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优美的民间舞蹈
——南斯拉夫“科罗”民间歌舞团演出观后感
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主席 吴晓邦
八月三十一日晚上,我们怀着由衷的敬意和愉快的心情,参加了南斯拉夫“科罗”民间歌舞团在北京的演出开幕式。
在这个晚会上,“科罗”民间歌舞团表演了十七个舞蹈节目、一个民间乐器演奏节目和一个民歌演唱节目。这些节目包括了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马其顿、波斯尼亚及黑塞哥维纳、克罗地亚五个人民共和国内各族人民的歌舞,反映了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朴实、勤劳、活泼而又勇敢的民族性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自始至终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我们。
“科罗”民间歌舞团演出的节目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演出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该团艺术指导奥尔珈·斯科夫兰和布里沃埃·普特尼克两位同志在民间舞蹈的选材上是十分严肃的。他们对每一个共和国的民族舞蹈,都是以十分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和选择其中最有特点的舞姿和动作来加以整理和创作的。他们根据民间舞蹈的本来面目成功地反映了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从“毕洛特近郊舞”、“门的内哥罗舞”、“斯科阜近郊舞”、“塞尔维亚舞”等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出演出指导运用了怎样精心细致的手法,简炼、明确而又美好地将各种舞蹈有区别地整理出来。在舞蹈中,他们并不把唱歌和舞蹈截然分开,而是载歌载舞。这样,经过整理加工的民间舞蹈,仍然不失它们的本来面目,使人感到质朴而又优美。“古典波斯尼亚哑舞”虽然不唱歌也不用乐器伴奏,但完全透露了年青人心里蕴藏着的热情,这种热情不需要音乐或歌唱也能表现出来。像小伙子用力振动姑娘的双手,想知道他的未婚妻是否健康,是否刻苦耐劳这样的内容,艺术指导奥尔珈·斯科夫兰在这里大胆地放弃了过去对舞蹈上一般的解释,而是在民间哑舞的基础上,根据对人们心理的刻划,通过内在的节奏和动作中强弱的振幅面去表现这一舞蹈内容的。这样就可以在选择材料上不致为原来材料所限制,同时在整理加工上又发展了原来民间舞蹈中哑舞的形式。“门的内哥罗舞”内,不用音乐而用演员的歌声伴舞,使舞蹈所表现的争取自由的意义更加突出了。
除选择材料上的严肃性外,我还感到“科罗”民间歌舞团在改编和创作上是有独创性的。如“莎达舞”的处理,根据南斯拉夫境内阿尔巴尼亚族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指导在这两位演员的表现上保留了原有舞蹈中的优美特质,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对于年青姑娘向自己的情人显示她从事一切家务中体贴入微的心理状态,和刻划情人的急躁情绪这两方面来说是十分微妙的。在“弗拉希民族竞赛舞”、“卡坦格舞”、“布聂瓦茨‘科罗’舞”、“都依舞”和“斯拉夫及萨瓦河流域克罗地亚民间舞”的表演中,男女的心理描写细致生动,节奏上的对比变化很多,也运用得很自然。
“寿朴民族舞”、“巴拿特近郊竞赛舞”和“格米特舞”是这次该团演出中的男子舞蹈。演员们的技术很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罗”民间歌舞团平日排练工作的严格。这和该团艺术指导上的严肃性和独创性也是分不开的。特别在“格米特舞”,它描写一百年以前在马其顿的丛山中进行了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争取祖国解放战争中的复仇者格米特人民游击队的斗争和生活片断。这个舞蹈令人兴奋的地方,就是使人如实地感到了斗争的坚苦和激烈,敌人是顽强到底的,可是马其顿人民比敌人更顽强。同时,这个舞蹈无论在选材上形式上都是非常完整的,它的内容更是深深地打动了中国的观众,使我们也联想起我们过去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游击战争。
“科罗”民间歌舞团的民间乐队,演奏技巧很高,他们和舞蹈家的表演配合得如此密切,正是天衣无缝找不到一点空隙。
感谢南斯拉夫的艺术家们为我们做了这样精采的演出,使我们看到了丰富多采的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歌舞艺术。我们相信,这种文化艺术的交流,将增进我们两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附图片)
门的内哥罗舞 阿 老速写


第6版()
专栏:

苏联报纸关于南斯拉夫“科罗”民间歌舞团的演出的评论
“真理报”刊载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家尼·阿诺索夫教授的评论:“科罗”民间歌舞团全体天才艺术家的创作面貌的主要特点,就是每个舞蹈的真正的人民性。它像一条红线一样贯串着歌舞团演出的所有节目。歌舞团全体人员给自己提出任务:收集各民族的舞蹈,非常细心地和热爱地研究它们,并以最好的形式、真正艺术的手法以及对于解释和表演人民所创造的东西的严格要求,来复制它们。
“科罗”民间歌舞团的另一个特征,是完美无缺的风格,这首先表现在歌舞团用来感染观众的艺术手法极有节制;也表现在它们的非凡的表达力。在所有的舞蹈的表演中,无论是舞蹈本身,音乐,或是服装的颜色和式样,毫无例外地,都没有任何多余的地方。这一切成为完美的风格的统一体。
音乐和乐队的演奏的风格和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同舞蹈表演的风格和特点是完全相适应的。高雅纯朴的音乐风格和乐队的严肃特色,符合于舞蹈动作的有节制、舞蹈性质的往往严肃、它的感人的强度以及自然流露的真正激情的力量。
由热尔格·米兰诺维奇指挥的歌舞团的乐队和由布里沃埃·普特尼克指挥的管弦乐队,极优美地表达了独特的和复杂的乐调组织,以及卓越的民间音乐的和谐的和节奏分明的本质。观众在舞台上所看到的色彩的音阶,美妙地同这种音乐和舞蹈的画面融合在一起。在演员的服装上完全看不到过度的鲜艳,虚假的“华丽”和那些追求外部效果的演出者所经常运用的其他种种。服装的主要颜色是白色、黑色、红色和棕色。歌舞团的艺术指导极其成功地使各个舞蹈的演出指导、各个编曲的音乐家的工作,使全体演员的工作,在思想上和风格上具有一致的倾向性。
谈到舞蹈演出的音响方面,指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方法是重要的,这个方法就是运用舞步的声音、男女服饰的叮咚声、马刺的响声,正像一幅有声的图案一样,似乎把它们都包括的乐队的总乐谱里面了。在非常别致的“古典波斯尼亚哑舞”(演出指导为奥尔珈·斯科夫兰)中,舞蹈的脚步声也就是音乐,因为舞蹈者在跳舞时没有乐队伴奏。但是这种方法也用在别的许多舞蹈中。例如在“弗拉希民族竞赛舞”(演出指导也是奥尔珈·斯科夫兰)、布里沃埃·普特尼克指导的寿朴民族舞中,妇女的服饰和男子的一切可能有的装饰的音响,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塞尔维亚的“罗果夫近郊战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舞仅由一面大鼓伴奏,由三个舞蹈者中的一个击鼓。这种乐器的作用,不仅在这个舞蹈,而且在别的舞蹈,例如在米拉·萨尼娜亚改编的马其顿的“格米特舞”中,都是极其传神的。
总的说来,所有节目演出中的音乐不仅以它同舞蹈的充分融合而非常吸引人,并且也由于在乐队中有着音调富于表现力的民间乐器和演奏这些乐器的独特方法。
“消息报”刊载俄罗斯联邦人民演员罗·查哈罗夫教授的评论:南斯拉夫“科罗”民间舞蹈团的舞蹈揭示着人民性和人民的独特的、唯一的民族特征。
“科罗”歌舞团的演员们通过舞蹈和伴随舞蹈的歌曲,把本国人民的情感和体验传达给观众。
富于戏剧性的描写山地游击队反对土耳其征服者斗争场面的“格米特舞”是非常精彩的。在这个舞蹈中作到了形式和内容的惊人的统一。这个在历史材料中说明的为人民的幸福而斗争的主题,和在同法西斯斗争日子中的南斯拉夫的英勇游击队运动相呼应。
斯洛文族和克罗地族的舞蹈是多末有力和愉快!旋律和速度的变化、动作的花样是绝妙的。非凡的音乐性和所有大型舞蹈队形的严密一致性,都证明“科罗”歌舞团演员们的高度技艺。
看一次布里沃埃·普特尼科指导演出的“巴拿特近郊竞赛舞”或是奥尔珈·斯科夫兰指导演出的“门的内哥罗舞”,就会相信这些舞蹈跳的多么纯熟,刻画的多么细致。
在米兰内·别尼奇指导演出的美丽的舞蹈“都依舞”中,充满着迷人、热情和美丽的女性的特征。这里引人注意的是舞蹈姑娘们的手的细致的可塑性的动作。
兹文格·里叶瓦格维奇指导演出的克罗地亚舞蹈“林德若舞”以其变化引人入胜。在这个舞蹈中特别使人感到兴趣的是姑娘们的突然的、急速的旋转。这需要演员们纯熟地掌握准确的技术计算。
不用音乐伴奏表演的“古典波斯尼亚哑舞”是非常独特的。内在的节拍和舞蹈者的动作的优美的旋律就是这个舞蹈的“音乐”。观众们屏住气息地注视着这个由奥尔珈·斯科夫兰精心指导演出的困难而又惊人协调的舞蹈的表演。
马其顿的“捷什克德舞”也是很壮丽的。这种舞蹈不仅需要高度的音乐天才,对音节的绝对感觉,而且需要技术的完美。这个舞蹈是以缓慢、平稳和严谨的动作开始,然后逐渐转成暴风雨般的、紧张的舞蹈。在这一场舞中,南斯拉夫的青年们表现了真正的优雅、力量和灵巧。
在歌舞团的节目中,没有哪一项舞蹈仅是指望引起表面效果的。恰正相反,“科罗”歌舞团的所有舞蹈都以极大的纯洁、沉着和表现方法的简洁,为其特点。
许多的舞蹈都伴随有美妙的南斯拉夫的民歌。在这些音乐的旋律中,美丽的、清脆的歌声显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心灵。
服装也是绚烂多采的。这些装束把茂密的草地和远山的风景的色调再现出来。
歌舞团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奥尔珈·斯科夫兰是一个细致而敏锐的艺术家。她以深深的爱好和细致,重新创造了各种民间舞蹈。奥尔珈·斯科夫兰的创造性的风格的特点就是对本民族的艺术的爱好和对艺术的良好的鉴赏力。这种鉴赏力使她能抽取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精华,并以优美的舞台形式把它们介绍给观众。
“文学报”刊载阿纳斯塔西耶夫的评论:看一看南斯拉夫的舞蹈,听一听它的歌曲和音乐,那就会感到:好像是更加了解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更加认识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热烈的气质和精神上的美了。
很难说,什么是“科罗”歌舞团的节目中最好的。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马其顿的舞蹈,克罗地亚的歌曲是如此不同、独具风格,在舞蹈和歌曲中如此明显地感到了人民性,以致每个舞蹈或歌曲都唤起新的愉快的感情和为了这种愉快而对演员的感激之情。第一个节目——歌舞团的艺术指导奥尔珈·斯科夫兰所指导演出的塞尔维亚的舞蹈唤起了什么样的感觉呢:好像是穿着民族服装的这些青年男女完全不是在舞台上舞蹈,不是在数千观众面前舞蹈,而是在工作后当傍晚时光在家乡的山上舞蹈一样。舞蹈中有时参杂有民间游戏的因素,而这只能突出他们的不受拘束;但同时我们因为舞蹈的这种不受拘束、朴素和沉着而感到高度的表演技巧,纯熟的技艺,动作和音乐的完全协调。
然后,一种异乎寻常的忧郁很深的克罗地亚的民歌的声音响起来了,“巴拿特近郊竞赛舞”(布里沃埃·普特尼克指导演出)给了观众们极大的愉快、米拉·萨尼娜亚指导演出的马其顿的人民的复仇者——格米特的舞蹈以其戏剧性的紧张使人心神向往。在这个舞蹈中完全没有战争的摹拟,它完全建筑在反对掠夺者的人的感情的表现上;同时在我们面前好像在更换着侦察、进攻、同敌人作战、胜利的镜头。这个勇敢的舞蹈的紧张的韵律不仅在演员的非常高度的可塑性的艺术中显示出来,而且在音乐中也表现出来。在这节音乐中,这一次起主要作用的是一只大鼓。
布置在舞台上,有时也出现在舞蹈者之间的乐队(指挥热尔格·米兰诺维奇)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好像是在这个乐队里乐器并不多,而在每一个舞蹈中,它都发出新的声音,并以它的音乐的丰富和多种多样,使人惊奇。
还有一个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这是斯科夫兰指导演出的“古典波斯尼亚哑舞”。这是个大型舞,但是在舞蹈整个阶段都可以看到要求演员有巨大精力和熟练的一对一对舞者敏捷而神速的动作。无怪乎人民之间有这种说法:年轻的小伙子尝试到女孩子们的坚韧精神。
“科罗”歌舞团给我们表演了一种鲜明的、独特的、真正的人民的艺术。
“苏维埃文化报”刊载因·波波夫的评论:“科罗”歌舞团在“爱尔米塔什”花园的小型歌舞剧院的第一次演出时,多一半节目都因观众的一再要求而表演了两次。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南斯拉夫演员的艺术,是以高度技巧和细腻的艺术风格而出色的。
南斯拉夫歌舞团的表演风格是这样的严谨、纯洁,无论是整体或细节都是完美无缺的。
南斯拉夫的民间舞蹈艺术是异常多样的。塞尔维亚的舞蹈同克罗地亚不同,马其顿的舞蹈又和门的内哥罗的不相似。所有这些都由“科罗”歌舞团的演员们优美地表达了出来。他们细致地体会到了民间音乐和舞蹈的难以形容的诗意的芬芳,并能巧妙地把它传达给观众。
歌舞团的创作风格的特点,是洁白无瑕的高尚和极其纯朴,其中没有任何力求造成外部效果的东西。一切——从服装颜色到舞蹈者同音乐融合在一起的精确的动作,以及某一节目的总的舞蹈结构,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创造在各个细节方面都是完美的艺术形象。
“科罗”歌舞团的艺术中,声音同手势动作的密切结合是特别使音乐家感到愉快的。
歌舞团演出的大部分舞蹈的特点,是身体和手的姿势比较沉静。因而舞蹈者的腿的巧妙动作就具有多大的表现力啊!大多数的男子舞蹈,结果都使人产生一种差不多是严谨的、意志力坚不可摧的印象。
必须指出,整个节目是经过缜密考虑并且在艺术上是完美的。歌舞团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马其顿、门的内哥罗、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的多种多样的民间舞蹈广泛地介绍给我们,同时整个节目在风格上却是完整和统一的。这不仅说明了在选择表现方法上的审慎态度,而且也说明了赋与节目以戏剧艺术的严整性的意愿,这样做并不只是为了适合上演,而只是善于利用个别节目之间富于感情的对比。有的时候,演出者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几乎使舞蹈的发展达到了像交响乐一样的连续性。
注:南斯拉夫“科罗”民间歌舞团来我国以前曾在苏联访问演出。这里我们摘要发表苏联报纸对于演出的评论。——编者(附图片)
莎达舞 阿老速写
格米特舞 苗 地速写


第6版()
专栏:

南斯拉夫
苏联 亚·尼古拉耶夫
南斯拉夫位于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领土约二十五万六千多平方公里。根据一九五三年的调查,全国居民为一千六百九十二万七千人。就面积和人口来说,南斯拉夫是巴尔干所有国家中最大的国家。它的西南濒临亚得里亚海。与它接壤的国家有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和奥地利。
居住于南斯拉夫的是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塞尔维亚人、门的内哥罗人、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人、斯洛文人和马其顿人,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与所有斯拉夫民族都有血统关系。国内个别地区也有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希腊人和土耳其人。
南斯拉夫的首都是贝尔格莱德,城区和城郊共有四十七万居民。国内的大城市有萨格勒布(居民三十五万)、卢布尔雅纳(十三万八千人)、萨拉也伏(十三万六千人)和斯科普里(十二万二千人)
南斯拉夫形成为巴尔干的独立国家是在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即在奥匈帝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而崩溃以后,那时它被称作“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人和斯洛文人的王国”。
组成南斯拉夫的有塞尔维亚、马其顿的一部分、门的内哥罗、以及原奥匈帝国的几部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和斯拉窝尼亚、斯洛文尼亚、达尔马提亚和伏伊伏丁那。
一九二九年一月六日,国王亚历山大依靠军队的力量,举行了国家政变,解散了议会,宣布宪法无效,禁止一切政党,并在国内建立了军事专制制度。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人、斯洛文人的王国改称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有丰富的矿产。在铜矿、铅锌矿、铬矿、锑矿、水银矿和铁矾土的蕴藏方面,它都居于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列。大部分矿产的产地都集中在东、南塞尔维亚、瓦尔达尔马其顿、波斯尼亚和斯洛文尼亚。煤炭产地分布全国。煤炭矿藏的主要部分是褐煤。
南斯拉夫也有石油。石油产地分布在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东北波斯尼亚和巴拿特。铁矿的主要蕴藏地集中在波斯尼亚。
国内巨大的自然富源早已引起了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注意。法国和英国的资本家主宰了这个国家,可是以后,德国资本赶过了他们,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控制了南斯拉夫的经济,加深了南斯拉夫政治上对德国的依赖。
一九四一年,南斯拉夫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和苏联政府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南斯拉夫的人民曾热烈欢迎这个条约,并准备于一九四一年四月六日来隆重庆祝这个条约签订。但是四月六日早晨,法西斯德国突然对贝尔格莱德进行了毁灭性的轰炸,以此开始了对南斯拉夫背信弃义的进攻,并占领了这个国家。南斯拉夫人民奋起对德国法西斯强盗进行了坚决斗争。全国展开了强大的游击战争,南斯拉夫的人民解放军就是从游击战争中成长起来的。
法西斯占领者使南斯拉夫的经济,特别是工业,遭受了重大损失。几乎所有的企业不是受到严重损坏,就是被彻底摧毁了。战争结束后,南斯拉夫的工人阶级曾忘我地从事恢复和进一步发展那已成为人民财产的工业。
今天的南斯拉夫已在大型和中型工业,以及运输部门中,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工人阶级和农民是社会中的基本阶级。国家手中控制着银行、信贷系统和批发商业。在工商业中,私人经济成分
(手工业生产,小商业)还占不到百分之十。
由于南斯拉夫劳动者的英勇努力,在一九四六年—一九五四年期间,国内共建成并投入生产的有近二百五十个新的企业,其中包括总发电能力达四十二万瓩的五十五个发电站、五十三个机器制造工厂、二十三个化学企业、七个冶金工厂、两个焦炭化学联合工厂、二十四个生产电气设备的企业、二十一个纺织工厂和其他企业。
近年以来,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投资都用于工业,同时,重工业的投资逐年在增加。战后年代,南斯拉夫从新建立了这样一些工业部门,如:重型机器制造业、石油提炼工业、无线电工业和别的一些工业。
新企业的投入生产和旧企业的改建,使工业生产量大大超过了战前。例如,一九五四年南斯拉夫的工业生产超过一九三九年生产水平的一倍以上。根据计划,今年的工业生产要超过战前水平一点四倍。
工业已成为南斯拉夫国民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在国民收入中工业的比重占百分之四十二点一,农业占百分之三十点三,商业和公用事业占百分之七点五,建筑业占百分之七点三,手工业占百分之四点八,运输业占百分之四点六。
南斯拉夫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对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是有利的。在农作物中,玉蜀黍最普遍,约占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并且是遍及全国的。播种面积略少于玉蜀黍的小麦,在农作物中占第二位。燕麦、黑麦、荞麦和黍主要是在山区播种。在瓦尔达尔马其顿和达尔马提亚播种有稻米。
约百分之七的播种面积播种工业原料作物。大麻、亚麻、忽布、糖萝卜和烟草具有极大的价值。这些作物的主要产区是伏伊伏丁那、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在黑塞哥维那和马其顿种植有烟草,在马其顿和滨海地区种植有棉花。
国内的乳牛饲养业以及养羊业、养猪业和养禽业都有发展。
数百年来南部斯拉夫各族人民进行了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在这一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他们把极大的希望寄托在俄罗斯人民的支持上。因此,两国人民由历来的兄弟友谊和反对共同敌人的联合斗争的纽带联系在一起,是当然的。这种传统的友谊和战斗合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年间共同进行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斗争时期特别加强了。
在那些严酷的年代中,苏联人民以深刻的同情对待共产党领导的兄弟般的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斗争,给他们以巨大的道义上的援助,后来又给以物质上的援助。在战争末期,苏联军队追击法西斯侵略者,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亲密地会师了,并且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共同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完成了东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解放。在这些战斗中,南斯拉夫和苏联两国人民历来的兄弟般的友谊,由于他们的优秀儿女的共同流血斗争而更加巩固了。
苏联人民热烈庆贺南斯拉夫的解放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两国人民和两个国家之间建立了最友好的关系。但是,在以后的年代中,由于人民的敌人、卑鄙的帝国主义代理人贝利亚、阿巴库莫夫等的背叛活动而发生的两国之间的那些小争执,使这种友好关系被破坏和蒙蔽了。
最近几年的全部经验证明,苏联和南斯拉夫相互关系的极端不调协,无论对于有关双方,或对于国际合作都带来了损害。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友谊的破裂只能有利于和平的敌人。
最近期间,在两国关系正常化方面已获得了一定的成就。苏联和南斯拉夫两国政府代表团于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七日至六月二日在南斯拉夫举行的会谈的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会谈后公布的宣言是一项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文献。
今年七月召开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赞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两国政府代表团的会谈结果。
在谈判的过程中,两国政府对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间的全面合作表现了真诚的愿望,这是完全符合两国的利益以及和平和社会主义的利益的。宣言上规定了促使苏南关系完全正常化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措施。
还规定了扩大苏联和南斯拉夫之间文化联系的许多重要措施;特别是,还准备缔结一项文化合作公约。最近,苏联演员和教师代表团已经到过南斯拉夫,同时南斯拉夫演员在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各地也作了多次演出。在南斯拉夫的银幕上放映着苏联的影片。而在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电影院里,也成功地放映着南斯拉夫的影片。
两国政府还同意支持和协助两国社会团体通过建立接触、交流社会主义经验和自由交换意见等方式进行合作。
会谈的结果在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苏联和南斯拉夫两个兄弟民族的友好合作的历史中,打开了新的光辉的一页。
(节译自苏联“鼓动员手册”一九五五年第二十期)


第6版()
专栏:

关于南斯拉夫教育事业的资料
南斯拉夫今天的教育是基于下列原则的:
(一)各级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是免费的,全体儿童不分性别、民族、宗教或社会出身,入学的机会平等。(二)在普通教育的学校(小学和中学)里,对南斯拉夫民族的学生和少数民族的学生,都是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来教学的。(三)义务教育的时间规定为八年,学童的年龄为七岁到十五岁。(四)学校都是国家管理的。只有经法律许可才可以开办私立的学校,它们必须受国家的监督。(五)学校和教会分离。教课是非宗教的。(六)各种学校(普通教育和专业性教育的)的学生,都可以进入相应的高等学校或大学。
这些原则绝大部分是在第二次大战后才引用到南斯拉夫的教育制度上来,因此大大地改善了战前南斯拉夫的教育制度,那时的教育制度是不民主的,它不但不允许在小学里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教学,连组成南斯拉夫民族之一的马其顿人的语言也不准用。
战后,国家大力兴办新的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学生们通过奖学金和供给他们的宿舍和食堂而得到经济上的援助。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免费的保健事业,而且在就学期间免服兵役。
一九四五年当国家刚解放之后,便实行四年到七年制的义务教育,到一九五二年实行八年制的义务教育。由于缺乏足够的八年制的学校,曾经规定通过其他学校来实现八年制,例如在小学读四年、在中学读四年。
小学数字统计 学校数 教员人数 学生人数 女学生所占百分比一九三九 八、九五六 三二、一○○ 一、四二八、○○○ 四二·六一九四七 二、一四五 二三、三○○ 一、四七八、○○○ 四三·二一九五二 一三、六六一 二九、七○○ 一、四二二、○○○ 四六·二
从上述数字看来,和战前相比,教员人数的增加并未能适应学生人数的增加。这是由于教员人材在战争中遭受到损失。
除了一小部分初级中学是在一年级开始教拉丁文、在三年级教希腊文之外,所有其他中学都是不教古典文的。
在高级中学里所教授的课程有:国语,选修两门外国语(从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意大利文中选修),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哲学,道德教育,美术,体育。
念完中学四年或八年制学校的学生,可以进入任何职业学校或继续高等教育。中学教育经过毕业考试而终了。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以进大学或其他高等学校。
在一九三九年,南斯拉夫有二○五所高等学校,十二万五千名学生,在一九五二年已有六八三所高等学校,二十四万九千名学生。
对于残废儿童(神智不健全的、聋的、哑的、丧失活动能力的、缺乏教养的)的教育,有专设的初级和中级学校。在一九三九年这种学校一共有二十一所,有学生三千二百人,在一九五二年有五十三所,学生四千九百人。
现在有为劳动青年而设立的学校——工艺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为劳动青年而设立的学校的任务,是为工业、造船业、矿业、农业、运输业……培养出优良的工人。所有十四岁以上的学徒都要入这种学校学习。
工艺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出工业和其它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称职的工人。只有那些至少当过三年优秀工人或职工的人才能入这种学校。他们的学习期限为两年。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给经济部门和其他社会活动部门培养中级专业人员。有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农业、林业、经济和医学学校。只有那些起码已经受过八年义务教育的人才可以进这些学校。从这些学校出来的毕业生可以进入相当的学院或高级学校。
小学教师是从师范学校里教育出来的。八年制学校的高年级的教师或高等学校的低年级教师是由高等师范学校来培养的,学习期间为三年。高等学校、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师资由各有关的艺术学院和科学院来培养。 一九三九年 一九五二年师范学校 三十五所(四千学生) 七十八所(二万四千六百学生)高等师范 二所(三百学生) 十二所(五千六百学生)艺术学院和科学院 四所(二千九百学生) 八所(一万一千九百学生)
初级艺术学校包括音乐、舞蹈和实用艺术学校。学生都是八岁到十四岁的儿童。这种教育是选修的和补助性的,因为学生们同时还要进义务制的普通教育的学校。
中等艺术学校也包括音乐、舞蹈和实用艺术学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艺术能力。一九三九年,初、中级艺术学校共有二十一所,三千二百名学生;一九五二年有一百四十七所,学生一万五千三百人。
至于高等学校,是指那些规定必须高中毕业的人才能进去的学校,不管它们的名称是大学、学院或高级学校,全都一样。它们全都是属于学院水平的。
每个共和国的高等学校的发展,都是按照过去南斯拉夫不同地区所经历的政治和经济条件,而各有其发展道路。在卢布尔雅纳,第一所高等学校的成立是在十六世纪末叶(一五九五年),而第一所当地的大学设立于一九一九年。在萨格勒布,第一所高等学校出现于一六六九年,大学成立于一八七四年。在塞尔维亚,第一所高等学校在一八三八年开课,大学在一九○五年开课。斯科普里在一九二○年才有第一所学院,一九四六年才有了大学。在萨拉也伏,一九四○年开办了第一所学院,而当地的大学直到一九四九年才成立起来。
在一九三八—三九年间,南斯拉夫只有三所大学和二十九个学院、高等学校和科学院,共有学生一万七千七百人。到了一九五三—五四年,已有五所大学,七十二个学院、高等学校、科学院,共有学生七万五千五百四十三人。
在一九五一—五二年,学习农业和林业的学生三千四百人,兽医学生二千人,工程学生一万零三百人,学经济的学生四千七百人,法律系学生六千四百人,医学学生八千九百人,艺术学生一万九千一百人,神学生六百人。
一般地,学院的课程为四年到六年,艺术学院的课程为四年到五年,高级学校为四年。
从高级中学或中等职业学校出来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学校,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投考前必须具有其本行的两年的实际工作经历。高中毕业生可以投考任何高等学校,至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只能投考相应的高等学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