、材料、燃料、电力的节约,是苏联工业企业经常注意的方面,因为它们是产品成本构成的大部分。莫斯科“电线”工厂职工进行了节约材料的竞赛,在去年节约了五千多吨铅、二千五百多吨铜。莫斯科发电厂四、五年来发电每一千瓩时所用燃料从五百零二公斤减低到四百六十二公斤。在今年头四个月中,莫斯科纺织厂和皮鞋厂节约的原料和材料,足够额外制造二十八万公尺各种纺织品,七万三千公尺针织品,二十四万七千双皮鞋。莫斯科工业工作人员保证在今年将节约不下一万一千吨金属、二亿五千万瓩时电力、六万五千吨燃料,将超计划积累一亿七千五百万卢布。
节约的潜在可能性是无穷的。苏联人不停留在眼见得到的明显的节约上面,如像减少废品,爱惜原料、材料、燃料、电力。他们现在深入到更加积极的节约方面:采用和推广先进的技术和更加经济的设计。自从苏共中央提出争取技术进步的号召以来,全苏联工业和科学工作人员都向这方面探讨和发掘。例如:在钢铁工业中,用氧加强炼钢过程,大大提高出钢率,同时减少百分之五的燃料消耗量。仅仅萨坡罗什、库兹涅茨克、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三个钢铁联合工厂,在充分使用氧炼钢以后,可以由现有的平炉每年多产一百五十万吨钢,这等于一座现代化的大钢铁厂的产量。苏联科学工作人员和“俄罗斯柴油机”工厂职工发明了冶炼一种高坚的生铁的办法。这种生铁可以在许多场合代替钢材。这个工厂用这种生铁铸造了曲柄。弗拉基米尔拖拉机制造厂出产了五百辆拖拉机,它们的后桥就是用这种生铁造的。在广泛地采用这种生铁以后,每年可以节约十万吨钢材。苏联炼的钢四分之三轧成钢材。在轧钢中含蓄着节约大量钢的可能性。据研究,轧薄壁宽条工字形钢梁,比轧平常的钢梁可以节约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钢并且韧度更高。在机器制造业中,现在更加注意在设计时候减轻机器的重量,以节约钢铁和提高效能。“斯大林工作者—八十”式拖拉机所用的钢材在一九五三年比一九四九年减少了百分之三十,全部金属制的旅客火车厢所用的钢材同期减少百分之二十二。汽车、拖拉机、车床的重量减低问题被继续研究着。机器上的翼、轴、滚珠、轮子、齿轮等等,用轧压方法比锻压方法能够节约金属。“莫斯科人”汽车的后轴,原来是锻压的,转用轧压后,节约百分之二十到二十四的金属。复杂的机器零件,如像曲轴的制造,用铸造方法代替机械加工方法,可以节约大量金属和劳动量……在争取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节约向无限广阔的境域开展着。
节约在苏联不是一时一刻的运动,而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制度。任何违反节约制度的浪费思想和现象都要受到批判;任何有益于社会主义资金积累的节约思想和建议都会受到支持。积少成多的道理,是苏联宣传节约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工厂都可以见到号召爱惜每一个螺丝钉、节约每一个戈比的标语。因为空谈节约是无补于事的,节约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百分之一是极小的数目,但是今年苏联全国工业产品每降低成本百分之一,就能节约六十多亿卢布。苏联劳动者都为这件事而努力着。
精简机构,以缩减非生产的行政开支和提高工作效率,这在苏联是行之有效的节约方法。今年年初苏联政府各个部门精简了编制,取消了多余的环节,缩小了行政管理机构。这个措施使许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直接参加到生产中去,不但节约开支,而且给机关工作和企业生产带来很大益处。今年年初仅在苏联政府的四十六个部中就取消了二百个管理局和独立科室、一百四十七个托辣斯、八百九十八个供应机关、四千五百个零售事务所。在全苏工业工作人员会议以后,许多工厂进行了精简。乌拉尔重型机器制造厂合并了许多科室,从行政管理机构缩减了三百四十二人,派他们直接参加生产,这使工厂每年节约将近五百万卢布。
在苏联,常常有些楼房的上层还在建筑,而下层已经住进人家;有些工厂的建设还没有全部完工,而某些车间已经投入生产;水电站更是逐步安装机器,逐步发电。这都是积极性的节约。节约,正如保证质量,是苏联广大的建筑阵线上斗争的目标。人们都知道,去年十二月举行的全苏建筑工作人员会议,严厉批评了某些分散使用资金,没有设计就施工,过分追求外表装饰而不顾经济实用,不爱惜钢铁材料等等缺点。这些缺点正被克服着。钢筋混凝土构件被用来代替钢梁钢架了。建筑物的设计更加讲求经济和实用了。
苏联的经验证明:节约制度只有在同浪费思想不断斗争中才能得到保障和进步。
苏联人民经过将近四十年勤劳建设,今天过着令人羡慕的美好生活。作为国家主人的苏联人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的人民。从一九三○年到一九五三年,美国国民收入只增长一点三倍,而苏联国民收入增长七倍。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收入的大部分被资本家地主等寄生阶级所吞占。在苏联,国民收入全部是属于劳动人民的,是用来满足劳动者的需要和扩大社会主义生产的。苏联人民富裕而节俭,不过分要求消费品而继续加强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正是因为他们在苏联共产党的教导之下,知道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为实现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而努力。在战前为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在战时为了战胜法西斯主义者,在战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今天为着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苏联人民在生活上一贯保持着节俭的作风,使更多的国民收入投入到扩大社会主义生产的事业中去。


第3版()
专栏:

全世界劳动者的颂歌
——介绍纪录影片“激流之歌”
黄钢
总导演: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伊文思 导演:奥斯肯、蒙涅戈兹
作曲: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萧斯塔科维奇 解说词:波列伏依、卡拉夫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发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激流之歌”这部影片,曾在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为美好世界而斗争奖”。它集中地表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世界两种工人生活的对比。它反映了这两种制度下不同命运的工人为保卫世界和平而进行的共同斗争。它以壮丽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壁画式的图景,表达出今天全世界工人的团结、胜利和希望。
“激流之歌”是以激动人心的音乐、画面和解说词组成的一部雄伟美丽的诗歌,又是一首鼓舞工人阶级胜利进军和赞颂全世界劳动者的雄壮乐曲。影片的全部材料,是由三十位摄影师在三十个国家里拍摄的,为了拍摄资本主义和殖民地国家中的某些镜头,摄影者曾冒着生命的危险进行工作。世界各国工会协同赞助了这项工作。影片的诞生可以说是世界进步的文化界和各国工会的合作的结晶,是许多国家艺术家们的集体创作。如总导演约里斯·伊文思是荷兰人,法国著名作家符拉基米尔·波兹纳和伊文思共同编剧,影片的大部分歌词是德国诗人伯特豪尔·布莱赫特写作的,参加写作解说词的有苏联作家鲍里斯·波列伏依……,影片的创作本身,就说明了这部作品是国际电影历史和世界工会运动中的一桩重要事件。
影片的背景
在东西两半球富饶的土地上,在丛山峻岭间奔流着无数条蜿蜒的河流,其中最主要的有北美洲的密士失必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中国的长江和苏联的伏尔加河……在所有河流的两岸,同样都居住着善良的爱好劳动的人民;他们中间,有的人已经建立了自己幸福的国家,劳动在那儿已变成了光荣豪迈的事业;有的人却还处在被奴役的状态里,他们仍旧是机器的附属品,过着贫困和奴隶的生活。影片的编导者根据这样的现实情景,安排了一个很巧妙的艺术结构:就是通过上面说到的全世界最大的六条河流沿岸各不相同的情况,反映出我们当前时代多方面的背景;这也就是影片取名“激流之歌”的来由。
这部影片所表现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是工人阶级的双手所创造的。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介绍:白颜色的、黄颜色的、黑颜色的,各种不同肤色的劳动人民的双手,正在一天天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影片以工人阶级——历史的创造者——自豪的语调讲道:如果任何地方的生活能由工人阶级来决定,那末,全世界人民一定都能忘记饥饿,忘记寒冷,全体劳动者一定都会像苏联人民那样地过着幸福的生活,会像世界上现今三分之一的人类那样,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
但在今天,事实还并不是那样。
影片接着就描写到:“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现在还生活在被压迫之下”,他们还生活在可诅咒的寒冷和饥饿中。不仅如此,那些制造、贩卖贫困和死亡的战争贩子们(国际垄断资本集团),过去发动了两次大战,现在还不甘心,正在准备第三次大战……
看吧,这是被称为“美国的主干”的密士失必河;我们知道,美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曾经为这条河流写道:“纬度,海拔,雨量,三者相合使密士失必河流域的每一部分都能供养稠密的人口。”但是现在,有多少美国的劳动者在这里却不知温饱;影片的制作者们,用愤怒的激情,揭露了美国“自由神”像背后毫不自由的生活:在这儿,美国的黑人正在被三K党人屠杀,“密士失必河河水泛滥,淹没我们的田地与家园”——影片中关于六大河流的第一支插曲就这样唱道——“战争也威胁着,要淹没我们创造的一切”。这支歌唱出了美国人民的愤怒。于是我们在影片中就看见,那被马克·吐温赞美过的、美丽富庶的密士失必河,已经被泛滥的洪水和愤怒的波涛所代替了。影片明显地指出:垄断资本集团——战争势力在这儿和其它很多地方的势力扩张,正是美国人民和欧洲、非洲等地人民灾难的总根源。
影片对于恒河两岸的印度人民给予了很高的估价,赞扬了恒河的美丽、宽广和善良,“如同它两岸的印度人民一样”。影片告诉我们说:在尼罗河和亚马逊河两岸,人民的劳动条件到今天还停留在五千年甚至是两万年前的钻木取火阶段;影片接着就对有意在这里阻碍人类的进步、并且企图用原子武器取得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势力发出了尖锐的控诉。影片质问道:为什么时代在这些地方凝固了?“埃及国这样的落后,对谁有好处?”电影中优美的插曲便这样唱道:
伟大的尼罗河,
金字塔望着你的流水;
在古代,我们受奴隶制的折磨,
现在依然是奴隶似的劳动。
但是影片从头到底都给尼罗河、恒河、密士失必河和亚马逊河两岸人民的斗争以有力的鼓舞,鼓舞他们去展望不久的将来。它乐观地继续唱道:
我们是生活的创造者,
全世界都有我们的劳动;
我们的胜利在望,
就像走近自己的家园。
中心主题
这样,影片中就渐次展现了下面的图景:从恒河两岸到非洲的土地,从尼罗河畔到亚马逊河,从日本东京的广场到意大利的城市和农村,从美国罢工工人流血斗争的大街上到法国、西德的港口和矿井,工人们都一致行动,他们的命运都连在一起;无论是监狱的高墙,无论是警察的子弹,骑兵的铁蹄,原子弹的恐吓,都不能够阻挡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全世界团结起来的工人队伍,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激流,它不但能够堵塞战争的道路,而且将会冲走一切不合理的事物,使全体人类的命运都朝着幸福的明天大踏步前进——这就是影片的中心主题。
影片在展开这一中心主题时,显示了世界工会联合会的领导作用。影片的制作者们用关怀和了解工人生活的无限热情,从世界工人的实际生活中呈现出工会组织的重大作用,显示了为争取生存权利、保卫世界和平的国际工人阶级是一支坚强浩大、彼此支援、有组织有领导和不可战胜的队伍。影片的制作者们破天荒第一次地把非洲丛林中的工人活动郑重地搬上了银幕。就在那法国殖民者统治的苦难的森林深处,响起了急切的敲鼓声,这是觉悟了的人民的呼唤,他们是在传布着世界工联深入人心的号召,它号召为和平和美好生活而斗争,它召集非洲工人推选自己的代表去参加世界工联第三次代表大会。
维也纳世界工联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各国代表的团聚以及他们返回世界各地去为和平、为美好生活而组织的斗争——这些内容,构成了影片中十分辉煌的章节。影片从介绍各个不同国家的工人情况开始,说明了不同地区工人的需要和希望促成了维也纳世界工联代表大会的召开,然后又从这次重要的会议延伸到会场以外去描绘全世界工人运动波澜壮阔的斗争,从而脉络鲜明地显示了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团结的力量。
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具有特色的。它以六大河流为背景,使观众极有兴趣地接受了全球各地工人不同生活的感人印象。影片通过前前后后连续出现的真实人物来表现工人阶级友爱团结的高尚品质,例如表现北非、法国、英国、德国、伊朗、巴西、波兰、朝鲜等国工人代表之间的友爱信赖和互相支援的镜头等等,都是意味深长和前后呼应的动人描写。
影片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就是每一幅画面都有强烈的表现力,而全部画面的整体组织也有严密完整的逻辑;正是这样,影片才具有丰富的色调和巨大的说服力,使人在不到两小时内就浏览了世界的全貌,使观众对资本主义世界和殖民地人民生活加深了同情,对苏联、中国和人民民主国家工人阶级在保卫和平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例如影片介绍到南非洲金矿时,拍摄到满载着金块的车子被推出工厂大门后,沉重而牢固的铁门就关闭了,影片的解说词这时就这样问答道:经过非洲工人的血汗挖出的金子“到哪里去了?——华尔街!金子到了这里,战争也是从这里来的。”接着就出现了华尔街和美国生活方式的许多描写。影片就是善于这样简括、尖锐地剖析事物的真象和本质。
生动的国际主义教材
这部影片高度地发挥了形象化政论的战斗性,充满了对工人阶级的美好将来的无限信心。正是在这一点上,影片画面上所有惊心动魄的形象,萧斯塔科维奇的庄严的音乐和插曲,以及情感炽烈的锋利的解说词,就取得了一致的基调,使各种综合的艺术成分(画面、音乐、音响和解说)显得十分谐和、调协。在这里,又由于制作此片的艺术大师们熟练地掌握了纪录影片(形象化的政论)战斗性的艺术特点,影片中就充分运用和综合了大量尖锐的对比,无情的嘲讽,亲切的幽默,恰到好处的抒情穿插,因此就愈加增强了影片的思想艺术效果,使它成为生动的、有强大感染力量的国际主义教材。
总导演兼编剧之一的伊文思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想通过一个唯一能够显示世界工人运动的国际讲台,以便表达工人为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强大和不可抗拒的运动”。这就是伊文思制作这部影片时的心情和态度。
中国人民十分珍贵这部影片。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可以在这影片里欣喜地看到古老的长江恢复了她的青春,看到我们自己已成为改造河流和土地面貌的主人,看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类型国家工人兄弟幸福的面影以及他们的劳动成就和福利的增长,而且,还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的工人阶级弟兄每一个饥饿的家庭和每一支战斗的行列中看到我们自己的责任。这部影片将在我国工人群众和全体人民中,尽到它鲜明的阶级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作用。这部影片,使我们看到形成世界所有和平民主力量的主要基础——国际间工人阶级的团结——已经有了十分雄伟的规模,使我们又一次地重温了工人阶级的胜利就是全人类胜利的真理,使我们生动地懂得了团结一致是工人阶级战无不胜的力量的泉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