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长江航运
长江,是我们祖国一条源远流长、支流众多和水量丰富的滔滔大江。它发源在青海省巴颜喀喇山南麓,流过“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流过“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流过两湖平原和长江三角州,伸入东海,全长五千五百九十多公里。滚滚东流的江水,滋润着祖国五分之一的原野;养育着两岸两万万以上的人民。
长江,是祖国一条巨大的经济动脉。从宜宾到吴淞口两千八百公里的干线上,轮船四季通航。长江的近代航运事业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但从最初的日子起,就遭受帝国主义者蹂躏,挂着帝国主义旗帜的兵舰和商船在吴淞口到四川的航线上,不是倾售奢侈品,就是榨取原料。解放之后,长江航运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揭开了新的一页。四川、湖北、江西等地出产的粮食,经过长江运往上海、天津等地;东北、华北等地出产的煤、钢铁和工业器材也经过长江运到中南、西南各个基本建设工地。成渝铁路的兴建,荆江分洪的胜利完工,都曾经获得长江航运的大力支援。长江航运管理局的职工们发挥现有潜力、修建和扩建了新式客船、货船、拖轮和驳船。全体职工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在宜昌到重庆六百六十六公里的航线上进行了航标改革,设置了苏联锁链式航标,使川江的船舶运转率普遍提高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并使安全行驶获得进一步保证。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川江航标改革完成后,分段开放了夜航。素称天险的川江,从此在全长六百六十六公里的航线上有百分之四十三的地区,可以彻夜航行。全面推广一列式拖驳运输法和顶推驳船法后,使运输效率提高了两倍到三倍。长江的各港湾装卸工作已逐步采用小型机械,减轻了体力劳动。长江的河道整理工作已经部分开始。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长江航运事业将有着无限美好的前途。
上图:左面的大船是行驶在长江江面上的,解放后我国自制的第一艘大货轮——“人民壹号”。
本期画刊图片除署名者外均为本报记者 袁毅平摄
  顶推驳船的方法,不仅提高航速、节省燃料而且也能够通过三峡“天险”直开重庆。
  一列式拖驳运输方法,提高了船舶的载重量和周转率。
  深夜,小旅客向美丽的山城——重庆道别。
  宜昌港码头安装了皮带运输机减轻了装卸工人的体力劳动。它每小时可运送一百七十吨货物,比人力操作提高效率四倍。
  上海港码头的机械化作业程度正在提高。这位女拖车手正拖着刚从船上卸下来的粮食。
  从“天府之国”的四川运出的粮食供应全国各地的工人、部队、城市居民和灾区人民的需要。
  在长江航运事业日益发展的同时,国家相应地培养着航运人材。这是“长江航务学校”毕业生、“人民壹号”三副林幼华正在测水台上瞭望气候变化的情形。
  民用船已经逐步组织起来,为完成国家的运输计划,担负着大量的运输任务。
  工业器材,工业原料的运输占长江总运输量的百分之七十。这是从华东运往西南,供应基本建设工地需用的载重汽车正在重庆卸货。
  由公私合营民生公司经营的我国自制的第一艘大客船——“民众号”载着客、货正离开上海港开往宜昌。 解放日报稿


返回顶部