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为全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图解(六)
陈汉民 苗地绘
水产总产量的增长
牲畜的繁殖
林业建设


第2版()
专栏:

重视堤防作用,增强堤防抗洪能力
水利部工程管理局局长 杨文汉
我国人民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开始利用堤防这一武器同洪水进行斗争了。经过历代不断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比较大的堤防的总长度有五万公里。这些堤防保护着极为广阔的地区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我国几条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包括黄河、海河、淮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松花江、辽河平原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共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些地区大多是江河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丰富,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全国六亿人口中约一半都居住在这个区域中,很多大的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沈阳、哈尔滨等也都在这个区域里。目前我国的轻重工业和主要交通线在这个地区里的比重也最大。但是,这些由于江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它们的高度大多低于当地河湖的汛期的洪水位,滨海地区则多低于海水的高潮水位。在没有修筑堤防以前,这些平原都是周期性的洪水泛滥区域或海水侵袭地区,在修起堤防以后,安全才开始得到了保障;可以设想,万一这些堤防发生了溃决,它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历史上关于堤防溃决的记载,是数不胜数的,黄河四千多年来共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比较大的改道就有二十六次之多,每次决口改道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一九三八年国民党反动派在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就造成了受灾人口达一千二百五十万,死亡人口八十九万以上的严重灾害。一九三一年长江、淮河大水的受灾面积共有三十一万八千平方公里,死于灾荒者达三百七十万人,直接被淹死的二十六万五千人。这些数字是很惊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对于水利事业的重视,除了积极进行各主要江河的根治工程以外,同时大力修整了各地的堤防。几年来修整堤防的土方总数有约三十亿公方,提高了各地堤防的抗洪能力。一九五四年长江、淮河及华北地区虽然发生了特大洪水,但是由于堤防的加固、防守得宜,以及许多水库闸坝工程的拦蓄,减轻了洪水的为害,保障了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城市、交通、工矿的安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行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一九五四年汛后,人民政府又拨发了很多的经费,进行规模巨大的堤防整修工程,对一些主要江河的堤防予以更进一步的加强,使得这些河流的堤防的防洪能力都有提高。
可是有一部分人认为用堤防防洪是落后的办法,作用不大,因而对现有堤防不积极养护和加固以提高堤防的防洪能力,只是消极地等待根治工程的完成,这种想法和做法显然是不对的。
当然,对于一条河流特大洪水的防御,仅仅依靠堤防是不够的。尤其是比较大的河流,必须采用修建水库等巨大蓄洪工程和配合其他措施,才能彻底消灭水患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的水利资源。但是这些巨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要知道一条河流的根治工程从查勘、规划到设计、施工,都需要经过很多艰巨的工作和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数目巨大的资金,以及很多近代化的技术设备和工业器材。按我国目前条件是不可能把所有河流都开始根治的。但是全国目前却有五万公里现成的堤防,只要我们养护得好,防守得好,在防御洪水上就能起很大的作用。堤防是目前防洪斗争中很重要的工具之一,忽视堤防的作用是错误的。
近几年来,在修整堤防方面是有成绩的。但是在这项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为了增强堤防的抗洪能力,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许多地区没有认真做好堤防管理工作。不少地区的堤防无人负责,缺乏养护,因此堤身损害严重;有些群众任意在堤上放牧牲畜,种植作物,或把堤坡上的草皮连根刨出,在堤身上挖粪坑、挖红薯窖;有的甚至将堤脚耕成平地,一旦洪水到来,险象丛生。堤防管理养护工作,在一九五四年汛后虽已开始引起各地领导的重视,但是有的地区对这项工作还是抓得不紧,没有很好进行。一些河流,虽有管理堤防的专管机构,但只有黄河比较健全;有些不设专管机构的河流,也没有建立起管理制度。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引起重视。
其次,有的堤身、堤基质量不好,许多隐患还没有消除。我国现有的堤防多是从旧有的堤防培修起来的。这些旧有的堤防在当时修筑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设计,堤基没有经过很好的选择,工程质量多半不好;再加长期养护不好,獾、狐、鼠、白蚁等害兽害虫到处打洞钻穴,加上人为的破坏,致使很多堤身隐患严重。这些堤防,解放以后虽然经过大力培修和消除隐患,使堤身质量有所提高,但是隐患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长江的干堤(包括汉江)在一九五四年大水时共出险二万八千多处,其中漏洞占全部险工的百分之九二·五之多,荆江大堤在江陵县境内就出险六千多处,荆江堤防汛后虽经过了大力整修,今年六月下旬当水位涨到警戒水位半公尺以上时,险工虽然比去年减少了,但仍有四十八处险工出现。黄河大堤经过几年来的锥探,共发现和消灭隐患约八万处,但是一九五四年大水时,全黄河河堤的浸水、渗水、漏水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一九五五年凌汛中,当水位超过保证水位半公尺时,利津一带的大堤,普遍发生漏水现象。此外,解放后新修的许多堤防,虽然在质量上一般都较好,但有的由于施工期间雨雪多、施工时间紧迫、任务大或领导工程修整的人员忽视工程质量等原因,还有某些堤段的质量不合标准。
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开始重视改善堤质、消灭隐患的工作。如荆江大堤在去冬今春复堤中采取了抽槽翻筑、外帮截渗等方法以增强堤质;黄河下游地区对黄河大堤进行了调查,并重点采取临河截渗、背河导渗、抽槽换土、密锥灌浆等措施,对漏水堤基,旧的决口口门也都正设法进行处理。很多省推行了堤身锥探工作是很好的,但是仍有某些地区对于这项工作注意不够,这是应该赶快纠正的。
现在,全国各地都已进入汛期,有的地区水位已经上涨,当地人民正在进行防汛工作。有的地区河水还未上涨,正在准备迎接洪水的到来。各地都应重视堤防的作用,并积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增强堤防抗洪能力,以争取防汛的胜利。


第2版()
专栏:厉行全面节约,克服一切浪费

五千四百多万元的投资是怎样节省下来的
叶克明
第一机械工业部最近修改了改建八一○一和八一○二两个机车车辆制造工厂的产品方案。修改后,产品品种、数量不变,却可为国家节约五千四百六十六万八千元的投资。
为什么只修改了产品方案,产品品种、数量不变,就可为国家节约这么多的投资呢?
原来这两个机车车辆制造工厂都有生产机车和货车的工场,但是单独让哪一个厂生产机车或货车都不能满足国家需要。因此,最初制定的产品方案,将生产机车和货车的任务分担在两个机车车辆制造厂身上。当时,设计单位只考虑怎样生产才能满足国家需要,而没有考虑怎样生产才能既满足了国家需要又能节省建设资金。
今年春天,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单位分别审查了这两个厂的产品方案以后,就发现了如下的问题:八一○一机车车辆制造工厂的机车装配车间,无论从车间面积上来看或从吊车起重能力上来看,都还有很大的潜力,而机床的负荷率也很低。如按一般机床的标准负荷率应该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八一○一厂机械加工车间机床负荷率只达百分之七十五,煤水车机械加工部分的机床负荷率只达百分之六十一。如按原来的产品方案,这个厂就需要拆除很大一部分的建筑面积来增建很大一部分生产货车的建筑面积,而生产机车的能力永远得不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八一○二机车车辆制造工厂生产机车部分的设备基础本来就很薄弱,如果要按原来产品方案生产机车,还要花很多钱进行对原工厂的改建,以增加生产机车的建筑和设备。
经过苏联专家帮助设计人员详细计算,证明八一○一机车车辆制造工厂集中生产机车,八一○二机车车辆制造工厂集中生产货车,这在技术条件上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做的结果,八一○一厂生产机车的设备潜力可以充分发挥,八一○二厂也可以减少改建生产机车的设备,从经济效果上看这是非常合理的。如机车集中由大连厂生产后,八一○一厂机车机械加工车间机床负荷率就由原来的百分之七十五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二;机车的产量虽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但机床设备只要增加百分之四十五就够了。再如煤水车机械加工部分机床负荷率就由原来只能达到百分之六十一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九,因此机床只需要增加百分之二十二点七就够了。
由于需要增加的机床台数减少了,需要拆除和增建的厂房面积减少了,使机床所需要的电力设备和管理费用等也都相应地减少了。这样,不仅减少了基本建设投资,而且降低了产品成本。如机车的成本,按原产品方案在八一○一厂生产,每台是十三万三千零五十一元;在八一○二厂生产,每台是十三万五千五百元,而现在集中在八一○一厂生产,每台只要十二万三千九百多元。棚车(货车的一种)的成本,按原产品方案,在八一○一厂生产每台是一万六千一百四十七元,在八一○二厂生产每台是一万六千四百元,集中由八一○二厂生产每台只要一万六千零十元。
采用新产品方案后,不但节省了五千多万元建设投资,而且每年生产机车、货车时,还可为国家节约数百万元的成本。事实证明,制定产品方案时,必须本着厉行节约的精神,进行反复的经济分析和比较,以免造成浪费。


第2版()
专栏:

国营“五三”机械农场造成严重损失的教训
丁田
国营“五三”机械农场位于湖北省境的汉水东岸,一九五三年开始建场生产。两年来开垦荒地七万六千多亩,成为南方水网地区最大的一个机械农场。但是,由于农场的领导人员有盲目冒进的经营思想,对农场的发展和生产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作法,同时还因为遭受了水涝灾害,以致造成了一九五四年严重的减产损失和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浪费,总计全场净亏损达六十二万四千多元之巨。
“五三”农场开始建立的第一年,开荒三万多亩,春夏播种面积九千多亩。这年因播种面积不大,气候也较适宜,作物生长一般良好,做到了生产保本,没有什么亏赔。但是这个场的领导人员并没有注意研究水网地区的特点和农场本身的条件,来制定农场的发展计划,盲目地以为开荒越多越好,农场越大越好,不经详细勘测设计即主观确定开荒十万亩的计划。一九五四年,盲目扩大开荒四万多亩。这些开垦地中,有很多是常年积水的不配合排水工程建设根本不能开的洼地,还有一些是群众放牧牲畜不可缺少的牧地和坟地。这样开荒不仅造成了损失,而且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农场开荒也不注意季节,不是集中力量伏开秋种,冬开春种,而是一年四季忙于开荒。开荒的质量低,进度慢,成本高,同时和生产挤在一起,造成了几方面的损失浪费。
在房屋建筑和机具设备等方面,因计划性差和盲目摆大摊子,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房屋建筑不是根据生产需要逐步进行,很多必要的机器和种籽的仓库以及工人宿舍都没有建筑,有些工人住在临时性的茅棚里,不蔽风雨,影响健康和生产。场部房屋建筑盲目无计划,两年来搬了三个地方。有些房屋花了很多钱建筑好了,但因位置不合适,只好废弃不用。修筑道路工程浪费也很大。现在全场修筑的道路已达一百一十九公里,一方面还有不少地方感到机具运转不方便,另一方面却又有一些新修的道路完全无用或用处很少。农场不顾水网地区运用机器的具体条件,盲目购置了大批机器,造成了不少机器设备的积压。由于各方面的损失浪费,这个场的基本建设投资已超过每亩平均计划投资数的百分之三十四,但是机库、仓库、职工宿舍还不够用,场内必不可少的排水灌溉渠道等工程还需要兴建,都还需要一定数量的投资。
这个场在生产方面因盲目无计划造成的损失浪费也是很大的。一九五四年夏季秋季和晚秋三季作物,都减了产,小麦、水稻减产百分之五十左右,棉花、花生减产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九千多亩萝?全部无收。减产的原因虽有部分是因灾减收,但主要是工作安排不当,计划脱离实际,耕种贻误农时。去年水稻插秧和棉花、大豆播种都延误到一个月以上,晚秋播得更迟。有些地水淹得很深,应该考虑少种或不种,而场部人员却主观地坚持要种,把棉花和黄豆种在很深的水内。职工有些不满,但也只好按“计划”干;场外群众讽刺说这是“洋犁、洋耙、洋做家”,“管种不管收”。另外在收获保管工作中,粮食、棉花的抛撒损失也很多。
生产上的盲目性在家畜饲养业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九五四年全场养牛一千六百多头,死亡率达百分之三十四,猪羊的死亡率则达百分之六十至八十以上。家畜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没有畜舍,缺乏饲料,疫病防治差。但根本原因则是领导思想上的毛病,场子刚建立不久,农业生产还没上轨道,就盲目饲养成千上万头家畜,这种作法显然是错误的。
财务管理制度混乱,也是造成浪费损失的一大原因。场的生产费用开支无计划,去年全年流动资金超支近一倍,非生产开支和计划外的开支也很大。所谓财务管理,只是向上要钱记账,根本谈不上什么监督和指导生产。贪污盗窃事件也不断发生。物资管理有严重的无人负责现象,重要机件到处抛弃,有些被拆得稀烂无人过问;牲畜丢失无人知道,猪死了在猪群中发了臭才被发觉。场的领导人员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有些工人对这种现象不满,但正确的意见得不到支持。
组织机构的庞杂多变和人员调动的频繁,不仅造成了工作的混乱,也造成了人力上的严重浪费。场部组织室改科、科改室,很久不能就序,固定工人经常调作杂工,有些农工田间劳作时间只占半数。生产责任制没有建立,生产秩序混乱长期不能克服。农场中有不少从农村和其他地方调来的积极分子,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热爱农场工作,但由于农场领导方面的很多问题不能解决,使他们的积极性不能发挥,使场子的损失浪费现象也不能及时得到扭转。
这个农场的损失浪费现象的普遍而严重,和农场的党政领导人员的不团结,以及政治工作的薄弱等原因是分不开的。由于领导人员中思想斗争不开展,错误的作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农场领导人员和职工群众的关系以及农场和场外群众的关系都很不正常。去年秋后,场的领导同志根据省委指示,已对这些错误和缺点作了初步检查,批判了在农场建设方面不经过勘测设计的盲目冒进和生产方面的无计划等错误作法,检查了经营管理上的供给制思想,确定了改正错误的办法。
“五三”农场的损失浪费是严重的,教训是沉痛的。记取这个教训对于办好国营农业企业,减少损失浪费,是十分必要的。


第2版()
专栏:

伸展在丛山峻岭中的丰沙铁路
王综
丰台到沙城的新铁路线在七月十五日正式通车了。这段新的铁路是京包铁路新的组成部分,对提高京包铁路的运输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重要意义。
丰沙线没有修建以前,火车从北京出发,经过四、五十公里的平坦地带,过了南口以后,就进入太行山余脉的燕山山脉。这里山高坡陡,道弯路曲。火车行驶的速度开始慢下来,机车要拚足了力气,并经常要用两台机车牵引,才能爬过一个一个的山峰。火车要经过万里长城上著名的居庸关和险峻的八达岭,一直到走出康庄车站以后,才算结束了这一段山路。火车司机们把这一段路程叫做“关沟段”,意思是说:这里是个关口难于攀登。“关沟段”限制了京包铁路的运输能力,火车在这里爬得慢、拉得少。
本来,早在一九○五年,詹天佑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曾测量了六条比较线。詹天佑最理想的线路是出了北京进入西山,沿着永定河两旁的山峡前进,这就是现在丰沙线所走的线路。尽管这条线路比较直,坡度也小,对长期的运输有不可估量的好处,可是要开凿更多的隧道,架设更多的桥梁,工程要艰巨浩大得多。当时腐败的满清王朝是不肯多拿钱来修铁路的,詹天佑也只好委委曲曲地设计了他自己并不满意的走“关沟段”的那条路。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这位中国最有名的铁路工程师的理想,只有在今天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会成为现实。
一九五二年冬天,铁道部根据党和政府的决定,开始修筑丰沙铁路。这条铁路是我国现有铁路和正在修筑的铁路中地质复杂、隧道密度最大的铁路,它的特点是:工程艰巨,技术复杂,工作量大。线路全长虽然仅仅一百零五公里,却要横穿无数个丛山峻岭。仅从三家店到官厅的六十二公里中,就要凿穿大小隧道六十五座,隧道长度在一公里以上的就有九座,最长的一座长达两公里半。这六十五座隧道的总长占这段线路长度的百分之四十五,占全线总长的四分之一。火车平均每行驶一公里就要穿过二百七十公尺隧道。此外,还要八次跨越水流湍急的永定河,并在许多山涧中间修建大小桥梁和涵洞共二百七十座,总长达七千八百七十五公尺,全线平均每十三、四公尺就有一公尺桥涵。隧道和桥梁等大型建筑物的总长占全线长度的十分之三以上,许多地方洞洞相连,桥洞相连,出了洞就是桥,过了桥又进洞。全线还要填挖土石五百二十万方。
尽管工程这样困难艰巨,还是被参加筑路的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工人阶级的无穷智慧克服了。一九五二年十月,他们初到工地,深山里人烟稀少,吃住都很困难。为了准备施工,先要修好一条运输便线。这时,永定河水已结成冰,为了修好便桥,工兵营的参谋长苗子山带头跳入冰河里抢修,班长、共产党员路永奎、韩爱林和战士邓仁立,一齐跳下水去,他们在冰冷的水里坚持了半小时,一直把木桩打稳才上岸。只一天就架好了一座便桥。缺乏工具,战士们就用军用镐挖土,用背包绳捆石头,用手和衣服捧砂子,就这样,他们沿着永定河修起了运输便线。
开挖隧道是整个工程中最困难最艰巨的部分。他们采取边作边学、互教互学等办法,来逐渐熟悉业务,掌握技术,取得施工经验。起初,开挖隧道是先用锤和钢钎在山石上打出炮眼,然后把炸药放进去,放炮开石。这样来先凿通导洞,然后扩大开挖。这些刚转业的战士们尽管勇气很足,但是抡八磅锤打钢钎还不熟练,炮眼也常常选择得不对,完不成上级所给的进度任务,于是就靠增加人来完成进度。增加人以后,最初几天工作效率是提高了。可是,逐渐地这个拚人多的办法就行不通了,因为隧道里面工作面狭窄,人多了互相妨碍,开挖出来的石碴运不出来。导洞,两公尺八公寸高,三公尺五公寸宽,开挖上边要搭架子,开挖下边又得把架子拆掉,放完炮,碴出不去,影响继续向前挖进。工长、共产党员张向合研究出一种双层双进的开挖法:先从上层打下去,底下留个台阶,把打下来的石碴推到台下去,这样可以一边出碴一边打眼放炮。打上层的时候,人就站在台阶上,不用搭架子,等上层打进一定距离以后,再回头把留下的台阶渐次打掉,这样双层开挖上下并进,工作效率提高二分之一。全线的隧道开挖普遍吸取了这个经验,大大地加速了工程进度。后来,大批的风钻运到了工地,开始了机械化开挖。战士们欢呼地抱起了它。但是风钻开动起来震动力非常大,要六个人才能抱住。后来,技术逐渐熟练了,只用三个人管一个风钻,最后是五个人可以管理两个风钻,并肩前进,同时开挖。起初每个风钻每天只能进五、六公尺,后来进步到两个风钻每天能开挖六十到七十公尺。放炮,起初一炮只能炸开石头一立方公尺左右,到后来就能炸开五方到一百二十方石头,最高炸开过一千五百立方公尺。
许多隧道塌方的现象非常严重。长达四华里多的十八号隧道有六处大塌方,有的塌了二十七、八公尺高,十八公尺长。许多隧道里还有向外冒水的泉眼,阻碍工程的进行。三十五号隧道里就有五、六个自然泉眼,情况严重的地方一小时要涌出百八十吨水。在隧道里工作,脚下的水流成了河。有些隧道里还有流砂,砂里夹着大孤石。工人们辛勤机智地克服了一切困难,一公尺一公尺地把隧道挖通。
在水流湍急的永定河上修筑桥梁,同样是个艰苦的任务。春天要同凌汛作斗争,夏秋又要防洪抢险,冬天还要同风沙水雪搏斗。他们学习和贯彻了苏联“暖瓶式蓄热法”等冬季施工的先进经验,把许多桥梁修建起来。
在修筑丰沙铁路的两年多以来,职工们共提出七百一十五件合理化建议,为国家节约了将近一百一十万元的财富。战士李武常创造了升降式脚手架,解决了高空作业的困难。战士张前煜改手摇离心浇铸机为电动式的,大大提高了铸瓦效率。
丰沙铁路能提前半年修通,也是苏联专家的热诚帮助、全国人民积极支援的结果。这条铁路从设计到施工,都是在苏联精湛的技术指导下进行的。像著名的十八号隧道的塌方、出水问题、八号大桥基础的冬季施工问题,都是在苏联专家的具体帮助下得到解决的。在施工紧张时期,数万民工带着车马参加筑路,仅河北省怀来县参加筑路的民工就达三千多人。沿线农民以最大的力量支援了筑路。
两年多以来的施工过程,是工人们向洪水、急流、塌方、流砂、悬岩、峭壁、风沙、严寒做斗争的过程。两年多以来,锻炼和成长了这一支年轻的人民铁路建设队伍,培养了机械、桥梁、隧道、土木建筑、电务等技术工人共六千八百八十二名,还培养了业务干部三千一百六十二名。现在,丰沙线通车了。在这条新的线路上,行车速度可以比“关沟段”提高两倍,运输能力可以提高三倍。大同的煤,宣化和包头的铁,五原河套的大米,内蒙古的骏马,西北的皮毛和药材,伊克昭盟的天然食盐都不再受“关沟段”运输能力的限制,可以大量地源源送到祖国需要的各个地方去。祖国各地支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的物资也可以通过这条线大量运去。更重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中、苏、蒙三国的国际联运开办以后,来自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列车可以经过集二线和由丰沙线参加组成的京包线直达我国首都北京。因此,丰沙铁路的通车,也大大地便利了中国和苏联、蒙古以及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第2版()
专栏:

丰沙铁路示意图 舒适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