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我国五年计划中的工业增长速度问题
余建亭

工业增长速度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在工业方面发生作用的集中表现。工业增长速度的快慢,意味着社会制度的优劣和经济的繁荣或萧条。我们要了解我国五年计划的规模和将要达到的生产水平等等,就必须研究我国的工业增长速度。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到一九五七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将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九十八点三,也就是说,五年内平均每年要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七。这是不是很高的速度呢?它是否能够完成呢?这个速度的内容和构成是怎样的呢?这些都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一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它的工业发展速度在五年期内平均每年能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七,这就是说在五年内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将近一倍。应该说这个国家的工业是以高速度向前推进的。这样的速度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没有的。
就拿美国来说吧,它的全部工业产值每年增长的数字,在一八九○年至一八九五年的五年内为百分之八点二,在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年的五年内为百分之五点二,在一九○○年至一九○五年的五年内为百分之二点六,在一九○五年至一九一○年的五年内为百分之三点六。在这以后的年代中,从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五一年的二十二年间,美国工业生产量一共仅增加了一倍;英国只增长百分之六十;而法国仅增长了百分之四。
由此可见,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业增长速度是很高的。这不仅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得出来,而且从下面几点可以获得进一步的证明:(甲)我国五年计划规定全部工业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为百分之十四点七,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七点八。生产资料的生产以这样高的速度进展,这说明我国工业增长具有它的优越性。(乙)平均每年百分之十四点七的速度,是包括大型工业和小型工业〔注一〕在内的。其中大型工业的速度平均每年为百分之十五点七,而大型工业的增长速度常常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丙)我国在过渡时期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五年期内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七,是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增长速度的综合指标,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工业(包括中央国营与地方国营),则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百分之十八点一。这说明我国的工业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这样看来,我国五年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业发展指标是积极的,也是高速度的,这难道还不明显吗?
有人说,我国在经济恢复时期(一九四九——一九五二)中,平均每年工业增长速度为百分之三十六点九,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的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却是百分之一十四点七,这岂不是很慢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认识,旧企业生产的恢复是比较容易的,新企业的建设和新技术的利用却比较困难,而工业产值的基数又一年一年地增加。因此,建设时期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较之恢复时期慢,这是很自然的。根据许多国家尤其是苏联的经验来看,我们不能够也不应该期望在建设时期保持恢复时期的速度,因为条件和内容都变了,在国家进入建设时期以后,工业生产方面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能够达到百分之十四点七,这个速度应该认为是很高的。我们仅仅用五年时间,就赶过中国反动统治时代的几十年,这样的工业增长速度难道还慢吗?
那末,五年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业增长速度是否能够完成呢?从五年计划前两年的实际情况和后三年的展望看来,从主要产品产、供、销平衡情况看来,以及从新建、改建厂矿投入生产进度看来,五年计划中所规定的速度是可以完成的。这是因为:(甲)一九五四年全国工业的实际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一九五二年已增长百分之五十三点七,这样后三年只要平均每年能递增百分之八点九,就可以按期完成工业生产的五年计划。(乙)经过平衡计算的许多种主要产品,五年内有很大增长,在平衡时已经将通常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困难,例如:某些原材料不足、市场需要量有限、生产能力或技术力量跟不上等因素,都已估计进去。(丙)五年内能够投入生产的限额以上的新建、改建厂矿前两年较少,后三年较多,而且前两年已经投入生产的新建厂矿,有许多要到后几年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
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将会影响工业的增长速度,例如:计划性的加强、许多私营企业变为公私合营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等等,都将有利于工业增长速度的进一步增长,因此,只要全体职工和全国人民一致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击破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我们就可以完成或超额完成五年计划中所规定的生产任务。
是否可以将五年计划中的工业增长速度规定得更高一些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定得过高是不适合的。工业增长速度必须建立在产、供、销平衡的基础上,当前由于我国工业生产方面的可变因素还很多,例如农业收成的好坏、进口原料和设备的供应是否及时等等,事先是难以完全肯定的。计划定得过高,就会影响或失去它的可靠性。但这仅是就五年的远景计划来说的,至于年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那就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根据年度的具体情况在产、供、销平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提高我国工业的增长速度。

五年计划规定:我国工业中生产资料的生产部分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七点八,消费资料的生产部分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二点四。这些指标的规定是否适当呢?它是否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呢?它是否照顾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呢?
按照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的理论来说,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确定两大部类的生产,就必须使生产资料的生产优先增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扩大再生产,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巩固国防。按照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更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旧中国的工业基础极薄弱,特别是重工业不发达。经过恢复时期以后,到一九五二年,全国许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达到并超过战前最高水平。但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生产的部分所占比重仅百分之三十九点七,而消费资料生产的部分的比重占百分之六十点三。因此,大力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反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符合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的。
另一方面,五年计划中的工业生产部分,是否考虑了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程度呢?回答是肯定的。从五年计划中工业所出产的消费资料的产量来看,估计到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则到一九五七年,棉布、针织品、毛织品、原盐、糖、食用植物油、卷烟、火柴、胶鞋、纸、自行车等主要日用品,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较一九五二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工业所出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产值较一九五二年则共增长百分之八十左右。工业中的消费资料的生产以这样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显然是为了照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五年计划的工业生产部分中,对于农民生产上和生活上的需要是否有适当照顾呢?应该说,五年计划是尽可能地照顾到农民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的。我们从农民所需要的一些工业品的生产计划来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工业品名称 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七年产量计划 一九五七年为一九五二年的%
双轮带铧犁 ○·五万具 六八·九万具
 一三、六二硫酸铵(化学肥料) 一八·一万吨 五○·四万吨
 二七八硝酸铵(化学肥料)七、四八六吨 四四、○○○吨
 五八八棉布二、一六三·四万匹 一六、三七二·一万匹
 一四七食用植物油〔注二〕七二·四万吨 一五五·二万吨
 二一四胶鞋六、一六九万双 一○、八三一万双 一七六盐
〔注三〕三四六万吨 五九三·二万吨 一七一
火柴 九二万件 一、二七○万件 一三九
从上述工业品的产量计划可以看到,对提高农业生产有很大作用的农具,肥料等五年内有极大的增长,农民经常需要的一些日用品,增长也是很快的。如果建设中的化学肥料工厂,拖拉机工厂,新式农具厂和日用品工厂将来投入生产以后,农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还会有更大的增长。由此可见,国家在发展工业生产的计划中是尽可能照顾广大农民的需要的。
在研究五年计划时,要判断两大部类的生产指标规定得是否适当,应该怎样来考核呢?这主要是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和国家建设的速度是否相适应;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和人民购买力的提高是否相适应。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些方面来看看吧。
从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以百分比表示)来看,虽然小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但如果从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额(以绝对数字表示)来看,却大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额。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生产资料的总产值中有些重复,而且生产资料虽然主要用于国家建设,但也有一部分用于日常消费(例如有些钢铁用来作日用品,有些煤用来煮饭、烤火等),因此生产资料总产值的增长额是应该大于投资的增长额。另一方面,基本建设投资也并非全部用于购置生产资料,因为有一部分是作为工资和勘察、设计等费用而支出的,同时,五年内有大量工业设备和建筑器材从国外进口,因此生产资料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虽较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低一些,但如果和上述各因素同时考虑,我们就应该认为,生产资料生产的速度和国家建设的速度基本上是相适应的。生产资料中的主要产品的产、供、销平衡情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五年计划规定一九五七年全国发电量为一五九亿度,较一九五二年增长一点二倍,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七。和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对照起来,就可以看到它们是相适应的。大体上可以满足工业生产、基本建设工程、城市照明及其他需要。一般说来,电力工业生产的速度应该大于全部工业的增长速度。从苏联几个五年计划的经验看来,从我国五年计划前两年执行结果看来,可以认为我国五年计划中所规定的电力工业和全部工业增长速度的比例关系是适当的。
五年计划规定机械制造工业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九,高于全部工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部生产资料生产的速度。这是合乎正常规律的。根据列宁的分析和苏联的经验,机械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应超过一般生产资料的速度。从我国五年计划看来,大体上是反映了这一规律。但由于我国旧有机械工业多系修配性的工厂,技术水平不高,新建或改建的机械工厂大部分要到五年计划期末或以后才能建成,现有工厂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建设中所需要的机器设备有许多必须进口,而能够制造的产品有些由于品种少、销路受到限制,因而机器制造工业的增长速度较一般生产资料高得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提高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切实加强新产品的试制和生产,力求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从而加速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但应当说明,五年计划中所规定的机器制造工业的生产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九,这就是说,一九五七年较一九五二年增长约一倍半,这个速度也是很高的。
再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和人民购买力的增长情况来看,五年计划期末一年(一九五七年)社会购买力较计划期前一年(一九五二年)增长的比例和同一时期工业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比例相近似。应该指出消费资料的生产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消费资料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重复。而社会购买力是按市场价格计算,没有重复部分。但社会购买力虽然主要是购买消费品,也有一部分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例如:肥料、农具等等。用来购买消费品的那一部分也不是全部用来购买工业所出产的消费资料,因为人民还需要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但从两者的增长速度来看,应该说大体上是相适应的。五年计划前两年和今年上半年的市场情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全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按照上述增长速度完成以后,到一九五七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所占比重将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五点四,消费资料的比重将下降到五十四点六。这虽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但是到一九五七年,生产资料生产的比重仍然低于消费资料生产的比重,可见努力提高生产资料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我们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三
五年计划规定,到一九五七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较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九十八点三。这样多的生产总值是怎样增长的呢?大概有多少是由于新建改建厂矿而增加的呢?有多少是由于原有的工矿企业而增产的呢?了解这些,对认识新建、改建厂矿和原有企业在五年计划中的作用是有益处的。
按照计划指标初步估算,由新建和重大改建厂矿所生产的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这就是说,一九五七年较一九五二年增长的工业产量中约有百分之三十是五年计划期间投入生产的新建和重大改建厂矿所生产,将近百分之七十是一九五二年原有企业所增产。从这一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现有企业在完成五年工业生产计划方面是怎样的重要。那种忽视现有企业的生产工作,认为现有企业是破烂摊子,因而不予重视,不去加强管理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但另一方面,是否可以从这里得出结论说,五年内投入生产的新建、改建厂矿对完成五年工业生产计划,无关紧要呢?决不能这样认识。上述分析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的。如果从国营工业特别是中央各工业部所属企业来看,五年内新建改建厂矿的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要大得多。而且许多我们从前不能制造的重要产品例如载重汽车,汽轮机(蒸汽透平)、水轮机(水力透平)等等都是新建或重大改建企业所生产。从主要产品的全国产量来说,到一九五七年,许多产品的总产量中,新建、改建厂矿生产的数量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大的。因此,争取基本建设工程按期竣工并投入生产,对完成五年计划中工业生产部分有重大作用。
由此可见,原有企业除了为国家积累资金和培养技术人材外,还要支援基本建设、农业生产,供应人民日用品和出口所需要的产品。新建、改建企业对提高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增加重要的新种类产品,提高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方面,则日益显示其作用。因此,对这两个方面工作的提高必须兼顾,决不可偏废。四
按照五年计划的规定,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发展速度如下:国营工业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八点一;合作社营工业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二点三;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五十四;私营工业的可比部分在一九五七年较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二,如果按平均计算,则每年增长约百分之四点一。
在国营工业中,中央国营工业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六点二;地方国营工业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二点六。为什么地方国营工业的速度较中央国营工业还高很多呢?这是因为地方国营工业潜力较大,一般的是就地取材,原料供应较为方便;中央国营工业的建设项目多系规模巨大的企业,并以重工业为主,规模巨大的重工业厂矿所需要的建设时间较长。地方国营工业的投资用于轻工业方面较多,规模较中央国营工业一般的要小一些,因此建设时间较短,见效快。各省自筹资金投资于工业方面的较多,而且地方国营工业分散各地,基数较小,发展比较容易。
工业生产计划中所列的合作社营工业,是指供销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所经营的加工工厂,不包括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它主要是农产品加工工业和食品工业。它的增长速度之所以快,和地方国营工业有许多相同的原因。此外,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若干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后,合作社营工业所担负的生产任务,已大大增加。
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五十四,是包括生产增长的速度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注四〕。而其本身的生产增长的速度,又可以划分为两部分来计算,即一九五二年原有公私合营工业,和五年计划期间由私营变为公私合营的工业。这两部分本身可比的生产增长速度,前者平均每年为百分之十五;后者平均每年为百分之十二左右。他们的发展速度较私营工业高得很多,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五年期内变为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多半是较大的,具备一定条件的厂矿;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改变,将促进生产的发展,将使产值的增长较快。
私营工业在五年计划期间,虽然有将近一半将变为公私合营,但其余一部分仍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前面所说私营工业一九五七年较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二,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四点一,就是指未合营的那一部分私营工业可比的增长速度。由于私营工业变为公私合营不是一下子转变的,而是逐年分期进行的,加上农业收成好坏等原因,因此,私营工业的分年速度比上述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会有出入的。
由此可见,我国的五年计划是贯彻了使社会主义经济优先增长的原则,同时也贯彻了对各经济类型的工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的。总的说来,各经济类型生产增长的比例的变化表现着我国工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五
从一九五三年统计公报看来,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实际较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三。为什么一九五三年会有这样高的速度呢?从这里是否可以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呢?
首先是一九五二年农产品大丰收,为一九五三年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迅速增长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并扩大了市场,这样就使得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比重的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获得顺利发展的条件,从而影响整个工业的增长速度。
一九五三年是国家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基本建设投资增长得很快,这样就影响为基本建设服务的各种工业的增长速度,例如机械制造工业、钢铁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均有很大的增长。虽然在大规模建设初期有些部门曾经一度盲目订货,但总的说来,投资的迅速增长对工业生产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一九五三年还有某些恢复性的生产,夏季以后市场上出现了新的局面,许多工业产品畅销,加工订货大量增加,特别是中央关于增产节约的指示发出以后,各级党委和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督促检查和具体指导,厂矿的经营管理得到改善,这样就提高了生产发展的速度。
从上述分析中,大致可以看出提高我国工业增长速度的途径是什么。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提高速度的关键是做好基本建设工作,特别是以一百五十六个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这就要求进一步掌握资源情况和加强基本建设工作。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看来,提高生产速度的途径主要是:(甲)大力提高技术水平,尤其是壮大新产品设计和试制的技术力量,以便迅速增加新种类产品、扩大品种和提高质量;(乙)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提高棉花、油料、麻、烟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丙)努力争取基本建设工程按计划规定的时间竣工,在竣工前必须做好生产准备工作,以便经过短期试车以后,能够进行正常的生产;(丁)做好对私营工业的改组改造工作,把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同组织生产的安排结合起来;(戊)提高工业生产工作的计划性,细致地研究社会需要,做好产、供、销平衡及生产协作,节约原材料,研究和使用代用品,切实推广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于工业增长的速度问题,需要防止和克服两种不正确倾向。这就是:忽视工业增长的速度和盲目追求速度。前一种倾向对工业增长速度的严重意义估计不足,因而不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利用有利条件,克服困难来推动工业生产的增长。后一种倾向不认真研究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凭主观愿望,要求不适当的速度。这两种倾向对实际工作都是有害的。我们通常所说提高工业的增长速度都是指按实际需要和可能,在产、供、销平衡的基础上采取上述各项措施,来加速工业生产的发展的。
现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决定,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完成或超额完成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否完成,首先是看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工业增长速度是否按期完成,它是鉴别整个五年计划是否完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来协助和推动我国工业的发展。英勇勤劳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必将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
〔注一〕在计划和统计工作中,对大型和小型企业作如下划分:(1)具有机械动力,工人和职员总数在十六人以上的是大型工业,十五人以下的是小型工业;没有机械动力,工人和职员总数在三十一人以上的是大型工业,三十人以下的是小型工业,(2)一切独立发电厂其容量在十五瓩以上的,不论人数多少都算大型工业。
〔注二、注三〕食用植物油及盐都没有包括个体手工业和合作手工业所生产的产量。
〔注四〕这就是说,在一九五七年公私合营工业的总产值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增加生产而来的,另一部分是由私营工业转变过来的。


第3版()
专栏:

苏联科学家给我国土壤学者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所长 马溶之
苏联科学院代表团团员格拉西莫夫院士是一位学术渊博的学者,他不仅是卓越的土壤地理学家,也是自然地理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在访问中国的两个月内,他参观了同他的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并且跟我国科学工作者一同到野外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工作方法、工作方向和各种具体问题上,都给了这些科学部门的工作者不少的帮助。在土壤科学方面,他所提出的建议,对中国土壤生成和分类问题的解决,对今后中国土壤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对加强中苏两国土壤科学研究的合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他指出:“中国土壤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提高农业和把农业科学的最新成就应用于农业实践,有特殊重要的实际意义。”他认为中国目前土壤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加强土壤科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各地土壤发生学的研究,并且在这种研究基础上拟定一套完善的分类制度;否则不能根本解决提高土壤肥力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大规模的土壤资源勘查工作。
根据他过去的了解和这次的访问,他指出中国过去二十几年的土壤科学研究工作,始终是受美国折衷主义的土壤科学的影响;解放以后,才逐渐摆脱了美国折衷主义的观点。在不同时期的中国土壤图上,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情况。他认为中国过去的土壤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成就,主要是在工作中培养了一批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干部,通过他们的调查分析工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土壤资料。但是也有不少的缺点,主要是理论基础薄弱,特别表现在至今还没有拟定出中国主要发生学土类,以及阐明它的地理分布规律。这种缺点的后果,就使经验主义的方法在土壤研究工作中占统治的地位,使土壤资料的整理缺乏可靠的科学基础,使土类的命名混乱,使土壤科学研究不能在农业利用上作出很好的结论。
我们过去曾经自以为不属于任何学派,对土壤研究工作也说不上有任何成见,这样可以吸取各国土壤研究的成果,发展中国自己的土壤科学。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我们的土壤研究工作是始终在美国折衷主义的方法和观点支配下进行的。格拉西莫夫院士说:“世界土壤科学主要有两个学派,一是先进的俄国学派——杜库恰耶夫学派,一是德国的农业地质学派。美国的土壤科学是企图把杜库恰耶夫学派的土壤发生学原则和农业地质学派不正确的原则结合起来。”这种企图是不正确而且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过去恰好走了这条不通的路;因此至今尚没有能够建立起土壤学的科学基础来,而停留在以经验主义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我们对各地土壤情况,已有一般了解;但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又缺乏健全的组织,所以对各种土类的生成过程,生成条件、基本特性和分布规律,没有能够作出系统的和正确的结论,甚至在土类的命名上造成混乱的现象,以致在科学教育和农业利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例如我们过去所谓的“棕壤”和“灰棕壤”,它的分布范围几乎遍于全国,但是没有肯定阐明它的特性、生成和分布规律。我们的研究仅是凭经验,参考各国文献,定名分类,甚至错误地把生成过程不同的土壤放在一起,这样当然就很难肯定地说明它的统一特性,更不能阐明它的生成和分布规律。
再如中国各地都有“幼年土”,就是过去所谓“紫色土”“黄土性土”和“灰棕色土”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烈地受到了砍伐森林、破坏草地和开荒耕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但是“紫色土”和“黄土性土”这种土类,仅是反映成土母岩的特性,没有发生学的意义;“灰棕色土”的特征更不一致,有的是反映母岩的特性,但是也包括自然植被下的薄层土壤。我们对这些土壤,并没有掌握它们的基本特性和分类原则。格拉西莫夫院士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根据苏联土壤发生学分类原则,和中国土壤的具体情况,建议把四川的“紫色土”改为“黄壤型紫色母岩上的侵蚀土壤”,秦岭棕壤带内富含石块的“灰棕色土”改称为“粗骨薄层棕壤”。这样就反映出土壤的地带性和自然的发育规律,另一方面也分别表现出在耕种影响下的土壤侵蚀过程和在自然植被下土壤发育的幼年阶段。这不但是合乎发生学分类的原则,同时也说明了农业利用上的区别。
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特别是编制中国土壤图,他为我们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并且介绍了许多苏联的土壤学理论和方法,在土壤研究工作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在各地考察的过程中,他曾到过西北的黄土高原区、西南和华南的红壤区和东北的黑钙土区。东北黑钙土区有广大面积的荒地,这是我们今后扩大耕地面积的主要对象之一。他到东北考察时,曾经提出为了获得稳定的农业产量,在西部黑钙土区应当采取增加腐殖质含量的措施,并且需要建造防护林和进行人工灌溉;中央的草甸黑钙土区是宜于发展农牧的混合区,在这个地区内应当采取排水的措施和进行牧草的培育工作;为了解决黑钙土区的盐碱土问题,须首先建立土壤生成改良研究的试验站。他所提出的这些意见,对东北黑钙土区土地合理利用的调查规划,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红壤区的自然环境是优越的,适宜于发展各种亚热带和热带作物,但是在土壤上却有严重的问题,因此土壤生成和改良的研究就成为红壤开发的主要环节。过去我们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生成发育的理论上研究得不够。他针对我们的弱点,建议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加强长期观察试验站的工作,进行在自然条件下和耕作情况下土壤发育规律的研究,并且提出提高肥力的农业措施。因为若不能掌握红壤的生成发育规律,就很难根本解决对它的改良利用问题。
西北黄土高原区的主要问题是土壤侵蚀,因此水土保持工作是黄河流域全面开发的关键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格拉西莫夫院士在考察之后,批评我们科学研究工作做得不够,认为应当加强土壤侵蚀的类型、发展规律和防止方法的研究,特别应当注意陡坡退耕的研究,而在土壤科学方面,应当进行土壤发育规律和提高土壤肥力措施的研究。他曾经强调指出:不要教条地运用苏联索保列夫和柯兹敏科等的研究成果,因为苏联黑钙土区的自然条件和侵蚀规律同这个区域完全不同。他这个意见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应当加强学习苏联科学成就,领会它的精神实质,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解决祖国生产建设上的问题。
土壤科学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扩大耕地面积、进行流域规划等方面,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土壤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却是极其薄弱的。目前的土壤科学研究机构主要是在中国科学院、各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产业部门,无论是质量和数量,都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格拉西莫夫院士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后,建议我们加强土壤物理学、土壤物理化学和土壤生物学方面的力量,系统地进行主要土类生成和土壤分类的研究,并展开百万分之一土壤图的编制工作。
他所提的这些意见,对土壤研究所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虽然已经展开,但是须要深入研究和提高科学水平。目前因为限于人力,系统地研究全国土壤生成和分类以及编制中国百万分之一土壤图的工作,只有同目前在黄土高原、华南红壤区、东北黑钙土和华北平原的调查研究工作相结合来进行,然后逐步发展和加强。
在这次访问过程中,他参观的农业科学研究所比较少,因此仅提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他认为各地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土壤工作任务,主要是研究正确的土壤科学理论在农业问题上的应用,研究各地区不同土壤上的不同农业措施,帮助农业试验站解决农业上的土壤问题。因为农业技术措施和土壤改良等必须要考虑到土壤条件,这是需要土壤科学家帮助解决的。目前各省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土壤部门的力量是不平衡的,有的相当强,有的就很薄弱,一般地说都须要进一步地加强,才能完成这些任务。
他也曾提到:大规模的荒地勘查、灌区土壤勘查和普遍地展开国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调查制图工作,应当由产业部门担任,科学院的任务应当限于帮助解决土壤生成分类,以及调查制图的方法问题。这个意见是很正确的,因为科学研究机关不可能也不应当大量增加人员来担任这种实践性的任务。但目前产业部门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农业部、水利部和各省农业水利机关,必须特别注意大力发展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分析工作,否则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发展土壤科学,培养干部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高等学校土壤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很同意格拉西莫夫院士的意见,除了加强农业学院的土壤农化系外,迫切需要在综合大学内建立生物土壤系,培养土壤学各学科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的需要。高级研究干部的培养,除了在工作中培养外,还可以采取研究生和选送留学生等办法。只有从多方面设法培养,才能很快地解决干部缺乏问题。
这次苏联科学院代表团团员格拉西莫夫院士的访问,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土壤学方面的问题,帮助我们明确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对中苏两国土壤科学技术交流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应当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学习苏联的先进土壤科学理论,继续发展两国土壤科学的创造性的合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第3版()
专栏:

悼托马斯·曼
冯至
新华社柏林十四日电称:“当代杰出的德国作家、人道主义者托马斯·曼八月十二日在瑞士苏黎世逝世,享年八十岁。”这不只是德国的、而且是全世界的进步文艺界一个重大的损失。
今年六月六日,是托马斯·曼八十岁的寿辰,全世界各地的进步作家曾经向他致送过衷心的祝贺:为了他六十年之久不断的创作劳动,丰富了世界的文学宝库;为了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反法西斯的坚决斗争;为了他对于苏联的同情和对于美国实力政策的鄙视;为了他在八十岁的高龄还精神饱满地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德国统一而努力。祝贺的呼声还没有消逝,忽然又听到他去世的哀音,大家的心里是会感到倍加哀痛的。
一八七五年,托马斯·曼生在德国北部吕贝克城一个商人的家庭里。托马斯·曼的青年期,正是德国资本主义走入帝国主义的时代,也正是资产阶级进步的成分逐渐消亡,而腐化堕落的成分日渐孳长的时代。这时代的背景决定了托马斯·曼作品中的主题;他在他杰出的小说里反映出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和没落,以及这个阶级在没落时种种颓废和反常的现象。
他二十五岁时,就写出他世界闻名的第一部小说:“布登卜鲁克家族”。这部小说深刻地描述了一个商人家族祖孙三代的兴衰隆替,成为德国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范。同时他说,这部小说的成功是由于伟大的俄罗斯文学所给予他的巨大影响。此后他不断地发表许多长篇、中篇、短篇,主要是反映资产阶级没落期的种种病态。一九二四年出版的“魔山”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资产阶级腐朽的文化描画出一幅规模宏大的画图。
希特勒篡夺政权后,托马斯·曼流亡到外国,最后到了美国。他用他丰富多采、尖锐有力的文字向野蛮的法西斯展开剧烈的斗争。同时他完成了取材于希伯来传说的巨著“约瑟和他的兄弟们”三部曲(一九三三—一九四三)。当法西斯匪徒在德国猖狂无耻地横行霸道时,托马斯·曼在一九三七年发表了“绿蒂在魏玛”,他用歌德的形象体现出德国人道主义的进步传统。第二次大战后,一九四七年出版了“浮士德博士”,这部小说和他壮年时的许多作品一样,再一度地、却是更深刻地写出一个艺术家在帝国主义时代中遭遇到的悲剧。
托马斯·曼痛切地感到、而且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缺陷和矛盾,但是他没有能够像他的哥哥海因利希·曼那样(一八七一—一九五○),进一步明确地靠拢工人阶级的队伍。但是每逢世界上的重要事件,他总是站在进步方面,支持进步的力量。他坚决反对不只是他本国的、而且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法西斯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半期,他谴责英国和美国不迅速开辟第二战场,并且他看出来美帝国主义者已经是在准备着下一次的反苏战争;他在斯德哥尔摩禁用原子弹的宣言上签了名;一九五二年,他看着美国的法西斯化再也不能容忍,于是永久地离开了美国,回到欧洲。
托马斯·曼的作品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量地印行。他两次回到魏玛——一次参加一九四九年歌德诞生二百年纪念,一次参加今年的席勒逝世一百五十年纪念——都受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盛大的欢迎。德国人民为了托马斯·曼的存在感到自豪,因为他代表了德国悠久的人道主义的进步传统。
为了我们的友邦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为了中国作家和德国作家所努力的共同事业,为了全世界的进步文学,我们对于托马斯·曼的逝世致以深切的哀悼。(附图片)
托马斯·曼


第3版()
专栏:

“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
中文版一九五五年第三十一期内容介绍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机关报“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一九五五年第三十一期中文版已经出版。
这一期以大量篇幅刊登了布尔加宁八月四日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的结果的报告和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发言。这一期还报道了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宣布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德田球一逝世的消息,并且刊载了关于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通讯。
这一期刊载了意大利共产党副总书记路·隆哥的文章“意大利共产党人为自由、和平和国家向左转而斗争”,这篇文章是他今年七月二十三日在意共中央全会上所作报告的摘要。隆哥在文章中指出,这次中央全会密切注意的两件重大的事情是国内方面谢尔巴政府的倒台和国际方面的日内瓦会议。谢尔巴的倒台不但是一个政府的倒台,而且也是一种制度和一种政策的破产。谢尔巴的倒台是意大利民主的幸事。但是,要想新政府采取新的政策,我们还必须进行斗争。日内瓦会议显示出一种想把国际关系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的意向,单是这一点,就是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积极因素,是分歧趋向于消除的一种象征。除了这两件重要的事实以外,国内还存在着尖锐的政治和社会矛盾。总的说来,目前情况的特点是政治斗争和社会斗争已更加紧张,国内和国际形势有了某些发展,存在着通过政治活动而获得具体成就的可能性。我们共产党人当前的任务是行动起来,是通过我们的政治活动来影响动荡的局势,影响那些新的因素,使其更加茁壮,更加稳定,不容政府及其朋友们为所欲为,尤其是要迫使政府及其朋友们改变施政方针。我们的斗争是以要求向左转为基础的。我们只有用这种态度和以这种精神才能更加鼓舞争取在企业中的自由斗争,争取和平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斗争。(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