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反对工业建设中的好大厌旧的偏向
廖季立
为了胜利地完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们必须反对工业建设中的好大厌旧的偏向。这种偏向,一方面表现在有些机关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工业建设中喜大厌小,他们认为只有大企业才能使我国工业生产普遍高涨,希望处处大规模、处处现代化;对于中小企业则认为可有可无、意义不大,不愿意建设中小企业,或者对中小企业的建设采取消极抵抗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有些机关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工业建设中喜新厌旧,他们认为要扩大生产,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新建企业,只有新建企业才能提高我国工业生产,完成国家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对于原有企业则认为设备已经陈旧,潜力已经挖光,不愿再去积极加强管理,努力提高生产和重视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新建企业和原有企业的配合发展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所发生的。
那末,怎样去正确认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配合发展问题?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国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主体,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环节,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打下物质基础。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首先规定“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一五六个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六九四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限额以上的六百九十四个建设单位,绝大多数都是大企业。这些大企业都是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起来;都是把大量的生产能力、物资和劳动力资源集中在一个企业之内,能更有效、更经济地利用一切主要生产要素——机器设备、材料和劳动力,能保证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和低廉的成本;都是根据我们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来建设的,其中绝大部分是重工业。集中主要力量建设这些大企业,就可以建立我国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建立起强大的钢铁工业、机器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基本化学工业等等,大量生产各种新式设备,为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开辟道路;就可以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生产,供给农业以拖拉机和其他现代化的农业机器,供给农业更多的化学肥料和其他生产资料,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就可以生产现代化的武器,以保卫祖国,进一步加强国防力量;就可以生产飞机、汽车、火车头、轮船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器材,不断发展我国的运输事业;就可以使我们的科学和技术成就不断提高,保证社会主义生产迅速增长,保证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
但是,集中力量建设大企业,并不是说可以不重视中小企业的配合和放松一些必要的中小企业的相应发展。我们知道,大企业虽然是工业中的骨干,即工业中的主体,但如果没有中小企业的协作和配合,大企业就不能顺利发展。例如建设一个大的汽车制造厂,就必须有附件厂、玻璃厂、轮胎厂、皮革厂、以及需要有上百个中小工厂同它相配合,才能进行汽车的生产。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基地,也必须有电站、煤矿、机器修理厂、水泥厂、砖瓦厂等等,这些有的是大企业,有些则是中小企业;在这个基地上,除了建设大企业之外,还必须相应地建设一些中小企业,它们有的为大工厂供应原材料,有的为大工厂进行加工,有的则是利用大工厂的废料、副产品而进行生产。因此,建设一些必要的中小企业同大企业配合协作,是建设大企业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另一方面,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建设的大企业,主要是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才能建设起来。例如建设一个年产一百五十万吨的钢铁厂,需要十八亿元的资金和七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年产九十万吨的煤矿需要五千多万元的资金和五、六年的时间;建设一个年产载重汽车三万辆的汽车厂需要五亿多元的资金和五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些大企业没有建成之前或者只建设这些大企业,还不足以满足当前广大城市人民多种多样的需要,使我国经济达到普遍的高涨。这样,适当地建设中小企业,也就有必要了。建设中小企业的时间一般比较短,能很快投入生产,需要的资金也比较少,而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工业品,以及为国家迅速积累建设资金都能起着重大的作用。再就是,为了使生产力的配置更加均衡、合理,加速发展各个落后地区和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并考虑到国防上的安全,也必须适当地建设中小企业。因为要使生产力的配置更加均衡、合理,就必须使工业企业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地区,使工业的分布达到合理和均衡地发展;同时使各经济区在经济上能够综合地发展,使工业和农业结成一个强大的基础。而中小企业是最容易就地取材,就地消费,适合这方面需要的。至于从国防上的安全考虑,使我国的工业生产不因遭受战争的影响而发生停顿和中断,那也要建设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比较分散,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它们是比较便于防护和继续进行生产的。
当然,上面所说的要适当地建设中小企业,决不应该不分主次,齐头并进,必须在贯彻国家重点建设的方针下,在全国供产销平衡下,有计划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那末,又怎样去正确认识新建企业和原有企业的配合发展问题?
我们知道,我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光凭现有基础是很难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须进行许许多多新的工业建设,我们才能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打下物质基础。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建设限额以上的六百九十四个单位和限额以下的单位二千三百个,都是新建和扩建的企业。当这些新的企业建设起来之后,我国的经济面貌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但是,大力建设新企业,不是说不发展原有企业,或者可以不必充分发挥原有企业的作用。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地和工业企业,才能建设起新企业。
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新建、扩建和改建,是因为:要保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国家的大规模建设任务,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地质资源、技术设备、技术力量、原料供应、以及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而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就必须从现有的工业基地和现有的工业企业建设着手,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设的速度和迅速提高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达到大大节约国家建设资金和迅速发挥国家投资效果的目的,要为准备建设新基地和新企业培养技术力量和为支援新基地、新企业创造条件,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地和原有的工业企业。我国五年计划规定充分利用东北原有的工业基地,充分利用鞍钢等现有企业进行建设,其作用即在于此。
第二、为了满足全国城乡人民所需要的工业产品,也必须充分发挥现有工业生产的潜在力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我国工业生产任务的完成,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原有各种工业的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绝大多数是由原有工业企业生产的,即至一九五七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五二年增加将近一倍,增加的部分约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是原有工业增产的,新建工业仅占增产部分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第三、为了支援国家的建设,也必须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力量。现有企业的发展是国家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物质基础。在五年计划中,苏联帮助我国设计而进行施工的一百四十五个单位,其主要设备都是由苏联供应的,但是许多次要的设备以及所需的大量建筑材料,都必须由国内生产供应。除苏联帮助的建设单位而外,在工业方面还有五百四十九个限额以上的建设单位和二千三百个限额以下的建设单位,以及铁路交通邮电建设、农林水利建设、财政金融贸易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建设等等,也都必须依靠国内供应建筑材料、机器设备和工具仪器。要满足上述各方面的需要,最主要的就是要依靠现有企业的支援。
第四、现有工业企业又是培养和增长国家技术力量不可缺少的部门。依靠现有企业,可以培养新建工矿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即培养他们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设备,生产新的产品;可以培养现有工矿企业的技术人才,为提高技术水平、试制和生产新种类产品、以及为改进产品质量而努力;再就是随着国家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需要技术力量的增加,也可以从现有工业企业中培养为国家建设服务所需要的技术力量。
第五、现有工业企业又是为国家建设提供大量资金的最重要的泉源。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正如李富春副总理所指出的,有四大来源,但随着全国工业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国营工业企业的发展,工业企业利润收入就成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根据我国一九五四年财政决算和一九五五年财政预算看来,国营企业利润收入已超过工商税收而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第一位,而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的收入又占全部国营企业利润收入的第一位。随着今后工业生产的发展,国营工业企业的利润收入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充分发展现有工业生产,将为国家大规模建设不断提供大量资金。
当然,发展我国现有工业生产,必须根据全国平衡、统筹兼顾的方针,结合供产销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换句话说,就是:凡在原料、销路、技术等各方面没有问题的工业生产,应当努力提高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努力争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凡原料受到限制的工业生产,应当努力节约原材料和研究代用品,以增加生产;凡受到技术限制的工业生产,应当努力提高技术,研究试制和生产各方面需要的产品,努力完成新产品试制和生产计划。
这样看来,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和在实际工作中来正确解决工业上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新建企业和原有企业的配合发展问题。这两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组成部分。大企业和新建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体,集中力量发展它们是符合中国人民长远利益的。但是新建的中小企业和原有企业也不容忽视。它们是我们现实的基础,是当前支援国家建设、积累建设资金和满足人民工业品需要的主要泉源。对于那种喜大厌小、喜新厌旧,忽视中小企业、忽视原有企业的错误偏向,必须给以系统的批判。必须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工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各工业生产部门的许许多多大中小企业和新旧企业所组成的。它们都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联系的,这就要求对一切工业企业在全国供产销平衡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互相衔接配合,使之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只顾大企业不顾中小企业,只顾新建企业不顾原有企业,就会使国家计划发生互相脱节和互相抵触的现象。只有一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新建企业和原有企业一齐努力完成国家计划,才能保证国家工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大企业和新建企业中的职工,不但应该认识到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努力提高政治、文化水平,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争取提前投入生产,学会掌握新设备和新技术,为国家生产大量的新产品;在中小企业和原有企业的职工,同样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担负着国家重要的任务,必须努力提高政治、文化水平,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技术,试制和生产合乎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新产品,按时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只有这样,才能胜利地完成和超额完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3版()
专栏:

  警惕文牍主义现象的滋长
  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
我们根据省委指示,曾于五月下旬到六月中旬,在省、专区、县三级中选择了十个地区的若干单位分别检查了一次文牍主义的现象。从这次检查中可以看出,经过一九五三年反“五多”之后,各级机关中的文牍主义现象曾一度减少。但自一九五四年下半年以来,文牍主义现象又在滋长,有的单位已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
文牍主义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公文繁多,上边拟办印发不过来,下边阅办不完,造成严重的人力、物力的浪费。省保险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统计,平均每天发文六件以上。保定地委及其各部委,今年一至五月中旬统计,共下发文件七百零七种,平均每天发出五件。保定专署粮食管理局一个会计科一至四月份就向下行文二百多件。县级机关发文数量也很惊人。黄骅县团委会等三个单位统计,今年一至四月份,共发文四千三百一十六件。公文过多,就使区乡工作人员忙不过来,只好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有些区工作人员就说:“大事看看,紧事办办,一般不管。”
报表的种类也多。据保定专区税务局反映,省税务局向他们所要的报告非常多,除定期的月报、季报、年报、税政专题报告外,还有半年报告和其他临时报告等等,只税政专题报告一季就要了十七次,各种报告加在一起,平均每两天要写一次报告。该局四个内勤工作人员,每天忙于写报告写材料,仍是材料追人。黄骅县有二十二个单位对区都规定了文字和电话的汇报制度,固安县一个区委书记一天时间曾接过二十四次电话,都是县里催要数字情况的。还有些表报的内容离奇,如南皮四区制发的整顿农业合作社组织表,有六十个项目,内有社长及社务委员有德有才,有才无德,有德无才,无才无德的各多少,这样的调查统计,下面干部无法填写。县以下印发的表报多,同省、专两级催要情况有直接关系。随便从长途电话里要情况报告,已成为普遍现象,省、专、县三级最为严重。保定专区一级各机关全年的长途电话费,第一季度即花得差不多了。南皮县四区有的工作人员做了一首讽刺诗说:“专
(专区)把电话要,县把提纲造,区里制成表,乡里瞎胡报”。通县有的乡为应付上级来人坐催数字,便把乡若干基本数字贴在墙上,谁来要就让谁抄。许多机关向下级催要来表报很多并未利用。如保定专署工商科向所属单位催来数字情况后,有不少是根本不看的,随来随入卷。
办理公文的手续也很复杂。省财政厅一般文件从拟办到发出一般要经过五、六道手续,如需厅长签字发出的文件则不下十几道手续,其过程是:组员拟稿,组长等核阅后送处秘书、处长、厅秘书、秘书主任到厅长,再打印、发出。保定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第二季度工作计划,自四月四日拟成初稿经本行科长、行长轮审一星期后,送至专署审核,经专署办公室、秘书主任、财委主任、专员等人审阅,共达一个月之久,至五月十九日才审妥,此件印发下去后,第二季只剩一个多月了。如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河北省一九五五年奖励种植甘薯、马铃薯的规定”,五月二十五日才下达到县,而此时春耕播种已接近结束。
由于部门之间互不通气,公文内容彼此重复或相互矛盾,使下边无所适从。如发行新币时,省财委曾发了全面性的指示,但过一两天后,省财政厅、商业厅、省银行又各自发下和财委的指示内容相同的指示。又如军官的待遇改为薪金制后子女助学金的问题,省民政厅、教育厅、人事局、财政厅以及军区等五个部门先后发了六个通知、指示,意见不一致,下边无法执行。甚至本部门所发的文件也有重复的,如省农林厅关于保畜和解决饲草问题,四、五两月份先后发了八个有关文件,其中有五个内容多是重复的。
拟办公文太多就粗制滥造,不负责任。如保定专署财委“关于解决牲畜、猪饲料的指示”,由于不分析本专区基层社粮点是否有存粮,盲目照转省的指示原文“由区粮库领购买凭单,到基层社粮点购买”,结果指示发下去后,基层社无粮,下边互推,影响了供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发补充指示,但补充指示又出了大错,再次发指示,结果仍出了差错,一错再错。又如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刻制印章问题,第一次通知发生了错误,第二次更正通知又发生了错误,于是又发了更正的更正通知。至于写错发文机关,写错年月、漏掉字句,标点差错等缺点,则是普遍性的现象。
产生文牍主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领导机关有严重的官僚主义。某些领导工作人员满足于用公文来领导工作,不肯深入下层,有的是由于领导上缺乏严格的控制,以致处、科甚至个人都可以向下级要材料。而对下级请示的问题又不及时作复,或因不了解下情,所发的指示不合乎实际需要,徒然增加下面的麻烦。
要克服文牍主义,首先要严格控制发文工作,真正做到必须发的文件才发,可发可不发的不发。而且要严格规定。县以下的区乡不准擅自制发表格,县以上(包括县)各级不准制定定期性表报,如党群系统要组织调查表,必须经过当地统计部门同意,经部门负责人批准,报省统计局备案,否则即视为非法。各部门向下要报告必须有限制,凡过去规定的不合理的报告制度要适当减少,临时的报告不能随便滥要。
其次要转变领导作风,大力提倡各级各部门领导人员深入到基层去检查和指导工作,领导人员到下面去,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可以大大减少公文报告。


第3版()
专栏:

  苏联建筑的民族特点
  苏联建筑科学候补博士 尤·亚拉洛夫
我们——苏联建筑师——是如何来理解苏联建筑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呢?
建筑的民族形式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建筑师所运用的一定的布局手法,如平面的组成、立面的划分、体量的配置、建筑物的装饰中所采用的某些细部,所有这一切都是民族形式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并不是全部的概念。
民族形式也是由下边一些特点所决定的:如数百年来所形成的并且表现在同民族文化特点所息息相关的具体典型现象中的各种不同的生活、文化、风俗上的稳定的特点,人民的观念和美学的想像,以及气候、自然地理条件和当地最普遍的建筑材料。
在居住着许多民族的苏联的广阔的领土上,数千年间形成了最丰富的民族建筑传统。那末苏联的建筑师在自己的工作中是如何利用这些非常丰富并具有不同特点的建筑遗产呢?
苏联的建筑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极力地运用苏联所有各民族和全世界的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苏联建筑具有多种多样的民族形式、特点和传统,并且极力地促其进一步的发展,大胆地创造各种新的可能性来为建筑师提供新的建筑材料和促使建筑技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这个传统和革新的结合,正就是苏联建筑——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建筑的主要特点。
但是,在苏联的建筑中,在新的社会主义现实的条件下,只有一部分民族形式能够符合现实的要求,而另外一部分却已经过时了,它们已经不符合于新的生活条件。例如,大家都晓得,气候、自然条件、生活以及宗教的要求,都影响了乌兹别克人民住宅的形象和形式。时间选择和考验了最能经久符合于生活要求的建筑形式。
就这样便产生了今天仍然很合理的把房屋布置在水面四周的规划方式,这样房屋前面也就出现了深凹进出的、遮阴的,带有许多优美、严整的柱子的檐廊。但是,把房屋分成男女用两部,或者是修那些要把房屋变成堡垒的高高的围墙的建筑传统已经是陈旧过时的、完全不适用的了。要证实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了住宅建筑形式的改变,只要看一看苏维埃乌兹别克斯坦或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或吉尔吉斯亚集体农庄现在的住宅就够了。
因此,苏联建筑师在极力地从所有的多种多样的民族建筑形式、特点和传统中挑选那些在今天仍然还没有过时的、还能适合新的生活条件的、还能适合新的现实的民族建筑形式、特点和传统。
必须指出:对苏联建筑师来讲,历史遗产中的各种不同的建筑手法和主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珍物,而是表现新的社会主义内容的方法。而这个内容也就是生活本身、社会存在以及反映人们中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社会思想。
就是因为苏联人民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也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建筑物型式。下列建筑物,譬如说,文化宫、工人俱乐部、技术宫、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其他许多建筑物都是苏维埃时代的产物。苏联建筑师在创造上列建筑物时运用了在今天新的社会主义现实的情况下仍未失去其意义的丰富的民族传统。从农民的小茅屋到优美的宫殿,到处都可以看出人民的天才,从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苏联建筑师吸取许多技术高超的典范,和善于利用现代最新的形象和形式反映苏维埃时代的典范。
× × ×
苏联建筑师的创作是种类繁多的。但是,在任何情况下住宅都是建筑师最注意的主要对象。住宅建筑具有传统和苏联建筑师所创造的新的东西相结合的特点。
苏联建筑师在进行居住房屋的设计时,经常考虑到当地的地理、气候、生活条件,并且考虑到为将来的居住者创造最大限度的适用条件。换而言之,苏联建筑师利用民族传统创造出一些新的处理住宅的方法。苏联南部共和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的房屋的规划是同北部地区迥然不同的。为了一定要设计穿堂风(因受炎热气候所限),就使得住宅的宽度不够大(最多不超过十一至十二公尺)。在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其他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城市中,住宅的宽度达十八点五至十九公尺。在南方因阳光的关系,外阳台、檐廊、内阳台,以及远远地伸出墙头的凉棚和挑檐就成了住宅所必需的部分了。同时,还把外阳台布置在房屋的两面
(在朝庭院的房屋立面上布置一种所谓生活杂用外阳台)。
我认为,所以采用上面那些住宅构件,只是因为受自然和气候条件之限制。但是,在苏联的每一个共和国里,这些构件都具有各种不同的、特有的表现。例如,在外高加索的各共和国里外阳台设在许多木柱上边,在木柱的两边有作为装饰用的雕刻的木栏杆。而在中亚细亚是装饰柱子的本身。同时,在每一个共和国,又都是按自己民族的特点来进行装饰的,整个柱身、柱脚和柱头都有雕刻花纹(外高加索地区的柱子是光滑四角形的,在中亚细亚地区是圆形的和多角形的)。每一个民族就是这样来按自己的意思处理住宅内的各个构件,并且把自己本民族对形式和民族特点的理解体现到住宅的各个构件中去。
同时,这种理解又都直接表现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体量的连接和建筑形式之中。
譬如,老建筑师伊万·饶尔托夫斯基,在修建莫斯科卡路日街和斯摩棱斯克广场上的住宅时,在住户的平面布置上,尽量为苏维埃人的生活创造一切的方便条件:把浴室和厕所放在卧室旁边、厨房挨着饭厅、住户里有很多壁橱、设有垃圾管以及热水管和冷水管;每户的卫生技术设备、供暖设备和动力设备都放在专门的小屋子里,这样便于修理并不会打扰居住的人。
在创造建筑物的建筑艺术面貌的时候,建筑大师是以和俄罗斯传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世界古典作品为出发点的。这些传统提供了严谨的建筑形式,但它只是强调个别精致的细部——檐口、线脚、入口和大门。
在发展和丰富民族传统方面的这样一些原则也是所有其他类型的建筑物——公共建筑物、行政建筑物、文化福利建筑物的基础。
莫斯科全苏农业展览会(大家都知道在一九五四年八月已经开馆)的某些馆,可以作为把民族传统 正确地体现在各种建筑艺术形象和形式中的例子。
例如: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馆。建筑师阿尔奇尔·库尔济安尼,在设计中善于从格鲁吉亚的建筑遗产中吸取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帮助他创造现代的建筑物,利用建筑形象表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的处事态度。作者在平面图上运用了较固定的、传统的形式,但都不使建筑物感到孤僻及与世隔绝。平面中前部是由严整小柱子组成的连环拱廊,这些柱子以轻巧的拱相连,其上承托装饰性的檐口和雕刻物。这个连环拱廊把小院子的全部空地封闭了,因而使它成为该馆的一种露天外室。这样,就出现了格鲁吉亚民用住宅中必不可少的小院落,成了建筑物形象中占优势的、富有表现力的形式。一种向上放宽的新的柱子形式不是没有来源的——这是格鲁吉亚古代民间房屋中居室中央承托楼板结构的柱子。
但是,从这种柱子的用途来看,无论如何是不能进行任何比较的。革新就在于此,是从人民的建筑传统中创造出来的。主要入口中轴线上是全镶玻璃的墙,后面是冬季花园。长青植物柯尔黑特有机地成为建筑物的建筑艺术面貌的一部分,这种植物使人能看到和感觉到阳光充裕的格鲁吉亚的气候和植物界。
这些例子说明,苏联建筑师正在致力于结合民族的建筑传统和形式来修建建筑物的工作。  × × ×
最近许多苏联建筑师在创作中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克里姆林宫全苏建筑工作人员会议上遭到了严厉而公正的批评。
主要错误之一是对创造性运用古典民族遗产的论题理解得不正确。只从建筑物的外貌去理解遗产。
由于这种形式主义地对待古典作品的态度,就使其一切丰富的内容只归结于某个方案式示意图。同时,设计人员不顾建筑艺术的本质,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处理仅同立面布局有关的形式问题。
在住宅的外部艺术处理中,出现了高达五六层的、布局复杂的柱子,出现了挑出一公尺半远的大檐口、复杂的外阳台以及诸如此类的细部。建筑师们忘掉了:真正古典作品所谓好的质量是指外形简单、严谨,平面布置精心考虑实用,形式适应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
为什么我们苏联建筑师特别需要坚决地克服对古典作品的不正确理解、特别是克服在大量建筑中对古典作品的不正确理解呢?
因为,散播这些观点和手法的结果是:第一,不可避免地要造成浪费,提高建筑造价;第二,阻碍建筑物构件标准化,从而阻碍在建筑中推广先进工业技术的整个过程;第三,建筑师对创作问题不正确理解的后果之一是降低房屋使用者和居住者的方便程度;最后,即使从苏联建筑的艺术问题本身来看,也会得到显然是不好的后果,因为把住宅、公用建筑、俱乐部、文化宫、疗养院、火车站的外貌硬作成矫揉造作、虚夸豪华,其结果是反艺术的。
上面所说的是不是意味着表现民族特点的问题的重要性就减少了、或者这个问题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和重要性呢?决不是这样!相反地,现在苏联建筑师有无限的可能性去发展和改进各种建筑的民族传统,以新的特点丰富它们,并使他们适合于现代化的生活条件。
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水平、快速施工作业法、工厂预制大型建筑配件和预制板的发展、建筑艺术中标准构件的推广,都能促进这项工作。应当指出,在每种具体情况下,在每个共和国都应制定标准和细则,而这些都考虑到当地的条件和要求、当地美学上的标准和概念,并根据它们制造出各种工厂预制品,用这些预制品装配成现代化的、在每个情况下有自己单独的面貌和特征的住宅。
这样,苏联工业促使了本民族具有必要的建设水平和速度,并正确地理解它的建筑文化特点和生活特点。 (本报特约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